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Iv流速調節(jié)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大體上涉及醫(yī)療液體的投送。更具體來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所述液體精確加藥的IV流速調節(jié)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在醫(yī)療應用中存在許多流體流、尤其是液體流調節(jié)裝置,用于控制重力饋送或重力輔助式流體輸送系統(tǒng)的流速。這些流控制裝置和調節(jié)器尤其有用于在醫(yī)療應用中輸送液體,例如靜脈內流體或其它流體。然而,這些已知裝置雖然有效,但常常在構造和操作方面很復雜。此外,這些裝置的制造并不是容易和簡單的。穩(wěn)健大量的生產(chǎn)精確加藥的補償流控制調節(jié)器已被證明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因此,一直需要一種用于醫(yī)療液體的精確加藥的IV流速調節(jié)器,其構造、制造和使用是簡單且經(jīng)濟的。
發(fā)明內容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中,提供一種用于醫(yī)療液體的精確加藥的IV流速調節(jié)器,包括:第一零件、具有至少一個集成出口管狀連接器的第二零件,以及具有至少一個集成入口管狀連接器的配合附接零件,所述第一零件、第二零件和配合附接零件由模制塑料材料制成且以可圍繞旋轉軸線旋轉的 方式彼此耦合,其中,將彈性體材料制成的第一墊圈內插于在所述第二零件的基底壁中一體成型的凹部中,將彈性體材料制成的第二墊圈內插于在所述配合附接零件的基底壁中一體成型的凹部中,至少一個給料通道凹槽設置于所述第一墊圈與第二墊圈之間,所述給料凹槽借助于所述第一零件和第二零件的相對旋轉而逐漸開放所述入口管狀連接器與所述出口管狀連接器之間的連通。本發(fā)明的另外一個標的物是提供一種用于制造IV流調節(jié)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分別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模具內模制所述第一零件、所述第二零件和所述配合附接零件;將所述第一墊圈和所述第二墊圈模制為具有環(huán)形支腿的整體;將所述第一墊圈定位于一體式形成于所述第二零件的所述基底壁中的所述凹部中,所述第一墊圈的所述第一表面面對所述第一零件;將所述第二墊圈定位于一體式形成于所述配合附接零件的所述基底壁中的所述凹部中,所述第二墊圈的所述第一表面面對所述第一零件;使所述第一零件、所述第二零件和所述配合附接零件以相互可旋轉方式彼此配合,且使得在所述第一零件、所述第二零件、所述配合附接零件、所述第一墊圈和所述第二墊圈中制成的所述通孔以看穿布置同軸對準;將第一管道線路配合到所述入口管狀連接器,且將第二管道線路配合到所述出口管狀連接器。因此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用于精確加藥液體的IV流速調節(jié)器,其構造、制造和使用是簡單且經(jīng)濟的。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用于將投送液體輸送到患者且根據(jù)外圍側面標度維持選定流速的IV流速調節(jié)器。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IV流速調節(jié)器,即使改變液體內的壓力,所述調節(jié)器也能以精確加藥維持選定流速。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是簡化上文定義的IV流速調節(jié)器的制造,以便較大地減少生產(chǎn)、儲存及其設計結構的成本。當參考結合附圖進行的以下描述時將更容易明白本發(fā)明的這些和其它目的及其許多附帶優(yōu)點。
現(xiàn)在將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附圖是借助于非限制性實例來提供且其中:圖1展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IV流速調節(jié)器的示意性透視圖;圖2展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IV流速調節(jié)器的分解前視圖;圖3a展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IV流速調節(jié)器的另一分解透視圖;圖3b展示了根據(jù)本發(fā) 