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照相機裝置結構及具有該結構的移動通信終端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照相機裝置結構及具備該結構的移動通信終端機,具體地說,它是一種能夠防止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機的翻蓋部在旋轉時,設置在合葉上的照相機外殼由于摩擦也同時進行旋轉,即使翻蓋部旋轉,也能夠固定地保持同一拍攝方向的照相機裝置結構及具備該結構的移動通信終端機。
背景技術:
在設置照相機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機中,如果能夠旋轉的數(shù)字照相機模塊設置在合葉上,根據(jù)拍攝物體的位置不同,不必轉動終端機,只要旋轉照相機外殼即可實現(xiàn)拍攝,使用就十分方便了。
在現(xiàn)有的這種照相機裝置結構中,如圖1至圖2所示,其特征包括在突出于終端機機身100的第1合葉臂110和第2合葉臂120,與突出于翻蓋部200的第3合葉臂210相連接構成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機的合葉10上,設置了照相機的照相機裝置結構中,與旋轉把手600間隔一定的距離,通過軸連接為一體的照相機外殼300;設置在旋轉把手600和照相機外殼300之間,具有突起401的軸套(bushing)400;設置在旋轉把手600和軸套(bushing)400之間的波形墊圈(wave washer)500;第1合葉臂110的內壁也具有與軸套(bushing)400的突起相對應的突起,如果與旋轉把手600鄰接,就能夠一定幅度包圍軸套(bushing)400的外徑,和它通過軸連接在一起;第3合葉臂210圍繞軸套(bushing)400的外徑,在第1合葉臂110和照相機外殼300之間通過軸連接形成。
但是,在所述現(xiàn)有技術下,軸套(bushing)400的突起與第1合葉臂110的突起連接之后即被固定,由于波形墊圈500的反彈力將軸套(bushing)400和旋轉把手600向相反的方向推動,所以旋轉把手600受到推向合葉10外側的力量作用,通過軸與旋轉把手600連接在一起的照相機外殼300,也受到同樣方向的力量作用,在其與第1合葉臂110之間,和軸連接的第3合葉臂210產生摩擦。
因此,在現(xiàn)有技術下,如圖3所示,每當翻蓋部200旋轉時,突出于翻蓋部200的第3合葉臂210就會與照相機外殼300相摩擦,使照相機外殼300共同產生旋轉,于是照相機外殼300的方向就偏離了使用者最初所固定的位置,在翻蓋部200旋轉了幾次之后,就必須重新把照相機外殼300轉回原來的位置。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方便的照相機裝置結構,以避免在翻蓋部旋轉了幾次之后,需要對照相機外殼的位置進行重新調整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具有所述那種使用方便的照相機裝置結構的移動通信終端機。
為了達到所述目的,本發(fā)明的照相機裝置結構特征在于,在突出于終端機機身的第1合葉臂和第2合葉臂,與突出于翻蓋部的第3合葉臂所連接構成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機的合葉上,裝置了照相機的照相機裝置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幾個部分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和第2合葉臂之間旋轉的照相機外殼;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與所述照相機外殼之間的軸套(bushing);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與所述軸套(bushing)之間的彈性部件;所述第3合葉臂圍繞于所述軸套(bushing)的外徑設置而成。
所述彈性部件的特征是使用了波形墊圈。
在所述照相機外殼附加設置了與其間隔一定距離,能夠使照相機外殼旋轉的,連接為一體的旋轉把手。
另一方面,具備所述照相機裝置結構的移動通信終端機,其特征包括具有突出的第1合葉臂與第2合葉臂的終端機機身;第3合葉臂突出的翻蓋部;能夠在所述第1合葉臂和第2合葉臂之間旋轉的照相機外殼;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和照相機外殼之間的軸套(bushing);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與所述軸套(bushing)之間的彈性部件;所述第3合葉臂圍繞所述軸套(bushing)的外徑設置而成。
所述彈性部件的特征是使用了波形墊圈。
在所述照相機外殼附加設置了與其間隔一定距離,能夠使照相機外殼旋轉的,連接為一體的旋轉把手。
因此,本發(fā)明能夠使照相機外殼不與翻蓋部的突出的第三合葉臂相摩擦,即使在翻蓋部旋轉的情況下,照相機外殼也不會產生旋轉,從而使照相機外殼的方向維持在使用者所固定的角度,而不必再對照相機外殼的位置進行重新的調整。
圖1是設置在合葉上能夠旋轉的照相機外殼附圖。
圖2是現(xiàn)有照相機裝置結構的截面圖。
圖3是現(xiàn)有照相機裝置結構的工作說明側面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照相機裝置結構截面圖。
圖5是構成本發(fā)明的波形墊圈斜視圖。
