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和投影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和投影儀。特別是對那種根據圖象信息、將光源射出的光束調制后、使其從投射透鏡投射的電光裝置進行冷卻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和設有這種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的投影儀。
背景技術:
以前,已知的所謂三板式的投影儀是譬如根據圖象信息、用棱鏡等將液晶控制板等電光裝置調制的色光合成,借助投射透鏡將彩色圖象放大、投射。這種投影儀的光學組件是由分光鏡將光源射出的光束分離成紅色(R)、綠色(G)和藍色(B)等三原色的色光。而且,光學組件還根據圖象信息、由作為電光裝置的三張液晶控制板對每個色光進行調制,用交叉分光棱鏡將調制后的光束合成。
這種以前的投影儀設有光學組件,而這種光學組件是利用耐熱較弱的液晶控制板而調制色光的,為此,在以前的投影儀中,為了防止由光源發(fā)生的熱量等引起的損傷,特地設置了冷卻風扇,用于將風送到光學組件的液晶控制板附近而進行冷卻。
由于只把冷卻風扇配設在光學組件的液晶控制板附近,因而就會因冷卻風扇的設置而使投影儀的體積增大。而且,由于投射透鏡是圓柱狀,因此容易在這個投射透鏡的周圍產生難以有效利用的死區(qū)。
以前已知的投影儀有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報告特開平11-160793號所記載的結構。這個特開平11-160793號公報所記載的投影儀是將冷卻風扇鄰接投射透鏡地設置。而且在冷卻風扇的排氣側設置著排氣通道。從下方將冷卻風扇排出的風送到光學組件的液晶控制板附近而進行冷卻。在光學組件的上方還配設著循環(huán)通道,將從排氣通道送到光學組件的排氣風加以回收。這個循環(huán)通道還用冷卻用降溫裝置、把回收了的排氣風冷卻之后送到冷卻風扇的吸氣側。上述特開平11-160793號公報所記載的以前的投影儀,由于能有效地利用投射透鏡周圍的空間,因而能使其結構小型化,而且,由于使送到光學組件的冷卻風扇排出的排氣風循環(huán)的裝置是密閉結構,因而就采用那種能防止塵埃從外部混入的結構。
但是,在上述特開平11-160793號公報所記載的以前投影儀中,由于采用了使冷卻風扇送出的排氣風循環(huán)的密閉結構,因而這種投影儀的結構復雜,而且有難于小型化的問題。由于是用1個冷卻風扇冷卻光學組件,因而必需送出具有能冷卻光學組件那樣程度的風量,這就會使冷卻風扇的負荷增大,還有不能降低噪聲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為了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用簡單的結構就能容易地使其小型化、而且能降低風扇負荷、能降低噪聲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和投影儀。
本發(fā)明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用于冷卻根據圖象信息而對光源射出的光束進行調制、并從投射透鏡投射調制后的光的電光裝置,其特征在于,它設有下面開著吸氣口的框體;鄰接上述投射透鏡地配設在上述框體內、吸氣側與上述吸氣口連通的風扇;把從這些風扇排出的排氣風吹到上述電光裝置上的通道。
如果采用本發(fā)明的上述結構,由于它是借助與投射透鏡鄰接地配設的風扇從框體下面的吸氣口吸氣,風扇排出的排氣風是借助通道吹到電光裝置上而進行冷卻。因而能有效地利用投射透鏡周圍的空間、能使結構小型化。而且,只要用框體的下面設置吸氣口的簡單結構、就能使譬如空氣中的塵埃難從吸氣口吸入到風扇、不會發(fā)生因塵埃引起的影響,能使結構小型化。
本發(fā)明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用于冷卻根據圖象信息而對光源射出的光束進行調制、并從投射透鏡投射調制后的光的電光裝置,其特征在于,它設有鄰接上述投射透鏡地配設的一對風扇;把從這些風扇排出的排氣風吹到上述電光裝置上的通道。
如果采用本發(fā)明的上述結構,由于從鄰接投射透鏡地配設的一對風扇排出的排氣風是借助通道吹到電光裝置上,因而能有效地利用投射透鏡周圍的空間、能使結構小型化。而且,能充分確保冷卻電光裝置用的風量,能減少風扇的負荷,并能降低噪聲。
最好,本發(fā)明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中、一對風扇是回轉方向以投射透鏡為中心而左右對稱的。
如果采用這樣的結構,由于將一對風扇的回轉方向取成以投射透鏡為中心而左右對稱,因而能設有相同的風扇,能提高組裝性能。
最好,本發(fā)明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設有框體,該框體配設著電光裝置、投射透鏡、一對風扇和通道,并且具有與上述一對風扇的吸氣側分別連通的1個吸氣口。
如果采用上述結構,由于在配設著電光裝置、投射透鏡、一對風扇和通道的框體上設置著與一對風扇的吸氣側分別相連接的一個吸氣口;因而,即使設有多個風扇,也能用設置一個吸氣口的簡單結構進行吸氣,與設置多個吸氣口的場合相比,能提高制造性能。
最好,本發(fā)明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中,吸氣口是設置在框體下面的。
如果采用上述結構,由于吸氣口設置在框體下面,因而空氣中的塵埃難從吸氣口吸入到風扇、不會發(fā)生因塵埃引起的影響,能使結構小型化。
最好,本發(fā)明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具有整流構件,它是配設在一對風扇的吸氣側、并將這些風扇吸入的各個吸氣量整流成大致相同的量。
如果采用上述結構,由于在一對風扇的吸氣側設置整流構件,將這些風扇吸入的各個吸氣量整流成大致相同的量;因而,能從各個風扇分別穩(wěn)定地吸氣,能使風扇的負荷穩(wěn)定,能提高冷卻效率,能降低噪聲。
最好,本發(fā)明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中,框體設有整流板,它是鄰接吸氣口而設置、并將一對風扇吸氣的各個吸氣量整流成大致相同的量。
如果采用上述結構,由于鄰接框體的吸氣口設置將一對風扇吸入的各個吸氣量整流成大致相同的量的整流板,因而用設置整流板的簡單結構就能由一對風扇分別穩(wěn)定地進行吸氣,使風扇的負荷穩(wěn)定、并能提高冷卻效率,而且能降低噪聲。
