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制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養(yǎng)生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茶是流行于世界的三大飲料之一,其香味清新獨特,飲用時口感香醇厚重,具有令人神清氣爽、生津止渴的功效,因此深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喜愛,目前已成為人們?nèi)粘I钪胁豢苫蛉钡娘嬈贰?/p>
茶葉中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堿等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低是評判茶葉品質(zhì)好壞的重要因素。茶多酚具有解毒、抗輻射和抑癌的作用,茶多酚經(jīng)發(fā)酵后會轉變成茶黃素、茶紅素和茶褐素,從而影響茶湯的口感和顏色。氨基酸既墊定了茶湯的基礎香氣、滋味,也易作為營養(yǎng)物質(zhì)被人體吸收??Х葔A既能促使中樞神經(jīng)興奮,又能利尿、消浮腫、擴張血管壁、幫助消化以及調(diào)節(jié)脂肪代謝。這三類物質(zhì)相輔相成,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茶葉的滋味和品質(zhì)。
事實上,受光照、環(huán)境溫度等客觀條件的影響,不同時間段采摘的鮮茶葉中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堿的相對含量不同。制茶時,攤青時間、殺青溫度、揉捻時間、干燥溫度不當都有可能損耗茶葉中的有效成分。由于同一時間段采摘的、有效成分含量相近的茶葉,只能唯一對應一個最優(yōu)工藝條件,當將不同時間段采摘的鮮茶葉混合,然后置于相同的工藝條件下進行烘制時,則不可避免的會損耗茶葉中的有效成分,導致制得的茶葉品質(zhì)較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針對早上采摘來的鮮茶葉施以特定制茶工藝,以確保茶葉中有效成分得到有效存留的保健茶的制作方法。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養(yǎng)生茶的制作方法,以清晨采摘的鮮茶葉為A茶,對A茶進行攤青、殺青、揉捻和干燥,即得養(yǎng)生茶。
上述技術方案產(chǎn)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fā)明針對早上采摘的鮮茶葉施以特定工藝進行制茶,該方法有利于保存早茶中豐富的氨基酸和咖啡堿,加工后的茶葉中有效成分保留量多;制得的茶葉品質(zhì)好,湯色清亮,回味幽香,適合不同年齡段人群長期飲用,具有提神益思、抗老化、防衰老、增強免疫力的養(yǎng)生功效。
具體實施方式
以黃山地區(qū)的一芽二葉春鮮茶為例,分析其茶葉有效成分日變化情況,結果如表1所示。
表1:一芽二葉鮮茶葉中有效成分日變化
從表1可以看出,在早中晚三個時段中,鮮茶葉中主要有效成分氨基酸含量隨每天時辰的變化而呈下降趨勢,多酚類含量呈上升趨勢。由此可見,不同時間段采摘來的茶葉有效成分差異很大。
實施例1:
一種養(yǎng)生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采摘:在清明、谷雨前后按一芽二葉以上標準采摘鮮茶葉,以清晨采摘的鮮茶葉為A茶,每隔2天巡回采摘一次,至立夏結束;
(2)攤青:將采摘來的鮮茶葉按不同的嫩度分開攤放在清潔衛(wèi)生、陰涼通風的攤放室中,攤放2小時,至鮮葉稍有回軟;攤放室空氣的相對濕度為88%左右,室溫為18℃,葉溫控制在30℃以內(nèi);
(3)殺青:在深鍋上手工操作,每鍋投葉量為300克;鍋體溫度230℃,殺青3分鐘;殺青過程中,雙手盡量將葉子全部提起,翻拌快,抖散開,使茶葉接觸鍋面受熱均勻一致,而又不使悶氣,不焦,達到炒勻炒透,至葉質(zhì)變軟,稍有粘性,葉面失去光澤,呈暗色即為適宜,便可進入揉捻;
(4)揉捻:殺青起鍋后,及時散失熱氣,輕揉1分鐘,使之稍卷曲成條即可,揉捻時速度宜慢,壓力宜輕,以保持芽葉完整,白毫顯露,色澤綠潤;
(5)干燥:
初烘:將經(jīng)過揉捻的A茶依次放在烘頂溫度為90℃、80℃、70℃、60℃左右的四只烘籠上邊烘邊翻,得到含水率為15%的初烘A茶;初烘過程翻葉要勤,攤葉要勻,操作要輕,火溫要穩(wěn);
攤涼:將初烘A茶和攤涼30分鐘,以促進葉內(nèi)水分重新分布均勻;
足烘:將8烘籠的初烘A茶并為一烘籠,在60℃左右的文火下慢烘,至足干,揀剔去雜后,再在60℃左右的文火下慢烘一次,促進茶香透發(fā),趁熱裝入鐵筒,封口貯存,即得。