圖6是本發(fā)明照相機裝置結構的工作說明側面圖。
其中,附圖標記10合葉100終端機機身 110第1合葉臂120第2合葉臂121;連接槽140第4合葉臂200翻蓋部210第3合葉臂220第5合葉臂300照相機外殼 301照相機模塊310連接部 320軸部330柔性印刷電路板 400軸套(bushing)500波形墊圈 600旋轉把手610連接構件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對所述的本發(fā)明照相機裝置結構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如下。
圖4是本發(fā)明的照相機裝置結構截面圖,圖5是構成本發(fā)明的波形墊圈斜視圖,圖6是本發(fā)明照相機裝置結構的工作說明側面圖。
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照相機裝置結構的特征是,在突出于終端機機身100的第1合葉臂110和第2合葉臂120,與突出于翻蓋部200的第3合葉臂210所連接構成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機的合葉10上,裝置了照相機的照相機裝置結構,其特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110和第2合葉臂120之間旋轉的照相機外殼300;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110與所述照相機外殼300之間的軸套(bushing)400;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110與所述軸套(bushing)400之間的彈性部件500;所述第3合葉臂210圍繞于所述軸套(bushing)400的外徑設置而成。
此外,在所述照相機外殼300附加設置了與其間隔一定距離,能夠使照相機外殼300旋轉的,連接為一體的旋轉把手600。
照相機外殼300是內置了照相機模塊301的圓筒型結構,突出于圓筒的一個軸方向的連接部310,插入在內插在第2合葉臂120的連接槽121,與第2合葉臂120相連接。
軸部320在照相機外殼300的另一個軸方向,沿軸中心突出,其直徑比合葉10的直徑略小。第1合葉臂110以一定幅度圍繞軸部320的外徑,與其實現(xiàn)軸連接,照相機外殼300與終端機機身100通過合葉實現(xiàn)連接。
軸套(bushing)400為短管形態(tài),在第1合葉臂110和照相機外殼300之間圍繞軸部320的外徑,通過軸實現(xiàn)連接。
如圖5所示,彈性部件500最好為波形墊圈。為了使軸部320能夠插入其中,應當具備中空的褶皺圓盤形狀,它插入于第1合葉臂110和軸套(bushing)400之間,使第1合葉臂110和軸套(bushing)400能夠相互彈性推動。
軸套(bushing)400和波形墊圈500的外徑直徑應當比合葉10的直徑略小,第3合葉臂210圍繞軸套(bushing)400的外徑,設置于第1合葉臂110和照相機外殼300之間,通過軸實現(xiàn)連接。
第3合葉臂210的外徑直徑應當與合葉10的直徑相同,在合葉10中第3合葉臂210最好不要突出。
另外,旋轉把手600通過連接構件610,最好是螺絲釘,連接于軸部320的末端,與照相機外殼300固定為一體,如果轉動旋轉把手600,照相機外殼300也會產生轉動。
此外,具備所述照相機裝置結構的移動通信終端機,其特征包括具有突出的第1合葉臂110與第2合葉臂120的終端機機身100;第3合葉臂210突出的翻蓋部200;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110和第2合葉臂120之間旋轉的照相機外殼300;設置于所述第1合葉臂110和照相機外殼300之間的軸套(bushing)400;設置于所述第1合葉臂110與所述軸套(bushing)400之間的彈性部件500;所述第3合葉臂210圍繞所述軸套(bushing)400的外徑設置而成。
照相機外殼300,軸套(bushing)400,彈性部件500,第1合葉臂110,第2合葉臂120,第3合葉臂210的結構與上文所述的照相機裝置結構實施例均相同,因此略過重復,只對其中的特別之處進行說明。
照相機外殼300中的柔性印刷電路板(FPCB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330,與終端機機身100的主板(Main Board)(未圖示)相接觸,內置于照相機外殼300的數(shù)字照相機,根據(jù)使用者的操作進行照片或者動影像的拍攝,并將其傳輸?shù)街靼濉?br>
移動通信終端機設置了突出于終端機機身100的第1合葉臂110,突出于第2合葉臂120和翻蓋部200的第3合葉臂210,并通過合葉實現(xiàn)連接。但是,除了第1、第2、第3合葉臂,還可以通過合葉連接附加的突出合葉臂。例如,在本實施例中,突出于終端機機身的第1合葉臂110、第2合葉臂120、第4合葉臂140以及突出于翻蓋部200的第3合葉臂210、第5合葉臂220也是通過合葉連接的。
以下,對本發(fā)明照相機裝置結構及具備所述照相機裝置結構的移動通信終端機的工作進行說明。
波形墊圈500在第1合葉臂110和軸套(bushing)400之間,對第1合葉臂110與軸套(bushing)400施加分離方向的彈性力量。
以第1合葉臂110為基準來看時,軸套(bushing)400對照相機外殼300施加推力,從而產生摩擦,照相機外殼300也因此對第2合葉臂120施加推力,在摩擦的同時,與照相機外殼300連接為一體的旋轉把手600也會施加相同方向的力量,與第1合葉臂110相摩擦。
