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胎黃的中藥噴劑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胎黃的中藥噴劑及其制備方法
[0001]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2]本發(fā)明涉及中藥制劑技術(shù)領(lǐng)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胎黃的中藥噴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0003]胎黃,中醫(yī)病名。胎黃病以嬰兒出生后皮膚面目出現(xiàn)黃疸為特征,因與胎稟因素有關(guān),故稱“胎黃”或“胎疽”。我國早在隋代對胎黃的病因、癥狀已有論述。建國以來對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胎黃進行了系統(tǒng)的臨床觀察與研宄,在應(yīng)用中藥治療與預防病理性胎黃方面均取得重要的進展。西醫(yī)學稱胎黃為新生兒黃疸,包括了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血清膽紅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黃疸、膽道畸形、膽汁瘀阻、肝細胞性黃疸等。
[0004]《諸病源候論兒雜病諸候?胎疽候》小兒在胎,其母臟氣有熱,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兒體皆黃,謂之胎疸也?!?br> 《活幼心書.卷上》:“身黃暑濕蒸脾得,內(nèi)外因分治最良;更有胎傳生便見,母宜多服地黃湯。”
《醫(yī)宗金鑒?卷五十四?黃疸門》陰黃者,乃脾濕、腎寒,兩虛而成,此最為危候。溫脾去黃,以理中湯加茵陳主之;溫腎去黃,以茵陳四逆湯主之?!?br> 根據(jù)中醫(yī)癥候分類,胎黃分為以下三種:1.濕熱內(nèi)蘊型:面目皮膚發(fā)黃,顏色鮮明,狀如橘色,煩躁啼哭,小便黃赤,大便秘結(jié)或灰白。舌紅,苔黃厚膩,指紋滯。由于孕母素蘊濕盛或內(nèi)蘊濕熱之毒,遺于胎兒,或因胎產(chǎn)之時,出生之后,嬰兒感受濕熱邪毒所致。熱為陽邪。熱毒熾盛,黃疽可迅速加深,而濕熱化火,邪陷厥陰,則會出現(xiàn)神昏、抽搐之險象。若正氣不支,氣陽虛衰,可成虛脫危證。2.脾虛濕困型:面目皮膚發(fā)黃,顏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時時啼哭,腹脹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黃少。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紋淡。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脾陽虛弱,濕濁內(nèi)生;或出生后為濕邪所侵,濕從寒化,可致寒濕阻滯。寒為陰邪,故黃色晦暗。3.血氣瘀滯型:面目皮膚發(fā)黃,顏色晦滯,日益加重,腹部脹滿,青筋暴露,肝脾腫大質(zhì)硬,小便短黃,大便秘結(jié)或灰白,唇色暗紅,或衄血。舌見瘀點,指紋紫。部分小兒稟賦不足,脈絡(luò)阻滯,或濕熱蘊結(jié)肝經(jīng)日久,氣血郁阻,可致氣滯血瘀而發(fā)黃。氣機不暢,肝膽失常,脈絡(luò)瘀積而致,故黃色晦暗,伴肚腹脹滿,右脅下結(jié)成痞塊。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胎黃的中藥噴劑及其制備方法,更具體的是一種治療濕熱內(nèi)蘊型胎黃的中藥噴劑及其制備方法。
[0006]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是:
一種治療胎黃的中藥噴劑,包含以下重量分數(shù)的組分:
飛揚草5-15份,鳳尾草5-15份,川谷根5-15份,金錢草5_15份,茵陳6_9份,郁金6_9份,黃芪:3-6份,甘草1-3份。
[0007]在上述方案的基礎(chǔ)上,一種治療胎黃的中藥噴劑,包含以下重量分數(shù)的組分: 飛揚草10份,鳳尾草10份,川谷根10份,金錢草10份,茵陳8份,郁金8份,黃芪:4
份,甘草2份。
[0008]一種如上所述的治療胎黃的中藥噴劑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Cl)按量稱取組合物中各組分,加入組合物總重量2-3倍的水中浸泡8-10小時;
(2)武火煮沸后改文火持續(xù)煎煮25-35分鐘;
(3)過濾,藥液備用,藥渣加入步驟(I)中重量的水浸泡4-6小時;
(4)武火煮沸后改文火持續(xù)煎煮25-35分鐘;
(5)過濾,棄掉藥渣,藥液與步驟(3)得到的藥液合并;
(6)加入藥液總量4倍量的蒸餾水,混勻即得噴劑。
