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藥藥丸及其制備方法的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消積導滯和通便瀉火的中藥藥丸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在進行消積導滯和通便瀉火的治療中,已見的治療物包括多種形式的中藥及西藥組分,各類型中藥及西藥在對消積導滯和通便瀉火的治療中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針對消積導滯和通便瀉火發(fā)熱治療中,會有其他副作用或直接影響其他病痛的出現(xiàn),其使用可靠性較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減少副作用,提高使用可靠性的治療消積導滯和通便瀉火的中藥藥丸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的一種治療消積導滯和通便瀉火的中藥藥丸,其包括以下組分:
雄黃、天麻、天竺黃、全蝎、僵蠶(炒)、清半夏、鉤藤、桔梗、黃芩、巴豆霜、膽南星、蟬蛻、蟾酥(制)、沉香、水牛角濃縮粉、羚羊角、人工牛黃、麝香和朱砂,
并且上述中藥的組分依次為:
雄黃960g、天麻240g、天竺黃480g、全蝎480g、僵蠶(炒)480g、清半夏240g、鉤藤240g、桔梗240g、黃芩240g、巴豆霜720g、膽南星480g、蟬蛻240g、蟾酥(制)2.8g、沉香80g、水牛角濃縮粉160g、羚羊角4.5g、人工牛黃13.3g、麝香13.3g和朱砂1000g。
本發(fā)明的一種制備治療消積導滯和通便瀉火的中藥藥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朱砂和雄黃分別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
2)、將羚羊角銼研為細粉;
3)、將天麻、天竺黃、全蝎、僵蠶(炒)、清半夏、鉤藤、桔梗、黃芩、巴豆霜、膽南星、蟬蛻和沉香粉碎成細粉;
4)、將水牛角濃縮粉、人工牛黃、麝香和蟾酥(制)研細;
5)、將水牛角濃縮粉、人工牛黃、麝香和蟾酥(制)研細所得物與雄黃、朱砂(適量)、天麻、天竺黃、全蝎、僵蠶(炒)、清半夏、鉤藤、桔梗、黃芩、巴豆霜、膽南星、蟬蛻、沉香和羚羊角進行配研、過篩并混合均勻,之后用水泛丸、低溫干燥,最后通過朱砂細粉包衣,打光得到藥物。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通過上述設置,可以達到減少副作用,提高使用可靠性的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fā)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本發(fā)明的一種治療消積導滯和通便瀉火的中藥藥丸,其包括以下組分:
雄黃、天麻、天竺黃、全蝎、僵蠶(炒)、清半夏、鉤藤、桔梗、黃芩、巴豆霜、膽南星、蟬蛻、蟾酥(制)、沉香、水牛角濃縮粉、羚羊角、人工牛黃、麝香和朱砂,
并且上述中藥的組分依次為:
雄黃960g、天麻240g、天竺黃480g、全蝎480g、僵蠶(炒)480g、清半夏240g、鉤藤240g、桔梗240g、黃芩240g、巴豆霜720g、膽南星480g、蟬蛻240g、蟾酥(制)2.8g、沉香80g、水牛角濃縮粉160g、羚羊角4.5g、人工牛黃13.3g、麝香13.3g和朱砂1000g。
本發(fā)明的一種制備治療消積導滯和通便瀉火的中藥藥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朱砂和雄黃分別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
2)、將羚羊角銼研為細粉;
3)、將天麻、天竺黃、全蝎、僵蠶(炒)、清半夏、鉤藤、桔梗、黃芩、巴豆霜、膽南星、蟬蛻和沉香粉碎成細粉;
4)、將水牛角濃縮粉、人工牛黃、麝香和蟾酥(制)研細;
5)、將水牛角濃縮粉、人工牛黃、麝香和蟾酥(制)研細所得物與雄黃、朱砂(適量)、天麻、天竺黃、全蝎、僵蠶(炒)、清半夏、鉤藤、桔梗、黃芩、巴豆霜、膽南星、蟬蛻、沉香和羚羊角進行配研、過篩并混合均勻,之后用水泛丸、低溫干燥,最后通過朱砂細粉包衣,打光得到藥物。
本發(fā)明的一種治療消積導滯和通便瀉火的中藥藥丸及其制備方法,通過上述設置,可以達到減少副作用,提高使用可靠性的效果。
本發(fā)明的一種治療消積導滯和通便瀉火的中藥藥丸的性狀如下:本品為朱紅色的包衣水丸,除去包衣后顯黃色,氣芳香,味涼且微麻。
本發(fā)明的一種治療消積導滯和通便瀉火的中藥藥丸功能和主治,消積導滯,通便瀉火,鎮(zhèn)驚退熱,化痰息風。用于小兒感冒發(fā)熱,夾食夾驚,乳食停滯,大便不通,驚風抽搐,痰涎壅盛。
中藥藥丸的用法和用量:用白開水或糖水送服,或暗投入食物中,或同乳共服,空腹服最好,一般一個月小兒一次3粒,三至四個月一次5-6粒,七到八個月一次8-9粒,滿周歲一次15粒,三至四歲一次25粒,五到六歲一次30粒,七到八歲一次35粒,十歲至十歲以上者一次40粒,若未奏效,隔24小時再服一次,最多限服三次,服用一次為1個療程。
本發(fā)明的藥丸在實際使用的臨床報告中體現(xiàn)如下:
一、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醫(yī)兒科學制定;
1、中醫(yī)診斷標準
1)、系飲食失節(jié),寒溫失調等乳食所傷史發(fā)?。?/p>
2)、可見大便燥結不通,脘腹脹滿,咳嗽痰鳴,唇紅,舌紅,苔白或黃厚膩,脈滑或滑數(shù)等癥。
3)、可兼有發(fā)熱、暮夜尤甚、手心發(fā)熱或腹壁灼熱;
2、中醫(yī)辨證標準
乳食積滯,痰火內(nèi)結證;
大便燥結不通,脘腹脹滿,不欲飲食,咳嗽較劇,喉中痰鳴,發(fā)熱,暮夜尤甚,手心發(fā)熱或腹壁灼熱,唇紅,口渴,或小便短赤,煩擾不寧,夜寢多驚,苔質紅,舌苔白或黃厚膩,脈滑或滑數(shù)。
二、試驗例數(shù)
本次試驗完成試驗病例406例,其中試驗組303例,對照組103例,受試者均為醫(yī)院病人,并同意配合臨床觀察。
三、試驗藥物
本發(fā)明中的中藥藥丸,年齡在1至3個月者,每次3粒,3至6個月者,每次6粒,6至9個月者,每次9粒,9至12個月者,每次15粒,1至3歲者,每次20粒,3至5歲者,每次25粒,5至7歲者,每次30粒,7至10歲者,每次35粒,10至10歲以上者,每次40粒,每日一次,晨起空腹用白開水或糖水送服,年齡較小的患兒可用乳汁送服。
四、療程
2天,按照上述劑量共服藥2次,間隔24小時服用1次。
五、結論
根據(jù)上述中藥藥丸的功能主治,此次臨床試驗選擇兒童乳食積滯,痰火內(nèi)結證作為觀察癥候,結果顯示,該藥具有明顯消極導滯,通便瀉火作用,對兒童因乳食積滯,大便不通所致的脘腹脹滿,不欲飲食,發(fā)熱,痰咳,煩擾不寧等癥有顯著療效,試驗結果符合該藥原功能主治,治療后安全性檢查未見明顯毒副作用,試驗組中除個別患兒服藥后出現(xiàn)輕度惡心和輕度左下腹疼痛外,未見其他不良反應。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