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拉鏈用拉頭及快開式拉鏈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67152閱讀:47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拉鏈用拉頭及快開式拉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拉頭和具備該拉頭的快開式拉鏈,該拉頭不使拉頭滑動就能夠迅速地將關閉著的左右拉鏈鏈帶打開。
背景技術
通常的拉鏈具有沿左右一對拉鏈布帶的相對側緣安裝了多個拉鏈齒的左右一對拉鏈鏈帶。在該拉鏈鏈帶的拉鏈齒列的一端安裝上止,在另一端安裝下止,在拉鏈齒列上穿插有用于開閉左右的拉鏈鏈帶的拉頭。一般情況下,沿拉鏈齒列使該拉頭滑動,由此對左右的拉鏈鏈帶進行開閉。另外,還已知所謂的快開式拉鏈,該快開式拉鏈與上述的通常的拉鏈不同,不使拉頭滑動就能夠迅速地使關閉著的左右的拉鏈鏈帶分離。例如,在由日本專利4103088號公報(專利文獻1)提出的拉鏈中,為了使得容易朝左右方向打開左右的拉鏈鏈帶,將拉頭分開成左側部分和右側部分這樣2個部分,使得兩者能夠用圓形磁鐵接合和分離。另外,公開于美國專利第2,575,501號說明書(專利文獻2)的快開式拉鏈為了除去配置在一方的拉鏈鏈帶的拉鏈齒列的上止側端部的規(guī)定數(shù)量的拉鏈齒,并且使得拉鏈布帶的除去了該拉鏈齒的部位容易從形成于拉頭的上下翼片的上下凸緣之間的布帶穿插通道脫開,使構成上述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比通常的間隙大。這是為了避免在通常間隙中,附加設置在拉鏈布帶的芯部會掛到拉頭的上下翼片的上下凸緣之間的布帶穿插通道。在強制性地使公開于該專利文獻2的快開式拉鏈成為分離狀態(tài)的場合,在使拉頭滑動到已除去了拉鏈齒的部位后,對左右的拉鏈鏈帶施加橫向拉力。這樣,能夠在將拉頭殘留在未除去拉鏈齒的另一方的拉鏈鏈帶的狀態(tài)下,經(jīng)由布帶穿插通道將除去了拉鏈齒的拉鏈布帶的芯部從拉頭拔出。此后,能夠一下子解除拉鏈齒列的嚙合。上述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通過降低拉頭的上翼片側或下翼片側的左右凸緣中的一方的凸緣的延伸設置高度,使上述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擴大一定寬度。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第4103088號公報專利文獻2 美國專利第2,575,501號說明書

發(fā)明內(nèi)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在記載于專利文獻1的快開式拉鏈中,需要使用左側部分和右側部分的分開的部件構成拉頭。另外,由于必須在拉頭的左側部分和右側部分分別配置強力的磁鐵,所以,產(chǎn)生拉頭大型化這樣的問題。另外,如果在拉頭配置磁鐵,則當在拉頭的左側部分和右側部分分離了的狀態(tài)下磁性體存在于附近時,該磁性體與拉頭吸附,損害了拉頭的操作性。另外,由于拉頭由左側部分和右側部分的分開的部件構成,所以,部件的形狀與已有的拉頭大不相同。結果,在生產(chǎn)該快開式拉鏈時,由于必須準備與已有生產(chǎn)線不同的別的專用生產(chǎn)線等,還成為導致產(chǎn)品價格上升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記載于專利文獻2的快開式拉鏈中,為了使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拉鏈齒列分離,必須在使拉頭已經(jīng)滑動操作到上止側的端部后進行朝左右方向打開左右的拉鏈鏈帶的操作。因此,當拉頭處于任意的位置時,在該場合不能進行在瞬間打開拉鏈的操作。本發(fā)明就是為了改善這樣的現(xiàn)有技術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快開式拉鏈,該快開式拉鏈能夠與拉鏈上的拉頭的位置無關地進行瞬間打開拉鏈的操作,小型且能夠使用已有生產(chǎn)設備進行生產(chǎn)。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拉鏈用拉頭穿插在安裝于左右一對第一及第二拉鏈鏈帶的相向側緣的第一及第二拉鏈齒列上,將第一及第二拉鏈齒列切換為嚙合/分離狀態(tài);其特征在于,具有上翼片及下翼片;配置在左右的肩口的中央、連接上述上翼片與上述下翼片的連接柱;以及從上述上翼片及上述下翼片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側緣部朝相向的翼片側延伸設置的凸緣,在該凸緣的端緣側形成用于穿插并引導上述各第一及第二拉鏈鏈帶的各拉鏈布帶的布帶穿插通道,通過使上述上翼片及下翼片中的至少任一方撓曲,能夠將上述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另外,另一發(fā)明的特征在于設定為使得上述凸緣的肩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低的傾斜形狀,形成為使得上述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從中央部朝肩口側逐漸變寬的傾斜形狀。另外,另一發(fā)明的特征在于設定為使得上述凸緣的后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低的傾斜形狀,形成為使得上述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從中央部朝后口側逐漸變寬的傾斜形狀。