最好,本發(fā)明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中設置多個電光裝置;通道具有分流構件,將各個大致相同量的排氣風吹到上述多個電光裝置上。
如果采用上述結構,由于在通道上設置將各個大致相同量的排氣風吹到多個電光裝置上的分流構件,因而能沒偏向、穩(wěn)定地冷卻電光裝置。
最好,本發(fā)明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中,設有3種電光裝置;上述通道具有分流構件,將一對風扇分別排出的排氣風的2/3風量分別吹到電光裝置中的2個不同電光裝置上、將風扇排出的排氣風的其余部分風量合流之后、吹到電光裝置中的其他電光裝置上。
如果采用上述結構,由于通道具有分流構件,由它將一對風扇分別排出的排氣風的2/3風量分別吹到3種電光裝置中的2個不同電光裝置上、將其余部分風量合流之后、吹到其他電光裝置上,因而能不偏向、穩(wěn)定地對電光裝置進行冷卻。
本發(fā)明的投影儀,其特征在于,它設有根據圖象信息對光源射出的光束進行調制的電光裝置、投射由這個電光裝置調制的光束的投射透鏡、上述本發(fā)明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
如果采用上述結構,由于具有上述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因而用簡單的結構就能使投影儀小型化,而且能降低風扇的負荷、從而降低噪聲。
圖1是表示從上方看到的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投影儀的整體斜視圖。
圖2是表示從下方看到的上述投影儀的整體斜視圖。
圖3是表示上述投影儀內部的斜視圖,具體地說、是表示從圖1所示的狀態(tài)將投影儀的上部殼體卸下之后的示意圖。
圖4是表示上述投影儀內部的斜視圖,具體地說、是表示從后方側看到的由圖3所示的狀態(tài)將屏蔽板、驅動配電板和上光導向裝置卸下之后的示意圖。
圖5是表示上述投影儀內部的斜視圖,具體地說、是表示從圖4所示的狀態(tài)將光學組件卸下之后的示意圖。
圖6是從下方側看到的上述光學組件的斜視圖。
圖7是模式地表示上述投影儀的光學系統(tǒng)的平面圖。
圖8是表示從下方側看到的由相互形成一體的液晶控制板和棱鏡構成的光學零件的斜視圖。
圖9是表示在下光導向裝置中的上述光學零件的安裝位置的斜視圖。
圖10是表示上述光學組件的平面圖。
圖11是表示沿著圖10的XI-XI線取得的斷面圖。
圖12是表示圖11所示XII部分的放大圖。
圖13是放大地表示上述光學組件主要部分的平面圖。
圖14是表示上述投影儀的冷卻系統(tǒng)的結構的斜視圖。
圖15是表示上述投影儀的冷卻系統(tǒng)的結構的底面斜視圖。
圖16是表示上述投影儀的冷卻系統(tǒng)的結構的分解斜視圖。
圖17是模式地表示上述投影儀的冷卻系統(tǒng)分流構件的結構斷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著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
圖1是表示從上方看到的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投影儀1的整體斜視圖、圖2是表示從下方看到的上述投影儀1的整體斜視圖、圖3~圖5是表示投影儀1內部的斜視圖。具體地說,圖3是表示從圖1所示的狀態(tài)將投影儀1的上部殼體21卸下之后的示意圖、圖4是表示從圖3所示的狀態(tài)將屏蔽板80、驅動配電板90和上光導向裝置472卸下之后的示意圖、圖5是表示從圖4所示的狀態(tài)將光學組件4卸下之后的示意圖。下面,對構成投影儀的這些零件4、21、80、90、472等進行詳細的說明。
在圖1~圖3中,投影儀1設有作成框體的外包裝殼體2、被收容在外包裝殼體2內電源組件3、和配設在上述外包裝殼體2內的平面呈U字形的光學組件4,整個投影儀1大致成四方體形狀。
外包裝殼體2由分別用樹脂制成的上部殼體21和下部殼體23構成。這些殼體21、23相互由螺釘固定。
上部殼體21由上面部211、設置在它周圍的側面部212、背面部213和正面部214形成。
在上面部211的前方側,以嵌入的方式、能自由卸下地安裝著燈蓋24。而且,在上面部211的燈蓋24的側方、設置著使投射透鏡46上面部分露出的缺口部211A,借助控制桿、手動地進行投射透鏡46的變焦操作、聚焦操作。在上述缺口部211A的后方側設置著操作控制板25。
正面部214設有與上述的上部殼體21的缺口部211A相連接的圓形開口212A,配置著與整個圓形開口212A相對應的投射透鏡46。在這個正面部214的與上述圓形開口212A相反側上設有排氣口212B、它位于內部的電源組件3的前方側,在這排氣口212B上設置著排氣用百葉窗26,它使冷卻空氣從圖象投射區(qū)域向外部方向,即、向圖中的左側排出;而且還兼用于遮光(實際上、排氣用百葉窗26是安裝在下部殼體23上的)。
下部殼體23由底面部231、設置在底面部周圍的側面部232和背面部233形成。
在底面部231的前方側設有位置調整機構27,用于調整投影儀1整體的傾斜而進行投射圖象對位。在底面部231后方側的一方角部上設置另一個位置調整機構28,用于調整投影儀1的另一個方向的傾斜;而在底面部231后方側的另一個角部上設有后底腳231A。但是,后底腳231A不能進行位置調整。而且在底面部231上還設置著冷卻空氣的吸氣口231B。在這個吸氣口231B上、能自由卸下地安裝著蓋子231C,其上開設著多個格子狀的吸氣用開口231C1。
在一方的側面部232上設置著用于能自由回轉地安裝コ字形手柄29的安裝部232A。
在這樣的外包裝殼體2的一方側面的上部殼體21和下部殼體23的各個側面部212、213上設置著使手柄29處于上側而將投影儀1直立時構成腳部的側部底腳2A(參照圖2)。
此外,在外包裝殼體2的背面?zhèn)仍O有外部設備用的接口部2B,它是跨越地在上部殼體21的背面部213和在下部殼體23的背面部233上開著口的,在這外部設備用的接口2B內設有接口蓋215,而且在接口封皮215的內部側配置著其上裝著各種連接器、圖中沒有表示的接口基板,在接口部2B的左右兩側、在各個背面部213、233上設置著揚聲器孔2C和吸氣口2D,其中的吸氣口2D位于內部的電源組件3的后方側。
電源組件3如圖4所示,由電源31、配置在電源31的側方的燈驅動回路(鎮(zhèn)流電阻)32構成。
電源31是通過電源電纜而把要供給的電力供給燈驅動回路32和驅動配電板90(參照圖3)等,電源31還設有用于插入上述電源電纜的輸入連接器33(參照圖2)。
光學組件4如圖4、圖6、圖7所示,是將光源燈411射出的光束進行光學處理,形成與圖象信息相對應的光學象的組件。設有積分儀照明光學系統(tǒng)41、色分離光學系統(tǒng)42、中繼光學系統(tǒng)43、電光裝置44、作為色合成光學系統(tǒng)的交叉分色棱鏡45(參照圖7)和作為投射光學系統(tǒng)的投射透鏡46。
