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移動電源制造領域,特別是涉及ー種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
背景技術:
移動電源是ー種集供電和充電功能于一體的便攜式充電器,通常具有容量大、用途多、體積小、壽命長以及安全可靠等特點,可隨時隨地為手機、數(shù)碼相機、MP3、MP4、PDA、掌上電腦、掌上游戲機等多種數(shù)碼產(chǎn)品供電或待機充電。隨著移動電源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帶有太陽能電池板的太陽能移動電源,在使用過程中可以通過太陽光充電從而達到補足電量的目的。太陽能移動電源的充電電源來自于太陽能電池板對光能的轉化。在光照強度不變的情況下,増大太陽能電池板的表面積與優(yōu)化充電電路是提高太陽能移動電源充電效率的主要方法,但是,増大太陽能電池板的表面積提高了生產(chǎn)成本,増大了太陽能移動電源的體積,不便于攜帯。另外,傳統(tǒng)的太陽能移動電源僅在開機狀態(tài)下具有充電功能,充電效率較低。
發(fā)明內(nèi)容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傳統(tǒng)的太陽能移動電源的充電效率較低的問題,提供ー種充電效率較高的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一種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包括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單片機、充電電路、穩(wěn)壓電路與電壓采樣電路,所述充電電路包括第一ニ極管、第二ニ極管、第三ニ極管、第四ニ極管、開關、第ー穩(wěn)壓ニ極管、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四電阻、第五電阻、第一三極管、第二三極管、第一 MOS管、第二 MOS管、第二穩(wěn)壓ニ極管、第三三極管、第六電阻、第七電阻與第八電阻,所述第一二極管的正極接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的正極,所述第一ニ極管的負極分別接所述開關的進線接線柱與所述蓄電池的正極,所述蓄電池的負極接地,所述第二ニ極管并聯(lián)連接于所述第一ニ極管,所述開關的出線接線柱接所述第三ニ極管的正極,所述第三ニ極管的負極接所述穩(wěn)壓電路;所述第一穩(wěn)壓ニ極管的負極、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與所述第一三極管的源極分別接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的正極,所述第一穩(wěn)壓ニ極管的正極接所述第二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二電阻的另一端分別接所述第二三極管的基極與所述第三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三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發(fā)射極分別接地,所述第二三極管的漏極接所述第四電阻的一端,所述第四電阻的另一端分別接所述第一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三極管基極,所述第一三極管的集電極接所述第四ニ極管的正極,所述第四ニ極管的負極接所述第五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五電阻的另一端接所述穩(wěn)壓電路;所述第一 MOS管與所述第二 MOS管的漏極分別接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的負極,所述第一 MOS管與所述第二 MOS管的的源極分別接地,所述第六電阻的一端接所述第一ニ極管的負極,另一端分別接所述第七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一 MOS管的柵極、所述第二 