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帶端子電線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7036392閱讀:158來源:國知局
帶端子電線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帶端子電線,其能夠將銅電線與鋁電線混合的多根電線以高可靠性統(tǒng)一連接到預定部位。線束(1)具備銅電線(3)、鋁電線(4)、以及與它們連接的接地端子(2)。接地端子(2)具備兩個電線側端子部(11)和(12)。第一電線側端子部(11)的導體筒(11b)以達到能夠與銅電線(3)的導體(3a)的表面接觸的第一壓接高度(H1)的方式而被壓接。第二電線側端子部(12)的導體筒(11b)以達到比第一壓接高度(H1)低且能夠貫通在鋁電線(4)的導體(4a)的表面覆蓋的氧化膜而能夠與該導體(4a)接觸的第二壓接高度(H2)的方式壓接于該鋁電線(4)的導體(4a)。
【專利說明】帶端子電線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具備銅電線與鋁電線混合的多根電線的帶端子電線。
【背景技術】
[0002]以往,為了將車輛用線束所包括的接地用電線與車輛的接地部位連接,如專利文獻I所述地,將接地用的端子連接在接地用電線的端部。接地用的端子具備電線側端子部和接地側端子部。電線側端子部具有能夠與接地用電線的末端連接的形狀。具體來說,電線側端子部在一根接地用電線的末端具有壓接于露出到外部的導體的導體筒等壓接部。接地側端子部能夠與車身壁面的接地部位連接。
[0003]接地用電線等電線大多采用導體由銅構成的銅電線,不過,近些年,開始使用由與銅不同的金屬構成的電線,例如具有由鋁構成的導體的鋁電線。
[0004]在此,如上所述的接地用的端子具備一個能夠與一根接地用電線連接的壓接部,不過難以將銅電線和鋁電線混合的多根電線以高可靠性統(tǒng)一連接到接地部位。即,在鋁電線的導體的表面通常覆蓋有氧化膜。因此,壓接部需要破壞該氧化膜來與鋁制的導體接觸。因此,要求比對銅制的導體的壓接度更高的壓接度。而且,對于銅和鋁來說,由于硬度不同,因此壓接狀態(tài)容易發(fā)生偏差。因此,在以與壓接銅電線時的壓接度相同的壓接度將壓接部壓接于鋁電線時,難以維持連接可靠性。
[0005]并且,在用一個壓接部統(tǒng)一壓接銅電線和鋁電線時,存在著不同種金屬之間發(fā)生電腐蝕的危險。
[0006]而且,在對銅電線和鋁電線分別壓接多個接地端子的情況下,接地端子的數量增力口。因此,難以將多個接地端子在有限的空間中統(tǒng)一連接到接地部位。
[0007]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8]專利文獻
[0009]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208815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10]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端子電線,其能夠將銅電線與鋁電線混合的多根電線以高可靠性統(tǒng)一連接到預定部位。
[0011]本發(fā)明的帶端子電線的特征在于,具備:銅電線,具有由銅構成的導體;鋁電線,具有由鋁或鋁合金構成的導體;以及壓接端子,能夠與所述銅電線和所述鋁電線各自的末端連接,所述壓接端子具備:第一電線側端子部,具有能夠與所述銅電線的末端連接的形狀;第二電線側端子部,具有能夠與所述鋁電線的末端連接的形狀;以及電連接部,與所述第一電線側端子部和所述第二電線側端子部結合,并且具有能夠與至少一個對方側部位電連接的形狀,所述第一電線側端子部具有第一壓接部,所述第一壓接部具有能夠壓接于在所述銅電線的末端露出的導體的形狀,所述第二電線側端子部具有第二壓接部,所述第二壓接部具有能夠壓接于在所述鋁電線的末端露出的導體的形狀,所述第一壓接部以達到能夠與所述銅電線的導體的表面接觸的第一壓接高度的方式壓接于該銅電線的導體,所述第二壓接部以達到能夠貫通在所述鋁電線的導體的表面覆蓋的氧化膜而與該導體接觸的第二壓接高度的方式壓接于所述鋁電線的導體。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帶端子電線的實施方式的線束的立體圖。