上述這些電源組件3和光學組件4由包含上下周圍的鋁制的屏蔽板80(參照圖3、圖5)覆蓋著,由此能防止電磁噪聲從電源組件3等向外部的泄漏。
圖4和圖7中,積分儀照明光學系統(tǒng)41是用于對構成電光裝置44的3張液晶控制板441(紅色、綠色、藍色等每種色光分別表示為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上的圖象形成區(qū)域進行大致均勻的照明,其設有光源裝置413、第1透鏡陣列418、含有UV過濾鏡的第2透鏡陣列414、偏光變換元件415、第1聚光透鏡416、反射鏡424、第2聚光透鏡419。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分別作為電光裝置而起作用。
在上述這些構件中,光源裝置413設有作為放射光源而射出放射狀光線的光源燈411、對這光源燈411射出的放射光進行反射的反射器412。大多是將鎢絲燈泡、金屬鹵化物燈泡、或者高壓水銀燈泡用作光源燈411。大多是將拋物面鏡子用作反射器412。除了拋物面鏡子,也可將橢圓面鏡子與平行化透鏡(凹透鏡)一起使用。
第1透鏡陣列418具有從光軸方向看、大致呈矩形輪廓的小透鏡配置成矩陣狀的結構。各個小透鏡將光源燈411射出的光束分割成多個部分光束。各個小透鏡的輪廓形狀設定成與液晶控制板441的圖象形成區(qū)域的形狀是基本相似形。譬如液晶控制板441的圖象形成區(qū)域的縱橫尺寸比(縱橫尺寸的比例)是4∶3的話,則各個小透鏡的縱橫尺寸比也是4∶3。
第2透鏡陣列414具有與第1透鏡陣列418大致相同的結構、具有小透鏡配置成矩陣狀的結構。這個第2透鏡陣列414具有使第1聚光透鏡416、第2聚光透鏡419和第1透鏡陣列418的各個小透鏡的像在液晶控制板上成像的機能。
偏光變換元件415是配置在第2透鏡陣列414和第1聚光透鏡416之間的,而且是與第2透鏡陣列414形成一體的元件。這種偏光變換元件415是將第2透鏡陣列414射出的光變換成第1種類的偏光光線,由此,能提高電光裝置44上的光線利用率。
具體地說,由偏光變換元件415變換成1種偏光光線的各部分光線由第1聚光透鏡416和第2聚光透鏡419最終在電光裝置44的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上大致重疊。利用對偏光光線進行調制的這種形式的液晶控制板441的投影儀,由于只能利用1種的偏光,因而對發(fā)出其他隨機種類的偏光的光源燈411所發(fā)出的光線有大約一半沒有利用。
而由于利用了偏光變換元件415,就使光源燈411射出的光線全部變換成1種偏光光線,因而提高了在電光裝置44中的光線利用效率。這種偏光變換元件415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報告特開平8-304739號所介紹的那樣。
色分離光學系統(tǒng)42具有2個分色鏡421、422和反射鏡423;具有用分色鏡421、422把從積分儀照明光學系統(tǒng)41射出的多個部分光束分離成紅、綠、藍等三色的色光的機能。
中繼光學系統(tǒng)43具有入射側透鏡431、中繼透鏡433和反射鏡432、434;具有將色分離光學系統(tǒng)42分離了的色光中的藍色光導引到液晶控制板441B的機能。
這時,由色分離光學系統(tǒng)42的分色鏡421使積分儀照明光學系統(tǒng)41射出的光束中的藍色光成分和綠色光成分透過,而且將紅色光成分反射。由分色鏡421反射的紅色光由反射鏡423反射,通過場透鏡417而到達紅色用的液晶控制板441R。這個場透鏡417把從第2透鏡陣列414射出的各部分光束變換成平行于它的中心軸(主光線)的光束。設置在其他液晶控制板441G、441B的光入射側的場透鏡417也起同樣地作用。
透過分色鏡421的綠色光和藍色光中,綠色光由分色鏡422反射,通過場透鏡417而到達綠色光用的液晶控制板441G。另一方面,藍色光透過分色鏡422之后、通過中繼光學系統(tǒng)43,進而通過場透鏡417而到達藍色光用的液晶控制板441B。這是為了在藍色光中用了中繼光學系統(tǒng)43,使藍色光的光路的長度大于其他色光的光路長度,以防止由光的擴散等引起的光利用效率的降低。即、為了使入射到入射側透鏡431的部分光束原封不動地傳遞到場透鏡417。
電光裝置44具有3片作為光調制裝置的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這些液晶控制板是把譬如聚硅酮TFT用作開關元件,由這3片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把由色分離光學系統(tǒng)42分離的各個色光、根據圖象信息進行調制而形成光學像。
交叉分色棱鏡45是將3片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射出的每個調制了的色光圖象進行合成而形成彩色圖象。在交叉分色棱鏡45上對紅色光進行反射的絕緣材料多層薄膜和對藍色光進行反射的絕緣材料多層薄膜沿著4個直角棱鏡的界面大致形成X字狀,由這些絕緣材料多層薄膜將3個色光合成。而且從投射透鏡46射出由交叉分色棱鏡45合成的彩色圖象,放大地投射到屏幕上。
如圖4、圖6所示,上面說明的各個光學系統(tǒng)41~45都是設置在作為光學組件用框體的合成樹脂制的光導向裝置47內。
這個光導向裝置47由下部光導向裝置471和上部光導向裝置472構成,上述下部光導向裝置471上設有分別從上方、以滑動方式嵌入上述各個光學元件414~419、421~423、431~434用的槽溝,上述上部光導向裝置472是作成將下部光導向裝置471的上部開口側封閉的蓋子狀。
而且,在光導向裝置47的光射出側形成頭部49。在頭部49的前方側固定著投射透鏡46,在后方側固定著交叉分色棱鏡45,其中安裝著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
光導向裝置47的材料并不局限于合成樹脂,也可以用金屬制成。而且還可以上、下部光導向裝置471、472中的一方是用合成樹脂、另一方是用金屬構成。
本實施方式的投影儀1設有控制板冷卻系統(tǒng)A、主要冷卻光源燈411的電燈冷卻系統(tǒng)B和主要冷卻電源31的電源冷卻系統(tǒng)C;上述控制板冷卻系統(tǒng)A是主要冷卻液晶控制板411R、411G、411B的本發(fā)明冷卻裝置。
在圖2、圖4、圖5中,在控制板冷卻系統(tǒng)A中,采用了一對配置在投射透鏡46兩側的多葉片風扇51A、51B。由多葉片風扇51A、51B把從下面的吸氣口231B吸入的冷卻空氣、從下方向上方地冷卻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之后,一邊冷卻驅動配電板90(參照圖3)的下面、一邊接近前方角部的軸流排氣風扇53,從前面?zhèn)鹊呐艢饪?12B排出。
