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反射端口和管體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低音反射端口和管體,所述低音反射端口呈管狀,并且空氣流過所述低音反射端口,其中,第一內徑線相對于基準面的角度不同于第二內徑線相對于所述基準面的角度,所述基準面包含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中心軸線,所述第一內徑線正交于所述中心軸線并且穿過第一特征點,所述第一特征點位于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垂直于所述中心軸線的第一橫斷面的內周上;第二內徑線垂直于所述中心軸線并且穿過第二特征點,所述第二特征點對應于所述第一特征點,并且位于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與所述中心軸線垂直的第二橫斷面的內周上,所述第一橫斷面和所述第二橫斷面在所述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專利說明】低音反射端口和管體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空氣從中流過的管體,并且更具體地,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適用于揚聲器裝置的低音反射端口的管體。
【背景技術】
[0002]在現(xiàn)有技術中,提出一種低音反射型揚聲器裝置,其被構造為利用從揚聲器單元向后發(fā)射的聲音來在低音域內提高聲量。在該低音反射型揚聲器裝置中,低音反射端口被布置成用于在揚聲器裝置的外殼(殼體)的內部和外部之間連通。例如,下述專利文獻I公開了一種具有低音反射端口的揚聲器裝置,該低音反射端口的靠近其相反兩端的端部具有內徑朝著每個端部的頂端增大的張開形狀,以降低外來噪音或異常噪音。
[0003]專利文獻I JP-A-2008-048176
【發(fā)明內容】
[0004]然而,實際上難以僅通過使得低音反射端口的靠近其相反兩端的端部形成簡單的張開形狀來充分降低經由低音反射端口從揚聲器裝置發(fā)出的外來噪音。例如,在還音(reproduced sound)音量較大的情況下,聽者有可能感覺到源于低音反射端口的外來噪音。考慮到該情況已經研發(fā)了本發(fā)明。因此,本發(fā)明的目標在于降低從諸如低音反射端口等的管體發(fā)出的外來噪音。
[0005]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實現(xiàn)上述目標,該方面提供一種呈管狀的低音反射端口,空氣流經該低音反射端口,其中,第一內徑線相對于基準面的角度不同于第二內徑線相對于該基準面的角度,所述基準面包含低音反射端口的中心軸線,第一內徑線正交于中心軸線并且穿過第一特征點,該第一特征點位于低音反射端口的、垂直于中心軸線的第一橫斷面的內周上,第二內徑線垂直于中心軸線并且穿過第二特征點,所述第二特征點對應于第一特征點,并且位于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與中心軸線垂直的第二橫斷面中的內周上,第一橫斷面和第二橫斷面在中心軸線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0006]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實現(xiàn)上述目標,該方面提供一種呈管狀的低音反射端口,空氣流經該低音反射端口,其中,連接特征點的軌跡為螺旋形,每個特征點都位于低音反射端口的、多個橫斷面中的相應一個橫斷面的內周上,該橫斷面垂直于低音反射端口的中心軸線,并且在中心軸線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0007]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仍另一方面實現(xiàn)上述目標,該方面提供一種管體,空氣流經該管體,其中,第一內徑線相對于基準面的角度不同于與第二內徑線相對于該基準面的角度,所述基準面包含管體的中心軸線,第一內徑線正交于中心軸線并且穿過第一特征點,該第一特征點位于管體的、垂直于中心軸線的第一橫斷面的內周上,第二內徑線正交于中心軸線并且穿過第二特征點,所述第二特征點對應于第一特征點,并且位于所述管體的、垂直于中心軸線的第二橫斷面的內周上,第一橫斷面和第二橫斷面在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0008]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另一方面實現(xiàn)上述目標,該方面提供一種呈管狀的低音反射端口,空氣流經該低音反射端口,其中,谷部和峰部沿著低音反射端口的周向、在低音反射端口的內周面上重復地形成,谷部和中心軸線之間在垂直于中心軸線方向上的距離大于峰部和中心軸線之間在垂直于中心軸線方向上的距離。
[0009]本發(fā)明的形式
[0010]將描述本發(fā)明的各種形式。
[0011 ] 一種低音反射端口( 30B),該低音反射端口呈管狀并且空氣流經該低音反射端口,其中,第一內徑線相對于基準面的角度不同于第二內徑線相對于該基準面的角度,所述基準面包含低音反射端口的中心軸線,第一內徑線正交于中心軸線并且穿過第一特征點,所述第一特征點位于低音反射端口的、垂直于中心軸線的第一橫斷面的內周上,第二內徑線垂直于中心軸線并且穿過第二特征點,所述第二特征點對應于第一特征點,并且位于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與中心軸線垂直的第二橫斷面的內周上,第一橫斷面和第二橫斷面在中心軸線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0012]在按上文所述構造的低音反射端口中,內徑線的角度在第一橫斷面和第二橫斷面之間不同,所述內徑線穿過內周上的特征點并且垂直于中心軸線。因此,與其中與橫斷面在中心軸線延伸方向上的位置無關地、保持內徑線的角度恒定的布置相比,低音反射端口中產生的漩渦環(huán)的對稱性降低。因此,可以降低從低音反射端口發(fā)出的外來噪音。