最終,照相機外殼300和與照相機外殼300連接為一體的旋轉把手600都與突出于終端機機身100的第2合葉臂120和第1合葉臂110相摩擦。
此外,由于在波形墊圈500的反彈力作用下,第1合葉臂110和照相機外殼300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圍繞軸套(bushing)400的外徑,在第1合葉臂110和照相機外殼300)之間通過軸連接的第3合葉臂210,就無法與照相機外殼300相摩擦了。
結果,突出于翻蓋部200的第3合葉臂210,不再與照相機外殼300相摩擦,照相機外殼300反而是與突出于終端機機身100的第1合葉臂110和第2合葉臂120相摩擦,如圖6所示,照相機外殼300即使在翻蓋部200旋轉的情況下,也不會產生旋轉,一直保持使用者最初所固定的方向。
如上所述,通過本發(fā)明的照相機裝置結構及具備照相機裝置結構的移動通信終端機,即使翻蓋部進行旋轉,照相機外殼也不會產生旋轉,從而使照相機外殼的方向一直保持在使用者的固定方向上,沒有必要再對照相機外殼的位置進行重新調整,達到了使用方便的效果。
當然,本發(fā)明還可有其他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jù)本發(fā)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照相機裝置結構,其特征在于,在突出于終端機機身的第1合葉臂和第2合葉臂,與突出于翻蓋部的第3合葉臂所連接構成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機的合葉上,裝置了照相機的照相機裝置結構,包括以下幾個部分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和第2合葉臂之間旋轉的照相機外殼;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與所述照相機外殼之間的軸套;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與所述軸套之間的彈性部件;所述第3合葉臂圍繞所述軸套的外徑設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機裝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部件的特征是使用了波形墊圈。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機裝置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照相機外殼附加設置了與其間隔一定距離,能夠使照相機外殼旋轉的,連接為一體的旋轉把手。
4.一種具備所述照相機裝置結構的移動通信終端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突起的第1合葉臂與第2合葉臂的終端機機身;第3合葉臂突出的翻蓋部;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和第2合葉臂之間旋轉的照相機外殼;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和照相機外殼之間的軸套;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與所述軸套之間的彈性部件;所述第3合葉臂圍繞所述軸套的外徑設置而成。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具備所述照相機裝置結構的移動通信終端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部件的特征是使用了波形墊圈。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具備所述照相機裝置結構的移動通信終端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照相機外殼附加設置了與其間隔一定距離,能夠使照相機外殼旋轉的,連接為一體的旋轉把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使用方便的照相機裝置結構及具有該結構的移動通信終端機,在突出在終端機機身的第1合葉臂和第2合葉臂,與突出在翻蓋部的第3合葉臂所連接構成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機的合葉上,裝置了所述的照相機的照相機裝置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和第2合葉臂之間旋轉的照相機外殼;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與所述照相機外殼之間的軸套;設置在所述第1合葉臂與所述軸套之間的彈性部件;所述第3合葉臂圍繞所述軸套的外徑設置。其能夠使照相機外殼不與翻蓋部的突出合葉臂相摩擦,即使在翻蓋部旋轉的情況下,照相機外殼也不會產生旋轉,從而使照相機外殼的方向維持在使用者所固定的角度,不必再對照相機外殼的位置進行重新調整。
文檔編號H04N5/247GK1700742SQ200410103949
公開日2005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5月20日
發(fā)明者李奉鉉 申請人:樂金電子(中國)研究開發(fā)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