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通信器材領域,涉及一種密封套,具體涉及一種適用于不同尺寸連接器的防水防塵密封套。
背景技術:
隨著微波通訊的發(fā)展,射頻同軸轉接器的應用范圍及使用環(huán)境越來越廣泛,同時對防塵、防水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傳統(tǒng)的射頻連接器的防塵、防水產(chǎn)品為膠泥膠帶、冷縮管、保護盒等,膠泥膠帶不易操作,費事費力;冷縮管一次性使用成本高、易失效;保護盒不方便使用,成本高等,它們都存在各自的缺點及使用局限性。
因此,現(xiàn)有技術中針對射頻同軸轉接器的密封上所采用的方式密封效果不佳、且通過套體對射頻同軸轉接器密封時,套接口不易安裝,無法根據(jù)射頻同軸轉接器的不同大小而提供拉伸,使得在連接射頻同軸轉接器時耗時長,效率低下。防塵、防水、快速、多次使用、單手操作、通用性成為連接器室外防護的難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適用于不同尺寸連接器的防水防塵密封套。
為實現(xiàn)上述技術目的,本發(fā)明采取具體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適用于不同尺寸連接器的防水防塵密封套,所述密封套由彈性材料制備而成;包括一體化同軸設置的第一密封性連接通孔、第一容納腔、第二容納腔與第二密封性連接通孔,用于形成第一容納腔的第一殼體,以及用于形成第二容納腔的第二殼體;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以抗拉伸的方式過渡連接;第一殼體在遠離第二殼體一端向內(nèi)翻形成內(nèi)翻邊;第一密封性連接通孔由內(nèi)翻邊圍成;內(nèi)翻邊在位于第一容納腔外的端頭設有向下傾斜的倒翻邊結構;第二密封性連接通孔位于第二殼體的一端并連通于第二容納腔。
作為本發(fā)明改進的技術方案,第一密封性連接通孔的內(nèi)壁沿周向設有若干個環(huán)狀凸起。
作為本發(fā)明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的倒翻邊結構與第一殼體連接段的壁厚不小于第一殼體的壁厚。
作為本發(fā)明改進的技術方案,還包括尾部密封體,尾部密封體設于第二殼體遠離第一殼體的一端,并與第二殼體以抗拉伸的方式過渡連接,第二密封性連接通孔設于尾部密封體上,第二密封性連接通孔的內(nèi)壁沿周向設有若干個環(huán)狀凸起。
作為本發(fā)明改進的技術方案,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通過第一抗拉伸連接體過渡連接,第一抗拉伸連接體的壁厚為第一殼體壁厚的1.5-2倍。
作為本發(fā)明改進的技術方案,尾部密封體與第二殼體通過第二抗拉伸連接體過渡連接,第二抗拉伸連接體的壁厚為第二殼體壁厚的1.5-2倍。
作為本發(fā)明改進的技術方案,第一殼體外壁沿周向設有滾花結構。
作為本發(fā)明改進的技術方案,第二殼體外壁在軸向上的不同位置設有兩個沿周向布設的滾花結構。
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相比傳統(tǒng)防水產(chǎn)品,采用彈性材料制備密封套,設有倒翻邊防水結構,使得密封套安裝方便、占用空間小、能夠適用于現(xiàn)代集成化強度高的基站設備;相比傳統(tǒng)防水產(chǎn)品,本申請的密封套能夠重復使用,并且易于拆卸,能夠大大降低維修費用和減少維修過程中所造成的垃圾廢棄物;單手操作,廣泛適用于戶外高空環(huán)境,價格低廉,且具備低成本、高性能;操作簡單,大幅縮短戶外操作時間,由傳統(tǒng)的一個連接器密封處理30分鐘縮短為10秒鐘;同時,本發(fā)明防塵防水的密封套能采用一體成型設計,適用于多種連接器型號的密封防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申請密封套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密封套的外部示意圖。
圖3為本申請密封套安裝示意圖。
圖中:1、第一密封性連接通孔;11、環(huán)狀凸起;12、倒翻邊結構;13、連接段;14、內(nèi)翻邊;2、第一殼體;21、滾花結構;22、滾花結構;23、滾花結構;3、第一抗拉伸連接體;4第二抗拉伸連接體;5、第二密封性連接通孔;51、環(huán)狀凸起;6、第二殼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和技術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谒枋龅谋景l(fā)明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無需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義,這里使用的所有術語(包括技術術語和科學術語)具有與本發(fā)明所屬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義。還應該理解的是,諸如通用字典中定義的那些術語應該被理解為具有與現(xiàn)有技術的上下文中的意義一致的意義,并且除非像這里一樣定義,不會用理想化或過于正式的含義來解釋。