[0013]圖2是圖1的線束的俯視圖。
[0014]圖3是圖1的接地端子的立體圖。
[0015]圖4是圖1的接地端子的俯視圖。
[0016]圖5是圖4的接地端子的A向視圖。
[0017]圖6是圖4的接地端子的B向視圖。
[0018]圖7是圖4的接地端子的C向視圖。
[0019]圖8是示出在圖4的第一導體筒配置了銅電線的狀態(tài)的放大圖。
[0020]圖9是示出圖4的第一導體筒壓接于銅電線后的狀態(tài)的放大圖。
[0021]圖10是示出在圖4的第二導體筒配置了鋁電線的狀態(tài)的放大圖。
[0022]圖11是示出圖4的第二導體筒壓接于鋁電線后的狀態(tài)的放大圖。
[0023]圖12是具有在圖1的接地端子連接兩個附加接地端子的結構的接地裝置的立體圖。
[0024]圖13是圖12的接地裝置的俯視圖。
[0025]圖14是圖13的接地裝置的D向視圖。
[0026]圖15是圖12的第一附加接地端子的俯視圖。
[0027]圖16是圖12的第二附加接地端子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帶端子電線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即線束I。
[0029]圖1?2所示的線束I是接地用的帶端子電線,其由接地端子2、銅電線3和鋁電線4構成。
[0030]銅電線3和鋁電線4是從作為接地的對象的特定的電路分別引出的兩根電線,它們的基本形狀相同,但它們的導體的材料不同。
[0031]S卩,銅電線3具備銅制導體3a和覆蓋該銅制導體3a的絕緣保護膜3b。在銅電線3的末端部分3c,絕緣保護膜3b被除去,銅制導體3a露出到外部。
[0032]銅制導體3a在其表面未由氧化膜等覆蓋的狀態(tài)下露出到外部。
[0033]鋁電線4具備鋁制導體4a和覆蓋該鋁制導體4a的絕緣保護膜4b。在鋁電線4的末端部分4c,絕緣保護膜4b被除去,鋁制導體4a露出到外部。
[0034]鋁制導體4a與銅制導體3a相比與空氣接觸的話容易氧化,因此在末端部分4c,露出到外部的鋁制導體4a的表面通常由薄的氧化膜4d覆蓋(參照圖10?11)。
[0035]在本實施方式中,銅制導體3a的外徑被設定為與鋁制導體4a的外徑相同。不過,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
[0036]如圖3?7所示,接地端子2為能夠同時與銅電線3和鋁電線4雙方的末端連接的形狀,其具有能夠將所述兩根電線3、4與兩個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l和第二螺栓G2分別連接的形狀。第一螺栓Gl和第二螺栓G2例如由與在車身壁面形成的螺紋孔螺合的六角螺栓構成。而且,第一螺栓Gl和第二螺栓G2也可以是從車身壁面突出設置的地腳螺栓,在該地腳螺栓螺合未圖示的螺母。
[0037]具體來說,接地端子2 —體地具有第一電線側端子部11、第二電線側端子部12和接地側端子部13,接地端子2整體由導電性材料制造。接地端子2與本發(fā)明的壓接端子對應。
[0038]接地側端子部13具有能夠分別與第一螺栓Gl和第二螺栓G2連接的第一螺栓用連接孔14和第二螺栓用連接孔15。第一電線側端子部11和第二電線側端子部12在相對于第一螺栓用連接孔14和第二螺栓用連接孔15的并列方向X(參照圖4)平行的方向上并列配置。接地側端子部13與本發(fā)明的電連接部對應。而且,第一螺栓用連接孔14和第二螺栓用連接孔15分別與本發(fā)明的第一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和第二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對應。
[0039]第一電線側端子部11具有能夠與銅電線3的末端連接的形狀。即,第一電線側端子部11具有基部I la、導體筒Ilb和絕緣筒11c。導體筒Ilb對應于本發(fā)明的第一壓接部。
[0040]基部Ila形成為細長的板狀?;縄la的一方的端部與接地側端子部13的外周面結合。基部Ila沿與上述兩個接地部位用連接孔14、15并列的方向X正交的方向延伸。
