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電連接器,用以插接硬盤接口(NGFF),該電連接器包括基座、復數(shù)個第一端子以及復數(shù)個第二端子?;粋绕叫性O置有復數(shù)個用以插置第一端子之第一端子插槽,基座另一側平行設置有復數(shù)個用以插置第二端子之第二端子插槽。該第一端子系為階梯狀結構,具有第一插接段、第一連接段、第二連接段、第三連接段以及第一焊接段。本創(chuàng)作系將第一端子的結構從習知的單一抵觸件改良為具有復數(shù)個連接段之階梯狀結構,以解決習知第一端子外露于基座的部位過長,造成第一端子產(chǎn)生不規(guī)則彎折與平整度不佳的問題。
【專利說明】電連接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硬盤接口(NGFF)界面之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由于現(xiàn)今電子裝置快速的進步,使的電子裝置的類型逐漸地多元化,個人計算機、智能型手機或是平板計算機等。而且,由于現(xiàn)今的電子裝置的設計上是朝著體積小,處理速度快,高效能的目標而設計。
[0003]近幾年來,業(yè)者致力改良筆記型計算機(Note book)以及研究超輕薄筆(Ultrabook),其所使用的固態(tài)硬盤(SSD)系采用mSATA作為連接界面,但是mSATA在實際使用上的表現(xiàn)并不如人意,優(yōu)勢太少,價格太貴,而且其處理效率也已經(jīng)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0004]為此,相關業(yè)者在mSATA之后,繼續(xù)致力研發(fā)新的接口,稱為NGFF (NextGeneration Form Factor),或是稱之為M2。NGFF可支持SATA和PCIe接口,用以取代現(xiàn)有的mSATA接口,NGFF規(guī)范的體積更小,更省電,且傳輸速度更快,有不同尺寸的標準設計,可讓SSD應用更靈活。
[0005]在中國臺灣新型第M449368號專利案中,揭露了一種卡緣連接器結構。其系包括絕緣本體、復數(shù)第一端子以及復數(shù)第二端子。該復數(shù)個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之一端系分別插置于絕緣本體內(nèi),且各第二端子與第一端子上、下交錯排列設置,第一端子具有延伸至絕緣本體外,用以焊接于電路板的第一焊接端,第二端子具有延伸至絕緣本體外,用以焊接于電路板的第二焊接端,以使該卡緣連接器固定于該電路板上。
[0006]然而,從該專利案的圖式可知,該專利案所揭露的NGFF連接器,其第一端子所外露于絕緣本體的部分較長,且并未以任何定位將各個第一端子固定,使得第一端子容易于組裝過程中,因為作業(yè)上的意外,造成第一端子產(chǎn)生焊接段不規(guī)則彎折與平整度不佳,而無法焊接定位于電路板,影響產(chǎn)品的良率。
【發(fā)明內(nèi)容】
[0007]緣此,本創(chuàng)作之目的是提供一種電連接器,以解決端子的焊接段不規(guī)則彎折與平整度不佳的問題。
[0008]本創(chuàng)作之電連接器包括基座、復數(shù)個第一端子以及復數(shù)個第二端子;基座之一側具有復數(shù)個平行設置之第一端子插槽,另一側具有復數(shù)個平行設置之第二端子插槽;復數(shù)個第一端子系分別對應地插置于各該第一端子插槽,各該第一端子具有第一插接段、第一彎折部、第一連接段、第二彎折部、第二連接段、第三彎折部、第三連接段、第四彎折部以及第一焊接段,該第一插接段系插置于該第一端子插槽,且該第一插接段具有第一抵觸件,以藉由該第一抵觸件之側面抵觸該第一端子插槽之內(nèi)表面,使該第一插接段定位于該第一端子插槽,該第一彎折部系連接該插接段之端部,該第一連接段之一端系連接該第一彎折部,該第二彎折部系連接該第一連接段之另一端,該第二連接段之一端系連接該第二彎折部,且該第二連接段具有第二抵觸件,第三彎折部連接該第二連接段之另一端,該第三連接段之一端系連接該第三彎折部,該第四彎折部系連接該第三連接段之另一端,而該第一焊接段系連接該第四彎折部,其中,該基座位于各該第一端子之第一連接段之兩側邊分別形成有第一隔板,用以使相鄰之第一端子電性隔離,且各該第一隔板系從該第一連接段之側邊延伸至該第二連接段之側邊,以使該第二連接段之第二抵觸件抵觸于各該第一隔板之側面而定位;復數(shù)個第二端子系分別對應地插置于各該第二端子插槽,各該第二端子具有插置于該第二端子插槽之第二插接段,第五彎折部系連接該第二插接段,該延伸段之一端系連接該第五彎折部,第六彎折部系連接該延伸段之另一端,而該第二焊接段系連接該第六彎折部。如上所述連接器,該第一端子之第一插接段、第一彎折部、第一連接段、第二彎折部、第二連接段、第三彎折部、第三連接段、第四彎折部及第一焊接段系形成階梯狀結構。
