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太陽能電池組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7140194閱讀:19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太陽能電池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具有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電力變換器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或具有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端子箱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背景技術
近年來,由于重視環(huán)境問題等原因,設置了大量的太陽能發(fā)電系統(tǒng),將太陽能電池發(fā)出的直流電經電力變換裝置變換為交流電,并將該交流電力供給家庭內負載和/或商用電力系統(tǒng)(以下稱其為“系統(tǒng)”)。
此外,希望可將在太陽能電池上的和受光面(以下稱其為“受光面”)相反側的表面(以下稱其為“里面”或“非受光面”)上安裝稱為MIC(模塊集成變換器)的對太陽能電池發(fā)出的電力進行變換的小型的電力變換器(以下稱其為“電力變換器”)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用作中小規(guī)模的太陽能發(fā)電系統(tǒng)或非常用電源。
特別是,可將具有把太陽能電池發(fā)出的直流電力變換為交流電力或將直流電力按照原樣進行電壓變換的功能的電力變換器與太陽能電池的外圍體等一體設置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比如,AC組件)的開發(fā),正在受到關注。
這種太陽能電池組件,比如,是可以將來自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串聯(lián)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輸出電力輸入到在太陽能電池組件的非受光面上搭載的電力變換器,作為交流電力等輸出的裝置。在日本專利特開平9-271179號公報中公開了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一例。
但是,在上面說明的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以下的問題。
作為現(xiàn)有的典型示例,圖2和圖3展示了一體地設置了電力變換器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例子。
在例如該場合下,是將多個太陽能電池組件202、302,在太陽能電池組件內部,利用連接構件(204連接構件、304連接構件)串聯(lián),由電力變換器203、303集電并將太陽能電池發(fā)出的直流電力變換為交流電力輸出。
如果采用這種構成,由于這些太陽能電池單元是順序串聯(lián),需要與太陽能電池單元差不多一樣數(shù)目的構件來進行串聯(lián),并且,將用來集電的構件一直引導到電力變換器,必需的連接工序繁雜。
于是,正在研究為盡量減少太陽能電池單元的串聯(lián)數(shù)而將太陽能電池單元大面積化,加大一片太陽能電池單元的發(fā)電容量,極力減少太陽能電池單元的串聯(lián)數(shù)。
歸根到底,如Markus Wuest,Peter Toggweiler,Jon RiatschSINGLE CELL CONVERTER SYSTEM(SCCS),F(xiàn)irst WCPEC,Hawaii,Dec 5-9,p.813-815,1994中所述,提出了一片太陽能電池單元與一個電力變換器相連接,取出輸出的方法等。
不過,在上述場合,卻存在在太陽能電池單元大面積化輸出電流增大的同時,從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各部分到電力變換器為止的集電損失變大的問題。
隨著一片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面積變大和輸出電流增大,這一問題越加顯著。
另外,正在研究上述電力變換器利用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電力,對其自身進行控制。
此處,一般地,一片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最佳工作電壓為0.7~1.4V,而要使電力變換器的控制電路的器件工作,通常需要3.3V或5V的電壓。
在上述SCCS之類的方法的場合,需要將一片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最佳工作電壓利用電源IC等升壓到3.3V或5V,但利用簡易電路從這種低電壓升壓,變換效率為50~70%,非常低,成為使系統(tǒng)整體效率降低的一個主要因素。
另外,為使變換效率提高,必須采用復雜的電路,而這是引起系統(tǒng)成本增加并使電力變換器大型化的問題的要因。
于是,要解決上述問題,有效的辦法是將數(shù)片太陽能電池單元串聯(lián)以便不需要為生成電力變換器的控制電壓而進行升壓。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正是為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從太陽能電池單元到電力變換器的集電損失小的便宜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另外,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力變換器的控制電源生成損失小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用來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電力變換單元,該電力變換單元具有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在與由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全部所包圍的區(qū)域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電力變換器。