[0041]導體筒Ilb具有能夠壓接于在銅電線3的末端露出的銅制導體3a的形狀,具體來說,其由兩側的前端部Ilbl (參照圖8?9)展開的帶狀的部分構成。導體筒Ilb以與基部Ila的延伸方向正交地延伸的方式配置。導體筒Ilb的中間部分與基部Ila的上表面結合。導體筒Ilb能夠以在內側圍著銅電線3的末端部分3c的銅制導體3a露出的部分的方式進行壓接(參照圖8?9)。在壓接銅制導體3a時,導體筒Ilb的兩側的前端部Ilbl由未圖示的金屬模引導并被卷到內側,并且被埋入到銅制導體3a的內部。
[0042]絕緣筒Ilc與導體筒Ilb同樣地,具有在兩端的前端部展開的帶狀,并且以與基部Ila的延伸方向正交地延伸的方式與導體筒Ilb平行地并列配置。絕緣筒Ilc能夠圍住銅電線3的末端部分3c中未露出銅制導體3a的部分、即由絕緣保護膜3b覆蓋的部分并固定(參照圖1?2)。
[0043]第二電線側端子部12具有能夠與鋁電線4的末端連接的形狀。即,第二電線側端子部12具有基部12a、導體筒12b和絕緣筒12c。導體筒12b對應于本發(fā)明的第二壓接部。
[0044]基部12a形成為細長的板狀。基部12a的一方的端部與接地側端子部13的外周面結合?;?2a沿與上述兩個接地部位用連接孔14、15并列的方向X正交的方向延伸。
[0045]導體筒12b具有能夠壓接于在鋁電線4的末端露出的鋁制導體4a的形狀,具體來說,其由兩側的前端部12bl(參照圖10?11)展開的帶狀的部分構成。導體筒12b以與基部12a的延伸方向正交地延伸的方式配置。導體筒12b的中間部分與基部12a的上表面結合。導體筒12b能夠以在內側圍著鋁電線4的末端部分4c的鋁制導體4a露出的部分的方式進行壓接(參照圖8?9)。在壓接鋁制導體4a時,導體筒12b的兩側的前端部12bl由未圖示的金屬模引導并被卷到內側,并且被埋入到鋁制導體4a的內部。
[0046]絕緣筒12c與導體筒12b同樣地,由在兩端的前端部展開的帶狀的部分構成,并且以與基部12a的延伸方向正交地延伸的方式與導體筒12b平行地并列配置。絕緣筒12c能夠圍住鋁電線4的末端部分4c中未露出鋁制導體4a的部分、即由絕緣保護膜4b覆蓋的部分并固定(參照圖1?2)。
[0047]接地側端子部13為具有階梯部13a的平板形狀,并且具有能夠與第一螺栓Gl和第二螺栓G2連接的大小。在接地側端子部13,在與第一螺栓Gl和第二螺栓G2對應的位置分別形成有第一螺栓用連接孔14和第二螺栓用連接孔15。第一螺栓用連接孔14是能夠與第一螺栓Gl連接的連接部分。第二螺栓用連接孔15是能夠與第二螺栓G2連接的連接部分。第一螺栓用連接孔14和第二螺栓用連接孔15具有能夠同時連接第一螺栓Gl和第二螺栓G2的相對位置關系。由此,能夠將連接于第一電線側端子部11的銅電線3和連接于第二電線側端子部12連接的鋁電線4與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l和第二螺栓G2分別連接。
[0048]在如上所述地構成的線束I中,如圖8?9所示,第一電線側端子部11的導體筒Ilb以達到能夠與銅電線3的銅制導體3a的表面接觸的第一壓接高度Hl的方式壓接于該銅電線3的銅制導體3a。
[0049]在此,如圖9所示,壓接高度Hl為,導體筒Ilb的兩側的前端部Ilbl被卷入到內側并埋入銅制導體3a的內部的狀態(tài)下的導體筒Ilb的總高度。
[0050]另一方面,如圖10?11所示,在第二電線側端子部12,導體筒12b的兩側的前端部12bl以達到能夠貫通在鋁電線4的鋁制導體4a的表面覆蓋的氧化膜4d而與該導體4a接觸的第二壓接高度H2的方式壓接于鋁制導體4a。由此,導體筒12b的兩側的前端部12bl能夠貫通覆蓋鋁制導體4a的表面的氧化膜4d而到達該導體4a并與其可靠地接觸。
[0051]在此,如圖11所示,壓接高度H2為,導體筒12b的兩側的前端部12bl被卷入到內側并埋入鋁制導體4a的內部的狀態(tài)下的導體筒12b的總高度。
[0052]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壓接高度H2被設定成比第一壓接高度Hl低的高度,不過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將第二壓接高度H2設定成能夠貫通覆蓋鋁制導體4a的表面的氧化膜4d而與該導體4a接觸的壓接高度即可。
