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及其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及其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在植入體內設置充電接收線圈。在內置電池的電量不足時,在與充電接收線圈相匹配的位置處設置體外的充電發(fā)射線圈,通過線圈之間的耦合為內置電池進行無線充電。并且,在植入體內還設置有體內充電控制單元,對內置電池的電量進行檢測,并將檢測的電量信息通過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第一天線和第二天線傳輸至體外,以提示用戶需對內置電池進行充電。此外,在對內置電池進行充電時,充電接收線圈還對刺激電極進行供電,以保證充電時刺激電極仍可對骶神經實施電流刺激。本發(fā)明降低了病人更換體內電池的風險,增加了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安全性。
【專利說明】
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及其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神經刺激器,特別是涉及一種可對植入體進行無線充電的無線充電裝置,以及可無線充電的植入型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尿失禁、尿頻等膀胱系疾病通常是因神經系統(tǒng)脊髓損傷而引發(fā)的,醫(yī)學研究和實踐已經確認,對有關神經施加電刺激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許多研究表明,刺激骶神經前根可以影響膀胱逼尿肌和外尿道括約肌的動作,從而利用合適的刺激信號能夠抑制膀胱逼尿肌反射亢進,達到緩解尿失禁的目的;也可以采用特定的刺激脈沖序列,來激發(fā)膀胱逼尿肌與外尿道括約肌協(xié)調動作以實現(xiàn)受控排尿。因此,骶神經刺激器也應運而生。
[0003]骶神經刺激器是可植入于大小便失禁患者臀部的小型可程控設備。通常將該骶神經刺激器植入于臀部并經由導線連接到骶神經,通過脈沖發(fā)生器發(fā)送電脈沖信號給骶神經,調節(jié)與排尿和排便相關的膀胱和腸的神經反射,使異常的神經反射重新達到平衡,患者能夠通過類似遠程控制的外部設備來控制刺激器的開關和程控設定,從而使排尿排便功能障礙的癥狀得到控制。目前,現(xiàn)有的骶神經刺激產品多采用內置鋰電池供電,具有只能一次性使用的缺點。而且當電池壽命快要達到時,需要及時做手術予以更換,對病人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也大大增加病人的使用成本。此外,由于科技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中充斥各種強弱的無線信號,也容易對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造成干擾。本發(fā)明主要降低了病人更換鋰電池的風險和減少使用成本,增加系統(tǒng)安全性
【發(fā)明內容】
[0004]鑒于以上所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及其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用于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植入體內的電池的充電問題,以及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已被干擾的問題。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無線充電裝置,適用于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所述無線充電裝置包括:體內充電部分和體外充電部分;其中,所述體內充電部分被植入體內,包括內置電池、充電接收線圈和體內充電控制單元;所述內置電池分別與所述充電接收線圈、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和所述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位于體內的第一天線相連;所述體外充電部分包括充電發(fā)射線圈和體外充電控制單元;所述體外充電控制單元分別與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和所述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位于體外的第二天線相連;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定位固定在與所述充電接收線圈相匹配的位置;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檢測所述內置電池的電量信息,并將所述電量信息通過所述第一天線發(fā)送至所述體外充電部分,所述體外控制單元通過所述第二天線接收所述電量信息,并依據(jù)所述電量信息向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和所述體內充電部分發(fā)出充電指令;根據(jù)所述充電指令,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和所述充電接收線圈通過耦合實現(xiàn)所述體內充電部分和所述體外充電部分之間的電能傳輸,從而實現(xiàn)所述內置電池的充電;且在對所述內置電池進行充電的同時,還為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和所述第一天線進行供電。
[0006]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和所述充電接收線圈處各設置一磁鐵;通過所述磁鐵,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被定位固定在于所述充電接收線圈向匹配的位置。
[0007]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位于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處的所述磁鐵的磁力是可調節(jié)的。
[0008]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體外充電控制單元與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是可拆卸式地連接。
