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變位性眩暈復位治療的滴耳液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涉及用于變位性眩暈復位治療的滴耳液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流行病學統(tǒng)計顯示,神經內科門診最常見的前三位病種是偏頭痛、變位性眩暈、抑 郁/焦慮障礙。所謂"變位性眩暈"是指頭部迅速運動至某一特定頭位時出現(xiàn)的短暫陣發(fā) 性發(fā)作的眩暈和眼震,在眩暈病中極為常見,該病發(fā)率高,約占神經內科接診的所有周圍性 眩暈的20~40%,占老年人群的9%,婦女發(fā)病率比男性高約1. 6-2 :1。變位性眩暈的病理因 素在于附著在內耳半規(guī)管膨大部位"壺腹"的微小顆粒,俗稱"耳石"。變位性眩暈按照始發(fā) 位置分為半規(guī)管結石癥和壺腹嵴頂結石癥。半規(guī)管結石,指的是各種原因導致耳石(成分是 碳酸鈣)脫落集聚于半規(guī)管近壺腹處,當頭位移至激發(fā)位時,管石受到重力作用,離壺腹方 向移動而形成離壺腹內淋巴流,使嵴頂產生移位而引起眩暈及眼震。壺腹嵴頂結石,指的是 由于供血不足,膠質膜變薄,變性的耳石碎片從橢圓囊中脫離,附著于半規(guī)管的壺腹嵴頂。
[0003] 變位性眩暈的治療以管石復位治療(CRT)為主,CRT主要用于后半規(guī)管和上半規(guī) 管變位性眩暈的治療,通過手法使患者變換5個位置,從而使后半規(guī)管和上半規(guī)管的管石 碎片通過總腳進入橢圓囊。該種方法對于流動性好的"半規(guī)管結石"效果良好,但對于"壺 腹嵴頂結石",由于以下因素導致CRT的臨床應用并不廣泛:①沉積的"變性耳石"為一種嗜 堿性炎性顆粒團,而并非半規(guī)管結石中單純的碳酸鈣顆粒,因此聚集性強,粘著堅固,不易 流動;②半規(guī)管結石癥患者處于激發(fā)頭位后眩暈的出現(xiàn)有3~40s的潛伏期,而壺腹嵴頂結 石激發(fā)體位眩暈立即出現(xiàn),無潛伏期,因此CRT操作時,后者的眩暈感受強烈,導致手法復 位失敗。因此,文獻報道CRT治療"半規(guī)管結石"和"壺腹嵴頂結石"的有效率分別為92%和 63%,并且有41%的"壺腹嵴頂結石"患者由于無法對抗CRT治療中的頭位變化,而導致治療 終止。
[0004] 目前,用于CRT的輔助用藥主要是從"眩暈"入手,針對"痰濁",多用于管石復位后 的遺留眩暈,尚缺乏增加 CRT有效率的藥物。
【發(fā)明內容】
[0005] 本發(fā)明的技術任務是針對以上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療效肯定且副作用小的 管石復位治療輔助用滴耳液的制備方法,用于增加 CRT復位療效。
[0006]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變位性眩暈結石復位的輔助用 藥,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備而成:螻蛄1~3份、臭蒿子3~12份、西番蓮 3~12份、抓地虎12~20份、毛馬齒莧12~20份、躉根12~20份、欒樨12~20份、七筋姑1~2份、 蓮須12~20份、白薇3~12份、杉葉1~5份、雞頭米10~25份。
[0007] 本發(fā)明中藥可按下列方法制備而成:將杉葉以水蒸氣蒸餾提取揮發(fā)油備用。將螻 蛄、躉根、臭蒿子、蓮須、西番蓮、抓地虎、毛馬齒莧、欒樨、七筋姑、白薇、雞頭米混合加10倍 量水煎煮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時,提取液濾過,合并;水提取液減壓濃縮為濃縮液,濃縮 液25°C條件下相對密度為I. 16 ;在攪拌下,向濃縮液中加入95%乙醇,使乙醇含量至70%, 0~4°C冷藏下,靜止24小時,取上清液過濾,濾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每IL相當于5kg藥 材,濾液按〇. 5%的重量加入粉狀活性炭,攪勻后煮沸30分鐘,放冷至50°C時,以0. 4um濾膜 抽濾。濾液放置室溫后加入杉葉揮發(fā)油,混勻得滴耳液分裝。
[0008] 其中所述的:螻蛄,為螻蛄科昆蟲螻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rois或大螻蛄G. unispina Saussure的成蟲全體。性味咸,寒。歸膀胱、大腸、小腸 經。功能主治:利水消腫。