[0053](接地裝置100)
[0054]而且,如圖12?14所示,通過在上述接地端子2連結其他接地端子(附加接地端子30和40),能夠構成可將最多4根接地用電線統(tǒng)一與兩個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l和第二螺栓G2連接的接地裝置100。
[0055]S卩,圖12?14所示的接地裝置100具備上述接地端子2、第一附加接地端子30和第二附加接地端子40,并且具有第一附加接地端子30和第二附加接地端子40重合配置在所述接地端子2的上下兩側而成的結構。
[0056]第一附加接地端子30使第一附加接地電線El與第一螺栓Gl連接并且通過接地端子2與第二螺栓G2連接。
[0057]第二附加接地端子40使第二附加接地電線E2與第二螺栓G2連接并且通過接地端子2與第一螺栓Gl連接。
[0058]如圖4?5和圖13?14所示,接地側端子部13的階梯部13a形成于第一螺栓用連接孔14和第二螺栓用連接孔15之間。接地側端子部13中形成有第一螺栓用連接孔14的第一部分13b比形成有第二螺栓用連接孔15的第二部分13c高,第一部分13b與第二部分13c之間通過階梯部13a連結。
[0059]接地側端子部13具有階梯部13a,因此如圖12?圖14所示,能夠將第一附加接地端子30的接地側端子部32配置在第一部分13b的下側,將第二附加接地端子40的接地側端子部42配置在第二部分13c的上側。第一部分13b與第二部分13c的高低差被設定成大致為接地側端子部32的厚度。
[0060]而且,接地側端子部13在其第一部分13b具有與第一附加接地端子30連結的第一連結部16和將該接地端子30壓接于第一連結部16的第一壓接部17。
[0061]第一連結部16在使所述接地側端子部13的第一螺栓用連接孔14與第一附加接地端子30的接地側端子部32的第一螺栓用連接孔33 (參照圖15)以能夠同時與第一螺栓Gl連接的方式連通的狀態(tài)下,與接地側端子部32連結。
[0062]如圖4所示,第一連結部16具有抵接片16a和抵接片16b。抵接片16a、16b在與上述方向X并列的方向上平行地排列并且向遠離階梯部13a的方向突出。
[0063]抵接片16a、16b配置在比接地側端子部13的第一部分13b的下表面低的位置(參照圖5)。抵接片16a、16b能夠與第一附加接地端子30的接地側端子部32的抵接片34、35 (參照圖15)卡合。
[0064]第一壓接部17為從接地側端子部13的第一部分13b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部分。第一壓接部17配置在抵接片16b的兩側(具體來說,與兩個連接孔14、15并列的方向X正交的方向的兩側)。第一壓接部17對后述的第一附加接地端子30的接地側端子部32朝向第一連結部16的抵接片16a、16b進行按壓,并且能夠將所述接地側端子部32的抵接片34、35壓接到所述第一連結部16的抵接片16a、16b。
[0065]并且,接地側端子部13在其第二部分13c具有與第二附加接地端子40連結的第二連結部18和將該接地端子40壓接于第二連結部18的第二壓接部19。
[0066]第二連結部18在使所述接地側端子部13的第二螺栓用連接孔15與第二附加接地端子40的接地側端子部42的第二螺栓用連接孔43 (參照圖16)以能夠同時與第二螺栓G2連接的方式連通的狀態(tài)下與接地側端子部42連接。
[0067]如圖4所示,第二連結部18具有抵接片18a和抵接片18b。抵接片18a、18b在與上述方向X并列的方向上平行地排列并且向遠離階梯部13a的方向突出。
[0068]而且,抵接片18a、18b配置在比接地側端子部13的第二部分13c的上表面高的位置。抵接片18a、18b能夠與第二附加接地端子40的接地側端子部42的抵接片44、45(參照圖6)卡合。
[0069]第二壓接部19為從接地側端子部13的第二部分13c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部分。第二壓接部19配置在抵接片18b的兩側(與兩個連接孔14、15并列的方向X正交的方向的兩側)。第二壓接部19對后述的第二附加接地端子40的接地側端子部42朝向第二連結部18的抵接片18a、18b進行按壓,并且能夠將所述接地側端子部42的抵接片44、45壓接到所述第二連結部18的抵接片18a、18b。