[0013]例如,內周上的特征點的典型實例是極限點,在該極限點處,內半徑具有極限值(例如內半徑的最大點或內半徑的最小點)。該特征點可能是內周上的成角度部分或拐點。此外,位于第一橫斷面中的內周上的第一特征點與位于第二橫斷面中的內周上的第二特征點彼此相應。這意味著,第一橫斷面中的內周上的第一特征點關于被第一橫斷面中的內周限定的形狀的位置關系類似于第二橫斷面中的內周上的第二特征點關于被第二橫斷面中的內周限定的形狀的位置關系。
[0014]在按上文所述構造的低音反射端口中,內徑線相對于基準面的角度可以隨著垂直于中心線的橫斷面在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移而連續(xù)變化,內徑線正交于中心線并且穿過位于橫斷面中的內周上的、作為每個第一特征點和第二特征點的特征點。
[0015]根據(jù)按上文所述構造的低音反射端口,內徑線的角度相關橫斷面的位移連續(xù)變化。因此,與內徑線的角度不連續(xù)變化的布置相比,可能降低從低音反射端口發(fā)出的外來噪音,并且提高低音反射端口的審美設計。內徑線的角度不需要在低音反射端口的全部長度上變化。例如,內徑線的角度可僅在低音反射端口的特定段中連續(xù)變化。特別優(yōu)選地,內徑線在關于中心軸線延伸方向上的橫斷面位移在一個方向上連續(xù)旋轉。換句話說,本發(fā)明的低音反射端口可以被表達為使得連接特征點的軌跡為螺旋形,該特征點每個都位于低音反射端口的在多個橫斷面相應一個中的內周上,該橫斷面垂直于低音反射端口的中心軸線并且在中心軸線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0016]在按上文所述構造的低音反射端口中,內徑線對應于橫斷面在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上的單位量位移的旋轉角度取決于橫斷面在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而不同。
[0017]例如,低音反射端口頂端側上的內徑線關于橫斷面的單位量位移的旋轉角度大于其在中間側上的旋轉角度。根據(jù)如此構造的低音反射端口,可以降低從低音反射端口發(fā)出的外來噪音,并且提高低音反射端口的審美設計。
[0018]優(yōu)選地,低音反射端口的橫截面面積(例如,內周區(qū)域Q的面積)朝著其頂端增大。換句話說,例如低音反射端口具有張開形狀。與在中心軸線延伸方向上的每個位置處都具有恒定橫截面面積的低音反射端口相比,該布置確保了抑制外來噪音的加強效果。
[0019]在按上文所述構造的低音反射端口中,第一軌跡和第二軌跡的形狀彼此不同,第一軌跡連接位于垂直于中心軸線的多個橫斷面中的相應一個橫斷面的內周上的每個特征點,第二軌跡連接位于所述多個橫斷面中的相應一個橫斷面的內周上且與第一軌跡的特征點不同的特征點。
[0020]根據(jù)按上文所述構造的低音反射端口,連接第一特征點的第一軌跡和連接第二特征點的第二軌跡的形狀彼此不同,由此確保了特別顯著的、降低從低音反射端口發(fā)出的外來噪音的效果。例如,在組成第一軌跡的每個特征點都是最大點PA的情況下,組成第二軌跡的每個特征點都是最小點PB。
[0021]優(yōu)選地,垂直于中心軸線的橫斷面中的內半徑沿中心軸線的周向連續(xù)變化。例如,被低音反射端口的在與中心軸線垂直的橫斷面中的內周面包圍的內周區(qū)域可呈具有旋轉對稱性的非圓形形狀。
[0022]與低音反射端口的內周區(qū)域具有完美圓形形狀的布置相比,根據(jù)按上文所述構造的低首反射端口能夠將在低首反射端口中發(fā)生大空氣瑞流的區(qū)域分布在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上的寬范圍內。因此,降低從低音反射端口發(fā)出的外來噪音的效果特別顯著。
[0023]在按上文所述構造的低音反射端口中,內周區(qū)域的旋轉對稱次數(shù)可以為奇數(shù)。
[0024]在按上文所述構造的低音反射端口中,內周區(qū)域的旋轉對稱次數(shù)可以為3或5。
[0025]按上文所述構造的低音反射端口可應用于揚聲器裝置。在該情況下,揚聲器裝置具有外殼,揚聲器單兀固定至外殼,并且上述低音反射端口被構造為允許在外殼的內部和外部之間連通。在由此構造的揚聲器裝置中,可以降低從低音反射端口發(fā)出的外來噪音。
[0026]如下文所述,本發(fā)明可具體實施為具有下列結構的管體,該結構類似于上述低音反射端口的結構。
[0027]—種管體(30B),空氣可穿過該管體,其中,第一內徑線相對于基準面的角度不同于第二內徑線相對于該基準面的角度,基準面包括管體的中心軸線,第一內徑線垂直于中心軸線并且穿過第一特征點,所述第一特征點位于管體的、垂直于中心軸線的第一橫斷面的內周上,第二內徑線垂直于中心軸線并且穿過第二特征點,所述第二特征點對應于第一特征點,并且位于所述管體的、垂直于中心軸線的第二橫斷面的內周上,第一橫斷面和第二橫斷面在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0028]應注意,該管體用于任意目的。
[0029]一種低音反射端口(30B),其具有管狀,并且空氣流經該低音反射端口,
[0030]其中,谷部和峰部沿著低音反射端口的周向、在低音反射端口的內周面上反復地形成,谷部和中心軸線之間在垂直于中心軸線方向上的距離大于峰部和中心軸線之間在垂直于中心軸線方向上的距離。
[0031]在按上文所述構造的低音反射端口中,被低音反射端口的、在與中心軸線垂直的橫斷面中的內周面包圍的內周區(qū)域可呈具有旋轉對稱性的非圓形形狀。
[0032]在按上文所述構造的低音反射端口中,內周區(qū)域的旋轉對稱次數(shù)可以為奇數(shù)。
[0033]在按上文所述構造的低音反射端口中,內周區(qū)域的旋轉對稱次數(shù)可以為3或5。
[0034]按上文所述構造的低音反射端口可包括中間部(32)和兩個端部(342、344),所述兩個端部在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上位于中間部的相反兩側的一側和另一側上,其中,峰部和谷部形成在兩個端部中的每個端部中,并且不形成在中間部中。
[0035]上文說明書中,附于各自組成元件的括號中的標識符相應于下文實施例中使用的標識符,以識別各自組成元件。附于每個組成元件的標識符指示每個元件及其一個實例之間的相應關系,并且每個元件不限于一個實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6]當接合附圖考慮時來閱讀以下對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詳細說明時,將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優(yōu)點以及技術和工業(yè)進步性,其中:
[0037]圖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揚聲器裝置的橫截面圖;
[0038]圖2是低音揚聲器端口的透視圖和剖視圖;
[0039]圖3是低音反射端口的前視圖;
[0040]圖4是低音反射端口的縱截面圖;
[0041]圖5是用于解釋從低音反射端口產生的外來噪音的圖示;
[0042]圖6A和6B是每個現(xiàn)有端口內部和周圍的萊特希爾音量(Lighthill Volume)的分布圖;
[0043]圖7A和7B是用于解釋第一實施例中的外來噪音降低原理的視圖;
[0044]圖8示出多種類型的低音反射端口的還音的頻率特性圖;
[0045]圖9是示出每個低音反射端口中的外來噪音水平的圖示;
[0046]圖10是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低音反射端口的透視圖和剖視圖;
[0047]圖11是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低音反射端口的前視圖;
[0048]圖12是用于解釋內周區(qū)域形狀的視圖;
[0049]圖13是用于解釋每個橫斷面中的內周區(qū)域的視圖;
[0050]圖14是示出低音反射端口形狀和外來噪音水平之間的關系的圖示;
[0051]圖15是示出其它形狀的內周區(qū)域的示意圖;
[0052]圖16是示出內周區(qū)域的旋轉對稱次數(shù)和外來噪音水平之間關系的圖示;
[0053]圖17A和17B是示出其它形狀的內周區(qū)域的示意圖;和
[0054]圖18是示出圖17中例示的形狀和外來噪音水平之間關系的圖示。
【具體實施方式】
[0055]<第一實施例>
[0056]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揚聲器裝置100的橫截面圖。如圖1中所示,第一實施例的揚聲器裝置100是具有外殼(殼體)10、揚聲器單兀20和低音反射端口 30A的音響裝置,并且被構造為根據(jù)從外部裝置(未示出)提供的聲學信號發(fā)出聲音。
[0057]外殼10為中空結構(通常為長方體),其由多個板構成。外殼10的多個板中的前側板、即板12形成有開口部14和開口部16,其每個都具有基本圓形形狀。揚聲器單元20被固定在開口部14中。也就是說,外殼10的板12起障板的作用。揚聲器單元20是發(fā)聲體,其被構造成根據(jù)從外部裝置(例如,諸如放大器這樣的信號處理器)提供的聲學信號,并通過根據(jù)該聲學信號使振動板振動而發(fā)出聲音。雖然揚聲器單元20的再生帶域的音調(高低)和帶寬并非特定,但是本發(fā)明特別優(yōu)選采用利用揚聲器單元20 (例如,重低音音箱)這樣的、其再生帶域為低音域的結構。
[0058]低音反射端口(管)30A是被布置在外殼10中的、大致圓柱形的管體,以允許外殼10的內部和外部連通。低音反射端口 30A被構造為:通過共振(赫爾姆霍茨(Helmholtz)共振)來加強和發(fā)射從揚聲器20朝著外殼10的后部發(fā)出的聲音中的低音域內的聲學分量。換句話說,外殼10和低音反射端口 30A組成赫爾姆霍茨共振器,其在從揚聲器單元20向前發(fā)射的聲音的最低頻率附近具有共振頻率。
[0059]圖2是低音反射端口 30A的透視圖和剖視圖。圖2的剖視圖示出了低音反射端口30A的這樣一種狀態(tài):其中,低音反射端口 30A在包括其中心軸線(管軸線)X的平面(視需要,下文也稱為“縱截面”)上被剖開的狀態(tài)。如圖1和2中所示,低音反射端口 30A沿著中心軸線X被分為三部分,即中間部32、端部342和端部344。端部342位于中間部的相反兩側的一側上(即,揚聲器裝置100的前側部分),而端部344位于中間部的相反兩側的另一側上(即,揚聲器裝置100的后側部分)。如圖1中所示,端部342的遠離中間部32的一端(下文中稱為“頂端部”)連接至形成在外殼10的前側板12中的開口部16的內周緣,使得端部342的內周面(內壁面)42與板12的前表面連續(xù)。另一方面,端部344的遠離中間部32的一端(頂端部)位于外殼10的內部。換句話說,低音反射端口 30A從板12向后突出,以便中心軸線X基本垂直于板12。這里,為了方便關注低音反射端口 30A的結構,低音反射端口30A被分為中間部32、端部342和端部344。實際上,低音反射端口 30A通過諸如注塑這樣的生產技術形成為整體構件。然而,應注意,中間部32、端部342和端部344可單獨生產,然后彼此連接。在第一實施例中,端部342和端部344形狀相同。因此,在下文說明書中,視需要,將端部342和端部344整體稱為端部34,并且將省略關于它們的個別解釋。然而,端部342和端部344也允許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狀。
[0060]圖3是當從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視需要,下文稱為“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即低音反射端口 30A的縱向方向觀察端部34的頂端部時所看到的低音反射端口 30A的前視圖。通過圖2和3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中間部32是直管的一部分,其中,所述直管的垂直于中心軸線的橫截面(視需要,下文稱其為“橫斷面”)具有圓形(環(huán)狀)形狀,并且其內徑和外徑在沿中心軸線X的每個位置處保持基本恒定。另一方面,端部34 (342、344)具有張開形狀,其中,在與中心軸線X垂直的橫斷面中被內周面42包圍的區(qū)域Q的面積從端部34的靠近中間部32的另一端(下文中稱為“基端部”)朝著頂端連續(xù)增大。視需要,下文將區(qū)域Q稱為“內周區(qū)域Q”。內周區(qū)域Q對應于低音反射端口 30A中的空氣流動通道的橫截面,SP所述管的內部的橫截面。
[0061]如圖2和3中所示,端部34的內周區(qū)域Q具有非圓形形狀,其具有關于中心軸線X的旋轉對稱性(N次對稱性)(N:不小于2的自然數(shù))。內部圓形區(qū)域Q的形狀類似于漏斗狀冠狀體(旋花等的花瓣)的形狀。在第一實施例中,端部34的內周區(qū)域Q由封閉曲線組成,并且具有5次旋轉對稱性(N=5)。通過圖2和3應理解,從端部34的頂端部朝著其基端部,內周區(qū)域Q的形狀從具有5次旋轉對稱性的非圓形形狀變得逐漸接近圓形,并且在基端部變?yōu)閳A形,以便與具有圓形形狀的中間部32的內周區(qū)域Q連續(xù)。也就是說,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中的各個橫斷面中的內周區(qū)域Q的形狀彼此相應。
