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高爾夫桿頭的制做方法,特別是關于一種主體為復合材料、擊球面板為金屬的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所制出的桿頭可發(fā)揮良好的“彈簧效應(spring-like effect)”,能借以將球擊得較遠。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的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是先設置可受驅動而橫向靠近或分離的二基模,各基模具有一面向對方的凹缺,各凹缺具有一由基模頂面往下延伸的溝道部,以及一連接于溝道部底端的凹模部;同時設置一擠壓模,位在基模上方,可受驅動而上下位移,其最底端為一凸模部,凸模部上方為一塞部;之后驅使二基??亢希苟既睂铣梢挥苫m斆嫱鶅?nèi)延伸的穴洞,穴洞底端的側壁上具有一凸壁,其輪廓大致對應于所欲制作的木桿桿頭的擊球面形狀,凸壁外圍并圍繞一環(huán)狀凸條;另于穴洞底面預置一金屬底板;將適量的團料(BMC)置入穴洞后,驅使擠壓模由溝道部伸入穴洞,至擠壓模的塞部填封溝道部,且擠壓模的凸模部與二基模的凹模部之間形成一模穴,模穴對應凸壁的部份形成一片狀空間;如此使得團料填滿模穴并復布底板;團料硬固后,驅使基模及擠壓模相對分離,取得一材質(zhì)為復合材料且形狀對應模穴的主體,其具有一基殼,基殼具有一對應片狀空間的前壁,前壁的正面周緣具有一對應環(huán)狀凸條的環(huán)狀嵌溝;基殼頂部形成一開口;低板是嵌合于基殼底部且底面曝露于外;之后將一頂殼及一金屬前殼與主體結合成一前述木桿桿頭,其中,是將頂殼蓋合并固接于基殼的頂側開口,前殼具有一面板及一由面板周緣向后凸伸的周壁,周壁后端具有一環(huán)狀嵌緣,是將前殼后端的環(huán)狀嵌緣嵌合于基殼正面的環(huán)狀嵌溝,并使周壁后端固接于基殼正面周緣。
擠壓模13位在二基模11、12上方,且是位在二基模11、12靠合位置的縱線上,可受驅動而上下位移。擠壓模13最底端為一凸模部25,凸模部25上方為一塞部26。
步驟二如圖2所示,準備一活動模仁27、一環(huán)框28及一底板29,并安裝至第一基模11的凹模部18。模仁27是嵌置于凹模部18內(nèi)的模仁嵌窩181,并以其內(nèi)側面的二凸榫271嵌入二嵌孔182,而可拆離地嵌合于凹模部18的側壁;模仁27外側面具有一凸壁31,其輪廓大致對應于所欲制作的木桿桿頭的擊球面形狀,凸壁31外圍并圍繞一環(huán)狀凸條32。環(huán)框28的材質(zhì)為全屬,其輪廓大致對應于環(huán)狀凸條32,且環(huán)框28一側設有一環(huán)狀嵌溝33,并是以嵌溝33嵌合凸條32,而可拆離地嵌合于模仁27外側面,套合于凸壁31外圍。底板29為金屬材質(zhì),以半邊面積嵌合于凹模部18底面,另半邊凸伸于外。底板29頂面連結一配重塊34。
步驃三如圖3所示,驅使二基模11、12相對靠近而至內(nèi)側面周邊密合,使二凹缺14、15對合成一由頂面往內(nèi)延伸的穴洞35。先前預置于第一基模11的底板29,此時恰嵌合于穴洞35底面。
步驟四如圖4所示,將適量的主成份為纖維復合材料(例如碳纖維、玻璃纖維、Kevlar纖維等)的團料(BMC;Bulk molding compound)36置入穴洞35。
步驟五如圖5所示,驅使擠壓模13往下位移,而由溝道部16、17伸入穴洞35內(nèi)至預定深度,使擠壓模13的塞部26填封二溝道部16、17,且擠壓模13底端的凸模部25與二基模11、12的凹模部18、19之間形成一模穴37(注詳而言之,模穴37乃是介于凸模部25、凹模部18、19、模仁27、環(huán)框28及底板29間的空間),模穴37對應凸壁31的部份形成一片狀空間38。團料36因受擠壓而填滿模穴37,并因而復布底板29頂面,并包合配重塊34以及環(huán)框28的凸露部份。