[0009]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體內充電部分還包括連接在所述充電接收線圈和所述內置電池之間的用于穩(wěn)壓的第一充電電路,且,所述第一充電電路還分別與所述第一天線和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相連;通過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控制所述第一充電電路在對所述內置電池進行充電的同時,還對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和所述第一天線供電。
[0010]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體外充電部分還包括:分別與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和所述體外充電控制單元相連接的用于第二充電電路,且所述第二充電電路與外部電源可拆卸式地相連;其中,所述外部電源包括交流電。
[0011]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體外充電部分還包括與所述第二充電電路相連的外部電池,在沒有外部電源對所述第二充電電路進行供電時,所述體外控制單元控制所述第二充電電路由所述外部電池供電。
[0012]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體外充電部分還包括:提示單元,與所述體外充電控制單元相連,用于在接收到的所述電量信息顯示內置電池的電量過低時進行報警提示,以及在接收到的所述電量信息顯示內置電池已被充滿時進行提示。
[0013]本發(fā)明還公開了一種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包括:如上所述的無線充電裝置、位于體外的體外刺激控制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以及被植入體內的體內刺激控制單元、刺激電極和所述第一天線;所述體外刺激控制單元與所述第二天線相連,用于通過所述第二天線和所述第一天線向所述體內刺激控制單元發(fā)出刺激指令;所述體內刺激控制單元與所述第一天線、所述充電接收線圈和所述內置電池相連,用于通過所述第一天線接收來自于所述體外刺激控制單元發(fā)出的所述刺激指令;所述刺激電極分別與所述體內刺激控制單元、所述充電接收線圈和所述內置電池相連,用于在體內實施電流刺激。
[0014]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在對所述內置電池進行無線充電的同時,所述充電接收線圈還為所述體內刺激控制單元和所述刺激電極進行供電,以保證在無線充電的同時仍可實施電流刺激。
[0015]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好包括:第一ID識別單元,分別與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所述第一天線和所述體內刺激控制單元連接,用于對來自于所述第一天線接收的信號進行ID識別;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分別與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所述第一天線和所述體內刺激控制單元連接,用于實現(xiàn)射頻信號與所述刺激指令、所述充電指令、和/或所述電量信息之間的相互轉換;第二 ID識別單元,分別與所述第二天線、所述體外充電控制單元和所述體外刺激控制單元連接,用于對通過所述第二天線接收的信號進行ID識另IJ;第二射頻收發(fā)單元,分別與所述體外充電控制單元、所述第二天線和所述體外刺激控制單元連接,用于實現(xiàn)射頻信號與所述刺激指令、所述充電指令、和/或所述電量信息之間的相互轉換。
[0016]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及其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通過線圈之間的耦合來建立體外到體內的電能傳輸通道,實現(xiàn)了醫(yī)用設備中的植入體內部分的電池的無線充電,降低了病人更換電池的風險,降低了成本;進一步地,本發(fā)明還對體內的內置電池的電量信息進行實時檢測,并通過現(xiàn)有的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信號傳輸通道(天線)傳輸電量信息,以提示用戶體內的電量情況,以便及時進行充電操作;并且,本發(fā)明的體外充電發(fā)射線圈是可拆卸的,其只在對內置電池進行供電時,才與體外充電控制單元或第一充電電路連接,如此,使得整個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結構更加簡單;并且,體外的充電發(fā)射線圈和體內的充電接收線圈之間是通過磁鐵進行定位固定的,使得兩個線圈之間的定位和固定更加簡單;本發(fā)明在對內置電池進行充電的同時,還可同時利用刺激電極對骶神經實施電流刺激。本發(fā)明降低了病人更換體內電池的風險,減少了病人的不必要的醫(yī)療費用,增加了整個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0017]圖1顯示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的一種包括無線充電裝置的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原理結構示意圖。
[0018]圖2顯示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的一種無線充電裝置的原理結構示意圖。
[0019]圖3顯示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的一種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正常工作模式的原理結構示意圖。
[0020]圖4顯示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的一種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正常充電工作模式的原理結構示意圖。
[0021]圖5顯示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的一種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應急充電工作模式的原理結構示意圖。
[0022]元件標號說明
[0023]100植入體
[0024]HO 體內刺激控制單元
[0025]120 刺激電極
[0026]130 第一天線
[0027]140 第一 ID識別單元
