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刨切薄竹的制造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屬于人造板領(lǐng)域的裝飾貼面材料制造。
背景技術(shù):
目前,刨切薄竹只有一種,它是將竹材加工成一定長度的等寬等厚竹片,再順紋層積膠合成竹方,然后刨切成0.15~1.5mm厚的徑向薄竹。刨切薄竹具有真實淡雅的質(zhì)感,裝飾效果好,竹材加工增值大的優(yōu)點,但加工工序多達28道,工藝繁瑣,竹材利用率不到20%,并且單獨建廠既需要竹地板的生產(chǎn)設備,又需要薄竹刨切的加工設備,存在投資較大的缺點。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一種人造板及家具貼面裝飾材料的制造方法。它是以竹材為原料,具有生產(chǎn)工藝簡單,出材率高,設備投資少,且裝飾效果好的刨切薄竹制造方法。
本發(fā)明是將徑級較大的竹材,鋸截成一定長度的竹段,通過旋園、縱向剖分和縱向銑削,加工成內(nèi)、外表面曲率半徑相同,且弧長相等的弧形竹塊(圖1),然后涂膠,若干個曲率半徑相等的弧形竹塊縱向平行層積,并在壓模內(nèi)膠合成單個曲面體竹坯。再將若干個曲率半徑相等的單個曲面體竹坯,通過指接縱向接長,橫向拼寬膠合成多個曲面體竹坯(圖2)。最后在刨切機上,將軟化處理后的多個曲面體竹坯翻轉(zhuǎn)90°,刨切成一定厚度的刨切薄竹。
圖1內(nèi)、外表面曲率半徑相同的弧形竹塊斷面形狀圖中 1為弧形竹塊內(nèi)表面的曲率中心,R1為曲率半徑2為弧形竹塊外表面的曲率中心,R2為曲率半徑3為弧形竹塊的內(nèi)表面4為弧形竹塊的外表面圖2多個曲面體竹坯示意中 1為單個曲面體竹坯2為單個曲面體竹坯縱向接長的指接縫3為單個曲面體竹坯橫向拼寬的膠接縫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案與加工步驟如下1.將徑級較大的竹材,橫截成一定長度的竹段;2.竹段在70~90℃熱水中軟化數(shù)小時;3.在旋切機上將外形呈園臺體的竹段,通過旋園加工成園柱體;4.將園柱形竹筒縱向剖分成等弧長的3~4塊;5.剔除竹塊的內(nèi)節(jié);6.將竹塊內(nèi)表面銑削成與外園弧面曲率半徑相同的弧形竹塊;7.蒸煮、漂白后,干燥到含水率12%左右;8.在竹塊的園弧面涂膠、陳化;9.若干個曲率半徑相等的弧形竹塊,縱向平行重疊組合成坯料,并在壓模內(nèi)膠合成單個曲面體竹坯;10.將單個曲面體竹坯的兩側(cè)面刨削整齊,并將其兩端鋸截成平面再銑削成指接榫;11.在單個曲面體竹坯兩端的指接榫涂膠,并進行指接縱向接長;12.在單個曲面體竹坯的兩側(cè)面涂膠后,將若干個曲率半徑相等的單個曲面體竹坯側(cè)面膠合拼寬成多個曲面體竹坯。
13.多個曲面竹坯在熱水中軟化24~48小時;14.將多個曲面體竹坯在臥式刨切機上翻轉(zhuǎn)90°,刨切成0.15~1.5mm厚的刨切薄竹;15.必要時,可將刨切薄竹膠貼在無紡布等柔性材料上進行增強處理,或?qū)⑴偾斜≈襁M行染色處理。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刨切薄竹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如下將徑級較大的竹材,鋸截成一定長度的竹段,通過旋園、縱向剖分和縱向銑削,加工成內(nèi)、外表面曲率半徑相同,且弧長相等的弧形竹塊,然后涂膠,縱向平行層積并在壓模內(nèi)膠合成單個曲面體竹坯,若干單個曲面體竹坯,通過縱向接長、橫向拼寬膠合成多個曲面體竹坯,最后將其刨切成一定厚度的刨切薄竹,A.所述通過旋園,縱向剖分和縱向銑削,加工成內(nèi)外表面曲率半徑相同,且弧長相等的弧形竹塊,是在旋切機上通過旋園將外形呈園臺體的竹段加工成園柱體;然后縱向剖分成弧長相等的竹塊,再通過縱向銑削加工成內(nèi)外表面曲率半徑相同的弧形竹塊。B.所述單個曲面體竹坯是將若干個曲面半徑相等的弧形竹塊,通過涂膠、縱向平行層積后,在壓模內(nèi)膠合而成的。C.所述多個曲面體竹坯是將若干個曲率半徑相等的單個曲面體竹坯,通過縱向指接接長,橫向膠合拼寬而成的。D.所述刨切成一定厚度的刨切薄竹,是將多個曲面體竹坯在熱水中軟化后,在臥式刨切機上翻轉(zhuǎn)90°,進行刨切成0.15~1.5mm厚的刨切薄竹。
全文摘要
一種刨切薄竹的制造方法,它屬于人造板領(lǐng)域的貼面材料制造。本發(fā)明主要解決目前刨切薄竹工藝繁瑣,竹材利用率低,設備投資大的問題。本發(fā)明是用一定長度的大徑級竹段,通過旋圓、縱向剖分和縱向銑削成內(nèi)外表面曲率半徑相同,且弧長相等的弧形竹塊。然后涂膠,若干個曲率半徑相等的弧形竹塊縱向平行層積,并在壓模內(nèi)膠合成單個曲面體竹坯。將若干個曲率半徑相等的單個曲面體竹坯,通過縱向接長、橫向拼寬、膠合成多個曲面體竹坯。最后將多個曲面體竹坯在臥式刨切機上翻轉(zhuǎn)90°,刨切成一定厚度的刨切薄竹。刨切薄竹主要用作人造板及家具的貼面裝飾材料。
文檔編號B27D1/04GK1954979SQ200510032288
公開日2007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05年10月2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10月25日
發(fā)明者趙仁杰 申請人:趙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