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為一種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電池盒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于便利性的需求,移動式電子裝置的發(fā)展日益蓬勃,以穿戴式電子裝置的應用來看,除了著重電池能量密度的改善的外,由于產品體積或形狀設計的緣故,電池本身也須兼具一定程度的可彎曲性及安全性。
電池用于可彎曲電子產品的較常見方法,是將電池芯放入到具有一個或多個空腔的可撓殼體中,而當將其彎折時,電池芯與可撓殼體的接觸表面不可避免地產生摩擦,尤其在多個電池芯堆疊后進行彎折時,電池芯之間及電池芯與殼體之間產生的摩擦力更為明顯,且電池芯因為彎折后的堆疊電池芯會在末端產生形變,但因為可撓殼體內并沒有多余的空間而使得產生形變的末端在殼體中遇到限制電池芯,不僅降低了電池芯或電池的彎折性,也降低電池芯結構的完整性以及使用上的安全性。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失,提出一種電池盒裝置,以有效克服所述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池盒裝置,以固定件固定的電池組于彎折狀態(tài)時,不僅可借助滑層的設計減少作用于電池芯的摩擦力,也可利用可撓容器內保留區(qū)域的設置,容置電池組因形變而產生的梯度末端,以達到提升電池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彎曲程度的目的。
為達上述目的,一可撓容器,包含一容置區(qū)域及至少一保留區(qū)域,該保留區(qū)域是鄰設于該容置區(qū)域,該保留區(qū)域是與該容置區(qū)域互通;以及
一電池組,設置于該容置區(qū)域,該電池組包含:
數個電池芯,是彼此堆疊并耦接;
至少一滑層,設置在該些電池芯的至少一表面上;以及
至少一用以固定該些電池芯的固定件;
其中該可撓容器及該電池組彎折時,因為該些電池芯的形變量不同而展出至少一梯度末端,該保留區(qū)域用以容置該至少一梯度末端。
其中:
該可撓容器更具有一連接端子,該些電池組耦接該連接端子。
更包含一電子元件,其設置于該容置區(qū)域,該電子元件耦接該連接端子與該電池組。
該固定件具有導電性。
更包含一電子元件,其設置于該容置區(qū)域,該電子元件耦接該固定件與該連接端子,或該電子元件耦接該固定件與該電池組。
設置有該滑層的該表面位于相鄰的二該電池芯之間。
設置有該滑層的該表面位于該電池芯與該可撓容器之間。
該可撓容器的材料是選自于布、皮革、高分子材料、金屬及上述材料的組合。
該固定件為鉚釘或夾具。
該滑層的材料選自聚四氟乙烯或高分子彈性體。
該高分子彈性體是選自于由苯乙烯類、聚胺酯類、聚烯烴類、雙烯類、熱塑性橡膠、熱塑性硅基硫化橡膠、氯乙烯類、聚酯類、聚酰胺類、有機氟類及硅膠所組成的群組。
該保留區(qū)域為真空。
該保留區(qū)域填有流體或塑性體。
更可包含至少一支撐件,該支撐件設置于該保留區(qū)域。
該支撐件具有至少一斜面,該電池組沿該斜面進入該保留區(qū)域。
該電池組與該保留區(qū)域的長度比值不大于200。
該些電池芯是以串聯或并聯方式耦接。
該可撓容器為一體成型形成。
本發(fā)明的一種電池盒裝置,其包含一可撓容器及一電池組。其中可撓容器包含至少一容置區(qū)域以及至少一保留區(qū)域,容置區(qū)域以及保留區(qū)域是相鄰設置且互通,一電池組是設置于容置區(qū)域,包含數個電池芯、至少一滑層及至少一固定件,數個電池芯是彼此堆疊并耦接,至少一滑層是設置在數個電池芯的至少一表面上,至少一固定件是用以固定數個電池芯;可撓容器及電池組彎折時,因數個電池芯的形變量不同而展出至少一梯度末端,保留區(qū)域是用以容置梯度末端。因此,以固定件固定的電池組于彎折狀態(tài)時,不僅可借助滑層的設計,減少作用于電池芯的摩擦力,也可利用可撓容器中保留區(qū)域的設置,容置電池組因形變而產生的至少一梯度末端,以達到提升電池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彎曲程度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電池盒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a-2b為本發(fā)明可撓容器及電池組彎折方式的示意圖。
圖3a-3d為本發(fā)明電池組的固定件配置以及梯度末端的示意圖。
圖4a-4b為本發(fā)明電池盒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具有支撐件的保留區(qū)域的示意圖。
【符號說明】
1電池盒裝置
10可撓容器
20容置區(qū)域
30保留區(qū)域
31支撐件
32斜面
40電池組
41電池芯
42滑層
43、43a-43d固定件
44梯度末端
45剛性部
46彎折部
51連接端子
52電子元件
l電池組的長度
l保留區(qū)域的長度
f彎折力
t材料厚度。
具體實施方式
