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電端子23在置入模具的過程中更易對準,并且亦能降低成形絕緣本體21所需的模具的復雜度。其中,并且第一直線段222與第二直線段232通過對應位置的設計(如:第一銳角O1小于第二銳角?2),使得通信連接器100的信號傳輸效果能符合設計者的要求。
[0076]再者,由于所述第一直線段222與第二直線段232并未具有任何彎曲的設計,使其在傳輸信號時較不會產生無謂的消耗,并能降低信號干擾的可能。進一步地說,當所述第一長度L1、第一銳角O1、第二長度L2、及第二銳角O2符合上述方程式El與方程式Ε2 (如圖7)時,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2與第二導電端子23更是能具有較佳的信號傳輸效果。
[0077]請參照圖5和圖6,所述絕緣本體21包覆于第一直線段222至少部分外表面、第一定位段223鄰近第一直線段222的部位、第二直線段232至少部分外表面、及第二定位段233鄰近第二直線段232的部位,而第一配合段221與第二配合段231則完全裸露于絕緣本體21之外,但于實際應用時,所述絕緣本體21的包覆情況可依據設計者需求而加以調整,并不以本實施例的記載為限。
[0078]舉例來說,所述絕緣本體21形成有多個開孔211,并且這些開孔211分別對應于第一直線段222的部分外表面與第二直線段232的部分外表面,以使第一直線段222與第二直線段232對應于開孔211的外表面部位能經由絕緣本體21的開孔211而裸露于外。進一步地說,第一直線段222與第二直線段232經由開孔211而裸露于絕緣本體21之外的外表面部位,是用以供成形絕緣本體21的模具(圖略)作為定位之用,而第一直線段222與第二直線段232除上述裸露的外表面部位外,其余外表面則包覆于絕緣本體21內。
[0079]再者,所述第一直線段222裸露于絕緣本體21之外的部位,其寬度W222,大于第一直線段222埋置于絕緣本體21內的部位的寬度W222 ;并且第二直線段232裸露于絕緣本體21之外的部位,其寬度W232,大于第二直線段232埋置于絕緣本體21內的部位的寬度W232。上述寬度設計的考慮在于:未被絕緣本體21包覆的第一直線段222部位,其所接觸的介質(如:空氣)的介電系數低于被包覆的第一直線段222部位所接觸的絕緣本體21介電系數,因此將未被絕緣本體21包覆的第一直線段222部位變寬,以使第一直線段222的阻抗能被調整成大致相同,進而使第一導電端子22傳輸高頻信號時能達到設計者所要求的高頻特性。同樣地,第二直線段232的寬度設計的考慮相同于第一直線段222的寬度設計考慮,在此不再復述。
[0080]此外,所述絕緣本體21的包覆情況除圖5所示的態(tài)樣外,也可如圖10所示,具體來說,所述第一直線段222以及第二直線段232皆完全埋置于絕緣本體21內,并且第一直線段222為等寬的長條狀構造,第二直線段232亦為等寬的長條狀構造。
[0081]再者,當由單個傳輸片20的整體構造來看時,絕緣本體21自所述兩個第一配合段221之間沿中軸線C凹設形成有一位在兩個第一直線段222之間的定位槽212,并且這些堆疊的傳輸片20的定位槽212形成沿耦合方向X延伸的一溝槽(未標示)。
[0082]請參閱圖3、圖4、及圖11,所述外殼體I包含有一具有中空狀基部11、自基部11一端延伸的一中空狀插接部12、及形成于插接部12內與基部11內的一板狀分隔部13。其中,上述插接部12經由分隔部13而區(qū)分為兩個插槽121,并且所述插接部12的兩個插槽121分別與基部11所包圍的空間相互連通。所述分隔部13位于基部11所包圍的空間內的部位則定義為一定位肋131,并且定位肋131的構造能嵌合于所述堆疊的傳輸片20的定位槽212所形成的溝槽。
[0083]以上為本發(fā)明通信連接器100的傳輸模塊2以及外殼體I各自構造的說明,下述接著介紹兩者之間的連接關系。所述堆疊的傳輸片20沿插接方向Y穿設于外殼體I內,上述外殼體I的定位肋131嵌設于這些傳輸片20的定位槽212中。并且位于中軸線C 一側的第一導電端子22的第一配合段221與第二導電端子23的第二配合段231容置于插接部12的其中一插槽121且經由該插槽121而顯露于外;而位于中軸線C另一側的第一導電端子22的第一配合段221與第二導電端子23的第二配合段231則容置于插接部12的其中另一插槽121且經由該插槽121而顯露于外。再者,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2的第一定位段223與所述第二導電端子23的第二定位段233,其未被絕緣本體21所包覆的部位顯露于外殼體I之外,用以垂直地插設于一電路板(圖略)上。
