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外殼體,特別是有助于電連接器有效接地的一種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數(shù)字影音時代的來臨,各種相關的3C影音產(chǎn)品的硬件設備亦不斷地開發(fā)升級,而為了連接不同硬件設備,對于相關電連接器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個人電腦或筆記本電腦的主機板以及顯示卡等,都會搭載供連接高階影音裝置的電連接器。供連接高階影音裝置的電連接器一般稱為高階顯示端口(display port),包括mini DP電連 接器、HDMI (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電連接器、DVI (Digital VisualInterface)電連接器等。請參閱圖I,為具有多高階顯示端口的顯示卡的立體圖。如圖I所示,顯示卡I’具有一框架11’,框架11’上挖設有兩個mini DP接孔111’、一個HDMI接孔112’以及兩個DVI接孔113’,且mini DP電連接器12’、HDMI電連接器13’與DVI電連接器14’則由其所對應的接孔露出于框架11’之外。繼續(xù)地參閱圖2,為顯示卡的框架的立體圖,并且請同時參閱圖3,為mini DP電連接器的外殼體的立體圖。如圖2與圖3所示,對于顯示卡I’而言,為了公端的mini DP電連接器插拔上的方便,通常會于框架11’的接孔111’的上方挖設一個凹口 1111’。然而,當組裝制造該顯示卡I’時,必須將mini DP電連接器12’的外殼體121’的前開口 1212’嵌入接孔111’之中,并使得外殼體121’的前開口 1212’周圍的突點1211’緊密接觸顯示卡I’的框架11’,這樣的作法是為了使得mini DP電連接器12’的外殼體121’能夠通過框架11’而接地,進而使得mini DP電連接器12’能夠維持信號傳輸?shù)母咂焚|(zhì)。然而,如圖3所示,當外殼體121’嵌入接孔111’之時,恰好長臂彎曲狀的突點1211’會卡入接孔111’上方的凹口 1111’之中,反而使得外殼體121’的突點1211’無法完全緊密地接觸顯示卡I’的框架11’,導致外殼體121’接地不完全,影響mini DP電連接器12’的信號傳輸品質(zhì)。此外,對于框架11’沒有設置凹口 1111’的部分顯示卡而言,圖3所示mini DP電連接器12’的外殼體121’的長臂彎曲狀的突點1211’仍舊會產(chǎn)生其它問題。明白的說,當外殼體121’嵌入接孔111’之時,長臂彎曲狀的突點1211’與顯示卡I’框架11’的內(nèi)表面之間會產(chǎn)生一推擠作用力,該推擠作用力會推擠mini DP電連接器12’,而使其后退。在此推擠作用力的長期作用下,恐怕會影響mini DP電連接器12’與顯示卡I’主電路板之間的焊接穩(wěn)定性。因此,有鑒于現(xiàn)有顯示卡的框架與高階顯示端口電連接器的配合上具有嚴重的缺陷與不足,本實用新型的設計人極力加以研究創(chuàng)作,終于研發(fā)完成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主要是在電連接器的外部鐵殼的壁面上形成一彈性結構,通過該彈性結構所產(chǎn)生的彈力能夠使得電連接器的外部鐵殼緊密地接觸外部接地框架,使得電連接器能夠通過外部接地框架而確實地接地,進而使得電連接器能夠維持信號傳輸?shù)母咂焚|(zhì)。為了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設計人提出的技術方案如下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壁面,具有一第一壁面前端與一第一壁面后端,且第一壁面前端與第一壁面后端之間形成有一彈性結構;一第二壁面,連接于第一壁面的一側并具有一第二壁面前端與一第二壁面后端,且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二壁面后端之間形成有相同的彈性結構,其中,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二壁面后端分別連接于第一壁面前端與第一壁面后端,并且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一壁面前端之間以及第二壁面后端與第一壁面后端之間具有一第一彎折角度;一第三壁面,相對于第二壁面而連接于第一壁面的另一側,并具有一第三壁面前端與一第三壁面后端,且第三壁面前端與第三壁面后端之間形成有相同的彈性結構,其中,第三壁面前端與第三壁面后端分別連接于第一壁面前端與第一壁面后端,并且第三壁面前端與第一壁面前端之間以及第三壁面后端與第一壁面后端之間同樣具有相同的第一彎折角度;一第一延伸壁面,自第三壁面后端的底部延伸而出,且第一延伸壁面與第三壁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彎折角度;以及一第二延伸壁面,自第二壁面后端的底部延伸而出,且第二延伸壁面與第二壁面之間同樣具有相同的第二彎折角度;其中,第一壁面、第二壁面、第三壁面、第一延伸壁面、與第二延伸壁面圍繞形成一容置體;其中,第一壁面前端、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三壁面前端圍繞成容置體的一前開口,前開口周圍形成有多個突點;并且第一壁面后端、第二壁面后端、第三壁面后端、第一延伸壁面的后端與第二延伸壁面的后端圍繞成容置體的一后開口。