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通用接入點,網絡通信系統(tǒng)及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總的來說涉及進行文本和多媒體數(shù)據傳輸?shù)臄?shù)字通信網。具體而言,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寬帶接入系統(tǒng),其配置和操作處理可以在有線系統(tǒng)和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實現(xiàn)。
背景技術:
為了實現(xiàn)更為靈活、更有彈性和更高帶寬的寬帶通信網接入方案,通信業(yè)界仍然需要解決一些技術難題。目前,用戶能夠獲得直接的以太網寬帶接入,但因為寬帶接入包括許多種不同類型的技術,這種技術難題不易解決。盡管以太網已經成為許多數(shù)字通信模式的基本技術,并且以太網技術已經迅猛發(fā)展了多年,成為解決目前寬帶業(yè)務需求,并且保持其簡單性和低成本的靈活的高速解決方案,但因為這種技術難題,更寬以及更為靈活的以太網接入技術在寬帶網上的應用仍然受限。具體地,下面的描述給出了一些主要的寬帶接入技術以及實現(xiàn)更為靈活和更高帶寬以太網解決方案所必須解決的技術問題。
寬帶技術主要的接入類型技術包括用戶寬帶以太網和無線LAN或WiFi,DSL(數(shù)字用戶線),以及有線調制解調器。傳統(tǒng)的局域網(LAN)是某種標準控制下的短距離通信網。
用戶寬帶以太網和無線局域網用戶寬帶以太網接入技術提供了建立到寬帶接入點的用戶設備連接的物理接入變化。有線寬帶以太網和無線以太網LAN(WiFi)的接入,用于使有線和無線終端用戶設備能夠接入寬帶網。換句話說,用戶寬帶以太網從技術上可以支持無線和有線設備,以接入網絡。用戶以太網可以提供高接入速度,例如單個P2P 100Mb/s有線接入帶寬,以及靈活接入配置,例如共享的10Mb/s到54Mb/s接入帶寬。它還能夠創(chuàng)建LAN(專用網和企業(yè)網)通信。
采用這種技術的寬帶接入需要很多線路安裝,這使得基礎設施或開銷成本很高。同樣,無線LAN方案(WiFi)還需要線路基礎設施,因為只有在終端用戶站,也就是無線設備之間是無線連接,其接入點(AP)通過線路連接到用戶寬帶以太網有線基礎設施??偟恼f來,對線路基礎設施的過高要求使得這種寬帶無法在遠離以太網安裝區(qū)域的地方接入。
DSL和有線調制解調器應用DSL技術接入寬帶網在許多城市的居民區(qū)廣為采用,因為這種技術利用了已有的電話網基礎設施。其結果是,在許多國家中已有的電話業(yè)務提供商可以容易地壟斷DSL業(yè)務。電話線路連接到與客戶位置很近的DSL基礎設施,也就是復用單元。但是,所有的DSL業(yè)務連接必需通過業(yè)務提供商的寬帶遠程接入服務器(BRAS)建立。由于這種要求,DSL技術無法支持建筑物之間的通信或者LAN通信。DSL接入技術的另一缺陷是它的帶寬是固定的,并且有限,與距離有關。
有線調制解調器技術能夠靈活地分配帶寬,但是得到或分配的帶寬數(shù)取決于連接到廣播星形基礎設施的用戶的數(shù)量。與DSL接入技術相似,它也無法提供建筑物之間的通信或者LAN通信。此外,它也與以太網寬帶一樣,要求存在有線業(yè)務提供商基礎設施,以及連接到用戶前端的線路。
下面會詳細解釋,這些主要的寬帶網絡接入技術仍然存在共同的技術難題,限制了更為靈活的更高帶寬的以太網寬帶接入方案的開發(fā),因為以下因素,仍然無法占據大部分寬帶接入市場
A.物理限制所有這些已有的技術都需要到用戶設備的接入點或者饋送點的有線或者無線安裝。前面提到,無線或有線終端用戶設備到以太網寬帶接入要求接入點無線連接到以太網總線,交換機或LAN基礎設施。這種技術要求更高的開銷成本-除了基本的必要電話線路之外,用戶還需要接入到前端的以太網線路。此外,附近必需有或者安裝了適當?shù)腖AN網絡基礎設施(包括插孔和安裝)。這種線路安裝投資可能會有風險,可能無法對這種安裝投資產生合適的回報。眾所周知,不是所有的居家用戶,商業(yè)用戶,以及可能的建筑物都能夠在提供這種接入之后,立即訂購寬帶接入的。因此,提供一種方案,能夠取消這種物理限制和風險,同時仍能保持寬帶接入的方便性和使用廣泛性,就顯得非常迫切。
B.沒有公共接入點無線LAN接入點,稱為AP,是無線設備獲取寬帶網絡接入的入口點。因此,除非無線設備在接近某個AP的區(qū)域,并且是AP無線頻率(RF)覆蓋或者基站半徑范圍內,否則就無法使用該無線設備。類似地,有線或者非無線終端在只能靠AP為無線終端用戶設備提供服務的區(qū)域中無法實現(xiàn)通信。就算無線和有線用戶對獲取寬帶接入有界定,在以上兩種情況下,接入點(AP)必須是以太網LAN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業(yè)界需要克服的另一技術限制是每一已有的以太網接入點是針對某一特定技術設計的。由于沒有針對接入點設計和接口的業(yè)界標準,而事實上又存在著這么多不同的接入技術,所以進一步限制了寬帶網絡的接入。
C.有限的選擇如上所述,網絡用戶接入寬帶網的選擇很有限。在沒有以太網線路基礎設施(也就是LAN或以太網交換節(jié)點)的情況下,如果附近有DSL復用站,用戶就會求助于DSL服務,后者通過電話線路提供。另一種可能的選擇是使用有線調制解調器,但這種方案受限于單個終端用戶設備-這與DSL一樣。它還需要一個有線基礎設施。這樣,將所有寬帶接入基礎設施(DSL、有線調制解調器、用戶以太網)安裝在某個較小的地理區(qū)域成本很高昂,不經濟。因此,需要一種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多選擇的寬帶接入方案,而不需要用戶位于基本基礎設施附近,從而避免了額外的基礎設施投資。
D.非開放性的應用目前,以太網寬帶接入基礎設施只適合計算機互聯(lián)網通信。這種有限的應用是由所有終端用戶設備的物理限制和無線和有線接入之間的設計概念及實現(xiàn)方式之間的不同造成的。目前,需要接入網絡的終端用戶設備和應用已經有了很大發(fā)展,包括諸如探測設備之類的設備,它們可以是有線設備或者無線設備,例如用于庫存控制的射頻識別設備(RFID)和條碼掃描儀。讓探測網絡與已有的以太網寬帶基礎設施共享一個平臺進行計算機互聯(lián)網通信可能做不到。正常情況下探測器需要在其自身流和控制操作下進行點對點通信。但是,互聯(lián)網用戶由ISP(互聯(lián)網服務提供商)提供接入。此外,探測網絡拓撲可能會根據探測器的位置,隨著時間改變。并且,目前物理基礎設施不夠靈活,無法提供動態(tài)業(yè)務部署。需要一種新的通用解決方案,使得通用接入技術能夠允許計算機通信和互聯(lián)網應用與探測網絡應用共存。同時,它的節(jié)點還必須能夠相應接受動態(tài)探測器位置,執(zhí)行點對點通信,并且使得以太網平臺成為一種集成方案,能夠針對可能出現(xiàn)的任何類型的下一代應用和情形進行銷售。
