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 Computer,PC)、個人數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移動互聯網設備(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等各類用戶終端。路由設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無線路由器、有線路由器以及任何能連接因特網中各局域網、廣域網,且能根據信道的情況自動選擇和設定路由,以最佳路徑,按前后順序發(fā)送信號的設備等,基站可以理解為公用移動通信基站,在一定的無線電覆蓋區(qū)中,通過移動通信交換中心,與移動電話終端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無線電收發(fā)信電臺。其中,操作系統(tǒng)可包括但不限于Android操作系統(tǒng)、1S操作系統(tǒng)、Symbian (塞班)操作系統(tǒng)、Black Berry (黑莓)操作系統(tǒng)、Windows Phone8操作系統(tǒng)等等,本發(fā)明實施例不做限定。穿戴設備與用戶終端可以進行藍牙連接,穿戴設備與路由設備可以通過無線方式(如WIFI)進行通信,用戶終端與路由設備也可以通過無線方式(如WIFI)進行通信,路由設備和基站也可以通過無線方式(如WIFI)進行通信。通過實施圖1所示的網絡構架,可以獲取到用戶終端的位置信息。
[0056]基于圖1所示的網絡構架,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信息獲取方法。請參見圖2,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的一種信息獲取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如圖2所示,該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0057]S201、穿戴設備接收路由設備發(fā)送的與穿戴設備綁定的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
[0058]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穿戴設備和用戶終端需要預先建立綁定關系,穿戴設備將用戶終端的標識存儲在穿戴設備的RAM中,用戶終端將穿戴設備的標識存儲在用戶終端的RAM中,并通過密碼或者指紋進行鑒權,將兩者進行捆綁,即使恢復穿戴設備或者用戶終端的出廠設置,或者固件升級,或者被盜后用戶刷機,都無法擦除穿戴設備和用戶終端存儲在各自RAM中的信息。其中,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是與CPU直接交換數據的內部存儲器,也叫主存(或內存)。它可以隨時讀寫,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為操作系統(tǒng)或其他正在運行中的程序的臨時數據存儲媒介。其中,用戶終端的標識用于唯一標識用戶終端的身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戶終端的ID、IMEI ((Internat1nal Mobile EquipmentIdentity,移動設備國際身份碼)以及MAC地址等,穿戴設備的標識用于唯一標識穿戴設備的身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穿戴設備的ID、IMEI ((Internat1nal Mobile EquipmentIdentity,移動設備國際身份碼)以及MAC地址等。
[0059]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用戶一般將穿戴設備穿戴在自己的身上,比如:將智能手環(huán)戴在手腕上,或者,將智能眼鏡戴在眼鏡上,一般情況下,用戶不會輕易取下該穿戴設備,而用戶可能會經常將用戶終端放在某個地方,比如:用戶在使用完智能手機后,隨手把智能手機放在某個地方,然后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因此,就可能出現穿戴設備在用戶的身上,而用戶終端不在用戶的身上,這時,用戶可能就會去尋找用戶終端。
[0060]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由于穿戴設備與用戶終端預先進行綁定,因此,穿戴設備可以實時檢測穿戴設備與用戶終端之間的距離,同樣,用戶終端也可以實時檢測用戶終端與穿戴設備之間的距離。
[0061]當用戶終端檢測到用戶終端與穿戴設備之間的距離超過一定距離時,用戶終端可以開啟WIFI網絡,使用WIFI定位模式獲取用戶終端當前所處的第一位置,進一步地,通過WIFI網絡將該用戶終端當前所處的第一位置發(fā)送給路由設備。其中,該第一位置為用戶終端當前所處的大致位置。由于WIFI定位模式只能定位10米左右的位置,因此,使用WIFI定位模式只能獲取到用戶終端的一個大致位置。
[0062]在一個實施例中,當穿戴設備檢測到穿戴設備與用戶終端之間的距離超過一定距離時,穿戴設備可以開啟WIFI網絡,等待路由設備發(fā)送用戶終端當前所處的第一位置。
[0063]需要說明的是,在室內環(huán)境時,WIFI網絡屬于局域網網絡,該WIFI網絡的穩(wěn)定性較移動數據網絡高,且路由設備的位置一般比較固定。當穿戴設備和用戶終端之間的距離一定距離時,用戶終端優(yōu)先使用WIFI網絡向路由設備發(fā)送用戶終端當前所處的第一位置,并由路由設備通過WIFI網絡將該用戶終端當前所處的第一位置發(fā)送給穿戴設備。
[0064]當然,若穿戴設備沒有開啟WIFI網絡,則路由設備也可以通過移動數據網絡將用戶終端當前所處的第一位置發(fā)送給穿戴設備。
[0065]S202、穿戴設備判斷穿戴設備的當前位置與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之間的距離是否大于第一預設距離閾值,若是,執(zhí)行步驟S203?S205,若否,結束本流程。