[0070]而且,在接地側端子部13的第二部分13c,在遠離第二螺栓用連接孔15的位置形成有止轉用的舌片20,所述舌片20與形成于壁面的孔嵌合來限制繞接地端子2的螺栓G1、G2的旋轉。
[0071](第一附加接地端子30的結構)
[0072]如圖15所示,第一附加接地端子30具備電線側端子部31和接地側端子部32。第一附加接地端子30由導電性材料制造。[0073]電線側端子部31安裝在第一附加接地電線El的末端。電線側端子部31具有導體筒31a和絕緣筒31b。導體筒31a由兩端展開的帶狀的部分構成,其能夠圍住第一附加接地電線El的末端的露出導體的部分并固定。絕緣筒31b與導體筒31a并列配置。絕緣筒31b具有其兩端展開的帶狀,其能夠圍住第一附加接地電線El的末端的未露出導體的部分、即由絕緣保護膜覆蓋的部分并固定。
[0074]接地側端子部32呈平板形狀,其具有能夠覆蓋與第一螺栓Gl螺合并形成于車輛的壁面的螺紋孔的大小。在接地側端子部32形成有能夠與第一螺栓Gl連接的連接部分即第一螺栓用連接孔33。
[0075]而且,接地側端子部32具有分別與所述接地端子2的第一連結部16的抵接片16a、16b卡合的抵接片34、35。抵接片43、35配置在第一螺栓用連接孔33的兩側。抵接片34,35向與所述接地端子2的第一連結部16的抵接片16a、16b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而且,抵接片34、35配置在比接地側端子部32的上表面32a高的位置。抵接片44、45能夠與所述接地端子2的接地側端子部13的抵接片16a、16b的上表面抵接并卡合。
[0076]并且,在接地側端子部32的上表面32a,從該上表面32a向上方突出地設置有壓接部36。壓接部36配置在抵接片34的兩側。壓接部36對接地端子2的接地側端子部13朝向抵接片34、35進行按壓,并且能夠將該接地側端子部13的抵接片16a、16b壓接到抵接片 34,350
[0077](第二附加接地端子40的結構)
[0078]如圖16所示,第二附加接地端子40具備電線側端子部41和接地側端子部42。第二附加接地端子40由導電性材料制造。
[0079]電線側端子部41安裝在第二附加接地電線Ε2的末端。電線側端子部41具有導體筒41a和絕緣筒41b。導體筒41a由兩端展開的帶狀的部分構成,其能夠圍住第二附加接地電線E2的末端的露出導體的部分并固定。絕緣筒41b與導體筒41a并列配置。絕緣筒41b具有其兩端展開的帶狀,其能夠圍住第二附加接地電線E2的末端的未露出導體的部分、即由絕緣保護膜覆蓋的部分并固定。
[0080]接地側端子部42呈平板形狀,其具有能夠覆蓋與第二螺栓G2螺合并形成于車輛的壁面的螺紋孔的大小。在接地側端子部42形成有能夠與第二螺栓G2連接的連接部分即第二螺栓用連接孔43。
[0081]而且,接地側端子部42具有分別與所述接地端子2的第二連結部18的抵接片18a、18b卡合的抵接片44、45。抵接片44、45配置在第二螺栓用連接孔43的兩側。抵接片44,45向與所述接地端子2的第二連結部18的抵接片18a、18b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而且,抵接片44、45配置在比接地側端子部42的下表面42a低的位置。抵接片44、45能夠與所述接地端子2的接地側端子部13的抵接片18a、18b的下表面抵接并卡合。
[0082]并且,在接地側端子部42的下表面42a,從該下表面42a向下方突出地設置有壓接部46。壓接部46配置在抵接片44的兩側。壓接部46對接地端子2的接地側端子部13朝向抵接片44、45進行按壓,并且能夠將該接地側端子部13的抵接片18a、18b壓接到抵接片 44、45。