在上述第一方面中,包含以下優(yōu)選方式“具有至少兩個上述電力變換單元,各電力變換器與相鄰的電力變換單元的電力變換器電連接”、“上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被輸入到與其相對應的上述電力變換器,上述電力變換器對輸入的上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進行變換而輸出”、“上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全部輸出端子和與其相對應的上述電力變換器的全部輸入端子分別電連接”、“上述電力變換器的多個輸入端子設置于同一平面上”、“上述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光電層至少具有兩層以上的pnp結或pin結”。
用來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是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電力變換單元,該電力變換單元具有配置于平面上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電力變換器,且在將來自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發(fā)電電力集中到該電力變換器時的全部電力損失之和最小的位置上配置該電力變換器。
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是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電力變換單元,該電力變換單元具有配置于平面上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電力變換器,且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具有端子構件,在配置了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狀態(tài)下,在各個端子構件之間最接近的位置上配置該電力變換器。
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是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電力變換單元,該電力變換單元具有配置于平面上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電力變換器,且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具有端子構件,在配置了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狀態(tài)下,在各個端子構件之間最接近的位置且在將來自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發(fā)電電力集中到該電力變換器時的全部電力損失之和最小的位置上配置該電力變換器。
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是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電力變換單元,該電力變換單元具有相鄰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在與相鄰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間隙的延長線上的區(qū)域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電力變換器。
本發(fā)明,在上述第五方面中包含的其優(yōu)選方式的內容為“具有至少兩個上述電力變換單元,各電力變換器與相鄰的電力變換單元的電力變換器電連接”、“上述相鄰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被輸入到與其相對應的上述電力變換器,上述電力變換器對輸入的上述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進行變換而輸出”。
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是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發(fā)電單元,該發(fā)電單元具有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在與由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全部所包圍的區(qū)域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將上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進行集中的端子箱。
本發(fā)明,在上述第六方面中包含的其優(yōu)選方式的內容為“具有至少兩個上述發(fā)電單元,各發(fā)電單元與相鄰的發(fā)電單元的端子箱電連接”。
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是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發(fā)電單元,該發(fā)電單元具有相鄰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在與相鄰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間隙的延長線上的區(qū)域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將上述相鄰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進行集中的端子箱。