[0028]150 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
[0029]200體外
[0030]210 體外刺激控制單元
[0031]220 第二天線
[0032]230 第二 ID識別單元
[0033]240 第二射頻收發(fā)單元
[0034]300 無線充電裝置
[0035]310內置電池
[0036]320 充電接收線圈
[0037]330 體內充電控制單元
[0038]340 第一充電電路
[0039]350充電發(fā)射線圈
[0040]360體外充電控制單元[0041 ]370第二充電電路
[0042]380外部電池
[0043]390提示單元
[0044]400外部電源
【具體實施方式】
[0045]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fā)明的其他優(yōu)點及功效。
[0046]請參閱附圖。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發(fā)明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發(fā)明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發(fā)明可實施的范疇。
[0047]本發(fā)明的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及其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在體內和體外相互匹配的位置分別設置充電線圈,從而建立體內部分和體外部分之間的電能無線傳輸通道,實現(xiàn)了體內的內置電池的無線充電。
[0048]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包括了無線充電裝置的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其中,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如圖1所示,包括:位于植入體100內的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刺激電極120和第一天線130;位于體外200的體外刺激控制單元210和第二天線220。
[0049]其中,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分別和刺激電極120和第一天線130連接;體外刺激控制單元210和第二天線220相連。
[0050]第一天線130和第二天線220均采用射頻天線,通過射頻進行無線信號的傳輸。
[0051]體外刺激控制單元210用于在體外下達刺激指令;刺激指令是通過第一天線130和第二天線220進行傳輸?shù)?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接收到了刺激指令,直接控制刺激電極120對骶神經實施電流刺激。
[0052]并且,為了保證整個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第一天線130和第二天線220之間的信號傳輸?shù)臏蚀_性,在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中增加了位于植入體100內的第一 ID識別單元140和位于體夕卜200的第二 ID識別單元230。通過第一 ID識別單元140和第二 ID識別單元230對第一天線130和第二天線220之間發(fā)射和接收的信號進行ID識別,以保證接收或發(fā)出的信號均是該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在本實施例中,第一ID識別單元140和第二ID識別單元230是按一定頻次重復比對來實現(xiàn)ID識別的,以確保識別正確。
[0053]進一步地,在第一天線130和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之間還增加了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在第二天線220和體外刺激控制單元210之間還增加了第二射頻收發(fā)單元240,通過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和第二射頻收發(fā)單元240實現(xiàn)了射頻信號之間的轉換。
[0054]如圖1和2所示,位于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內無線充電裝置300包括:體內充電部分和體外充電部分;
[0055]體內充電部分包括:內置電池310、充電接收線圈320和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充電接收線圈320分別與內置電池310、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第一天線130、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刺激電極120、第一ID識別單元140和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連接;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還分別與內置電池310、第一天線130、第一 ID識別單元140和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連接。
[0056]其中,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用于檢測內置電池310的電池信息,并將電池信息經由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轉換為射頻信號,并通過第一天線130向第二天線220發(fā)送;并根據(jù)接收的來自于體外充電部分的經過第一 ID識別單元驗證的充電指令,控制充電接收線圈320對內置電池310進行充電,且為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第一天線130、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刺激電極120、第一 ID識別單元140和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供電。
[0057]在不進行無線充電的時候,內置電池310用于為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第一天線130、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刺激電極120第一 ID識別單元140和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進行供電;