即,如圖2、圖4、圖5和圖14~圖17所示,作為冷卻裝置的控制板冷卻系統(tǒng)A具有一對鼓風機式的多葉片風扇51A、51B以及與這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安裝成一體的通道52。
而且,多葉片風扇51A具有中空的大致成圓筒狀風扇罩51A3,它是在軸向的一個端面上開著風扇吸氣孔51A1,在外周面上、朝切線方向地開設著風扇排氣孔51A2的。此外,在風扇罩51A3內、配設著電動部51A4和風扇葉片51A5,這個風扇葉片51A5是與上述電動部51A4的圖中沒有表示的輸出軸安裝成一體、而且由這個輸出軸的回轉驅動而回轉。多葉片風扇51B也同樣地設有風扇罩51B3和配設在這個風扇罩51B3內的電動部51B4及風扇葉片51B5;上述風扇罩51B3是開設著風扇吸氣孔51B1和風扇排氣孔51B2的。即、多葉片風扇51A、51B是相同的物體,也就是說、它們是形狀和特性相同的同一規(guī)格的構件。
通道52有形成一體的吸氣通道部52A和排氣通道部52B。而且,在吸氣通道部52A上設有透鏡保持部52A1,它是大致向上地彎曲成圓弧狀、用于保持投射透鏡46的。在透鏡保持部52A1的外周面上設置著軸向大致沿著上下方向的基本呈四方筒狀的連通筒部52A2。這個連通筒部52A2的前端緣與設置在外包裝殼體2下面的吸氣口231B的開口緣附近相卡合。通過連通筒部52A2與吸氣口231B的卡合,由透鏡保持部52A1的外周側與連通筒部52A2的內周側分割地形成與吸氣口231B連通的吸氣室52A3。
而且,在連通筒部52A2上、在位于由透鏡保持部52A1保持的投射透鏡46的徑向,即、位于投射透鏡46兩側的面上,分別設有通道連通孔52A4,它們都是與吸氣室52A3連通的。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由譬如螺釘52A5等安裝在通道52的連通筒部52A2上,使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的各個吸氣孔51A1、51B1處于與連通筒部52A2的通道連通孔52A4相連通的狀態(tài)下。即、將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位于投射透鏡46的徑向而面對面地安裝。由于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是同樣的構件,因而回轉方向是以投射透鏡46為中心而左右對稱的。
在透鏡保持部52A1的外周面上還設有作為整流構件的整流板52A6,它具有沿著上下方向的平面。這個整流板52A6沿著被保持在透鏡保持部52A1里的投射透鏡46的徑向、將吸氣室52A3分割成2部分。即、吸氣室52A3被整流板52A6分割成與多葉片風扇51A連通的第1吸氣室52A31、與多葉片風扇51B連通的第2吸氣室52A32等2部分。第1吸氣室52A31和第2吸氣室52A32在風路阻力方面是相等的。
而且,在吸氣通道部52A上形成第1吸氣風路52A7和第2吸氣風路52A8,它們是從外包裝殼體2的吸氣口231B連通到多葉片風扇51A、51B的各個風扇吸氣孔51A1、51B1的。
排氣通道部52B具有制成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軸向的大致三角形筒狀的簡體部52B1。而且,在上述筒體部52B1上、將下面封閉而形成一體地安裝著大致呈三角形板狀的整流下抑制板52B2。在上述筒體部52B1上、還將上面封閉而形成一體地安裝著大致呈三角形板狀的整流上抑制板478。而且,排氣通道部52B由筒體部52B1、整流下抑制板52B2和整流上抑制板478形成大致三角柱狀。
在整流下抑制板52B2的上面還設置著四角筒狀的整流筒部52B3,它是位于中心、軸向沿著上下方向的。在筒體部52B1上、與三角形的底部相對應的一方位置上、形成第1排氣連通孔52B4的開口,它是朝著與吸氣通道部52A的透鏡保持部52A1的軸向大致平行地開口的。多葉片風扇51A的風扇排氣孔51A2與這個第1排氣連通孔52B4相連通。
在筒體部52B1上、與三角形的底部相對應的另一方位置上、即與第1排氣連通孔52B4相反一側設置著導引通道部52B5,它有沿著上下方向的軸向。而且,在這個導引通道部52B5的上端還形成第2排氣連通孔52B6的開口,它是朝著與吸氣通道部52A的透鏡保持部52A1的軸向大致平行地開口的。多葉片風扇51B的風扇排氣孔51B2與這個第2排氣連通孔52B6相連通。
在整流上抑制板478上、用譬如沖孔的工藝方法形成排氣流出孔478A,它是能與整流筒部52B3上端相卡合的大致四方形、而且與整流筒部52B3的吸氣通道部52A側以外的邊相對應的位置形成大致呈コ字狀的缺口部。由這個排氣流出孔和整流筒部52B3的外周緣形成排氣吹出孔478AB、478AG、478AR。在組裝到外包裝殼體2內的狀態(tài)下、這些排氣吹出孔478AB、478AG、478AR分別處在與光學組件的液晶控制板441B、441G、441R鄰接的位置。在排氣吹出孔478AB、478AG、478AR的開口緣上還沖起而形成一對向上直立片478A4。
在整流下抑制板52B2的上面設有第1分流板52B7和一對第2分流板52B8。而且,第1分流板52B7是平面沿著上下方向、并且沿著吸氣通道部52A的透鏡保持部52A1的軸向而設置,設置在與整流下抑制板52B2的頂角相對應的位置上。由這個第1分流板52B7,在排氣通道部52B上形成一對第1排氣風路52B91和第2排氣風路52B92;前者是借助第1排氣連通孔52B4而使多葉片風扇51A的風扇排氣孔51A2與排氣吹出孔478AG、478AR相連通、后者是借助第2排氣連通孔52B6而使多葉片風扇51B的風扇排氣孔51B2與排氣吹出孔478AB、478AG相連通。
第2分流板52B8是平面方向為上下方向、并且沿著與多葉片風扇51A、51B面對著的方向,設置在第1排氣風路52B91和第2排氣風路52B92內與整流上抑制板478的排氣吹出孔478AB、478AR鄰接的位置上。即、第2分流板52B8是與第1排氣風路52B9 1和第2排氣風路52B92內流通的空氣流向大致垂直相交而阻礙空氣的流動。阻礙空氣流動狀態(tài)的條件是流動空氣的2/3從排氣吹出孔478AB、478AR流出,其余的空氣從排氣吹出孔478AG流出。由這第1分流板52B7和一對第2分流板52B8構成分流構件。
