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發(fā)明涉及一款從導線到平面金屬組件的電連接金屬線夾。
背景技術:
FR2694141是一款接地線夾,它由一個彎曲成S型的整體金屬板組成,其目的是確定兩個方向相對且以隔板分開的彈性變形縫隙。一個縫隙是為了接合在平面金屬支架上,另一個是為了接收地線。為了免去剝脫操作,此接地線夾的隔板包含若干向各自縫隙內(nèi)側方向折疊的切面,其目的是使切面凸出、形成適合的刀鋒,以適宜的深度切割地線的絕緣包殼,進而確保地線與接地線夾之間的電接觸。
縫隙與刀鋒的定位需要在縫隙內(nèi)以平移方式滑動地線部分,方可切割絕緣包殼,形成電接觸。此操作非常不容易通過手動實施完成,尤其是當線夾及平面金屬支架周圍的自由空間較小或受限時,更是如此。
一旦接地線夾借助地線安裝在金屬支架之上,地線就會被支撐并定位在與金屬支架幾乎平行且在線夾縱向方向上的平面內(nèi)。它主要由插入縫隙的彈性變形來進行支撐。地線非常不容易以安全可靠方式固定在接地線夾上,因為它可能會通過滑動從接地線夾處輕易脫離。
EP2528166文件中曾提到另外一種名為電連接的金屬線夾,可將導線支撐在與支架確定平面垂直的方向。只需一個操作,即可把線夾接合在支架上,并可在同時,與導線形成電接觸。這一特質(zhì)并非總是優(yōu)勢,有時候以單獨方式逐一完成這兩個步驟反而更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推出一款新型電連接金屬線夾,以一種安全可靠且易于操作的方式,連接導線。
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此發(fā)明推出了一款從導線到平面金屬組件的電連接金屬線 夾,這一金屬線夾呈現(xiàn)為一個S型橫向截面,并可形成三個羽翼,第一個羽翼及第二個羽翼可確定首個縱向溝槽,將金屬線夾固定在平面金屬組件邊緣,第二個羽翼及第三個羽翼確定第二個縱向溝槽。根據(jù)此發(fā)明,第二個溝槽配有連接工具,可接收導線末端,并能支撐導線與金屬線夾之間的電接觸。
根據(jù)此發(fā)明的其他非局限性優(yōu)勢特征,可單獨或聯(lián)合使用以下功能:
·裝配連接工具,待導線定位在金屬線夾對面時,根據(jù)橫向元件的方向,接收并支撐導線末端。
·第一個羽翼和/或第二個羽翼至少應配有一個切面,形成一個朝向首個溝槽內(nèi)側的彈性凸銷,進而加強從金屬線夾到平面金屬組件的固定性,并提升電接觸性能。
·該金屬線夾由一個金屬部件及若干連接工具構成,且其連接工具包括:
o一個夾緊凸銷,它由第三個羽翼內(nèi)的切面形成且方向朝向第二個溝槽內(nèi)側;
o一個導向開口,它在第三個羽翼內(nèi)形成,可將導線末端引入到第二個溝槽內(nèi),且能把其鎖閉在夾緊凸銷與第二個羽翼之間。
·在第三個羽翼上裝配夾緊凸銷及導向開口,以便將導線末端引向第二個溝槽的底部方向。
·第二個溝槽底部配有一個脫離開口,幫助導線穿過金屬線夾。
·三個羽翼各配備一個彼此相對的開口,令螺釘?shù)靡源┻^;導線固定部件由一個帶螺釘?shù)钠ヅ渎菽附M成,該螺釘插在開口內(nèi),可將導線末端夾緊在第二個羽翼及螺母之間。
·螺母由一個從第三個羽翼開口伸出的圓柱形螺紋擴孔及一個碾壓法蘭形成。
·第三個羽翼的自由邊中至少有一部分向第二個溝槽的內(nèi)側折疊,其目的是限制螺母在第二個溝槽內(nèi)的移動。
·導線固定部件由一個橫穿開口的凸出部件形成,此開口在第三個羽翼處形成,且配有一個側面開口(為了接收導線末端)。
