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3-N-烷基-3,4-二氫-2H-4-取代雜芳氨基-7,8,9,10(7,10)-四(二)氫萘并-(2,1-e)-(1,3 ...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3-N-烷基-3,4-二氫-2H-(4-取代雜芳氨基)-7,8,9,10(7,10)-四(二)氫萘并-(2,1-e)(1,3)-噁嗪衍生物,其在治療和/或預防瘧疾的用途,含有其的藥物組合物及治療和/或預防瘧疾的方法。
瘧疾是人類大眾中常發(fā)的一種傳染病,目前全世界有約2.0億瘧原蟲攜帶者且每年有約1億瘧疾患者。瘧疾的治療依賴于藥物治療,人們現(xiàn)已開發(fā)出許多抗瘧藥物,如磷酸喹哌,氨酚喹,本芴醇,甲氟喹,磷酸氯喹,蒿甲醚,青蒿素,鹽酸喹寧等。但隨著這些藥物的頻繁使用,瘧原蟲已對這些藥物普遍產(chǎn)生了耐藥性,致使這些藥物的療效大大降低。因此,開發(fā)一種既無耐藥性又具有優(yōu)良治療和/或預防瘧疾作用的抗瘧藥物是十分迫切的。
這里所用的術語“瘧疾”,主要指間日瘧和惡性瘧疾。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既無耐藥性又具有優(yōu)良治療和/或預防瘧疾作用的抗瘧藥物。
本發(fā)明者經(jīng)過廣泛深入的研究,出人意料地發(fā)現(xiàn)通式(Ⅰ)化合物具有優(yōu)良的治療和/或預防瘧疾作用,且無耐藥性,
其中Ar為取代的雜芳基,優(yōu)選下式基團 X為鹵素,優(yōu)選氯和溴,R為-CH2-CH2-或-CH=CH-,R1為直鏈或支鏈的C2-5烷基,本發(fā)明基于上述發(fā)現(xiàn)得以完成。
本發(fā)明的主題之一涉及式(Ⅰ)3N-烷基-3,4-二氫-2H-4-取代雜芳氨基-7,8,9,10(7,10)-四(二)氫萘并-(2,1-e)-(1,3)-噁嗪衍生物 其中Ar為取代的雜芳基,優(yōu)選 X為鹵素,優(yōu)選氯,溴,R為-CH2-CH2-或-CH=CH-,R1為直鏈或支鏈的C2-5烷基。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式(Ⅰ)化合物可通過下面反應路線1制備
其中Ar,R,和R1定義同上。
步驟1步驟1中的式(Ⅱ)化合物可按類似于J.Heterocycl Chem 1982,19(3),663-7,和org Synth Ⅳ,882中所述的方法制備。
步驟2式(Ⅲ)化合物與Ar-Cl按1∶1-2重量比在稀醇或醇類溶劑中進行反應,反應加熱攪拌3-20小時。
步驟3將式(Ⅳ)化合物用稀堿液堿化,得式(Ⅴ)化合物。
步驟4將式(Ⅴ)化合物,甲醛和H2NR1按1∶1-4∶1-2摩爾比,在乙醇中進行反應,反應回流攪拌5-25小時,得到式(Ⅰ)化合物。
在上述反應路線中,所用的醇為C1-3烷基醇,優(yōu)選乙醇;所用的堿選自氨水,堿金屬碳酸鹽,其碳酸氫鹽或其氫氧化物;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優(yōu)選的通式(Ⅰ)化合物中, X為氯或溴,R為-CH2-CH2-或-CH=CH-,
R1為直鏈或支鏈C2-5烷基。
根據(jù)本發(fā)明,本發(fā)明通式(Ⅰ)化合物是一長效,速效,高效,無耐藥性和無毒性的治療和/或預防瘧疾的藥物,其無論是在體內(nèi)還是在體外都對伯氏瘧原蟲K173株及其耐藥株RC(抗氯喹株)都有優(yōu)良的殺滅作用,殺滅瘧原蟲率為100%。當本發(fā)明通式(Ⅰ)化合物用作預防用藥時,其預防免受瘧原蟲感染的時間可長達一個月。