另外,另一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上翼片及下翼片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翼片部分, 沿拉頭的前后方向形成薄壁部。另外,另一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相連設置在配置于第二拉鏈鏈帶的一側緣的第二拉鏈齒列的下端的箱棒;和相連設置在配置于第一拉鏈鏈帶的一側緣的第一拉鏈齒列的下端、能夠相對于上述第二拉鏈鏈帶進行脫離和嵌插地構成的插棒,在上述拉頭的上述第一拉鏈鏈帶側的上述上翼片及下翼片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翼片部分,沿拉頭的前后方向形成上述薄壁部。另外,另一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相連設置在配置于第二拉鏈鏈帶的一側緣的第二拉鏈齒列的下端的箱棒;和相連設置在配置于第一拉鏈鏈帶的一側緣的第一拉鏈齒列的下端、能夠相對于上述第二拉鏈鏈帶進行脫離和嵌插地構成的插棒,在上述拉頭的上述第一拉鏈鏈帶側,具有形成為上述傾斜形狀的凸緣。發(fā)明效果按照本發(fā)明,由于在拉頭的上翼片或下翼片具有柔性,所以,如果在從關閉狀態(tài)的快開式拉鏈中的拉頭的肩口出來了的第一及第二拉鏈鏈帶彼此施加朝左右方向的橫向拉力,則凸緣要越到拉鏈齒上。這樣,具有柔性的上翼片或下翼片撓曲,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成為拉鏈齒咬入到布帶穿插通道中的狀態(tài)。如果進一步對左右的拉鏈鏈帶彼此繼續(xù)施加左右方向的橫向拉力,則咬入到布帶穿插通道的拉鏈齒一邊在凸緣端緣的頂部滑動,一邊逐漸地朝拉頭的后口側移動。由于拉頭的上翼片或下翼片具有柔性,所以,咬入到布帶穿插通道中的拉鏈齒一邊在擴開方向使
4拉頭的上翼片或下翼片撓曲,一邊通過布帶穿插通道。這樣,存在于拉頭的拉鏈齒引導通路中的拉鏈齒依次從擴大了寬度的布帶穿插通道脫開,拉鏈齒列完全從拉頭脫開。在拉鏈齒列從拉頭脫開后,僅通過朝左右方向輕輕地打開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左右拉鏈鏈帶,就能夠簡單地將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拉鏈齒列彼此切換成分離狀態(tài)。另外,按照另一發(fā)明,由于形成為使得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從中央部朝肩口側逐漸變寬的傾斜形狀,所以,當對第一及第二拉鏈鏈帶彼此施加朝左右方向的橫向拉力時,凸緣的延伸設置高度被設定得較低的肩口側的凸緣要越到拉鏈齒上。這樣,成為具有柔性的上翼片或下翼片撓曲,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拉鏈齒咬入到布帶穿插通道的狀態(tài)。如果進一步對左右的拉鏈鏈帶彼此繼續(xù)施加左右方向的橫向拉力,則咬入到布帶穿插通道的拉鏈齒一邊在形成為傾斜形狀的凸緣端緣的頂部滑動,一邊逐漸地朝拉頭的后口側移動。由于拉頭的上翼片或下翼片具有柔性,所以,咬入到布帶穿插通道中的拉鏈齒一邊在擴開方向使拉頭的上翼片或下翼片撓曲,一邊進一步使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如果使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到拉鏈齒的厚度,則拉鏈齒依次經(jīng)由擴大了寬度的布帶穿插通道脫開,拉鏈齒列完全從拉頭脫開。在拉鏈齒列從拉頭的拉鏈齒引導通路脫開后,僅通過朝左右方向輕輕地打開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左右拉鏈鏈帶,就能夠簡單地將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拉鏈齒列彼此切換成分離狀態(tài)。另外,按照另一發(fā)明,形成為使得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從中央部朝后口側逐漸變寬的傾斜形狀。由此,當從拉頭的后口側的遠方朝拉頭的后口對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第一及第二拉鏈鏈帶彼此施加橫向拉力而依次切換成分離狀態(tài)時,凸緣的延伸設置高度被設定得較低的后口側的凸緣要越到拉鏈齒上。這樣,成為具有柔性的上翼片或下翼片撓曲,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拉鏈齒咬入到布帶穿插通道的狀態(tài)。如果進一步對左右的拉鏈鏈帶彼此施加強的橫向拉力,則咬入到布帶穿插通道的拉鏈齒一邊在形成為傾斜形狀的凸緣端緣的頂部滑動,一邊逐漸朝拉頭的肩口側移動。由于拉頭的上翼片或下翼片具有柔性,所以,咬入到布帶穿插通道中的拉鏈齒一邊在擴開方向使拉頭的上翼片或下翼片撓曲,一邊進一步使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如果使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到拉鏈齒的厚度,則拉鏈齒依次經(jīng)由擴大了寬度的布帶穿插通道脫開,拉鏈齒列完全從拉頭脫開。另外,按照另一發(fā)明,在上翼片及下翼片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翼片部分,沿拉頭的前后方向形成了薄壁部,所以,在朝左右方向打開了左右的拉鏈鏈帶的場合下,總是能夠一邊使形成了薄壁部的翼片在擴大寬度的方向撓曲,一邊使該翼片側的拉鏈齒列經(jīng)由擴大了寬度的布帶穿插通道脫開。