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衣著面料,特別是高彈性復合混紡面料。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滿足人們不同需要的紡織品面料層出不窮,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現(xiàn)有的紗線大多均為單一紗線編織而成,制成的紗線功能性比較單一,另外,結構上面也比較簡單,大多為單層結構設置,在使用時存在很大的缺陷,并且使用范圍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無法大范圍的使用?,F(xiàn)有的單一紡絲還不具備吸濕、放濕、透氣的功能,需要多中纖維復合生產(chǎn),但是生產(chǎn)出來的產(chǎn)品卻無法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問題之一。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高彈性復合混紡面料。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高彈性復合混紡面料,所述高彈性復合混紡面料包括舒適層;透氣層,所述透氣層與所述舒適層連接;防護面料層,所述防護面料層與所述透氣層連接,所述防護面料層彈性設置,所述防護面料層包括:
置容腔,所述置容腔形成于所述防護面料層的內(nèi)部,所述置容腔的上表面為第一彈性段,所述第一彈性段的一側為第二彈性段,所述第一彈性段的另一側為第三彈性段;
彈性件,所述彈性件設置于所述置容腔內(nèi),所述彈性件包括與第一彈性段相適配的第一彈性部,與第二彈性段相適配的第二彈性部,與第三彈性段相適配的第三彈性部,所述第二彈性部與所述第一彈性部之間為鉸接,所述第三彈性部與所述第一彈性部之間亦為鉸接。
本實用新型中,因設置有舒適層、透氣層和防護面料層,多層面料層最終構成高彈性復合混紡面料,使用時的強度、彈性、透氣等方面都有較大提升,同時,在防護面料層內(nèi)還設置置容腔和彈性件,彈性件的第一彈性部、第二彈性部和第三彈性部分別與置容腔的第一彈性段、第二彈性段和第三彈性段相適配,進而使得整個混紡面料的彈性進一步加強,使得該面料的使用范圍加大,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的需求。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高彈性復合混紡面料還包括支撐組件,所述支撐組件包括:
導向柱,所述導向柱的上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彈性部上;
支撐座,所述支撐座設置于所述透氣層上,所述導向柱相對于所述支撐座滑動設置。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支撐座的中心處為通槽,所述導向柱被容納于所述通槽內(nèi)。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置容腔的斷面形狀為Ω狀,所述彈性件的斷面形狀亦為Ω狀,所述置容腔設置為多個,所述彈性件亦設置為多個。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置容腔的一端為第一擋塊,所述置容腔的另一端為第二擋塊。
附圖說明
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其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中:100-混紡面料,110-防護面料層,111-置容腔,1111-第一擋塊,1112-第二擋塊,1113-第一彈性段,1114-第二彈性段,1115-第三彈性段,120-透氣層,130-舒適層,200-彈性件,210-第一彈性部,220-第二彈性部,221-第一鉸接點,230-第三彈性部,231-第二鉸接點,250-支撐座,251-通槽,252-導向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在下面的詳細描述中,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附圖和描述在本質(zhì)上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如圖1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高彈性復合混紡面料100,所述高彈性復合混紡面料包括舒適層130;透氣層120,所述透氣層與所述舒適層連接;防護面料層110,優(yōu)先地,所述防護面料層由彈力棉纖維和大豆蛋白復合纖維混紡編織而成,所述透氣層為Coolnice吸濕導汗涼爽纖維面料層,所述舒適層由蘭精木代爾纖維和Aerocool吸濕排汗聚酯纖維混紡編織而成,所述Coolnice吸濕導汗涼爽纖維面料層呈W型結構固定設置在所述防護面料層和舒適層之間,所述防護面料層與所述透氣層連接,所述防護面料層彈性設置,所述防護面料層包括:
置容腔111,所述置容腔形成于所述防護面料層的內(nèi)部,所述置容腔的上表面為第一彈性段1113,所述第一彈性段的一側為第二彈性段1114,所述第一彈性段的另一側為第三彈性段1115;
彈性件200,所述彈性件設置于所述置容腔內(nèi),所述彈性件包括與第一彈性段相適配的第一彈性部210,與第二彈性段相適配的第二彈性部220,與第三彈性段相適配的第三彈性部230,所述第二彈性部與所述第一彈性部之間為鉸接,即在第二彈性部與第一彈性部之間為第一鉸接點221,所述第三彈性部與所述第一彈性部之間亦為鉸接,在第三彈性部與第一彈性部之間為第二鉸接點231。
本實用新型中,因設置有舒適層、透氣層和防護面料層,多層面料層最終構成高彈性復合混紡面料,使用時的強度、彈性、透氣等方面都有較大提升,同時,在防護面料層內(nèi)還設置置容腔和彈性件,彈性件的第一彈性部、第二彈性部和第三彈性部分別與置容腔的第一彈性段、第二彈性段和第三彈性段相適配,進而使得整個混紡面料的彈性進一步加強,使得該面料的使用范圍加大,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的需求。
進一步地,所述高彈性復合混紡面料還包括支撐組件,所述支撐組件包括:
導向柱252,所述導向柱的上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彈性部210上;
支撐座250,所述支撐座設置于所述透氣層120上,所述導向柱相對于所述支撐座滑動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座的中心處為通槽251,所述導向柱被容納于所述通槽內(nèi)。
進一步地,所述置容腔的斷面形狀為Ω狀,所述彈性件的斷面形狀亦為Ω狀,所述置容腔設置為多個,所述彈性件亦設置為多個。
進一步地,所述置容腔的一端為第一擋塊1111,所述置容腔的另一端為第二擋塊1112。
當外界作用力施加于防護面料層時,置容腔的容積被壓縮,進而使得第一彈性段抵接于第一彈性部上,第二彈性段抵接于第二彈性部上,第三彈性段抵接于第三彈性部上,進而壓縮彈性件,彈性件的第二彈性部和第三彈性部分別沿置容腔的兩端逐漸延伸,同時,第一彈性部的下側抵接于導向柱上,使得導向柱沿支撐座的通槽滑動,最終使得導向柱抵接于通槽的底部,此時,彈性件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進行被壓縮,當外界作用力不作用時,彈性件恢復初始位置,整個過程可以往復實現(xiàn)。這樣,便極大程度上使得該復合混紡面料的彈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