另一方面,如圖4~圖6所示、燈冷卻系統(tǒng)B是利用設置在光學組件4下面的多葉片風扇54。由多葉片風扇54吹過來的投影儀1內的冷卻空氣從上光導向裝置472上所設置的圖中沒有表示的開口部進入到光導向裝置47里,在通過組件化了的第2透鏡陣列414和偏光變換元件415之間,冷卻了這些組件之后,從下光導向裝置471的排氣側開口471A排出而被上述多葉片風扇54吸引、排出。被排出的冷卻空氣再次從下光導向裝置471的吸氣側開口471B進入到光導向裝置47內,進入到光源裝置413內而冷卻光源燈411,此后、從光導向裝置47排出,由上述軸流排氣風扇53從排氣口213B排出。
如圖4所示,光源冷卻系統(tǒng)C是利用電源31的后方所設置的軸流吸氣風扇55。由軸流吸氣風扇55從背面?zhèn)鹊奈鼩饪?D吸引的冷卻空氣對電源31和風扇驅動回路32進行冷卻之后,與其他的冷卻系統(tǒng)A、B同樣地、由軸流排氣風扇53從排氣口213排出。
下面、參照圖8~圖13來詳細說明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以及交叉分色棱鏡45的安裝結構。
首先,如圖8所示,各個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是收容在保持架443內,將透明樹脂制的銷445與紫外線硬化型粘接劑一起插入到這些保持架443的四個角部形成的孔443A中,由此借助金屬制的固定用板446而將上述這些控制板粘接在作為交叉分色棱鏡45側面的光束入射面?zhèn)壬?即、固定到由所謂的POP(Pane1 On Prism)結構形成的交叉分色棱鏡45上)。
在保持架443上形成矩形狀的開口部443B,各個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在這開口部443B露出,這部分成為圖象形成區(qū)域。即、各個色光R、G、B被導入到各個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的這一部分,根據圖象信息而形成光學像。
固定用板446由粘接劑等直接粘接在交叉分色棱鏡45的光束入射面上,外周形狀比上述光束入射面稍許大一些。而且,固定用板446上、從交叉分色棱鏡45的光束入射面露出的部分上粘接著上述銷445。由此,不需要將交叉分色棱鏡45本體做成很大就能將保持架443固定在交叉分色棱鏡45側上。在這些固定用板446上、設置著與保持架443的開口部443B相對應的開口部446A(參照圖12),使從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射出的光束入射到交叉分色棱鏡45。
如圖9所示,用POP結構形成一體的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和交叉分色棱鏡45構成的棱鏡組件借助安裝構件447而固定在下光導向裝置471的安裝面473上,而上述安裝構件447是粘接在交叉分色棱鏡45上面(與光束入射面垂直相交的面)的。
上述安裝構件447、從平面上看,設有向四方伸出的四個臂部447A,在各個臂部447A上所設置的圓孔447B中,兩個大致處在對角線上的圓孔447B與突出地設置在安裝部473上的對應位置上突出部474(參照圖13中所示)嵌合,而其余的兩個圓孔447B上插通過被擰緊在對應的安裝部473上的螺釘475。在安裝構件447的中央的四方形部分上設置著適當的把持部,以便在卸下時操作者容易把持。
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朝交叉分色棱鏡54的三維位置調整是在安裝構件447被固定在交叉分色棱鏡45上的狀態(tài)下預先進行的。
另一方面,下光導向裝置471的安裝部473是設置在下光導向裝置471的大致沿著上下方向連續(xù)的圓柱狀或方柱狀的四個凸起部476的上部。因此,在安裝構件447被安裝在安裝部473上的狀態(tài)下,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和交叉分色棱鏡45是以吊下的狀態(tài)配設在安裝構件447的下面?zhèn)?,在稍稍從下光導向裝置471的底面浮起的狀態(tài)下被收容在光導向裝置47內。
在這樣的下光導向裝置471中,投射透鏡46固定用的頭部49成一體地設置在投射透鏡46側的兩個凸起部476上,即使重量較大的投射透鏡46固定在頭部49上,也不會使頭部49傾斜地由凸起部476給予增強。
在離開投射透鏡46側的兩個凸起部476上設置著沿著上下方向的多個保持片477(在圖4、圖9上、作為代表地表示著一部分保持片477),在相互接近的一對保持片477之間形成用于嵌入場透鏡417、分色鏡421、422、入射側透鏡431、轉換透鏡433的槽溝。即、由于將這些保持片477也和凸起部476形成一體,因而就能用凸起部476進行增強。
如圖6、圖10所示,在下光導向裝置471的底面上、在與液晶控制板411R、441G、441B相對應的三個部位設置著吸氣側開口471C,用從這些吸氣側開471C流入到光導向裝置47內的控制板冷卻系統(tǒng)A(參照圖2、圖5)的冷卻空氣對液晶控制板411R、441G、441B進行冷卻。
這時,在下光導向裝置471的下面設置著上述平面大致呈三角形的板狀整流上抑制板478,如圖9~圖12所示,設置在整流上抑制板478上的一對直立片478A4(共計6片)從吸氣側開口471C向上側突出。但是,在圖10中,用雙點劃線表示直立片478A4。由這些直立片478A4的作用,將用于冷卻液晶控制板411R、441G、441B的冷卻空氣流整流成從下方向上方流動。
固定用板446的邊緣向下方側伸出而形成的伸出部446B與圖10所示的吸氣側開口471C周緣中的交叉分色棱鏡45側、而且與其光束入射面平行的一個周緣相接近,這個伸出部446B沿著吸氣側開口471C的上述那個周緣而配置,由此能使其具有整流板的作用。這樣,控制板冷卻系統(tǒng)A的一部分冷卻空氣由伸出部446B導引,不會從下光導向裝置471的底面和交叉分色棱鏡45之間的間隙中漏出,能流入液晶控制板411R、441G、441B和交叉分色棱鏡45之間的間隙中。
而且,從下光導向裝置471的底面直立上升的直立部471D位于上述伸出部446B的里面?zhèn)?交叉分色棱鏡45側),由這個直立部471D和伸出部446B的重合,使冷卻空氣更難逸出。
另一方面,如圖10所示、在上光導向裝置472上、在與液晶控制板411R、441G、441B和交叉分色棱鏡45相對應的部分上設有缺口部472A,使下光導向裝置471的安裝部473也從這缺口部472A露出。即、借助預先將液晶控制板411R、441G、441B和交叉分色棱鏡45固定在安裝構件447上,即使在上光導向裝置472被安裝在下光導向裝置471上的狀態(tài)下,也能相對于安裝部473按安裝構件447進行安裝、拆卸。
而特別是與頭部49形成一體的凸起部476上所設置的安裝部473,其處于圖11所示的投射透鏡46的中心軸X-X的上方。因此,如圖13所示,從平面位置看、安裝構件447的兩個臂部447A與從頭部49向交叉分色棱鏡45側突出的投射透鏡46的端部46A外周是重合的,而且相互不會發(fā)生實質性的干擾。
