專利名稱:具有新型起口構(gòu)造的針織物及其編織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具有新型起口構(gòu)造的針織物和用橫機編織它的方法。
背景技術:
經(jīng)常有一次進行了很多增圈、將其作為起口部開始編織針織物的情況。圖1是編織成筒狀的無縫針織物,示出了緊身褲27、針織套衫1、大圓領女背心28。圖中的箭頭示出了各針織物的編織方向,緊身褲27從腳背開始編織到腰部編織結(jié)束;針織套衫1和通常的針織套衫的編織方向正相反,從肩開始編織到下擺編織結(jié)束;大圓領女背心28從下擺向肩部編織。緊身褲27在襠部、針織套衫1在肩部部分5、大圓領女背心28在向腋下與前后身大片的線圈相垂直的方向重疊的向背帶延伸的部分29的起口部分S,進行增圈,并一直增加編織寬度。這里展示了本申請人提出并在日本特公平3-75656號公報中公開的以雙針床橫機編織有羅紋組織的筒狀針織物的編織方法。
圖6示出了在成為針織套衫1的起口部S的右肩部分5的現(xiàn)有編織步驟。針織套衫1編織成以領口3為中心左右對稱。圖6中左邊所示數(shù)字為編織步驟,與其相鄰的左右方向的箭頭表示喂紗方向。FB是前針床,BB是后針床。下邊的字母表示針,大寫字母A、B、C…用于編織成筒狀的前后身大片的前身大片7的編織,小寫字數(shù)a、b、c…用于后身大片9的編織。而且為了說明的方便,在針數(shù)上取極少數(shù)。
步驟1、2表示了領口3的編織,在步驟1中,使喂紗口111向右移動,向前針床的針A、B喂紗;在接下來的步驟2中,使喂紗口111向左移動,向針b、a喂紗。反復進行這樣的編織、形成領口開口4。在步驟3中,和步驟1一樣,進行前身大片7的領口的線圈橫列的編織,同時在針C以后,將編織線113向前針床的針C、后針床的針c、前針床的針D、后針床的針d、…成曲折狀喂紗,將編織線鉤于這些針上、編出右肩部分的起口線圈橫列115。步驟4、5示出了接續(xù)上述步驟3中形成的線圈的線圈橫列的編織,在步驟4中,以前針床的針進行包括領口的前身大片7的線圈橫列116的編織,在步驟5中,進行與之相對應的后身大片9的線圈橫列117的編織。圖中未示出,但在步驟4與步驟5之間的虛線表示的部分、以和上述同樣的方法形成前后身大片的左肩部分的起口部的線圈。
在步驟3~5中,精細地編織起口部的線圈尺寸。在像上述這樣編織出起口部S之后,織成希望大小的線圈尺寸,借反復進行步驟6、7所示的編織,編織出前身大片7與后身大片9在兩端連結(jié)起來的呈筒狀構(gòu)造的前后身大片。圖7是從橫機的針床上垂下來的筒狀針織物的縱斷面,F(xiàn)B表示前針床,BB表示后針床。
圖8是將圖6中的編織所編成的針織物以起口部分S為中心向前后擴展的俯視的線圈構(gòu)造圖(圖7的箭頭P方向的展開圖)。圖9表示在起口部S將針織物折疊起來的狀態(tài)的前身大片側(cè)(圖7的箭頭下方向的展開圖)。從這些圖可以明白,線圈橫列115的針織紗113,連絡于前后針間的針織紗部分115a、115b大致平行地跨過較長的范圍延伸。其結(jié)果,這樣編織出來的針織物,呈現(xiàn)出增圈處不會松垂的外觀。這個是起口時的線圈密度(線圈尺寸)調(diào)整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不僅限于筒狀針織物那樣將前身大片、后身大片重合成二層狀態(tài)編織的針織物,也適合于作為一層針織物編織的針織物的情況,編織組織不論是平織、羅紋織都有此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即在于,對沒有線圈的部分一氣形成多個增圈的起口部,比之于現(xiàn)有的組織可獲得更緊繃的組織。