本發(fā)明另一主題涉及的是含有通式Ⅰ化合物的藥物組合物,該藥物組合物可通過本領域常規(guī)方法,將式(Ⅰ)化合物與制藥領域中常用的藥用賦形劑混合來制備。本發(fā)明的藥物組合物可配成適于藥用的各種劑型,如片劑,膠囊等。
本發(fā)明另一主題是治療和/或預防瘧疾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將有效治療和/或預防量的式Ⅰ化合物給藥于瘧疾患者或需預防瘧疾的人類。給藥途徑可是各種適于給藥途徑,優(yōu)選口服??诜o藥劑量可在很寬范圍變化,一般為7-17mg式Ⅰ化合物/公斤體重,優(yōu)選8-13mg/公斤體重口服給藥時,優(yōu)選第一天口服5-8片,第二天口服3-5片,每片含100mg9301化合物。
下面的生物學試驗用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式Ⅰ化合物的優(yōu)良抗瘧效果。
1.與其它抗瘧藥比較,對伯氏瘧原蟲K173株及其抗性株的抗瘧作用
(1)試驗材料試驗動物雄性瑞士種昆明遠交系小白鼠,體重18-22g。
試驗瘧原蟲伯氏瘧原蟲(plasmodium berghei)K173株,其抗性株RC-抗氯喹株(RC/K173)試驗藥物9301-3-N-特丁基-3,4-二氫-2H-6-(7-氯-4-喹啉氨基)-7,8,9,10-四氫萘并-(2,1-e)-(1,3)-噁嗪,磷酸氨酚喹,本芴醇,鹽酸奎寧,青蒿素,蒿甲醚,磷酸氯喹,磷酸喹哌。
(2)試驗方法取感染瘧原蟲4-5天的小鼠血液,常規(guī)計數(shù)后,用生理鹽水稀釋至0.2ml,其中含1×107個寄生的紅細胞。每只小白鼠腹腔接種0.2ml,接種日為D0,次日為D1,以此類推。每個試驗藥物按k=0.6分別設5-6個劑量,每個劑量加少量吐溫80研磨,然后用蒸餾水稀釋成混懸液或溶液。每只小鼠給藥0.2ml,除9301用灌胃和腹腔注射兩種給藥途徑外,其它試驗藥物均為灌胃給藥。采用peters“4天抑制試驗法”,接種原蟲后D0-D3連續(xù)給藥4天,每天1次。D4每試驗組小鼠等量采血混勻后涂制血片,甲醇固定,吉氏染色后,顯微鏡檢測瘧原蟲寄生率。以給藥組與對照組寄生率之比為瘧原蟲被抑制率。用直線回歸法求出ED50和ED90,再從敏感株的ED50或ED90與抗藥株的ED50或ED90之比求出抗性指數(shù)I50或I90。
(3)結果試驗結果歸納于表1-4中。
表 1 9301對鼠瘧K173株原蟲抑制試驗結果試驗一 (4-d,p.o)
表1(續(xù)
X ED50=0.39±0.07 ED90=0.68±0.12注4-d=給藥4天 PO=口服給藥表 2 9301對鼠瘧K173株原蟲抑制試驗結果試驗一 (4-d,ip開幕)
<p>表2 (續(xù))<
X ED50=0.37±0.06ED90=0.63±0.19注4-d=給藥4天ip=腹腔注射給藥表 3 9301與其他抗瘧藥比較對伯氏瘧原蟲K173株的抗瘧效價
注ED90比值為各藥ED90與9301ED90之比,所得出的各藥劑量的倍數(shù),即為9301的抗瘧效價為各藥的倍數(shù)。
表 4 9301與其他抗瘧藥比較,對伯氏瘧原蟲RC株的抗瘧效價
由表1-4數(shù)據(jù)可明顯看到,本發(fā)明通式(Ⅰ)化合物對鼠瘧原蟲K173株及其抗性株具有很強的殺滅作用,并具有高于其它已知抗瘧藥物的抗瘧活性。