MOS管的柵極與所述第二穩(wěn)壓ニ級管的負極,所述第二穩(wěn)壓ニ級管的正極接地,所述第七電阻的另一端接所述第三三極管的集電極,所述第三三極管的發(fā)射極接地,柵極通過所述第八電阻接所述單片機;所述穩(wěn)壓電路包括第一電容、第二電容與三端穩(wěn)壓管,所述三端穩(wěn)壓管的輸入端分別接所述第五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ニ極管的負極,所述第一電容的一端接所述三端穩(wěn)壓管的輸入端,另一端接地,所述三端穩(wěn)壓管的輸出端分別接所述第二電容的一端與所述單片機,所述第二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三端穩(wěn)壓管的接地端接地;所述電壓采樣電路包括蓄電池電壓采樣電路與電池板電壓采樣電路,所述蓄電池電壓采樣電路用于采集所述蓄電池的電壓并輸出蓄電池采樣電壓至單片機,所述電池板電壓采樣電路用于采集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的電壓并輸出電池板采樣電壓至單片機,所述電池板電壓采樣電路包括第九電阻、第十電阻與第三電容,所述第九電阻的一端接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的正極,另一端分別接所述第十電阻的一端與所述第三電容的一端,所述第十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電容的另一端分別接地,所述蓄電池電壓采樣電路包括第十一電阻、第十二電阻與第四電容,所述第十一電阻的一端接所述蓄電池的正極,另一端分別接所述第十二電阻的一端與所述第四電容的一端,所述第十二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電容的另一端分別接地;所述單片機預存有第一蓄電池閾值電壓、第二蓄電池閾值電壓與電池板閾值電壓,當所述電池板采樣電壓低于所述電池板閾值電壓時,所述單片機控制關斷所述充電電路,所述太陽能電池板停止對所述蓄電池充電;當所述電池板采樣電壓高于所述電池板閾值電壓,且所述蓄電池采樣電壓低于所述第一蓄電池閾值電壓時,所述單片機控制導通所述充電電路,所述太陽能電池板開始對所述蓄電池充電;當所述電池板采樣電壓高于所述電池板閾值電壓,且所述蓄電池采樣電壓高于所述第二蓄電池閾值電壓時,所述單片機控制關斷所述充電電路,所述太陽能電池板停止對所述蓄電池充電;當所述電池板采樣電壓高于所述電池板閾值電壓,且所述蓄電池采樣電壓高于所述第一蓄電池閾值電壓并低于所述第二蓄電池閾值電壓時,所述單片機控制所述充電電路處于保持狀態(tài);所述第一蓄電池閾值電壓低于所述第二蓄電池閾值電壓。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放電電路與用于采集放電電路中的放電電流并輸出采樣電流至所述單片機的放電電流采集電路,所述放電電路包括負載插ロ、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十三電阻、第十四電阻、第十五電阻、第十六電阻、第四三極管與第三穩(wěn)壓ニ極管,所述負載插ロ的一個接線柱接所述開關的出線接線柱,另ー接線柱接分別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極與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極,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極與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極通過所述第十三電阻接地,所述第三MOS管的柵極與所述第四MOS管的柵極接所述第十四電阻的一端與所述第三穩(wěn)壓ニ極管的負極,所述第三穩(wěn)壓ニ極管的正極接地,所述第十四電阻的另一端分別接所述第十五電阻的一端與所述第四三極管的集電極,所述第十五電阻的另一端接所述開關的出線接線柱,所述第四三極管的發(fā)射極接地,基極通過所述第十六電阻接所述單片機;所述放電電流采集電路包括第十七電阻與第五電容,所述第十七電阻的一端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極與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極,另一端接所述單片機,所述第五電容并聯(lián)連接于所述第十三電阻的兩端;所述單片機還預存有第一閾值電流與第二閾值電流,所述第一閾值電流低于所述第二閾值電流,當所述采樣電流低于所述第一閾值電流或高于所述第二閾值電流時,所述單片機控制關斷所述放電電路。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熔斷器與第五ニ極管,所述熔斷器連接于所述蓄電池的正極,所述第五ニ極管的正極接所述蓄電池的負極,所述第五ニ極管的負極通過所述熔斷器接所述蓄電池的正扱。上述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即使在關機狀態(tài)下,只要在光照條件較好,太陽能電池板的輸出電壓大于第一穩(wěn)壓ニ極管的反向擊穿電壓時,太陽能電池板便可以對蓄電池進行充電,提高了充電效率。通過優(yōu)化充電電路提高充電效率,不會增大太陽能移動電源的體積,體積較小,便于攜帯。