明的IV流速調節(jié)器的另一分解透視圖;圖3c展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IV流速調節(jié)器的另一分解透視圖;圖4展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IV流速調節(jié)器的透視圖;圖5展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IV流速調節(jié)器的分解橫截面圖;圖6展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IV流調節(jié)器的另一個在線X-X上的軸向橫截面;圖7展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墊圈的透視圖;圖8展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墊圈的前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涉及用于醫(yī)療液體的精確加藥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及其制造方法。參見附圖,展示用于液體的精確加藥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的優(yōu)選實施例。IV流速調節(jié)器10是重力流調節(jié)器,且優(yōu)選是在消毒包裝中提供給使用者的拋棄式的一次性裝置。參見圖1,總體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在使用中(未圖示),流調節(jié)器10部署于一個IV流體源與患者之間的位置處。它包括第一零件12、第二零件14以及與所述第一零件12和第二零件14成連接布置的配合附接零件16。形成于配合附接零件16中的集成入口管狀連接器18將流調節(jié)器10的入口連接到第一柔性管道線路22。同樣,形成于第二零件14中的集成出口管狀連接器20將流調節(jié)器10的出口連接到第二柔性管道線路24。在使用中(此處未圖示),第一管道線路22連接到IV流體源,且第二管道線路24將儲存在流體源中的液體載運到患者。如圖示,第一管道線路22和第二管道線路24具備集成魯爾(Iuer)連接器,所述魯爾(Iuer)連接器具有公部件92和母部件94。經(jīng)配置以在其遠端接納魯爾蓋98的公魯爾連接器92將第一管道線路22連接到流體源,且具備魯爾鎖100的母魯爾連接器94將第二管道線路24連接到IV導管或其它IV相關裝置。還借助于集成Y三通(Y_site)96在遠端將輔助線路提供到第一管道線路22中。另外,Y三通96具有呈用作間歇注射位點的橡膠膜形式的針連接?,F(xiàn)在參見圖2、3、3a、3b、3c、4和5,根據(jù)本發(fā)明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具有由若干組件組成的零件,即,第一零件12、第二零件14和配合附接零件16。這些組件優(yōu)選是使用合適等級的塑料材料(例如,醫(yī)療等級的塑料或聚合材料)通過注射模制來制造。在圖2、3、3a、3b、3c和5中,雖然為了便于制造和組裝而將流速調節(jié)器10的組件展示為單獨的組件,但它們在使用時彼此一體化。
第一零件12優(yōu)選由模制塑料材料制成,且包括單一片具有孔28構形的大體上呈圓形的壁26,從而帶來用以接納配合附接零件16的連接元件82的空間。圓形壁26 —體成型有側裙邊30和側壁32,所述側裙邊30在以“A”標示的軸向方向上從所述圓形壁26向上延伸,所述側壁32在以“A”標示的軸向方向上從所述圓形壁26向下延伸。圓形壁26具備第一表面68和第二表面70 (與第一表面相對),它們的位置對應于在組裝時其分別面對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和配合附接零件16的基底壁54而設定的面。此外,圓形壁26在圓形壁26的第一表面68和第二表面70中的每一者上包括至少一個給料凹槽34,所述給料凹槽與在配合附接零件16中一體成型的的入口管狀連接器18連通,且與在所述第二零件14中一體成型的出口管狀連接器20連通。第一零件12的側壁32以圓形方式作為整體而一體式形成有至少一個外圍標度36,所述外圍標度具有針對在使用中進入入口連接器18且經(jīng)過出口連接器20退出的橫穿流調節(jié)器10的液體流的不同的測量單位。而且在第一零件12的側壁32上的外圍標度36上一體式形成有指示流調節(jié)器10的初始開放和完全關閉的條件的字樣。第一零件的側壁32的內表面36具有大體上圓柱形形狀,其包括例如由具有不同尺寸的壁(A) 40和壁(B) 42界定的多個壁。為了提供對“關”位置的正指示以免無意中將低速的流體流輸送到患者,流調節(jié)器10具備突起特征。側壁32的內表面36在壁(A)40中具備至少一個第一突起44,在使用中,所述第一突起與設置于流調節(jié)器10的第二零件14的側壁32的外表面48上的至少一個第二突起46接合。當?shù)谝涣慵?2組裝到第二零件14中時,第一零件12的壁(B) 42擱置在設置于流調節(jié)器10的第二零件14的側壁32的外表面48上的第二突起46上。第一突起44與第二突起46的接合控制著流調節(jié)器10的初始開放和完全關閉的條件。當?shù)诙慵?4的具有指針52的控制盤50逆時針旋轉到“關”位置時,第二突起46將遇到第一突起44,且已到達指示“關”位置的完全關閉。相反方向上的旋轉將使得第二突起46在完全“開”位置中對接第一突起44。因此,第二零件14的控制盤50可從“關”位置旋轉約360°到達一體式標記于第一零件12上的完全“開”位置。