·凸出部件側面開口的一部分邊線由簧片形成。
·將凸出部件配置為,可依照與第三個羽翼確定平面垂直的插入方向被移動或被旋轉移動。
附圖說明
該描述可令此發(fā)明更易理解,它簡要列舉了此發(fā)明的各種非局限性獨特實施方式,并以附件圖作為參考,圖明細如下:
圖1a、2a、3a及4a介紹此發(fā)明實施的四種方法;
圖1b至1e,說明第一種實施方法電連接金屬線夾1的使用;
圖2b至2e,說明第二種實施方法電連接金屬線夾1的使用;
圖3b至3e,說明第三種實施方法電連接金屬線夾1的使用;
圖4b至4e,說明第四種實施方法電連接金屬線夾1的使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后面的描述更加簡潔,在不同的發(fā)明實施方法中,同樣的組件或相同的功能會使用一樣的參考號。
此發(fā)明提到的電連接金屬線夾1,會出現(xiàn)在每個實施方法的圖1a、2a、3a及4a中,它由一個彎曲成S型的金屬板組成,且呈現(xiàn)為一個S型橫向截面?!坝鹨怼币辉~則代表形成這一S型金屬板的三個平面部分。
為了使描述更加清晰明了,在圖1a上,用L表示縱向方向或縱向軸,用T表示橫向方向或橫向軸。當然,這些定義也同樣適用于其他附件圖。
第一個羽翼2a及第二個羽翼2b,在面對面相對的第一個彎曲區(qū)域處連接,并確定第一個縱向溝槽3a。此溝槽的目的是,接合在平面金屬組件邊緣,并由此與導線發(fā)生電接觸。為此,分開第一個羽翼2a及第二個羽翼2b的距離由第一個彎曲區(qū)域的尺寸確定,并可根據(jù)平面金屬組件的厚度(幾乎與其一致)進行選擇。
第一個彎曲區(qū)域的彈性變形可確保將金屬線夾1支撐在平面金屬組件上,并可保證它們實現(xiàn)電接觸。若想進一步提升此電接觸性能,則可在第一個羽翼2a和/或第二個羽翼2b上形成一個切面或一個多元切面,來規(guī)定朝向第一個溝槽3a內(nèi)側的一個或多個彈性凸銷4的范圍。通過彈性凸銷4所產(chǎn)生的支持力,可將金屬線夾牢牢地支撐在平面金屬組件上。該彈性凸銷4末端會在接合時因抓痕作用而微微探入金屬組件 內(nèi),這將進一步增強電接觸性能。
最好先在第一個羽翼2a及第二個羽翼2b的兩個側邊上各做一個切面,規(guī)定四個彈性凸銷4的范圍,第一個羽翼2a的凸銷4應該與第二個羽翼2b的凸銷4面對面放置。
第二個羽翼2b與第三個羽翼2c通過第二個彎曲區(qū)域中介相連接,這兩個羽翼2b及2c的位置應該面對面,并確定第二個縱向溝槽3b。
根據(jù)此發(fā)明,該第二個溝槽3b配有連接工具,方便接收與平面金屬組件實現(xiàn)電連接的導線末端。將這些連接工具配置為,可接收導線末端,并可確保支撐導線與金屬線夾1之間的電接觸。
此發(fā)明推薦的解決方案具有兩個明顯優(yōu)勢。首先,在手動實施連接操作的過程中,更容易根據(jù)主軸方向移動導線末端,將其引向連接工具之內(nèi),只需在溝槽內(nèi)以平移方式、依照與導線主軸垂直的方向,滑動該導線的一部分即可,這一情況已在序言部分的技術狀態(tài)文件處予以介紹。其次,此發(fā)明可以從連接工具的導線電連接處,斷開平面金屬組件上金屬線夾1第一個溝槽3a的接合。當線夾及平面金屬支架周圍的自由空間較小或受限時,這一特點就會成為突出優(yōu)勢。
最好先裝配連接工具,待導線定位在金屬線夾1對面時,則根據(jù)橫向元件的方向,接收并支撐導線末端。因此,可在其方向呈現(xiàn)為與線夾的橫向方向相對成+/-60°,且最好是與該方向相對成+/-30°時進行操作。