圖1為ー個實施例的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的電氣原理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在一個實施例中,一種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包括太陽能電池板SR、蓄電池BT、單片機Ul、充電電路、穩(wěn)壓電路與電壓采樣電路。本實施例中,單片機Ul采用PIC16F676型單片機。充電電路包括第一ニ極管D1、第二ニ極管D2、第三ニ極管D3、第四ニ極管D4、開關K、第一穩(wěn)壓ニ極管ZD1、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一三極管Ql、第二三極管Q2、第一 MOS管Ml、第二 MOS管M2、第二穩(wěn)壓ニ極管ZD2、第三三極管Q3、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與第八電阻R8。第一ニ極管Dl的正極接太陽能電池板SR的正扱,第一ニ極管Dl的負極分別接開關K的進線接線柱與蓄電池BT的正扱,蓄電池BT的負極接地。第二ニ極管D2并聯(lián)連接于第一ニ極管D1,具體的,第二ニ極管D2的正極接第一ニ極管Dl的正極,第二ニ極管D2的負極接第一ニ極管Dl的負極。開關K的出線接線柱接第三ニ極管D3的正極,第三ニ極管D3的負極接穩(wěn)壓電路。第一穩(wěn)壓ニ極管ZDl的負極、第一電阻Rl的一端與第一三極管Ql的源極分別接太陽能電池板SR的正扱,第一穩(wěn)壓ニ極管ZDl的正極接第二電阻R2的一端。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分別接第二三極管Q2的基極與第三電阻R3的一端。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與第二三極管Q2的發(fā)射極分別接地。第二三極管Q2的漏極接第四電阻R4的一端,第四電阻R4的另一端分別接第一電阻Rl的另一端與第一三極管Ql基板。第一三極管Ql的集電極接第四ニ極管D4的正扱。第四ニ極管D4的負極接第五電阻R5的一端,第五電阻R5的另一端接穩(wěn)壓電路。第一 MOS管Ml與第二 MOS管M2的漏極分別接太陽能電池板SR的負極,第一 MOS管Ml與第二 MOS管M2的的源極分別接地。第六電阻R6的一端接第一ニ極管Dl的負極,另一端分別接第七電阻R7的一端、第一 MOS管Ml的柵極、第二 MOS管M2的柵極與第二穩(wěn)壓ニ級管ZD2的負極。第二穩(wěn)壓ニ級管ZD2的正極接地,第七電阻R7的另一端接第三三極管Q3的集電極,第三三極管Q3的發(fā)射極接地,柵極通過第八電阻R8接單片機Ul的引腳12(見圖1中的接線節(jié)點CS)。其中,第一 MOS管Ml與第二 MOS管M2均為N溝道耗盡型場效應管。第一三極管Ql為PNP管,第二三極管Q2與第三三極管Q3均為NPN管。在開機狀態(tài)下,即在開關K閉合的情況下,蓄電池BT的輸出電壓經(jīng)過穩(wěn)壓電路的穩(wěn)壓后給單片機Ul供電,以使單片機Ul進入正常工作狀態(tài);當開關K斷開后,進入關機狀態(tài)時,蓄電池BT停止對單片機Ul供電,單片機Ul停止工作,直至光照條件較好,太陽能電池板SR的輸出電壓大于第一穩(wěn)壓ニ極管ZDl的反向擊穿電壓時,第一穩(wěn)壓ニ極管ZDl被擊穿,第二三極管Q2與第一三極管Ql依次導通,太陽能電池板SR的輸出電壓經(jīng)過穩(wěn)壓電路的穩(wěn)壓后為單片機Ul供電,使單片機Ul進入正常工作狀態(tài)。因此,即使在關機狀態(tài)下,只要在光照條件較好,太陽能電池板SR的輸出電壓大于第一穩(wěn)壓ニ極管ZDl的反向擊穿電壓時,太陽能電池板SR便可以對蓄電池進行充電,提高了充電效率。通過優(yōu)化充電電路提高充電效率,不會增大太陽能移動電源的體積,體積較小,便于攜帯。穩(wěn)壓電路包括第一電容Cl、第二電容C2與三端穩(wěn)壓管U2。三端穩(wěn)壓管U2的輸入端分別接第五電阻R5的另一端與第三ニ極管D3的負極。第一電容Cl的一端接三端穩(wěn)壓管U2的輸入端Vin,另一端接地,三端穩(wěn)壓管U2的輸出端Vout分別接第二電容C2的一端與單片機Ul的引腳1,第二電容C2的另一端與三端穩(wěn)壓管U2的接地端GND接地。電壓采樣電路包括蓄電池電壓采樣電路與電池板電壓采樣電路。蓄電池電壓采樣電路用于采集蓄電池BT的電壓并輸出蓄電池采樣電壓至單片機Ul的引腳11(見圖1中的接線節(jié)點BC)。電池板電壓采樣電路用于采集太陽能電池板SR的電壓并輸出電池板采樣電壓至單片機Ul的引腳13 (見圖1中的接線節(jié)點SC)。其中,電池板電壓采樣電路包括第九電阻R9、第十電阻RlO與第三電容C3。第九電阻R9的一端接太陽能電池板SR的正極,另一端分別接第十電阻RlO的一端與第三電容C3的一端。第十電阻RlO的另一端與第三電容C3的另一端分別接地。