E.非集成切換盡管利用不同的接入點能夠支持有線和無線,但沒有一種處理方法能夠允許無線到有線,或者反方向的無縫切換通信。同樣,沒有一種處理能夠允許無線通信從一個相同或不同ESS(擴展服務集)或主機的AP到另一AP的更低層或快速切換,也就是主機到主機的切換。AP之間已有的無線通信切換只會發(fā)生在相同的主機或ESS中。這是因為,電子電氣工程師標準(IEEE)802.11f的已有技術采用TCP層,也就是較高層的切換,它較為復雜并且速度慢。
先進的無線接入無線網狀網(網狀網)和無線Ad-Hoc(無線自組織網)方案是克服上述已有技術所面臨的一些問題的可能方案。但是,因為以下原因,無線網狀網和無線Ad-Hoc方案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無線Ad-hoc無線ad-hoc技術是為無線終端用戶設備提供到網絡的動態(tài)接入的方案,它使得每個無線終端用戶設備自身成為一個接入點(AP),并且作為一個路由器,傳送消息給其它無線終端用戶設備。為了采用這種方案,每一個無線終端用戶設備可以與其它無線終端用戶設備通信,而不需要中央網絡控制。換句話說,ad-hoc網狀網方案支持點對點通信,通信也可以經過一系列無線連接的終端用戶設備,到達目的地。組成ad-hoc網狀網的所有終端用戶設備必須經常更新它的網絡拓撲知識。這是必需的,因為每個終端用戶設備的位置和狀態(tài)都在動態(tài)改變中。為了確保將信息包成功地交付給作為指定目的地的終端(設備),通信路由由每一個跳站(hopping station)針對每個數(shù)據包動態(tài)確定。Ad-hoc技術最適合探測器網絡和軍事應用。
已經有人提議在無線LAN應用上也應用ad-hoc網狀網配置,使無線設備能夠工作在其分配的BSS范圍之外。這個在法國的Alcatel項目也稱為DAMAN,將ad-hoc能力引入每個終端用戶設備,因此,遠處的無線終端用戶設備能夠到達LAN AP,甚至直接與登記在同一個BSS上的其它無線終端用戶設備通信(點對點通信)。但是,缺少穩(wěn)定的基礎設施或者拓撲使得ad-hoc節(jié)點(安裝在用戶設備上)更加復雜。因為沒有中央控制,每個無線終端用戶設備必須能夠執(zhí)行快速和周密的計算,并且做出相關決定,包括路由和前轉。因為網絡拓撲以及登記的用戶設備數(shù)量的快速改變,每一個ad-hoc設備都需要非常大量的存儲器和高處理速度,才能滿足路由選擇要求的這些計算和更新。除了這些高設備性能需求之外,它還要求高的功率消耗。這是因為必須使得所有無線終端用戶設備能夠連續(xù)在線,執(zhí)行動態(tài)變化更新和路由選擇任務。此外,因為該技術只是針對無線終端設備用戶,ad-hoc網狀網接入技術仍然沒有解決上面討論的整個通信網絡業(yè)界所面對的技術難題。
無線網狀網無線網狀網網絡也只能由無線終端用戶設備訪問,后者能夠執(zhí)行多個跳操作。但是,與ad-hoc不同,無線網狀網通過層次結構實現(xiàn),所有終端用戶設備的通信都必須首先經過一個網關站。在數(shù)據包通往網關站的路由上,指定為數(shù)據包目的節(jié)點的終端用戶設備,被認為是中間或者跳節(jié)點。只有在到達了網關站之后,該節(jié)點才會被識別為數(shù)據包的目的節(jié)點。該分組隨后被立即選路送回該節(jié)點。顯然,無線網狀網并不支持點到點通信。往返路由選擇操作也不夠高效,因為它消耗了更多的帶寬,帶來個額外的時延。
盡管無線網狀網提出一種簡單的動態(tài)無線連接引入方式,它甚至可以最終跨MAN運作,但該方案要求終端用戶設備能夠執(zhí)行高速和復雜的計算,這與ad-hoc終端用戶設備類似。這是因為終端在系統(tǒng)中定期改變其位置和存在(開和關)。因此,終端用戶設備需要經常更新其網絡拓撲知識,在每次接收到數(shù)據包時,執(zhí)行很多路由選擇計算。此外,注意到該方案只適用于無線終端用戶設備。
可用產品市場上有一些產品提供了無線接入,并且擴展了網狀網體系結構無線接入網絡。但是,這些產品都有一些技術限制,無法為所有上述困難提供一種完全而又徹底的解決方案。
市場上目前有運營商級應用的具有連接接入點(AP)的多個點對點結構的戶外WLAN網狀網網絡方案(例如BelAir的產品)。這種系統(tǒng)只采用能夠擴展無線傳輸?shù)亩ㄏ蛱炀€。戶外AP也將信號注入建筑物。它結合了開放IP體系結構或平臺和基于標準的Wi-Fi技術。它們并不提供其產品的低層和不同AP之間的快切換操作,例如BSS之間的切換。并且ESS之間終端用戶連接上也沒有提供切換。也沒有提供從IEEE802.3到IEEE802.11的切換,或者反向切換。該產品用于支持純粹的到網絡的無線設備接入。它要求更多的天線才能實現(xiàn)完全覆蓋,并且只適用于為集中在某個特定區(qū)域中的提供通信接入。
其它接入擴展產品允許用戶漫游,在各種公共場所接入寬帶,但只能是從hotspot到hotspot的漫游(例如Airpath的產品)。它們并不支持解決上述困難的所需的下一代集成平臺的能力。
另一平臺允許Wi-Fi漫游,其中終端用戶能夠漫游,但是不能切換到合作伙伴(不同業(yè)務提供商)的ESS,hotspot或者Wi-Fi平臺仍然能夠被識別,并且獲得寬帶服務,而不犧牲安全性(例如Tatara產品)。合作伙伴的QoS協(xié)議和管理協(xié)議之間的互通性也得到提高。但沒有提供網狀網和AP之間的互連互通,以及主機到主機的切換。其目的是形成一種Wi-Fi合作關系能夠促進無線應用,增加利潤。Tatara提供的產品基于已有標準的Wi-Fi方案,但其合作程序提供了漫游,而不是切換到屬于不同業(yè)務提供商或網絡運營上的Wi-Fi平臺。它不支持解決上述困難的所需的演進到下一代集成平臺的能力。