本發(fā)明,在上述第七方面中包含的其優(yōu)選方式的內容為“具有至少兩個上述發(fā)電單元,各發(fā)電單元與相鄰的發(fā)電單元的端子箱電連接”。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可提供電力損失小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本發(fā)明的其他特點和優(yōu)點可從參考下面的附圖的描述中清楚地看到。


圖1為示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2為示出現(xiàn)有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3為示出現(xiàn)有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4為示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一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5為示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一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6為示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7為示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電力變換器的輸入端子圖形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8為示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電力變換器的輸入端子圖形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9為示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電力變換器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10為示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電力變換器的輸入端子部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11為示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電力變換單元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12為示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端子部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13為示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電力變換單元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一例的配置圖。
圖14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一例。
圖15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一例。
圖16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一例。
圖17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一例。
圖18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一例概略斷面圖。
圖19為示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電力變換單元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配置的一例的配置圖。
圖20為示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電力變換器的輸入端子部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21為本發(fā)明的電力變換單元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22為示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電力變換單元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配置的一例的配置圖。
圖23為示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電力變換器的輸入端子部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24為本發(fā)明的電力變換單元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25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電力變換器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26為示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27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28為本發(fā)明中利用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一配置例的配置示意圖。
圖29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一例的概略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予以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該實施方式。
比如,在以下的說明中,是就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單元、電力變換器及太陽能電池組件進行說明的,但并沒有將本發(fā)明的范圍限定于記載例的意思。