二、預防瘧疾試驗采用用體重20±2克的小白鼠,80只,雌雄各半,分為8組,每組10只,其中,兩組按40mg/kg劑量分別口服和腹腔給予本發(fā)明9301化合物,兩組按100mg/kg劑量分別口服和腹腔給予本發(fā)明9301化合物,兩組按40mg/kg劑量分別口服和腹腔給予喹哌,兩組按100mg/kg劑量分別口服和腹腔給予喹哌,于給藥當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每組取10只小鼠腹腔接種8×106個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并于每次接種瘧原蟲后第5~第7天分別取尾血涂片檢查瘧原蟲,同時記錄陽性鼠數(shù),結果見表5。
由表6可明顯看到,本發(fā)明9301化合物預防鼠瘧病原蟲感染的時間為4周,而喹哌為2周。因此本發(fā)明式(Ⅰ)化合物具有更長效的預防瘧疾作用。
3.急性毒性試驗給每組含20只小鼠,共9組的小白鼠分別一次口服和腹腔給藥本發(fā)明9301化合物,觀察7天,記錄小白鼠死亡率。結果表明本發(fā)明9301化合物口服LD50為1500mg/kg,腹腔注射LD50為900mg。上述LD50數(shù)據(jù)表明本發(fā)明通式(Ⅰ)化合物安全范圍廣,無毒性。
本發(fā)明用下面的制備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但其不意味著對本發(fā)明的任何限制。
實施例1(1)α-5,6,7,8-四氫萘酚的制備取400毫升7.8%氫氧化鈉溶液置于三口燒瓶中,攪拌加熱至70℃,加入α-萘酚10克,繼續(xù)加熱至90℃。保持90-95℃,加入鋁鎳合金,用薄層層析控制反應進程,反應約需50克鋁鎳合金。過濾,用鹽酸酸化,析出灰白色固體。濾集固體物,烘干,得α-5,6,7,8-四氫萘酚7.5克。產(chǎn)率77%,mp67-69℃。
(2)4-氨基5,6,7,8-四氫-1-萘酚鹽酸鹽的制備取對氨基苯磺酸鈉13.2克、水50毫升,置于燒杯中加熱溶解。用冰水冷卻至有對氨基苯磺酸鈉結晶析出,加入亞硝酸鈉5.1克溶于14毫升水的溶液中,外用冰鹽冷卻,使溫度降至0℃左右,保持此溫度,攪拌并滴入鹽酸22.5毫升,滴完后,反應溶液變?yōu)槿榘咨?。保?℃左右,攪拌40分鐘備用。
取α-5,6,7,8-四氫萘酚10克、稀氫氧化鈉溶液85毫升,置于燒瓶中,攪拌使溶解。用冰鹽冷卻,將溫度降至0℃,保持此溫度,攪拌加入以上制備的重氮鹽溶液,于0℃左右攪拌30分鐘,置30分鐘,然后加熱,當溫度升高至50℃時,在50-70℃間繼續(xù)攪拌,加入連二亞硫酸鈉32.2克。溶液顏色很快消失,同時析出土黃色沉淀。繼續(xù)攪拌30分鐘,停止加熱,冷卻反應物,濾集固體,用稀連二亞硫酸鈉溶液洗滌固體,將固體做成鹽酸鹽,烘干,得4-氨基-5,6,7,8-四氫-1-萘酚鹽酸鹽9.8克,產(chǎn)率72%,mp 273-275℃(分解)。
(3)4-(7-氯-4-喹啉氨基)5,6,7,8-四氫-1-萘酚的制備取4-氨基-5,6,7,8-四氫-1-萘酚鹽酸鹽10克稀乙醇150毫升,4,7-二氯喹啉12.5克,置于三口燒瓶中,攪拌加熱,固體很快溶解,約30分鐘析出黃色固體,攪拌加熱至3-10小時,濾集析出的固體,用稀乙醇洗滌固體,然后將固體懸浮于稀氨水中,進行堿化,濾集固體,水洗,烘干,得4-(7-氯-4-喹啉氨基)-5,6,7,8-四氫-1-萘酚13.3克,產(chǎn)率81%,mp270-9℃(分解)。
