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立體鞋面的制作方法,尤指一種在鞋面上具有貼片的3D立體制造方法而言。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球鞋(或稱運動鞋),為了某些需求必須在鞋面上設有貼片,例如為了美觀需求,則設有裝飾用貼片,為了商業(yè)及與其他廠商區(qū)別設有商標貼片,為了提供夜間行走的安全設有反光貼片,另外還會有鞋頭貼片、鞋眼貼片、后踵貼片等的設置,除了美觀尚有功能性需求。
而前述的鞋面制作方法,是在一平面的基材上將各種貼片以車縫方式縫制在平面的基材上,再將縫制有貼片的平面基材于一楦頭上做塑型,其問題在于:
1、利用針車將平面貼片縫制在平面的基材上,而平面的材料要縫制成立體并合乎楦頭的立體形狀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強力的塑形,塑形一般都使用鉗幫機,而在塑形中,強大的拉力可能損壞材料,材料也容易產(chǎn)生皺折及變形,造成與原設計不同,品質(zhì)達不到要求,當然不合格率高。
2、將貼片縫制在基材上,需要大量的熟練工人,而非熟練工人都在缺工的狀態(tài)下,熟練的工人更是不易培養(yǎng),造成量產(chǎn)的困難。
3、鞋子弧度較大的地方需先做翹曲的車縫,技術難度很高,所以很難做到貼楦,品質(zhì)很難控制,這也是造成不合格率高的原因的一。
4、塑形后的鞋面會因材料的記憶特性而回復到原來的平面狀態(tài),影響到成型及后段貼大底的制程,且制成的鞋子無法達到預期的美觀立體狀態(tài),造成品質(zhì)不良的后果。
5、整個鞋面的制程時間很長,效率低且不合格率高。
另外,有中國臺灣專利公開編號201230976案,尚無法完全解決上述問題。雖然也有業(yè)者為了降低人工需求而提供了一體成型的基材與補強材的鞋子及其制造方法,如PCT/JP2013/051464(相應中國臺灣申請TW201434408A),然而, 該種鞋子的鞋面只有單一種材料,無法提供不同且多樣的鞋面需求,同樣無法充份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立體鞋面的制作方法,以解決上述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立體鞋面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驟:A、將形成鞋面的局部的襪套狀的基材套設于具有足型部的模芯的上述足型部;B、在基材上預設有鞋面貼片位置;C、在基材上的鞋面貼片位置上膠;D、將鞋面貼片貼在已上膠的鞋面貼片位置;E、對鞋面貼片與基材進行壓合。
上述的立體鞋面的制作方法,其中,系以一對應于模芯的外模進行壓合的步驟。
上述的立體鞋面的制作方法,其中,對外模進行加熱,以進行熱壓合。
上述的立體鞋面的制作方法,其中,該膠為熱熔膠。
上述的立體鞋面的制作方法,其中,系將鞋面貼片位置數(shù)字化后,通過數(shù)值控制方式將熱熔的膠噴涂在鞋面貼片位置。
上述的立體鞋面的制作方法,其中,該基材為伸縮性或撓性的布。
上述的立體鞋面的制作方法,其中,該布為織布、真皮或合成皮。
上述的立體鞋面的制作方法,其中,該鞋面貼片為織布、不織布、真皮、合成皮、塑膠材料、橡膠材料或反光材料。
由于本發(fā)明的方法中,該鞋面貼片是在3D立體的足型模芯上貼合,也就是襪套狀的基材系采用有伸縮性或撓性的材料,基本上已完全合乎楦頭的形狀而能完全貼楦,而鞋面貼片是在貼楦的襪套狀基材上貼合,完全符合楦頭的曲度,貼合后的基材與鞋面貼片是不會變形的,也符合預期的形狀,因此,品質(zhì)容易達到標準,不合格率也就降低,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的強力塑形、材料記憶特性及貼楦不良等問題。另外,本發(fā)明制程中縫制的部分極少,可以避免依賴熟練工人的大量需求,且上膠可采用自動化數(shù)值控制,上膠速度快,不僅整個制程時間縮短且效率提高,并且可以解決上述各項現(xiàn)有技術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中的鞋面分解圖。
圖2為本實施例中所采用的模具剖視圖。
圖3為圖2中模具的模芯立體外觀圖。
圖4A~圖4F為本發(fā)明立體鞋面的制造步驟的一個例子,是全體概略的步驟圖。
附圖標記說明:鞋面100;基材10;鞋面貼片20;鞋頭貼片21;后踵貼片22;鞋眼貼片23;商標貼片24、25;裝飾貼片26、27、28、29;模具30;模芯31;外模32;砂芯頭(core print)311;腳型部312;左模321;右模322;模穴34;加熱系統(tǒng)50;泵51;熱煤槽52;內(nèi)管路53;外管路54;膠15。
具體實施方式
為貴審查委員能對本發(fā)明的特征與其特點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同,茲列舉以下較佳的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說明如下:
請參閱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鞋面100包含有基材10及鞋面貼片20。