為充分了解本發(fā)明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茲借助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一詳細說明,其內容足以使本領域技術人員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內容并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權利要求書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fā)明相關的目的及優(yōu)點。以下的實施例是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fā)明的范疇。
請參閱圖1,此圖為本發(fā)明電池盒裝置的剖面示意圖。電池盒裝置1,包含一可撓容器10及一電池組40,可撓容器10包含一容置區(qū)域20以及至少一保留區(qū)域30,容置區(qū)域20以及保留區(qū)域30是相鄰設置且互通;一電池組40是設置于容置區(qū)域20,包含數個電池芯41、至少一滑層42以及至少一固定件43,數個電池芯41是彼此堆疊并耦接,為串聯或并聯的電性連接方式;至少一滑層42是設置在數個電池芯41的至少一表面上,用以減少表面間的摩擦力而可增加滑動性以及電池組40的彎曲程度,視情況而定,也可以有兩個以上的滑層42設置在數個電池芯41的不同表面上,也就是設置有滑層42的表面是可位于相鄰的二電池芯41之間、設置有滑層42的表面是可位于電池芯41與可撓容器10之間、或者設置有滑層42的表面是可設置在二電池芯41之間以及電池芯41與可撓容器10之間;固定件43是用以固定數個電池芯41,利用串接、夾持或其他合適的方式使數個電池芯41具有穩(wěn)定的堆疊結構,此外,也可借助固定件43使滑層42固定于電池芯41的表面上,而固定件43在可固定數個電池芯41或滑層42的同時,并且具有使電池組40受到彎折時因數個電池芯41的形變量不同而展出至少一梯度末端44的配置。
在固定件43具有使電池組40受到彎折時因數個電池芯41的形變量不同而展出至少一梯度末端44的配置的情況下,至少一固定件43是可設置于電池組40的偏右部分、中間部分或偏左部分的位置。以固定件43設置于電池組40的b端的末端部分的情況為例,電池組40是設置于容置區(qū)域20,容置區(qū)域20與保留區(qū)域30是相鄰設置且互通,電池組40與保留區(qū)域30也是相鄰設置且互通,保留區(qū)域30以及電池組40的寬度方向與x軸平行,長度方向與y軸平行,高度方向(電池芯41堆疊方向)與z軸平行,請參閱圖2a,此圖為可撓容器及電池組彎折方式的示意圖。如圖2a所示,施加彎折力f使可撓容器10及電池組40彎折,數個電池芯41之間以及電池芯41與滑層42之間是彼此貼合進行彎折的,相對于電池組40的b端的末端部分因固定件43的固定作用,電池組40的另一端(a端)的末端因數個電池芯41的形變量不同而展出一梯度末端44,與電池組40相鄰設置且互通的保留區(qū)域30是用以容置所展出的梯度末端44,當然,梯度末端44的構型隨固定件43所設置的位置或彎折力f的大小而有所差異,保留區(qū)域30的設置使得形變的電池組40在可撓容器10中彎折時得以順利伸展,不僅降低電池組40形變時的阻礙,同時提升電池的完整性、安全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撓容器10及電池組40可以同心的方式卷繞成多層的結構,請同時參閱圖1及圖2b,圖2b為另一種可撓容器及電池組彎折方式的示意圖,可撓容器10及電池組40具有一卷繞軸,其是平行x軸,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對卷繞軸做卷繞彎折,因數個電池芯41的形變量不同而展出的梯度末端44是進入保留區(qū)域30,保留區(qū)域30的設置使得形變的電池組40在可撓容器10中彎折時得以順利伸展。電池組40與保留區(qū)域30的長度可依適當比例配置,舉例來說,為使可撓容器10的尺寸可達到有效且較佳的設計范圍,以電池組40的長度(l)為基準,電池組40的長度(l)與可撓容器10中的保留區(qū)域30的長度(l)的比值不大于200。
為了減少電能供應系統因彎折所產生的不必要的內部應力,可使位在電池組40平行于x軸方向上的固定件43彼此對齊、位在電池組40平行于y軸方向上的固定件43彼此對齊。固定件43的數量可依照需要而在電池組40平行于x軸的寬度方向上或電池組40平行于y軸的長度方向上做變化,以確保固定的效果。例如電池組40平行于x軸的寬度較小時,可以只有一個固定件43,寬度較大時可以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固定件43,又如電池組40平行于y軸的長度較小時,可以只有一個固定件43,長度較大時可以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固定件43。以兩個以上的固定件43的位置配置為例,請參閱圖3a至圖3d,該些圖為電池組的固定件配置以及梯度末端44的示意圖。