其優(yōu)勢是,可根據(jù)開口通往第二個溝槽3b底部的方向,將導線末端輕松引向連接工具之內(nèi)。
圖1介紹的是此發(fā)明的第一種實施方法,且其連接工具包括:
-一個夾緊凸銷5,它由第三個羽翼2c內(nèi)的切面形成且方向朝向第二個溝槽3b內(nèi)側,以及
-一個導向開口6,它在第三個羽翼2c內(nèi)形成,可將導線末端引入到第二個溝槽3b內(nèi),且能把其鎖閉在夾緊凸銷5與第二個羽翼2b之間。
如圖1a所示,可在第三個羽翼2c上裝配夾緊凸銷5及導向開口6,以便將導線末端引向第二個溝槽3b的底部方向。但是,也可以裝配這兩個組件,將導線引向相反方向。
溝槽3b底部配有一個脫離開口7,幫助導線穿過金屬線夾1,并方便其隨后取出。
圖1b至1e,說明第一種實施方法電連接金屬線夾1的使用;在第一步中,通過將第一個溝槽3a接合在組件外部邊緣上,將金屬線夾1裝配在平面金屬組件處。線夾接合可通過手動實施,也可借助工具(例如錘子)來完成。凸銷4通過抓痕作用在平面金屬組件上產(chǎn)生一個支持力,且其末端探入到該金屬組件的材料之內(nèi),進而幫助建立電接觸。
在第二步中,如圖1d所示,導線的剝脫末端會被手動引入導向開口6之內(nèi)。將此開口配置為,可向夾緊凸銷5的方向指引導線前行。通過微微抬起此凸銷即可使導線前行,令導線的剝脫部分向溝槽的底部移動。當其配有脫離開口7時,導線即可繼續(xù)向前移動,直至絕緣包殼碰到導向開口6的擋塊為止,此情況會在圖1e處介紹。
一旦位置確定,導線的剝脫部分就會通過凸銷5的夾緊作用,與金屬線夾1建立電接觸。夾緊凸銷會微微探入到導線之內(nèi),防止該導線脫落。因此,導線從金屬線夾1處的脫離需要借助克絲鉗等工具,從導向開口6的層面切斷該導線,并穿過脫離開口7取下導線的剩余部分。
第一種實施方法的優(yōu)勢之處在于,無需借助任何工具,即可連接導線與平面金屬組件。此外,根據(jù)第一種實施方法,金屬線夾1僅由一個金屬部件組成,故它的生產(chǎn)加工非常簡單。
此發(fā)明的另外三種實施方法,則與第一種方法有所不同,其金屬線夾1的連接工具由一個位于第二溝槽3b內(nèi)的附加導線固定部件組成。
因此,根據(jù)圖2a內(nèi)介紹的第二個發(fā)明實施方法,導線固定部件由一個螺母9構成。羽翼2a、2b及2c,每個都配有一個彼此相對的開口8a、8b及8c,令螺釘9'得以通過,在圖2a上,只有羽翼2c的開口8c可以看到。
螺母9由一個圓柱形螺紋擴孔9a(將其配置為可與螺釘9'相匹配)及一個碾壓法蘭9b形成。
為了避免螺母9從第二個溝槽3b處滑動脫落,圓柱形擴孔9a會從第三個羽翼2c的開口8c處伸出。
第三個羽翼2c的自由邊中至少有一部分向第二個溝槽3b的內(nèi)側折疊,為碾壓法蘭形成一個擋塊,進而在安裝螺釘9'時,防止螺母9發(fā)生轉動。
圖2b至2e,說明第二種實施方法電連接金屬線夾1的使用。與第一種實施方法類似,金屬線夾1也是固定在平面金屬組件處。但是,在第二種實施方法中,平面金 屬組件配有一個螺釘通道開口,且安裝的線夾1可令此開口與開口8a、8b及8c對齊。
在第二步中,如圖2d所示,螺釘9'會插入到金屬線夾1內(nèi),這會在螺母9及第二個羽翼2b之間的第二個溝槽3b內(nèi),產(chǎn)生一片自由空間。螺釘可部分擰緊在螺母9上。然后,就可把導線的剝脫末端引入到第二個溝槽3b的自由空間內(nèi)。
在最后一步中,如圖2e所示,螺釘9'的完全擰緊可令螺母9向第二個羽翼2b的方向前進,進而壓緊螺母9(尤其是碾壓法蘭9b處)與金屬線夾1第二個羽翼2b之間的導線。