圖1的上述基材10是以具伸縮性或撓性的布,例如織布,真皮或合成皮形成為襪套狀。上述基材10也可以是兩種以上的材料結合,例如在弧度大或翹曲的地方使用伸縮性佳的材料,在平緩的地方使用伸縮性低的材料,如皮料??棽既缛R卡、潛水布、透氣網(wǎng)布等等,由于種類很多,于此則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的鞋面貼片20可以采用現(xiàn)有所使用的材料,例如織布(含針織布及編織布)、不織布、真皮、合成皮、塑膠材料、橡膠材料或反光材料。其中,織布如萊卡、潛水布、透氣網(wǎng)布、緹花網(wǎng)布、金屬網(wǎng)布等等,由于種類很多,于此則不再贅述。本實施例的鞋面貼片20包含有鞋頭貼片21,后踵貼片22,鞋眼貼片23,商標貼片24、25,裝飾貼片26、27、28、29。
請參閱圖2、圖3,另外備具有一模具30,該模具30包含有一模芯31及一組外模32。該模芯31系模擬人體的腳部外型而具有砂芯頭(core print)311與腳型部312,該外模32具有左模321及右模322,該左模321及右模322在相對應的面具有凹入的模穴34。
另外,該模具30也包含有一加熱系統(tǒng)50,該加熱系統(tǒng)50包含有一泵51、一熱煤槽52及設在外模32中的內(nèi)管路53,以及連結該內(nèi)管路53、熱煤槽52及泵51的外管路54,該熱煤槽52具有加熱裝置(圖未示),且該熱煤槽52內(nèi)儲存有經(jīng)加熱的熱煤,利用泵51可以將熱煤槽52中的熱煤,經(jīng)外管路54及內(nèi)管路53傳送到外模32中,并予以循環(huán),使得外模32得以持續(xù)加熱。另外,該加 熱系統(tǒng)50也可采用電熱器(圖未示),同樣可以達到對模具30加熱的目的。
圖4A~圖4F顯示依據(jù)一些實施例,有關立體鞋面的制作方法的流程,雖然方法是以一系列的動作或事件描述及說明如下,然而,這些動作或事件的順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一些動作可脫離在此提及的這些說明以及/或描述的順序,而采用不同的順序進行以及/或與其他的動作或事件同時進行。此外,在此描述的全部動作并不是都要在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概念中實施。再者,在此描述的一個或多個動作,可以采用一個或多個獨立的動作以及/或階段完成。
接著針對各制造步驟來說明,請參圖4A~圖4F所示,首先,將形成鞋面100的局部的襪套狀的基材10套設于該具有足型部分的模芯31的上述足型部的步驟(參圖4A~圖4B),而該砂芯頭(core print)311為凸出于基材10的開口11。
在基材10上對應于前述各鞋面貼片20的地方預設有各種鞋面貼片位置13(參圖4B虛線部分),該些鞋面貼片位置13的形狀系對應于前述各鞋面貼片20中的鞋頭貼片21,后踵貼片22,鞋眼貼片23,商標貼片24、25,裝飾貼片26、27、28、29等的形狀。
接下來則是在基材10上的預設的鞋面貼片位置13上膠15。本實施例的膠15可以采用熱熔膠,例如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橡膠(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TPU)、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熱可塑性橡膠(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或聚酰胺聚合物(Polyamide)等,也可以使用揭示在中國臺灣TWI248461(相應案:EPC 02016728.4)的熱熔粘合劑,或者是揭示在中國臺灣TWI256969(相應案:USP 60/355,210、USP 10/209,285)的熱熔性接著劑。操作上可以采用熱熔后固態(tài)的膠,并以貼合方式進行;也可以采用熱熔后的膠并以噴涂的方式進行,其方法系將鞋面貼片位置13的形狀及所在位置數(shù)字化,通過數(shù)值控制方式將熱熔后的膠噴涂在鞋面貼片位置13上,這種方式在機臺(圖未示)上進行,速度非???,可以有效的量產(chǎn),并且可以人機介面(PLC)來操作。
接下來系將預備好的鞋面貼片20,如鞋頭貼片21,后踵貼片22,鞋眼貼片23,商標貼片24、25,裝飾貼片26、27、28、29等一一的貼在對應且已上膠15的鞋面貼片位置13上(參圖4D),此步驟可以采用人工貼上,或者利用自動化設備貼上(圖未示)。
在上述鞋面貼片20貼好后,則進行壓合的步驟(參圖4E),該壓合步驟系將鞋面貼片20與基材10的粘貼進行壓實,使其結合后穩(wěn)固,其壓合的方式系以對應于模芯31的外模32進行壓合的步驟,且若是采用實施例中的熱熔膠,也 可對外模32進行加熱的步驟,以進行熱壓合,讓熱熔膠在最佳的熔化狀態(tài),至于熱熔膠的熔化溫度各有不同,約在100℃~200℃間。
在上述壓合的步驟完成后便可開模(參圖4F),也就是將左模321及右模322移開,將貼合并經(jīng)壓合后的鞋面100從模芯31取出,完成整個制作方法的步驟。
本發(fā)明除了使用在運動鞋外,休閑鞋、女鞋、男鞋及其他各種可適用于此的鞋子,都可采用此制程。
雖然本發(fā)明已揭示較佳實施例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在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當可做些許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視后附的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