[0009]在本創(chuàng)作之一實施例中,各該第一隔板之兩側邊分別形成有導溝,對應該第二抵觸件之側面,以藉由該第二抵觸件之側面抵觸該導溝,使該第二連接段定位于該二第一隔板之間。
[0010]由上可知,本創(chuàng)作之電連接器系改良了第一端子的結構,于第一端子外露于基座的部分設置了第二連接段、第三連接段、第一彎折部、第二彎折部以及第三彎折部,使第一端子形成階梯狀結構,藉此解決了習知技術中,因為第一端子外露于基座的部分較多,而且其外露于基座的部位并沒有任何的抵觸件,造成該第一端子容易于插件過程中產(chǎn)生不規(guī)則彎折與平整度不佳的問題。
[0011]此外,由于本創(chuàng)作系于各個第一連接段之間形成有隔板,使各該第一端子具有較佳之高頻特性,且可以在各該第一端子進行電壓測試時,避免相鄰的第一端子距離過近,造成第一端子在通電時產(chǎn)生電弧擊穿而短路。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第I圖為本創(chuàng)作之立體圖;
[0013]第2圖為第一端子與基座之分離示意圖;
[0014]第3圖為第二端子與基座之分離示意圖;
[0015]第4圖為第I圖之A-A線段剖面圖;
[0016]第5圖為第一端子之立體圖;
[0017]第6圖為第一端子與基座之組合示意圖;
[0018]第7圖為第二抵觸件與第一隔板之組合示意圖;
[0019]第8圖為第二端子之立體圖;及
[0020]第9圖為第二端子與基座之組合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藉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創(chuàng)作之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藝之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內(nèi)容輕易地了解本創(chuàng)作之其它優(yōu)點及功效。
[0022]請同時參閱第I圖至第3圖,第I圖系為本創(chuàng)作之立體圖,第2圖系為第一端子與基座之分離示意圖,第3圖系為第二端子與基座之分離示意圖。本創(chuàng)作之電連接器I包括基座10、復數(shù)個第一端子11以及復數(shù)個第二端子12。[0023]基座10之一側具有復數(shù)個用以插置第一端子11之第一端子插槽101,基座10之另一側具有復數(shù)個用以插置第二端子12之第二端子插槽102。各該第一端子11系分別對應地插置于各該第一端子插槽101,各該第二端子12系分別對應地插置于各該第二端子插槽 102。
[0024]請一并參閱第4圖,其系為第I圖之A-A線段之剖面圖。當復數(shù)個第一端子11與復數(shù)個第二端子12分別插置于基座10后,第一端子11與第二端子12于基座10中系以上下交錯方式排列。
[0025]請同時參閱第5圖及第6圖,第5圖系為第一端子之立體圖,第6圖系為第一端子與基座之組合示意圖。如圖所示,第一端子11具有第一插接段110、第一連接段111、第二連接段112、第三連接段113、第一焊接段114、第一彎折部115、第二彎折部116、第三彎折部117以及第四彎折部118。該第一插接段110系插置于該第一端子插槽101,該第一彎折部115系連接該第一插接段110之端部,且外露于該第一端子插槽101,該第一連接段111之一端系連接該第一彎折部115,該第二彎折部116系連接該第一連接段111之另一端,該第二連接段112之一端系連接該第二彎折部116,另一端系連接該第三彎折部117,該第三連接段113之一端系連接該第三彎折部117,該第四彎折部118系連接該第三連接段113之另一端,而該第一焊接段114系連接該第四彎折部118,本創(chuàng)作電連接器I之第一端子11系藉由上述結構而形成階梯狀結構。其中,該第一插接段110具有第一抵觸件1101,用以當該第一插接段110插置于第一端子插槽101時,該第一抵觸件1101之兩側面系抵觸于第一端子插槽101之內(nèi)表面,使該第一插接段110定位于第一端子插槽101。