在一種具有能夠增加無線平臺延展范圍的AP的擴展Wi-Fi方案中,每個AP可以配置成充當一個無線中繼站。這樣,通過引入無線中繼器AP,可以邏輯上擴展AP BSS的范圍(例如AboveCable的產品)。這種中繼器AP不需要通過線路連接到主要的LAN基礎設施,而是維持與其父AP的無線連接。只有父AP通過有線連接到LAN基礎設施。切換只是提供在相同ESS的AP(包括中繼器)之間。這類產品不具備網狀網能力以提供冗余性,以及用戶設備之間的點對點通信。它只能用于無線終端用戶設備,沒有通用的切換和漫游(不同ESS的AP之間以及無線和有線用戶之間的通信)。因此,它無法稱為下一代集成平臺。
也存在一種屋頂無線節(jié)點,其業(yè)務提供最終要求無線網狀網平臺的形式,其中每個無線節(jié)點不僅僅選擇路由,而且充當無線平臺的邊際節(jié)點(例如Nokia的產品)。它直接連接到終端用戶設備或者一個建筑物本地區(qū)域分布網絡。這種技術包括網絡管理和標準互聯(lián)網控制協(xié)議,能夠與目前的有線互聯(lián)網應用集成。終端用戶連接和裝置寬帶網接入如何實現(xiàn)—有線或者無線—尚不清楚。這種屋頂無線節(jié)點沒有規(guī)定無線終端用戶設備與另一無線節(jié)點通信的低層切換。并且沒有集成無線和有線設備通信轉移。
市場上還有一種兩層的網狀網網絡,它包括無線網狀網骨干(骨干)和ad-hoc移動方案(例如網狀網Networks的產品)。其概念類似于法國Alcatel的項目(Daman項目)。這種ad-hoc無線網狀網技術類似于上述ad-hoc方案,前面解釋過,這種技術沒有能力,并且不具備特定功能來提供有效方案實現(xiàn)下一代集成平臺。
因此,電信業(yè)界仍需要提供一種新的系統(tǒng)配置和網絡接入技術,使得能夠構造適用于下一帶寬帶應用的集成平臺。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通用接入點,網絡通信系統(tǒng)和方法,用于構造適用于下一帶寬帶應用的集成平臺。
本發(fā)明的前述目的通過提供一種網絡通信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該通信系統(tǒng)包括通用接入點;與通用接入點通信的站;以及與通用接入點通信的網絡基礎設施。
此外,本發(fā)明的前述目的通過提供一種通用接入點來實現(xiàn),該通用接入點包括
網絡節(jié)點接口,用于與有線和無線寬帶網絡接口進行接口。
此外,本發(fā)明的前述目的通過提供一種接入網絡通信系統(tǒng)的方法來實現(xiàn),網絡通信系統(tǒng)包括通用接入點,站,以及網絡基礎設施,通用接入點包括網絡節(jié)點接口,用于以至少第一和第二通信模式接口,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站和通用接入點之間以第一通信模式通信;檢測到站從第一通信模式中脫離;通用接入點以第二通信模式監(jiān)聽站;以及以通用接入點的第二通信模式重新與站建立通信。
此外,本發(fā)明的前述目的通過提供一種接入網絡通信系統(tǒng)的方法來實現(xiàn),網絡通信系統(tǒng)包括至少兩個通用接入點,一個站,以及一個網絡基礎設施,方法包括站和第一通用接入點進行通信;在第二通用接入點檢測站;第一和第二通用接入點之間傳遞檢測;識別站信號將丟失在第一通用接入點;第一通用接入點向第二通用接入點建議站到第二通用接入點的轉移;分配站給第二通用接入點。
通過后續(xù)針對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描述,本發(fā)明的這些目的和優(yōu)點,以及其它目的和優(yōu)點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都會變得非常明顯,優(yōu)選實施例結合各附圖解釋。
圖1示出了按照本發(fā)明的帶有通用接入點(AP),也就是Wie AP,實現(xiàn)無線擴展網狀網無線擴展LAN(Wie-mesh Wie-LAN)體系結構的無線和有線網狀網的互連配置。
圖2是功能框,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的Wie-網狀網Wie-LAN節(jié)點,也就是Wie AP的一般結構。
圖3是功能框圖,說明了安裝在建筑物中,并且靠近用戶的有線基礎設施,以及,到寬帶網絡的連接可以通過Wie-網狀網Wie-LAN接入點來建立。
圖4是功能框圖,示出了集成Wie AP,生成無縫地工作于已有基礎設施,包括有線網絡的網狀網。
圖5是框圖示,出了探測網絡,其配置因探測器的重定位而不斷變化,本發(fā)明的Wie網狀網Wie-LAN網絡具有路由選擇能力,能夠在發(fā)生這些變化之后,在網狀網上調整業(yè)務提供。
圖6是功能框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的Wie-網狀網Wie-LAN網絡的通用切換能力。
圖7是功能框圖,示出了與WiMax業(yè)務提供集成在一起的Wie-網狀網Wie-LAN網絡。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看圖1,說明了按照無線擴展網狀網無線擴展LAN(Wie-網狀網Wie-LAN)100體系結構的無線和有線網狀網的互連配置,通過通用接入點(AP)Wie AP實現(xiàn)。Wie-網狀網Wie-LAN 100包括多個基本服務集(BSS)101和102,每個BSS包括多個終端用戶站,例如BSS 101中的站101a、101b和101c,以及BSS 102中的站102a,102b和102c。這些終端用戶站中的每一個都連接到通用接入點WieAP 111、112、113或114,例如BSS 101的Wie AP 111和BSS 102的Wie AP 112。這些Wie AP通過其它Wie AP,例如Wie AP 113和Wie AP 114,進一步連接接入寬帶網120,后者可以是一個已有的AP或者寬帶接入點,或者寬帶節(jié)點和/或其它網絡基礎設施。
Wie AP 111、112、113和114提供了通用的非常靈活的連接,其中每個Wie AP是一個無線或有線設備的接入點。就網絡而言,Wie AP 111、112、113和114是另一寬帶以太網節(jié)點,它具有第2層/第2、3層交換能力,甚至第3層路由選擇能力。因此,Wie AP 111、112、113或114是同時支持有線和無線類型終端用戶設備的通用接入點。因此,終端用戶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在LAN內部獲得接入,而不需要額外投資。
