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組合煙花的自動化加工設備,尤其是一種在煙花筒的引線孔內插入引線的自動化加工裝置。
背景技術:中國發(fā)明專利文獻CN103528447A公開了“一種組合煙花的自動插引裝置”。實現(xiàn)了一種傳火點火可靠準確的全新引線結構的自動化插引加工;可滿足任何間距的引線孔之間的插引連火工作,拓寬了自動化化設備在煙花生產(chǎn)上的應用范圍;相對現(xiàn)有設備省略了諸多技術要素,機構大大精簡的同時,其工作穩(wěn)定性提高,使用壽命增長,制造成本降低,使用維護簡單方便;同時具有較高的加工精度,可滿足產(chǎn)品對引線傳火的時間精度要求。該裝置的送引機構包括夾持引線的送引輪組及其驅動元件,所述送引輪組包括圍繞引線圓周相對設置的兩個送引輪,引線夾持于兩輪體相對面之間,輪體轉動時驅動引線。兩個送引輪可以是一個主動輪和一個從動輪的組合,也可以是兩個主動輪的組合。然而,該裝置只能夠滿足單根引線的插引工作。實踐中,煙花產(chǎn)品有快引、慢引的區(qū)別,都需要進行插引加工,利用該裝置需要設置兩套插引裝置各自完成兩種引線的加工;或者在同一套裝置上更換引線后分兩次完成。導致生產(chǎn)效率降低,操作難度大,設備成本提高。不利于推廣應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為了解決上述弊端,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組合煙花插引裝置的雙引線送引機構,同一臺設備能夠在兩種引線的加工狀態(tài)之間切換。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組合煙花插引的雙引線送引機構,包括送引輪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引輪組包括一個主動輪和兩個從動輪,主動輪連接旋轉驅動件(如電機),兩個從動輪分別連接升降驅動件(如氣缸);兩個從動輪與主動輪的位置關系選自下述方案之一:A.兩個從動輪都位于主動輪下方,兩個從動輪處于上升狀態(tài)時,兩個從動輪的工作面都能與主動輪的工作面壓合,夾持推送從動輪和主動輪之間的引線;B.兩個從動輪都位于主動輪上方,兩個從動輪處于下降狀態(tài)時,兩個從動輪的工作面都能與主動輪的工作面壓合,夾持推送從動輪和主動輪之間的引線;C.一個從動輪位于主動輪上方,該從動輪處于下降狀態(tài)時,該從動輪的工作面與主動輪的工作面壓合,夾持推送該從動輪和主動輪之間的引線;另一個從動輪位于主動輪下方,該從動輪處于上升狀態(tài)時,該從動輪的工作面能與主動輪的工作面壓合,夾持推送該從動輪和主動輪之間的引線。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進行連續(xù)引線的插引加工時,送引機構在控制系統(tǒng)的協(xié)調下,可以任意選擇某個從動輪處于與主動輪壓合的工作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在兩種引線的加工狀態(tài)之間切換。同時,對于處于工作狀態(tài)的從動輪而言,可以在引線輸送到位后適時升/降,脫離與主動輪的壓合,放松對引線的夾持,使得引線處于自由狀態(tài),插引桿下行插引時,拖動連續(xù)引線折疊進入煙花筒的引線孔內。有利于插引動作的順利完成,避免在夾持狀態(tài)下被拖動所導致的引線結構強度的損害。改進地,所述送引機構還包括引線跟隨定位機構,該機構包括設置于基體上的引線約束槽,所述基體連接第二升降驅動件,帶動引線約束槽和插引桿同步下行,所述引線約束槽位于插引桿的前方,所述引線約束槽的槽壁從兩側約束引線的位置。在導引輪組的作用下,引線卷的自由端向前方運動,通過插引桿位置后,引線進入插引桿前方的引線約束槽內。其作用在于,引線在插引桿底端面推動下進入煙花筒引線孔內的過程中,由于引線處于自由狀態(tài),而且插引桿底端面的面積較小,引線容易打滑偏離插引桿的底端面,導致引線沒有插入引線孔,造成斷火的嚴重質量問題,而且排查補救困難。引線約束槽和插引桿同步下行,在上述過程中,有效限制了引線左右運動的空間,杜絕了引線打滑偏離的可能,百分之百地確保了產(chǎn)品質量。在兩個從動輪與主動輪的位置關系選自A、B方案之一時,為了有利于插引工作的完成,減少冗余縮小設備體積。優(yōu)選地,所述送引機構包括雙引線送引通道,該通道包括兩條并列的送引通道,兩條通道的引線的進口端靠近送引輪組,出口端靠近插引桿;兩條送引通道由進口端的水平并列結構漸變?yōu)槌隹诙说拇怪辈⒘薪Y構。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附圖說明圖1為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的雙引線送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的引線未端跟隨定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的雙引線送引通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1,反映本發(fā)明的一種具體結構,所述組合煙花的插引裝置整體包括打孔針1,送引機構2、雙引線送引通道3、切引元件4、插引桿5、引線未端跟隨定位機構6,引線7在送引機構2作用下,通過雙引線送引通道3,還通過切引元件4和插引桿5的下方,引線7進入引線跟隨定位機構6。各部分具體結構分述如下:參見圖2,送引機構包括一個較大的主動輪101和較小的第一從動輪102和第二從動輪103構成的送引輪組,主動輪101連接旋轉驅動步進電機(圖中未畫出),第一從動輪102通過連接件104連接升降驅氣缸(圖中未畫出),第二從動輪103通過連接件105連接升降驅氣缸(圖中未畫出);兩個從動輪與主動輪的位置關系采用A方案:兩個從動輪102、103都位于主動輪101下方,兩個從動輪102、103處于上升狀態(tài)時,兩個從動輪102、103的工作面都能與主動輪101的工作面壓合,夾持推送從動輪102、103和主動輪101之間的引線7。兩個從動輪與主動輪的位置關系采用B或C方案時,結構原理類似,不再贅述。參見圖3,引線跟隨定位機構6包括設置于基體601上的引線約束槽602,所述基體601通過導軌603和基板604連接第二升降驅動件(圖中未畫出),基板604固接插引桿5的上端,第二升降驅動件通過基板604帶動引線約束槽602和插引桿5同步下行,所述引線約束槽602位于插引桿5的前方,所述引線約束槽602的槽壁從兩側約束引線7的位置。參見圖4,雙引線送引通道3包括兩條并列的送引通道301、302,兩條通道301、302的引線7的進口端303靠近送引輪組,出口端304靠近插引桿5;兩條送引通道301、302由進口端303的水平并列結構漸變?yōu)槌隹诙?04的垂直并列結構。本發(fā)明描述的上述實現(xiàn)方式僅是為了清楚的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做出任何限制。本發(fā)明在本技術領域具有公知的多種替代或者變形,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實質意義的前提下,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