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機身上具有能夠自由升降的行駛用的左、右車輪的步行式水田作
業(yè)機。
背景技術:
在作為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的一個例子的步行式插秧機中,如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 那樣,將左、右車輪支撐體(專利文獻l的圖1、圖2及圖3中的附圖標記10)支撐為能夠繞 著機身的橫向軸心X上下擺動,并在左、右車輪支撐體的端部具有行駛用的左、右車輪(專 利文獻1的圖1、圖2及圖3中的附圖標記1)。所述步行式插秧機具有繞著軸心(專利文 獻1的圖3及圖4中的附圖標記Y)擺動的天平連桿(專利文獻1的圖3及圖4中的附圖 標記41),左、右車輪支撐體向相反方向擺動,左、右車輪向著相反方向升降。
水田一般包括位于表面的田面和位于田面下方的相對硬質的犁底層(plough pan),左、右車輪接觸于犁底層而行駛。由此,使左、右車輪向相反方向升降而適應犁底層的 凹凸,從而將機身維持成與田面平行,在專利文獻1中,橫跨左、右車輪支撐體安裝有扭桿 (專利文獻1的圖2、圖3及圖8的附圖標記60),向著消除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 差的方向對左、右車輪施力。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6-238790號公報。 在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中,左、右車輪向相反方向升降的結構以及向著消除左、右車 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方向對左、右車輪施力的結構,能夠適應于機身沿著犁底層的 小的凹凸向左、右小幅頻繁地傾斜的狀態(tài)。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除了能夠應對機身沿著犁底層的
較小凹凸向左、右小幅頻繁地傾斜的狀態(tài)之外,對于機身沿著犁底層的較大凹凸而向左、右
大的傾斜的狀態(tài)也能夠適當?shù)剡M行應對。 [I] (結構) 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在于,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如下述那樣構成。 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具有行駛用的左、右車輪;強制地對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 高度賦予差值的橫擺(rolling)機構;操作所述橫擺機構動作以使機身與田面平行的橫擺 操作單元。在所述橫擺機構和右車輪之間具有允許右車輪升降的熔融貫通部。在所述橫擺 機構和左車輪之間具有允許左車輪升降的熔融貫通部。該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具有施力機 構,該施力機構朝著消除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方向對左、右車輪施力。
(作用)
[I]-l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在機身沿著犁底層的較小凹凸向左、右頻繁地較小傾斜
3的情況下,通過熔融貫通部使得左、右車輪沿著犁底層的較小凹凸向相反方向升降,成為頻 繁地較小產(chǎn)生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狀態(tài),從而能夠抑制機身向左、右頻繁地 較小傾斜的狀態(tài)。 在這種情況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與專利文獻1 一樣具有施力機構,所述施
力機構朝著消除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方向對左、右車輪施力。由此,施力機
構發(fā)揮作用,以不過度頻繁地較小產(chǎn)生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狀態(tài),通過施力