(4)3N-特丁基-3,4-二氫-2H-6-(7氯-4-喹啉氨基)-7,8,9,10-四氫萘并-(2,1-e)(1,3)-噁嗪取4-(7-氯-4-喹啉氨基)-5,6,7,8-四氫-1-萘酚12.5克95%乙醇150毫升、36%甲醛7.1毫升、特丁胺6毫升置于三口燒瓶中,攪拌回流,反應10-20小時過濾,將濾液冷卻10-30小時,濾集析出的固體,用乙醇洗滌固體,烘干,得3N-特丁基-3,4-二氫-2H-6-(7氯-4-喹啉氨基)-7,8,9,10-四氫萘并-(2,1-e)(1,3)-噁嗪14.5克,產(chǎn)率85%,mp208-216℃(分解)。
圖1-3-N-特丁基-3,4-二氫-2H-6-(7-氯-4-喹啉氨基)-7,8,9,10-四氫萘并-(2,1-e)-(1,3)-噁嗪的1H-NMR光譜圖2-3-N-特丁基-3,4-二氫-2H-6-(7-氯-4-喹啉氨基)-7,8,9,10-四氫萘并-(2,1-e)-(1,3)-噁嗪的紅外光譜。
權利要求
1.通式(Ⅰ)化合物 其中Ar為取代的雜芳基,優(yōu)選下式基團 X為鹵素,優(yōu)選氯或溴,R為-CH2-CH2-,或-CH=CH-R1為直鏈或支鏈的C2-5烷基。
2.權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中R為-CH2-CH2-,X為氯R1為直鏈或支鏈C2-5烷基,Ar為
3.權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中R為-CH2-CH2-X為溴R1為直鏈或支鏈C2-5烷基,Ar為
4.權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中R為-CH=CH-X為氯R2為直鏈或支鏈C2-5烷基,Ar為
5.權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中R為-CH=CH-X為溴R1為直鏈或支鏈C2-5烷基,Ar為
6.權利要求1-4的任一通式(Ⅰ)化合物用于治療和/或預防瘧疾。
7.一種用于治療和/或預防瘧疾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將權利要求1-4任一要求的式(Ⅰ)化合物作為活性成分。
8.權利要求5的藥物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按本領域已知方法配成各種適于給藥劑型。
9.權利要求6的藥物組合物,其中所述劑型為片劑。
10.權利要求6的藥物組合物,其中所述劑型為膠囊。
11.治療和/或預防瘧病的方法,其包括將治療和/或預防有效量的權利要求1-4要求,通式(Ⅰ)化合物或權利要求5-8要求的藥物組合物給藥于瘧疾患者或需預防瘧疾的人類。
12.權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給藥途徑包括任何適于給藥途徑。
13.權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給藥途徑為口服。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式(I)化合物,其在治療和/或預防瘧疾的用途,含有其的藥物組合物及治療和/或預防瘧疾的方法,式I中各基團詳見說明書。
文檔編號A61K31/535GK1097422SQ9310388
公開日1995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1993年4月6日 優(yōu)先權日1993年4月6日
發(fā)明者李福林, 李國福, 王云鈴, 高守海, 焦岫卿, 李玉蘭, 丁德本, 丁建新, 王儉, 趙京花, 楊俊德, 王效義, 烏增炎, 單承啟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