在本發(fā)明的針織物中,具有使構(gòu)成針織物的針織紗從前邊線圈向后邊線圈、從后邊線圈向前邊線圈曲折延伸形成的前后線圈構(gòu)成的起口部分,其特征在于,從前述前邊各線圈向后邊各線圈延伸的針織紗部分和從后邊前述各線圈向接下來的前邊各線圈延伸的針織紗部分分別相交叉。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編織方法中,使用了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前后方向相互相對的至少具有第一針床與第二針床的橫機,為開始編織針織物,對前后針床的針一次形成很多增圈,在從該形成的起口處編織針織物方法中,增圈是將針織物從起口區(qū)域的一端側(cè)向另一端側(cè)依次逐個形成增圈,包含以下的步驟a)使喂紗口向前述區(qū)域的一端側(cè)移動,使針織紗鉤掛于一方針床的最初的針C,形成最初的增圈21的步驟,b)使針織紗向前述區(qū)域的另一端側(cè)移動,向越過形成下一增圈22的針c的位置導向的步驟。
c)使喂紗口向前述區(qū)域的一端側(cè)移動,使針織紗鉤掛于另一方針床的最初的針c,形成下一個增圈22的步驟。
d)使針織紗向前述區(qū)域的另一端側(cè)移動,向越過形成下一增圈23的針D的位置導向的步驟。
e)對處于前述區(qū)域的接續(xù)的前后針床的針反復進行上述步驟a~d,在針織物的起口處形成增圈的步驟。
其特征還在于,最好是接著前述e的步驟向結(jié)合著起口處的增圈的一方針床的針供給針織紗,形成接續(xù)增圈的線圈橫列;接下來,向結(jié)合著增圈的另一方針床的針供給針織紗,形成接續(xù)增圈的線圈橫列。
其特征又在于,最好是從前述起口處將針織物分支成前后、編織成由第一針織物、第二針織物構(gòu)成的斷面為二層狀的針織物。
如依本發(fā)明,用橫機完成的起口部的編織方法,是從起口區(qū)域的一端側(cè)向另一端側(cè)依次逐個形成增圈。首先,使喂紗口向前述區(qū)域的一端側(cè)移動,使針織紗勾掛于一方針床的要形成增圈的最初的針。接下來,使針織紗向前述區(qū)域的另一端側(cè)移動,這時,不使針勾掛針織紗,而向越過接下來形成增圈的針的位置導向。而后,再次使喂紗口向前述區(qū)域的一端側(cè)移動,使針織紗勾掛于另一方針床的要形成增圈的最初的針。由于像上述這樣變換喂紗的方向、形成增圈,在線圈的基部即成了針織紗交叉的絞繞線圈。向另一端側(cè)反復進行這樣的編織,在編出區(qū)域形成由前后線圈構(gòu)成的線圈橫列(線圈列)。因此,在起口線圈橫列中,由于從前邊各線圈向后邊各線圈延伸的針織紗部分和從后邊的前述各線圈向接下來的前邊各線圈延伸的針織紗部分分別相交叉,可將各線圈明確區(qū)分開。另外,由于針織紗相互交叉,前后的增圈一同成接近狀態(tài),起口部變得很牢固,不會感到像現(xiàn)有的組織那樣的松散。
像上述這樣形成起口部的線圈橫列之后,向一方針床的針供給針織紗,形成接續(xù)增圈的線圈橫列,接下來,向結(jié)合于增圈的另一方針床的針供給針織紗,形成接續(xù)增圈的線圈橫列,由此,起口線圈橫列的線圈比接下來形成的線圈橫列更牢固固定,不會脫散。
另外,在起口部接下來將針織物分支成前后、編織成由第一針織物、第二針織物構(gòu)成的斷面成二層狀的針織物的情況下,進行前后邊增圈成一同接近狀態(tài),至少給予編織長度方向的伸縮性。
圖1示出了用本發(fā)明的編織方法編織的針織物緊身褲、針織套衫、大圓領女背心。
圖2是表示實施例1的針織套衫的右肩部分的起口部位的編織步驟的圖。
圖3是表示在圖2的步驟15結(jié)束時刻俯視針床上的各針的線圈的結(jié)合狀態(tài)的圖。
圖4表示將實施例1的針織物以起口部分S為中心向前后擴展的線圈構(gòu)造俯視圖。
圖5表示了將實施例1的針織物在起口部S折疊起來的狀態(tài)的前身大片側(cè)。
圖6表示現(xiàn)有的增圈部位的編織步驟。
圖7表示從橫機針床上垂下的筒狀針織物的縱斷面。
圖8表示以現(xiàn)有的方法編織出的針織物以起口部分S為中心向前后擴展的線圈構(gòu)造俯視圖。
