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拉鏈用拉頭。
背景技術(shù):
作為以往的拉鏈用拉頭,已知如下拉頭,具有拉頭主體、和安裝于在拉頭主體的上翼板的上表面形成的拉攀安裝部的拉攀,拉攀安裝部形成為沿著拉頭主體的寬度方向的門型形狀(例如,參照專利文獻(xiàn)1)。
現(xiàn)有技術(shù)文獻(xiàn)
專利文獻(xiàn)
專利文獻(xiàn)1:日本特開2009-056076號公報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xiàn)1所記載的拉鏈用拉頭中,在拉攀安裝部上安裝具有繩狀部件的拉攀的情況下,由于拉攀安裝部為門型形狀,因此難以在拉攀安裝部內(nèi)插入拉攀的繩狀部件,從而難以向拉攀安裝部安裝拉攀。另外,由于拉攀安裝部為寬度小的門型形狀,因此拉攀安裝部的強(qiáng)度低。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拉鏈用拉頭,能夠容易地將拉攀安裝于拉攀安裝部,另外,能夠提高拉攀安裝部的強(qiáng)度。
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通過下述結(jié)構(gòu)而實現(xiàn)。
(1)一種拉鏈用拉頭,具備:拉頭主體,其通過引導(dǎo)柱將上翼板和下翼板在前端側(cè)連結(jié);以及拉攀,其安裝于在上翼板上形成的拉攀安裝部,該拉鏈用拉頭的特征在于,拉攀安裝部具有在上翼板的上表面突出設(shè)置的左右一對的第1部件、以及將左右一對的第1部件之間連結(jié)的第2部件,第1部件具有基部、以及從基部朝向前方及后方中的至少一方延伸設(shè)置的壁部,拉攀具有繩狀部件,該繩狀部件安裝于拉攀安裝部。
(2)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壁部從基部朝向前方及后方這兩個方向延伸設(shè)置。
(3)如(1)或(2)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左右一對的第1部件的彼此相對的側(cè)面分別形成為傾斜面,左右的傾斜面的上端部之間的間隔設(shè)定得比左右的傾斜面的下端部之間的間隔大。
(4)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第2部件配置于第1部件的左右方向?qū)挾瘸蔀樽畲蟮奈恢谩?/p>
(5)如(2)~(4)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第1部件的上表面以第1部件的上下方向?qū)挾瘸蚯岸藗?cè)及后端側(cè)逐漸減小的方式形成,第2部件配置于第1部件的上下方向?qū)挾瘸蔀樽畲蟮奈恢谩?/p>
(6)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在第2部件上形成有凹部。
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拉攀安裝部具有在上翼板的上表面突出設(shè)置的左右一對的第1部件、以及將左右一對的第1部件之間連結(jié)的第2部件,第1部件具有基部、以及從基部朝向前方及后方中的至少一方延伸設(shè)置的壁部,拉攀具有繩狀部件,該繩狀部件安裝于拉攀安裝部。因此,在將拉攀安裝于拉攀安裝部時,拉攀的繩狀部件由左右的第1部件的壁部引導(dǎo),因此能夠容易地將拉攀的繩狀部件插入于拉攀安裝部內(nèi),能夠容易地將拉攀安裝于拉攀安裝部。另外,由于第1部件具有壁部,因此能夠提高拉攀安裝部的強(qiáng)度。此外,拉攀安裝部的強(qiáng)度是指,操作拉攀時的抗拉強(qiáng)度、防止在對由金屬形成的拉頭主體實施滾磨的情況等下拉攀安裝部被破壞的強(qiáng)度。
附圖說明
圖1是說明使用了本發(fā)明的拉鏈用拉頭的第1實施方式的拉鏈的表面圖。
圖2是圖1所示的拉頭的立體圖。
圖3是圖2所示的拉頭的俯視圖。
圖4是圖3的A-A線剖視圖。
圖5是圖2所示的拉頭的后視圖。
圖6是說明本發(fā)明的拉鏈用拉頭的第2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7是圖6所示的拉頭的俯視圖。
圖8是圖7的B-B線剖視圖。
圖9是說明本發(fā)明的拉鏈用拉頭的第3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10是圖9的C-C線剖視圖。
圖11是使圖10所示的拉攀向前方移動的狀態(tài)下的與圖10對應(yīng)的剖視圖。
圖12是圖10的D-D線剖視圖。
圖13是說明本發(fā)明的拉鏈用拉頭的第4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14是圖13的E-E線剖視圖。