[0084]再者,第一直線段222與第二直線段232皆容置于基部11內,并且第一直線段222自第一配合段221端部(如圖11中的第一配合段221底端部)延伸至基部11遠離插接部12的一端(如圖11中的基部11底端)所形成,而第二直線段232則自第二配合段231端部(如圖11中的第二配合段231底端部)延伸至基部11遠離插接部12的一端(如圖11中的基部11底端)所形成。再者,所述第一定位段223與第二定位段233各至少部分裸露于基部11之外。
[0085]此外,在本發(fā)明另一未示出的實施例中,通信連接器100亦可無須設有絕緣本體21,進一步地說,在該未示出的實施例中,傳輸片20僅具有第一導電端子22與第二導電端子23,并且這些第一導電端子22與第二導電端子23定位于上述外殼體I內。
[0086][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可能效果]
[0087]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通信連接器,其第一導電端子與第二導電端子具有呈直線狀的第一直線段與第二直線段,使得第一導電端子與第二導電端子在置入模具的過程中更易對準,并且亦能降低成形絕緣本體所需的模具的復雜度,進而達到降低通信連接器制造復雜度的效果。其中,第一直線段與第二直線段通過對應位置的設計(如:第一銳角小于第二銳角),使得通信連接器的信號傳輸效果能符合設計者的要求。
[0088]再者,由于所述第一直線段與第二直線段并未具有任何彎曲的設計,使其在傳輸信號時較不會產生無謂的消耗,并能降低信號干擾的可能。進一步地說,當所述第一長度、第一銳角、第二長度、及第二銳角符合上述方程式時,第一導電端子與第二導電端子更是能具有較佳的信號傳輸效果。
[0089]又,當在成形絕緣本體使第一導電端子與第二導電端子部分埋設于其內時,通過上述兩個第一導電端子位于中軸線的相反兩側以及上述兩個第二導電端子位于中軸線的相反兩側,使得絕緣本體于成形過程中的模流平均,以降低絕緣本體產生翹曲變形的可能,并且能達到降低導電端子之間彼此干擾的可能性。
[0090]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可行實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fā)明的涵蓋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通信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連接器包括: 一外殼體,所述外殼體具有一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延伸的一插接部,且所述基部與所述插接部所包圍的空間相互連通;以及 多個傳輸片,堆疊地排成一列且插設于所述外殼體中,所述傳輸片共同定義有一插接方向,用以供一配合連接器能沿所述插接方向而穿設于所述插接部并抵接于所述傳輸片;其中,每個所述傳輸片包含有: 至少一第一導電端子,所述第一導電端子具有一第一配合段、一第一直線段、及一第一定位段,所述第一配合段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插接方向,所述第一配合段容置于所述插接部內且經由所述插接部而顯露于外,所述第一直線段容置于所述基部內,且所述第一直線段自所述第一配合段延伸至所述基部的遠離所述插接部的一端而形成,所述第一直線段與所述插接方向形成有一第一銳角,而所述第一定位段自所述第一直線段延伸而形成,且所述第一定位段至少部分地裸露于所述基部之外;及 至少一第二導電端子,所述第二導電端子具有一第二配合段、一第二直線段、及一第二定位段,所述第二配合段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插接方向,且所述第二配合段容置于所述插接部內且經由所述插接部而顯露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