機構能夠抑制過于頻繁地較小產(chǎn)生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狀態(tài),或者左、右車
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變得過大的狀態(tài)。 [1]-2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在機身沿著犁底層的較小凹凸向上及下頻繁地較小升降 的情況下,通過熔融貫通部使得左、右車輪沿著犁底層的較小凹凸向相同方向升降,成為頻 繁地較小產(chǎn)生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相同方向升降的狀態(tài),從而能夠抑制機身向上及下 頻繁地較小升降的狀態(tài)。 在這種情況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由于在施力機構不產(chǎn)生加載力,其中該加 載力朝著消除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方向對左、右車輪施力,因此,對于左、右 車輪相對于機身的相同方向的升降,施力機構不構成阻力。
[1]-3 在機身沿著犁底層的較大凹凸向左、右較大傾斜的情況下,在基于熔融貫通部使 左、右車輪向相反方向升降的升降結構以及朝著消除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 方向對左、右車輪施力的施力機構中,進行應對是很困難的(依據(jù)如上所述,左、右車輪相 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變得過大的狀態(tài)是通過施力機構進行抑制的)。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不同于施力機構,另外具有橫擺機構,其強制地對左、右 車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賦予差值;橫擺操作單元,其操作橫擺機構動作,使機身與田面平 行。 由此,在機身沿著犁底層的較大凹凸向左、右較大傾斜的情況下,通過橫擺機構及 橫擺操作單元來對抗施力機構,將差值強制地賦予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維持為機 身與田面平行。
(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在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中,一邊使頻繁地較小產(chǎn)生左、右車 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狀態(tài)不過度,一邊抑制機身沿著犁底層的較小凹凸向左、右頻 繁地較小傾斜的狀態(tài),并且抑制機身向上及下頻繁地較小升降的狀態(tài),從而能夠提高步行 式水田作業(yè)機的行駛性能。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對于機身沿著犁底層的較大凹凸向左、右較大傾斜的狀
態(tài),由于橫擺機構及橫擺操作單元適當?shù)剡M行應對,所以能夠提高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的行
駛性能。 [II] (結構) 本發(fā)明的第二特征在于,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的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如下所述那樣構 成。
熔融貫通部是懸掛機構。
(作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特征,與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一樣具有前項[I]所述的"作用", 除此之外還具有下述"作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特征,如前項[I]所述那樣,在機身沿著犁底層的較小凹凸向
左、右頻繁地較小傾斜的情況、機身沿著犁底層的較小凹凸向上及下頻繁地較小升降的情
況下,通過懸掛(suspension)機構(熔融貫通部),使得左、右車輪沿著犁底層的較小凹凸
平滑地向相反方向及相同方向升降,由此將機身向左、右頻繁地較小傾斜的狀態(tài)抑制得平