在網絡基礎設施內部,Wie AP 111、112、113或114彼此(WieAP 111、112、113和114)可以通過有線連接或者無線連接,或者連接到其它Wie AP。因此,對傳統(tǒng)的局域網(LAN),或者網絡而言,Wie AP 111、112、113和114就是另一以太網寬帶邊際和核心節(jié)點。它能夠針對通信(第2層或第3層通信)執(zhí)行交換/路由選擇(取決于該技術采用第2層或第3層或者第2+3層),與相鄰Wie AP建立直接通信。與傳統(tǒng)的LAN不同,這些Wie AP的互連115、116、117、118和119形成了一個網狀網。這意味著Wie-網狀網Wie-LAN可以在終端用戶設備之間通過Wie AP 111、112、113或114提供點到點通信。與已有無線接入點,甚至是以太網LAN節(jié)點不同,Wie AP互連115、116、117、118和119可以通過有線或者無線連接實現(xiàn)。換句話說,網狀網分布系統(tǒng)(DS),或者甚至是Wie-網狀網Wie-LAN基礎設施可以是混合了無線和有線連接。利用這種通用連接能力,可以將Wie AP 111、112、113或114容易地集成并連接到已有的以太網LAN基礎設施。這又保護了客戶,尤其是大量投資建立已有網絡基礎設施的業(yè)務提供商,網絡運營商,以及私有LAN擁有者。
按照該簡單的Wie-網狀網Wie LAN互連,可以建立到已有以太網基礎設施120的線路連接以獲取更高帶寬,并且直接集成已有技術。此外,Wie-網狀網Wie-LAN的帶寬和伸縮性還可以隨著網絡中Wie AP數(shù)量的增加而進一步增加。所有這些能力都與集成下一代網絡的要求一致?;谛纬蓪硇聵藴实奶岚?,例如針對有線和無線的無縫集成和切換的IEEE 802.21,針對ESS網狀網網絡互連的IEEE802.11s,以及針對快速切換的IEEE 802.11r,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因為Wie-網狀網Wie-LAN 100提供了支持有線或無線連接的靈活性,并且能夠建立點到點通信,以太網寬帶現(xiàn)在能夠在遠離主要以太網寬帶基礎設施(城域網、核心網、交換機等)的區(qū)域中接入,所需的有線基礎設施投資較少。此外,Wie AP 111、112、113或114的通用連接性使得網絡基礎設施120簡單并且能夠動態(tài)擴展。通過應用Wie AP 111、112、113或114所具有的不同連接特性,具有無線接入點和有線接口的Wie AP可以根據需求和情況動態(tài)提供和調整。這種能力還使得在需求未知的新開發(fā)區(qū)域中能夠逐步不用寬帶基礎設施。因為大規(guī)模安裝線路和網絡基礎設施,其產出和需求可能會小于預期,所以這種方式可以減少業(yè)務提供商和網絡運營商的投資風險。同時,業(yè)務提供商和網絡運營商上仍可以有效地提供寬帶業(yè)務和接入給單個或者較少的用戶。
與采用Ad-hoc或無線網狀網的網絡解決方案不同,圖1示出的Wie-網狀網Wie-LAN通信路由選擇和交換能力只由Wie AP 111、112、113或114執(zhí)行,而不是由終端用戶設備執(zhí)行?;谌舾稍?,Wie-網狀網Wie-LAN 100現(xiàn)在提供的基礎設施更穩(wěn)定。首先,該網絡基礎設施不需要象Ad-Hoc和無線網狀網那樣經常改變。Wie-網狀網Wie-LAN 100中的網絡拓撲改變主要是因為節(jié)點故障和用戶或探測器重定位,這使得Wie AP長時間無法有效工作。最終,Wie-網狀網Wie-LAN 100不要求Wie AP 111、112、113或114節(jié)點具有高速和復雜的處理和協(xié)議。其次,不需要象Ad-Hoc和無線網狀網那樣經常更新網絡拓撲。Wie-網狀網Wie-LAN 100是一種物理上和邏輯上都簡化的系統(tǒng),因為Wie AP 111、112、113和114所提供的靈活性和通用連接性,它更易于操作、維護和重新配置。
參看圖2,示出了Wie AP,例如Wie AP 111、112、113或114的一般結構。在UNI側,Wie AP 111提供了支持針對Wi-Fi的已有IEEE 802.11系列標準的平臺,也就是用于無線終端用戶設備到AP,它采用WiFi天線201b。它還具有有線以太網的IEEE 802.3系列標準,也就是針對有線接口的有線終端用戶設備寬帶接入。通過在UNI側為已有無線和有線終端用戶設備提供接入點和接口,用戶不需要改變或增加額外的部件就能夠通過Wie AP 111訪問網絡。終端用戶的操作不受影響,針對已有終端用戶設備和系統(tǒng)的用戶投資得到保護。
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WiFi和有線以太網終端用戶設備,例如終端用戶計算機,而是可以擴展包括其它形式的接口,例如針對采用其它無線接入協(xié)議,例如藍牙,甚至正在出現(xiàn)的移動技術的終端用戶設備的接口??梢灶A見,將來的網絡技術,甚至是移動手機都會基于IP或者與IP兼容,所以Wie AP能夠執(zhí)行集成交換或路由選擇和切換,除了其它方面之外,它還支持針對集成網絡和接入方案的IEEE 802.21的目標。這能夠為基于下一代移動技術,例如CDMA2000和UMTS的未來移動網絡提供集成和接入方案。此外,Wie AP 111也能夠包容非RF技術,包括但不限于自由空間。
在NNI側,為Wie-網狀網Wie-LAN 100基礎設施采用一組管理和協(xié)議部件。它們包括IEEE 802.11s ESS網狀網接入系統(tǒng)203a及其相關的802.11s ESS網狀網天線203b。還包括可選的IEEE 802.16接入系統(tǒng)204a及其相關的WiMax天線204b,以及IEEE 802.3有線接入和接口205。新的協(xié)議支持分布系統(tǒng)或者Wie-網狀網Wie-LAN網絡100功能。這包括Wie AP的通信,業(yè)務量交付,路由選擇,復位,EES間通信,相同或者不同ESS上Wie AP 111之間的軟切換,終端用戶設備從有線到無線連接的無縫轉移,以及反向的無縫轉移,接入機制,包括可能的沖突避免傳輸或者時分復用接入等等。但是,其管理將包括計費、安全和傳輸控制目的等的層次化選擇。
Wie AP 111還具有能夠擴展包括其它管理和協(xié)議框的能力,用于其它基于以太網和IP或者兼容的技術,例如與IEEE 802.16基站(BS),以及其它正在出現(xiàn)和將來的移動BS中WiMax的接口。事實上,Wie AP 111提供了集成下一代網絡所需的匯聚性。