進一步,如上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還包括一第三延伸壁面,自第三壁面前端的底部水平地延伸而出,且第三延伸壁面與第三壁面之間具有一第三彎折角度;以及一第四延伸壁面,自第二壁面前端的底部水平地延伸而出,且第四延伸壁面與第二壁面之間同樣具有相同的第三彎折角度。進一步,如上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中,形成于前開口的多個突點,分別位于第一壁面前端、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三壁面前端。進一步,如上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中,形成于前開口的多個突點,分別位于第一壁面前端、第二壁面前端、第三壁面前端和第三延伸壁面的前端之上。進一步,如上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中,彈性結構為連續(xù)彎曲結構。進一步,如上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中,第一延伸壁面具有一第一嵌合結構,且第二延伸壁面具有一第二嵌合結構,通過相互嵌合第一嵌合結構與第二嵌合結構使得結合的第一延伸壁面與第二延伸壁面成為容置體的一底部面。[0024]進一步,如上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中,自第三壁面前端延伸而出的第三延伸壁面與自第四壁面前端延伸而出的第四延伸壁面彼此相對,且彼此相對的第三延伸壁面與第四延伸壁面為容置體的一底部面。并且,為了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設計人還提出該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的另一實施例,具體如下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壁面,具有一第一壁面前端與一第一壁面后端,且第一壁面前端與第一壁面后端之間形成有一彈性結構;一第二壁面,連接于第一壁面的一側并具有一第二壁面前端與一第二壁面后端, 且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二壁面后端之間形成有相同的彈性結構,其中,第二壁面后端連接于第一壁面后端,第二壁面后端與第一壁面后端之間具有一第一彎折角度;一第三壁面,相對于第二壁面而連接于第一壁面的另一側,并具有一第三壁面前與一第三壁面后端,且第三壁面前端與第三壁面后端之間形成有相同的彈性結構,其中,第三壁面后端連接于第一壁面后端,并且第三壁面后端與第一壁面后端之間同樣具有相同的第一彎折角度;一第一延伸壁面,自第三壁面后端的底部延伸而出,且第一延伸壁面與第三壁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彎折角度;以及一第二延伸壁面,自第二壁面后端的底部延伸而出,且第二延伸壁面與第二壁面之間同樣具有相同的第二彎折角度;其中,第一壁面、第二壁面、第三壁面、第一延伸壁面與第二延伸壁面圍繞形成一容置體;其中,第一壁面前端、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三壁面前端圍繞成容置體的一前開口,前開口周圍形成有多個突點;并且第一壁面后端、第二壁面后端、第三壁面后端、第一延伸壁面的后端與第二延伸壁面的后端圍繞成容置體的一后開口。進一步,如上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中,形成于前開口的多個突點,分別位于第一壁面前端、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三壁面前端之上。進一步,如上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中,彈性結構為連續(xù)彎曲結構。進一步,如上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中,第一延伸壁面具有一第一嵌合結構,且第二延伸壁面具有一第二嵌合結構,通過相互嵌合第一嵌合結構與第二嵌合結構使得結合的第一延伸壁面與第二延伸壁面成為容置體的一底部面。進一步,如上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中,多個突點中的部分位于第一壁面前端,且至少一插入件形成于位于第一壁面前端的突點之間。進一步,如上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中,多個突點中的部分位于第二壁面前端,且至少一插入件形成于位于第二壁面前端的突點之間。進一步,如上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中,多個突點中的部分位于第三壁面前端,且至少一插入件形成于位于第三壁面前端的突點之間。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殼體結構在其壁面上具有彈性結構,因此具有消除框架的推擠作用力的功效;除此之外,更要特別說明的是,當壁面的彈性結構作用其彈力時,會更有助于本實用新型的外部殼體結構的突點與框架的接觸緊密度,同時也使得mini DP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能夠通過框架而確實地接地,進而使得mini DP電連接器能夠維持信號傳輸?shù)母咂焚|(zhì)。