[0062]如圖3中所示,在中心軸線X和橫斷面與內周面42的交叉線上(B卩,內周區(qū)域Q的輪廓線)任意點之間的距離被定義為端部34的內半徑Φ的情況下,可表達為,端部34的內周區(qū)域Q具有以下形狀:內半徑Φ在圍繞中心軸線X的周向上變化。更具體地,內半徑Φ以圍繞中心軸線X以72° (360° /N)為單元(周期),周期性地和連續(xù)地增大和變小。因此,內周區(qū)域Q的輪廓線上存在5 (N)個最大點PA和5 (N)個最小點PB,在每個最大點PA處,內半徑Φ最大;在每個最小點PB處,內半徑Φ最小,并且在圍繞中心軸線X的周向上,最大點PA和最小點PB每36° (360° /2N)就彼此交替。通過圖3應理解,每個最大點PA都相應于內周面42的谷部的底點,同時,每個最小點PB都相應于內周面42的峰部的頂點。因此,可將內周區(qū)域Q的輪廓線稱為閉合曲線,其中5個峰部和5個谷部在周向上交替布置。通過上文解釋應理解,第一實施例的內周區(qū)域Q具有下列形狀:其中曲率在圍繞中心軸線的周向上反復地增大和減小。更具體地,內周區(qū)域Q的輪廓線的曲率沿周向從正數(shù)和負數(shù)中的一個變?yōu)檎龜?shù)和負數(shù)中的另一個。也就是說,在內周區(qū)域Q中,曲率中心位于內周區(qū)域Q內部的范圍以及曲率中心位于內周區(qū)域Q之外的范圍沿著周向交替地重復。
[0063]圖4是圖3中的縱截面VO中的端部34的截面圖??v截面VO穿過最大點PA和最小點PB。因此,在縱截面VO中存在軌跡RA和軌跡RB,軌跡RA連接多個最大點PA,每個最大點PA都位于布置在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上的多個橫斷面中相應一個的內周區(qū)域Q中,軌跡RB連接多個最小點PB,每個最小點PB都位于多個橫斷面中相應一個的內周區(qū)域Q中。軌跡RA相應于縱截面VO和內周面42的交叉線,軌跡RB相應于縱截面VO和內周面42的交叉線。軌跡RA和軌跡RB每個都是這樣的曲線:其中軌跡RA或軌跡RB與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即內半徑Φ從端部34的基端朝著其頂端連續(xù)增大。
[0064]如上所述,端部34的內周區(qū)域Q具有非圓形狀,其中內半徑Φ在圍繞中心軸線X的周向上變化。因此,軌跡RA和軌跡RB彼此的形狀不同。例如,在端部34的內周面42的形狀(張開形狀)被限定為使得軌跡RA和軌跡RB每個都變?yōu)闄E圓的弧的情況下,如圖4所示,軌跡RA和軌跡RB彼此的橢圓的橢圓率、即橢圓短軸與長軸的比例不同。更具體地,軌跡RA是具有長軸LAl和短軸LA2的橢圓EA的弧,同時,軌跡RB是具有長軸LBl和短軸LB2的橢圓EB的弧。限定軌跡RA的橢圓EA的短軸LA2大于限定軌跡RB的橢圓EB的短軸LB2(LA2>LB2),并且限定軌跡RA的橢圓EA的長軸LAl等于限定軌跡RB的橢圓EB的長軸LBl(LA1=LB1)。因此,軌跡RA的橢圓EA的橢圓率(LA2/LA1)大于軌跡RB的橢圓率EB的橢圓率(LB2/LB1 )。也就是說,軌跡RA的曲率(即,軌跡RA全部長度上的曲率的平均值)大于軌跡RB的曲率??杀磉_為,軌跡RA的全部長度大于軌跡RB的全部長度。通過上述解釋應理解,可表達為,第一實施例中的端部34的內周面42具有下列形狀:其中,軌跡R (RA、RB)的形狀在圍繞中心軸線X的周向上反復地變化,軌跡R (RA、RB)連接輪廓線上的每個特征點(最大點PA或最小點PB),輪廓線限定多個橫斷面中相應一個的內周區(qū)域Q。
[0065]為了降低從低音反射端口 30A產生的外來噪音,端部34的內周面42采用上述形狀。將更詳細地解釋從低音反射端口產生的外來噪音。圖5是示出聲學信號的頻率特性(虛線所示)和頻率等于赫爾姆霍茨共振頻率的純音(例如,30Hz的正弦波)的聲學信號被提供給現(xiàn)有揚聲器裝置情況下的還音的頻率特性(實線所示)之間關系的圖示。在其中重放與赫爾姆霍茨共振頻率接近的頻率時,在低音反射端口內部流動的空氣流速高的情況下,空氣流分布在低音反射端口內部和頂端附近,從而產生漩渦環(huán)。漩渦環(huán)包括大范圍的頻率分量,其最大分量是赫爾姆霍茨共振頻率。漩渦環(huán)中所含的與低音反射端口和外殼(被圖5中的點劃線圍繞的一部分)的共振頻率符合或接近的一部分頻率分量被共振加強,所述部分被收聽者感知為外來噪音。
[0066]由于上述現(xiàn)象,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已經推測,外來噪音的成因在于低音反射端口中流動的空氣流的漩渦環(huán)(空氣湍流),并且已經模擬了每個現(xiàn)有低音反射端口 I和II內部的空氣湍流。在每個現(xiàn)有低音反射端口(下文中稱為“現(xiàn)有端口”)中,內周區(qū)域在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上的全段上具有圓形形狀。圖6A示出現(xiàn)有端口 I的模擬結果,并且圖6B是現(xiàn)有端口 II的模擬結果。每個現(xiàn)有端口 I和II都是其相反兩端中具有張開形狀的低音反射端口。更具體地,現(xiàn)有端口 I是下列樣品:作為縱截面中的內周面,該樣品采用具有長軸144mm和短軸48_的橢圓的弧?,F(xiàn)有端口 II是下列樣品:作為縱截面中的內周面,該樣品采用具有長軸230mm和短軸48mm的橢圓的弧。也就是說,現(xiàn)有端口 I中的內周面的橢圓率(短軸關于長軸的比例)大于現(xiàn)有端口 II中的內周面的橢圓率。對于分別采用現(xiàn)有端口 I和現(xiàn)有端口 II的揚聲器裝置,提供頻率等于赫爾姆霍茨共振頻率的聲學信號。已觀察出,與現(xiàn)有端口 I相比,現(xiàn)有端口 II中從還音感知的外來噪音更明顯。