下面,首先對太陽能電池組件101的概要予以說明,再就太陽能電池單元102和電力變換器103進行說明,最后對利用這些器件的電力變換單元或太陽能電池組件的制造方法予以說明。
圖1為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太陽能電池組件101的構成例的示意圖。
另外,圖4為太陽能電池組件101的概略剖面圖。
下面利用這兩個附圖對太陽能電池組件101的構成予以說明。
其中太陽能電池組件主體401包括耐氣候性薄膜402、充填材料403、多個電力變換單元106、充填材料405及里面補強材料406。
在主體401的太陽光的受光面上配置耐氣候性薄膜402,在其內部配置多個電力變換單元106。
在電力變換單元106的周圍配置具有透光性的充填材料403、405,固定電力變換單元106。
另外,在與太陽能電池組件主體401的受光面相反側的里面上設置有里面補強材料406。
于是,各電力變換單元106,如圖1所示,由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102和由該電力變換單元內的全部太陽能電池包圍的電力變換器103構成。這樣,在本發(fā)明中,所說的與電力變換單元內的全部太陽能電池單元包圍的區(qū)域相對應的位置,在由至少三個太陽能電池單元構成電力變換單元的場合(圖1的形態(tài)為這種場合),是這些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配置的中心部,而在后述的實施例2那樣由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配置而成的電力變換單元的場合,是這些太陽能電池單元之間。
于是,各個電力變換器103通過導線404與相鄰的進行連接,而收集到的電與另一電力變換器105相連接,從太陽能電池單元引出到外部。
首先對各個太陽能電池單元102的構成予以具體說明。
作為太陽能電池單元,最低限度可具有進行電力生成的光電元件和用來從它取出電力的正極側的端子和負極側的端子。
下面利用圖5及圖6對為了將太陽能電池單元制成大面積而優(yōu)選采用的薄膜硅、特別是非晶硅的例子予以詳細說明。
比如,如圖5所示,太陽能電池單元采用具有在導電性基板501上疊置下部電極層、半導體層、上部電極層的光電層502的構成。根據(jù)導電性基板的構成,也可省略下部電極層。對于此處采用的下部電極層、半導體層、上部電極層,在日本專利特開平11-186572號公報中有更詳細的敘述。在本發(fā)明中,由于這些構成要素不是本質的部分,其詳細描述省略。
在以非晶硅制作半導體層的場合,通常是采用從導電性基板一側起順序地疊置n型半導體、i型半導體、p型半導體的pin結。
于是,在最大工作電壓比較高的太陽能電池單元中,也可優(yōu)選采用將上述這樣的pin結或pn結兩層或三層疊置而成為雙層結構或三層結構。
另外,作為各層的成膜方法,可從以下的公知公用的各種方法中適當選擇蒸發(fā)鍍法、濺射法、高頻等離子CVD法、微波等離子CVD法、ECR法、熱CVD法、LPCVD法等。
另外,導電性基板501是機械地支撐上述光電層502的部件,也可作為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非受光面的共用電極使用。
另外,導電性基板優(yōu)選采用具有耐受半導體層成膜時的加熱溫度的耐熱性的材料。
作為導電性基板的材料,比如,有Fe、Ni、Cr、Al、Mo、Au、Nb、Ta、V、Ti、Pt、Pb等金屬及其合金,比如黃銅、不銹鋼等的薄板及其復合體以及碳片、鍍鋅鋼板等。
另外,作為基板的基材,既可以使用電絕緣材料,也可采用聚酯、聚乙烯、聚碳酸酯、乙酸纖維素、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環(huán)氧樹脂等耐熱性合成樹脂的薄膜或薄片,或是這些與玻璃纖維、碳纖維、硼纖維、金屬纖維等的復合體,以及在這些的薄板、樹脂薄片等的表面上通過蒸發(fā)鍍或疊置異種材質的金屬薄膜而成的材料。
之后,將這樣成膜的光電層切斷分割為多個,并且為使在分割切斷時發(fā)生的導電性基板與上部電極層的短路影響不會波及到有效受光范圍,可在上部電極層上通過絲網(wǎng)印刷法涂敷包含F(xiàn)eCl3、AlCl3等的腐蝕漿料,通過加熱后清洗將上部電極層的一部分線狀地除去而形成腐蝕線,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大小的光電元件。
于是,在導電性基板的受光面的一邊粘貼絕緣雙面膠帶503,并且在絕緣雙面膠帶和上部電極上以固定間隔形成集電電極504。
于是,通過加熱壓接將受光面端子構件505粘著于絕緣雙面膠帶503的上部。
通過以上的工序構筑帶有如圖5和圖6所示的集電電極504、受光面端子構件505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02。
此處也可以根據(jù)需要在導電性基板501的非受光面一側設置非受光面端子構件。
另外,在使用非受光面端子構件的場合,通過將非受光面端子構件在整個非受光面上排列成梳狀或放射狀可提高集電效率。
另外,此處所使用的受光面端子構件,是與上述集電電極相連接而形成引出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正電或負電的電極的構件。
端子構件,是利用激光焊接、導電性粘著劑、釬焊等以低電阻電連接并且機械上牢固地安裝于上述導電性基板或除去上述光電元件的上部電極層的腐蝕面上?;蚶眉す獍惭b于集電電極上。
對于該端子構件要求的形狀,優(yōu)選的形狀是保持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平面性并且電阻低的箔片形狀。
這樣,還可以在太陽能電池單元102的受光面上疊置透明薄膜樹脂層。由于在本發(fā)明中透明薄膜樹脂層的構成要素不是本質的部分,其詳細的描述省略。
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將耐氣候性薄膜、充填材料、里面補強材料等封入而制作成太陽能電池組件,采用的是可以保護其不受室外環(huán)境影響的結構,但也可以根據(jù)設置形態(tài)只采用透明薄膜樹脂層而設置于室外。
另外,此處詳細描述的是非晶硅太陽能電池,但太陽能電池并不特別限定于此種,比如,也可以使用硅半導體的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及III-V族化合物太陽能電池、II-IV族化合物太陽能電池以及I-III-VI族化合物太陽能電池等的化合物半導體太陽能電池。
下面對本發(fā)明的電力變換器予以說明。
