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連接器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USB3.0連接器及其端子組。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電子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電子產(chǎn)品越來越多,連接器已成為電子設備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對數(shù)據(jù)的傳輸起到重要的作用。各類智能產(chǎn)品與電子計算機、移動數(shù)據(jù)終端置之間的數(shù)據(jù)傳輸都不外乎兩種方式,其一為無線傳輸技術,另一種則主要通過數(shù)據(jù)線來橋接,現(xiàn)有的數(shù)據(jù)線接口常用USB連機器。
現(xiàn)有技術中的USB3.0連接器中的彈性端子和平板端子為一體式成型,此類連接器存在以下兩點不足:(1)、彈性端子和平板端子中間部分的大部分都是處于同一平面,在傳輸信號時會相互干擾,使信號傳輸時變慢;(2)、彈性端子和平板端子之間連接的料帶需后續(xù)切刀切除,增加了加工難度。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USB3.0連接器及其端子組,其解決了彈性端子和平板端子處于同一平面,而導致傳輸信號時會相互干擾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一種USB3.0連接器的端子組,包括有多個平板端子以及多個彈性端子,該多個平板端子和多個彈性端子交錯并排間隔設置,每一平板端子均具有一第一水平延伸部,每一彈性端子均具有一第二水平延伸部,第二水平延伸部包括有一體成型連接的前段和后段,前段與第一水平延伸部彼此上下錯開并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前段的水平面低于第一水平延伸部的水平面。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前段與后段一體成型折彎連接,該后段與第一水平延伸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二水平延伸部的整體水平面均低于第一水平延伸部的水平面。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平板端子具有第一折彎連接部和第一垂直延伸部,該第一折彎連接部一體連接于第一水平延伸部和第一垂直延伸部之間,彈性端子具有第二折彎連接部和第二垂直延伸部,該第二折彎連接部一體連接于第二水平延伸部和第二垂直延伸部之間,每一平板端子的第一折彎連接部與相鄰之彈性端子的第二折彎連接部之間一體成型連接有第一料帶。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一料帶向上延伸,第一料帶的前后側面均設置有用于方便將第一料帶折斷的V形槽。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平板端子之接觸部的前端均連接一第二料帶。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平板端子之焊接部的尾端和彈性端子之焊接部的尾端均連接一第三料帶。
一種USB3.0連接器,包括有絕緣本體、屏蔽外殼以及前述端子組,端子組設置于絕緣本體上,該絕緣本體具有基座和設置于基座前側的舌板,平板端子的接觸和彈性端子的接觸部均外露于舌板的同一表面,平板端子的焊接部和彈性端子的焊接部均伸出基座外,該屏蔽外殼包覆于絕緣本體外。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平板端子的焊接部和彈性端子的焊接部均水平向后伸出基座外并間隔排列形成一排。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
一、通過將彈性端子的第二水平延伸部的前端和平板端子的第一水平延伸部設置在不同的一平面上,或者將彈性端子的第二水平延伸部整體和平板端子的第一水平延伸部設置在不同的一平面上,從而降低了連接器在信號傳輸時的相互干擾,使信號傳輸更加流暢。
二、通過在每一平板端子的第一折彎連接部與相鄰之彈性端子的第二折彎連接部之間一體成型連接有方便拆除的第一料帶,第一料帶向上伸出,取代了傳統(tǒng)彈性端子和平板端子之間水平連接的料帶,使后續(xù)無需在用切刀切除,降低了加工難度。
為更清楚地闡述本發(fā)明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組裝結構立體示圖;
圖2是本發(fā)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另一角度組裝結構立體示圖;