步驟六如圖6所示,待團料硬化固型之后,驅使二基模11、12及擠壓模13相對分離(并拆除活動模仁27,即可取得一材質(zhì)為復合材料,且形狀對應模穴37的主體39。主體39具有一基殼41及一連結于基殼一端的頸部(圖中未示),基殼41具有一前壁42及一底壁43,其中的前壁42即是對應模穴37內(nèi)的片狀空間38而形成,厚度可控制在0.5至3mm之間;基殼41頂部則形成一頂側開口44,開口39周緣設有一環(huán)狀凹溝45。
金屬底板29及配重塊34是嵌合于基殼41的底壁43,底板29底面曝露于基殼41底部并與基殼表面齊平。金屬環(huán)框28是嵌合于基殼41的前壁42正面周緣,本發(fā)明可令環(huán)框28的外周面露現(xiàn)于外,形成沿基殼41前緣延伸的環(huán)條(如圖6(A)所示);或者可令基殼41’包復環(huán)框28’,外周面(如圖6(B)所示;環(huán)框28先前用以嵌合模仁27的環(huán)狀嵌溝33,此時是露現(xiàn)于基殼41正面。底板29及環(huán)框28是借復合材料本身的粘結性而與主體39形成粘合,同時,底板29側緣呈現(xiàn)由表面往內(nèi)面擴張的斜邊,以及環(huán)框28后端形成類似鳩尾塊形狀,并設有若干貫孔46讓復合材料穿填(請參閱圖6(A)),可使底板29及環(huán)框28更無脫落的可能。
步驟七如圖7所示,將一頂殼7及一前殼48接合至主體39,組成一木桿桿頭60。
頂殼47同樣是以復合材料模塑成型(惟亦可為塑膠或其他材料),其形狀配合基殼41的頂側開口44,并是蓋合于開口44而與基殼41合成一表面完整的中空殼體;而且,頂殼47的內(nèi)面周緣設有一環(huán)狀凸起49,是嵌扣于開口44緣邊的環(huán)狀凹溝45內(nèi)(請參閱圖7(A))。頂殼47與基殼41之間借粘著劑(例如環(huán)氧樹脂)牢固粘結。
前殼48是以金屬(例如不銹鋼、麻時效鋼(Maraging)、鈦或其合金等)鍛造或沖壓而成,具有一面板51,其外緣輪廓對應于環(huán)框28,正面設有若干橫向線溝52,背面的近外緣處設有一緣邊環(huán)溝53。由面板51周緣向后凸伸一周壁54,周壁54由面板51周緣向后凸伸的長度可為3至40mm,周壁54后端具有一較靠內(nèi)圈的環(huán)狀嵌緣55。前殼48是將周壁54后端的環(huán)狀嵌緣55嵌入環(huán)框28正面的環(huán)狀嵌溝33,并利用熔焊(welding)或粘著劑等于段,將周壁54后端及環(huán)框28予以結合,使前殼48固接于基殼41前方。
補充說明,本實施例是將桿頭用以與軸桿(shaft)接合的頸部(neck)一體成型于基殼41一端(構成前述主體39)惟本發(fā)明亦可將頸部一體成型于頂殼,或一體成型于前殼,或者,頸部可另外制作再接合至適當位置,均可組成相同的木桿桿頭。
借由上述制程,木桿桿頭60的本體部份(指由基殼41及頂殼47構成的中空殼體)乃是復合材料,強度高、重量輕;而桿頭60的擊球面板即面板51則是全屬材料,較為耐磨,使得擊球面(face)不容易磨損刮花。
而且,前殼48以其周壁54后端接合于基殼41正面周緣,使得前殼48的面板51背面與基殼41正面之間,形成有一對應面板51整體面積的背部空間56(有別于已知桿頭將擊球面板背面貼合于主體正面),再加上面板51背面設有一緣邊環(huán)溝53,有助板面整體的撓曲變形(并減輕傳遞至周壁54的應力),借此,以面板51擊打球體時,面板51將可大幅地往后凹曲,并在擊出球體的同時振回先前形狀,亦即可發(fā)揮良好的“彈簧效應(spring-like effect或trampoline effect)”,能借以將球擊得較遠,同時能延長擊球面與球體的觸接時間,提升控球性。
