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鞋底避震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鞋子的技術領域,尤指具有如同氣墊般效果的避震結構。
背景技術:
由一般所見的氣墊鞋,其設置有氣墊結構而可提供避震功能,所見的氣墊鞋結構 多如圖4所示。氣墊鞋30具有軟質透明氣墊31,其中,氣墊鞋30之軟質透明氣墊31乃由 軟質PVC塑性材,配合模具吹制出中空狀的氣墊本體。然而該種軟質透明氣墊31無論于制 造成型過程或者提供給使用者使用時,均存在相當大的缺失1、上述軟質透明氣墊31與鞋墊、鞋底32加工結合成一體時,利用拉幫鞋機來加 工,而使鞋面33藉由楦頭定位,同時定位軟質透明氣墊31以后,才能灌入鞋底32的塑料 體。但是因為軟質透明氣墊31構體太軟,導致當鞋面33、鞋底32、氣墊31三者結合時,其 加工時所產(chǎn)生之壓力會將軟質透明氣墊31壓陷,以致軟質透明氣墊31成形不良,甚至在鞋 面33、、鞋底32因此無法成型出預期的鞋子形狀。2、上述軟質透明氣墊31與鞋底結合成型后,當使用者穿戴該氣墊鞋30時,常因 軟質透明氣墊31構體太軟之緣故,時有凹陷變形而未及時回復彈性,以致影響穿戴的舒適 性。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者鑒于前述的問題,進而用心研究開發(fā),因此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是 在提供一種鞋底的避震結構,其主要是以簡單、低成本的結構,便使鞋子具備良好的避震 性。為了可達到前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運用的技術手段是在于提供一種鞋底的避 震結構,其特征是鞋底包含一上鞋底,其對應在鞋尖處與鞋跟處形成一上鞋尖區(qū)與一上鞋跟區(qū),該上鞋跟區(qū) 設置數(shù)上凸柱;一與上鞋底膠合固定的下鞋底,其對應在鞋尖處與鞋跟處形成一下鞋尖區(qū)與一下 鞋跟區(qū),該下鞋跟區(qū)設置數(shù)對應該上凸柱的下凸柱,該上、下鞋區(qū)之間形成一避震室,各該 上、下凸柱是位于該避震室;藉以該上鞋尖區(qū)與該下鞋尖區(qū)膠合固定,以及該上凸柱與該下 凸柱膠合固定即為可避震的鞋底。因此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本實用新型可以獲得的功效簡要說明如下1、本實用新型的鞋底材料大幅減少,因此節(jié)省成本。由于上鞋底、下鞋底在鞋跟區(qū) 域,形成對稱的上、下凸柱以及避震室,因此鞋跟區(qū)域的用料減少,有效降低鞋底材料成本。2、鞋底的避震結構由上、下鞋底相膠合而成,所以減少了鞋底制造的技術,也相對 降低嫻熟技工的人事成本。3、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讓鞋底的避震制成更為簡單、快速。由于上、下鞋底的塑造形 狀是預先裁量設計,也就是說上、下鞋底是模組化的套件,只需上膠結合即成。因此本實用新型便無須嫻熟技工施作,故本實用新型讓鞋子的制造成本更低,制造生產(chǎn)效率更佳,也大 幅地降低技術工人成本,相形之外,鞋子的制造品質便能更一致性地控制在良好程度。4、本實用新型的鞋底避震效果可靠。由于上、下凸柱在避震室形成接合,所以足部 行動的壓力,會對上、下凸柱產(chǎn)生彈性伸縮,故能有效地吸震,以及緩沖足部所受壓力,保有 穿戴鞋子的舒適感。
為便于對本實用新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現(xiàn)以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如下圖1是本實用新型鞋底的側視平面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鞋底的3-3斷面圖。圖4是現(xiàn)有鞋子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鞋底的避震結構,如圖1所示,鞋底100是包含一上鞋底10以 及一下鞋底20,上鞋底10、下鞋底20彼此膠合黏固而成。