圖I為一種具有多聞階顯不端口的顯不卡的立體圖;圖2為顯示卡的框架的立體圖;圖3為mini DP連接器的外殼體的立體圖;圖4A與圖4B分別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的立體圖;圖5為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的應用不意圖;以及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立體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I :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11 :第一壁面111 :第一壁面前端112:第一壁面后端12 :第二壁面121 :第二壁面前端122 :第二壁面后端13 :第三壁面131 :第三壁面前端132 :第三壁面后端14 :第三延伸壁面15 :第四延伸壁面16:第一延伸壁面161 :第一嵌合結構17 :第二延伸壁面171 :第二嵌合結構18:前開口181 :突點19:后開口IA :彈性結構2 mini DP 電連接器3 電路板4:框架Ila:第一壁面Illa:第一壁面前端112a:第一壁面后端12a :第二壁面[0076]121a :第二壁面前端122a :第二壁面后端13a :第三壁面131a :第三壁面前端132a :第三壁面后端16a :第一延伸壁面161a :第一嵌合結構17a :第二延伸壁面171a :第二嵌合結構18a:前開口181a :突點182a :插入件19a:后開口IAa :彈性結構I’ 顯示卡11’ 框架111’ mini DP 接孔1111,凹口112,HDMI 接孔113,DVI 接孔12,mini DP 電連接器121’ 外殼體1211,突點1212,前開口13’ =HDMI 電連接器14,€□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描述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以下將配合圖式,詳盡說明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請同時參閱圖4A與圖4B,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的立體圖,如圖4A與圖4B所示,在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I中,主要包括一第一壁面11、一第二壁面12、一第三壁面13、一第三延伸壁面14、一第四延伸壁面15、一第一延伸壁面16以及一第二延伸壁面17。其中,第一壁面11具有一第一壁面前端111與一第一壁面后端112,在本實用新型中,特別地在第一壁面前端111與第一壁面后端112之間形成有一彈性結構1A。第二壁面12也具有一第二壁面前端121與一第二壁面后端122,且同樣的,第二壁面12的第二壁面前端121與第二壁面后端122之間也形成有相同的彈性結構1A。如圖所示,第二壁面前端121與第二壁面后端122分別連接于該第一壁面前端111與該第一壁面后端112,并且第二壁面前端121與第一壁面前端111之間以及第二壁面后端122與第一壁面后端112之間具
有一第一彎折角度。第三壁面13也具有一第三壁面前端131與一第三壁面后端132,且同樣的,第三壁面13的第三壁面前端131與第三壁面后端132之間亦也形成有相同的彈性結構1A。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三壁面13與第二壁面12分別連接于第一壁面11的兩側,因此第三壁面前端131與第三壁面后端132分別連接于第一壁面前端111與第一壁面后端112,并且第三壁面前端131與第一壁面前端111之間以及第三壁面后端132與第一壁面后端112之間同樣具有第一彎折角度。承上述,第三延伸壁面14自第三壁面前端131的底部水平地延伸而出,且第三延伸壁面14與第三壁面13之間具有一第三彎折角度;且,在本實用新型中,第四延伸壁面15 與第三延伸壁面14相互面對,因此第四延伸壁面15自第二壁面前端121的底部水平地延伸而出,且該第四延伸壁面15與第二壁面12之間同樣具有第三彎折角度。繼續(xù)地參閱圖4A與圖4B,第一延伸壁面16自第三壁面后端132的底部延伸而出,且該第一延伸壁面16與第三壁面13之間具有一第二彎折角度。并且,由于第二延伸壁面17與第一延伸壁面16彼此相對,因此第二延伸壁面17自第二壁面后端122的底部延伸而出,且該第二延伸壁面17與第二壁面12之間同樣具有該第二彎折角度。