圖15是圖14的F-F線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圖來詳細(xì)說明本發(fā)明的拉鏈用拉頭的各實施方式。此外,在以后的說明中,關(guān)于拉頭,上側(cè)是指相對于圖3的紙面的近前側(cè),下側(cè)是指相對于圖3的紙面的內(nèi)側(cè),前側(cè)是指相對于圖3的紙面的上側(cè),后側(cè)是指相對于圖3的紙面的下側(cè),右側(cè)是指相對于圖3的紙面的右側(cè),左側(cè)是指相對于圖3的紙面的左側(cè)。另外,左右方向也稱為寬度方向。更詳細(xì)而言,將在拉頭中拉鏈鏈牙分離而出的一側(cè)作為前側(cè),將拉鏈鏈牙嚙合而出的一側(cè)作為后側(cè),將拉頭的滑動方向作為前后方向(長度方向),將與前后方向正交且與拉鏈帶平行的方向作為左右方向(寬度方向),將與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作為上下方向。
(第1實施方式)
首先,參照圖1~圖8來說明本發(fā)明的拉鏈用拉頭的第1實施方式。
首先,說明采用了本實施方式的拉鏈用拉頭10(以下,也僅稱為“拉頭10”)的拉鏈SF。如圖1所示,該拉鏈SF具備左右一對的拉鏈帶FT、安裝在左右的拉鏈帶FT的相對的帶側(cè)緣部上的左右一對的拉鏈鏈牙列EL、以及使左右的拉鏈鏈牙列EL嚙合/分離的本實施方式的拉頭10。
本實施方式的拉頭10是不具有自動停止功能的自由拉頭,如圖1所示,具備拉頭主體20、以及安裝于拉頭主體20的拉攀11。
如圖1所示,拉攀11具備在大致中央折回而成為環(huán)狀的繩狀部件12、和在繩狀部件12的相對齊的兩端形成的握持部13。本實施方式的繩狀部件12為圓繩。握持部13例如通過合成樹脂的注射成型而形成。此外,也可以不具有握持部13,在該情況下,將繩狀部件12的相對齊的兩端捆綁。
如圖2~圖5所示,拉頭主體20具備沿上下方向隔開間隔且并列配置的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將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在前端部連結(jié)的引導(dǎo)柱23、以及沿下翼板22的左右兩側(cè)緣朝向上方突出設(shè)置的凸緣24。由此,在拉頭主體20的前部形成通過引導(dǎo)柱23而分離的左右的肩口25,在拉頭主體20的后部形成后口26。而且,在上翼板21與下翼板22之間形成有將左右的肩口25和后口26連通的大致Y字狀的鏈牙引導(dǎo)路27,該鏈牙引導(dǎo)路27構(gòu)成供未圖示的拉鏈鏈牙列穿插的通路。另外,拉頭主體20為合成樹脂制或金屬制。
而且,如圖1及圖2所示,在拉頭主體20的上翼板21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安裝拉攀11的拉攀安裝部30。
如圖2~圖5所示,拉攀安裝部3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設(shè)置的左右一對的縱向部件(第1部件)31L、31R、和將左右的縱向部件31L、31R的上端部之間沿左右方向連結(jié)的橫向部件(第2部件)32。而且,通過上翼板21的上表面和左右的縱向部件31L、31R,形成用于供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穿插的拉攀穿插路28。
縱向部件31L、31R具有由橫向部件32連結(jié)的基部33、和從基部33朝向前方及后方這兩個方向延伸設(shè)置的壁部34。此外,圖3及圖4中的單點(diǎn)劃線是基部33與前方的壁部34的邊界線、以及基部33與后方的壁部34的邊界線。而且,橫向部件32的前后方向?qū)挾萀2形成得比縱向部件31L、31R的前后方向?qū)挾萀1小。另外,基部33在縱向部件31L、31R中是從縱向部件31L、31R和橫向部件32相連結(jié)的部分以與橫向部件32的前后方向?qū)挾萀2相同的尺寸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設(shè)置的部分。
而且,如圖3及圖5所示,左右的縱向部件31L、31R的彼此相對的側(cè)面(寬度方向內(nèi)側(cè)面)分別形成為傾斜面35,左右的傾斜面35的上端部之間的間隔S1設(shè)定得比左右的傾斜面35的下端部之間的間隔S2大。另外,左右的縱向部件31L、31R的寬度方向外側(cè)面分別形成為向左右方向內(nèi)側(cè)凹陷的凹曲面36。
另外,如圖4所示,左右的縱向部件31L、31R的上表面37以縱向部件31L、31R的上下方向?qū)挾萒朝向前端側(cè)及后端側(cè)逐漸減小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圖3及圖4所示,橫向部件32配置在縱向部件31L、31R的左右方向?qū)挾萕成為最大的位置、且配置在縱向部件31L、31R的上下方向?qū)挾萒成為最大的位置。另外,橫向部件32以左右方向中央的上下方向?qū)挾瘸蔀樽罡叩姆绞叫纬蔀楣盃睢?/p>