圖2示出了包括WiMax IEEE 802.16接入和管理部件204a。它使得Wie AP 111能夠連接到WiMax IEEE 802.16BS。這種情況下WiMax IEEE 802.16基礎設施將充當骨干或核心網絡。另一方面,Wie AP 111將充當WiMax IEEE 802.16的小BS。
使得Wie AP能夠為用戶和網絡提供通用集成能力,并且形成網狀網互連的基本部件是交換部件206。例如,考慮通過有線通信模式連接到網絡終端用戶決定移動或者漫步,不費力地自動轉移到通信的無線WiFi模式,無縫并且不會產生任何寬帶連接中斷。終端用戶能夠通過Wie AP 111實現(xiàn)這一點。一旦有線接入和接口202斷開,交換部件206檢測到斷開,立即將通信轉移到無線WiFi接入部件201a。這種操作發(fā)生在低層,不需要高層介入,或者主機或網絡服務器之間的復雜的管理交換。如果該用戶決定移動或漫步到相鄰BSS覆蓋區(qū)域,原來的Wie AP 111可以容易地與相鄰Wie AP,例如112交互,交換切換信息。一旦確認,原Wie AP 111在低層簡單地進行通信交換或選擇路由到相鄰Wie AP例如112(如圖1所示),后者隨后處理該特定終端用戶的寬帶接入。所有這些同樣都不需要與主機單元復雜的高層交互。
已有的方案沒有無線和有線切換能力,因為LAN基于IEEE 802.3協(xié)議。它沒有識別一種通信模式切換到另一種通信模式的能力,因此,需要終端用戶斷開并利用不同的協(xié)議重新建立連接。在已有的方案中,無線終端用戶設備的AP到AP切換必須在TCP(傳輸控制協(xié)議)層上執(zhí)行。這在IEEE 802.11f上描述。這要求與主機和網絡服務器的高層交互。其結果是,在終端用戶執(zhí)行目前新興的應用,例如實時和多媒體業(yè)務時,現(xiàn)存方案較慢,并且不適合。它還限制切換只能發(fā)生在同一個ESS或DS中。但是,上述例子是實現(xiàn)快速和通用切換的一種方案和協(xié)議。其它快速協(xié)議也可以實現(xiàn),并且與交換部件206協(xié)作。
實現(xiàn)網狀網互連的能力使得Wie-網狀網Wie-LAN 100能夠從網絡故障中恢復。這是因為,Wie-AP互連115、116、117、118和119提供給網絡(有線或無線基本基礎設施)多個完全分離或者半分離的路徑。這使得在連接或節(jié)點故障時,通信能夠被切換或者路由選擇到不同的路徑。
注意到除了切換和通用集成之外,交換部件206還執(zhí)行復位。例如,如果Wie AP 111故障,網絡能夠路由選擇到備用路徑,而不會造成另一Wie AP 112的中斷。
此外,交換部件206為Wie AP 111提供了維持高性能和低損耗的能力,因為它避免了在衰減環(huán)境和擁塞區(qū)域中的通信路由選擇和傳輸。目前,在學院和研究機構中針對多入多出(MIMO)和智能天線的研究很多。這些新的未成熟的技術經常被認為“昂貴而低效”,它們用于提高在衰減環(huán)境下無線網絡性能和損耗。但是,Wie AP網絡100提供了解決問題的一種低廉而更為有效的方案。這是因為,不使用多根天線,Wie AP就能為業(yè)務選擇并尋路到到達下一Wie AP的最好的鏈路或路徑。
注意到一旦交換部件206將業(yè)務或數(shù)據包交換到適當?shù)慕尤氩考?,該?shù)據包將會按照該接入部件所定義的接入協(xié)議格式化。
如圖3所示,有線接口也可以用于有線連接Wie AP,向專用LAN,也就是有線基礎設施,例如X&Y公司,提供具有更寬帶寬的寬帶網絡接入,支持長期業(yè)務需求和大量用戶在較長的時間段內都相當明確并有保障的區(qū)域。圖3示出了通過有線基礎設施303連接到有線網絡302的Wie AP 301a-j。在有線基礎設施303附近的區(qū)域,可以靈活地提供Wie-網狀網Wie-LAN基礎設施,因為這種接入節(jié)點的安裝不需要高成本安裝,可以用于提供各種Wie-網狀網Wie-LAN連接,而與提供到有線應用的網絡接入無關,這兩者并存。
如圖4所示,簡單地將Wie AP 402a-1通過以太網交換機403,或者其它類似接口,直接連接到已有線路基礎設施,已有線路基礎設施401也可以與本發(fā)明的Wie-網狀網Wie-LAN網絡集成。具體而言,Wie AP可以有線連接到已有有線基礎設施401,從而提供WieAP與已有安裝的直接集成,保護客戶的投資。Wie-網狀網增加了帶寬和消息路由選擇路徑的冗余性。同時,系統(tǒng)的恢復力得到提高。
如圖4所示,Wie AP動態(tài)業(yè)務提供能力適用于提供寬帶接入到用戶需求未知的區(qū)域,例如一個新提供業(yè)務的區(qū)域,其中用戶的數(shù)量尚未確定。它還適用于用戶的數(shù)量很少的區(qū)域;例如,居民主要是尚未并且在可見的將來不怎么愿意聯(lián)網的用戶。此外,Wie AP靈活業(yè)務提供還可以用于用戶需求發(fā)生變化的場合。變化可以由于用戶搬家到另一新的發(fā)達城市等。在發(fā)生這種情況時,通過簡單地調整Wie Ap,Wie-網狀網Wie-LAN的規(guī)??梢匀菀椎厣炜s,而不會給投資造成太多損失,前述對Wie AP的調整沒有物理或線路基礎設施的限制。
這樣,Wie AP可以利用網絡能夠動態(tài)改變消息路由選擇的能力,本發(fā)明的Wie-網狀網Wie-LAN網絡還具有以下靈活性即使終端用戶移動到了另一位置,它仍能跟隨并重新部署業(yè)務。網狀網大小可以隨著用戶數(shù)量的增減容易地調整,而不會造成投資損失。
如圖5所示,Wie-網狀網Wie-LAN網絡的另一優(yōu)點是它便于集成探測器業(yè)務。探測器通信是點對點的,其網絡可以延伸到很大的區(qū)域。因為在日常生活中,遠程探測器已經越來越重要,各種探測器應用的不同網絡可能成本高昂并且復雜。此外,探測器位置可以隨著時間變化。Wie AP互連性和交換/路由選擇能力能夠提供探測器所需的通信平臺。此外,它的位置可以動態(tài)改變,而不會過于依賴于物理線路。此外,Wie AP業(yè)務提供本身能夠提供到探測器的完全無線覆蓋,以及有線接入。探測器網絡可以成為穿過Wie-網狀網Wie-LAN的虛擬專用網,后者就可以遠程控制。