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壁面11、第二壁面12、第三壁面13、第三延伸壁面14、第四延伸壁面15、第一延伸壁面16與第二延伸壁面17圍繞形成一容置體,該容置體便可作為高階顯示端口電連接器的外部鐵殼,例如mini DP (display port)電連接器、HDMI (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電連接器、DVI (Digital Visual Interface)電連接器等的外部鐵殼。并且,如圖4A與圖4B所示,第一延伸壁面16具有一第一嵌合結構161,且第二延伸壁面17具有一第二嵌合結構171,其中,通過相互嵌合該第一嵌合結構161與該第二嵌合結構171可結合第一延伸壁面16與第二延伸壁面17,使得結合的第一延伸壁面16與第二延伸壁面17構成容置體的一底部面。另,第三延伸壁面14與第四延伸壁面15則構成容置體的另一底部面。此外,如圖所示,該第一壁面前端111、該第二壁面前端121、該第三壁面前端131以及第三延伸壁面14與第四延伸壁面15的前端圍繞成該容置體的一前開口 18,其中,前開口 18的周圍形成有多個突點181。實際上,該多個突點181分別位于第一壁面前端111、第二壁面前端121、第三壁面前端131與該第三延伸壁面14的前端之上。另,該第一壁面后端112、該第二壁面后端122、該第三壁面后端132、第一延伸壁面16與第二延伸壁面17的后端則圍繞成容置體的一后開口 19。如此,經(jīng)由上述,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I的基本構成已被清楚說明。接著,將繼續(xù)說明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I所具有的功效。請參閱圖5,為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的應用示意圖,其中,圖5繪示一 mini DP電連接器2焊接于一電路板3之上,該mini DP連接器2的外部鐵殼為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I。如圖5所示,mini DP電連接器2緊靠著框架4,且該些突點181緊密地接觸框架4的內(nèi)表面;此時,突點181與框架4的內(nèi)表面之間會產(chǎn)生一推擠作用力,由于第一壁面11、第二壁面12與第三壁面13之上的彈性結構IA為一連續(xù)彎曲結構,例如圖5所示的蛇狀彎曲結構,因此當該推擠作用力向mini DP電連接器2作用時,蛇狀彎曲結構即產(chǎn)生一彈力,該彈力會抵銷或者緩沖該推擠作用力,避免mini DP電連接器2受到推擠作用力的作用而逐漸地后退。于此,必須補充說明的是,雖然圖4A、圖4B與圖5所繪示的彈性結構IA為蛇狀彎曲結構,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彈性結構IA為蛇狀彎曲結構,彈性結構IA亦可為鋸齒狀彎曲結構或者其它可形成于第一壁面11、第二壁面12與第三壁面13之上的彈性結構。因此,經(jīng)由上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知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殼體結構I因其壁面(11,12,13)具有彈性結構1A,因此具有消除框架4的推擠作用力的功效;除此之外,更要特別說明的是,如圖5所示,當壁面(11,12,13)的彈性結構IA作用其彈力時,會更有助于改良的外部殼體結構I的突點181與框架4的接觸緊密度,同時也使得mini DP電連接器2的外部殼體結構能夠通過框架4而確實地接地,進而使得mini DP電連接器2能夠維持信號傳輸?shù)母咂焚|(zhì);而這也正是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I主要的優(yōu)點 所在。這邊必須同時參閱圖4A與圖I。若這些高階顯示端口都使用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I作為其外部鐵殼,以前述的先前技術所列舉的圖I的顯示卡I’為例,即便其接地框架11’的內(nèi)表面挖設有凹口 1111’,也不會影響突點181與框架4的接觸緊密度;主要原因在于本實用新型的殼體結構I的突點181并非類似圖I所示的長臂彎曲狀的突點1211’,因此當殼體結構I嵌入圖I所示的顯示卡I’的接孔111’之中時,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I的突點181并不會卡入圖I所示的顯示卡I’的接孔111’上方的凹口 1111’之中;而這也正是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I另一個優(yōu)點所在。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還包括一第二實施例。請參閱圖6,為該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圖,如圖6所示,在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I的第二實施例中,主要包括一第一壁面11a、一第二壁面12a、一第三壁面13a、一第一延伸壁面16a以及一第二延伸壁面17a。