因此,能夠總是在將拉頭殘留在預先確定了的拉鏈鏈帶側的狀態(tài)下使左右的拉鏈鏈帶彼此成為分離狀態(tài)。另外,按照另一發(fā)明,在第二拉鏈鏈帶的下端具有箱棒,在第一拉鏈鏈帶的下端具有插棒,在拉頭的第一拉鏈鏈帶側的翼片部分形成薄壁部,所以,在朝左右方向打開了快開式拉鏈的左右的拉鏈鏈帶的場合下,能夠總是脫開第一拉鏈鏈帶側的拉鏈齒列。因此,能夠總是在將拉頭殘留在箱棒側的第二拉鏈鏈帶的狀態(tài)下使左右的拉鏈鏈帶彼此分離。在再次將分離了的拉鏈鏈帶關閉的場合下,與以往的設置了脫離嵌插件的拉鏈同樣地使拉頭下降到箱棒的位置后,將插棒插入到拉頭及箱體,然后,使拉頭沿第一及第二拉鏈齒列滑動即可。另外,按照另一發(fā)明,在第二拉鏈鏈帶的下端具有箱棒,在第一拉鏈鏈帶的下端具有插棒,將拉頭的第一拉鏈鏈帶側的凸緣形成為傾斜形狀,所以,在朝左右方向打開了快開式拉鏈的左右的拉鏈鏈帶的場合下,能夠總是脫開第一拉鏈鏈帶側的拉鏈齒列。因此,能夠總是在將拉頭殘留在箱棒側的第二拉鏈鏈帶的狀態(tài)下使左右的拉鏈鏈帶彼此分離。在再次將分離了的拉鏈鏈帶關閉的場合下,與以往的設置了脫離嵌插件的拉鏈同樣地使拉頭下降到箱棒的位置后,將插棒插入到拉頭及箱體,然后,使拉頭沿第一及第二拉鏈齒列滑動即可。


圖1為快開式拉鏈整體的俯視圖。圖2為從后口側觀看拉頭的立體圖。圖3為從左側觀看拉頭的側視圖。圖4為沿圖1的IV-IV線的向視剖視圖。圖5為沿圖1的V-V線的向視剖視圖。圖6為沿圖1的VI-VI線的向視剖視圖。圖7為表示在接近拉頭的肩口的部分處,最初的拉鏈齒咬入到凸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狀態(tài)的俯視剖視圖。圖8為表示在圖5所示截面附近,拉鏈齒咬入到布帶穿插通道的狀態(tài)的俯視剖視圖。圖9為表示從圖8所示狀態(tài)進一步嚙合了的拉鏈齒分離一個,該分離了的拉鏈齒重新咬入到布帶穿插通道的狀態(tài)的圖。圖10為表示第一拉鏈齒列的全部拉鏈齒從拉頭脫開,左右的拉鏈鏈帶彼此分離了的狀態(tài)的圖。圖11為說明拉頭中的布帶穿插通道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左側視圖。圖12為說明拉頭中的布帶穿插通道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左側視圖。圖13為說明拉頭中的布帶穿插通道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左側視圖。圖14為說明拉頭中的布帶穿插通道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左側視圖。圖15為從后口側觀看圖14所示拉頭的圖。圖16為說明拉頭中的布帶穿插通道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左側視圖。圖17為從后口側觀看在上翼片形成了用于獲得柔性的薄壁部的拉頭的立體圖。圖18為從后口側觀看圖17所示拉頭的圖。圖19為從后口側觀看在上翼片及下翼片雙方形成了用于獲得柔性的薄壁部的拉頭的圖。符號的說明10快開式拉鏈12第一拉鏈齒列12-1 12-4第一 第四拉鏈齒13第二拉鏈齒列
14 芯部16第一拉鏈鏈帶17第二拉鏈鏈帶24加強薄膜30 插棒33 凹陷部34 第一"^定部38 嚙合突起40 箱棒40B 箱體44 第二卡定部50,150,250,350,450 拉頭50D連接柱50F、750F 凸緣50T、150T、350T、450T、550T、650T 凸緣50U、250U、350U、550U、650U 凸緣52 上翼片53下翼片54 薄壁部55 槽部58拉片安裝柱59 拉片59 A拉片軸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具體地說明本發(fā)明的快開式拉鏈的代表性的實施方式。圖1為切開拉頭50的上翼片52(參照圖2)表示的本實施方式的帶有脫離嵌插件的快開式拉鏈10 的俯視圖。脫離嵌插件由插棒30、箱棒40及箱體40B構成。如圖1所示,能夠迅速地將關閉了的左右的拉鏈鏈帶打開的快開式拉鏈10為在例如常用的衣物、要求瞬間打開的緊急用衣物等中能夠進行例如左右的前身片的開閉的開閉件??扉_式拉鏈10具有第一拉鏈鏈帶16及第二拉鏈鏈帶17、沿第一拉鏈鏈帶16及第二拉鏈鏈帶17的相向的側緣部配置的左右的芯部14、以夾持各個芯部14的方式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地排列設置了多個拉鏈齒的第一拉鏈齒列12及第二拉鏈齒列13、及穿插在第一拉鏈齒列12及第二拉鏈齒列13上使得能夠進行拉鏈10的開閉的拉頭50。而且,作為構成第一拉鏈齒列12及第二拉鏈齒列13的各拉鏈齒的材料,能夠使用聚縮醛等樹脂成形件。在拉頭50的內(nèi)部,以由凸緣50F及凸緣50T圍住的形式,將用于在上下方向穿插第一拉鏈齒列12及第二拉鏈齒列13的拉鏈齒引導通路形成為Y形。另外,在拉鏈齒引導通路的肩口側(在圖1所示實施方式中,拉頭50的上部)的中央部配置連接上翼片52(參
7照在后面說明的圖2及圖3)與下翼片53的連接柱50D。在拉鏈齒引導通路的前后端,形成設于拉頭50的前端側的連接柱50D的兩側的左右肩口和設于后端側的后口。拉頭50的肩口使得分離了的左右的拉鏈齒相對于拉鏈齒引導通路導入或導出,后口使得嚙合了的左右拉鏈齒相對于拉鏈齒引導通路導入或導出。如使拉頭50沿第一拉鏈齒列12及第二拉鏈齒列13向圖中未表示的上止側滑動, 則處于分離狀態(tài)的左右的第一拉鏈齒列12及第二拉鏈齒列13成為嚙合狀態(tài)地從拉頭50 的后口出來。相反,如使拉頭50向脫離嵌插件側滑動,則從拉頭50的后口將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第一拉鏈齒列12及第二拉鏈齒列13導入,第一拉鏈齒列12及第二拉鏈齒列13成為分離狀態(tài)地從左右的肩口出來。