Wie AP的動態(tài)業(yè)務提供還適用于聯(lián)網的探測器應用,這一點對下一代通信系統(tǒng)的將來發(fā)展非常重要。意識到下一代網絡不僅應當能夠為用戶遠程交流承載業(yè)務,而且有很多其它業(yè)務,包括快速的新興探測器通信,非常重要。智能和無人工探測設備的數(shù)量正在逐漸增加。無疑,需要將某個網絡方案做成某個設備,它能夠將探測器通信集成到針對遠程通信目的設計的網絡。下一代網絡還需要一個節(jié)點,它能夠隨著探測器的重定位(探測器設備的位置可能隨時間改變)進行部署和重新部署。該節(jié)點隨后需要支持探測器通信的主要特性之一,就是點對點。因此,本發(fā)明的Wie AP和Wie-網狀網Wie-LAN配置提供了一種及時而有效的方案。此外,探測器設備形式多樣,從無線到有線連接到網絡接入點,不管設備或連接的類型,Wie AP都具有通用連接性配置,用以支持網絡接入需求。Wie AP的靈活性擴展了寬帶網絡的可操作性,用以支持新的點對點協(xié)議,不需要路由選擇、交換和互連配置,這些配置目前仍有待定義。對探測器應用或其它類型的信號傳輸應用而言,消除了通過有線連接接入寬帶網絡的不靈活的需求。
現(xiàn)在參看圖6,其中用戶最初通過有線設備建立經該網絡的通信。用戶601隨后緊急地走到另一位置,但仍希望維持該通信。為了保持通信不被中斷,用戶601必須切換到無線模式。用戶601無法利用已有的網絡通信,因為由于多種限制因素,不存在這種無縫且自動進行的切換方案,并且在有線和無線通信之間有單獨的接入點。如果相鄰AP屬于同一個ESS或分布式系統(tǒng)(DS),已有方案還只能提供無線切換,因為切換只能通過高層,例如TCP層完成。已有方案較慢,不適用于對時間要求很高的應用。此外,從一個區(qū)域移動到另一區(qū)域需要WLAN無線覆蓋。已有的通信系統(tǒng)目前還受限于LAN物理基礎設施或者線路分布系統(tǒng),以及AP在后續(xù)位置的可用性。與傳統(tǒng)技術不同,通過Wie AP實現(xiàn)的Wie-網狀網Wie-LAN可以在不同位置容易、靈活并且戰(zhàn)略地部署。它能夠在建筑物內部提供完全無線覆蓋,以及有線接入,而不受物理限制。此外,網絡并不需要針對無線和有線終端設備的單獨的接入設備。有線和無線接入接口位于單個Wie AP內部。因此,可以在低層容易地檢測到從有線斷開,接入無線,通信迅速地切換到無線模式。
因此,在提出的方案中,使用切換部件通用切換可以在低層(也就是第2層或第3層)容易地實現(xiàn)和迅速地完成。一種可能的方法,例如,當終端用戶拔出其有線連接時,Wie AP立即檢測到斷開,并將發(fā)送到該終端用戶的入業(yè)務存儲在數(shù)據緩存器中。它隨后通過WiFi(IEEE 802.11a/802.11b/802.11g/802.11n)接入部件和WiFi天線自動監(jiān)聽該終端用戶無線信號。該終端用戶通過其互聯(lián)網協(xié)議(IP)地址來識別。當WiFi(IEEE 802.11a/802.11b/802.11g/802.11n)接入部件完成建立到終端用戶的無線鏈路時,交換部件立即通過WiFi交換業(yè)務,包括那些緩存的業(yè)務給該終端用戶。
同樣,當終端用戶決定從無線改變到有線通信時,檢測到有線連接和終端用戶IP地址的Wie AP交換部件立即通過IEEE 802.3接入和接口部件切換業(yè)務通信。
無線切換也是無縫的,并且很快。這是因為,Wie AP能夠通過Wie AP之間建立的直接鏈路,檢測到其相鄰Wie AP的存在,不管Wie AP位于同一個ESS還是不同的ESS??焖偾袚Q通過把業(yè)務交換/路由選擇(第2層/第3層/第2+3層)到相鄰Wie AP來實現(xiàn),不需要高層協(xié)議。一種可能的方法,例如,當終端用戶設備移動到了相鄰Wie AP的BSS覆蓋區(qū)域時,后者檢測到該終端用戶設備的存在,立即報告給該終端用戶設備的原Wie AP。原Wie AP和新的或相鄰Wie AP為了可能的切換直接執(zhí)行握手協(xié)議。如果每個Wie AP屬于不同的ESS,它還可以將握手處理請求發(fā)送給它的主機服務器,后者可能有權決定是否發(fā)生切換。一旦同意,原Wie AP直接將終端用戶設備通信業(yè)務切換到新的Wie AP。
本發(fā)明的Wie-網狀網Wie-LAN網絡提供了一種平臺,可以容易地集成有線IEEE 802.3和IEEE 802.11接入之間的切換,它與即將到來的IEEE 802.21標準化努力一致,作為將來集成其它無線和有線技術的平臺,它包括通過L2/L2+L3的快速切換,后者與IEEE 802.11r標準的制定工作所做的努力一致。
圖7示出了Wie-網狀網Wie-LAN也可以用于實現(xiàn)WiMax部署,用以擴展WiMax的范圍而不需要額外的投資給昂貴的基站,以及終端用戶設備的WiMax標準設備。WiMax是IEEE 802家族的一部分。它是使得數(shù)據能夠從有線通過較長距離實現(xiàn)無線發(fā)送的無線技術。IEEE 802.16標準覆蓋的頻段在城域網絡中范圍為2GHz和11GHz。它包容更高的寬帶無線接入,因此,適合作為若干IEEE 802.11hotspot的骨干。WiMax無線鏈路適用于低時延應用,例如話音和視頻。它提供了長距離連接性,不要求用戶終端和WiMax基站(BS)之間為直接視距(LOS)。其高帶寬支持許多用戶的高速通信。WiMax將來能支持網狀網部署,因此,它能夠為遠離線路基礎設施的社區(qū)提供寬帶接入。
但是WiMax長距離無線延伸能力能夠擴展到50公里半徑。如果WiMax直接為終端用戶提供服務,其成本可能會很高,因為終端用戶設備必須能夠與WiMax收發(fā)信機通信,這需要相同的能力,也就是發(fā)射功率,才能到達位于50公里之外的WiMax BS。但是,Wie AP可以充當WiMax的小BS,這樣終端用戶就不需要額外投資這種新的WiMax技術才能獲得寬帶接入。無線終端用戶只是簡單地保持并使用其低成本短距WiFi部件來獲得無線接入。Wie-網狀網Wie-LAN將充當?shù)絎iMax的連接的低成本銜接部分。通過這種方式,它提供了實現(xiàn)專用LAN基礎設施的靈活性,其中WiMax以前是無法實現(xiàn)的。Wie AP 701a-q可以設計成無線連接到WiMax基站。WiMax基站能夠很經濟地提供骨干平臺。成本的降低是因為Wei-網狀網Wie-LAN可以在距離核心或城域網物理線路基礎設施有一定距離的區(qū)域部署。WiMax在提供靠近Wie-網狀網Wie-LAN的無線骨干基礎設施時比較經濟。Wie AP可以與WiMax接口,以提供寬帶互聯(lián)網接入。