[0026]在第6圖中,本案之電連接器I系于基座10上且位于各個第一連接段111的兩側邊的位置分別形成有第一隔板103,用以使相鄰之第一端子11電性隔離,且各該第一隔板103系從第一連接段111的側邊延伸至第二連接段112的側邊。各該第一隔板103除了將相鄰之第一端子11電性隔離以外,亦可使得本創(chuàng)作之電連接器I具有高頻特性佳之效果,而且,當各個第一端子11分別在進行耐電壓測試過程中,可避免因為相鄰之第一端子11距離過近,造成第一端子11可能在測試過程中因為通電產(chǎn)生電弧擊穿,而與相鄰之第一端子11產(chǎn)生短路之情形。再者,各該第一隔板103更可隔離金屬銅絲與碎屑,避免相鄰第一端子11短路的情形。詳言之,在電連接器I的生產(chǎn)過程中,若是有金屬銅絲與碎屑掉落于第一端子11之第二連接段112,該金屬銅絲與碎屑可能會造成該第一端子11與相鄰第一端子11因為該金屬銅絲與碎屑而造成短路的情形,而藉由該第一隔板103可以解決此問題。
[0027]此外,本創(chuàng)作之第一端子11除了具有第一抵觸件1101之外,第二連接段112也具有第二抵觸件1121。當?shù)谝欢俗?1插置于基座10之第一端子插槽101后,該第二抵觸件1121之兩側邊系同時抵觸于基座10之第一隔板103之側面。
[0028]請一并參閱第7圖,其系為第二抵觸件與第一隔板之組合示意圖。各該第一隔板103的兩側邊對應于第二抵觸件1121之位置系內(nèi)凹而形成有導溝1031,當?shù)谝欢俗?1與基座10相結合時,第一端子11之第二抵觸件1121的兩側邊系分別抵觸位于該第二抵觸件1121兩側的第一隔板103的導溝1031,并朝導溝1031的底部移動,直到該第二抵觸件1121的側面完全抵觸第一隔板103的導溝1031。
[0029]本創(chuàng)作電連接器I之第一端子11相較于習知的第一端子11系多了第二連接段112,藉以改善習知第一端子11的第一插接段110與第一焊接段114之間的垂直距離過長而造成第一端子11不規(guī)則彎折(在所屬【技術領域】的從業(yè)人員稱之為翹PIN)與平整度不佳的問題。而且第一端子11藉由該第一抵觸件1101抵觸于第一端子插槽101之內(nèi)表面,以及第二抵觸件1121抵觸于第一隔板103之第一隔板103的導溝1031,以使本創(chuàng)作之第一端子11相較于習知的第一端子11僅具有第一抵觸件1101的單一定位結構具有較好之定位效果。
[0030]再者,本創(chuàng)作之電連接器I除了設有第一隔板103之外,于各該第三連接段113之兩側邊亦設置了有復數(shù)個第二隔板104。該復數(shù)個第二隔板104系用以導正各第一端子11之第三連接段113之位置,以避免第三連接段113產(chǎn)生不規(guī)則彎折(翹PIN)與平整度不佳的問題,以解決習知技術中,因為復數(shù)個第一端子11之間未設有隔板,而使第一端子11產(chǎn)生不規(guī)則彎折與平整度不佳的問題。
[0031]而且,由于本創(chuàng)作系用以解決第一端子11不規(guī)則彎折的問題,因此,在實際的情況下,該第二連接段112與第一焊接段114的距離越短越好。換言之,如果第一端子11產(chǎn)生不規(guī)則彎曲的情況時,系以該第三連接段113產(chǎn)生不規(guī)則彎折的情形。因此,若是第三連接段113的長度越短,則該第三連接段113產(chǎn)生不規(guī)則彎折的機率越低。
[0032]請同時參閱第8圖及第9圖,第8圖系為第二端子之立體圖,第9圖系為第二端子與基座之組合示意圖。第二端子12具有第二插接段121、延伸段122、第二焊接段123、第五彎折部124以及第六彎折部125。第五彎折部124連接該第二插接段121,延伸段122之一端連接第五彎折部124,另一端連接第六彎折部125,而第二焊接段123系連接第六彎折部125。
[0033]第二端子12系以第二插接段121插置于基座10之第二端子插槽102,其延伸段122、第二焊接段123、第五彎折部124以及第六彎折部125系外露于該基座10之外。其中,第二插接段121具有第三抵觸件1211,用以當?shù)诙褰佣?21插置于基座10之第二端子插槽102時,該第三抵觸件1211的兩側抵觸于第二端子插槽102之內(nèi)表面,以使第二插接段121定位于基座10之第二端子插槽102。