[0009]飛揚草:為大戟科植物飛揚草的干燥全草。味辛、酸,性涼;有小毒。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通乳之功效。用于肺癰,乳癰,疔瘡腫毒,牙疳,痢疾,泄瀉,熱淋,血尿,濕瘆,腳癬,皮膚瘙癢,產(chǎn)后少乳。
[0010]鳳尾草:別名金雞尾、雞腳草、井欄邊草等,是一種蕨類植物,屬于鳳尾蕨科、鳳尾蕨屬。學名Pteris multifda poir。以全草入藥,性涼,味微苦,歸肝、腎、大腸經(jīng),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消腫解毒等功效,用于治療痢疾、腸炎、黃疸型肝炎、吐血、便血、尿血等病癥。
[0011]川谷根:川谷的根莖,必提珠根、尿珠子根、五谷子根、數(shù)珠子根、打碗子根、野薏米根;歸脾;膀胱經(jīng);主治:清熱利濕;通淋止血;消積殺蟲。主熱淋;血淋;膏淋;崩漏;白帶;水腫;濕熱黃疸;食積腹脹;蛔蟲癥。川谷之名,始載于《救荒本草》,云川谷生汜水縣田野中。苗高三四尺,葉似初生萄秫葉微小,葉間叢開小黃白花,結(jié)子似草珠兒微小,味甘?!薄毒V目》在薏苡條云一種圓而殼厚,堅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米感)也。但可穿做念經(jīng)數(shù)珠,故人亦呼為念珠云。其根并白色,大如匙柄,釓結(jié)而味甘也?!?br> 金錢草:原名馬蹄金,別名:過路黃、鏡面草、翠屏草、荷苞草、肉餛飩草、金鎖匙、連錢草、對座草、葉金錢草、錢芊金等。拉丁文名是Dichondra repens Forst.味甘、微苦、性涼。歸肝、膽、腎、膀胱經(jīng)。利水通淋;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清利濕熱,沙淋,尿澀作痛,黃疸尿赤,癰腫疔瘡,主治肝膽及泌尿系結(jié)石;熱淋;腎炎水腫;濕熱黃疸;瘡毒癰腫;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0012]茵陳,別名牛至、田耐里、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白蒿、細葉青蒿、安呂草,拉丁文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管狀花目、菊科、牛至屬植物蒿經(jīng)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yōu)檩?,故亦稱茵陳蒿。功能:清熱利濕;退黃。主治: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利膽,保護肝功能,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擴冠等作用。
[0013]郁金,味辛、苦,性寒;歸肝、心、肺經(jīng)?;钛雇?,行氣解郁,清心涼血,利膽退黃。用于胸脅刺痛,胸痹心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乳房脹痛,熱病神昏,癲癇發(fā)狂,血熱吐衄,黃疸尿赤。
[0014]黃芪:性味:甘,微溫。歸經(jīng):歸肺、脾、肝、腎經(jīng)。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用于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之證、衛(wèi)氣虛所致的表虛自汗、氣血不足所致的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
[0015]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jīng)。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t季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0016]本發(fā)明制備的治療濕熱內(nèi)蘊型胎黃的中藥噴劑,以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為基礎(chǔ),組方中:飛揚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鳳尾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消腫解毒;川谷根:清熱利濕;通淋止血;消積殺蟲;三藥共為臣藥,清熱利濕;金錢草:利濕退黃、利水通淋;清熱解毒;茵陳:清熱利濕;退黃;郁金:利膽退黃、行氣解郁、涼血清心、活血止痛;三藥共為臣藥,退黃;黃芪: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為佐藥;甘草:補中益氣、緩急止痛、緩和藥性、解毒,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