穩(wěn),將機身向上及下頻繁地較小升降的狀態(tài)抑制得平穩(wěn)。(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特征,與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一樣具有前項[I]所述的"發(fā)明效 果",除此之外還具有下述"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特征,將機身向左、右頻繁地較小傾斜的狀態(tài)抑制得平穩(wěn),并且 將機身向上及下頻繁地較小升降的狀態(tài)抑制得平穩(wěn),因此能夠提高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的行 駛性能。
圖1是步行式插秧機的整體側視圖。 圖2是步行式插秧機的橫剖俯視圖。 圖3是步行式插秧機的前下部的側視圖。 圖4是步行式插秧機的前下部的縱剖側視圖。 圖5是變速箱附近的縱剖后視圖。 圖6是右車輪支撐箱、操作部及板簧附近的分解立體圖。 圖7是橫擺控制閥(rolling control valve)附近的立體圖。 圖8是橫擺控制閥附近的橫剖俯視圖。 圖9是升降缸及橫搖缸(rolling cylinder)附近的橫剖俯視圖。 圖10是升降缸及橫搖缸附近的分解立體圖。 圖11是升降缸及操作臂附近的縱剖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1] 如圖l及圖2所示,在機身的前后方向上配置的棱管(square pipe)狀的機身框 架1的前部連接有變速箱2,變速箱2的前部連接有左、右支撐框架3,發(fā)動機4以前傾姿態(tài) 支撐在左、右支撐框架3上,機身框架1的后部連接有插秧裝置5及操縱手柄6,并且具有中 央浮體(center float) 12及側浮體(side float) 13,由此構成作為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的一 個例子的步行式插秧機。 如圖1所示,插秧裝置5具有連接在機身框架1的后部的進給傳動箱 (feedcase) 7、可旋轉驅動地支撐在進給傳動箱7上的6個插秧臂8以及被進給傳動箱7驅 動而在左右方向上往復橫向進給的載苗臺9等,從而構成為6列栽種式的機械。發(fā)動機4至變速箱2,變速箱2的動力經(jīng)由內置于機身框架1的傳動軸40(參照圖5) 傳遞至插秧裝置5 (進給傳動箱7)。 如圖1、圖2及圖5所示,左、右車輪支撐箱10被支撐為繞著變速箱2的左、右轂 (boss)部2a的橫向軸心Pl上下自由擺動,并向后方延伸,在左、右車輪支撐箱10的后部支 撐著左、右車輪11。左、右車輪支撐箱10具有前部的鑄造制成的轂部10a、后部的鑄造制成 的車輪支撐部10b以及跨及轂部10a及車輪支撐部10b并進行了螺栓連接的圓管制的中間 部10c。變速箱2的動力經(jīng)由內置在左、右車輪支撐箱10內的傳動軸39傳遞至左、右車輪 11。 [2] 接著,對左、右車輪11的升降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2、圖3及圖4所示,在左、右支撐框架3之間傾斜地配置有單動式的升降缸 14,上、下的操作臂15被支撐為繞著升降缸14的活塞桿14a的縱向軸心P2可自由擺動,操 作臂15通過左、右支撐框架3的長孔3a而向橫向外側延伸。 如圖9、圖10及圖11所示,在操作臂15的左、右端部,通過銷17連接著連桿16, 并使連桿16可自由擺動。將板材彎折成棱管狀構成連接構件18,連接構件18前部的長孔 18c內插入著銷17,連接構件18相對于操作臂15及連桿16能夠在長孔18c的范圍內滑 動。在固定于連接構件18內的隔板18a的開口 18b中插入著連桿16,并且使連桿16自由滑 動,連桿16的端部上安裝有螺母19。在連桿16和連接構件18的隔板18a之間以自然長度 狀態(tài)(或者與自然長度狀態(tài)相比稍微被壓縮了的狀態(tài))配置有3個懸掛橡膠(suspension gum) 20 (相當于熔融貫通部及懸掛機構)(在3個懸掛橡膠中插入有連桿16)。