[0009] 臭蒿子,為唇形科植物黃花香茶菜Rabdosia sculponeata (Vaniot) Hara的全 草。味辛;性溫。功能主治:理氣;利濕;解毒。
[0010] 西番蓮,為西番蓮科西番蓮屬植物西番蓮Passiflora caerulea L.,以根、藤和果 入藥。性味苦,溫。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0011] 抓地虎,為陰地蕨科植物勁直陰地蕨Botrychium strictum Underw.的全草。性 味甘;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0012] 毛馬齒莧,為馬齒莧科植物毛馬齒莧Portulaca pilosa L.的全草。性味甘;性 微寒。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
[0013] 躉根,為葡萄科植物葛蠤的根。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滋補氣血,續(xù)筋骨,長肌肉。
[0014] 欒樨,為菊科植物闊荀菊Pluchea indica (L. ) Less.的莖葉或根。性味味甘; 性微溫。功能主治:暖胃去積;軟件堅散結;祛風除濕。
[0015] 七筋姑,為百合科植物七筋姑Clintonia udensis Trantr et Mey.的全草或根。 味苦;微辛;性涼;功能主治:散瘀止痛。
[0016] 蓮須,為睡蓮科植物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雄蕊。性味甘、濕,平。 歸經歸心、腎經。功能主治:固腎澀精。
[0017] 白薇,為蘿摩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性味苦、咸,寒。歸經歸胃、肝、腎經。功能主治:清 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0018] 杉葉,為杉科植物杉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L 的葉。性味辛; 性微溫。功能主治:祛風;化痰;活血;解毒。
[0019] 雞頭米,為睡蓮科植物突Euryale ferox Salisb.的干燥成熟種仁。性味甘、濕, 平。歸經歸脾、腎經。功能主治: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祛濕止帶。
[0020] 現(xiàn)有技術中,用于管石復位治療的輔助用藥主要是從"眩暈"入手,針對"痰濁",多 用于管石復位后的遺留眩暈,尚缺乏增加 CRT有效率的藥物。
[0021]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具有以下特點: 1、 從壺腹嵴頂結石癥"變性耳石"為嗜堿性炎性顆粒團這一內在性質入手,并非采取傳 統(tǒng)中醫(yī)藥"化石排石"手段,從核心解決其"聚集性強,粘著堅固,不易流動"的問題; 2、 組方中取螻蛄、臭蒿子為君藥:螻蛄具有很強的組織穿透力,走竄力強,且對于粘膜 刺激性較其他的蟲類藥小,實驗室研宄表明螻蛄水浸劑(1 :4)在試管內可以使炎性顆粒團 松解,其作用機制與酶解有關。臭蒿子水提物12. 5mg/kg局部應用對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 急性滲出性炎癥均有明顯抑制作用,作用強度高于醋酸潑尼松龍,對棉球所致小鼠皮下肉 芽組織增生也有顯著抑制作用。螻蛄、臭蒿子二者配合可以有效地降低變性耳石的附著性, 使其更容易的從半規(guī)管的壺腹嵴頂上滑落到半規(guī)管內,減輕管石復位治療的不適癥狀,增 加 CRT治療有效率; 3、 取西番蓮、七筋姑、躉根、白薇臣佐螻蛄,增加局部血供,進一步增加淋巴流,便于變 性耳石通過總腳進入橢圓囊; 4、 取抓地虎、毛馬齒莧清熱解毒臣佐臭蒿子,前期實驗室藥理實驗證實,大劑量抓地虎 (1.35g/kg)水煎劑以及毛馬齒莧中含有的含雙萜類成分(毛馬齒莧萜酮pilosanone A等) 對角叉菜膠足跖腫脹及組胺興奮豚鼠離體小腸的作用均有拮抗性; 5、 欒樨根提取物可以減少滲出和增生,有助于防止炎性顆粒進一步集聚,降低復發(fā)治 療后幾率; 6、 雞頭米以及大劑量蓮須水煎劑可以減少耳道內局部刺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