而且,通過在將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的折回部從后方插入至拉攀穿插路28內(nèi)之后,使繩狀部件12的折回部從橫向部件32的上方通過并將其與橫向部件32相比向后方拉出,并使拉攀11的握持部13穿插于所拉出的折回部,從而將拉攀11安裝于橫向部件32。
如以上說明那樣,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拉鏈用拉頭10,拉攀安裝部3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設(shè)置的左右一對的縱向部件31L、31R、以及將左右一對的縱向部件31L、31R的上端部之間沿左右方向連結(jié)的橫向部件32,縱向部件31L、31R具有由橫向部件32連結(jié)的基部33、以及從基部33朝向前方及后方這兩個方向延伸設(shè)置的壁部34,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安裝于橫向部件32。因此,在將拉攀11安裝于橫向部件32時,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由左右的縱向部件31L、31R的壁部34引導(dǎo),因此能夠容易地將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裝部30內(nèi),能夠容易地將拉攀11安裝于拉攀安裝部30。另外,由于縱向部件31L、31R具有壁部34,因此能夠提高拉攀安裝部30的強(qiáng)度。
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拉鏈用拉頭10,縱向部件31L、31R具有朝向前方及后方這兩個方向延伸的壁部34。因此,在將拉攀11安裝于橫向部件32時,無論是從前方插入還是從后方插入,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均會由壁部34引導(dǎo),因此能夠更容易地將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裝部30內(nèi),能夠更容易地將拉攀11安裝于拉攀安裝部30。
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拉鏈用拉頭10,左右的縱向部件31L、31R的彼此相對的側(cè)面分別形成為傾斜面35,左右的傾斜面35的上端部之間的間隔S1設(shè)定得比左右的傾斜面35的下端部之間的間隔S2大,因此左右的縱向部件31L、31R的上端部側(cè)形成得比下端部側(cè)寬。由此,由于由傾斜面35引導(dǎo)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因此能夠更容易地將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裝部30內(nèi),能夠更容易地將拉攀11安裝于拉攀安裝部30。
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拉鏈用拉頭10,橫向部件32配置在縱向部件31L、31R的左右方向?qū)挾萕成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夠進(jìn)一步提高拉攀安裝部30的強(qiáng)度。
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拉鏈用拉頭10,縱向部件31L、31R的上表面37以縱向部件31L、31R的上下方向?qū)挾萒朝向前端側(cè)及后端側(cè)逐漸減小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夠提高拉頭10的觸感及外觀性。另外,由于橫向部件32配置在縱向部件31L、31R的上下方向?qū)挾萒成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夠擴(kuò)大橫向部件32與上翼板21之間的間隔。由此,能夠更容易地將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裝部30內(nèi),能夠更容易地將拉攀11安裝于拉攀安裝部30。另外,由于橫向部件32配置在縱向部件31L、31R的上下方向?qū)挾萒成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夠提高橫向部件32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的設(shè)計自由度。此外,若增大橫向部件32的厚度,則能夠提高拉攀安裝部30的強(qiáng)度。
