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按鍵開關,尤其涉及一種具有良好平衡性的按鍵開關。
背景技術:
電子設備的很多操作需要使用到按鍵開關作為輸入手段,按鍵開關的好壞決定了輸入設備的體驗,這就需要按鍵開關具有良好的手感和聲感?,F(xiàn)有采用金屬片作為動觸片的薄型按鍵開關,因為開關內(nèi)部空間的限制,始終無法像大按鍵開關一樣具有按壓手感。同時,由于內(nèi)部結構設計的不合理,按壓穩(wěn)定性差,導致使用不順暢,影響正常使用;且常會出現(xiàn)按壓卡澀感,影響按壓手感。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良好平衡性的按鍵開關,結構設計合理,按壓平衡性與按壓穩(wěn)定性顯著提高,消除按壓卡澀感,增強按壓手感。
本發(fā)明為達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具有良好平衡性的按鍵開關,包括一基座、及蓋合于基座上的蓋子,該蓋子上開設有一開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分別設置于基座上的導芯、扭簧、導通組件與導芯滑塊,其中,所述基座上端中心位置處向上凸設有一導向柱,該導向柱中心向下開設有一導向孔,該基座上一端設置有供導通組件插入的導通組件插槽,另一端設置有供扭簧插入的扭簧插槽,在該基座上端且位于導向柱相對的兩側邊分別設置有兩塊擋板,該兩塊擋板之間具有縫隙,使該基座上形成圍繞擋板與導向柱而設置的環(huán)形容置槽;所述導芯滑塊位于導芯側邊,所述導芯下端開設有一環(huán)形插槽,該環(huán)形插槽中部向下凸設有一插柱,該插柱插入基座的導向孔中,同時使基座的導向柱插入環(huán)形插槽中,該導向柱與插柱外側套設有一彈簧;所述環(huán)形容置槽中設置有一平衡桿組件,該平衡桿組件主要由分體式的第一平衡桿與第二平衡桿交叉形成,該第一平衡桿與第二平衡桿均卡設于導芯下端,且在該第一平衡桿與第二平衡桿相對的兩交叉處分別通過一定位滑塊來限位,該定位滑塊懸浮設置于環(huán)形容置槽中,且位于同一側的兩塊擋板之間的縫隙中;在該導芯上下移動的過程中,該第一平衡桿與第二平衡桿在定位滑塊的限位作用下上下擺動,保持按壓平衡。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定位滑塊側邊開設有供第一平衡桿與第二平衡桿卡入的限位槽,該限位槽具有一開口,該開口上部與下部分別向內(nèi)彎折形成凸起。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限位槽呈圓弧狀。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凸起端面具有一角度。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在所述定位滑塊的側壁上且位于導芯側邊設置有一凸筋。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將所述導芯下端面開設一挖槽,使該導芯下端面形成若干導芯凸角。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在所述基座上且位于導向柱外側,開設有供導芯凸角伸入的若干讓位槽,或供導芯凸角穿過的若干讓位孔。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芯的插柱上端開設有一安裝孔,該安裝孔中安裝有LED燈。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平衡桿與第二平衡桿均呈U狀,且該第一平衡桿的開口端與第二平衡桿的開口端相互交叉設置;所述第一平衡桿包括第一橫置桿、及分別連接于第一橫置桿兩端的第一縱置桿,該第一縱置桿端部設置有向外彎折的第一彎鉤;所述第二平衡桿包括第二橫置桿、及分別連接于第二橫置桿兩端的第二縱置桿,該第二縱置桿端部設置有向內(nèi)彎折的第二彎鉤;該第一橫置桿位于導芯一側下端,該第二橫置桿位于導芯另一側下端。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通組件包括靜片與動片。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1)內(nèi)置分體式的第一平衡桿與第二平衡桿,在兩交叉處定位滑塊的限位作用下,使第一平衡桿與第二平衡桿上下擺動并達到按壓平衡,按壓平衡性與按壓穩(wěn)定性顯著提高;