圖9表示以現(xiàn)有的方法編織出的針織物在起口部S折疊狀態(tài)的前身大片側(cè)。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邊對作為本發(fā)明的合適實施例的圖1所示針織套衫1的肩部的起口部S的編織連同
如下。圖2是增圈部位的編織步驟,圖4是以起口部分S為中心將針織物向前后擴展的線圈構(gòu)造圖,圖5表示了在起口部S折疊狀態(tài)的前身大片側(cè);這些圖分別與前邊的圖6、圖8、圖9相對應。在本實施例中未圖示。但使用了這樣的所謂通用型2針床橫機其上面列設了許多編織針的前針床與后針床前后相對,后針床可左右移動,在前后針間可進行移圈。
針織套衫1,與一般的針織套衫的編織方向相反,從肩部向下擺進行編織。針織套衫1以領口3為中心左右對稱進行編織。這里對其右肩部5的編織進行說明。
步驟1、2表示了與圖6的步驟1、2相同進行領口3的編織。在步驟3中與步驟1相同,進行前身大片7的領口的線圈橫列的編織,但考慮到從下一線圈橫列開始的增圈編織,使喂紗口11至少要移動到針C的外方。
下邊的步驟4~17示出了右肩部分5開始編織的部位的編織。在結(jié)束步驟3狀態(tài)下,在針C、c、D、d…、在右肩部分5處于沒由針織紗13形成任何線圈的空針狀態(tài)下。
在步驟4中,使喂紗口11向左移動,在前針床的針C上勾掛針織紗13。在下邊的步驟5中,不進行喂紗,僅將喂紗口11移動到針c的外方;在步驟6中,使喂紗口11向左移動,將針織紗13勾掛于后針床的針c上。如步驟4~6所示,在增加編織寬度處,在本實施例中相對領口3在右側(cè)向左喂紗形成起口部S的線圈。這樣,進行接下來的步驟7~15的編織,對增加編織寬度的部分,以步驟4與步驟6所示的方法形成線圈。
圖3示出了圖2的步驟14結(jié)束時刻的平面視的在針床上的線圈的結(jié)合狀態(tài),被增圈的線圈整個成絞繞狀態(tài),以這些線圈形成起口的線圈橫列15。
步驟16、17示出了接續(xù)上述形成的線圈的線圈橫列的編織,在步驟16中以前針床的針進行了包含領口的前身大片的線圈16的編織;在步驟17中進行了與其相應的后身大片的線圈橫列17的編織。在圖中省略了、但在以步驟16與步驟17中的虛線表示部分以與上述同樣的方法形成了前后身大片的左肩部分的起口部的線圈。如圖3所示,使用了相對前身大片7的針A、B、…右移1位的針a、b、…完成后身大片9的編織。因此,在右肩部5的起口,從接近側(cè)端的針b的前針床的針C形成增圈。圖中未示出,但最好是在左肩部、接近側(cè)端的針由于成了后針床的針、而由后針床的針形成增圈。借反復進行以后的步驟18、19中所示的編織,形成筒狀前后身大片。
圖4示出了將圖3所示編織編成的針織物以起口部分S為中心前后展開的平面看的線圈構(gòu)造圖。圖5示出了在起口部S將針織物折疊狀態(tài)的前身大片側(cè)。從這些圖可以看出,在起口線圈橫列15中,從前邊各線圈向后邊各線圈延伸的針織紗部分15a與從后邊前述各線圈向接下來的前邊各線圈延伸的針織紗部分15b分別相交叉。由于這種針織紗的交叉,線圈相互間可以明顯地區(qū)分開。例如在圖4中,線圈21、22、23、24、25、26的六個線圈可明確區(qū)分開。因此,成了與現(xiàn)有的起口線圈橫列(參照圖8、圖9)那樣的針織紗不相互交叉而筆直延伸的形式不同的形式。由于向起口線圈橫列15的前后線圈延伸的各針織紗部分15a、15b相互交叉,前邊增圈21、23、25與后邊增圈22、24、26成相互接近的緊密狀態(tài),起口部S不會使感到像現(xiàn)有的那樣松散。另外,由于起口部S成了這樣的構(gòu)造,至少在編織長度方向被賦予了伸縮性,即使在起口部S作用了拉力,也可期待針織物伸長、針織紗13不易斷損的效果。