請參閱圖3a,二固定件43是設置于電池組40b端的末端部分,是用以固定數個電池芯41,利用串接、夾持或其他合適的方式使數個電池芯41具有穩(wěn)定的堆疊結構,電池組40彎折時,電池組40的另一端(a端)的末端因數個電池芯41的形變量不同而展出一梯度末端44;請參閱圖3b,二固定件43是設置于電池組40的中間部分,電池組40彎折時,電池組40的兩個端(a端以及b端)的末端因數個電池芯41的形變量不同而各展出一梯度末端44;請參閱圖3c,此圖是四固定件43a、43b、43c及43d的一種配置示意圖,其中二固定件43a、43b設置于電池組40b端的末端部分,另外二固定件43c、43d設置于電池組40的中間部分,電池組40彎折時,電池組40具有剛性部45以及彎折部46,剛性部45相對于彎折部45呈水平狀態(tài),從圖中來看,剛性部45為電池組40中固定件43a、43b的連線以及固定件43c、43d的連線所界定的部分,電池組40的其他部分為電池組40的彎折部46,其位于電池組40中a端的末端并展出一梯度末端44;請參閱圖3d,此圖是四固定件43a、43b、43c及43d另一種配置的示意圖,其中二固定件43a、43b設置于電池組40的a端,另外二固定件43c、43d設置于電池組40的b端,電池組40彎折時,電池組40具有剛性部45以及彎折部46,剛性部45相對于彎折部46呈水平狀態(tài),從圖中來看,剛性部45為固定件43a、43b的連線以及固定件43c、43d的連線所界定的部分,電池組40的其他部分為電池組40的彎折部46,二彎折部位于電池組40中兩個端(a端以及b端)的末端并各展出一梯度末端44。
可撓容器10更可具有連接端子51(如,彈簧針、金屬彈片等),連接端子51對內可耦接電池組40,對外可耦接外界電子設備(如發(fā)光元件、顯示元件、充電元件等),使得電池組40與外界電子設備耦接進行能量交換,如,充放電。
容置區(qū)域20更可包含一電子元件52,其是耦接連接端子51與電池組40,例如為了提供電壓過充保護或電壓過放保護,電子元件52可為保護電路板;圖4為本發(fā)明電池盒裝置1的俯視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固定件43具導電性,具有導電性的固定件43除了用以固定數個電池芯41之外,也可使數個電池芯41以串聯或并聯方式電性連接,固定件43的材料可為導電材料,例如金屬制品(如,鉚釘、夾具等),由于具有導電性的固定件43是可固定數個電池芯41以及將數個電池芯41電性連接,因此如圖4a所示,可借助電子元件52耦接固定件43與連接端子51,或如圖4b所示,電子元件52耦接固定件43與電池組40。
可撓容器10可依照需要采用不同材料,如布、皮革、高分子材料、金屬或合適的材料,也可依照需要設計成包含直線型或流線型的表面。在某些實施例中,可撓容器10可一體成型形成,如射出成型。
滑層42的材料可選自聚四氟乙烯、高分子彈性體或其他合適的材料,高分子彈性體可為苯乙烯類(tps、tpb)、聚胺酯類(tpu)、聚烯烴類(tpo、tpv)、雙烯類(tpb、tpi)、熱塑性橡膠(tpr)、熱塑性硅基動態(tài)硫化橡膠(tpsiv)、氯乙烯類(tpvc、tcpe)、聚酯類(tpee)、聚酰胺類(tpae)、有機氟類(tpf)或硅膠。
用于容置電池組40彎折時所展出的梯度末端44的保留區(qū)域30,其可為真空,例如可借助排氣或其他合適的方法形成真空,保留區(qū)域30也可填充物質,例如填有流體(如空氣、惰性氣體等)或塑性體(如,粘土、石蠟等),塑性體可預先放置在保留區(qū)域30要形成的位置,借此方式建構保留區(qū)域30,又由于塑性體具有變形能力,因此可至少部分填充保留區(qū)域30,當電池組40進入保留區(qū)域30并接觸塑性體時,可隨的變形并與的有空間上的適配。保留區(qū)域30更可具有至少一支撐件31,以支撐可撓容器10,支撐件31可為任意形狀的開口構件,例如ㄈ字型體、v字型體、u字型體等。支撐件31更可具有至少一斜面32,以使電池組40的末端可沿著斜面32滑入保留區(qū)域30。舉例來說,支撐件31可具有一上傾斜面32及一下傾斜面32,由支撐件31的開口端的上緣向內部下方形成一上傾斜面32,由開口端的下緣向內部上方形成一下傾斜面32,傾斜面32使容置空間內的電池組40沿傾斜面32并朝內部的方向進入保留區(qū)域30。請參閱圖5,此圖為具有支撐件31的保留區(qū)域30的示意圖,當可撓容器10及電池組40彎折時,容置空間內的電池組40因數個電池芯41的形變量不同而展出的梯度末端44,可同時借助傾斜面32引導電池組40進入保留空間內。具有較小的材料厚度t(平行z軸方向)的可撓容器10,以設置有支撐件31的狀況為佳,例如材料厚度t小于0.2毫米的可撓容器10可設置支撐件31以提升保留區(qū)域30的完好性。
通過本發(fā)明所揭露的電池盒裝置,不僅可借助滑層的設計,減少作用于電池芯的摩擦力,也可利用可撓容器中保留區(qū)域的設置,容置電池組因形變而產生的至少一梯度末端,以提升電池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彎曲程度。以上所述的,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故凡依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書所述特征及精神所為的均等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于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書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