[0034]此外,基座10系于各個第二端子12之延伸段122兩側邊分別設有第三隔板105,除了用以使相鄰之第二端子12彼此電性隔離之外,亦可用以輔助導正各個延伸段122之位置。
[0035]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性說明本創(chuàng)作之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創(chuàng)作。任何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均可在不違背本創(chuàng)作之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與
變 化。
[0036]符號說明
[0037]I電連接器10基座
[0038]101第一端子插槽 102第二端子插槽
[0039]103第一隔板1031導溝
[0040]104第二隔板105第三隔板[0041 ] 11第一端子 110第一插接段
[0042]1101第一抵觸件111第一連接段
[0043]112第二連接段1121第二抵觸件
[0044]113第三連接段114第一焊接段[0045]115第一彎折部116第二彎折部
[0046]117第三彎折部118第四彎折部
[0047]12第二端子121第二插接段
[0048]1211第三抵觸件122延伸段
[0049]123第二焊接段124第五彎折部
[0050]125第六彎折部。`
【權利要求】
1.一種電連接器,包括: 基座,其一側具有復數(shù)個平行設置之第一端子插槽,另一側具有復數(shù)個平行設置之第二端子插槽; 復數(shù)個第一端子,系分別對應地插置于各該第一端子插槽,各該第一端子包括: 第一插接段,系插置于該第一端子插槽,且該第一插接段具有第一抵觸件,以藉由該第一抵觸件之側面抵觸該第一端子插槽之內(nèi)表面,使該第一插接段定位于該第一端子插槽;第一彎折部,系連接該第一插接段之端部; 第一連接段,其一端系連接該第一彎折部; 第二彎折部,系連接該第一連接段之另一端; 第二連接段,其一端系連接該第二彎折部,且該第二連接段具有第二抵觸件; 第三彎折部,系連接該第二連接段之另一端; 第三連接段,其一端系連接該第三彎折部; 第四彎折部,系連接該第三連接段之另一端 '及 第一焊接段,系連接該第四彎折部; 其中,該基座位于各該第一端子之第一連接段之兩側邊分別形成有第一隔板,用以使相鄰之第一端子電性隔離,且各該第一隔板系從該第一連接段之側邊延伸至該第二連接段之側邊,以使該第二連接段之第二抵觸件抵觸于各該第一隔板之側面而定位;以及復數(shù)個第二端子,系分別對應地插置于各該第二端子插槽,各該第二端子包括: 第二插接段,系插置于該第二端子插槽; 第五彎折部,系連接該第二插接段; 延伸段,其一端系連接該第五彎折部; 第六彎折部,系連接該延伸段之另一端;及 第二焊接段,系連接該第六彎折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端子之第一插接段、第一彎折部、第一連接段、第二彎折部、第二連接段、第三彎折部、第三連接段、第四彎折部及第一焊接段系形成階梯狀結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各該第三連接段的兩側邊分別形成有第二隔板,用以輔助定位各該第三連接段。
4.如權利要求1所述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復數(shù)個第一端子與該復數(shù)個第二端子于該基座中系以上下交錯方式排列。
5.如權利要求1所述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各該第一隔板之兩側邊系分別形成有導溝,對應該第二抵觸件之側面,以藉由該第二抵觸件之側面抵觸該導溝,使該第二連接段定位于該二第一隔板之間。
【文檔編號】H01R13/02GK203423276SQ201320425241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7月17日
【發(fā)明者】蔡侑倫, 侯斌元 申請人:連展科技電子(昆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