上述示出了用于取得在起口構(gòu)造上有特色的本發(fā)明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但只要是從前后線圈構(gòu)成的起口線圈橫列的前邊線圈向后邊線圈延伸的針織紗部分和從后邊線圈向接下來的前邊線圈延伸的各針織紗部分分別相交叉,也可以是由上述以外的方法形成的組織。在上述實施例中,示出了以從肩向下擺反向編織而成的筒狀針織物為例、在針織物編織中途形成增圈并一氣擴展到編織寬度的例子,但本發(fā)明也不限于該實施例,例如全部從最初以這樣的方法進行起口的編織、來開始針織物的編織的情況下(圖1中的S1)自然也可以。另外,在上述中,對空針勾掛針織紗、形志增圈,但針織物也可以以設于針床下方的下拉裝置很容易進行下拉那樣地對起口區(qū)域預先進行松眼橫列等,成易受下拉作用的狀態(tài)之后再進行上述起口的編織。還有,可適用本發(fā)明的編織方法的針織物,也不局限于上述例子這樣的從起口部前后分支為兩層狀的針織物,起口之后,進行羅紋編織的單層針織物也可以??傊?,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宗旨的范圍內(nèi)、只要可實施,自然都可以。
上述這樣使用本發(fā)明的復合針,可減小…。
權利要求
1.一種針織物,在這種針織物中具有由構(gòu)成針織物的針織紗從前邊的線圈向后邊的線圈、從后邊的線圈向前邊的線圈曲折延伸形成的前后線圈所構(gòu)成的起口部分,其特征在于,它具有從前述前邊的各線圈向后邊的各線圈延伸的針織紗部分和從后邊的前述各線圈向接下來的前邊的各線圈延伸的針織紗部分分別交叉的起口構(gòu)造。
2.一種針織物編織方法,在所述編織方法中,采用可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前后方向相互相對的至少具有第一針床與第二針床的橫機,為開始編織針織物,對前后針床的針一次形成許多增圈,從所形成的起口部位編織針織物;將針織物從起口區(qū)域的一端側(cè)向另一端側(cè)依次逐個形成增圈,包含以下的步驟a)使喂紗口向前述區(qū)域的一端側(cè)移動、使針織紗勾掛于一方的針床的最初的針(C)、形成最初的增圈(21)的步驟;b)使針織紗向前述區(qū)域的另一端側(cè)移動、向越過接下來形成增圈(22)的針(c)的位置導向的步驟;c)使喂紗口向前述區(qū)域的一端側(cè)移動、使針織紗勾掛于另一方針床的最初的針(c)、形成下一增圈(22)的步驟;d)使針織紗向前述區(qū)域的另一端側(cè)移動;向越過接下來形成增圈(23)的針(D)的位置導向的步驟;e)對處于前述區(qū)域的接續(xù)的前后針床的針反復進行上述步驟a~d,在針織物的起口部位形成增圈的步驟。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針織物起口方法,其特征在于,接著前述步驟e,向結(jié)合著起口部位的增圈的一方的針床的針供給針織紗,形成接續(xù)于增圈的線圈橫列;接下來向結(jié)合著增圈的另一方針床的針供給針織紗,形成接續(xù)于增圈的線圈橫列。
4.按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針織物的起口方法,其特征在于,從前述起口部位將針織物前后分支,編織成由第一針織物與第二針織物構(gòu)成的斷面呈二層狀的針織物。
全文摘要
在具有由構(gòu)成針織物的針織紗從前邊的線圈向后邊的線圈、從后邊線圈向前邊的線圈成曲折狀延伸形成的前后線圈構(gòu)成的起口部分的針織物中,借從前述前邊各線圈向后邊各線圈延伸的針織紗部分(15a)與從后邊各線圈向接下來的前邊各線圈延伸的針織紗部分(15b)分別相交叉,使該起口部分比現(xiàn)有的起口部分更緊繃。
文檔編號D04B1/06GK1516761SQ0281182
公開日2004年7月28日 申請日期2002年6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6月12日
發(fā)明者久保一, 古田憲史, 史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