第一突起44與第二突起46的接合是輕微的摩擦接合,使得在控制盤50旋轉時,使用者將在突起44、46彼此對接時感覺到確切的旋轉。突起44、46的接合還將幫助防止盤50的意外旋轉。液體的流速是通過由標記于第一零件12的側壁32上的外圍標度36以及設置于第二零件14的側裙邊30上的指針52來的指示來確定。標度36的不同長度指示借助于流調節(jié)器10獲得的不同流速。第一零件12和第二零件14的側裙邊30提供周邊握持邊緣,所述邊緣經(jīng)設計以便于容易用手來操縱、操作和調節(jié)。同樣優(yōu)選由模制塑料材料制成的第二零件14以單件式一體地包括基底壁54、側壁32、側裙邊30、中心孔56和第一墊圈58,所述第一墊圈定位于一體式形成于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上的匹配凹部62中。管狀出口連接器20在與“A”相反的方向上在以人體工程學方式成形的側裙邊30的對應開放位置中從基底壁54軸向突出?;妆?4是在對應于其面對第一零件12的圓形壁26而設定的面的位置中形成。在第二零件14中一體成型的管狀出口連接器20界定出口通道。出口連接器20為大體圓柱形的,且優(yōu)選經(jīng)設定大小而可連接到第二柔性管道線路24,如圖1所示。出口連接器20從與其一體式形成的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軸向突出。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是在對應于與流調節(jié)器10的第一零件12的內配合的位置中形成。所述基底壁54具有與管狀出口連接器20連通的通孔28,所述通孔對應于在定位于第二零件14中的第一墊圈58中制成的通孔28。具有中心孔56的第二零件14的側壁32的內表面36具有大體上圓柱形形狀,包括例如由具有不同尺寸的壁(C) 64和壁(D) 66界定的多個壁,所述壁在組裝位置中與配合附接零件16接合。壁(C)64具備突起80,所述突起與形成于配合附接零件16的連接元件82的壁(E) 86和(F) 88中的配合凹部(未圖示)62接合。第一墊圈58優(yōu)選為扁平且環(huán)形的,其尺寸對應于那些在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中制成的大體上匹配凹部62的尺寸。墊圈58具有第一表面68和第二表面70 (與第一表面相對),所述第一表面68面對流調節(jié)器10的第一零件12的,所述第二表面能夠定位于在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中制成的大體上匹配凹部62中(如圖3、3a、3b和3c中所示而定位)。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具備間隔開的凹部62,使得第一墊圈58的環(huán)形支腿72可插入此凹部62中。墊圈58具備至少一個到達管狀出口連接器20的出口通道的通孔28。通孔28被定位成與形成于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中的與管狀出口連接器20連通的孔28以同軸方式連接。第一墊圈58包括從墊圈76的外周邊76徑向突出的多個環(huán)形支腿72,如圖7和8中所示。墊圈58還具備從 墊圈58的內周邊74徑向向內突出的至少一個支腿102。如圖7和8中所示。從墊圈58的內周邊74突出的支腿102幫助將墊圈58配合在形成于壁(C)64中的凹口 78中。凹口 78經(jīng)形成為大體上在壁(C)64中的突起58上的中點處接合第一墊圈58。第一墊圈58具有大體上圓形形狀,在中心具有孔28以接納配合附接零件16的連接元件82,從而促進第一墊圈58在形成于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中的匹配凹部62中的固定。IV流速調節(jié)器10的配合附接零件16也通過例如合適的塑料材料的注射模制形成,以單件式包括基底壁54、平面盤形頂壁84和形成連接元件82的中心孔56,其中管狀入口連接器18在由“A”界定的方向上從所述頂壁軸向突出,所述連接元件在組裝位置中連接第一零件12和第二零件14。頂壁84具有與管狀入口連接器18連通的通孔28,所述通孔穿過第二墊圈60而開放。連接元件82具有大體上圓柱形形狀,包括例如由具有不同尺寸的壁(E) 86、(F) 88和(G) 90界定的多個壁。壁(E) 86和(F) 88具備凹部62 (未圖示)以容納形成于側壁32的內表面36的壁(C) 64中的突起80,從而在第二零件14中形成中心孔56。在如圖5所示的組裝位置中,連接元件82經(jīng)布置以插入到第二零件14的相反連接元件中。第二零件14中的相反元件從界定含有由壁(C) 64和(D) 66界定的相反元件的中心孔56的表面的內部部分突出。連接元件82在其中心構形處是中空的。第二墊圈60具有面對流調節(jié)器10的第一零件12的第一表面68,和面對配合附接零件16的第二表面70 (與第一表面相對),如圖3、3a、3b和3c中所示。第二墊圈60包括多個環(huán)形支腿72,所述環(huán)形支腿從墊圈60的外周邊76徑向突出。墊圈60還具備從墊圈60的內周邊74徑向向內突出的至少一個支腿102。