[0067]在圖6A和6B每幅圖中,例示了現(xiàn)有端口 1、11的內部和頂端部附近的萊特希爾音量(Lighthill Volume)的分布。萊特希爾音量是用于評估空氣流擾動(空氣瑞流)程度的指標。在圖6A和6B每幅圖中,以更高灰度等級水平(S卩,更靠近白色灰度等級水平的灰度等級水平)表現(xiàn)更高萊特希爾音量區(qū)域(即,其中空氣湍流的程度更高的區(qū)域)。通過圖6A和圖6B之間的比較,驗證了下列趨勢。也就是說,在外來噪音較大的現(xiàn)有端口 II (圖6B)中,空氣湍流較大的區(qū)域局部存在于頂端部附近的窄范圍中。相反地,在外來噪音較小的現(xiàn)有端口 I (圖6A)中,空氣湍流較大的區(qū)域分布在沿頂端部的寬范圍中。發(fā)明人基于上述趨勢推測,如果發(fā)生大空氣湍流的區(qū)域(視需要,下文稱為“大空氣湍流區(qū)域”)能夠分布在沿低音反射端口的中心軸線X的寬范圍中,就能夠抑制從低音反射端口產生的外來噪音。已經參考圖1-4解釋的第一實施例的低音反射端口 30A是考慮上述發(fā)現(xiàn)所采用的形狀的優(yōu)選實例。
[0068]圖7A是內周面具有圓形張開形狀的現(xiàn)有端口中的大空氣湍流區(qū)域的解釋圖。圖7B是第一實施例的低音反射端口 30A中的大空氣湍流區(qū)域的解釋圖。通過圖7A應明白,在全部區(qū)間上都保持圓形內周區(qū)域的現(xiàn)有端口中,大空氣湍流區(qū)域發(fā)生在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上的較窄范圍內的內周面42的整個外周上。換句話說,現(xiàn)有端口中產生了完美的圓形漩渦環(huán)。相反,在第一實施例的低音反射端口 30A中,縱截面中的內周面42 (例如,軌跡RA和軌跡RB)在周向上的各自部分處的形狀不同。因此,低音反射端口 30A中產生的漩渦環(huán)沿周向具有蛇形或纏繞形狀。換句話說,大空氣湍流區(qū)域在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上分布在較寬范圍內。因而,大空氣湍流區(qū)域在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上分布,以便在第一實施例中能夠降低從低音反射端口 30A產生的外來噪音。
[0069]圖8是示出在具有彼此不同形狀的多個低音反射端口中的每個端口中的還音頻率特性的圖示。圖9是指示了多個低音反射端口中的每個端口的、在圖8中的頻率帶B中被收聽者感知為外來噪音的聲壓的圖,即外來噪音水平的圖。圖8和9中的現(xiàn)有端口 III是不具有張開形狀的直管型低音反射端口。通過圖9確定,與作為比較實例的現(xiàn)有端口相t匕,在縱截面中的內周面42 (例如,軌跡R)在周向上的各位置處形狀不同的第一實施例的低音反射端口 30A中,有效地抑制了外來噪音。此外,與內周區(qū)域具有簡單的完美圓形形狀的現(xiàn)有端口相比,內周區(qū)域Q具有包括旋轉對稱性的非圓形形狀的第一實施例的低音反射端口 30A提供更完美的美感設計。
[0070]<第二實施例>
[0071]下文將解釋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在第二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中所用的相同標識符,來表示在功能和動作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組件,并且在第二實施例中省略這些組件的詳細解釋。
[0072]圖10是每個都示出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低音反射端口 30B的縱截面上的透視圖和剖視圖。圖11是當從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觀察端部34 (342、344)的頂端時的低音反射端口 30B的前視圖。通過圖10和11應明白,第二實施例的低音反射端口 30B成型為具有下列形狀:其中,與第一實施例的類似的內周區(qū)域Q對應于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而旋轉,即內周面42圍繞中心軸線X扭轉。換句話說,低音反射端口 30B的內周面42上的每個峰部和每個谷部都沿中心軸線X螺旋狀延伸。
[0073]圖12是示出多個橫斷面C (C1-C5)的示意圖,該多個橫斷面在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圖13是示出圖12中的各個橫斷面C的內周區(qū)域Q的示意圖。圖12中的橫斷面C1-C5以從端部34的頂端部(端部34的遠離中心部分32的一端)朝著基端部為順序布置。例如,橫斷面Cl位于端部34的頂端部側上,橫斷面C5位于其基端部側上。一個任意橫斷面C中的內周區(qū)域Q的形狀類似于第一實施例中的內周區(qū)域Q的形狀。也就是說,端部34的內周區(qū)域Q具有包括旋轉對稱性的非圓形形狀,其中內半徑Φ沿圍繞中心軸線X的周向變化。因此,第二實施例也確保了類似于第一實施例中的那些優(yōu)點的優(yōu)點。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端部34的內周區(qū)域Q的面積(內半徑Φ)在從基端部至頂端部的方向上增大,即內周區(qū)域Q具有張開形狀。然而,為了方便,在圖12和13中未示出內周區(qū)域Q的面積變化。
[0074]如圖13中所示,假設直線L穿過垂直于中心軸線X的橫斷面C中的內周面42上的任意一個最大點PA,并且垂直于中心軸線X。(視需要,下文將該直線稱為“內徑線”。)也就是說,內徑線是在徑向方向上從中心軸線X延伸并且穿過最大點PA的直線。如圖13中所示,假設特定縱截面(下文中也稱為“基準面”)VREF包含中心軸線X,內徑線L相對于基準面VREF的角度Θ根據(jù)橫斷面C在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連續(xù)變化。更具體地,內徑線L相對于橫斷面C沿著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在一個方向上的位移、例如橫斷面C從頂端部至基端部方向上的位移而沿著一個方向旋轉。換句話說,如圖13所示,例如,橫斷面C2中的內徑線L的角度Θ比橫斷面Cl中的內徑線L的角度Θ大,并且橫斷面C3中的內徑線L的角度Θ比橫斷面C2中的內徑線L的角度Θ大。因此,通過圖12應明白,互相連接多個橫斷面C1-C5中的相應最大點PA (由圖12中的黑點指示)的軌跡RA沿著中心軸線X延伸,以便圍繞中心軸線X成螺旋狀。類似地,互相連接多個橫斷面C1-C5中的相應最小點PB (由圖12中的白點指示)的軌跡RB沿著中心軸線X延伸,以便圍繞中心軸線X成螺旋狀。換句話說,如上文所解釋的,內周面42上的每個谷部(最大點PA的軌跡RA)和每個峰部(最小點PB的軌跡RB)都沿著中心軸線X來圍繞中心軸線X螺旋狀地延伸。此外,在第二實施例中,端部34的內周面42具有張開形狀,并且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內周區(qū)域Q具有包括旋轉對稱性的非圓形形狀。因此,最大點PA的軌跡RA和最小點PB的軌跡RB彼此的形狀(例如,曲率和全部長度)不同。更具體地,軌跡RA的全部長度大于軌跡RB的全部長度。