因此,本發(fā)明的Wie-網狀網Wie-LAN網絡提供了擴展的無線和有線LAN超越能力,同時維持以太網LAN在短距離上的有效性、簡單性和操作性。本發(fā)明通用的可接入和可連接的Wie AP使得地理上可擴展的網絡能夠通過低成本LAN實現(xiàn),并且與短距無線收發(fā)信機互連,或互連到其它更遠的距離。網絡和安裝的擴展可以容易地實現(xiàn),因此,網絡的規(guī)模調整也相對容易,因為不需要整個網絡區(qū)域上安裝電纜或物理有線。因為與已有基礎設施的距離可以較遠,所以網絡擴展到以前無法接入的區(qū)域要方便得多。因為低成本和容易安裝,增加安裝可以針對業(yè)務需求動態(tài)完成。與已有基礎設施的兼容性可以通過Wie AP所提供的有線和無線連接配置容易地實現(xiàn),而消息交換或路由選擇由Wie AP在第2層或第2+3層或第3層實現(xiàn),而不是依賴于終端用戶的設備。這樣,這里公開了一種更為高效,恢復性更好的網絡,其中高質量和業(yè)務可靠的專用網或虛擬專用網可以更為廣泛地通過有線或無線互連來實現(xiàn)。無線移動性和快速低層自動和智能切換可以靈活地實現(xiàn),從而使得用戶能夠在更寬的地理區(qū)域上有更多選擇地連續(xù)使用網絡業(yè)務。
盡管結合優(yōu)選實施方式描述了本發(fā)明,但需要理解,這種公開不應解釋為限制性的。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在閱讀了上述公開部分之后,各種變化和改進無疑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后附權利要求書應當被理解為涵蓋所有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的變化和改進。
權利要求
1.一種網絡通信系統(tǒng),包括通用接入點;與所述通用接入點通信的站;以及與所述通用接入點通信的網絡基礎設施。
2.根據權利要求1的網絡通信系統(tǒng),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包括網絡節(jié)點接口(NNI),用于與有線和無線寬帶網絡接口進行接口。
3.根據權利要求1的網絡通信系統(tǒng),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包括交換部件。
4.根據權利要求1的網絡通信系統(tǒng),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包括交換部件,用以在所述網絡基礎設施中交換第2層消息和為第3層消息選擇路由。
5.根據權利要求1的網絡通信系統(tǒng),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包括交換部件,用以在所述網絡基礎設施中交換第2層消息。
6.根據權利要求1的網絡通信系統(tǒng),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包括交換部件,用以在所述網絡基礎設施中為第3層消息選擇路由。
7.根據權利要求1的網絡通信系統(tǒng),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包括用戶網絡接口,所述用戶網絡接口包括一個與所述站接口的IEEE 802.11無線接口,以及一個與所述站接口的IEEE 802.3有線接口。
8.根據權利要求1的網絡通信系統(tǒng),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包括數(shù)據緩存器。
9.根據權利要求2的網絡通信系統(tǒng),其中所述NNI包括無線網絡接口,用于與第二無線網絡接口接口,以及一個有線網絡接口,用于與第二有線網絡接口進行接口。
10.根據權利要求2的網絡通信系統(tǒng),其中所述NNI包括無線網絡接口,用于與無線擴展網狀網和無線擴展LAN(Wie-網狀網Wie-LAN)網絡的第二無線網絡接口進行接口。
11.根據權利要求1的網絡通信系統(tǒng),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二通用接入點,用作所述站與所述通用接入點的接口。
12.根據權利要求1的網絡通信系統(tǒng),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二通用接入點,用作所述站與所述通用接入點的接口,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之一與網狀網網絡保持通信。
13.根據權利要求1的網絡通信系統(tǒng),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二通用接入點,充當所述站與所述通用接入點的接口,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之一與局域網(LAN)保持通信。
14.一種無線擴展網狀網無線擴展LAN(Wie-網狀網Wie-LAN)網絡系統(tǒng),包括多個無線擴展接入點(Wie AP),包括用戶網絡接口(UNI),用于與有線和無線用戶終端設備接口;每個所述Wie AP還包括網絡節(jié)點接口(NNI),用于與有線和無線寬帶網絡接口接口;網狀網網絡,通過與所述Wie AP之一接口,連接到所述Wie-網狀網Wie-LAN;以及LAN,通過與所述Wie AP之一接口,連接到所述Wie-網狀網Wie-LAN。
15.一種通用接入點,包括網絡節(jié)點接口(NNI),用于與有線和無線寬帶網絡接口進行接口。
16.根據權利要求15的通用接入點,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包括交換部件。
17.根據權利要求15的通用接入點,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還包括交換部件,用以在所述網絡基礎設施中交換第2層消息和為第3層消息選擇路由。
18.根據權利要求15的通用接入點,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還包括交換部件,用以在所述網絡基礎設施中交換第2層消息。
19.根據權利要求15的通用接入點,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還包括交換部件,用以在所述網絡基礎設施中為第3層消息選擇路由。