下面,對電光裝置44的冷卻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將電力供給多葉片風扇51A、51B而使其驅動,即、使電動部51A4、51B4驅動而使風扇葉片51A5、51B5回轉。由這些多葉片風扇51A、51B的驅動使風扇殼體51A3、51B3內的空氣分別從風扇排氣孔51A2、51B2向排氣通道部52B流動。因此,使風扇殼體51A3、51B3內相對于大氣壓的負壓增大。進而使上述的與風扇吸氣孔51A1、51B1連通的吸氣通道部52A的第1吸氣室52A31和第2吸氣室52A32內相對于大氣壓的負壓也增大。
接著,從與第1吸氣室52A31和第2吸氣室52432連通的外包裝殼體2的吸氣口231B、借助蓋體231C的吸氣用口231C1而將外部的空氣吸入。這里,第1吸氣室52A31和第2吸氣室52A32被整流板52A6等分成兩部分。由此,從吸氣口231B吸入的空氣被分成各一半而在第1吸氣通路52A7和第2吸氣通路52A8內流通、然后分別流入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內。即、被吸入的空氣大致各一半地在吸氣通道部52A的第1吸氣室52A31和第2吸氣室52A32內流動,借助通道連通孔52A4、52B4和風扇吸氣孔51A1、51B1而被吸入到風扇殼體51A3、51B3內。
而且,被吸入到風扇殼體51A3、51B3內的空氣分別借助排氣通道部52B的第1排氣連通孔52B4和第2排氣連通孔52B6、各自被排入到第1排氣風路52B91和第2排氣風路52B92。然后、這些被排入到第1排氣風路52B91和第2排氣風路52B92內而流通的排氣風的流動先受到第2分流板52B8的阻礙。由這流動的阻礙使各個排氣風的2/3風量分別從排氣吹出孔478AB、478AR向上方流出。而且由這排氣風向上方的流出,使排氣風吹到位于上方的液晶控制板441B、441R附近,特地對上述液晶控制板441B、441R的附近進行冷卻。
而排氣風的其余1/3風量進一步在第1排氣風路52B91和第2排氣風路52B92內流通,由第1分流板52B7的作用而使它們分別從排氣吹出孔478AG流出。由這排氣風分別從第1排氣風路52B91和第2排氣風路52B92的各個排氣吹出孔478AG流出,使排氣風合流。由這排氣風的合流,使總的風量與從排氣吹出孔478AB、478AR吹出的風量大致相同。使合流了的排氣風吹到液晶控制板441G附近,特地對液晶控制板441G附近進行冷卻。
而冷卻棱鏡組件之后的排氣風從棱鏡組件的上方流在光學組件4內流通,最后從外包裝殼體2排出。
如果采用具有上述結構的本實施方式,則能取得如下所述的效果。
(1)由于本實施方式是借助與投射透鏡46鄰接地配設多葉片風扇51A、51B、從外包裝殼體2的下面的吸氣口231B吸氣,從這些多葉片風扇51A、51B排出的排氣風是借助通道52的通道部52B吹到棱鏡組件而進行冷卻。因而能有效地利用投射透鏡46周圍的難利用的空間、能使結構小型化。而且,只要利用在外包裝殼體2的下面設置吸氣口231B的簡單結構就能使其小型化、并能提高制造性能。此外,由于吸氣口231B是處于向下方開口的狀態(tài),因而空氣中的塵埃就難從吸氣口231B吸入到多葉片風扇51A、51B,能防止由于塵埃附著在多葉片風扇51A、51B內和棱鏡等構件上而使冷卻效果降低、能防止棱鏡組件的特性被損壞等由塵埃產生的影響。
(2)由于來自鄰接投射透鏡46、而且是位于投射透鏡46的徑向地配設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的排氣風是借助通道52的排氣通道部52B將吹到棱鏡組件上。因而能有效地利用投射透鏡46周圍的難利用的空間、能使結構小型化。而且,能由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充分確保冷卻棱鏡組件用的風量,能減少多葉片風扇51A、51B的負荷,從而能利用小型的多葉片風扇,能使冷卻裝置的結構小型化,并能由回轉速度的降低而降低噪聲。
(3)由于多葉片風扇51A、51B是將回轉方向取成以投射透鏡46為中心而左右對稱地設置,并使用相同的風扇,因而在組裝多葉片風扇51A、51B時沒有方向性,能使組裝性提高。
(4)由于在配設著電光裝置44、投射透鏡46、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和通道52的外包裝殼體2上設置著與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的吸氣側分別相連通的一個吸氣口231B。因而,即使設有多個多葉片風扇51A、51B,也能用設置一個吸氣口231B的簡單結構進行吸氣,與設置多個吸氣口231B的場合相比,提高了制造性,而且能防止外包裝殼體2強度的降低。
(5)由于在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的吸氣側設置作為整流構件的整流板52A6,將這些多葉片風扇51A、51B吸入的各個吸氣量整流成大致相同的量。因而,能從各個多葉片風扇51A、51B穩(wěn)定地吸氣,能使多葉片風扇51A、51B的負荷穩(wěn)定,提高冷卻效率,降低噪聲。
(6)由于將作為整流構件的板狀整流板52A6設置成把吸氣口231大致分成2等分的狀態(tài),因而,用簡單的結構就能容易地將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的上述各個吸氣量整流成大致相同的量。
(7)由于在棱鏡組件的將多個光成分調制了的色光R、G、B分別入射的多個入射面,即、在構成電光裝置44的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附近,在通道52上設置分流構件,使大致相同量的排氣風分別吹到上述液晶控制板附近,因而能不偏向、并且穩(wěn)定地使棱鏡組件冷卻,能得到穩(wěn)定的棱鏡組件的特性,能穩(wěn)定地進行投射,從而能形成良好的投射圖象。
(8)由于分流構件是在對3個色光進行合成的棱鏡組件的3個入射面,即、在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的附近,將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排出的排氣風的2/3風量吹到2個不同的液晶控制板441R、441B附近;并與排氣風的其余1/3風量合流之后、吹到另一個液晶控制板441G上,因而能不偏向、并且穩(wěn)定地使棱鏡組件冷卻,能得到穩(wěn)定的棱鏡組件的特性,能穩(wěn)定地進行投射,從而能形成良好的投射圖象。
