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雜糧高筋粉的生產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雜糧高筋粉的生產工藝。
背景技術:
目前,現(xiàn)有的雜糧粉粘筋度很低。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雜糧高筋粉的生產工藝,由該工藝生產出的雜糧粉具有非常強的粘筋度。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將雜糧去皮、清洗后進行膨化,膨化后干燥再粉碎成120目-150目細度的微粉,加活性復合式粘度增稠劑攪拌,得雜糧角質改性粉;將雜糧去皮粉碎成100目-140目度的雜糧微粉,將雜糧微粉與前述的雜糧角質改性粉攪拌均勻。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第一,粘筋度強。本發(fā)明產品主要采用高角質雜糧改性粉技術,使無粘筋的雜糧粉產生特強的粘筋度。該種粘筋度不同于其它變性淀粉和食品粘膠改良劑的作用。本發(fā)明產品粘筋度高于目前市場已有不同方法生產的玉米高筋粉及特強粉。特別是從本發(fā)明同有關變性淀粉特性比較看,其粘度和穩(wěn)定性均高,且不產生煮熟后粘牙的現(xiàn)象。
幾種變性淀粉與本發(fā)明的性能比較
注(1)粘度將變性淀粉完全糊化之后,測其粘度值。不同糊液粘度值不同,但要在相同的含固量(濃度)/溫度和PH值進行對比。
(2)熱粘度穩(wěn)定性是指變性淀粉糊液在完全糊化之后的溫度下(一般取在95度),連續(xù)三小時的粘度下降情況,下降越好則熱粘度穩(wěn)定性越差。
第二,抗老化、耐高溫水煮和抗相分離及抗凍。本發(fā)明產品中的雜糧角質改性粉抗老化和耐高溫水煮比復合醋酸酯淀粉與預糊化磷脂淀粉要好的多。從實驗結果看,用預糊化磷酸脂淀粉和復合醋酸酯淀粉制作同類的高筋粉水煮面皮兩分鐘即破,而本發(fā)明產品制作的高筋粉面皮水煮沸水后十分鐘也不破,其抗機械剪切性更好。從抗相分離效果看,一般預糊化淀粉和醋酸酯淀粉離水分層后3-5天,而雜糧角質改性粉在二十天以餃上。從抗凍性看,用本發(fā)明產品中的雜糧角質改性粉生產的雜糧高筋粉制作速凍產品,速凍時間越長越好,不開不裂,而且煮熟的食品,如水餃、面條不回生,涼放一天后回鍋煮仍象新煮的效果一樣,在這一點上好于小麥面粉和用其它變性淀粉制作的高筋粉,更具有優(yōu)越性。
第三,產品生產成本低,市場前景遠大。本發(fā)明產品由于采用生產工藝節(jié)能化和勾兌簡易化,產品成本較低,平均每噸雜糧高筋粉接近于較好的小麥面粉價格水平,消費者容易接受,而且人們生活逐步追求粗糧營養(yǎng)化和口感品種多樣化,其市場前景看好。
具體實施例方式加工所選用的雜糧可以為玉米、大米、高梁、小米、紅薯。本實施例以玉米為例。選高角質玉米,角質含量為60%-70%,去皮、去薺,破碎成0.2-0.5毫米大小的粒度,然后進行清洗,清洗后進入蒸汽膨化機進行膨化(膨化溫度140-170度),膨化后干燥(干燥溫度120-150度),再粉碎成120目-150目(實施時為140目)細度的微粉,加活性復合式粘度增稠劑攪拌,得雜糧角質改性粉;將玉米去皮粉碎成100目-140目(實施時為130目)細度的雜糧微粉,將雜糧微粉與前述的雜糧角質改性粉攪拌均勻而成。活性復合式粘度增稠劑由海藻酸鈉、海藻酸鉀、活性五氧化二磷、戊聚糖酶、真菌a-淀粉酶組成,活性復合式粘度增稠劑在雜糧角質改性粉所占的重量比例為2%-5%,實施時為4%,活性復合式粘度增稠劑選用臺灣溢?;す旧a的GMQ-H活性復合式粘度增稠劑。雜糧角質改性粉所占的重量份數(shù)為10-35,雜糧微粉所占的重量份數(shù)為65-90。其中玉米角質改性粉10-25(實施時為20)、玉米微粉75-90(實施時為80),大米角質改性粉20-30、大米微粉70-80,高梁角質改性粉15-25、高梁微粉75-85,小米角質改性粉20-30、小米微粉70-80,蕎麥角質改性粉10-20、蕎麥微粉80-90,大麥角質改性粉25-35、大麥微粉65-80,紅薯角質改性粉20-30、紅薯微粉70-80,或者七種雜糧微粉添加平均比例混合后加入70-80,再加入玉米角質改性粉20-30。
權利要求
1.一種雜糧高筋粉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將雜糧去皮、清洗后進行膨化,膨化后干燥再粉碎成120目-150目細度的微粉,加活性復合式粘度增稠劑攪拌,得雜糧角質改性粉;將雜糧去皮粉碎成100目-140目細度的雜糧微粉,將雜糧微粉與前述的雜糧角質改性粉攪拌均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雜糧高筋粉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活性復合式粘度增稠劑由海藻酸鈉、海藻酸鉀、活性五氧化二磷、戊聚糖酶、真菌a-淀粉酶組成,活性復合式粘度增稠劑在雜糧角質改性粉所占的重量比例為2%-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雜糧高筋粉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說的雜糧可以為玉米、大米、高梁、小米、紅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雜糧高筋粉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雜糧角質改性粉所占的重量份數(shù)為10-35,雜糧微粉所占的重量份數(shù)為65-90。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雜糧高筋粉的生產工藝,由該工藝生產出的雜糧粉具有非常強的粘筋度。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將雜糧去皮、清洗后進行膨化,膨化后干燥再粉碎成120目—150目細度的微粉,加活性復合式粘度增稠劑攪拌,得雜糧角質改性粉;將雜糧去皮粉碎成100目—140目細度的雜糧微粉,將雜糧微粉與前述的雜糧角質改性粉攪拌均勻。本發(fā)明粘筋度特強,而且由于人們生活逐步追求粗糧營養(yǎng)化和口感品種多樣化,其市場前景遠大。
文檔編號A23L1/10GK1413493SQ0210974
公開日2003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02年5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5月16日
發(fā)明者李樹高 申請人:李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