第九電阻R9與第十電阻RlO的公共端連接單片機Ul的引腳13,以將電池板采樣電壓輸送至單片機Ul。蓄電池電壓采樣電路包括第i^一電阻Rl 1、第十二電阻R12與第四電容C4。第十一電阻RlI的一端接蓄電池BT的正扱,另一端分別接第十二電阻R12的一端與 第四電容C4的一端,第十二電阻R12的另一端與第四電容C4的另一端分別接地。第十一電阻Rll與第十二電阻R12的公共端連接單片機Ul的引腳11,以將蓄電池采樣電壓輸送至單片機Ul。單片機Ul預存有第一蓄電池閾值電壓、第二蓄電池閾值電壓與電池板閾值電壓。當電池板采樣電壓低于電池板閾值電壓時,單片機Ul控制關斷充電電路,太陽能電池板SR停止對蓄電池BT充電。具體的,單片機Ul采集電池板采樣電壓并與預存的電池板閾值電壓進行比較,在電池板采樣電壓低于電池板閾值電壓時,單片機Ul通過引腳12輸出低電平至第三三極管Q3的基板,第三三極管Q3截止,第一 MOS管Ml與第二 MOS管M2的柵極為高電平,第一 MOS管Ml與第二 MOS管處于截止狀態(tài),太陽能電池板SR與蓄電池BT之間無法形成閉合回路,太陽能電池板SR無法對蓄電池BT充電。當電池板采樣電壓高于電池板閾值電壓,且蓄電池米樣電壓低于第一蓄電池閾值電壓時,單片機Ul控制導通充電電路,太陽能電池板SR開始對蓄電池BT充電。具體的,單片機Ul采集電池板采樣電壓與蓄電池采樣電壓,并在電池板采樣電壓高于電池板閾值電壓時,將蓄電池采樣電壓分別比較第一蓄電池閾值電壓與第二蓄電池閾值電壓。當蓄電池米樣電壓低于第一蓄電池閾值電壓時,單片機Ul通過引腳12輸出高電平至第三三極管Q3的基板,第三三極管Q3導通,第一 MOS管Ml與第二 MOS管M2的柵極接地,第一 MOS管Ml與第二 MOS管M2導通,太陽能電池板SR與蓄電池BT之間形成閉合回路,太陽能電池板SR開始對蓄電池BT充電。同理,當電池板采樣電壓高于電池板閾值電壓,且蓄電池米樣電壓高于第二蓄電池閾值電壓時,單片機Ul控制關斷充電電路,太陽能電池板SR停止對蓄電池BT充電;當電池板采樣電壓高于電池板閾值電壓,且蓄電池米樣電壓高于第一蓄電池閾值電壓并低于第二蓄電池閾值電壓時,單片機Ul控制充電電路處于保持狀態(tài),即單片機Ul的引腳12輸出的電平不作變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 MOS管Ml與第二 MOS管M2并聯(lián),減小了充電回路的內(nèi)阻,降低了損耗,提高了充電效率。在本實施例中,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還包括放電電路與用于采集放電電路中的放電電流并輸出采樣電流至所述單片機的放電電流采集電路。放電電路包括負載插ロ CK、第三MOS管M3、第四MOS管M4、第十三電阻R13、第十四電阻R14、第十五電阻R15、第十六電阻R16、第四三極管Q4與第三穩(wěn)壓ニ極管ZD3。負載插ロ CK的一個接線柱接開關K的出線接線柱,另ー接線柱接分別接第三MOS管M3的漏極與第四MOS管M4的漏極。第三MOS管M3的源極與第四MOS管M4的源極通過第十三電阻R13接地。第三MOS管M3的柵極與第四MOS管M4的柵極接第十四電阻R14的一端與第三穩(wěn)壓ニ極管ZD3的負極,第三穩(wěn)壓ニ極管ZD3的正極接地。第十四電阻R14的另一端分別接第十五電阻R15的一端與第四三極管Q4的集電極,第十五電阻Rl5的另一端接開關K的出線接線柱,第四三極管Q4的發(fā)射極接地,基極通過第十六電阻R16接單片機Ul的引腳9 (見圖1中的接線節(jié)點LC)。放電電流采集電路包括第十七電阻R17與第五電容C5。第十七電阻R17的一端接第三MOS管M3的源極與第四MOS管M4的源極,另一端接單片機Ul的引腳8 (見圖1中的接線節(jié)點1C),第五電容C5并聯(lián)連接于第十三電阻R13的兩端。其中,第三MOS管M3與第四MOS管M4均為N溝道耗盡型場效應管,第四三極管Q4為NPN管。單片機還預存有第一閾值電流與第二閾值電流,第一閾值電流低于所述第二閾值電流。當采樣電流低于第一閾值電流或高于第二閾值電流時,單片機控制關斷放電電路,以在蓄電池BT過度放電或者放電電流較大時關斷放電電路,從而有效的保護了蓄電池BT以及避免了負載的損壞。具體的,放電電流采樣電路輸出采樣電流至單片機Ul的引腳8,單片機Ul將該采樣電流比較第一閾值電流與第二閾值電流,在采樣電流低于第一閾值電流或高于第二閾值電流時,單片機Ul的引腳9輸出低電平,使第四三極管Q4工作于截止狀態(tài),此時,第三MOS管M3與第四MOS管M4的柵極為高電平,第三MOS管M3與第四MOS管M4工作于截止狀態(tài),以關斷放電電路。第三MOS管M3與第四MOS管M4的并聯(lián),減小了放電電路的電阻,降低了損耗,延長了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的使用時長。在本實施例中,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還包括熔斷器Fl與第五ニ極管D5。