其中第一壁面Ila具有一第一壁面前端Illa與一第一壁面后端112a,且該第一壁面前端Illa與該第一壁面后端112a之間形成有一彈性結構IAa0承上述,第二壁面12a連接該第一壁面Ila的一側并具有一第二壁面前端121a與一第二壁面后端122a,且該第二壁面前端121a與該第二壁面后端122a之間同樣形成有彈性結構IAa ;并且,第二壁面后端122a連接于該第一壁面后端112a,且第二壁面后端122a與第一壁面后端112a之間具有一第一彎折角度。第三壁面13a與第二壁面12a為第一壁面Ila兩側的相對壁面,因此第三壁面13a連接于第一壁面Ila的另一側,并具有一第三壁面前端131a與一第三壁面后端132a。相同于第二壁面12a,第三壁面13a的第三壁面前端131a與第三壁面后端132a之間也形成有相同的彈性結構lAa,且第三壁面后端132a連接于第一壁面后端112a,并且第三壁面后端132a與第一壁面后端112a之間同樣具有第一彎折角度。不同于前述第一實施例的是,第二實施例的第二壁面前端121a與第三壁面前端131a并無任何延伸壁面,如圖5所示,僅有第一延伸壁面16a與第二延伸壁面17a分別自第三壁面后端132a與第二壁面后端122a的底部延伸而出;并且,第一延伸壁面16a與第三壁面13a之間以及第二延伸壁面17a與第二壁面12a之間具有一第二彎折角度。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一壁面11a、第二壁面12a、第三壁面13a、第一延伸壁面16a、與第二延伸壁面17a圍繞形成一容置體,該容置體便可作為高階顯示端口電連接器的外部鐵殼,例如mini DP電連接器、HDMI電連接器、DVI電連接器等的外部鐵殼。并且,如圖5所不,第一延伸壁面16a具有一第一嵌合結構161a,且第二延伸壁面17a具有一第二嵌合結構171a,而通過相互嵌合該第一嵌合結構161a與該第二嵌合結構171a可結合第一延伸壁面16a與第二延伸壁面17a,使得結合的第一延伸壁面16a與第二延伸壁面17a成為該容置體的一底部面。再者,如圖所示,該第一壁面前端111a、該第二壁面前端121a與該第三壁面前端131a圍繞成該容置體的一前開口 18a,其中,前開口 18a的周圍形成有多個突點181a。另,該第一壁面后端112a、該第二壁面后端122a、該第三壁面后端132a、第一延伸壁面16a的后端與第二延伸壁面17a之后端則圍繞成容置體的一后開口 19a。實際上,該多個突點181分別位于第一壁面前端111a、第二壁面前端121a與第三壁面前端131a之上。第二實施例又再不同于前述第一實施例的是,該多個突點181a中的部分位于第一壁面前端111a、部分位于第二壁面前端121a、還有部分位于第三壁面前端131a ;并且,如圖所示,三個插入件182a分別形成于第一壁面前端111a、第二壁面前端121a與第三壁面前端131a,并且位于這些突點181a之間;這些插入件182a用以插入一插入孔之中。由于第二實施例的應用方式及其功效相同于前述第一實施例的,因此相關說明可參考圖5及前述關于圖5的描述,于此便不再重復說明。以上實施例僅為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由權利要求書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本發(fā)明的實質(zhì)和保護范圍內(nèi),對本發(fā)明做出各種修改或等同替換,這種修改或等同替換也應視為落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1.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壁面,具有一第一壁面前端與一第一壁面后端,且第一壁面前端與第一壁面后端之間形成有一彈性結構; 一第二壁面,連接于第一壁面的一側并具有一第二壁面前端與一第二壁面后端,且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二壁面后端之間形成有相同的彈性結構,其中,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二壁面后端分別連接于第一壁面前端與第一壁面后端,并且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一壁面前端之間以及第二壁面后端與第一壁面后端之間具有一第一彎折角度; 一第三壁面,相對于第二壁面而連接于第一壁面的另一側,并具有一第三壁面前端與一第三壁面后端,且第三壁面前端與第三壁面后端之間形成有相同的彈性結構,其中,第三壁面前端與第三壁面后端分別連接于第一壁面前端與第一壁面后端,并且第三壁面前端與第一壁面前端之間以及第三壁面后端與第一壁面后端之間同樣具有相同的第一彎折角度; 一第一延伸壁面,自第三壁面后端的底部延伸而出,且第一延伸壁面與第三壁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彎折角度;以及 一第二延伸壁面,自第二壁面后端的底部延伸而出,且第二延伸壁面與第二壁面之間同樣具有相同的第二彎折角度; 其中,第一壁面、第二壁面、第三壁面、第一延伸壁面、與第二延伸壁面圍繞形成一容置體; 其中,第一壁面前端、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三壁面前端圍繞成容置體的一前開口,前開口周圍形成有多個突點;并且第一壁面后端、第二壁面后端、第三壁面后端、第一延伸壁面的后端與第二延伸壁面的后端圍繞成容置體的一后開口。