在選擇以清晨采摘的鮮茶葉為A茶時,也可以中午和下午采摘的茶葉為B茶,或者,進一步的為提高茶葉品質(zhì)而選擇以中午采摘的茶葉為B茶,以下午采摘的茶葉為C茶進行烘制。烘制過程中,A茶和B茶既可以同步制作得到養(yǎng)生茶,也可分開制作得到養(yǎng)生茶。
實施例2:
一種養(yǎng)生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采摘:在清明、谷雨前后分清晨,中、下午兩個時間段按一芽二葉以上標準采摘鮮茶葉,以清晨采摘的鮮茶葉為A茶,以中午和下午采摘的茶葉為B茶,每隔3天巡回采摘一次,至立夏結束;
(2)攤青:將采摘來的鮮茶葉按不同的嫩度分開攤放在清潔衛(wèi)生、陰涼通風的攤放室中,A茶的攤青時間為1.5小時,B茶攤青時間為4小時,至鮮葉稍有回軟;攤放室空氣的相對濕度控制在90%左右,室溫為15℃,葉溫控制在30℃以內(nèi);
(3)殺青:每鍋投葉量為250克;A茶在深鍋上手工操作,溫度250℃,殺青4分鐘;而B茶在平鍋上手工操作,溫度190℃,殺青6分鐘;殺青過程中,雙手盡量將葉子全部提起,翻拌快,抖散開,使茶葉接觸鍋面受熱均勻一致,而又不使悶氣,不焦,達到炒勻炒透,至葉質(zhì)變軟,稍有粘性,葉面失去光澤,呈暗色即為適宜,便可進入揉捻;
(4)揉捻:殺青起鍋后,及時散失熱氣,A茶輕揉2分鐘,B茶輕揉5分鐘,使之稍卷曲成條即可,揉捻時速度宜慢,壓力宜輕,以保持芽葉完整,白毫顯露,色澤綠潤;
(5)干燥:
初烘:將經(jīng)過揉捻的A茶和B茶,按順序分別依次放在烘頂溫度為90℃、80℃、70℃、60℃左右的四只烘籠上邊烘邊翻,得到含水率為14%的初烘A茶和B茶;初烘過程翻葉要勤,攤葉要勻,操作要輕,火溫要穩(wěn);
攤涼:將初烘A茶和B茶各自攤涼30分鐘,以促進葉內(nèi)水分重新分布均勻;
足烘:將9烘籠的初烘A茶和B茶,分別并為一烘籠,在60℃左右的文火溫度條件下慢烘,至足干,揀剔去雜后,再在60℃左右的文火溫度下慢烘一次,促進茶香透發(fā),趁熱裝入鐵筒,封口貯存,即得。
實施例3:
一種養(yǎng)生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采摘:在清明、谷雨前后分清晨,中、下午兩個時間段按一芽二葉以上標準采摘鮮茶葉,以清晨采摘的鮮茶葉為A茶,以中午和下午采摘的茶葉為B茶,每隔2天巡回采摘一次,至立夏結束;
(2)攤青:將采摘來的鮮茶葉按不同的嫩度分開攤放在清潔衛(wèi)生、陰涼通風的攤放室中,A茶的攤青時間為2.5小時,B茶攤青時間為3小時,至鮮葉稍有回軟;攤放室空氣的相對濕度控制在85%左右,室溫控制在20℃,葉溫控制在30℃以內(nèi);
(3)殺青:每鍋投葉量為500克;A茶在深鍋上手工操作,溫度220℃,殺青3分鐘;而B茶在平鍋上手工操作,溫度200℃,殺青5分鐘;殺青過程中,雙手盡量將葉子全部提起,翻拌快,抖散開,使茶葉接觸鍋面受熱均勻一致,而又不使悶氣,不焦,達到炒勻炒透,至葉質(zhì)變軟,稍有粘性,葉面失去光澤,呈暗色即為適宜,便可進入揉捻;
(4)揉捻:殺青起鍋后,及時散失熱氣,A茶輕揉1分鐘,B茶輕揉3分鐘,使之稍卷曲成條即可,揉捻時速度宜慢,壓力宜輕,以保持芽葉完整,白毫顯露,色澤綠潤;
(5)干燥:
初烘:將經(jīng)過揉捻的A茶和B茶混在一起,按順序依次放在烘頂溫度為90℃、80℃、70℃、60℃左右的四只烘籠上邊烘邊翻,得到含水率為15%的初烘茶;初烘過程翻葉要勤,攤葉要勻,操作要輕,火溫要穩(wěn);
攤涼:將初烘茶攤涼30分鐘,以促進葉內(nèi)水分重新分布均勻;
足烘:將8~10烘籠的初烘茶,并為一烘籠,在60℃左右的文火溫度條件下慢烘,至足干,揀剔去雜后,再在60℃左右的文火溫度下慢烘一次,促進茶香透發(fā),趁熱裝入鐵筒,封口貯存,即得。
對比實施例:
在清明、谷雨前后分清晨,中、下午兩個時間段按一芽二葉以上標準采摘鮮茶葉,將采摘的鮮茶葉混在一起,攤放在清潔衛(wèi)生、陰涼通風的攤放室中,攤青時間為3小時;攤放室空氣的相對濕度控制在85%左右,室溫控制在20℃,葉溫控制在30℃以內(nèi);然后按照常規(guī)步驟和工藝條件對此鮮茶葉進行殺青、揉捻、干燥,得對照茶葉。
分別分析本發(fā)明制得的A茶、B茶與對照茶葉的有效成分含量,結果如表2所示:
表2:A茶、B茶與對照茶葉的有效成分含量對照表
由表2可知,經(jīng)本發(fā)明提供的方法對早、中、晚茶分別烘制后,制得的A茶和B茶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如咖啡堿、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對照茶葉,茶多酚的轉化量也較對照茶葉高,由此可以看出,本發(fā)明提供的茶葉的制作方法能有效提高茶葉品質(zhì)。且不管是A茶還是B茶,經(jīng)泡制后,茶湯清亮,回味幽香,適合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長期飲用,具有提神益思、抗老化、防衰老、增強免疫力的養(yǎng)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