熔斷器Fl連接于蓄電池BT的正扱,第五ニ極管D5的正極接蓄電池BT的負極,第五ニ極管D5的負極通過熔斷器Fl接蓄電池BT的正極。此外,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還包括第一指示燈L1、第二指示燈L2、第三指示燈L3、第十八電阻R18、第十九電阻R19、第二十電阻R20、第二十一電阻R21、第六電容C6與第七電容C7。第一指示燈L1、第二指示燈L2與第三指示燈L3均為發(fā)光二極管,其中,第一指示燈L1、第二指示燈L2與第三指示燈L3正極接三端穩(wěn)壓管U2的輸出端Vout,負極分別通過第十八電阻R18、第十九電阻R19與第二十電阻R20接單片機Ul的引腳5、引腳3與引腳2。單片機Ul的引腳4依次通過第二十一電阻R21與第七電容C7接地,第六電容C6連接于單片機Ul的引腳I與引腳14之間。單片機Ul的引腳6、引腳7與引腳10懸空,不做定義。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單片機、充電電路、穩(wěn)壓電路與電壓采樣電路, 所述充電電路包括第一ニ極管、第二ニ極管、第三ニ極管、第四ニ極管、開關、第一穩(wěn)壓ニ極管、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四電阻、第五電阻、第一三極管、第二三極管、第一 MOS管、第二 MOS管、第二穩(wěn)壓ニ極管、第三三極管、第六電阻、第七電阻與第八電阻,所述第一ニ極管的正極接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的正極,所述第一ニ極管的負極分別接所述開關的進線接線柱與所述蓄電池的正極,所述蓄電池的負極接地,所述第二ニ極管并聯(lián)連接于所述第一ニ極管,所述開關的出線接線柱接所述第三ニ極管的正極,所述第三ニ極管的負極接所述穩(wěn)壓電路;所述第一穩(wěn)壓ニ極管的負極、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與所述第一三極管的源極分別接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的正極,所述第一穩(wěn)壓ニ極管的正極接所述第二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二電阻的另一端分別接所述第二三極管的基極與所述第三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三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發(fā)射極分別接地,所述第二三極管的漏極接所述第四電阻的一端,所述第四電阻的另一端分別接所述第一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三極管基極,所述第一三極管的集電極接所述第四ニ極管的正極,所述第四ニ極管的負極接所述第五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五電阻的另一端接所述穩(wěn)壓電路;所述第一 MOS管與所述第二 MOS管的漏極分別接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的負極,所述第一 MOS管與所述第二 MOS管的的源極分別接地,所述第六電阻的一端接所述第一ニ極管的負極,另一端分別接所述第七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一 MOS管的柵極、所述第二 MOS管的柵極與所述第二穩(wěn)壓ニ級管的負極,所述第二穩(wěn)壓ニ級管的正極接地,所述第七電阻的另一端接所述第三三極管的集電極,所述第三三極管的發(fā)射極接地,柵極通過所述第八電阻接所述單片機; 所述穩(wěn)壓電路包括第一電容、第二電容與三端穩(wěn)壓管,所述三端穩(wěn)壓管的輸入端分別接所述第五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ニ極管的負極,所述第一電容的一端接所述三端穩(wěn)壓管的輸入端,另一端接地,所述三端穩(wěn)壓管的輸出端分別接所述第二電容的一端與所述單片機,所述第二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三端穩(wěn)壓管的接地端接地; 