[0058]充電接收線圈320用于對內置電池310進行充電,并且,在對內置電池310進行充電的同時,還可以同時對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第一天線130、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刺激電極120第一ID識別單元140和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進行供電,以保證在充電的同時,刺激電極120仍然可以對骶神經實施電流刺激,且整個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植入體部分仍可以正常運轉。
[0059]進一步地,為了實現(xiàn)對內置電池310的充電電壓穩(wěn)定,以及對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第一天線130、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刺激電極120、第一 ID識別單元140和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供電電壓的穩(wěn)定,在充電接收線圈320和內置電池310直接連接一用于穩(wěn)壓的第一充電電路340;并且,第一充電電路340還分別與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第一天線130、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刺激電極120、第一 ID識別單元140和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連接。在進行內置電池310的無線充電時,通過第一充電電路340,除了為內置電池310進行充電外,還同時為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第一天線130、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刺激電極120、第一 ID識別單元140和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提供電能,以保證在無線充電的同時,刺激電極120仍可對骶神經實施電流刺激。
[0060]體外充電部分包括充電發(fā)射線圈350和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分別與第二天線220、第二 ID識別單元230和第二射頻收發(fā)單元240相連,用于根據(jù)接收到的內置電池的電量信息向體內充電部分下達充電指令。
[0061]充電發(fā)射線圈350與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之間是可拆卸式地連接。在需要對內置電池310進行無線充電時,則通過插座插頭將充電發(fā)射線圈350與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相連接;在不需對內置電池310進行無線充電時,充電發(fā)射線圈350則不用與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連接。
[0062]進一步地,在進行無線充電時,充電發(fā)射線圈350要被定位固定在與充電接收線圈320相匹配的位置,因此,在充電接收線圈320和充電發(fā)射線圈350上均設置有一磁鐵,通過磁鐵可以將充電發(fā)射線圈350定位固定。并且,位于充電發(fā)射線圈350處的磁鐵,其磁力是可調的,通過調節(jié)磁鐵的磁力,可以適應不同的皮瓣厚度,增加充電發(fā)射線圈350在使用時的定位效果。
[0063]為了不受使用環(huán)境的限制,充電發(fā)射線圈350的電能來源既可以是外部電源,也可以外部電池。但是外部電源400和外部電池提供的電能還是有所不同的:一個是電壓過大的交流電;一個是穩(wěn)定的直流電。因此,為了適應不同的需要,體外充電部分還包括一第二充電電路370和外部電池380。第二充電電路370分別與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充電發(fā)射線圈350和外部電池380連接;與外部電源400通過插座可拆卸式地連接。充電發(fā)射線圈350通過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控制第二充電電路370采用外部電源400或外部電池380進行供電:
[0064]在周圍環(huán)境有外部電源400的情況下,第二充電電路370通過插座與外部電源400連接,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控制第二充電電路370與外部電池380斷開,由外部電源400通過第二充電電路370為充電發(fā)射線圈供電;
[0065]在周圍環(huán)境沒有外部電源400的情況下,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控制第二充電電路370直接采用外部電池380,由外部電池380通過第二充電電路370為充電發(fā)射線圈供電。
[0066]為了提示用戶進行內置電池的充電,在體外充電部分還增加了一提示單元390,與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相連,用于在接收到的電量信息顯示內置電池的電量過低時進行報警,以及在內置電池充滿后,對用戶進行提示。在本實施例中,提示單元390為聲光報警單
J L ο
[0067]本實施例的包括了無線充電裝置的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有三種工作模式:
[0068]I)正常工作模式: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植入體部分均是依靠無線充電裝置的內置電池310進行供電的,如圖3所示(由于該種情況下,體外部分的第二充電電路370并不為充電發(fā)射線圈350連接,且其也不從外部電源400或外部電池380獲取電能,因此在圖3中未標識外部電源400及外部電池380):
[0069]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控制內置電池310分別為第一天線130、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刺激電極120、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供電,此時,控制第一充電電路340不為第一天線130、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刺激電極120、內置電池310供電;