20.根據權利要求15的通用接入點,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包括用戶網絡接口,所述用戶網絡接口包括一個與所述站接口的IEEE 802.11接入接口,以及一個與所述站接口的IEEE 802.3有線接口。
21.根據權利要求15的通用接入點,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還包括數(shù)據緩存器。
22.根據權利要求15的通用接入點,其中所述NNI包括無線網絡接口,用于與第二無線網絡接口進行接口,以及一個有線網絡接口,用于與第二有線網絡接口進行接口。
23.根據權利要求15的通用接入點,其中所述NNI包括一個無線網絡接口,用于與無線擴展網狀網和無線擴展LAN(Wie-網狀網Wie-LAN)網絡的第二無線網絡接口進行接口。
24.一種接入網絡通信系統(tǒng)的方法,所述網絡通信系統(tǒng)包括通用接入點,站,以及網絡基礎設施,所述通用接入點包括網絡節(jié)點接口,用于以至少第一和第二通信模式接口,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所述站和所述通用接入點之間以第一通信模式通信;檢測到所述站從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中脫離;所述通用接入點以第二通信模式監(jiān)聽所述站;以及以所述通用接入點的所述第二通信模式重新與所述站建立通信。
25.根據權利要求24的方法,還包括為所述站緩存數(shù)據。
26.根據權利要求24的方法,還包括為所述站緩存數(shù)據;以及以所述第二通信模式發(fā)送所述數(shù)據給所述站。
27.根據權利要求24的方法,還包括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中識別所述站的互聯(lián)網協(xié)議地址。
28.根據權利要求27的方法,還包括通過所述第二通信模式,將數(shù)據導向具有所述互聯(lián)網協(xié)議地址的所述站。
29.根據權利要求24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中,利用所述通用接入點的有線接口連接所述站和所述通用接入點;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中,利用所述通用接入點的無線接口連接所述站接口和所述通用接入點。
30.根據權利要求24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中,利用所述通用接入點的無線接口連接所述站和所述通用接入點;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中,利用所述通用接入點的有線連接所述站和所述通用接入點。
31.根據權利要求29或30的方法,其中所述無線接口是IEEE 802.11無線接口;所述有線接口是IEEE 802.3有線接口。
32.根據權利要求24的方法,還包括包括在所述通用接入點的交換部件在所述網絡基礎設施中交換第2層消息和為第3層消息選擇路由。
33.根據權利要求24的方法,還包括包括在所述通用接入點的交換部在所述網絡基礎設施中交換第2層消息。
34.根據權利要求24的方法,還包括包括在所述通用接入點的交換部件在所述網絡基礎設施中為第3層消息選擇路由。
35.根據權利要求24的方法,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二通用接入點用作所述站,用于與所述通用接入點接口。
36.根據權利要求24的方法,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二通用接入點用作所述站,用于與所述通用接入點接口,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之一與網狀網網絡保持通信。
37.根據權利要求24的方法,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二通用接入點用作所述站,用于與所述通用接入點接口,其中所述通用接入點之一與局域網(LAN)保持通信。
38.一種接入網絡通信系統(tǒng)的方法,所述網絡通信系統(tǒng)包括至少兩個通用接入點,站,以及網絡基礎設施,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站和第一通用接入點進行通信;在第二通用接入點檢測所述站;所述第一和第二通用接入點之間傳遞所述檢測;識別所述站信號將丟失在所述第一通用接入點;所述第一通用接入點向所述第二通用接入點建議所述站到所述第二通用接入點的轉移;分配所述站給所述第二通用接入點。
39.根據權利要求38的方法,還包括通過所述第一通用接入點為所述站緩存數(shù)據。
40.根據權利要求38的方法,還包括通過所述第一通用接入點為所述站緩存數(shù)據;以及通過所述第二通用接入點發(fā)送所述數(shù)據給所述站。
41.根據權利要求38的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一通用接入點識別所述站的互聯(lián)網協(xié)議地址。
42.根據權利要求41的方法,還包括利用所述互聯(lián)網協(xié)議地址,所述第二通用接入點將數(shù)據導向所述站。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通用接入點、網絡通信系統(tǒng)及其方法。該網絡通信系統(tǒng),包括通用接入點;與所述通用接入點通信的站;以及與所述通用接入點通信的網絡基礎設施。利用本發(fā)明的通用接入點,網絡通信系統(tǒng)及方法,可以構造一個適用于下一代寬帶應用的集成平臺。通用接入點實現(xiàn)點到點連接的能力使得網絡成為一個公共的集成平臺,不僅僅支持PC通信應用,而且還支持其它應用,包括探測器,以及未來的無線應用。
文檔編號H04L12/00GK1764134SQ20041006735
公開日2006年4月26日 申請日期2004年10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0月21日
發(fā)明者穆罕默德·倪澤姆, 沈鋼 申請人: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