[0075]如圖11中所示,內徑線L從端部34的基端部向頂端部旋轉角度η,即,內徑線L在端部34的相反兩端之間的全部范圍內旋轉角度η。角度η被設置為任意適當值。然而,在角度H較大的情況下,當通過注塑形成低音反射端口時,難以從低音反射端口移除金屬模具。由于該原因,優(yōu)選地,角度H被保持在小于能夠確??煽康匾瞥糜谧⑺艿哪>叩慕嵌?例如,20° )范圍內。例如,角度Π優(yōu)選被設置為18° (360° /4Ν)。另一方面,在角度Π極大的情況下,可能在內周面42的附近發(fā)生空氣流的擾動(空氣湍流)。因此,角度n適當?shù)剡x自例如從不會覺察到產生了來自空氣湍流的外來噪音的范圍。更具體地,考慮影響空氣湍流的各種因素(諸如低音反射端口 30B中的空氣預期流速),適當?shù)卮_定角度η的上限值。
[0076]此外,當橫斷面C沿中心軸線X位移單位量時,內徑線L的旋轉角度(視需要,下文稱為“單位角度”)取決于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上的橫斷面C的位置而不同。更具體地,在端部34中,單位角度的值在低音反射端口 30Β的頂端側(遠離中間部32)上大于低音反射端口 30Β的中間側(靠近中間部32)。換句話說,單位角度的值朝著端部34的頂端部增大。因此,如圖11所示,當從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觀察,即從低音反射端口 30Β的前側觀察端部34的頂端部時,軌跡RA (即,垂直于中心軸線X的投影平面上的軌跡RA的投影圖像)是具有曲率P的曲線。曲率P被設置為等于約1/50[Ι/mm](曲率半徑:50mm)的數(shù)值。
[0077]如上文在第一實施例中參考圖7所解釋的,在具有圓形內周區(qū)域Q的現(xiàn)有端口中,由于現(xiàn)有端口內部產生完美的圓形漩渦環(huán),所以能夠明顯地察覺到外來噪音。相反,在第一實施例中,在低音反射端口 30A內部產生的漩渦環(huán)將在周向上纏繞或成蛇形,即大空氣湍流在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上的較寬范圍內分布,以降低外來噪音。通過上述趨勢可推測,隨著漩渦環(huán)圍繞中心軸線X的幾何對稱性的降低,外來噪音也降低。在第二實施例中,端部34的內周面42的形狀被確定為使得內周面42上的谷部(最大點PA的軌跡RA)和峰部(最小點PB的軌跡RB)成螺旋形。因此,與現(xiàn)有端口甚至與第一實施例相比,低音反射端口 30B中的漩渦環(huán)的幾何對稱性降低。因此,根據(jù)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能夠進一步降低外來噪音。在圖8和9的圖示中,也示出根據(jù)第二實施例在低音反射端口 30B中觀察的外來噪音水平。通過圖8和9證明,第二實施例中的外來噪音的降低效果高于第一實施例。此外,與內周區(qū)域具有簡單的完美圓形形狀的現(xiàn)有端口以及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內徑線L不旋轉的第一低音反射端口 30A相比,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內周面42上的峰部和谷部成螺旋狀的低音反射端口 30B具有更完美的審美設計。
[0078]<低音反射端口的具體構造>
[0079]下文將通過基于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解釋的各個方面例示低音反射端口 30(30A、30B)的優(yōu)選構造。在下文解釋中,為了方便,將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稱為“特征A”,其中內周區(qū)域Q具有包括旋轉對稱性的非圓形形狀(其中內半徑Φ在周向上變化的結構)。類似地,為了方便,將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稱為“特征B”,其中內徑線L的角度Θ根據(jù)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中的橫斷面C的位置而變化(其中內周面42上的谷部和峰部成螺旋狀的結構)。
[0080]< 觀點 1>
[0081]在弟一實施例中,在低首反射端口 30的端部342和端部344兩者中都米用特征A和特征B??蓛H在端部342和端部344其中之一中采用特征A和特征B。
[0082]圖14示出多個樣品的外來噪音水平的測量結果,所述樣品因是否在端部342和端部344均采用特征A和特征B、或是在端部342和端部344其中之一中采用特征A和特征B而彼此不同。在圖14的構造Ml中,在端部342和端部344中都采用特征A和特征B(第二實施例)。在構造M2中,僅在后側上的端部344中米用特征A和特征B。在構造M3中,僅在前側上的端部342中采用特征A和特征B。在構造M2的端部342和構造M3的端部344每個部分中,內周區(qū)域具有與現(xiàn)有端口 I和現(xiàn)有端口 II相同的完美圓形張開形狀。
[0083]通過圖14應理解,與僅在端部342和端部344其中之一中采用特征A和特征B的構造(M2、M3)相比,在端部342和端部344都采用特征A和特征B的構造Ml中,抑制外來噪音的效果更明顯。因此,如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中例示的,從最大程度地降低外來噪音效果的觀點來看,優(yōu)選端部342和端部344中都采用特征A和特征B的構造。
[0084]同時,實際上預期,采用特征A和特征B的端部34的生產成本超過不采用特征A和特征B的、具有簡單形狀的端部34的生產成本。因此,在降低生產成本方面,僅在端部342和端部344其中之一中采用特征A和特征B較為有利。通過圖14觀察到下列趨勢,S卩,與在ill側上的端部342中米用特征A和特征B的構造M3相比,在后側上的端部344中米用特征A和特征B的構造M2表現(xiàn)出更明顯的抑制外來噪音的效果。因此,從實現(xiàn)抑制外來噪音和降低生產成本的觀點來看,與在前側上的端部342中采用特征A和特征B的構造M3相比,更優(yōu)選在后側上的端部344中采用特征A和特征B的構造M2。同時,不可能從外部視覺上認出被布置在外殼10內部的端部344。因此,從賦予特征A和特征B的審美設計更高優(yōu)先權的觀點看,優(yōu)選能夠從外部辨識出端部342采用特征A和特征B的構造M3。
