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的植物菌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防病害菌劑及其制備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的植物菌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辣椒是一種重要的茄果類蔬菜,營養(yǎng)價值高,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并且從辣椒中提取出來的辣椒堿、辣椒紅色素及辣椒籽油因具有天然、無毒、無副作用等特點,在食品、醫(yī)療、化妝及軍事行業(yè)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因此,辣椒現(xiàn)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僅次于豆類、番茄的第三大蔬菜作物,在國內(nèi),是僅次于大白菜的第二大蔬菜作物。我國辣椒的種植面積2003年增加到130萬公頃,占世界辣椒生產(chǎn)面積(370萬公頃)的35% ;我國辣椒總產(chǎn)量2005年年產(chǎn)2800多萬噸,居世界首位,約占世界辣椒總產(chǎn)(6100萬噸)的一半。全球范圍內(nèi),亞洲是世界上生產(chǎn)、消費辣椒最多的區(qū)域,其次是非洲,歐洲辣椒產(chǎn)業(yè)比重最小,但近幾年開始以莫卡、阿納阿魯斯等地作為辣椒的主要生產(chǎn)基地,重視辣椒生產(chǎn)。隨著辣椒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和常年連續(xù)栽培,辣椒在生產(chǎn)中連作障礙問題日益嚴重,表現(xiàn)為植株生長發(fā)育不良、病害加重、產(chǎn)量和品質下降等。據(jù)調查,辣椒產(chǎn)區(qū)連作年限一般為5 10年,最多長達20年之久,發(fā)病率高達88 %,死株率38 % 85 %。另據(jù)報道,辣椒重茬I年產(chǎn)量下降10% 15%,重茬2年下降幅度20% 30%,3年減少30% 50%。因此,研究克服辣椒連作障礙引起的連作病害,是目前辣椒生產(chǎn)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也為克服其他茄果類蔬菜連作病害的研究奠定基礎。目前,國內(nèi)外克服辣椒枯萎病的方法主要有輪作倒茬、嫁接換根、選育抗病品種、化學農(nóng)藥殺菌消毒等 。輪作是最傳統(tǒng)有效的方法,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總量,降低了發(fā)病率。關于輪作抗連作障礙的原因,早在20世紀70、80年代就有報道,禾本科作物與瓜果蔬菜輪作抗連作障礙原因是秸桿分解產(chǎn)生的酚酸物質,減輕了瓜果蔬菜病害,促進了連作植株生長。而隨著蔬菜生產(chǎn)的專業(yè)化和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輪作是不可行的。嫁接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可增強作物抗病能力,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韓國等國家開始研究、開發(fā)嫁接技術,采用抗病的野生茄子作為砧木,與栽培品種進行嫁接,應用生產(chǎn)后,取得了良好的防病效果。進入90年代后,我國也開始在生產(chǎn)上逐漸應用茄子嫁接技術,嫁接后的茄子其防病效果可達95%以上,增產(chǎn)效果達30%以上,但嫁接技術性強,不易推廣。選育抗病品種,一直是蔬菜抗病栽培和抗病育種領域關注的重要課題,但目前品種的抗性與豐產(chǎn)、優(yōu)質還未達成有機的統(tǒng)一?;瘜W農(nóng)藥見效快,效果明顯,對于辣椒枯萎病,定植前,用70%敵磺鈉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土壤消毒,移栽時,用70%敵磺鈉可溶性粉劑800倍液浸根10-15分鐘。發(fā)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但農(nóng)藥殘留問題嚴重。因此,探求一種無毒無害、安全有效、操作簡單易行的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的植物菌劑,將對蔬菜作物連作病害的防治有重要意義。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的植物菌劑及其制備方法,該添加劑無毒無害,既避免化學藥品的藥害及其對環(huán)境的污染問題,又有效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發(fā)生。該方法更適合現(xiàn)代蔬菜生產(chǎn)方式,抗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的效果接近于輪作。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的植物菌劑,該植物菌劑為玉米秸桿的酚酸類物質,原材料包括粉碎的玉米秸桿、水和乙醇,其重量百分比含量為:粉碎的玉米秸桿40-50wt %,水50-60wt%,乙醇 100-1000 毫升。一種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的植物菌劑制備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制備過程:
(1)稱取重量百分比為50wt%的粉碎玉米稻桿,將其與重量百分比為50wt%的水拌勻,使水浸透玉米秸桿,浸侵時間為30分鐘;
(2)加壓滲漉法提取玉米秸桿生化物質;