在第一拉鏈鏈帶16中的第一拉鏈齒列12的下方相連設置插棒30,在第二拉鏈鏈帶17中的第二拉鏈齒列13的下方相連設置箱棒40。在箱棒40的下端部固定設置箱體40B,通過拉頭50插入插棒30的下端部,由此能夠使左右的第一拉鏈鏈帶16與第二拉鏈鏈帶17結合。在該箱體40B形成用于插入插棒 30的下端部的中空部。由這些插棒30、箱棒40、及箱體40B構成脫離嵌插件。在圖1所示帶有脫離嵌插件的快開式拉鏈10中,使用在箱棒40的下端具有箱體 40B的脫離嵌插件,但除此以外也可將本發(fā)明適用于不使用箱體40B的側開式的拉鏈。另外,在圖1所示實施例中,說明了將本發(fā)明適用于通過使1個拉頭滑動而能夠進行開閉的快開式拉鏈10的實施方式,但也可將本發(fā)明適用于使后口彼此相向,使2個拉頭50穿插在拉鏈齒列上的雙開式的拉鏈。如圖1所示,在第一拉鏈鏈帶16的插棒30側的布帶端部的表背面,粘貼有由樹脂制薄膜等形成的加強薄膜24。而且,以一起將該加強薄膜M及芯部14夾入的形式固定插棒30。另外,在第二拉鏈鏈帶17的箱棒側的布帶端部的表背面,也同樣粘貼有加強薄膜M。 以一起夾入該加強薄膜M及芯部14的形式固定箱棒40。在箱棒40中的與插棒30相向的相向側面的第二拉鏈齒列13側,突出有梯形平板狀的第二卡定部44。第二卡定部44為與后述的插棒30的第一卡定部34卡合的部分。在插棒30中的與箱棒40相向的相向側面,以由表背面的兩側壁加強了的形式突出有由朝插棒30的端部側的卡定面構成的第一卡定部34。在第一卡定部34的上表面?zhèn)刃纬捎信c第二拉鏈齒列13的最下端的拉鏈齒嚙合的嚙合突起38。第一卡定部34為這樣的部分當在使拉頭50移動到最下位而抵接在了箱體40B的狀態(tài)下將插棒30插入到拉頭50 的肩口時,通過與箱棒40側的第二卡定部44卡合,從而用于相對于箱棒40在拉鏈鏈帶的長度方向對插棒30進行定位。在第一卡定部34的下方的箱體40B側形成有由兩側壁圍住的凹陷部33。該凹陷部33為用于箱棒40的第二卡定部44進入的部分。下面,使用圖2及圖3說明拉頭50的結構。圖2為從后口側觀看拉頭50的立體圖,圖3為拉頭50的左側視圖。如圖2及圖3所示,拉頭50的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由連接柱50D連接。拉頭50 由拉頭主體、拉片59、及拉片安裝柱58構成,該拉頭主體由上翼片52、下翼片53及連接柱 50D構成,該拉片59為拉頭主體的滑動操作時的捏手,該拉片安裝柱58形成用于轉動自如地游動嵌插成為拉片59的轉動中心的拉片軸部59A的開口部。在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的左右兩側緣,在上下方向相向地延伸設置用于隨著拉頭50的移動對第一拉鏈齒列12及第二拉鏈齒列13進行滑動引導的凸緣50F、50T、50U。形成于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的各凸緣50F的相向端緣間的空間部分及形成于凸緣50T、50U 的相向端緣間的空間部分成為用于穿插第一拉鏈鏈帶16及第二拉鏈鏈帶17的拉鏈布帶的布帶穿插通道。形成于上下二個凸緣50F的相向端緣間的布帶穿插通道如圖3的側視圖所示那樣,從肩口側到后口側按一定的間隙h'形成。該布帶穿插通道為用于穿插和引導第二拉鏈鏈帶17的拉鏈布帶的間隙,所以,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被設定為比拉鏈布帶的厚度稍寬,比第二拉鏈齒列13的厚度窄,與通常的拉頭同樣的間隙寬度。凸緣50T、50U的相向端緣間的布帶穿插通道構成用于穿插并引導具有插棒30的第一拉鏈鏈帶16的拉鏈布帶的布帶穿插通道。該凸緣50T、50U的相向端緣間的布帶穿插通道如圖3的側視圖所示那樣,設定成以使得肩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比后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寬的方式,使得上翼片52中的第一凸緣50T的肩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變低的傾斜形狀。另外,在圖3所示實施方式中,雖然設定成使得后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比第一凸緣50F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變寬,但也能夠相應于上翼片52的柔性,將后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變窄地設定到凸緣50F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程度。按照圖3所示實施方式,從拉頭50的下翼片53延伸設置的凸緣50U被設定成,從肩口側到后口為一定的低的延伸設置高度。相對于此,從上翼片52延伸設置的凸緣50T被設定為,肩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變低的傾斜形狀。另外,作為另一實施方式,也可與圖3所示實施方式相反地將從上翼片52延伸設置的凸緣設定成,從肩口側到后口為一定的延伸設置高度,將從下翼片53延伸設置的凸緣設定為肩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變低的傾斜形狀。下面,使用圖4 圖6說明與第一拉鏈齒列12 —起將第一拉鏈鏈帶16從本實施方式的拉頭50脫開時的狀況。圖4為沿圖1所示的IV-IV線的向視剖視圖,圖5為沿圖1 所示的V-V線的向視剖視圖。另外,圖6為沿圖1所示的VI-VI線的向視剖視圖。其中,對與圖1及圖2所示部分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省略其說明。圖4 圖6分別為拉頭50的拉鏈齒引導通路及第一拉鏈鏈帶16的剖視圖,為從拉鏈齒引導通路的內(nèi)部朝肩口側的剖視圖。