如圖7和8所示,從墊圈60的內周邊74突出的支腿102幫助使墊圈60配合在形成于壁(E)86中的凹口 78 (未圖示)中。凹口 78經(jīng)形成以作為防滑握持元件而接合第二墊圈60。配合附接零件16的基底壁54具備間隔開的凹部62,使得第二墊圈60的環(huán)形支腿72可插入此凹部62中。第二墊圈60能夠定位于在配合附接零件16的基底壁54中制成的大體上匹配凹部62中(在組裝位置中定位的情況)。墊圈60具備對應于管狀入口連接器18的入口通道的至少一個通孔28。所述通孔28被定位成與形成于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中的與管狀入口連接器18連通的孔28以同軸方式連接。第二墊圈60具有大體上圓形形狀,在中心處具有孔28以接納連接元件82,從而促進第二墊圈60在形成于配合附接零件16的基底壁54中的匹配凹部62中的固定。當組裝且定位于匹配凹部62中時,所述第一墊圈58和第二墊圈60以及集成于其中的環(huán)形支腿72確保了它們不會移出分別一體式形成于第二零件14和配合附接零件16中的凹部62,且確保了 IV流速調節(jié)器10平穩(wěn)正確地起作用。第一墊圈58和第二墊圈60優(yōu)選由合適的彈性體材料制成。入口連接器18和出口連接器20的有角度定向提供的顯著功能優(yōu)點在于,有角度定向便于使用具有大直徑的容易調整的盤。通過圍繞軸線X相對于第一零件12移動第二零件14來實現(xiàn)流速變化。如圖6所示,將假定流調節(jié)器10處于開放條件,其中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中的孔28、配合附接零件16的基底壁54中的孔28以及形成于第一零件12的圓形壁26的給料凹槽通道34中的孔28是同軸的,從而形成液體通道流動線路。開放條件的定義可視為一個位置,在所述位置中標記于第二零件14上的指針52指示到一體式標記于第一零件12的圓形外圍標度36上的“開”位置。此開放條件可理解為一個位置,當在此條件中時,從第一管道線路22傳遞到配合附接零件16的入口連接器18的液體通過而不改變其流速,流入形成于第一零件的圓形壁26中的孔28,且從該處流入第二零件14的出口連接器20并從第二管道線路24行進到患者。如果需要改變此流速,則圍繞軸線X相對于第一零件旋轉第二零件14。在此條件中,第一墊圈58中的孔28移動離開產(chǎn)生液體的連續(xù)流動線路的界定開放條件的孔28?,F(xiàn)在,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中的孔28、配合附接零件16的基底壁54中的孔28和形成于第一零件12的圓形壁26中的同心孔28不是同軸的。從第一墊圈58的孔28到達的液體因此傳遞到形成于第一零件12的圓形壁26的表面上的給料凹槽34中。此液體傳遞到給料凹槽34中以填充給料凹槽,從而將液體帶到形成于第一零件12的圓形壁26中的通孔28。液體傳遞經(jīng)過圓形壁26的此孔28且傳遞到形成于圓形壁26的另一側上的給料凹槽34,在到達定位于配合附接零件16中的第二墊圈60的孔28后,液體可傳遞經(jīng)過管狀連接器20且進入管道線路24。為了增加墊圈58的通孔28與形成于第一零件12的圓形壁26中的孔28的距離而使第二零件14旋轉得越多,朝向定位于配合附接零件16中的第二墊圈60中的孔28引導且從該處引導到管道線路24中的液體的流速減少得越多。借助于設置在第一零件12的圓形壁26的兩個表面68、70上的至少一個同心給料凹槽34,可與指示于第一零件12的側壁32上的外圍標度36 —致地、極為精確地調節(jié)以及控制到達患者的醫(yī)療液體控制流的量。流速調節(jié)也是簡單且可靠的。而且,用于調節(jié)醫(yī)療線路中的流速的本發(fā)明的流調節(jié)器10具有的組件數(shù)目少于在同時期的流調節(jié)器裝置中使用的組件數(shù)目,這大體上減少了生產(chǎn)和儲存的成本。根據(jù)本發(fā)明的IV流調節(jié)器10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分別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模具內模制所述第一零件、所述第二零件14和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 ;將所述第一墊圈58和第二墊圈60模制為具有環(huán)形支腿72的整體;將所述第一墊圈58定位于一體式形成于所述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中的凹部62中,所述第一墊圈58的第一表面68面對第一零件;將所述第二墊圈60定位于一體式形成于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的基底壁54中的凹部62中,所述第二墊圈60的第一表面68面對第一零件;使所述第一零件、所述第二零件14和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以相互可旋轉方式彼此配合,且所述第一零件、所述第二零件14、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所述第一墊圈58和所述第二墊圈60中的通孔28以看穿布置同軸對準;將所述第一管道線路22配合到所述入口管狀連接器18,且將所述第二管道線路24配合到所述出口管狀連接器20。