[0085]< 觀點 2>
[0086]在上述實施例中,內周區(qū)域Q具有包括5次旋轉對稱性的非圓形形狀。如圖15中所示,旋轉對稱次數(shù)N可能為除5以外的值。在圖15中,例示了具有3次旋轉對稱性(N=3)至7次旋轉對稱(N=7)的內周區(qū)域Q。
[0087]圖16是示出具有不同旋轉對稱次數(shù)N的多個構造的外來噪音水平的測量結果的示意圖。圖16中的符號N-A (N=3-7)表明內周區(qū)域Q具有包括旋轉對稱性的非圓形形狀,并且不采用特征B,同時,符號N-B表明內周區(qū)域Q具有包括旋轉對稱性的非圓形形狀,并且采用特征B。此外,在圖16中,對于每一級N,也由黑點表示采用特征B的構造中的外來噪音水平以及不采用特征B的構造中的外來噪音水平的平均值。
[0088]通過圖16證明了下列大致趨勢,S卩,隨著旋轉對稱次數(shù)N的降低,抑制外來噪音的效果變大。因此,優(yōu)選旋轉對稱級N被設置為較小值(例如,N=3-5)的構造。此外,通過圖16證明下列趨勢,即,與旋轉對稱級N為偶數(shù)的情況相比,在旋轉對稱次數(shù)N為奇數(shù)的情況下,抑制外來噪音的效果更大。因此,優(yōu)選旋轉對稱次數(shù)N被設置為奇數(shù)的構造。在這一點上,就旋轉對稱次數(shù)N為奇數(shù)時(B卩,內周區(qū)域Q的幾何對稱性低)的抑制外來噪音的效果優(yōu)于旋轉對稱次數(shù)N為偶數(shù)的這一趨勢而言,其符合上文提到的、隨著低音反射端口 30中產生的漩渦環(huán)的幾何對稱性的降低、外來噪音也降低的這一趨勢。
[0089]綜合考慮上述趨勢,在降低外來噪音方面,特別優(yōu)選旋轉對稱次數(shù)N為小奇數(shù)(例如,N=3,5)的構造。然而在本發(fā)明中,內周區(qū)域Q的旋轉對稱次數(shù)N為任意的。
[0090]< 觀點 3>
[0091]在上述實施例中,內周區(qū)域Q的輪廓線在整個外周上彎曲。內周區(qū)域Q的輪廓線可包括直線。例如,如圖17A中所示,內周區(qū)域Q可以采用這樣的形狀(下文中稱為“形狀II”):具有旋轉對稱性的多邊形(圖17中的五邊形)的角部被形成為圓弧。形狀II可被表達為下列形狀:不存在內半徑Φ的最小點PB,即,在內周面42上不存在峰部。
[0092]圖18是示出用于下列構造的外來噪音水平的測量結果的示意圖,在該構造中,與第一實施例(圖3或圖11)一樣,內周區(qū)域Q具有被封閉曲線限定且具有旋轉對稱性的形狀(下文中稱為“形狀I”)的構造,以及其中內周區(qū)域Q具有圖17A中所示形狀II的構造。在圖18中,為了方便省略了特征B。通過圖18觀察出下列趨勢,即,與內周區(qū)域Q具有形狀I的構造相比,在內周區(qū)域Q具有形狀II的構造中,外來噪音水平更高。因此,在降低外來噪音方面,與內周區(qū)域Q具有包括直線的形狀II的構造相比,內周區(qū)域Q具有與第一實施例一樣被封閉曲線限定的形狀I的構造有利。
[0093]如上文參考圖6A和6B所解釋的,具有橢圓的較小橢圓率的現(xiàn)有端口 II中的噪音水平超過具有橢圓的較大橢圓率的現(xiàn)有端口 I中的噪音水平,該橢圓率限定內周面。換句話說,存在下列趨勢,即,隨著限定內周面42的橢圓的橢圓率增大,外來噪音得以更有效地降低。在圖17A中所示的形狀II中,內周面42中具有大橢圓率的范圍、即類似于最大點PA的軌跡RA形狀的范圍(以被圖17中的點劃線封閉的每個部分指示的)比第一實施例中的窄。因此,推測外來噪音水平在內周區(qū)域Q具有形狀II的構造中較高,這是因為內周面42中具有更大橢圓率點的范圍較窄。
[0094]考慮到上述原因,充分確保內周面42中具有更大橢圓率的圖17B中所示的形狀III優(yōu)選作為內周區(qū)域Q的形狀。圖18也指示了采用形狀III的構造中所感測到的外來噪音的水平。通過圖18應理解,形狀III使得抑制外來噪音的效果被放大至更高程度,即使與形狀II以及形狀I相比也是如此。該結果與上述趨勢相一致,即,隨著限定內周面42的橢圓的橢圓率增大,噪音水平得以更有效地降低。在上述解釋中,為了方便,采取其中省略特征B的構造。無需說明的是,無論內周區(qū)域Q的形狀如何,也都可以采用特征B。
[0095]< 變型 >
[0096]例示實施例可以具有多種變型。下文將具體地描述變型后的形態(tài)。應注意,可適當?shù)亟M合任意選擇的至少兩個下列變型形態(tài)。
[0097](I)在例示實施例中,特征A和特征B應用于端部34的全段(相反兩端之間)。特征A和特征B可僅應用于端部34的特定段(例如,頂端部側上的一段)。此外,在例示實施例中,中間部32介于端部342和端部344之間??墒÷灾虚g部32。因此,特征A和特征B可應用于低音反射端口 30的全段。
[0098](2)在第二實施例中,例示了具有特征A和特征B的低音反射端口 30B。特征A不是特征B的必要要求,并且在第二實施例中,可省略特征A。也就是說,內周區(qū)域Q可在特征B (第二實施例)中具有任何任意形狀,其中內周面42上的峰部和谷部成型為螺旋狀延伸。然而,在內周區(qū)域Q具有完美圓形形狀的情況下,不能設想內徑線L的根據(jù)橫斷面C在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的旋轉。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特征B中的內周區(qū)域Q的形狀自然為非圓形。
[0099](3)在例示實施例中,內徑線L在一個方向上關于橫斷面C在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移旋轉,換句話說,內徑線L的角度Θ關于橫斷面C的位移單調增加或減小。內徑線L關于橫斷面C的位移的旋轉方向不限于上文所述。例如,在位于端部34中間的位置處,內徑線L的旋轉方向可相反。此外,內徑線L的角度Θ變化的連續(xù)性不是必要要求。也就是說,角度Θ可關于橫斷面C的位移不連續(xù)地變化。通過上文解釋應理解,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可被全面表達為下列結構,其中位于中心線X的延伸方向上的橫斷面(第一橫斷面)CA中的內徑線L的角度Θ,與在中心軸線X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中的橫斷面CA不同的橫斷面(第二橫截面)CB中的內徑線L的角度Θ不同。