圖4所示剖面為接近拉頭50的肩口的部分的剖視圖,所以,最接近肩口側的凸緣50T的延伸設置高度被最低地表示。由于圖5所示剖面比由圖4表示的位置更接近后口側一些,所以,凸緣50T的延伸設置高度比圖4所示的狀態(tài)更高地示出。另外,由于在圖6所示剖面中,更接近后口側,所以,凸緣50T的延伸設置高度比圖5所示的狀態(tài)更高地示出。這樣,凸緣50T的延伸設置高度以隨著從肩口接近中央部而變高的方式設定,所以,由通常的拉頭50的滑動操作,能夠分別從拉頭50的肩口將處于分離狀態(tài)的第一拉鏈齒列12及第二拉鏈齒列13導入,依次使其嚙合。另外,最好由結晶性聚酰胺樹脂等具有柔性的樹脂成形件成形本實施方式的拉頭 50。通過將具有柔性的材料使用于拉頭50,能夠使拉頭50的上翼片52的凸緣50T側朝由圖4的雙點劃線表示的外方向撓曲。另一方面,可以將硬度比上述結晶性聚酰胺樹脂等高的聚縮醛樹脂等使用于第一及第二拉鏈齒列12、13的材料。拉頭50及第一及第二拉鏈齒列12、13的材質不限于上述例子,但至少拉頭50的翼片的剛性可以設定得比第一及第二拉鏈齒列12、13的剛性低。為了使處于關閉狀態(tài)的本實施方式的快開式拉鏈10在瞬間分離,使拉頭50停止在任意的位置,在朝向打開第一拉鏈鏈帶16及第二拉鏈鏈帶17的左右方向施加橫向拉力。 這樣,第一拉鏈齒列12的最靠肩口側的拉鏈齒要進入到延伸設置高度設定得較低的肩口側的凸緣50T、50U之間的布帶穿插通道,使上翼片52的角部向上方撓曲。結果,肩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被擴大寬度,所以,成為第一拉鏈齒列12咬入到了布帶穿插通道的狀態(tài)。另外,如果進一步繼續(xù)對左右的第一拉鏈鏈帶16及第二拉鏈鏈帶17施加橫向拉力,則咬入到了布帶穿插通道的第一拉鏈齒列12的拉鏈齒越過凸緣50T、50U,如用圖4的點劃線表示的那樣,完全從拉頭的拉鏈齒引導通路脫開。另外,為了在施加朝左右方向打開左右的第一拉鏈鏈帶16及第二拉鏈鏈帶17的橫向拉力時,凸緣50T、50U容易越到第一拉鏈齒列12上,也可在凸緣50T、50U與第一拉鏈齒列12抵接的越上部50V即轉角部形成倒角部。另外,也可在拉鏈齒的轉角部形成同樣的倒角部。下面,使用圖7 圖10,說明進行與拉頭的滑動無關地將關閉的左右拉鏈鏈帶迅速打開的操作時的第一拉鏈齒列12的動作。圖7為表示與存在于拉頭50的拉鏈齒引導通路中的第一拉鏈齒列12的最接近肩口的最初的拉鏈齒12-1咬入到凸緣50T、50U的相向端緣間的布帶穿插通道的狀態(tài)。另夕卜, 圖8表示第二拉鏈齒12-2咬入到布帶穿插通道的狀態(tài)。圖9為表示從圖8所示狀態(tài)使嚙合了的第三拉鏈齒12-3分離一個,該分離了的拉鏈齒重新咬入到布帶穿插通道的狀態(tài)的圖。 圖10為表示進入到了拉頭50的拉鏈齒引導通路的全部的拉鏈齒12-1 12-4脫開,左右的第一拉鏈鏈帶16與第二拉鏈鏈帶17分離了的狀態(tài)。對如下這樣的場合進行說明例如,在衣服的左前身片的中央側的側緣縫裝第一拉鏈鏈帶16,在右前身片的中央側的側緣縫裝第二拉鏈鏈帶17,從第一拉鏈齒列12及第二拉鏈齒列13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狀態(tài)一下子使左右的第一拉鏈鏈帶16與第二拉鏈鏈帶17分
1 O首先,使第一拉鏈齒列12及第二拉鏈齒列13成為嚙合狀態(tài)。然后,在停止了拉頭 50的狀態(tài)下,對從拉頭50的肩口出來了的左右第一拉鏈鏈帶16及第二拉鏈鏈帶17如圖7 中用箭頭表示的那樣施加朝左右方向打開的橫向拉力。這樣,如圖7所示,成為最初處于最接近拉頭50的肩口的部分的第一拉鏈鏈帶16 的第一拉鏈齒12-1咬入到形成于凸緣50T、50U之間的布帶穿插通道的狀態(tài)。此時,具有柔性的上翼片52的肩口側轉角部如在圖4中用點劃線表示的那樣朝上方撓曲,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如果從圖7所示狀態(tài)朝左右方向進一步繼續(xù)打開左右的第一拉鏈鏈帶16及第二拉鏈鏈帶17,則咬入了的拉鏈齒12-1進一步將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上翼片52的撓曲增加。這樣,如圖8所示那樣,成為鄰接的第二拉鏈齒12-2咬入到凸緣50T、50U之間的擴大了寬度的布帶穿插通道的狀態(tài)。如果從圖8所示狀態(tài),進一步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鏈帶16、17朝左右方向打開地繼續(xù)施加橫向拉力,則如圖9所示那樣,與第二拉鏈齒列13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拉鏈齒中的第三拉鏈齒12-3的嚙合脫開,從第二拉鏈齒列13離開。此時,如果進一步繼續(xù)施加橫向拉力,則成為第一拉鏈齒列12的第三拉鏈齒12-3的一部分咬入到凸緣50T及50U之間的布帶穿插通道的狀態(tài)。如果從圖9所示狀態(tài)進一步對左右的第一拉鏈鏈帶16及第二拉鏈鏈帶17繼續(xù)施加橫向拉力,則第三拉鏈齒12-3進一步擴大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通過依次進行該動作, 存在于拉頭50中的拉鏈齒引導通路內(nèi)的多個拉鏈齒12-1 12-4從肩口側依次通過布帶穿插通道,最終第一拉鏈齒列12完全從拉頭50的拉鏈齒引導通路脫開。如果第一拉鏈齒列12從拉頭50的拉鏈齒引導通路脫開,則此前咬入了拉鏈齒的上翼片52的撓曲(彈性變形)恢復,恢復到原形(圖4的實線位置)。如果第一拉鏈齒列12完全從拉頭脫開,則從拉頭50的后口出來的嚙合狀態(tài)的第一拉鏈齒列12及第二拉鏈齒列13即使不施加特別的橫向拉力也從上止側依次脫開嚙合, 如圖10所示那樣成為分離了的狀態(tài)。