[0070]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接收第一天線130發(fā)送的電信號,經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傳輸?shù)降谝?ID識別單元140根據(jù)內置程序文件比對信號來源,判斷信號來源身份是否為配對ID,如果匹配,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根據(jù)編碼規(guī)則將電信號轉換為電流刺激程序,由刺激電極120對骶神經實施電流刺激。此時,在體外部分,充電發(fā)射線圈350是不與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或第二充電電路370相連的。
[0071]2)正常充電工作模式:如圖4所示(在圖4中,由于第二充電電路370的電能是通過連接外部電源400而獲得的,其并不依靠外部電池380獲取電能,因此,為了表示清楚,在圖4中未標識外部電池380 ),由外部電源400提供電能,為內置電池310進行充電:
[0072]內置電池310的電量信息通過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和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利用第一天線130發(fā)出,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經過第二射頻收發(fā)單元240接收電量信息,并進行判斷,在電量不足時,通過報警單元390告知用戶,提醒用戶及時充電;
[0073]此時,在體外,用戶將第二充電電路370分別與充電發(fā)射線圈350和外接電源400通過插座連接,并將充電發(fā)射線圈350與充電接收線圈320通過磁鐵互相吸附定位固定。其中,外部電源400如果采用交流電源,那么,第二充電電路370則需實現(xiàn)交流電和直流電之間的轉換。進一步地,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通過第二射頻收發(fā)單元240、第二天線220、第二 ID識別單元230、第一天線130、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和第二 ID識別單元140進行ID識別比對,從而避免了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的混用和其他無線信號的干擾。
[0074]在植入體內,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控制第一充電電路340對內置電池310進行充電,與此同時,第一充電電路340還為第一天線130、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體內刺激控制單元110、刺激電極120、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進行供電。在進行充電的同時,刺激電極120仍可根據(jù)刺激指令實施骶神經的電流刺激。
[0075]當內置電池310充滿電時,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檢測到內置電池310的電量已滿,則恢復由內置電池310對植入體部分供電。
[0076]體內充電控制單元330將電池充滿信號經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150通過第一天線130發(fā)送。第二天線220收到信號后將信號下傳至第二射頻收發(fā)單元240以及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體外充電控制單元360通過報警單元390提醒用戶電池已充滿,且通過第二充電電路370控制充電發(fā)射線圈350停止進行無線充電。用戶根據(jù)聲光提醒,取下充電發(fā)射線圈350,斷開外接電源400,完成內置電池310的無線充電。
[0077]3)應急充電工作模式,如圖4所示,由外部電池380提供電能,為內置電池310進行充電:
[0078]應急充電工作模式下,無線充電裝置的體內充電部分與正常充電工作模式下完全相同,只有體外充電部分有了一定的變化。
[0079]應急充電工作模式是指在需要進行充電時,周邊環(huán)境沒有外部電源400,因此,由體外充電部分的外部電池380進行供電。用戶不需再將第二充電電路370與外部電源400連接,只需將其與充電發(fā)射線圈350連接即可,并且還需將充電發(fā)射線圈350與充電接收線圈320通過磁鐵互相吸附定位固定。
[0080]此外,為了突出本發(fā)明的創(chuàng)新部分,本實施例中并沒有將與解決本發(fā)明所提出的技術問題關系不太密切的單元引入,但這并不表明本實施例中不存在其它的單元。
[0081]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及其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通過線圈之間的耦合來建立體外到體內的電能傳輸通道,實現(xiàn)了醫(yī)用設備中的植入體內部分的電池的無線充電,降低了病人更換電池的風險,降低了成本;進一步地,本發(fā)明還對體內的內置電池的電量信息進行實時檢測,并通過現(xiàn)有的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信號傳輸通道(天線)傳輸電量信息,以提示用戶體內的電量情況,以便及時進行充電操作;并且,本發(fā)明的體外充電發(fā)射線圈是可拆卸的,其只在對內置電池進行供電時,才與體外充電控制單元或第一充電電路連接,如此,使得整個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結構更加簡單;并且,體外的充電發(fā)射線圈和體內的充電接收線圈之間是通過磁鐵進行定位固定的,使得兩個線圈之間的定位和固定更加簡單;本發(fā)明在對內置電池進行充電的同時,還可同時利用刺激電極對骶神經實施電流刺激。本發(fā)明降低了病人更換體內電池的風險,減少了病人的不必要的醫(yī)療費用,增加了整個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安全性。所以,本發(fā)明有效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yè)利用價值。
[0082]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發(fā)明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發(fā)明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主權項】