一旦模制步驟完成,便將其上內插有墊圈58的第一零件12、第二零件14、以及其上內插有墊圈60的配合零件以可旋轉方式彼此耦合。實行夾持、焊接和自動解除夾持的步驟以確保IV流速調節(jié)器10平穩(wěn)起作用和移動。將均勻的硅層涂覆到第一墊圈58和第二墊圈60的第二表面70以分別將所述墊圈58、60密封于在所述第一零件12和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中制成的凹部62中。在組裝IV流速調節(jié)器10時,在第一零件12、第二零件14、配合附接零件16、第一墊圈58和第二墊圈60中制成的通孔優(yōu)選以看穿布置同軸布置。
第一零件12、第二零件14和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優(yōu)選以單件式通過合適塑料材料的注射模制來制成。第一墊圈58和第二墊圈60優(yōu)選通過合適的彈性體材料的注射模制來制成。所述第一零件12的側壁32以圓形方式一體式標記有外圍標度36,所述外圍標度具有針對在使用中橫穿流調節(jié)器10的液體流量的測量單位的標記,包含指示IV流調節(jié)器10的開放和關閉位置的標記。此外,所述第二零件14的側裙邊30 —體式標記有指針52。在組裝后,一體式標記于第二零件14的側裙邊30上的指針52與標記于第一零件12的側壁32上的外圍標度36的任一者協(xié)作或者與標記于第一零件12的所述側上的字樣協(xié)作而實現(xiàn)由IV流調節(jié)器10的使用者選擇的在第一零件12與第二零件14之間的對應于流量選擇調節(jié)的相對角位置的立即可視化。所述設定可用極為平穩(wěn)、簡單且方便的方式進行,其中甚至僅用一只手便可感覺到第一零件12和第二零件14的側裙邊30。為了將耦合的第一和第二零件14的旋轉限于約完整一圈,分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零件14上設置呈突起/隆起44、46形式的保持器。第一零件12和第二零件14上的突起/隆起44、46還控制IV流速調節(jié)器10的開和關操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的制造在其組件的模制方面可使用簡化的設備來實現(xiàn)。一旦組裝好,IV流調節(jié)器10的組件便起作用以設定和維持IV治療投送系統(tǒng)中的IV溶液的流速。因此,本發(fā)明涵蓋使用大量模制和自動化組裝實現(xiàn)高度準確且精確的劑量流控制調節(jié)器的制造的設計特征。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第二零件14的外周邊中的標度36和第一零件12的外周邊上的指針52可通過壓印而形成,且包含集成式壓印的提供。標度36可與指示IV流速調節(jié)器10的開和/或關的條件的字樣集成,且包含用于正投送到患者的流體的輸送的不同測量單位。形成第一零件12和第二零件14的部分的側裙邊形狀30也經(jīng)設計以促進方便地僅用一只手來操縱和調節(jié)IV流速調節(jié)器10。雖然已參考某些特定實施例和實例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了解,在不脫離如本發(fā)明中陳述的較廣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許多形式來體現(xiàn)本發(fā)明。因此,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閱讀前述描述后可明白所公開的優(yōu)選實施例的變化。因此,本發(fā)明包含受適用法律許可的所附權利要求書中陳述的標的物的所有修改和等效物。而且,以上描述的元件以其所有可能變化進行的任何組合都受本發(fā)明涵蓋,除非本文另外指示或由上下文另外清楚指示相反情況。因此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應以說明性而不是限制性方式來考慮說明書和附圖,本發(fā)明存在于所附的權利要求書中。參考標號列表
IOIV流速調節(jié)器12第一零件
14第二零件
16配合附接零件
18入口管狀連接器
20出口管狀連接器
22第一管道線路
24第二管道線路
26圓形壁
28孔
30側裙邊
32側壁
34給料凹槽
36外圍標度
38內表面
40壁(A)
42壁(B)
44第一哭起
46第二突起
48外表面
50控制盤
52指針