接下來,作為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如圖6~圖8所示,也可以代替拉攀11而使用拉攀11B。該拉攀11B具有作為繩狀部件的帶狀部件12B,該帶狀部件12B是織制的能夠彎曲的帶狀體,具有作為握持部而沿拉頭前后方向配置的第1帶部14a、前后方向長度比第1帶部14a短的第2帶部14b、以及將第1及第2帶部14a、14b之間連結(jié)且寬度比第1及第2帶部14a、14b窄的折回部14c。
另外,在第1帶部14a的一個面上形成有多個圈扣(loop)14d,在第2帶部14b的一個面上形成有能夠與第1帶部14a的多個圈扣14d卡合脫離的多個搭鉤(hook)14e,由第1及第2帶部14a、14b構(gòu)成粘扣帶。此外,也可以在第1帶部14a上形成多個搭鉤14e且在第2帶部14b上形成多個圈扣14d。為了提高用指尖等握持時的觸感,優(yōu)選在成為握持部的第1帶部14a上形成圈扣14d。
而且,通過在將第1帶部14a從后方插入至拉攀穿插路28內(nèi)之后,將第1帶部14a以從橫向部件32的上方通過的方式向后方折回,并使第1帶部14a的圈扣14d和第2帶部14b的搭鉤14e卡合,從而將拉攀11B安裝于橫向部件32。
另外,在本變形例中,如圖6~圖8所示,在拉攀安裝部30的橫向部件32的前表面及后表面分別形成有凹部32a。由此,安裝于橫向部件32的拉攀11B嵌入于凹部32a內(nèi),因此能夠?qū)⒗?1B定位于左右方向中央。另外,在本變形例中,左右的縱向部件31L、31R的寬度方向外側(cè)面分別形成為向左右方向外側(cè)凸出的凸曲面38。
(第2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圖9~圖12來說明本發(fā)明的拉鏈用拉頭的拉攀的第2實施方式。此外,對于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部分,在附圖中標(biāo)注相同或同等的附圖標(biāo)記并省略或簡化其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9及圖10所示,在拉頭主體20的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代替上述拉攀安裝部30而形成有拉攀安裝部40,且在該拉攀安裝部40上安裝有拉攀11C。
如圖9~圖12所示,拉攀安裝部4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設(shè)置的左右一對的縱向部件(第1部件)41L、41R、以及將左右的縱向部件41L、41R的上端部之間沿左右方向連結(jié)的橫向部件(第2部件)42。而且,通過上翼板21的上表面和左右的縱向部件41L、41R,形成用于供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穿插的拉攀穿插路28。
縱向部件41L、41R具有由橫向部件42連結(jié)的基部43、以及從基部43朝向后方延伸設(shè)置的壁部44。另外,縱向部件41L、41R的前端面和橫向部件42的前端面形成為同一面。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基部43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的基部33相比配置于拉頭前方。此外,圖10中的單點(diǎn)劃線是基部43與壁部44的邊界線。
如圖9~圖11所示,拉攀11C具備插入至拉攀安裝部40的拉攀穿插路28的繩狀部件12C、安裝于繩狀部件12C的前端部的第1拉攀主體部15a、以及安裝于繩狀部件12C的后端部的第2拉攀主體部15b。第1及第2拉攀主體部15a、15b為合成樹脂制,通過粘結(jié)、熔接、注射成型等而安裝于繩狀部件12C。
第1拉攀主體部15a為大致長方體形狀,如圖10所示,以在拉攀11C被向后方拉拽時與縱向部件41L、41R的前端面和橫向部件42的前端面抵接的方式構(gòu)成,以使得拉攀11C不會從拉攀安裝部40脫離。
第2拉攀主體部15b為大致長方體形狀,如圖11所示,以在拉攀11C被向前方拉拽時與橫向部件42的后端面抵接的方式構(gòu)成,以使得拉攀11C不會從拉攀安裝部40脫離。另外,第2拉攀主體部15b以在拉攀11C被向前方拉拽時嵌入至左右的縱向部件41L、41R的壁部44之間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圖9~圖12所示,在拉攀安裝部40的橫向部件42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42a。由此,穿插于拉攀安裝部40的拉攀11C的繩狀部件12C嵌入于凹部42a內(nèi),因此繩狀部件12C被定位于左右方向中央,能夠引導(dǎo)拉攀11C的前后移動。
