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農作物栽培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棉田板地種植馬鈴薯的方法。
背景技術:
馬鈴薯具有糧、經、飼、工業(yè)原料等多種用途,中國是世界上馬鈴薯第一大生產國,面積和總產約占世界的1/4。我國南方冬閑田面積大, 馬鈴薯播種面積僅占全國的5%左右, 發(fā)展?jié)摿薮?,冬種馬鈴薯已成為南方地區(qū)農業(yè)發(fā)展的一個新熱點。隨著國家棉花收儲政策的取消,植棉效益偏低,棉花生產不斷呈現下滑趨勢。油菜、小麥、馬鈴薯等與棉花輪作雖然可緩解糧(油)棉爭地、提高復種指數、合理倒茬輪作、減少病蟲害發(fā)生,但是只有通過高效益的棉田間作、套作,才能使棉田提質增效,增加棉農的收益。
馬鈴薯傳統(tǒng)種植技術是,在播種前翻耕整地,施入底肥,開溝起畦;播種時挖穴點種,覆土蓋種;出苗后為了改變馬鈴薯的生長及結薯環(huán)境還要進行2-3次培土圍蔸,鋤草扒草;在采收時挖土找薯。這種方法不但繁鎖勞累,耗工費時,而且馬鈴薯在土壤中結薯塊莖膨大時受泥土的擠壓,不利塊莖的膨大,使結薯比較小,大中薯率很低,薯表皮欠光滑油潤,翻土找薯對薯損害較大,不是缺頭就是斷腰。另外秸稈不是亂堆亂放,就是隨手放火燒掉,秸稈沒有得到利用,給環(huán)境造成極大污染,給人們生命和財產帶來了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能減輕農民勞動強度、省工節(jié)時、增產增效,而且可利用棉稈秸稈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有機質的棉田板地種植馬鈴薯的方法。
本發(fā)明的棉田板地種植馬鈴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拔稈除草:在十二月上中旬將棉田棉稈拔去,在播種馬鈴薯前1周,畝用有效成分含量為200克/升水劑的百草枯60毫升加都爾或乙草胺150毫升,或畝用41%異丙胺鹽草甘膦150毫升加都爾或乙草胺150毫升兌清水32公斤,進行除草和封殺雜草。
2、棉稈碎稈發(fā)酵:將棉稈碎粉,用1:100蔗糖水溶液拌濕棉稈粉,積成堆,覆上膜,讓其發(fā)酵。
3、選種切塊:選擇馬鈴薯良種,切成22-27克薯塊,每塊1-2個眼,扔去爛薯和無眼薯塊,用鈣鎂磷肥或干燥的草木灰添加1%多菌靈制漿滅菌,防止交叉感,促使切塊刀口盡快愈合,減少爛種,增加鉀素,防病害,當日薯塊當天種完。
4、擺種覆蓋:在一月上中旬播種,將備好的薯塊,以畝4500-5000蔸密度,薯塊眼朝上平擺在已除草的地面上,薯塊旁邊施放有機肥或硫基復合肥,畝加磷酸二氫鉀2公斤及鋅肥3公斤。
5、蓋種覆膜:把發(fā)酵好的棉稈粉均勻鋪在薯地上,厚度6-8公分,再覆上中膜壓實。
6、揭膜揀苗:待薯苗有4-5葉時,于晴天把膜收回。
7、扒禾撿薯:待馬鈴薯禾葉變黃(四月底、五月初)拔禾撿薯,薯按個兒大小等級分類。
本發(fā)明的棉田板地種植馬鈴薯的方法,操作輕簡方便,省工節(jié)能,增產增效。畝施3公斤鋅肥,馬鈴薯每100克提高含鋅1.93毫克,為人們補鋅提供了方便可靠安全的食品。畝施2公斤磷酸二氫鉀能增強薯苗抗性和耐寒率。充分利用棉稈秸稈還田不僅解決亂堆亂放,改善了土壤結構,增強了土壤有機質,消除隱患,凈化空氣,美化環(huán)境。棉田板地(未翻耕地)種植最大限度地減輕人力勞動強度,實現農產品提質、農耕地增效,解決了棉花收獲后如何選擇種植冬季作物的難題。覆膜調溫保墑、促使薯苗早發(fā)快長,揭膜一是揀苗防止徙長,增強薯苗抗性,二不用破膜引苗,省工省力,三可節(jié)本。蓋棉稈粉有利薯塊莖膨大,不受擠壓,馬鈴薯易長個兒,薯皮表光滑油潤。
具體實施方式
不同秸稈覆蓋馬鈴薯比較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1.1.1.參試品種:從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引進的荷蘭15。
1.1.2.供試秸稈名稱:棉稈粉、花生殼、稻草。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在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科研基地1號地,前茬為棉花。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三次重復,小區(qū)面積26.8m2(4m*6.7m),一畦3行,株距為0.22m,每個小區(qū)180株,密度為4500株/畝,用種量160kg/畝左右。試驗設4個處理,A棉稈粉、B稻草、C花生殼、D常規(guī)揭溝,共12個小區(qū)。
1.3.試驗方法(本專利申請方法)
2.試驗結果與分析
2.1根據田間二個重復各取5株樣室內考種,棉稈粉覆蓋馬鈴薯個頭大,50克以上比常規(guī)種植多34.97%;青頭少,比常規(guī)種植少3.66%,見下表,
馬鈴薯各處理相關大小及青頭率
2.2經江西省無公害農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站進行農藥殘留轉移量及重金屬檢測,棉地種植馬鈴薯勻為綠色食品,棉稈粉覆蓋馬鈴薯吸鋅量比常規(guī)高0.27個百分點,見下表,
馬鈴薯農藥殘留轉移量及重金屬檢測表
2.3.四個處理棉稈粉覆蓋馬鈴薯產量最高,1991.49kg/畝,比常規(guī)種植畝增189公斤,比稻草覆蓋畝增116.99公斤,見下表,
實收產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