[0083]在如上所述地構成的接地裝置100中,第一附加接地端子30與接地端子2的接地側端子部13的第一部分13b的下側重合,第一連結部16的抵接片16a、16b與抵接片34、35以將各個第一螺栓用連接孔14、33連通的方式卡合。并且,第二附加接地端子40與接地端子2的接地側端子部13的第二部分13c的上側重合,第二連結部18的抵接片18a、18b與抵接片44、45以將各個第二螺栓用連接孔15、43連通的方式卡合。由此,第一附加接地端子30的電線側端子部31和第二附加接地端子40的電線側端子部41以與接地端子2的第一電線側端子部11以及第二電線側端子部12平行地排列的方式配置。其結果是,在將與這些電線側端子部11、12、31、41連接的四根接地用電線(即,銅電線3、鋁電線4、第一附加接地電線El和第二附加接地電線E2)平行地排列的狀態(tài)下,能夠將兩個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l和第二螺栓G2經由接地裝置100連接。
[0084](特征)
[0085](I)
[0086]在本實施方式的線束I中,單一的接地端子2兼具用于分別與銅電線3和鋁電線4獨自連接的第一電線側端子部11和第二電線側端子部12。這些電線側端子部11、12與能夠跟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l和第二螺栓G2連接的接地側端子部13結合。而且,第一電線側端子部11和第二電線側端子部12各自的導體筒lib、12b以達到能夠可靠地與銅電線3和鋁電線4各自的導體3a、4a接觸的壓接高度的方式獨自壓接于各導體3a、4a。具體來說,第一電線側端子部11的導體筒Ilb以達到能夠與銅電線3的銅制導體3a的表面接觸的第一壓接高度Hl的方式壓接于該銅電線3的銅制導體3a,第二電線側端子部12的導體筒12b以達到能夠貫通在鋁電線4的鋁制導體4a的表面覆蓋的氧化膜4d而與該鋁制導體4a接觸的第二壓接高度H2的方式壓接于該鋁電線4的鋁制導體4a。由此,導體筒Ilb以與銅電線3的銅制導體3a的表面接觸的狀態(tài)被壓接,并且導體筒12b能夠貫通覆蓋鋁電線4的鋁制導體4a的表面的氧化膜4d而與該鋁制導體4a可靠地接觸。其結果是,能夠將銅電線3和鋁電線4混合的多根電線以高可靠性統(tǒng)一連接到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l和第二螺栓G2。另一方面,對于沒有氧化膜的危害的銅電線3,通過將其壓縮高度Hl設定得較大,能夠實現(xiàn)以拉伸強度為優(yōu)先的壓接。即,能夠以單一的接地端子兼顧以連接可靠性為優(yōu)先的鋁電線4的壓接和以拉伸強度為優(yōu)先的銅電線3的壓接。而且,通過單一的接地端子2,能夠實現(xiàn)銅電線3和鋁電線4混合的多根電線的接地,因此能夠抑制接地端子的數量的增力口,能夠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xiàn)銅電線3和鋁電線4混合的多根電線的接地。
[0087](2)
[0088]在本實施方式的線束I中,接地側端子部13以能夠與多個接地部位即第一螺栓Gl和第二螺栓G2連接的方式具有第一螺栓用連接孔14和第二螺栓用連接孔15。由此,與第一螺栓Gl和第二螺栓G2的至少一方的連接充分的話,就能夠將與第一電線側端子部11連接的銅電線3和與第二電線側端子部12連接的鋁電線4與至少一個接地部位連接,能夠提高到接地部位的連接可靠性。
[0089](3)
[0090]在本實施方式的線束I中,接地側端子部13在第一螺栓用連接孔14和第二螺栓用連接孔15的并列方向X上,與相對于該方向X正交的方向相比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寬度。然而,由于相對于所述連接孔14、15的并列方向平行地將第一電線側端子部11和第二電線側端子部12并列配置,因此能夠抑制線束I和包括該線束I的線束I所占據的空間的增大。[0091](變形例)
[0092](A)
[009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本發(fā)明的帶端子電線的一例舉例說明了接地用的線束,不過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多根電線被壓接端子壓接而能夠統(tǒng)一與預定的對方側部位連接的結構,都能夠應用本發(fā)明。
[0094](B)