請再參看圖1、2、3所示,上鞋底10、下鞋底20在彼此膠合相向的該側面,對應在鞋 尖區(qū)域分別形成上鞋尖區(qū)11與下鞋尖區(qū)21 ;對應在鞋跟區(qū)域則分別形成上鞋跟區(qū)12與下 鞋跟區(qū)22,并且上鞋跟區(qū)12與下鞋跟區(qū)22的厚度,分別較上鞋尖區(qū)11與下鞋尖區(qū)21為 薄,并且上鞋跟區(qū)12與下鞋跟區(qū)22彼此呈相反方向的凹弧面;藉以在上鞋跟區(qū)12與下鞋 跟區(qū)22之間形成一避震室101的距離空間,如同鞋底100在避震室101是如同橫向中空孔; 以及于上鞋跟區(qū)12與下鞋跟區(qū)22,分別設置上下對應的上、下凸柱13、23,各上、下凸 柱13、23的外徑,均由根部朝自由末端呈漸小,因此似錐狀,也就是上、下凸柱13、23的外 徑,以反向于上鞋跟區(qū)12與下鞋跟區(qū)22呈漸小,并且上、下凸柱13、23在彼此面向的末端 面,呈現(xiàn)面狀的接合面131、231,而每一上、下凸柱13、23的接合面131、231高度,隨著上鞋 跟區(qū)12與下鞋跟區(qū)22的起伏弧度而不儘相同,接合面131、231可能呈水平面,或是斜面, 但均是呈完整面狀;藉以上、下凸柱13、23利用接合面131、231上下接觸并且膠合固定,所 以如圖1、3所示,上鞋底10、下鞋底20利用上鞋尖區(qū)11與下鞋尖區(qū)21膠合固定,接合面 131,231也上下膠合固定,便可通過避震室101看到上、下凸柱13、23上下接合的狀態(tài)。所以上鞋底10供鞋面102結合而制成鞋子以后,由于避震室101形成的空間,使 用者踩踏走路時,因其足跟施力而壓迫上鞋跟區(qū)12與下鞋跟區(qū)22,壓迫力量造成上、下凸 柱13、23擠壓,縮小避震室101空間,當施力移到上鞋尖區(qū)11與下鞋尖區(qū)21時,避震室102 因為上、下凸柱13、23回復彈性而擴張成原狀,如此反覆地伸縮,即可有效吸震、緩沖走路 或跑步對足部產(chǎn)生的外來震動,讓足部穿戴鞋子有舒適感。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同于先前技術,主要特點是鞋底100由上、下鞋底10、20膠合成,減少了鞋底100的材料成本;同時因為上鞋底10、下鞋底20的形狀固定,所以設置于上 鞋底10的鞋面102形狀可預先精確制造裁剪,膠合過程簡單無須嫻熟技工施作,減少制造 鞋子的成本。[0024]豐要組件符號說明100鞋底101避震室102 鞋面10上鞋底11上鞋尖區(qū) 12上鞋跟區(qū)20下鞋底21下鞋尖區(qū) 22下鞋跟區(qū)13上凸柱 131、231接合面23下凸柱30氣墊鞋31透明氣墊32鞋底33鞋面
權利要求一種鞋底避震結構,其特征是鞋底包含一上鞋底,其對應在鞋尖處與鞋跟處形成一上鞋尖區(qū)與一上鞋跟區(qū),該上鞋跟區(qū)設置數(shù)上凸柱;一與上鞋底膠合固定的下鞋底,其對應在鞋尖處與鞋跟處形成一下鞋尖區(qū)與一下鞋跟區(qū),該下鞋跟區(qū)設置數(shù)對應該上凸柱的下凸柱,該上、下鞋區(qū)之間形成一避震室,各該上、下凸柱是位于該避震室;藉以該上鞋尖區(qū)與該下鞋尖區(qū)膠合固定,以及該上凸柱與該下凸柱膠合固定即為可避震的鞋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避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鞋跟區(qū)與下鞋跟區(qū)的避震 室,其上下側面是形成對稱狀的凹弧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避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凸柱的外徑由根部朝自 由末端呈漸小的錐狀。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避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凸柱對應接觸的端面是 接合面,上、下凸柱的接合面彼此對準膠合固定。
專利摘要一種鞋底的避震結構,其鞋底包含一上鞋底、下上鞋底。主要是上、下鞋底在鞋尖區(qū)域彼此面接觸膠合固定,而于后跟區(qū)域各自延伸上下相稱的上、下凸柱,藉以上、下凸柱相向膠合固定,因此藉上、下凸柱的伸縮來吸震、緩沖足部行動的壓力,而結構則更為簡單,減少材料,節(jié)省作業(yè)成本。
文檔編號A43B7/32GK201571571SQ20092017789
公開日2010年9月8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22日
發(fā)明者蔡介陽 申請人:蔡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