(2)通過導芯凸角與讓位槽或讓位孔的配合設計,讓位槽或讓位孔作為基座的避位,為導芯凸角提供讓位空間,使導芯與基座之間相互滑動前的配合長度加長,導芯按壓不會產(chǎn)生卡澀感;同時,降低了按鍵開關的高度,使按鍵開關整體厚度更??;
(3)通過扭簧的設置,增強按壓手感,發(fā)出按壓聲音。
上述是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概述,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一的裝配圖;
圖2為實施例一基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一的剖面圖;
圖4為實施例一平衡桿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一定位滑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處于自由狀態(tài)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處于自由狀態(tài)的一剖面圖;
圖8為本發(fā)明處于自由狀態(tài)的另一剖面圖;
圖9為本發(fā)明處于下壓狀態(tài)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處于下壓狀態(tài)的一剖面圖;
圖11為本發(fā)明處于下壓狀態(tài)的另一剖面圖;
圖12為實施例二定位滑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實施例三導芯底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實施例三基座底部的一結構示意圖;
圖15為實施例三基座底部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為達到預定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
請參照圖1至圖11,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具有良好平衡性的按鍵開關,包括一基座1、及蓋合于基座1上的蓋子2,該蓋子2上開設有一開口21,還包括分別設置于基座1上的導芯3、扭簧4、導通組件5與導芯滑塊6,其中,所述基座1上端中心位置處向上凸設有一導向柱11,該導向柱11中心向下開設有一導向孔12,該基座1上一端設置有供導通組件5插入的導通組件插槽14,另一端設置有供扭簧4插入的扭簧插槽15,在該基座1上端且位于導向柱11相對的兩側邊分別設置有兩塊擋板17,該兩塊擋板17之間具有縫隙171,使該基座1上形成圍繞擋板17與導向柱11而設置的環(huán)形容置槽13;所述導芯滑塊6位于導芯3側邊,所述導芯3下端開設有一環(huán)形插槽31,該環(huán)形插槽31中部向下凸設有一插柱32,該插柱32插入基座1的導向孔12中,同時使基座1的導向柱11插入環(huán)形插槽31中,該導向柱11與插柱32外側套設有一彈簧7;所述環(huán)形容置槽13中設置有一平衡桿組件8,該平衡桿組件8主要由分體式的第一平衡桿81與第二平衡桿82交叉形成,該第一平衡桿81與第二平衡桿82均卡設于導芯3下端,且在該第一平衡桿81與第二平衡桿82相對的兩交叉處分別通過一定位滑塊9來限位,該定位滑塊9懸浮設置于環(huán)形容置槽13中,且位于同一側的兩塊擋板17之間的縫隙171中;在該導芯3上下移動的過程中,該第一平衡桿81與第二平衡桿82在定位滑塊9的限位作用下上下擺動,且該定位滑塊9只能縱向移動,而不能橫向移動,保持按壓平衡。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所述定位滑塊9側邊開設有供第一平衡桿81與第二平衡桿82卡入的限位槽91,該限位槽91具有一開口911,該開口911上部與下部分別向內(nèi)彎折形成凸起912,且該凸起912端面具有一角度9121,該角度9121是根據(jù)按鍵開關的高度來設定的。同時,所述限位槽91呈圓弧狀。
同時,如圖1所示,在所述定位滑塊9的側壁上且位于導芯3側邊設置有一凸筋92,凸筋92的作用是減小定位滑塊9與導芯3的接觸面積,從而減小定位滑塊9與導芯3外壁之間的摩擦力。
如圖2所示,所述插柱32上端開設有一安裝孔321,該安裝孔321中安裝有LED燈10,實現(xiàn)中間發(fā)光功能。