(9)由于用第1分流板52B7和一對第2分流板52B8構成分流構件,上述第1分流板52B7是用于分割第1排氣風路52B91和第2排氣風路52B92的,使它們分別流通從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排出的排氣風;上述第2分流板52B8是以分別對排氣風流進行阻礙的狀態(tài)、設置在第1排氣風路52B91和第2排氣風路52B92內的。因而能使不偏向并且穩(wěn)定地冷卻棱鏡組件的結構更加簡化,能提高制造性能。
(10)由于將風速比例如軸流式風扇更快的多葉片風扇51A、51B用作本實施方式中的風扇,因而能提高冷卻效率。從而能利用小型的結構,能使投影儀小型化。
(11)由于在投影儀1中,相互形成一體的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和由交叉分色棱鏡45構成的棱鏡組件都是借助安裝構件447而能卸下地安裝在下光導向裝置471上,而這時、上述的棱鏡組件是以吊下的狀態(tài)固定在安裝構件447上,而且,安裝構件447是被安裝在凸起部476上部的安裝部473上,而上述凸起部476與棱鏡組件相比、是處在卸下方向的較前側。因而,在替換棱鏡組件的場合下,就不必進行把螺釘475卸下、再次擰緊的將螺絲刀插入到光導向裝置47內部等工作。因此就不會有因螺絲刀而使收容在光導向裝置47內的場透鏡417等損傷的問題,從光導向裝置47的上方側就能容易地進行替換作業(yè)。
(12)由于安裝構件447處在較前側,因而在進行替換作業(yè)時,向四方伸出的安裝構件447的臂部447A不會與光導向裝置47內的場透鏡417等相碰,這點也能使替換作業(yè)容易進行。
(13)由于安裝構件447的臂部447A沒有被收容在光導向裝置47內,因而能將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周邊的配置空間縮小,能使含有光導向裝置47的光學組件4小型化。
(14)由于投射透鏡46側的凸起部476是與頭部49形成一體,因而能用凸起部476增強頭部49,即使相應地將頭部49形成薄壁,也能防止因投射透鏡46的固定而引起的倒入,而且,還能由頭部49形成薄壁而進一步促進光導向裝置47以及光學組件4的小型化。
(15)由于用于保持場透鏡417、分色鏡421、422、入射側透鏡431、中繼透鏡433等其他光學構件的保持片477也由于一體地設置在離開投射透鏡46側的凸起部476上而得到增強,因而能將保持片477和它周圍的壁厚形成薄壁,這點也能使光學組件4小型化。
(16)由于與頭部49形成一體的凸起部476上的安裝部473位于投射透鏡46的徑向的兩側、而且離開投射透鏡46的中心軸X-X地設置在上方(與中心軸X-X相比、在卸下方向的眼前側),因而在將安裝構件447安裝在這樣的安裝部473上的狀態(tài)下,不會使安裝構件447的臂部447A與貫通頭部49而突出的投射透鏡46的端部46A發(fā)生干涉,能將它的各個臂部447A的幅度和粗細程度做成較大,能使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和交叉分色棱鏡45的支持強度提高。
而且,由于投射透鏡46的端部46A從頭部49突出、更接近交叉分色棱鏡45,因而,如果析像度相同,則能使投射圖象更加明亮,與此相反、如果亮度相同,則能使析像度提高。而且能使投射距離更加縮短。
(17)由于用于固定到交叉分色棱鏡45上的固定用板446的伸出部446B接近下光導向裝置471的底面上所設置吸氣側開口471C的一個周緣、該伸出部446B沿著吸氣側開口471C的一個周緣而配置,因而能將伸出部446B作為整流板而使其發(fā)揮整流機能。因此,控制板冷卻系統(tǒng)A的冷卻空氣的一部分就受到伸出部446B導引,使冷卻空氣能確實流入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和交叉分色棱鏡45之間的間隙里,能高效地冷卻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特別是能高效地冷卻光射出側的那一面。
(18)由于整流上抑制板478的向上片478A4從吸氣側開471C向上方突出,因而能將冷卻空氣從下方確實地導引到上方的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側,能抑制冷卻空氣向光導向裝置47內泄漏,從而能更有效地冷卻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
(19)由于安裝構件447不處在交叉分色棱鏡45的下面和下光導向裝置471的底面之間,因而能使液晶控制板441R、441G、441B接近吸氣側開口471C,能使它們的冷卻效率進一步提高。
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一個實施方式,它包含能達到本發(fā)明目的的其他結構,以下所述的一些變形例也都包含在本發(fā)明中。
即、上述實施方式是將多葉片風扇51A、51B用作風扇而進行說明的,但是,本發(fā)明也可以對應地使用軸流風扇等其他任意一種風扇。
在上述說明中,多葉片風扇51A、51B是設置一對,但本發(fā)明也可以只配設1個或3個以上。而且,在上述說明中,多葉片風扇51A、51B是在投射透鏡46的徑向、沿著水平方向面對面地配設,但本發(fā)明也可以配設在上下方向等投射透鏡46的徑向上。此外,在上述說明中,多葉片風扇51A、51B是使用同樣的物體,但本發(fā)明也可以使用回轉方向是以投射透鏡46為中心呈對稱的不同規(guī)格的物體。
而且,在使用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的場合下,吸氣口231B也可以不設置在外包裝其他2的下面。即、可以設置在上面或側面。由于與上面相比、側面一方塵埃落下較少,因而設置在側面較好。為了防止塵埃的侵入,也可以用過濾器覆蓋吸氣口231B。
也可以與多葉片風扇51A、51B相對應地分別設置吸氣口231B。
也可以不設置整流構件,整流構件也并不局限于使用板狀的整流板52A6的結構,可選擇任何一種能夠使用與各個多葉片風扇51A、51B相同的吸氣量進行吸氣的結構。
也可以不設置分流構件,而且分流構件也并不局限于使用板狀的第1分流板52B7和一對第2分流板52B8的結構。即、可以設置任意一個能使用比其它結構還多的風量對液晶控制板441B、441G、441R進行冷卻的、能使用比其它結構還多的風量對光學組件的一部分進行冷卻的結構。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構成光學裝置的電光裝置44是由3種液晶控制板441B、441G、441R構成,但是本發(fā)明電光裝置并不局限于由3種構成,也可以只用1個或多個液晶控制板構成。