54基底壁56 中心孔58 第一墊圈60 第二墊圈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醫(yī)療液體精確加藥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包括: 第一零件(12)、具有至少一個集成出口管狀連接器(20)的第二零件(14)以及具有至少一個集成入口管狀連接器(18)的配合附接零件(16),所述第一零件(12)、第二零件(14)和配合附接零件(16)由模制塑料材料制成且以可圍繞旋轉軸線旋轉的方式彼此耦合,其中,由彈性體材料制成的第一墊圈(58)內插于在所述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中一體成型的凹部(62)中,由彈性體材料制成的第二墊圈(60)內插于在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的基底壁(54)中一體成型的凹部(62)中,至少一個給料通道凹槽(34)設置于所述第一墊圈(58)與第二墊圈(60)之間,所述給料凹槽(34)借助于所述第一零件(12)和第二零件(14)的相對旋轉而逐漸開放所述入口管狀連接器(18)與所述出口管狀連接器(20)之間的連通。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所述第一零件(12)包括大體上圓形壁(26 ),所述圓形壁(26 )與側裙邊(30 )和側壁(32 ) 一體式形成,所述側裙邊(30 )在軸向方向A上從所述圓形壁(26)向上延伸,所述側壁(32)在所述軸向方向A上從所述圓形壁(26)向下延伸。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所述圓形壁(26)形成有第一表面(68)和第二表面(70),所述第一表面(68)和所述第二表面(70)的位置對應于在組裝時其分別面對所述第二零件(14)的所述基底壁(54)和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的所述基底壁(54)而設定的面。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所述圓形壁(26)在所述圓形壁(26)的所述第一表面(68)和第二表面(70)中的每一者上包括至少一個給料凹槽(34),所述給料凹槽(34)與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的所述入口管狀連接器(18)連通,且與所述第二零件(14)的所述出口管狀連接器(20)連通。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所述第一零件(12)的所述側壁(32)的內表面(38)具有由壁(A) (40)和壁(B) (42)界定的多個不同尺寸的壁。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所述側壁(32)的所述內表面(38)具有至少一個第一突起(44),所述第一突起(44)在使用中與設置于所述流調節(jié)器(10)的所述第二零件(14)的所述側壁(32)的外表面(48)上的至少一個第二突起(46)成接合布置。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所述第一突起(44)與所述第二突起(46)的接合控制著所述IV流速調節(jié)器(10)的初始開放和完全關閉的條件。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所述第二零件(14)以單件式一體式包括基底壁(54)、側壁(32)、側裙邊(30)、中心孔(56)以及定位于一體式形成于所述第二零件(14)的所述基底壁(54)上的配合凹部(62)中的所述第一墊圈(58)。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所述第二零件(14)的所述側壁的所述內表面(38)具有由壁(C) (64)和壁(D) (66)界定的多個不同尺寸的壁,所述壁(64、66)能夠在組裝時與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接合。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所述壁(C)(64)具備突起(80),所述突起(80)能夠與形成于由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的連接元件(82)的壁(E) (86)、壁(F) (88)界定的多個壁中的大體上配合凹部(62)接合。
11.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所述基底壁(54)具有與所述管狀出口連接器(20)連通的通孔(28),所述通孔(28)對應于在定位于所述第二零件(14)中的所述第一墊圈(58)中制成的通孔(28)。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以單件式包括基底壁(54)、盤形頂壁(84)和形成所述連接元件(82)的中心孔(56),所述管狀入口連接器(18)在方向A上從所述盤形頂壁(84)軸向突出,所述連接元件(82)在組裝位置中連接所述第一零件(12)和所述第二零件(14)。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所述連接元件(82)具有由壁(E)(86)、(F) (88)和(G) (90)界定的多個不同尺寸的壁。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所述第一墊圈(58)和第二墊圈(60)包括從所述墊圈(58、60)的外周邊(76)徑向突出的多個環(huán)形支腿(72)以及從所述第一墊圈(58)和第二墊圈(60)的內周邊(74)徑向向內突出的至少一個支腿(102)。