第二種實施方法的優(yōu)勢之處在于,只需簡單擰松螺釘9',即可輕松斷開金屬線夾1的導線。
此發(fā)明的另外兩種實施方法,則與前面介紹的兩種方法不同,均不用提前剝脫導線,即可實現(xiàn)導線電接觸。為此,如圖3a及4a所示,導線固定部件由穿過開口8c(在第三個羽翼2c上形成)的凸出部件10形成。
凸出部件10配有一個側面開口11,待導線定位在金屬線夾1對面時,則根據(jù)橫向元件的方向,接收導線末端。
適當移動突出部件10,將導線夾緊在開口11的邊線及第三個羽翼2c的表面之間。
其優(yōu)勢是,凸出部件10側面開口11的邊線至少有一部分已被磨尖,可構成簧片12,能割開導線的絕緣包殼,并使導線與金屬線夾1實現(xiàn)電接觸。
在此發(fā)明的第三種實施方法中,如圖3a所示,凸出部件是兩個L型側翼14a和14b,它們在彈性變形連接層面與凸出部件10的上部分連接。這兩個側翼14a及14b會為形成開口8c的切面邊緣提供支持力,進而支撐凸出部件10就位。依照與第三個羽翼2c確定平面垂直的插入方向,移動凸出部件10,進而將其放在鎖閉位置內(nèi)。另一種可供選擇且具備優(yōu)勢的方式是,通過表面圖案15中介,如在凸出部件10側翼14a及14b上形成的次梁,在電接觸位置內(nèi),改進凸出部件10的鎖閉性能,進而容納開口8c形成的切面凸出邊緣。
圖3b至3e,說明第三種實施方法電連接金屬線夾1的使用。
與前一個方法類似,金屬線夾1固定在平面金屬組件處,如圖3b所示。在第二步中,如圖3c及3d所示,將導線末端(可以剝脫也可以不剝脫)引導到凸出部件10的開口11內(nèi)。
在最后一步,如圖3e所示,手動或借助螺絲刀或錘子等工具,根據(jù)插入的方向,移動凸出部件10,并通過在開口8c切面邊緣上形成的側翼彈性支持中介14a及14b將其移動到鎖閉位置,如有必要,還需通過在側翼14a及14b上形成的圖案15內(nèi)形成開口8a切面的凸出邊緣溝槽進行移動。
在移動的過程中,簧片12會割開導線的絕緣包殼,并與該導線實現(xiàn)電接觸。
此發(fā)明的第四種實施方法,如圖4a所示,則是剛剛介紹的第三種實施方法的變型。
在第四種實施方法中,凸出部件10呈現(xiàn)為一個圓形部分,其可在溝槽3b內(nèi)旋轉移動。為此,凸出部件10的上部有一個標記,其可為螺絲刀或其他類似工具定位。擋塊裝置13可限制凸出部件在導線插入位置及鎖定位置之間的旋轉。
側面開口11為橢圓形、斜面形狀。當導線位置正對金屬線夾1(根據(jù)橫向元件呈現(xiàn)的方向),且凸出部件10在其插入位置內(nèi)時,則此開口的尺寸足夠接收導線末端。
圖4b至4e,說明第四種實施方法電連接金屬線夾1的使用。
與前一個方法類似,金屬線夾1固定在平面金屬組件處,如圖4b所示。
在第二步中,如圖4c及4d所示,凸出部件10會被合理地定位在插入位置內(nèi),此位置可將導線末端引導至金屬線夾1處,并可將其安置在橢圓形、斜面狀側面開口11內(nèi)。
在最后一步中,如圖4e所示,凸出部件10將通過工具中介得到旋轉驅動,進而將其安置在鎖閉位置處。這種旋轉可導致側面開口11斜面上形成的簧片12中介割開絕緣包殼,并使導線與金屬線夾1實現(xiàn)電接觸。
從薄平的金屬板或金屬片處,借助沖壓、折疊和/或切割等操作,很容易就可實現(xiàn)金屬線夾1的固定。一旦固定完成,即可對線夾進行熱處理,強化它的機械特性,并接受表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