如圖9及圖10所示,連接構件18的后部具有3個開口 18d。如圖5及圖6所示, 在左、右車輪支撐箱10的中間部10c上固定有托架10d,在左、右車輪支撐箱10的轂部10a 及托架10d(中間部10c)上,螺栓連接有側視(參照圖3)呈三角形狀的操作部21,在操作 部21的上部固定著轂部21a。如圖3、圖9及圖10所示,操作部21的轂部21a通過銷22 與連接構件18的一個開口 18d連接。 如圖2、圖3及圖4所示,在升降缸14進行伸展動作時,操作臂15向紙面右方移 動,通過連桿16及連接構件18,使得左、右車輪支撐箱IO繞著橫向軸心PI向下方擺動,從 而左、右車輪11下降。在升降缸14進行收縮動作時,操作臂15向紙面左方移動,通過連桿 16及連接構件18,使得左、右車輪支撐箱IO繞著橫向軸心PI向上方擺動,從而左、右車輪 ll上升。 通過升降缸14如此這樣進行伸縮動作,使左、右車輪11 (左、右車輪支撐箱10)向 相同方向升降。 如圖3、圖9及圖10所示,通過改變用于連接操作部21的轂部21a的連接構件18 的開口 18d,能夠將左、右車輪ll(左、右車輪支撐箱10)相對于機身的升降范圍向上方改 變或者向下方改變。圖3、圖9及圖10所示狀態(tài)是將操作部21的轂部21a連接在連接構 件18前側的開口 18d上的狀態(tài),是將左、右車輪ll(左、右車輪支撐箱10)相對于機身的升 降范圍設定為在上方的狀態(tài)。在連接構件18后側的開口 18d中連接操作部21的轂部21a 時,能夠將左、右車輪11(左、右車輪支撐箱10)相對于機身的升降范圍設定為在下方。
[3]
6
接著,對左、右車輪11的橫擺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2、圖4、圖10及圖11所示,平板狀的連接部23以位于上、下操作臂15之間 的方式固定在升降缸14的活塞桿14a上(連接部23不繞著縱向軸心P2擺動),連接部23 通過左支撐框架3的長孔3a向橫向外側延伸。 如圖9、圖IO及圖11所示,將板材彎折成棱管狀構成連接構件24,操作臂15及連 接部23進入到連接構件24的前部的缺口部24a內,通過銷25將連接構件24和操作臂15 連接。往復運動式的橫搖缸26(相當于橫擺機構)配置在連接構件24的內部,橫搖缸26 的活塞桿26a通過銷27連接在連接部23上。橫搖缸26通過銷28連接在連接構件24上。
如圖2、圖9及圖10所示,在橫搖缸26進行伸展動作時,相對于連接部23,橫搖缸 26及連接構件24向圖9的紙面右方移動,操作臂15繞著縱向軸心P2向圖9的紙面逆時針 方向擺動。由此,右車輪支撐箱10繞著橫向軸心P1向上方擺動,右車輪ll上升,左車輪支 撐箱10繞著橫向軸心Pl向下方擺動,從而左車輪11下降。 如圖2、圖9及圖10所示,在橫搖缸26進行收縮動作時,相對于連接部23,橫搖缸 26及連接構件24向圖9的紙面左方移動,操作臂15繞著縱向軸心P2向圖9的紙面順時針 方向擺動。由此,右車輪支撐箱10繞著橫向軸心P1向下方擺動,右車輪ll下降,左車輪支 撐箱10繞著橫向軸心P1向上方擺動,從而左車輪11上升。 通過橫搖缸26如此進行伸縮動作,使左、右車輪11(左、右車輪支撐箱10)向相反 方向升降(相當于對左、右車輪11相對于機身的高度賦予強制的差值的狀態(tài))。
如圖9、圖10及圖11所示,連接構件24具有舌片狀的突出部24b、24c,連接構件 24的突出部24b抵靠在連接構件18的上表面上,連接構件24的突出部24c卡合在連接構 件18的下邊部。由此,在橫搖缸26進行伸縮動作使橫搖缸26及連接構件24向圖9的紙 面左右方向移動的情況下,成為通過連接構件24的突出部24b、24c,沿著連接構件18引導 連接構件24的狀態(tài),抑制連接構件24的晃動,使操作臂15繞著縱向軸心P2平滑地擺動。
如圖2、圖5及圖6所示,在左、右車輪支撐箱10的操作部21上,螺栓連接有橫向 長的板簧29(相當于施力機構),板簧29被配置為通過機身框架1和中央浮體12之間。
如上所述,在通過橫搖缸26使右車輪11 (右車輪支撐箱10)下降、左車輪11 (左 車輪支撐箱10)上升時(或者右車輪11 (右車輪支撐箱10)上升、左車輪11 (左車輪支撐 箱IO)下降時),成為對左、右車輪11(左、右車輪支撐箱10)相對于機身的高度賦予強制的 差值的狀態(tài),從而板簧29成為被扭曲的狀態(tài),在板簧29上產(chǎn)生加載力,所述加載力朝著消 除左、右車輪11 (左、右車輪支撐箱10)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方向對左、右車輪11 (左、 右車輪支撐箱10)施力。但是,橫搖缸26的伸縮動作力被設定為足夠強于板簧29的加載 力。 [4] 接著,對升降控制閥30的動作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中央浮體12的后部被支撐為繞著機身后部的橫向軸心P3上下自由 擺動。如圖3及圖4所示,引導構件32被支撐為繞著變速箱2前部的橫向軸心P4上下自 由擺動,在中央浮體12前部固定有托架33,托架33的朝向橫向的銷33a插入在引導構件 32的長孔32a中。伴隨著中央浮體12繞著橫向軸心P3上下擺動,引導構件32繞著橫向軸 心P4上下擺動,因此,中央浮體12的前部欲向左、右橫方移動的狀態(tài)被引導構件32阻止。
