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疊的餐盒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折疊的餐盒結構,包含一容器與一上蓋,容器以硅膠材質制成,容器頂部于開口的周圍有一邊框,邊框內隱藏一補強骨架,邊框上設有壓合部,上蓋蓋合在邊框上,上蓋的周側被置入在邊框上的壓合部中,以壓合部的彈性而朝向容器將上蓋的周側抵緊在邊框上,以密封容置空間的開口,藉此構成本實用新型。
【專利說明】可折疊的餐盒結構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餐盒結構,尤指一種可折疊的餐盒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如圖5至6所示,為普通的可折疊的餐盒結構,包含一容器90與一上蓋91,容器90的開口周圍具有邊框92,邊框92具有一嵌槽920,以一框架93嵌入該嵌槽920中而與容器90結合,框架93外露一結合部930 ;上蓋91的側邊具有一體成型的扣部94,當上蓋91蓋合在容器90時,以扣部94扣合在該框架93外露的結合部930,而使上蓋91的一內緣910與邊框92的頂緣921相互迫緊而達到封密止漏的功效。
[0003]上述普通的可折疊的餐盒結構,具有以下問題:
[0004]1、容器90與框架93的結合,是容器90在邊框92設有嵌槽901,令框架93嵌入該嵌槽901中所致,且上蓋91必須具有扣部94與外露的結合部930扣合,故成型該容器90的模具必須設計對應的結構以成形其嵌槽901,且上蓋91亦須在成型的模具設計對應的結構以成形其扣部94,如此導致了模具結構的復雜度而相對地提高了生產成本,且成型后的容器90必須再以人工組裝框架93在邊框92,亦無法節(jié)省組裝的成本。
[0005]2、由容器90與上蓋91構成的餐盒,其使用完畢之后必須清洗干凈,惟食物的油污容易積藏在縫隙之中,特別是框架93與嵌槽901之間的縫隙,若長時間不清洗則會導致餐盒使用的衛(wèi)生問題,且欲清洗時必須將框架93拆離容器90且各別清洗,故在清洗上亦有所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可折疊的餐盒結構,在于容器與上蓋的密封結構簡單,達到可相對節(jié)省生產成本的功效,且容器與上蓋無構件組裝的縫隙,故不易藏污納垢并容易清洗,兼顧使用衛(wèi)生及清洗的便利性。
[0007]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包括:
[0008]一容器,以硅膠材質制成而可收折,此容器具有一開口朝上的容置空間,且容器頂部于該開口的周圍具有一邊框,一定型的補強骨架沿著容器的頂部隱藏在該邊框內,該邊框上并設有至少一具彈性且可被掀起后回復的壓合部;
[0009]一上蓋,寬度大于該容器的開口以蓋合在該邊框上,且隱藏在該邊框內的補強骨架相對位在此上蓋的周側的下方,上蓋的周側被置入在該邊框上的至少一壓合部中,以該至少一壓合部的彈性而朝向容器將上蓋的周側抵緊在該邊框上,以密封該容置空間的開□。
[0010]較佳地,所述上蓋于底部隆起一大小對應該容器的開口寬度的環(huán)墻部,該容器在鄰近其開口處向容置空間內凸出一同為娃膠材質的環(huán)凸部,該上蓋在蓋合該容器的開口時以該環(huán)墻部陷入該開口中,且環(huán)墻部的外緣對該環(huán)凸部推擠變形,以密封該容置空間的開□。[0011]較佳地,所述容器的壓合部具有一沿著該邊框而凸起的根部,以及一由該根部朝開口方向橫向伸設的夾片,該根部提供夾片翻起后折回的彈性,此夾片與下方的邊框之間具有一可供該上蓋的周側嵌入的夾縫,此夾縫的高度小于該上蓋的厚度,使該夾片可在上蓋上緊貼而將上蓋的周側抵緊在該邊框上。
[0012]較佳地,所述容器為矩形,且容器在頂部的邊框的四個邊角分別具有一壓合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容器與上蓋組合的立體外觀圖。
[0014]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容器與上蓋拆離的立體外觀圖。
[0015]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容器與上蓋拆離的平面剖視圖。
[0016]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容器與上蓋組合的平面剖視圖。
[0017]圖5是普通可拆迭的餐盒結構的立體外觀圖。
[0018]圖6是普通可拆迭的餐盒結構的平面剖視圖。
[0019]附圖標記說明
[0020]1、90是容器91是上蓋
[0021]910 是內緣92是邊框
[0022]920 是嵌槽921是頂緣
·[0023]93 是框架930是結合部
[0024]94 是扣部
[0025]10是容置空間
[0026]100是開口 11是邊框
[0027]12是補強骨架13是壓合部
[0028]130是根部 131是夾片
[0029]132是夾縫14是環(huán)凸部
[0030]2是蓋體20是環(huán)墻部
[0031]200是外緣
【具體實施方式】
[0032]請參閱圖1至圖4,圖中所示者為本實用新型所選用的實施例結構,此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并不受此種結構的限制。
[0033]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可折疊的餐盒結構,其是如圖1所示,包括一容器I及一蓋體2,其中:
[0034]如圖2至3所示的容器1,其以硅膠材質制成而可收折,此容器I具有一容置空間10,此容置空間10的開口 100朝上開設,且容器I頂部于該開口 100的周圍具有一邊框11,一定型的補強骨架12沿著容器I的頂部隱藏在該邊框11內,該邊框11上并設有壓合部13。
[0035]如圖2至3所示,該上蓋2的寬度大于該容器I的開口 100以蓋合在該邊框11上,且隱藏在該邊框11內的補強骨架12相對位在此上蓋2的周側的下方,上蓋2的周側被置入在該邊框11上的壓合部13中。[0036]如圖1至2所示,本實施例的容器I為矩形,且本實施例的容器I在頂部的邊框11的四個邊角分別具有一壓合部13,各壓合部13皆具有一根部130與一夾片131,該根部130是沿著該邊框11而凸起,而該夾片13則由該根部130朝開口 100方向橫向伸設,此夾片131與下方的邊框11之間具有一夾縫132,此夾縫132可供該上蓋2的周側嵌入,且夾縫132的高度小于該上蓋2的厚度,令上蓋2在夾縫132中自然地朝向邊框11方向貼緊。
[0037]如圖3至4所示,本實施例的上蓋2于底部隆起一環(huán)墻部20,此環(huán)墻部20的大小對應該容器I的開口 100的寬度,該容器I在鄰近其開口 100處向容置空間10內凸出一環(huán)凸部14,此環(huán)凸部14同為硅膠材質。
[0038]如圖3至4所示,本實施例的容器I以上蓋2蓋合時,由于該根部130提供夾片131翻起后折回的彈性,故壓合部13具彈性且可被掀起后回復,使該夾片131可在上蓋2上以回復的彈力而緊貼,利用此壓合部13的彈性而朝向容器I將上蓋2的周側抵緊在該邊框11上,該上蓋2在蓋合該容器I的開口 100時以該環(huán)墻部20陷入該開口 100中,且環(huán)墻部20的外緣200對該環(huán)凸部14推擠變形,藉此密封該容置空間10的開口 100,在密封時藉由該補強骨架12讓容器I頂部的邊框11定型,以確保上蓋2于該容器I的開口 100密合。
[0039]由上述的說明不難發(fā)現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
[0040]1、相較于普通的餐盒結構以扣部94與框架93的結合部930扣合的結構而言,本實用新型的容器I的頂部的邊框11結構單純,補強骨架12于容器I成型時已隱藏在其邊框11中,且上蓋2周側的結構亦不復雜,透過壓合部13的設置,利用壓迫的方式透過上蓋2將容器I的開口 100密封,故成型該容器I與上蓋2所開設的模具,模穴的結構相形之下較為簡單,而能相對地節(jié)省構件及組裝的生產成本。
[0041]2、本實用新型的容器1,其定型頂部的邊框11的補強骨架12隱藏在邊框11中,故不會形成因組裝而外露的縫隙,能避免普通餐盒結構會在框架93與嵌槽901的縫隙藏污納垢導致的衛(wèi)生問題,且在清洗時僅須對容器I及上蓋2的外部直接清洗干凈即可,不須如普通的餐盒結構必須將框架93拆離嵌槽901始能清洗干凈,故本實用新型因不須拆卸任何構件的特點能讓餐盒的清洗顯得相當方便。
[0042]以上所述實施例的揭示是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故舉凡數值的變更或等效組件的置換仍應隸屬本實用新型的范疇。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折疊的餐盒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容器,以硅膠材質制成而可收折,此容器具有一開口朝上的容置空間,且容器頂部于該開口的周圍具有一邊框,一定型的補強骨架沿著容器的頂部隱藏在該邊框內,該邊框上并設有至少一具彈性且可被掀起后回復的壓合部; 一上蓋,寬度大于該容器的開口以蓋合在該邊框上,且隱藏在該邊框內的補強骨架相對位在此上蓋額周側的下方,上蓋的周側被置入在該邊框上的至少一壓合部中,以該至少一壓合部的彈性而朝向容器將上蓋的周側抵緊在該邊框上,以密封該容置空間的開口。
2.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疊的餐盒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于底部隆起一大小對應該容器的開口寬度的環(huán)墻部,該容器在鄰近其開口處向容置空間內凸出一同為硅膠材質的環(huán)凸部,該上蓋在蓋合該容器的開口時以該環(huán)墻部陷入該開口中,且環(huán)墻部的外緣對該環(huán)凸部推擠變形,以密封該容置空間的開口。
3.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疊的餐盒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的壓合部具有一沿著該邊框而凸起的根部,以及一由該根部朝開口方向橫向伸設的夾片,該根部提供夾片翻起后折回的彈性,此夾片與下方的邊框之間具有一可供該上蓋的周側嵌入的夾縫,此夾縫的高度小于該上蓋的厚度,使該夾片可在上蓋上緊貼而將上蓋的周側抵緊在該邊框上。
4.依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疊的餐盒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為矩形,且容器在頂部的邊框的四個邊角分別具有一壓合部。
【文檔編號】A45C11/20GK203555287SQ201320634425
【公開日】2014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19日
【發(fā)明者】段睿纮 申請人:段睿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