1.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其特征在于,適用于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所述無線充電裝置包括:體內充電部分和體外充電部分;其中, 所述體內充電部分被植入體內,包括內置電池、充電接收線圈和體內充電控制單元;所述內置電池分別與所述充電接收線圈、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和所述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位于體內的第一天線相連; 所述體外充電部分包括充電發(fā)射線圈和體外充電控制單兀;所述體外充電控制單兀分別與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和所述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的位于體外的第二天線相連; 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定位固定在與所述充電接收線圈相匹配的位置; 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檢測所述內置電池的電量信息,并將所述電量信息通過所述第一天線發(fā)送至所述體外充電部分,所述體外控制單元通過所述第二天線接收所述電量信息,并依據(jù)所述電量信息向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和所述體內充電部分發(fā)出充電指令;根據(jù)所述充電指令,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和所述充電接收線圈通過耦合實現(xiàn)所述體內充電部分和所述體外充電部分之間的電能傳輸,從而實現(xiàn)所述內置電池的充電;且在對所述內置電池進行充電的同時,還為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和所述第一天線進行供電。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和所述充電接收線圈處各設置一磁鐵;通過所述磁鐵,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被定位固定在于所述充電接收線圈向匹配的位置。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體外充電控制單元與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是可拆卸式地連接。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體內充電部分還包括連接在所述充電接收線圈和所述內置電池之間的用于穩(wěn)壓的第一充電電路,且,所述第一充電電路還分別與所述第一天線和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相連;通過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控制所述第一充電電路在對所述內置電池進行充電的同時,還對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和所述第一天線供電。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體外充電部分還包括:分別與所述充電發(fā)射線圈和所述體外充電控制單元相連接的用于第二充電電路,且所述第二充電電路與外部電源可拆卸式地相連;其中,所述外部電源包括交流電。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體外充電部分還包括與所述第二充電電路相連的外部電池,在沒有外部電源對所述第二充電電路進行供電時,所述體外控制單元控制所述第二充電電路由所述外部電池供電。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體外充電部分還包括: 提示單元,與所述體外充電控制單元相連,用于在接收到的所述電量信息顯示內置電池的電量過低時進行報警提示,以及在接收到的所述電量信息顯示內置電池已被充滿時進行提示。8.—種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無線充電裝置、位于體外的體外刺激控制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以及被植入體內的體內刺激控制單元、刺激電極和所述第一天線; 所述體外刺激控制單元與所述第二天線相連,用于通過所述第二天線和所述第一天線向所述體內刺激控制單元發(fā)出刺激指令; 所述體內刺激控制單元與所述第一天線、所述充電接收線圈和所述內置電池相連,用于通過所述第一天線接收來自于所述體外刺激控制單元發(fā)出的所述刺激指令; 所述刺激電極分別與所述體內刺激控制單元、所述充電接收線圈和所述內置電池相連,用于在體內實施電流刺激。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對所述內置電池進行無線充電的同時,所述充電接收線圈還為所述體內刺激控制單元和所述刺激電極進行供電,以保證在無線充電的同時仍可實施電流刺激。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骶神經刺激系統(tǒng)好包括: 第一 ID識別單元,分別與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所述第一天線和所述體內刺激控制單元連接,用于對來自于所述第一天線接收的信號進行ID識別; 第一射頻收發(fā)單元,分別與所述體內充電控制單元、所述第一天線和所述體內刺激控制單元連接,用于實現(xiàn)射頻信號與所述刺激指令、所述充電指令、和/或所述電量信息之間的相互轉換; 第二 ID識別單元,分別與所述第二天線、所述體外充電控制單元和所述體外刺激控制單元連接,用于對通過所述第二天線接收的信號進行ID識別; 第二射頻收發(fā)單元,分別與所述體外充電控制單元、所述第二天線和所述體外刺激控制單元連接,用于實現(xiàn)射頻信號與所述刺激指令、所述充電指令、和/或所述電量信息之間的相互轉換。
【文檔編號】A61N1/36GK105978110SQ201610560230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7月15日
【發(fā)明人】王澄, 許車明, 孫增軍
【申請人】上海力聲特醫(yī)學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