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麻醉大鼠,祛毛備皮;大鼠仰臥固定于手術臺上,沿頸正中線切開,暴露左頸總動脈,消毒大鼠右側腹股溝處皮膚,分離股動脈;選擇股動脈分支下1厘米處結扎遠心端,1ml注射器針穿刺股動脈,通過注射器針送入超滑導絲到達左側頸動脈,沿超滑導絲送入球囊至左側頸動脈;將球囊導管送至左側頸內(nèi)外動脈分叉處,使球囊內(nèi)壓力為1.0個大氣壓并剛好能在血管內(nèi)拉動,擴張球囊來回拖拉3次剝脫內(nèi)皮,造成頸動脈損傷,撤出球囊導管;結扎動脈切口近心端,縫合皮膚,術后連續(xù)三天肌肉注射青霉素防感染。本發(fā)明降低了既往技術的操作難度,提高了建模成功率,減少了并發(fā)癥。
【專利說明】一種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臨床醫(yī)學研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人類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礎,近年來由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其發(fā)病率有明顯增加趨勢,近年來經(jīng)皮腔內(nèi)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已成為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重要手段,然而,部分PCI治療成功的患者于術后發(fā)生原病變部位的冠狀動脈再狹窄(restenosis,RS)是PCI治療所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關于RS的研究和防治,現(xiàn)已有兩種已公開的技術方案;
[0003]技術方案一是“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40mg/kg)麻醉大鼠,手術中需要時給予10mg/kg補加。祛毛備皮(頸部下正中和右大腿內(nèi)側皮膚),大鼠仰臥固定于手術臺上。消毒大鼠頸部皮膚,沿頸正中線切開,暴露左頸總動脈。消毒大鼠右側腹股溝處皮膚,分離股動脈,選擇股動脈分支下約I厘米處結扎遠心端。用彈簧片手術剪在結扎上方作一適度切口,將2.0F球囊導管插入股動脈,在特定動物體位下(使大鼠頸部向上傾斜約30度角),將球囊導管沿股動脈插至左側頸內(nèi)外動脈分叉處(從頸部暴露切口確認)。球囊充盈生理鹽水(約0.2ml),牽拉導管(移行約1.5cm),造成頸動脈損傷,回抽生理鹽水,使球囊恢復原狀,然后再度送入導管。重復上述操作3次。撤出導管,結扎動脈切口近心端,縫合皮膚,術后連續(xù)三天肌肉注射青霉素20萬u/d.kg防感染;
[0004]現(xiàn)有技術一的缺點:
[0005]a、用彈簧片手術剪在股動脈分支結扎上方做切口股動脈損傷大,容易導致大出血;
[0006]b、直接用2.0F球囊導管插入動脈,球囊不易固定和定位,對操作者技術要求高;
[0007]C、需要在特定體位下(使大鼠頸部向上傾斜約30度角)將球囊送入左側頸動脈,對操作者技術要求高,部分大鼠甚至無法送入,所花手術時間長;
[0008]技術方案二是常規(guī)消毒鋪巾,3%戊巴比妥鈉40mg/kg腹腔注射麻醉。在頸前正中線切開皮膚,暴露左側頸前三角的左頸總動脈及頸內(nèi)、頸外動脈。自頸外動脈向近心端插入改制的PTCA球囊導管,遠端連接壓力泵,使球囊內(nèi)壓力為1.0個大氣壓并剛好能在血管內(nèi)拉動,自遠心端緩慢回拉球囊至頸內(nèi)、頸外動脈分叉處,重復共3次,完成后結扎頸外動脈。手術完畢時靜脈內(nèi)注射100IU/ml的肝素生理鹽水0.5ml,常規(guī)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術后肌肉注射青霉素8萬單位,每天I次,共3天;
[0009]現(xiàn)有技術二的缺點
[0010]a、頸外動脈位置深,手術操作難度大,失血多,易感染;
[0011]b、因穿刺點距離頸總動脈近,球囊損傷頸總動脈不均勻,易導致頸動脈損傷標準不一致;[0012]C、因穿刺點距離頸總動脈近,獲取所需研究血管段短,限制下一步檢查項目。
[0013]現(xiàn)有的技術存在的從股動脈入路操作,從頸外動脈穿刺的不利因素,過多損傷股動脈導致大出血,不便于球囊固定和定位。
【發(fā)明內(nèi)容】
[0014]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旨在解決現(xiàn)有的技術存在的從股動脈入路操作,從頸外動脈穿刺的不利因素,過多損傷股動脈導致大出血,不便于球囊固定和定位的問題。
[0015]本發(fā)明實施例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該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6]步驟一,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麻醉大鼠,手術中需要時給予補加,祛毛備皮;