[0100](4)在例不實施例中,例證了揚聲器裝置100中米用的低音反射端口 30。每個實施例中的低音反射端口 30的特征都可應用于除了低音反射端口 30之外的管體。本發(fā)明可應用的管體的實例包括兩輪車輛或四輪車輛的消音器、空調系統(tǒng)的進氣/排氣管,等等。本發(fā)明也適用于樂器,通常是管樂器,諸如銅管樂器和木管樂器的管體。
【權利要求】
1.一種低音反射端口,所述低音反射端口呈管狀,并且空氣流過所述低音反射端口, 其中,第一內徑線相對于基準面的角度不同于第二內徑線相對于所述基準面的角度,所述基準面包含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中心軸線,所述第一內徑線正交于所述中心軸線并且穿過第一特征點,所述第一特征點位于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垂直于所述中心軸線的第一橫斷面的內周上;第二內徑線垂直于所述中心軸線并且穿過第二特征點,所述第二特征點對應于所述第一特征點,并且位于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與所述中心軸線垂直的第二橫斷面的內周上,所述第一橫斷面和所述第二橫斷面在所述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音反射端口,其中,內徑線相對于所述基準面的角度隨著垂直于所述中心軸線的橫斷面在所述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移而連續(xù)變化,所述內徑線正交于所述中心軸線并且穿過位于所述橫斷面的內周上的、作為每個所述第一特征點和所述第二特征點的特征點,并且 其中,所述內徑線對應于所述橫斷面在所述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上的單位量位移的旋轉角度取決于所述橫斷面在所述中心軸線延伸方向上的位置而不同。
3.一種低音反射端口,所述低音反 射端口呈管狀,并且空氣流經所述低音反射端口,其中,連接特征點的軌跡為螺旋形,每個所述特征點都位于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多個橫斷面中的相應一個橫斷面的內周上,所述橫斷面垂直于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中心軸線,并且在所述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音反射端口,其中,第一軌跡和第二軌跡的形狀彼此不同,所述第一軌跡連接位于垂直于所述中心軸線的多個橫斷面中的相應一個橫斷面的內周上的每個特征點,所述第二軌跡連接位于所述多個橫斷面中的相應一個橫斷面的內周上且與所述第一軌跡的所述特征點不同的特征點。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音反射端口,其中,被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垂直于所述中心軸線的橫斷面中的內周表面所包圍的內周區(qū)域呈具有旋轉對稱性的非圓形形狀。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低音反射端口,其中,所述內周區(qū)域的旋轉對稱次數(shù)為奇數(shù)。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低音反射端口,其中,所述內周區(qū)域的旋轉對稱次數(shù)為3或5。
8.一種空氣從中穿過的管體, 其中,第一內徑線相對于基準面的角度與第二內徑線相對于所述基準面的角度不同,所述基準面包含所述管體的中心軸線,所述第一內徑線正交于所述中心軸線并且穿過第一特征點,所述第一特征點位于所述管體的、垂直于所述中心軸線的第一橫斷面中的內周上;所述第二內徑線正交于所述中心軸線并且穿過第二特征點,所述第二特征點對應于所述第一特征點,并且位于所述管體的、垂直于所述中心軸線的第二橫斷面的內周上,所述第一橫斷面和所述第二橫斷面在所述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9.一種低音反射端口,所述低音反射端口呈管狀,并且空氣流經所述低音反射端口, 其中,沿著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周向、在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內周面上反復地形成有谷部和峰部,所述谷部和所述中心軸線之間在垂直于所述中心軸線的方向上的距離大于所述峰部和所述中心軸線之間在垂直于所述中心軸線方向上的距離。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低音反射端口,其中,被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垂直于所述中心軸線的橫斷面的內周表面所包圍的內周區(qū)域呈具有旋轉對稱性的非圓形形狀。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低音反射端口,其中,所述內周區(qū)域的所述旋轉對稱次數(shù)為奇數(shù)。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低音反射端口,其中,所述內周區(qū)域的所述旋轉對稱次數(shù)為3或5。
13.根據(jù)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低音反射端口,包括: 中間部(32),以及 兩個端部(342、344),所述兩個端部在所述中心軸線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中間部的相反兩側的一側和另一側上, 其中,所述峰部和所述谷部形成在所述兩個端部中的每個端部上中,并且不形成在所述中間部中 。
【文檔編號】H04R1/02GK104053080SQ201410095409
【公開日】2014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15日
【發(fā)明者】三木晃, 鬼束博文 申請人:雅馬哈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