另外,如圖12所示,左右的縱向部件41L、41R的彼此相對的側(cè)面(寬度方向內(nèi)側(cè)面)分別形成為傾斜面45,左右的傾斜面45的上端部之間的間隔S1設(shè)定得比左右的傾斜面45的下端部之間的間隔S2大。另外,左右的縱向部件41L、41R的寬度方向外側(cè)面分別形成為向左右方向內(nèi)側(cè)凹陷的凹曲面46。
另外,如圖9及圖10所示,左右的縱向部件41L、41R的上表面47以縱向部件41L、41R的上下方向?qū)挾萒朝向后端側(cè)逐漸減小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圖10及圖12所示,橫向部件42配置于縱向部件41L、41R的左右方向?qū)挾萕成為最大的位置、且配置于縱向部件41L、41R的上下方向?qū)挾萒成為最大的位置。另外,橫向部件42以左右方向中央的上下方向?qū)挾瘸蔀樽罡叩姆绞叫纬蔀楣盃睢?/p>
如以上說明那樣,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拉鏈用拉頭10,拉攀安裝部4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設(shè)置的左右一對的縱向部件41L、41R、以及將左右一對的縱向部件41L、41R的上端部之間沿左右方向連結(jié)的橫向部件42,縱向部件41L、41R具有由橫向部件42連結(jié)的基部43、以及從基部43朝向后方延伸設(shè)置的壁部44,拉攀11C的繩狀部件12C安裝于橫向部件42。因此,在將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C插入于拉攀安裝部40內(nèi)時,繩狀部件12C由左右的縱向部件41L、41R的壁部44引導(dǎo),因此能夠容易地將拉攀11C的繩狀部件12C插入于拉攀安裝部40內(nèi),能夠容易地將拉攀11C安裝于拉攀安裝部40。另外,由于縱向部件41L、41R具有壁部44,因此能夠提高拉攀安裝部40的強(qiáng)度。
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拉鏈用拉頭10,左右的縱向部件41L、41R的彼此相對的側(cè)面分別形成為傾斜面45,左右的傾斜面45的上端部之間的間隔S1設(shè)定得比左右的傾斜面45的下端部之間的間隔S2大,因此左右的縱向部件41L、41R的上端部側(cè)形成得比下端部側(cè)寬。由此,由于由傾斜面45引導(dǎo)拉攀11C的繩狀部件12C,因此能夠更容易地將拉攀11C的繩狀部件12C插入于拉攀安裝部40內(nèi),能夠更容易地將拉攀11C安裝于拉攀安裝部40。
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拉鏈用拉頭10,橫向部件42配置于縱向部件41L、41R的左右方向?qū)挾萕成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夠進(jìn)一步提高拉攀安裝部40的強(qiáng)度。
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拉鏈用拉頭10,縱向部件41L、41R的上表面47以縱向部件41L、41R的上下方向?qū)挾萒朝向后端側(cè)逐漸減小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夠提高拉頭10的觸感和外觀性。另外,由于橫向部件42配置于縱向部件41L、41R的上下方向?qū)挾萒成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夠增大橫向部件42與上翼板21之間的間隔。由此,能夠更容易地將拉攀11C的繩狀部件12C插入于拉攀安裝部40內(nèi),能夠更容易地將拉攀11C安裝于拉攀安裝部40。另外,由于橫向部件42配置于縱向部件41L、41R的上下方向?qū)挾萒成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夠提高橫向部件42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的設(shè)計自由度。此外,若增大橫向部件42的厚度,則能夠提高拉攀安裝部40的強(qiáng)度。
其他的結(jié)構(gòu)及作用效果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相同。