如進一步使左右的第一拉鏈齒列12及第二拉鏈齒列 13分離,則圖1所示的插棒30從箱體40B拔出,左右的第一拉鏈鏈帶16及第二拉鏈鏈帶 17成為完全分離了的狀態(tài)。以下,說明使已經(jīng)完全分離了的左右的第一拉鏈鏈帶16及第二拉鏈鏈帶17再次成為嚙合狀態(tài)的場合。首先,使拉頭50下降到第二拉鏈鏈帶17的脫離嵌插件的箱體40B 的位置,使拉頭50的后口抵接在箱體40B的上表面。然后,從拉頭50的肩口插入第一拉鏈鏈帶16的插棒30,將插棒30的下端部插入直到被插入于箱體40B的插棒插入空間。如果插棒30的下端部插入于箱體40B的插棒插入空間中,則箱棒40的第二卡定部44進入到插棒30的凹陷部33中,進行相對于上下方向的定位。如果在使插棒30卡定在箱棒40的狀態(tài)下使拉頭50朝上止滑動,則第一拉鏈齒列 12與第二拉鏈齒列13嚙合,衣服的左前身片和右前身片關閉,從而能夠使雙方的前身片彼此結合。下面,使用圖11 圖16說明本發(fā)明的拉鏈用拉頭的另一實施方式。圖11 圖14 及圖16為與圖3同樣的左側視圖。圖15為從后口側觀看圖14所示拉頭450的后視圖。另外,對具有與圖3所示部分相同功能的部分標注同一符號,省略其說明。在圖3所示實施方式中,從拉頭50的下翼片53延伸設置的凸緣50U被設定成,從肩口側到后口為一定的低的延伸設置高度。另外,從上翼片52延伸設置的凸緣50T被設定為肩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低的傾斜形狀。而且,在圖示實施方式中,也由于拉頭150、250、350及450的上翼片52或下翼片53的任一個具有柔性,所以,能夠使上翼片52或下翼片53撓曲,將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在圖11所示實施方式中,從拉頭150的上翼片52延伸設置的凸緣150T的與下翼片53的相向端緣被設定為肩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低的傾斜形狀。另外,從下翼片53未延伸設置有凸緣。這樣,肩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被設定為大寬度,將后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設定得較窄。另外,在圖12所示實施方式中,與圖11所示實施方式相反,從拉頭250的上翼片 52不延伸設置凸緣,從下翼片53延伸設置凸緣250U。凸緣250U被設定為肩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低的傾斜形狀。另外,在該狀態(tài)下,肩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被設定為大寬度,后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被設定得較窄。
另外,在圖13所示實施方式中,與圖11及圖12所示實施方式不同,從拉頭350的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雙方延伸設置有凸緣350T及凸緣350U。另外,凸緣350T及凸緣350U 雙方都被設定成肩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低的傾斜形狀。結果,肩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被設定成大寬度,將后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設定得較窄。另外,也可如圖14及圖15所示那樣在凸緣450T的一部分形成凸緣的肩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低的傾斜形狀,與上翼片52平行地形成余下部分。而且,在圖14所示實施方式中,也是肩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設定為大寬度,后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設定得較窄。如圖15所示,作為上下二個凸緣50F的相向端緣間的空間部分的布帶穿插通道從肩口側到后口側形成為一定的間隙h'。為了當施加朝左右方向打開圖中未表示的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鏈帶的橫向拉力時,必定從形成傾斜形狀的一側的布帶穿插通道脫開拉鏈齒,最好設定成,形成傾斜形狀的一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后口側的間隙h比相反側的平行地形成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更寬。另外,也可如圖16所示那樣使用這樣的凸緣550U及凸緣550T,該凸緣550U及凸緣550T并用凸緣的肩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低的傾斜形狀和凸緣的后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低的傾斜形狀。其中,在圖16所示實施方式中,拉頭550的肩口側及后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設定為大寬度,中央部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設定得較窄。如圖16所示,使拉頭550的肩口側及后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更低,在肩口側及后口側雙方形成傾斜形狀,從而能夠從肩口側及后口側雙方使布帶穿插通道擴大,使拉鏈齒列從拉頭脫開。