如圖3、圖4及圖5所示,變速箱2的上部固定有升降控制閥30,從升降控制閥30 的操作部30a到引導構件32連接有連桿34,經(jīng)由升降控制閥30操作油壓泵(未圖示)的 工作油向升降缸14供給或從升降缸14排出。 如圖1所示,水田通常包括位于表面的田面Gl和位于田面Gl下方的相對硬質的 犁底層G2。中央浮體12及側浮體13追隨著田面Gl起伏,左、右車輪11接觸犁底層G2行 駛,通過左、右車輪11接觸于犁底層G2來支撐機身的重量。 如圖1、圖3及圖4所示,在機身沿著犁底層G2的較大凹凸向上及向下較大升降 的情況下,成為相對于機身,中央浮體12繞著橫向軸心P3上下擺動的狀態(tài),通過引導構件 32及連桿34操作升降控制閥30。通過升降控制閥30使升降缸14進行伸縮動作,使左、右 車輪11(左、右車輪支撐箱10)向相同方向升降。由此,機身被維持為距離田面G1的設定 高度,插秧臂8進行插秧時的秧苗的栽插深度被維持在設定高度,在板簧29上不產(chǎn)生加載 力,其中該加載力朝著消除左、右車輪11(左、右車輪支撐箱10)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 方向,對左、右車輪11 (左、右車輪支撐箱10)施力。
[5] 接著,對橫擺控制閥31 (相當于橫擺操作單元)的動作進行說明。 如圖3、圖4及圖5所示,在升降控制閥30的上部固定有橫擺控制閥31,經(jīng)由橫擺
控制閥31操作油壓泵(未圖示)的工作油對橫搖缸26供給或從橫搖缸26排出。如圖3、
圖4、圖5、圖7及圖8所示,操作臂36被支撐為能夠繞著在橫擺控制閥31上固定的托架35
的機身前后方向的橫向軸心P5自由擺動,操作臂36的下部固定有配重37。 如圖3、圖4、圖7及圖8所示,橫擺控制閥31的閥柱(spool) 31a向前方突出,俯
視呈L字形的操作臂38被支撐為能夠繞著托架35的縱向軸心P6自由擺動,操作臂38的
一端連接于橫擺控制閥31的閥柱31a,操作臂38的另一端連接于操作臂36。通過配重37
的重力,使操作臂36從橫向軸心P5朝向鉛垂方向,在該狀態(tài)下即使機身向左、右傾斜,操作
臂36還是從橫向軸心P5朝向鉛垂方向。 如圖7及圖8所示,在機身沿著犁底層G2的較大凹凸向左、右較大傾斜的情況下, 成為橫擺控制閥31相對于操作臂36及配重37向左、右傾斜的狀態(tài),操作臂38繞著縱向軸 心P6擺動,在機身前后方向上操作橫擺控制閥31的閥柱31a滑動。通過橫擺控制閥31使 橫搖缸26進行伸縮動作,使右車輪11 (右車輪支撐箱10)下降而左車輪11 (左車輪支撐箱 10)上升(使右車輪11(右車輪支撐箱10)上升而左車輪11(左車輪支撐箱10)下降),從 而機身維持為與田面Gl平行(相當于強制對左、右車輪11相對于機身的高度賦予差值的 狀態(tài))。
[6] 如前項[4]所述,相對于機身沿著犁底層G2的較大凹凸向上及下較大升降的狀
態(tài),在機身沿著犁底層G2的較小凹凸向上及下頻繁地較小升降的情況下,通過操作升降控
制閥30不會成為中央浮體12相對于機身繞著橫向軸心P3上下擺動的狀態(tài)。 如前項[5]所述,相對于機身沿著犁底層G2的較大凹凸向左、右較大傾斜的狀態(tài),
在機身沿著犁底層G2的較小凹凸向左、右頻繁地較小傾斜的情況下,通過操作橫擺控制閥
31不會成為橫擺控制閥31相對于操作臂36及配重37向左、右傾斜的狀態(tài)。 如圖9及圖10所示,在連桿16及連接構件18上,連桿16通過銷17連接在操作
8臂15上。連接構件18相對于操作臂15及連桿16能夠在連接構件18長孔18c的范圍內 向圖9的紙面左右方向移動。 左、右車輪11接觸犁底層G2而支撐機身的重量,由此,在由于犁底層G2的凸部將 要使左、右車輪11 (左、右車輪支撐箱10)上升時,連接構件18向接近操作臂15的方向(圖 9的紙面左方)移動,懸掛橡膠20被連接構件18的隔板18a壓縮。在由于犁底層G2的凹 部將要使左、右車輪11(左、右車輪支撐箱10)下降時,連接構件18向遠離操作臂15的方 向(圖9的紙面右方)移動,懸掛橡膠20伸展,因此,連接構件18的隔板18a抵接在螺母 19上,從而左、右車輪11 (左、右車輪支撐箱10)的下降被阻止。 由此,在機身沿著犁底層G2的較小凹凸向上及下頻繁地較小升降的情況下,通過 懸掛橡膠20伸縮,使得左、右車輪11 (左、右車輪支撐箱10)沿著犁底層G2的較小凹凸向 相同方向升降,成為左、右車輪11 (左、右車輪支撐箱10)相對于機身在相同方向上頻繁地 較小產(chǎn)生升降的狀態(tài),從而能夠抑制機身向上及下頻繁地較小升降的狀態(tài)。