(第3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圖13~圖15來說明本發(fā)明的拉鏈用拉頭的拉攀的第3實施方式。此外,對于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部分,在附圖中標(biāo)注相同或同等的附圖標(biāo)記并省略或簡化其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3及圖14所示,在拉頭主體20的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代替上述拉攀安裝部30而形成有拉攀安裝部50。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拉攀安裝部50上安裝例如圖1所示的拉攀11。
如圖13~圖15所示,拉攀安裝部5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設(shè)置的左右一對的縱向部件(第1部件)51L、51R、以及將左右的縱向部件51L、51R的上端部之間沿左右方向連結(jié)的橫向部件(第2部件)52。而且,通過上翼板21的上表面和左右的縱向部件51L、51R,形成用于供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穿插的拉攀穿插路28。
縱向部件51L、51R具有由橫向部件52連結(jié)的基部53、以及從基部53朝向前方及后方這兩個方向延伸設(shè)置的壁部54。此外,圖14中的單點(diǎn)劃線是基部53與前方的壁部54的邊界線、以及基部53與后方的壁部54的邊界線。
如以上說明那樣,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拉鏈用拉頭10,拉攀安裝部5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設(shè)置的左右一對的縱向部件51L、51R、以及將左右一對的縱向部件51L、51R的上端部之間沿左右方向連結(jié)的橫向部件52,縱向部件51L、51R具有由橫向部件52連結(jié)的基部53、以及從基部53朝向前方及后方這兩個方向延伸設(shè)置的壁部54,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安裝于橫向部件52。因此,在將拉攀11安裝于橫向部件52時,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由左右的縱向部件51L、51R的壁部54引導(dǎo),因此能夠容易地將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裝部50內(nèi),能夠容易地將拉攀11安裝于拉攀安裝部50。另外,由于縱向部件51L、51R具有壁部54,因此能夠提高拉攀安裝部50的強(qiáng)度。
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拉鏈用拉頭10,縱向部件51L、51R具有朝向前方及后方這兩個方向延伸的壁部54。因此,在將拉攀11安裝于橫向部件52時,無論是從前方插入還是從后方插入,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均會由壁部54引導(dǎo),因此能夠更容易地將拉攀11的繩狀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裝部50內(nèi),能夠更容易地將拉攀11安裝于拉攀安裝部50。
其他的結(jié)構(gòu)及作用效果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相同。
此外,本發(fā)明不限定于上述各實施方式所例示的結(jié)構(gòu),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nèi)能夠進(jìn)行適當(dāng)變更。
附圖標(biāo)記說明
10 拉鏈用拉頭
11 拉攀
11B 拉攀
11C 拉攀
12 繩狀部件
12B 帶狀部件(繩狀部件)
12C 繩狀部件
20 拉頭主體
21 上翼板
22 下翼板
23 引導(dǎo)柱
28 拉攀穿插路
30 拉攀安裝部
31L 縱向部件(第1部件)
31R 縱向部件(第1部件)
32 橫向部件(第2部件)
32a 凹部
33 基部
34 壁部
35 傾斜面
37 上表面
40 拉攀安裝部
41L 縱向部件(第1部件)
41R 縱向部件(第1部件)
42 橫向部件(第2部件)
42a 凹部
43 基部
44 壁部
45 傾斜面
47 上表面
50 拉攀安裝部
51L 縱向部件(第1部件)
51R 縱向部件(第1部件)
52 橫向部件(第2部件)
53 基部
54 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