(3)提取后的浸提液,在最佳溫度:25°C,吸附液pH5-8,吸附流速為3米/小時-12米/小時的條件下,經(jīng)XAD-4樹脂柱吸附;
(4)以100-1000毫升乙醇為解析劑,解析流速為2米/小時-3米/小時,對酚酸物質進行解析;
(5 )真空冷凍干燥機濃縮玉米秸桿的乙醇解析劑即得到緩解辣椒自毒作用的添加劑。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與效果是: 1、該添加劑無毒無害、安全有效,既避免化學藥品的藥害及其對環(huán)境的污染問題,又有效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發(fā)生。玉米秸桿中的酚酸物質對辣椒連作枯萎病菌有殺菌作用,它直接影響病原菌的活性,另外,玉米秸桿中的酚酸物質也通過改變根際微生物多樣性和其他根際土壤生物學因子而間接抑制辣椒枯萎病病原菌的活性。防治辣椒枯萎病的酚酸物質來源于玉米秸桿,因此它是無毒無害,安全有效的,既避免化學藥品的藥害及其對環(huán)境的污染問題,又有效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發(fā)生。2、該添加劑在克服辣椒連作病害時實施簡便,與輪作比較更適合現(xiàn)代蔬菜生產(chǎn)方式。利用作物間相生相克原理制備的添加劑,抗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的效果接近于輪作,但它實施簡便,可以直接施入辣椒連作土壤中,便于在土壤、氣候等環(huán)境條件更適合的辣椒產(chǎn)區(qū),持續(xù)發(fā)展辣椒產(chǎn)業(yè),進而使相關的配套設備、技術、產(chǎn)銷環(huán)節(jié)不至于因輪作其他作物而間斷,使辣椒產(chǎn)業(yè)向專業(yè)化、產(chǎn)業(yè)化等現(xiàn)代化模式發(fā)展。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實施例1:
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的植物菌劑為玉米秸桿的酚酸類物質。原材料含量為:粉碎的玉米秸桿I千克,I千克,乙醇100毫升。其制備方法:
(1)、稱取重量為I千克的粉碎玉米秸桿,將其與重量為I千克的水拌勻,使水浸透玉米稻桿,浸侵時間為30 min ;
(2)、加壓滲漉法提取玉米秸桿生化物質;(3)、提取后的浸提液,在最佳溫度:25°C,吸附液pH 5-8,吸附流速為3米/小時-12米/小時的條件下,經(jīng)XAD-4樹脂柱吸附。(4)、以IOOml乙醇為解析劑,解析流速為2米/小時_3米/小時,對酚酸物質進行解析;
(5)、真空冷凍干燥機濃縮玉米秸桿的乙醇解析劑。即得到緩解辣椒自毒作用的添加劑。實施例2:
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的植物菌劑為玉米秸桿的酚酸類物質。原材料含量為:粉碎的玉米秸桿100千克,100千克,乙醇1000ml。其制備方法:
(1)、稱取重量為100千克的粉碎玉米秸桿,將其與重量為100千克的水拌勻,使水浸透玉米秸桿,浸侵時間為30分鐘;
(2)、加壓滲漉法提取玉米秸桿生化物質;
(3)、提取后的浸提液,在最佳溫度:25°C,吸附液pH5-8,吸附流速為3米/小時-12米/小時的條件下,經(jīng)XAD-4樹脂柱吸附。(4)、以IOOOml乙醇為解析劑,解析流速為2米/小時_3米/小時,對酚酸物質進
行解析;
``(5)、真空冷凍干燥機濃縮玉米秸桿`的乙醇解析劑。即得到緩解辣椒自毒作用的添加劑。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的植物菌劑,其特征在于,該植物菌劑為玉米秸桿的酚酸類物質,原材料包括粉碎的玉米秸桿、水和乙醇,其重量百分比含量為:粉碎的玉米秸桿40-50wt%jjC 50-60wt%,乙醇 100-1000 毫升。
2.一種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的植物菌劑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制備過程: (1)稱取重量百分比為50wt%的粉碎玉米稻桿,將其與重量百分比為50wt%的水拌勻,使水浸透玉米秸桿,浸侵時間為30分鐘; (2)加壓滲漉法提取玉米秸桿生化物質; (3)提取后的浸提液,在最佳溫度:25°C,吸附液pH5-8,吸附流速為3米/小時-12米/小時的條件下,經(jīng)XAD-4樹脂柱吸附; (4)以100-1000毫升乙醇為解析劑,解析流速為2米/小時-3米/小時,對酚酸物質進行解析; (5)真空冷凍干燥機濃縮玉米秸桿的乙醇解析劑即得到緩解辣椒自毒作用的添加劑。
全文摘要
一種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的植物菌劑及其制備方法,涉及一種防病害菌劑及其制備方法,原材料包括粉碎的玉米秸稈、水和乙醇,其含量(重量百分比)為粉碎的玉米秸稈40-50wt%,水50-60wt%,乙醇100-1000毫升。其制備方法為稱取重量粉碎玉米秸稈,使水浸透玉米秸稈,加壓滲漉法提取玉米秸稈生化物質,經(jīng)XAD-4樹脂柱吸附,對酚酸物質進行解析;真空冷凍干燥機濃縮玉米秸稈的乙醇解析劑。即得到緩解辣椒自毒作用的添加劑。該添加劑無毒無害、安全有效,既避免化學藥品的藥害及其對環(huán)境的污染問題,又有效防治辣椒連作枯萎病害發(fā)生,同時該添加劑在克服辣椒連作病害時實施簡便,與輪作比較更適合現(xiàn)代蔬菜生產(chǎn)方式。
文檔編號A01P3/00GK103238639SQ20131020059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5月27日
發(fā)明者侯永俠, 胡曉鈞, 李玉雙, 宋雪英, 陳紅亮, 楊繼松 申請人:沈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