在這種情況下,板簧29不產(chǎn)生加載力,其中該加載力朝著消除左、右車輪11(左、 右車輪支撐箱IO)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方向對左、右車輪11(左、右車輪支撐箱10)施 力,因此對于左、右車輪11(左、右車輪支撐箱10)的相同方向的升降,板簧29不構成阻力。
在機身沿著犁底層G2的較小凹凸向左、右頻繁地較小傾斜的情況下,通過懸掛橡 膠20伸縮,使得左、右車輪11(左、右車輪支撐箱10)沿著犁底層G2的較小凹凸向相反方 向升降,成為頻繁地較小產(chǎn)生左車輪11 (左、右車輪支撐箱10)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狀 態(tài),從而能夠抑制機身向左、右頻繁地較小傾斜的狀態(tài)。 在這種情況下,在產(chǎn)生左、右車輪11(左、右車輪支撐箱10)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 差時,板簧29發(fā)揮作用,使得頻繁地較小產(chǎn)生左、右車輪11(左、右車輪支撐箱10)相對于 機身的高度的差的狀態(tài)不過度出現(xiàn)。由此,通過板簧29能夠抑制過度頻繁地較小產(chǎn)生左、 右車輪11(左、右車輪支撐箱10)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狀態(tài),或者左、右車輪11(左、右 車輪支撐箱10)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變得過大的狀態(tài)。 [OOSS][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中,也可以替代懸掛橡膠20而使用線圈彈簧(未圖示)。 也可以不使用板簧29,而具有施力機構(未圖示),所述施力機構對操作臂15施力,以使操 作臂15相對于升降缸14的活塞桿14a成為直角的姿勢。 本發(fā)明不僅適用于具有插秧裝置5的步行式插秧機,還適用于具備水稻直播裝置 的步行式直播機等。
權利要求
一種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其特征在于,具有行駛用的左、右車輪;橫擺機構,其強制地對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賦予差值;橫擺操作單元,其操作所述橫擺機構動作,以使機身與田面平行;在所述橫擺機構和右車輪之間具有允許右車輪升降的熔融貫通部,在所述橫擺機構和左車輪之間具有允許左車輪升降的熔融貫通部,該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具有施力機構,該施力機構朝著消除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方向對左、右車輪施力。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熔融貫通部是懸掛機構。
全文摘要
一種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除了機身沿著犁底層的較小凹凸向左、右頻繁地較小傾斜的狀態(tài)之外,對于機身沿著犁底層的較大凹凸向左、右較大傾斜的狀態(tài),也能夠適當?shù)剡M行應對。該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具有行駛用的左、右車輪;強制地對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賦予差值的橫擺機構(26);操作所述橫擺機構(26)動作以使機身與田面平行的橫擺操作單元(31)。在所述橫擺機構(26)和左、右車輪之間具有允許左、右車輪升降的熔融貫通部(20),該步行式水田作業(yè)機具有施力機構(29),該施力機構朝著消除左、右車輪相對于機身的高度的差的方向對左、右車輪施力。
文檔編號A01B51/00GK101720580SQ20091012628
公開日2010年6月9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0月14日
發(fā)明者小林鑒明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