[0066]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穿戴設備接收到路由設備發(fā)送的與穿戴設備綁定的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之后,穿戴設備可以先判斷穿戴設備的當前位置與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之間的距離是否大于第一預設距離閾值,其中,該第一預設距離閾值可以理解為用戶的視野范圍的最大距離值,即在小于該最大距離值的視野范圍內,用戶可以看得見該視野范圍內的任何事物。
[0067]S203、穿戴設備朝著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進行移動。
[0068]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當穿戴設備判斷穿戴設備的當前位置與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之間的距離大于第一預設距離閾值時,表明穿戴設備的當前位置與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之間的距離比較遠,此時,用戶需要前往并找尋該用戶終端,當然,用戶隨身攜帶的穿戴設備也一起移動。
[0069]S204、穿戴設備檢測穿戴設備的當前位置與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之間的實時距離。
[0070]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穿戴設備在移動的過程中,穿戴設備可以實時檢測穿戴設備的當前位置與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之間的實時距離。當然,用戶終端也可以檢測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與穿戴設備的當前位置之間的實時距離。
[0071]S205、若實時距離處于藍牙連接的預設距離范圍之內,穿戴設備使用藍牙定位模式對用戶終端進行精確定位,以獲取用戶終端的第二位置,并結束本流程。
[0072]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當穿戴設備的當前位置與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之間的實時距離處于藍牙連接的預設距離范圍之內時,穿戴設備可以開啟藍牙連接,同時,用戶終端也可以開啟藍牙連接,這樣,穿戴設備就可以使用藍牙定位模式對用戶終端進行精確定位,以獲取用戶終端的第二位置,從而用戶就可以找到該用戶終端了。其中,該第二位置為用戶終端當前所處的精確位置,由于藍牙定位模式可以定位10米以內的位置,因此,使用藍牙定位模式可以獲取到用戶終端的精確位置。
[0073]其中,藍牙是一種無線技術標準,可實現固定設備、移動設備和樓宇個人域網之間的短距離數據交換。進行藍牙連接的兩個設備之間的距離需要在藍牙的功率射程范圍之內(通常為10米以內),當兩個設備通過藍牙進行連接之后,就可以精確定位對方的位置。
[0074]需要說明的時,WIFI定位的精度比藍牙定位的精度要低,因此,通過WIFI定位模式獲取的用戶終端的位置只是一個大致的位置,而通過藍牙定位模式獲取的用戶終端的位置可以是一個比較精確的位置。
[0075]在一個實施例中,當穿戴設備的當前位置與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之間的距離不大于第一預設距離閾值時,穿戴設備還可以向用戶終端發(fā)送報警指令,以觸發(fā)用戶終端響應報警指令輸出報警信號。
[0076]在圖2所描述的方法流程中,穿戴設備接收路由設備發(fā)送的與穿戴設備綁定的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進一步地,穿戴設備可以判斷穿戴設備的當前位置與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之間的距離是否大于第一預設距離閾值,若是,則朝著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進行移動,并檢測穿戴設備的當前位置與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之間的實時距離,若實時距離處于藍牙連接的預設距離范圍之內,穿戴設備可以使用藍牙定位模式對用戶終端進行精確定位,這樣,穿戴設備就可以獲取到用戶終端的第二位置了。
[0077]基于圖1所示的網絡構架,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信息獲取方法。請參見圖3,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的另一種信息獲取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如圖3所示,該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0078]S301、穿戴設備檢測與用戶終端之間的距離是否超過第二預設距離閾值,若是,執(zhí)行步驟S302,若否,結束本流程。
[0079]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由于穿戴設備與用戶終端預先進行綁定,因此,穿戴設備可以實時檢測穿戴設備與用戶終端之間的距離,并判斷穿戴設備與用戶終端之間的距離是否超過第二預設距離閾值,其中,該第二預設距離閾值可以為用戶設定的距離,用于表征用戶同時隨身攜帶穿戴設備與用戶終端時,穿戴設備與用戶終端之間的最大距離。
[0080]當穿戴設備檢測與用戶終端之間的距離超過第二預設距離閾值時,表明此時,用戶終端可能不再用戶的身上,用戶可能需要去查找該用戶終端。
[0081]S302、穿戴設備開啟無線網絡。
[0082]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穿戴設備檢測與用戶終端之間的距離超過第二預設距離閾值時,穿戴設備可以開啟無線網絡(如WIFI網絡),通過無線網絡與其他設備進行通信。
[0083]S303、穿戴設備接收路由設備發(fā)送的與穿戴設備綁定的用戶終端的第一位置。
[0084]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穿戴設備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