如圖1、2所示,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適用于不同尺寸連接器的防塵防水密封套,通過利用改進的一體型套管結構,所述密封套由彈性材料制備而成,具體可采用橡膠制備而成,優(yōu)選采用高彈硅膠模壓成型,能實現(xiàn)高兼容性的防水;包括一體化同軸設置的第一密封性連接通孔1、第一容納腔、第二容納腔與第二密封性連接通孔5,用于形成第一容納腔的第一殼體2,以及用于形成第二容納腔的第二殼體6;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6以抗拉伸的方式過渡連接;第一殼體2在遠離第二殼體6一端向內(nèi)翻形成內(nèi)翻邊14;內(nèi)翻邊14的折彎結構使其具有一定的彈性,方便連接器的安裝;
第一密封性連接通孔1由內(nèi)翻邊14圍成;第一密封性連接通孔1的內(nèi)壁沿周向設有若干個環(huán)狀凸起11,確保密封套與被密封件的可靠密封及多級密封效果,提高密封等級,如圖3所示,由于環(huán)狀凸起11選擇優(yōu)質(zhì)高彈硅膠,耐張強度大,抗撕裂強,可以適用不同尺寸連接器的密封;具體使用時,還可以在環(huán)狀凸起11與連接器接觸的表面設置凸出紋,利用凸出紋增大摩擦力,改變面接觸為線接觸,可以提升摩擦力100%以上,優(yōu)選的第一密封性連接通孔1內(nèi)設有3-4道密封環(huán)狀凸起11,其能達到的效果是使產(chǎn)品密封失效概率降低1000倍以上;
內(nèi)翻邊14在位于第一容納腔外的端頭設有向下(本文中的向下是指向第二殼體的方向,如圖3所示)傾斜的倒翻邊結構12;在此基礎上利用倒翻邊結構12,阻止沙塵、水在密封端面的停留,保障了產(chǎn)品沒有失效的外部環(huán)境;為保證強度,所述的倒翻邊結構12與第一殼體2的連接段13的壁厚不小于第一殼體2的壁厚,確保使用中不會撕裂;
第二密封性連接通孔5位于第二殼體6的一端并連通于第二容納腔;尾部密封體設于第二殼體遠離第一殼體2的一端,并與第二殼體6以抗拉伸的方式過渡連接,第二密封性連接通孔5設于尾部密封體上,第二密封性連接通孔5的內(nèi)壁沿周向設有若干個環(huán)狀凸起51。具體的,第一殼體2與第二殼體通過第一抗拉伸連接體3過渡連接,第一抗拉伸連接體3的壁厚為第一殼體2壁厚的1.5-2倍;尾部密封體與第二殼體通過第二抗拉伸連接體4過渡連接,第二抗拉伸連接體4的壁厚為第二殼體壁厚的1.5-2倍。
如圖2所示,第一殼體2外壁沿周向設有滾花結構21,第二殼體外壁在軸向上的不同位置設有兩個沿周向布設的滾花結構22(23),對于本發(fā)明的密封套,在外部設計滾花結構21(22、23),增強密封套與手持之間的摩擦力,便于實現(xiàn)單手操作,減少操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使用時,手握第一殼體2上的滾花結構21,將密封套從第一密封性連接通孔1處推入被保護的連接器,第一殼體2通過第一抗拉伸連接體3帶動整個密封套一起向上移動,實現(xiàn)密封套準確、快速套接入外部連接器;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克服第二密封性連接通孔5與電纜之間的握緊力,本申請中將第一抗拉伸連接體3的壁厚為第一殼體2壁厚的1.5-2倍、第二抗拉伸連接體4的壁厚為第二殼體壁厚的1.5-2倍能有效保證使用過程中密封套的抗拉性能與穩(wěn)定性;
然后握住第二殼體6上設置的滾花結構21,向下拉密封套(此時由于內(nèi)翻邊14的存在使得連接器不會從密封套上脫落),由于第一密封性連接通孔1內(nèi)環(huán)狀凸起11的作用使得向下拉密封套時,第一密封性連接通孔1的位置相對固定,在外力的作用下能確保倒翻邊結構12翻出(在將密封套安裝于連接器上時,由于第一密封性連接通孔1的阻力作用大于第一密封性連接通孔1與第一殼體2間的連接力,倒邊結構會被褶疊于第一殼體2內(nèi)),保證連接器的固定,具備密封、防水、及可保持通訊信號的暢通。
進一步地,尾部密封體依靠自身的彈性張力緊緊的握在電纜護套上;尾部密封體上環(huán)狀凸起11,使得密封套具備一定的拉伸范圍,與電纜之間很好的接觸握緊,適配不同電纜直徑要求,雨水不會進入連接器表面,防止雨水虹吸進入密封套內(nèi),杜絕密封套失效可能性。保證連接器的固定,具備密封、防水、及保持通訊信號的暢通。
綜上,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新型防塵防水快速密封套,可應用于通訊基站、室外天線等連接器的密封處理,保證連接器的防塵、防水、通訊信號的暢通,所述新型防塵防水快速密封套一體成型設計,適用于多種連接器型號的密封防護,如:7/16連接器、s7/16連接器、4.3/10連接器、sc連接器、n型連接器等的密封防護。并且其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快速、便于單手操作、可重復使用、耐電輻照、耐高低溫沖擊等極強的適應性和可操作性,使用范圍廣、安裝方便、是一種能重復使用且成本低的射頻連接器的防水結構,可廣泛應用在各種基站連接器的防護中。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