圖3是本發(fā)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4是本發(fā)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端子組安裝在絕緣本體上的結構示圖;
圖5是本發(fā)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端子組未安裝在絕緣本體上的狀態(tài)示圖;
圖6是本發(fā)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端子組的結構示圖。
附圖標識說明:
10、絕緣本體 11、基座
12、舌板 20、屏蔽外殼
30、端子組 301、前段
302、后段 303、V形槽
31、平板端子 311、第一水平延伸部
312、第一折彎連接部 313、第一垂直延伸部
314、接觸部 315、焊接部
32、彈性端子 321、第二水平延伸部
322、第二折彎連接部 323、第二垂直延伸部
324、接觸部 325、焊接部
41、第一料帶 42、第二料帶
43、第三料帶。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5所示,其顯示出了本發(fā)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包括有絕緣本體10、屏蔽外殼20以及端子組30。
該端子組30設置于絕緣本體10上,端子組30包括有多個平板端子31以及多個彈性端子32,該多個平板端子31和多個彈性端子32交錯并排間隔設置,每一平板端子31均具有一第一水平延伸部311,每一彈性端子32均具有一第二水平延伸部321,第二水平延伸部321包括有一體成型連接的前段301和后段302,前段301與第一水平延伸部311彼此上下錯開并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具體而言,前段301的水平面低于第一水平延伸部311的水平面,前段301與后段302一體成型折彎連接,該后段302與第一水平延伸部31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不同水平面的設計降低了信號傳輸時的相互干擾,提高了傳輸速率。
該平板端子31具有第一折彎連接部312和第一垂直延伸部313,該第一折彎連接部312一體連接于第一水平延伸部311和第一垂直延伸部313之間,該彈性端子32具有第二折彎連接部322和第二垂直延伸部323,該第二折彎連接部322一體連接于第二水平延伸部321和第二垂直延伸部323之間,每一平板端子31的第一折彎連接部312與相鄰之彈性端子32的第二折彎連接部322之間一體成型連接有第一料帶41,該第一料帶41向上延伸,第一料帶41的前后側面均設置有用于方便將第一料帶41折斷的V形槽303,第一料帶41在組裝完成后可以很方便的拆除,相比較以前料帶連接的方式,該第一料帶41的設置無需后續(xù)用切刀切除,降低了加工難度;上述平板端子31之接觸部314的前端均連接一第二料帶42,平板端子31之焊接部315的尾端和彈性端子32之焊接部325的尾端均連接一第三料帶43。
該絕緣本體10具有基座11和設置于基座11前側的舌板12,平板端子31的接觸部314和彈性端子32的接觸部324均外露于舌板12的同一表面,平板端子31的焊接部315和彈性端子32的焊接部325均伸出基座11外,具體而言,平板端子31的焊接部315和彈性端子32的焊接部325均水平向后伸出基座11外并間隔排列形成一排;該屏蔽外殼20包覆于絕緣本體外10。
組裝時,先將一體成型的端子組30鑲嵌到絕緣本體10內(nèi),在將第一料帶41、第二料帶42以及第三料帶43拆除,形成半成品,最后將半成品安裝在屏蔽外殼20中,組裝完成。
如圖6所示,為本發(fā)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本實施例的具體結構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
在本實施例中,該后段302與第一水平延伸部311位于不同一水平面上,即第二水平延伸部321的整體水平面均低于第一水平延伸部311的水平面。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與前述第一較佳實例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對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不做詳細敘述。
本發(fā)明的設計重點在于:
其一、通過將彈性端子的第二水平延伸部的前端和平板端子的第一水平延伸部設置在不同的一平面上,或者將彈性端子的第二水平延伸部整體和平板端子的第一水平延伸部設置在不同的一平面上,從而降低了連接器在信號傳輸時的相互干擾,使信號傳輸更加流暢。其二、通過在每一平板端子的第一折彎連接部與相鄰之彈性端子的第二折彎連接部之間一體成型連接有方便拆除的第一料帶,第一料帶向上伸出,取代了傳統(tǒng)彈性端子和平板端子之間水平連接的料帶,使后續(xù)無需在用切刀切除,降低了加工難度。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