所述電壓采樣電路包括蓄電池電壓采樣電路與電池板電壓采樣電路,所述蓄電池電壓采樣電路用于采集所述蓄電池的電壓并輸出蓄電池采樣電壓至單片機,所述電池板電壓采樣電路用于采集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的電壓并輸出電池板采樣電壓至單片機,所述電池板電壓采樣電路包括第九電阻、第十電阻與第三電容,所述第九電阻的一端接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的正極,另一端分別接所述第十電阻的一端與所述第三電容的一端,所述第十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電容的另一端分別接地,所述蓄電池電壓采樣電路包括第十一電阻、第十二電阻與第四電容,所述第十一電阻的一端接所述蓄電池的正極,另一端分別接所述第十二電阻的一端與所述第四電容的一端,所述第十二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電容的另ー端分別接地; 所述單片機預存有第一蓄電池閾值電壓、第二蓄電池閾值電壓與電池板閾值電壓,當所述電池板采樣電壓低于所述電池板閾值電壓時,所述單片機控制關斷所述充電電路,所述太陽能電池板停止對所述蓄電池充電;當所述電池板采樣電壓高于所述電池板閾值電壓,且所述蓄電池采樣電壓低于所述第一蓄電池閾值電壓時,所述單片機控制導通所述充電電路,所述太陽能電池板 開始對所述蓄電池充電;當所述電池板采樣電壓高于所述電池板閾值電壓,且所述蓄電池采樣電壓高于所述第二蓄電池閾值電壓時,所述單片機控制關斷所述充電電路,所述太陽能電池板停止對所述蓄電池充電;當所述電池板采樣電壓高于所述電池板閾值電壓,且所述蓄電池采樣電壓高于所述第一蓄電池閾值電壓并低于所述第ニ蓄電池閾值電壓時,所述單片機控制所述充電電路處于保持狀態(tài);所述第一蓄電池閾值電壓低于所述第二蓄電池閾值電壓。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放電電路與用于采集放電電路中的放電電流并輸出采樣電流至所述單片機的放電電流采集電路, 所述放電電路包括負載插ロ、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十三電阻、第十四電阻、第十五電阻、第十六電阻、第四三極管與第三穩(wěn)壓ニ極管,所述負載插ロ的一個接線柱接所述開關的出線接線柱,另ー接線柱接分別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極與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扱,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極與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極通過所述第十三電阻接地,所述第三MOS管的柵極與所述第四MOS管的柵極接所述第十四電阻的一端與所述第三穩(wěn)壓ニ極管的負極,所述第三穩(wěn)壓ニ極管的正極接地,所述第十四電阻的另一端分別接所述第十五電阻的一端與所述第四三極管的集電極,所述第十五電阻的另一端接所述開關的出線接線柱,所述第四三極管的發(fā)射極接地,基極通過所述第十六電阻接所述單片機; 所述放電電流采集電路包括第十七電阻與第五電容,所述第十七電阻的一端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極與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極,另一端接所述單片機,所述第五電容并聯(lián)連接于所述第十三電阻的兩端; 所述單片機還預存有第一閾值電流與第二閾值電流,所述第一閾值電流低于所述第二閾值電流,當所述采樣電流低于所述第一閾值電流或高于所述第二閾值電流時,所述單片機控制關斷所述放電電路。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熔斷器與第五ニ極管,所述熔斷器連接于所述蓄電池的正極,所述第五ニ極管的正極接所述蓄電池的負極,所述第五ニ極管的負極通過所述熔斷器接所述蓄電池的正扱。
全文摘要
一種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包括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單片機、充電電路、穩(wěn)壓電路與電壓采樣電路。充電電路具有第一穩(wěn)壓二極管。上述便攜式太陽能移動電源,即使在關機狀態(tài)下,只要在光照條件較好,太陽能電池板的輸出電壓大于第一穩(wěn)壓二極管的反向擊穿電壓時,太陽能電池板便可以對蓄電池進行充電,提高了充電效率。通過優(yōu)化充電電路提高充電效率,不會增大太陽能移動電源的體積,體積較小,便于攜帶。
文檔編號H02J7/00GK103117584SQ20131007272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7日
發(fā)明者余海明, 趙鳴濤, 余海方, 湯朝林, 李濤, 李小梅 申請人:浙江明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