[009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與接地端子2連接的銅電線3和鋁電線4各自的導體3a、4a尺寸(外徑尺寸)相同作為條件,將第二壓接高度H2設定為比第一壓接高度Hl低,不過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根據所連接的電線的尺寸改變所述壓接高度H1、H2的相對的高
度關系。
[0096]另外,所述具體的實施方式主要包括具有下述結構的發(fā)明。
[0097]上述的帶端子電線的特征在于,具備:銅電線,具有由銅構成的導體;鋁電線,具有由鋁或鋁合金構成的導體;以及壓接端子,能夠與所述銅電線和所述鋁電線各自的末端連接,所述壓接端子具備:第一電線側端子部,具有能夠與所述銅電線的末端連接的形狀;第二電線側端子部,具有能夠與所述鋁電線的末端連接的形狀;以及電連接部,與所述第一電線側端子部和所述第二電線側端子部結合,并且具有能夠與至少一個對方側部位電連接的形狀,所述第一電線側端子部具有第一壓接部,所述第一壓接部具有能夠壓接于在所述銅電線的末端露出的導體的形狀,所述第二電線側端子部具有第二壓接部,所述第二壓接部具有能夠壓接于在所述鋁電線的末端露出的導體的形狀,所述第一壓接部以達到能夠與所述銅電線的導體的表面接觸的第一壓接高度的方式壓接于該銅電線的導體,所述第二壓接部以達到能夠貫通在所述鋁電線的導體的表面覆蓋的氧化膜而與該導體接觸的第二壓接高度的方式壓接于所述鋁電線的導體。
[0098]換言之,上述帶端子電線具有下述結構:通過使用能夠針對各導體改變壓接高度地壓接銅電線和鋁電線混合的多根電線的一個壓接端子,能夠將多根電線統(tǒng)一連接到預定部位。即,根據上述結構,壓接端子具有用于分別與銅電線和鋁電線獨自連接的第一電線側端子部和第二電線側端子部。這些電線側端子部與能夠連接于接地部位等對方側的部位的電連接部結合。而且,第一電線側端子部和第二電線側端子部各自的壓接部以達到能夠可靠地與銅電線和鋁電線各自的導體接觸的壓接高度的方式獨自壓接于各導體。具體來說,第一壓接部以達到能夠與銅電線的導體的表面接觸的第一壓接高度的方式壓接于該銅電線的導體。第二壓接部以達到能夠貫通在鋁電線的導體的表面覆蓋的氧化膜而與該導體接觸的第二壓接高度的方式壓接于該鋁電線的導體。由此,第一壓接部能夠以與銅電線的導體的表面接觸的狀態(tài)壓接,并且,第二壓接部能夠貫通在鋁電線的導體的表面覆蓋的氧化膜而與該導體可靠地接觸。其結果是,能夠將銅電線和鋁電線混合的多根電線以高可靠性統(tǒng)一連接到接地部位等對方側的部位。而且,在這樣的結構中,能夠使分別以鋁電線的連接可靠性和銅電線的強度為優(yōu)先的壓接并存。
[0099]優(yōu)選的是,所述對方側部位由第一接地部位和第二接地部位構成,所述電連接部具有能夠與所述第一接地部位連接的第一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和能夠與所述第二接地部位連接的第二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
[0100]根據所述結構,電連接部具有第一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和第二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以能夠與多個接地部位連接。由此,與至少一方的接地部位的連接充分的話,就能夠將與第一電線側端子部連接的銅電線和與第二電線側端子部連接的鋁電線與至少一個接地部位連接,能夠提高向接地部位的連接可靠性。
[0101]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電線側端子部和所述第二電線側端子部在相對于所述第一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的并列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并列配置。
[0102]根據所述結構,電連接部在第一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和第二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的并列方向上,與相對于所述方向正交的方向相比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寬度。然而,由于相對于所述連接部分的并列方向平行地將第一電線側端子部和第二電線側端子部并列配置,因此能夠抑制壓接端子和包括該壓接端子的帶端子電線所占據的空間的增大。