[0017]步驟二,大鼠仰臥固定于手術臺上,消毒大鼠頸部皮膚,沿頸正中線切開,暴露左頸總動脈,消毒大鼠右側腹股溝處皮膚,分離股動脈;
[0018]步驟三,選擇股動脈分支下I厘米處結扎遠心端,Iml注射器針穿刺股動脈,通過注射器針送入超滑導絲到達左側頸動脈,沿超滑導絲送入球囊至左側頸動脈;
[0019]步驟四,將球囊導管送至左側頸內(nèi)外動脈分叉處,使球囊內(nèi)壓力為1.0個大氣壓并剛好能在血管內(nèi)拉動,擴張球囊來回拖拉3次剝脫內(nèi)皮,造成頸動脈損傷,撤出球囊導管;
[0020]步驟五,結扎動脈切口近心端,縫合皮膚,術后連續(xù)三天肌肉注射青霉素防感染。
[0021]進一步,在步驟一中,戊巴比妥鈉的注射量按照大鼠體重每千克注射40mg戊巴比妥鈉計算,手術中需要時給予補加的按照大鼠體重每千克注射IOmg戊巴比妥鈉計算。
`[0022]進一步,在步驟一中,對大鼠的頸部下正中和右大腿內(nèi)側皮膚祛毛。
[0023]進一步,在步驟三中,超滑導絲為0.014英寸,球囊的直徑為2.0mm。
[0024]進一步,在步驟三中,超滑導絲經(jīng)股動脈一髂動脈一腹主動脈一胸主動脈到達左側頸動脈。
[0025]進一步,在步驟四中,擴張球囊來回拖拉移行1.5cm剝脫內(nèi)皮。
[0026]進一步,在步驟五中,術后連續(xù)三天肌肉注射青霉素為20萬u/d.kg。
[0027]本發(fā)明提供的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通過使用Iml注射器針穿刺股動脈,避免了過多損傷股動脈導致大出血。本發(fā)明使用超滑導絲建立軌跡,無需特殊體位球囊即可到達左側頸動脈,使用超滑導絲建立軌跡,便于球囊固定和定位。此外本發(fā)明降低了既往技術的操作難度,提高了建模成功率,減少了現(xiàn)有技術的并發(fā)癥,較好的解決了現(xiàn)有的技術存在的從股動脈入路操作,從頸外動脈穿刺的不利因素,過多損傷股動脈導致大出血,不便于球囊固定和定位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8]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0029]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0030]圖1示出了本發(fā)明提供的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流程。為了便于說明,僅僅示出了與本發(fā)明相關的部分。
[0031]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該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32]步驟一,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麻醉大鼠,手術中需要時給予補加,祛毛備皮;
[0033]步驟二,大鼠仰臥固定于手術臺上,消毒大鼠頸部皮膚,沿頸正中線切開,暴露左頸總動脈,消毒大鼠右側腹股溝處皮膚,分離股動脈;
[0034]步驟三,選擇股動脈分支下I厘米處結扎遠心端,Iml注射器針穿刺股動脈,通過注射器針送入超滑導絲到達左側頸動脈,沿超滑導絲送入球囊至左側頸動脈;
[0035]步驟四,將球囊導管送至左側頸內(nèi)外動脈分叉處,使球囊內(nèi)壓力為1.0個大氣壓并剛好能在血管內(nèi)拉動,擴張球囊來回拖拉3次剝脫內(nèi)皮,造成頸動脈損傷,撤出球囊導管;
[0036]步驟五,結扎動脈切口近心端,縫合皮膚,術后連續(xù)三天肌肉注射青霉素防感染。
[0037]作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優(yōu)化方案,在步驟一中,戊巴比妥鈉的注射量按照大鼠體重每千克注射40mg戊巴比妥鈉計算,手術中需要時給予補加的按照大鼠體重每千克注射IOmg戍巴比妥鈉計算。
[0038]作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優(yōu)化方案,在步驟一中,對大鼠的頸部下正中和右大腿內(nèi)側皮膚祛毛。
[0039]作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優(yōu)化方案,在步驟三中,超滑導絲為0.014英寸,球囊的直徑為2.0mm。
[0040]作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優(yōu)化方案,在步驟三中,超滑導絲經(jīng)股動脈一髂動脈一腹主動脈一胸主動脈到達左側頸動脈。
[0041]作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優(yōu)化方案,在步驟四中,擴張球囊來回拖拉移行1.5cm剝脫內(nèi)皮。
[0042]作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優(yōu)化方案,在步驟五中,術后連續(xù)三天肌肉注射青霉素為20 萬 u/d.kg ο