此外,桿頭60底面設有金屬底板29,主要可防止桿頭底部磨損,并可用以標記文字圖案,同時兼具降低桿頭重心的功效。再者,設置配重塊34亦是要使桿頭重心盡量偏下偏后,以提升揮桿時的慣性。
在上述制法中,復合材料主體39于基殼41正面另外嵌結金屬環(huán)框28,主要是供金屬前殼48的周壁54后端嵌插契合,除了緩沖應力傳遞外,并得以焊接技術將同為金屬(甚至可為同種金屬)的前殼48與環(huán)框28牢固接合,使得前殼48能非常穩(wěn)固地間接結合于基殼41前方。再者,上述制程中是將環(huán)框28嵌合于活動模仁27,再將模仁27嵌合至凹模部18側壁,其利點在于,借由換用不同尺寸的模仁即可成型出不同規(guī)格的桿頭主體。換言之,本發(fā)明亦可令基模的凹模部壁面形成前述模仁形狀,再將全屬環(huán)框直接嵌合于凹模部側壁。
然而,本發(fā)明不限定要在基殼正面嵌合一全屬環(huán)框,即,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所制出的木桿桿頭如圖8所示,而制程中所使用的模具如圖9所示,是令其中一基模71的凹模部72側壁直接形成有一凸壁73及一圍繞凸壁的環(huán)狀凸條74,如此,成型出的基殼75的正面周緣即具有一對應環(huán)狀凸條74的環(huán)狀嵌溝76,接著,將形狀同于前例的前殼77,以其周壁78后端的環(huán)狀嵌緣79嵌插于基殼75的環(huán)狀嵌溝76,二者77、75之間借粘著劑接合,同樣可組成一主體為復合材料、擊球面板為金屬,且擊球性能較佳的木桿桿頭70。
最后請再參閱
圖10,是本發(fā)明第三較佳實施例所制出的木桿桿頭80,主要差異在于,以相同方法成型出類似前述結構的主體81后,先將頂殼82蓋合并固接于基殼83的頂側開口84,再將基殼83的前壁(即對應第一實施例中的前壁42)除了周緣部份全部去除,使得基殼83正面形成一前側開口85,最后將前殼86接合至基殼83前方。如此可控制桿頭成品重量,并有不同的擊球聲音。另外在本例中,前殼86的面板87是呈現(xiàn)中央較厚,愈往周緣愈薄的形態(tài),同樣可使面板87與周壁88間的環(huán)狀界線形成明顯的撓折點,不但有助面板87的撓曲變形,并可防止擊球應力使得周壁88后端外翹。
權利要求
1.一種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包含有下列步驟a.設置一第一基模、一第二基模及一擠壓模;二基??墒茯寗佣鴻M向靠近或分離,各基模內(nèi)側具有一面向對方的凹缺,各凹缺具有一由基模頂面往下延伸的溝道部,以及一連接于溝道部底端的凹模部,當二基??亢蠒r,二溝道部及二凹模部可分別相互對合;擠壓模位在二基模上方,可受驅動而上下位移;擠壓模的最底端為一凸模部,凸模部上方為一塞部;b.令二基模相對靠近而至內(nèi)側面周邊密合,使二凹缺對合成一由基模頂面往內(nèi)延伸的穴洞;穴洞底端的側壁上具有一凸壁,其輪廓大致對應于所欲制作的木桿桿頭的擊球面形狀,凸壁外圍并圍繞一環(huán)狀凸條;此外,穴洞底面設有一金屬底板;c.將適量的團料BMC置入穴洞內(nèi);d.令擠壓模由溝道部伸入穴洞內(nèi)至預定深度,使擠壓模的塞部填封溝道部,且擠壓模的凸模部與二基模的凹模部之間形成一模穴,模穴對應凸壁的部份形成一片狀空間;團料因受擠壓模擠壓而填滿模穴并復布底板;e.待團料硬固之后,令二基模及擠壓模相對分離,取得一材質(zhì)為復合材料且形狀對應模穴的主體;主體具有一基殼,基殼具有一對應片狀空間的前壁,前壁的正面周緣具有一對應環(huán)狀凸條的環(huán)狀嵌溝;基殼頂部形成一頂側開口;底板是嵌合于基殼底部且底面曝露于外;f.將一頂殼及一前殼接合至主體而組成一前述木桿桿頭;其中,是將頂殼蓋合于基殼的頂側開口,并使頂殼周緣固接于開口緣邊;前殼的材質(zhì)為全屬,具有一面板,由面板的周緣向后凸伸一周壁,周壁后端具有一環(huán)狀嵌緣;是將前殼后端的環(huán)狀嵌緣嵌合于基殼正面的環(huán)狀嵌溝,并使周壁后端固接于基殼正面周緣。