該拉頭550能夠用于由尾部配合或頭部配合配置了多個拉頭550的拉鏈的分離。如上述那樣,即使如圖11 圖16所示那樣構成拉頭,通過對左右的拉鏈鏈帶施加左右方向的橫向拉力,也能夠從布帶穿插通道將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拉鏈齒列脫開,在瞬間將左右的拉鏈鏈帶切換成分離狀態(tài)。而且,在圖3、圖11 圖14所示實施方式中,表示了形成為使得凸緣的肩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低的傾斜形狀的實施方式, 但也可與此相反地形成為使得凸緣的后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低的傾斜形狀。通過形成為使得凸緣的后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低的傾斜形狀,能夠從后口側使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從拉頭將拉鏈齒列脫開。下面,使用圖17 圖19說明能夠使上翼片及下翼片中的至少任一方撓曲而擴大布帶穿插通道的寬度的拉頭的實施方式。圖17為從后口側觀看在上翼片52上形成了用于獲得柔性的薄壁部M的拉頭650的立體圖。另外,圖18為從后口側觀看圖17所示拉頭650 的圖。圖19為從后口側觀看在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雙方形成了用于獲得柔性的薄壁部的拉頭750的圖。其中,對具有圖2、圖15等所示部分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 省略其說明。在圖17及圖18所示拉頭650的上翼片52的右翼側的上表面,在拉頭650的前后方向上形成槽部55。該槽部55的背面?zhèn)?拉鏈齒引導通路側)形成為平面狀,所以,在槽部陽的底的部分形成薄壁部M。這樣在上翼片52上沿拉頭650的前后方向形成薄壁部
1254,由此使得容易以該薄壁部M為支點使上翼片52的凸緣650T側朝上方撓曲。通過使得容易朝上方撓曲地構成該凸緣650T,能夠將拉頭650的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使拉鏈齒列從拉鏈齒引導通路脫開。其中,在圖17及圖18所示實施方式中,為了容易脫開拉鏈齒列,將凸緣650U及凸緣650T的延伸設置高度設定得比凸緣50F的延伸設置高度低,從而將間隙H設定得比凸緣 50F側的間隙h'寬。另外,在圖17及圖18所示實施方式中,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從肩口到后口設定為一定的間隙,但該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也可如圖11 圖16所示那樣將肩口側或后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設定為大寬度,使間隙朝中央部變窄地形成為傾斜形狀。另外,也可如圖1所示那樣,在拉鏈的第一拉鏈鏈帶中的第一拉鏈齒列的下方相連設置插棒,在第二拉鏈鏈帶中的第二拉鏈齒列的下方連接箱棒及箱體,構成帶有脫離嵌插件的拉鏈。另外,在圖17及圖18所示實施方式中,表示了通過在左側的上翼片52的上表面形成槽部55,從而在槽部55的底形成薄壁部M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不限于該實施方式, 也可為如下的構成在上翼片52的左翼側、上翼片52的左右兩翼側、下翼片53的單翼側或雙翼側、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的雙方形成槽部55及薄壁部54,能夠將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另外,也可在拉鏈齒引導通路側開設槽部55,將薄壁部M形成在上翼片52的上側。另外,也可從上翼片52的上側及拉鏈齒引導通路側雙方開設槽部,將薄壁部形成在上翼片52的中央部。同樣,也可從下翼片53的下側及拉鏈齒引導通路側雙方開設槽部,在下翼片53的中央部形成薄壁部。下面,使用圖19說明在拉頭750的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雙方形成了薄壁部M 的實施方式。在圖17及圖18所示實施方式中,表示了通過在拉頭650的前后方向開設槽部55,在該槽部55的底形成薄壁部M的實施方式。相對于此,也可如圖19所示那樣在拉頭750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形成薄壁部M。這樣,通過在拉頭750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形成薄壁部54,當對左右的拉鏈鏈帶施加橫向拉力時,能夠容易地使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撓曲。而且,能夠將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從拉鏈齒引導通路將拉鏈齒列脫開。另外,在圖19所示實施方式中,通過將凸緣750F的延伸設置高度全部設定為相同的高度,從而使得容易將拉鏈齒列從拉鏈齒引導通路脫開,但也可如圖11 圖16所示那樣,將肩口側或后口側的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H設定為大寬度,朝中央部使間隙變窄地形成為傾斜形狀。另外,也可如圖1所示那樣,在拉鏈的第一拉鏈鏈帶中的第一拉鏈齒列的下方相連設置插棒,在第二拉鏈鏈帶中的第二拉鏈齒列的下方連接箱棒及箱體,構成帶有脫離嵌插件的拉鏈。在圖19所示實施方式中,表示了在左側的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形成了薄壁部 54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不限于該方式,也可在上翼片52或下翼片53的任一方形成薄壁部M。另外,也可在上翼片52的左右兩側或下翼片53的兩側形成薄壁部M,使得能夠將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產(chǎn)業(yè)上利用的可能性上述快開式拉鏈使用了這樣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該實施方式使用樹脂的注射成形件作為拉頭及拉鏈齒,但本發(fā)明的拉頭及拉鏈齒不限于樹脂的注射成形件,例如也可使用金屬作為拉鏈齒的材料。