如圖4所示,所述第一平衡桿81與第二平衡桿82均呈U狀,且該第一平衡桿81的開口端與第二平衡桿82的開口端相互交叉設置。同時,所述第一平衡桿81包括第一橫置桿811、及分別連接于第一橫置桿811兩端的第一縱置桿812,該第一縱置桿812端部設置有向外彎折的第一彎鉤813;所述第二平衡桿82包括第二橫置桿821、及分別連接于第二橫置桿821兩端的第二縱置桿822,該第二縱置桿822端部設置有向內(nèi)彎折的第二彎鉤823;該第一橫置桿811位于導芯3一側下端,該第二橫置桿821位于導芯3另一側下端。本實施例內(nèi)置分體式的第一平衡桿81與第二平衡桿82,通過兩交叉處的定位滑塊9在基座1的環(huán)形容置槽13內(nèi)上下滑動,使第一平衡桿81與第二平衡桿82在兩定位滑塊9間上下左右滑動聯(lián)接達到按壓平衡。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導通組件5包括靜片51與動片52。
實施例二: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本實施例的定位滑塊9'側邊也開設有供第一平衡桿81與第二平衡桿82卡入的呈圓弧狀的限位槽91',該限位槽91'具有開口911',該開口911'上部與下部分別向內(nèi)彎折形成凸起912'。然而,本實施例的凸起912'端面未設置有角度,且本實施例的定位滑塊9'的厚度比實施例一的定位滑塊9厚度薄。
實施例三:
如圖7、圖10、圖13、圖14與圖15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將所述導芯3下端面開設一挖槽,使該導芯3下端面形成若干導芯凸角33。同時,通過兩種方式為導芯凸角33提供讓位空間,其中一種方式為:在所述基座1上且位于導向柱11外側開設有供導芯凸角33伸入的若干讓位槽16,且該讓位槽16的深度正好等于導芯凸角33的高度;另一種方式為:在所述基座1上且位于導向柱11外側開設有供導芯凸角33穿過的若干讓位孔16'。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讓位槽16、讓位孔16'的數(shù)量均與導芯凸角33的數(shù)量相同,在本實施例中,導芯凸角33的數(shù)量為4個,但導芯凸角33也可以設置為2個或更多個,可根據(jù)具體需要而設定。
同時,所述導芯凸角33的高度可以根據(jù)具體需要而設定,在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的,所述導芯凸角33的高度為0.4mm。通過導芯凸角33與讓位槽16或讓位孔16'的配合設計,讓位槽16或讓位孔16'作為基座1的避位,使導芯3與基座1之間相互滑動前的配合長度加長,導芯3按壓不會產(chǎn)生卡澀感。同時,降低了按鍵開關的高度,使按鍵開關整體厚度更薄。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為:
如圖9至圖11所示,當向下按壓導芯3時,使導芯3的插柱32插入基座1的導向孔12中,導芯3下端的導芯凸角33插入基座1的讓位槽16或讓位孔16'中,同時使基座1的導向柱11插入導芯3的環(huán)形插槽31中,并壓縮彈簧7,觸使導通組件5的靜片51與動片52相接觸,實現(xiàn)按鍵開關的導通功能;與此同時,導芯3下端分別對第一平衡桿81的第一橫置桿811與第二平衡桿82的第二橫置桿821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并在定位滑塊9的限位作用下,第一平衡桿81與第二平衡桿82上下擺動,保持按壓平衡。
如圖6至圖8所示,當按壓導芯3的作用力消失時,在彈簧7的彈性恢復力作用下,導芯3向上復位,上端穿出蓋子2的開口21,恢復到原來的位置,與此同時,導通組件5的靜片51與動片52相分離,實現(xiàn)按鍵開關的斷開功能。
本發(fā)明的重點主要在于:
(1)內(nèi)置分體式的第一平衡桿與第二平衡桿,在兩交叉處定位滑塊的限位作用下,使第一平衡桿與第二平衡桿上下擺動并達到按壓平衡,按壓平衡性與按壓穩(wěn)定性顯著提高;
(2)通過導芯凸角與讓位槽或讓位孔的配合設計,讓位槽或讓位孔作為基座的避位,為導芯凸角提供讓位空間,使導芯與基座之間相互滑動前的配合長度加長,導芯按壓不會產(chǎn)生卡澀感;同時,降低了按鍵開關的高度,使按鍵開關整體厚度更薄;
(3)通過扭簧的設置,增強按壓手感,發(fā)出按壓聲音。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故采用與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術特征,而得到的其他結構,均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