2.依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的前先預備一全屬環(huán)框,環(huán)框的輪廓大致對應于穴洞內(nèi)的環(huán)狀凸條,且環(huán)框一側設有一環(huán)狀嵌溝;將環(huán)框以嵌溝嵌合凸條,而可拆離地嵌合于穴洞側壁,套合于凸壁外圍;步驟e成型出主體時,環(huán)框即嵌合于基殼的正面周緣;步驟f中,令前殼后端的環(huán)狀嵌緣嵌合于環(huán)框的環(huán)狀嵌溝。
3.依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基模的凹模部具有一模仁嵌窩,另將一活動模仁可拆離地嵌合于嵌窩,模仁的外側面形成有前述凸壁及環(huán)狀凸條;環(huán)框是嵌合于模仁外側面。
4.依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基模的凹模部具有一模仁嵌窩,另將一活動模仁可拆離地嵌合于嵌窩,模仁的外側面形成有前述凸壁及環(huán)狀凸條。
5.依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f中,先將頂殼接合于基殼頂部,再將基殼的前壁除了周緣部份全部去除,使基殼正面形成一前側開口,之后再將前殼接合于基殼前方。
6.依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前殼的面板背面設有一緣邊環(huán)溝。
7.依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前殼的面板呈現(xiàn)中央較厚,愈往周緣愈薄的形態(tài)。
8.依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其特征在于,步驟b中,底板更連結有一配重塊;步驟e成型出主體時,配重塊是嵌合于基殼的底部偏后端處。
9.依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其特征在于,頂殼的材質(zhì)為復合材料。
10.依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其特征在于,主體具有一一體連結于基殼一端的頸部。
全文摘要
一種高爾夫木桿桿頭的制法,是由二基??亢隙纬沙鲆挥身斆嫱鶅?nèi)延伸的穴洞,穴洞底端設有一金屬底板,將適量團料置入穴洞后,令一擠壓模伸入穴洞內(nèi),使得團料受到擠壓而填滿模穴;團料硬固后,分離模具而取得一復合材料主體,其具有一杯狀基殼,基殼頂部形成一開口,基殼底部嵌合底板;之后將一頂殼及一金屬前殼接合至主體而組成一木桿桿頭,其中,是將頂殼蓋合并固接于基殼的頂側開口,前殼具有一面板及一由面板周緣向后凸伸的周壁,是將周壁后端嵌合并固接于基殼的正面周緣位置。
文檔編號A63B53/04GK1478568SQ02142098
公開日2004年3月3日 申請日期2002年8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8月26日
發(fā)明者陳晴祺 申請人:陳晴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