[0103]標號說明
[0104]1:線束(帶端子電線);
[0105]2:接地端子(壓接端子);
[0106]3:銅電線;
[0107]4:鋁電線;
[0108]11:第一電線側端子部;
[0109]Ilb:導體筒(第一壓接部);
[0110]12:第二電線側端子部;
[0111]12b:導體筒(第二壓接部);
[0112]13:接地側端子部(電連接部);
[0113]14:第一螺栓用連接孔(第一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
[0114]15:第二螺栓用連接孔(第二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
[0115]30:第一附加接地端子;
[0116]40:第二附加接地端子;
[0117]100:接地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帶端子電線,其特征在于, 具備:銅電線,具有由銅構成的導體; 鋁電線,具有由鋁或鋁合金構成的導體;以及 壓接端子,能夠與所述銅電線和所述鋁電線各自的末端連接, 所述壓接端子具備: 第一電線側端子部,具有能夠與所述銅電線的末端連接的形狀; 第二電線側端子部,具有能夠與所述鋁電線的末端連接的形狀;以及電連接部,與所述第一電線側端子部和所述第二電線側端子部結合,并且具有能夠與至少一個對方側部位電連接的形狀, 所述第一電線側端子部具有第一壓接部,所述第一壓接部具有能夠壓接于在所述銅電線的末端露出的導體的形狀, 所述第二電線側端子部具有第二壓接部,所述第二壓接部具有能夠壓接于在所述鋁電線的末端露出的導體的形狀, 所述第一壓接部以達到能夠與所述銅電線的導體的表面接觸的第一壓接高度的方式壓接于該銅電線的導體, 所述第二壓接部以達到能夠貫通在所述鋁電線的導體的表面覆蓋的氧化膜而與該導體接觸的第二壓接高度的方式壓接于所述鋁電線的導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端子電線,其特征在于, 所述對方側部位由第一接地部位和第二接地部位構成, 所述電連接部具有能夠與所述第一接地部位連接的第一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和能夠與所述第二接地部位連接的第二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端子電線,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電線側端子部和所述第二電線側端子部在相對于所述第一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位用連接部分的并列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并列配置。
【文檔編號】H01R4/18GK104040793SQ201380005138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12日
【發(fā)明者】大森康雄, 平井宏樹, 田端正明 申請人:株式會社自動網絡技術研究所, 住友電裝株式會社, 住友電氣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宜兴市| 固始县| 任丘市| 休宁县| 海盐县| 廉江市| 富阳市| 柘城县| 逊克县| 城固县| 五指山市| 克拉玛依市| 当涂县| 全南县| 韶关市| 二连浩特市| 堆龙德庆县| 景洪市| 繁峙县| 新巴尔虎左旗| 乳山市| 阆中市| 靖西县| 横山县| 新宁县| 长汀县| 阿拉善右旗| 特克斯县| 文安县| 静宁县| 漳浦县| 布拖县| 江陵县| 得荣县| 峨眉山市| 台中市| 夏河县| 瑞丽市| 漠河县| 五台县|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