另一方面,在固定用板446上設置著向下方伸出的伸出部446B,這個伸出部446B有整流板的作用,但是,如果適當地設置,這種伸出部446B是可以省略的。而且,在沒有這種伸出部446B的場合下,就只由設置在下光導向裝置471底面上的直立部471D導引冷卻空氣。而由于上述實施方式那樣的伸出部466B能更好地防止冷卻泄漏,因而最好還是設置上述的伸出部446B。
雖然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凸起部476上成一體地設置頭部49或保持片477,但本發(fā)明還包含分別各自設置的場合。
而且,本發(fā)明的安裝部不必一定設置在凸起部476上,被設置的位置和形狀可以是任意的,譬如可以設置在下光導向裝置471的部分上端面上等。
安裝構件447的形狀也可以是任意的,不必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的安裝構件447的形狀。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是采用能使液晶控制板441B、441G、441R和交叉分色棱鏡45構成的棱鏡組件按安裝構件447沿著上下方向安裝、卸下的結構,但是本發(fā)明還可以是這樣的結構,即、這種棱鏡組件的安裝、卸下方向是任意的,可以是將安裝構件447設置在卸下方向的較前側、將棱鏡組件設置在較里處一側的結構。因此,在譬如將安裝構件447設置在交叉分色棱鏡45下面?zhèn)鹊膱龊舷拢涂梢圆捎媚軐⒁壕Э刂瓢?41B、441G、441R和交叉分色棱鏡45按安裝構件447從下光導向裝置471的下面?zhèn)劝惭b、卸下的結構。
上述實施方式只例舉了用3個光調制裝置的投影儀,而本發(fā)明還能適用于只用1個光調制裝置的投影儀、用2個光調制裝置的投影儀、或者用4個以上的光調制裝置的投影儀。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液晶控制板用作光調制裝置,但是本發(fā)明也可以用細微反射鏡的設備等液晶以外的光調制裝置。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采用了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不同的透過型的光調制裝置,但本發(fā)明也可采用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相同的反射型的光調制裝置。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只例舉了從觀察屏幕的方向進行投射的前置式投影儀,而本發(fā)明還適用于從觀察屏幕的相反方向側進行投射的后置式投影儀。
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本發(fā)明能用作投影儀等有較大發(fā)熱量的光源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用于冷卻根據圖象信息而對光源射出的光束進行調制,并從投射透鏡投射調制后的光的電光裝置,其特征在于,它設有下面開著吸氣口的框體;鄰接上述投射透鏡地配設在上述框體內、吸氣側與上述吸氣口連通的風扇;把從這些風扇排出的排氣風吹到上述電光裝置上的通道。
2.一種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用于冷卻根據圖象信息而對光源射出的光束進行調制,并從投射透鏡投射調制后的光的電光裝置,其特征在于,它設有鄰接上述投射透鏡地配設的一對風扇;把從這些風扇排出的排氣風吹到上述電光裝置上的通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對風扇是回轉方向以投射透鏡為中心而左右對稱的。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設有框體,該框體配設著電光裝置、投射透鏡、一對風扇和通道,并且具有與上述一對風扇的吸氣側分別連通的1個吸氣口。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氣口設置在框體的下面。
6.如權利要求2~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整流構件,它是配設在上述一對風扇的吸氣側、將這些風扇吸氣的各個吸氣量整流成大致相同的量。
7.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框體設有整流板,它是鄰接吸氣口而設置、將一對風扇吸氣的各個吸氣量整流成大致相同的量。
8.如權利要求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多個電光裝置;上述通道具有分流構件,將分別大致相同量的排氣風吹到上述多個電光裝置上。
9.如權利要求2~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設有3種電光裝置;上述通道具有分流構件,將上述一對風扇分別排出的排氣風的2/3風量分別吹到上述電光裝置中的2個不同電光裝置上、將上述風扇排出的排氣風的其余部分風量合流之后、吹到上述電光裝置中的其他電光裝置上。
10.一種投影儀,它設有根據圖象信息對光源射出的光束進行調制的電光裝置、投射由上述電光裝置調制的上述光束的投射透鏡、冷卻上述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上述投影儀的特征在于,上述冷卻裝置是如權利要求1~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光裝置的冷卻裝置。
全文摘要
控制板冷卻系統(tǒng)A設有配設在投射透鏡46的徑向兩側的一對多葉片風扇51A、51B、吸氣通道部52A和排氣通道部52B。吸氣通道部52A將外包裝殼體2下面的吸氣口和各個多葉片風扇51A、51B的吸氣側連通,排氣通道部52B將各個多葉片風扇51A、51B的排氣側和光學構件的色光R、G、B連通。由此、以大致等同的風量將冷卻風吹到光學構件的色光R、G、B的各個入射位置附近,對光學構件進行冷卻。
文檔編號H05K7/20GK1463386SQ02801708
公開日2003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02年5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5月16日
發(fā)明者荒井淳, 松宮俊夫, 古畑睦彌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