權利要求
1.一種拉鏈用拉頭,其穿插在安裝于左右一對第一及第二拉鏈鏈帶(16、17)的相向側緣的第一及第二拉鏈齒列上,將第一及第二拉鏈齒列切換為嚙合/分離狀態(tài),其特征在于該拉鏈用拉頭具有上翼片(5 及下翼片(5 ;配置在左右的肩口的中央、連接上述上翼片(52)與上述下翼片(53)的連接柱(50D);以及從上述上翼片(52)及上述下翼片(53)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側緣部朝相向的翼片側延伸設置的凸緣(50F、50T、50U、150T、 250U、350T、350U、450T、550T、550U、650T、650U、750F),在該凸緣(50F、50T、50U、150T、250U、 ;350T、350U、450T、550T、550U、650T、650U、750F)的端緣側形成有用于穿插并引導上述各第一及第二拉鏈鏈帶(16、17)的各拉鏈布帶的布帶穿插通道,通過使上述上翼片(5 及下翼片(5 中的至少任一方撓曲,能夠將上述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設定為使得上述凸緣(50T、50U、150T、250U、;350T、350U、450T、550T、550U、650T、650U、 750F)的肩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低的傾斜形狀,形成為使得上述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從中央部朝肩口側逐漸變寬的傾斜形狀。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設定為使得上述凸緣(50T、50U、150T、250U、;350T、350U、450T、550T、550U、650T、650U、 750F)的后口側的延伸設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設置高度低的傾斜形狀,形成為使得上述布帶穿插通道的間隙從中央部朝后口側逐漸變寬的傾斜形狀。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翼片部分,沿拉頭的前后方向形成有薄壁部(54)。
5.一種快開式拉鏈,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拉鏈用拉頭;箱棒(40),其相連設置在配置于第二拉鏈鏈帶(17)的一側緣的第二拉鏈齒列(13)的下端;及插棒(30),其相連設置在配置于第一拉鏈鏈帶(16)的一側緣的第一拉鏈齒列(12)的下端,并且被構造成能夠相對于上述第二拉鏈鏈帶(17)進行脫離和嵌插,在上述拉頭的上述第一拉鏈鏈帶(16)側的上述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翼片部分,沿拉頭的前后方向形成有上述薄壁部(54)。
6.一種快開式拉鏈,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拉鏈用拉頭;箱棒(40),其相連設置在配置于第二拉鏈鏈帶(17)的一側緣的第二拉鏈齒列(13)的下端;及插棒(30),其相連設置在配置于第一拉鏈鏈帶(16)的一側緣的第一拉鏈齒列(12)的下端,并且被構造成能夠相對于上述第二拉鏈鏈帶(17)進行脫離和嵌插,在上述拉頭的上述第一拉鏈鏈帶(16)側,具有形成為上述傾斜形狀的凸緣(50T、50U、 150T、250U、350T、350U、450T、550T、550U、650T、650U、750F)。
全文摘要
對拉鏈用拉頭的上翼片(52)或下翼片(53)施加柔性,當對左右一對第一及第二拉鏈鏈帶(16、17)施加橫向拉力時,拉鏈齒咬入到布帶穿插通道。由此,如果對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鏈帶(16、17)施加橫向拉力,則拉頭的布帶穿插通道擴大寬度,拉鏈齒列脫開。從而,能夠迅速地將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第一及第二拉鏈鏈帶(16、17)切換為分離狀態(tài)。
文檔編號A44B19/28GK102378584SQ200980158480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3月31日
發(fā)明者佐藤秀樹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合肥市| 古浪县| 南漳县| 石狮市| 内乡县| 宁武县| 申扎县| 马龙县| 特克斯县| 绥阳县| 比如县| 五指山市| 甘泉县| 隆昌县| 平安县| 定陶县| 柘荣县| 慈溪市| 巴林左旗| 申扎县| 游戏| 宜阳县| 波密县| 峨边| 怀宁县| 乌鲁木齐县| 凤凰县| 湖南省| 城固县| 鹿邑县| 开化县| 鄂伦春自治旗| 佛山市| 虞城县| 华阴市| 土默特右旗| 保德县| 商南县| 庆城县| 射阳县|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