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從所述第一墊圈(58)和第二墊圈(60)的所述內周邊(76)徑向向內突出的所述一個支腿(102)定位于凹口(78)中,所述凹口形成于所 述第二零件(14)的所述壁(C) (64)和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的所述連接元件的壁(E) (86)中。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其中所述第一零件(12)的所述側壁(32)以圓形方式一體式標記有外圍標度(36),所述外圍標度具有針對在使用中橫穿所述流調節(jié)器(10)的液體流量的測量單位的標記,包含指示所述IV流調節(jié)器(10)的開放和關閉位置的標記,且指針(52) —體式標記于所述第二零件(14)的所述側裙邊(30)上。
17.—種制造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分別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模具內模制所述第一零件(12)、所述第二零件(14)和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 將所述第一墊圈(58)和所述第二墊圈(60)模制為具有環(huán)形支腿(72)的整體; 將所述第一墊圈(58)定位于一體式形成于所述第二零件(14)的所述基底壁(54)中的所述凹部(62)中,所述第一墊圈(58)的所述第一表面(68)面對所述第一零件(12); 將所述第二墊圈(60)定位于一體式形成于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的所述基底壁(54)中的所述凹部(62)中,所述第二墊圈(60)的所述第一表面(68)面對所述第一零件(12); 使所述第一零件(12)、所述第二零件(14)和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以相互可旋轉方式彼此配合,且所述第一零件(12)、所述第二零件(14)、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所述第一墊圈(58)和所述第二墊圈(60)中制成的所述通孔(28)以看穿布置同軸對準; 將第一管道線路(22)配合到所述入口管狀連接器(18),且將第二管道線路(24)配合到所述出口管狀連接器(20)。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隨后將所述第一零件(12)、第二零件(14)和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以相互可旋轉方式彼此夾持、焊接以及對其進行自動解除夾持。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涂覆均勻的硅噴劑層以促進所述第一墊圈(58)和所述第二墊圈(60)的所述第二表面(70)的密封。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零件(12)、所述第二零件(14)和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是通過合適塑料材料的注射模制以單件式來制造。
21.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墊圈(58)和所述第二墊圈(60)是通過合適的彈性體材料的注射 模制來制造。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醫(yī)療液體精確加藥的IV流速調節(jié)器(10),包括第一零件(12)、具有至少一個集成出口管狀連接器(20)的第二零件(14)以及具有至少一個集成入口管狀連接器(18)的配合附接零件(16),所述第一零件(12)、第二零件(14)和配合附接零件(16)由模制塑料材料制成且以可圍繞旋轉軸線旋轉的方式彼此耦合,其中由彈性體材料制成的第一墊圈(58)內插于在所述第二零件(14)的基底壁(54)中一體成型的凹部(62)中,由彈性體材料制成的第二墊圈(60)內插于在所述配合附接零件(16)的基底壁(54)中一體成型的凹部(62)中,至少一個給料通道凹槽(34)設置于所述第一墊圈(58)與第二墊圈(60)之間,所述給料凹槽(34)借助于所述第一零件(12)和第二零件(14)的相對旋轉而逐漸開放所述入口管狀連接器(18)與所述出口管狀連接器(20)之間的連通。而且,形成本發(fā)明的標的物的還有一種用于制造所述IV流調節(jié)器(10)的方法。
文檔編號A61M5/168GK103200978SQ201180054065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9月21日
發(fā)明者瑞西·貝德 申請人:保利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