[0043]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應用原理作進一步描述。
[0044]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45]SlOl:大鼠腹腔注射戍巴比妥鈉(40mg/kg)麻醉大鼠,手術中需要時給予10mg/kg補加,祛毛備皮;
[0046]S102:大鼠仰臥固定于手術臺上,消毒大鼠頸部皮膚,沿頸正中線切開,暴露左頸總動脈,消毒大鼠右側腹 股溝處皮膚,分離股動脈;
[0047]S103:選擇股動脈分支下約1厘米處結扎遠心端,1ml注射器針穿刺股動脈,通過注射器針送入0.014英寸超滑導絲到達左側頸動脈,沿超滑導絲送入2.0mm球囊至左側頸動脈;[0048]S104:將球囊導管送至左側頸內(nèi)外動脈分叉處,使球囊內(nèi)壓力為1.0個大氣壓并剛好能在血管內(nèi)拉動,擴張球囊來回拖拉3次剝脫內(nèi)皮,造成頸動脈損傷,撤出球囊導管;
[0049]S105:結扎動脈切口近心端,縫合皮膚,術后連續(xù)三天肌肉注射青霉素20萬u/d.kg防感染。
[0050]本發(fā)明的具體步驟為:
[0051]第一步,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40mg/kg)麻醉大鼠,手術中需要時給予IOmg/kg補加,祛毛備皮(頸部下正中和右大腿內(nèi)側皮膚);
[0052]第二步,大鼠仰臥固定于手術臺上,消毒大鼠頸部皮膚,沿頸正中線切開,暴露左頸總動脈,消毒大鼠右側腹股溝處皮膚,分離股動脈;
[0053]第三步,選擇股動脈分支下約I厘米處結扎遠心端,Iml注射器針穿刺股動脈,通過注射器針送入0.014英寸超滑導絲經(jīng)股動脈一髂動脈一腹主動脈一胸主動脈到達左側頸動脈,沿超滑導絲送入2.0mm球囊至左側頸動脈;
[0054]第四步,將球囊導管送至左側頸內(nèi)外動脈分叉處(從頸部暴露切口確認),使球囊內(nèi)壓力為1.0個大氣壓并剛好能在血管內(nèi)拉動,擴張球囊來回拖拉3次(移行約1.5cm)剝脫內(nèi)皮,造成頸動脈損傷,撤出球囊導管;
[0055]第五步,結扎動脈切口近心端,縫合皮膚,術后連續(xù)三天肌肉注射青霉素20萬u/d.kg防感染。
[0056]本發(fā)明通過動脈入路選擇股動脈而不是既往研究主要選擇的頸外動脈,使用穿刺技術,減少 出血風險,使用導絲建軌,降低操作難度,建立了穩(wěn)定、快速、可靠、經(jīng)濟的頸動脈損傷模型以利于進一步研究,降低了既往技術的操作難度,提高建模成功率,減少了既往技術的并發(fā)癥。
[0057]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麻醉大鼠,手術中需要時給予補加,祛毛備皮; 步驟二,大鼠仰臥固定于手術臺上,消毒大鼠頸部皮膚,沿頸正中線切開,暴露左頸總動脈,消毒大鼠右側腹股溝處皮膚,分離股動脈; 步驟三,選擇股動脈分支下I厘米處結扎遠心端,Iml注射器針穿刺股動脈,通過注射器針送入超滑導絲到達左側頸動脈,沿超滑導絲送入球囊至左側頸動脈; 步驟四,將球囊導管送至 左側頸內(nèi)外動脈分叉處,使球囊內(nèi)壓力為1.0個大氣壓并剛好能在血管內(nèi)拉動,擴張球囊來回拖拉3次剝脫內(nèi)皮,造成頸動脈損傷,撤出球囊導管; 步驟五,結扎動脈切口近心端,縫合皮膚,術后連續(xù)三天肌肉注射青霉素防感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一中,戊巴比妥鈉的注射量按照大鼠體重每千克注射40mg戊巴比妥鈉計算,手術中需要時給予補加的按照大鼠體重每千克注射IOmg戊巴比妥鈉計算。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一中,對大鼠的頸部下正中和右大腿內(nèi)側皮膚祛毛。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三中,超滑導絲為0.014英寸,球囊的直徑為2.0mm。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三中,超滑導絲經(jīng)股動脈一髂動脈一腹主動脈一胸主動脈到達左側頸動脈。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四中,擴張球囊來回拖拉移行1.5cm剝脫內(nèi)皮。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鼠頸動脈球囊損傷后狹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五中,術后連續(xù)三天肌肉注射青霉素為20萬u/d.kg。
【文檔編號】A61D1/00GK103720522SQ201310738972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2月27日
【發(fā)明者】陳劍飛, 晉軍, 張藜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