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第三延伸壁面,自第三壁面前端的底部水平地延伸而出,且第三延伸壁面與第三壁面之間具有一第三彎折角度;以及一第四延伸壁面,自第二壁面前端的底部水平地延伸而出,且第四延伸壁面與第二壁面之間同樣具有相同的第三彎折角度。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形成于前開口的多個突點,分別位于第一壁面前端、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三壁面前端。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形成于前開口的多個突點,分別位于第一壁面前端、第二壁面前端、第三壁面前端和第三延伸壁面的前端之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彈性結構為連續(xù)彎曲結構。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延伸壁面具有一第一嵌合結構,且第二延伸壁面具有一第二嵌合結構,通過相互嵌合第一嵌合結構與第二嵌合結構使得結合的第一延伸壁面與第二延伸壁面成為容置體的一底部面。
7.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自第三壁面前端延伸而出的第三延伸壁面與自第四壁面前端延伸而出的第四延伸壁面彼此相對,且彼此相對的第三延伸壁面與第四延伸壁面為容置體的一底部面。
8.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壁面,具有一第一壁面前端與一第一壁面后端,且第一壁面前端與第一壁面后端之間形成有一彈性結構; 一第二壁面,連接于第一壁面的一側并具有一第二壁面前端與一第二壁面后端,且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二壁面后端之間形成有相同的彈性結構,其中,第二壁面后端連接于第一壁面后端,第二壁面后端與第一壁面后端之間具有一第一彎折角度; 一第三壁面,相對于第二壁面而連接于第一壁面的另一側,并具有一第三壁面前與一第三壁面后端,且第三壁面前端與第三壁面后端之間形成有相同的彈性結構,其中,第三壁面后端連接于第一壁面后端,并且第三壁面后端與第一壁面后端之間同樣具有相同的第一彎折角度; 一第一延伸壁面,自第三壁面后端的底部延伸而出,且第一延伸壁面與第三壁面之間 具有一第二彎折角度;以及 一第二延伸壁面,自第二壁面后端的底部延伸而出,且第二延伸壁面與第二壁面之間同樣具有相同的第二彎折角度; 其中,第一壁面、第二壁面、第三壁面、第一延伸壁面與第二延伸壁面圍繞形成一容置體; 其中,第一壁面前端、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三壁面前端圍繞成容置體的一前開口,前開口周圍形成有多個突點;并且第一壁面后端、第二壁面后端、第三壁面后端、第一延伸壁面的后端與第二延伸壁面的后端圍繞成容置體的一后開口。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形成于前開口的多個突點,分別位于第一壁面前端、第二壁面前端與第三壁面前端之上。
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彈性結構為連續(xù)彎曲結構。
11.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延伸壁面具有一第一嵌合結構,且第二延伸壁面具有一第二嵌合結構,通過相互嵌合第一嵌合結構與第二嵌合結構使得結合的第一延伸壁面與第二延伸壁面成為容置體的一底部面。
12.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多個突點中的部分位于第一壁面前端,且至少一插入件形成于位于第一壁面前端的突點之間。
13.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多個突點中的部分位于第二壁面前端,且至少一插入件形成于位于第二壁面前端的突點之間。
14.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多個突點中的部分位于第三壁面前端,且至少一插入件形成于位于第三壁面前端的突點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包括一第一壁面、一第二壁面、一第三壁面、一第一延伸壁面以及一第二延伸壁面,其中,該第一壁面、該第二壁面與該第三壁面之上都形成有一彈性結構。特別地,若一電連接器以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外部殼體結構為其外部殼體,則當該電連接器被應用于顯示卡(或主機板)之時,該彈性結構所產(chǎn)生的彈力有助于該電連接器的外部鐵殼緊密地接觸顯示卡的接地框架,使得該電連接器能夠通過該接地框架而確實地接地,進而使得電連接器能夠維持信號傳輸?shù)母咂焚|(zhì)。
文檔編號H01R13/648GK202633633SQ20122023876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21日
發(fā)明者何佳南 申請人:東莞驊國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