首先,對本實施方式的電力變換器為直流-直流變換裝置的場合予以說明。
一般,與太陽能電池單元相連接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是由使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直流電壓升壓的升壓電路、以及控制電力變換的啟動/停止、太陽能電池的工作點最優(yōu)化、運行模式等的控制電路、系統(tǒng)連接保護電路、通信電路、輸入輸出端子等構成,其輸出直接連接到負載或將多臺直流-直流變換裝置的輸出輸入到一個逆變器,使經過變換的交流電力為負載所使用或與系統(tǒng)連接。
作為升壓電路,不管絕緣非絕緣,可以使用公知公用的各種電路結構??刂齐娐?,比如,具備CPU、PWM波形控制電路、最優(yōu)電力點追蹤控制電路、控制電源生成電路、頻率及電壓基準發(fā)生器及開關控制電路等等。
另外,控制電路,也可經通信線路等從外部操作,也可以將控制電路的一部分功能配置在直流-直流變換裝置之外,對多個電力變換裝置統(tǒng)一進行控制。
不過,在本發(fā)明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中,為了盡可能簡化結構和降低成本及提高可靠性,作為控制電路,其優(yōu)選結構至少具有控制電源生成電路、規(guī)定開關頻率的開關基準波形生成電路及可以以固定占空因數(shù)驅動開關元件的開關元件驅動電路。
另外,作為主電路,優(yōu)選方式是具有利用上述開關元件驅動電路進行ON/OFF的開關元件和以規(guī)定的匝數(shù)比制作的開關變壓器。
比如,在這種多個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并聯(lián)的系統(tǒng)中,通過使與輸出側相連接的逆變器的輸入電壓改變可以使直流-直流變換裝置的輸入電壓改變,由此可以移動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工作點。
如果將這一點應用到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組件101,在另外的電力變換器105是逆變器的場合,通過使逆變器的輸入電壓改變,可以對與該逆變器相連接的各個直流-直流變換裝置電力變換器103的輸入電壓進行控制。
另外,通過使直流-直流變換裝置芯片化和在與規(guī)定區(qū)域內存在的全部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包圍的區(qū)域相對應的位置上,構成在制造工序中與表面布線構件、里面布線構件或導電性基板進行電連接的電力變換單元,可使連接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到太陽能電池單元的一系列的操作簡化。
下面在對本實施方式的電力變換器是逆變器的場合予以說明。
一般,在太陽能電池系統(tǒng)中使用逆變器的場合,是由使輸入的直流電壓升壓到逆變器電路的升壓電路、將直流電力變換為交流電力的逆變器電路、以及控制電力變換的啟動/停止、太陽能電池的工作點最優(yōu)化、運行模式等的控制電路、系統(tǒng)連接保護電路、通信電路、輸入輸出端子等構成,其輸出為負載所使用或與系統(tǒng)連接。
作為升壓電路,不管絕緣非絕緣,可以使用公知公用的各種電路結構。作為逆變器電路,優(yōu)選的方案是使用IGBT和MOSFET的開關元件的電壓型逆變器。利用控制電路的控制信號,通過驅動開關元件的柵極,可以得到具有所要求的頻率、相位及電壓的交流電力。
控制電路,比如,具備CPU、PWM波形控制電路、頻率及電壓基準發(fā)生器、最優(yōu)電力點追蹤控制電路、電流基準發(fā)生器、模式切換器及開關控制電路等等。另外,在將本發(fā)明的逆變器與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分別相連接的場合,控制電路,也可經通信線路等從外部操作,也可以將控制電路本身在逆變器外集中配置,對多個逆變器統(tǒng)一進行控制。
另外,作為逆變器,存在具有絕緣變壓器的和沒有絕緣變壓器的,可根據(jù)用途的不同而使用。
上面說明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及逆變器,相應于其使用條件,有時需要具有耐熱性、耐濕性、耐水性、電氣絕緣性、耐寒性、耐油性、耐氣候性、耐沖擊性、防水性等等的性能。
考慮到上述因素,作為外裝材,在塑料中,比如,有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縮醛、改性PPO(PPE)、聚酯、聚芳酯、不飽和聚酯、酚醛樹脂、環(huán)氧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尼龍等樹脂、工程塑料等。另外,可以使用ABS樹脂、聚丙烯、聚氯乙烯等熱塑性塑料。
另外,在將電力變換器安裝到受光面一側的場合,為提高耐紫外線性,優(yōu)選方法是采用碳黑作為顏料或在表面涂敷吸收紫外線的樹脂涂料。
另外,外裝材的形狀也不限于四角箱型形狀,可以使用圓形、橢圓形等多種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形狀、及相應于電力變換器內部的電路布局等使用任意形狀。
另外,電力變換器的輸入端子的優(yōu)選設置在電力變換器外裝材的同一面內,比如,由一片通孔基板構成。因此可以很容易連接平面配置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
另外,優(yōu)選設置方法是電力變換器的輸入端子設置為與電力變換單元內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端子的總數(shù)相同,優(yōu)選的結構是通過將電力變換器和上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進行電連接,決定上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串并聯(lián)構成的結構。
比如,作為與圖1的電力變換單元106相對應的電力變換器103的輸入端子的結構,如圖10所示,可以是設置與上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直接連接的面1+、1-、2+、2-、3+、3-、4+及4-的四片太陽能電池單元相對應的八個輸入端子的結構。
此處,在上述電力變換器的內部,如圖7或圖8所示,各輸入端子利用具有貫通孔(圖中的○的部分)的內部基板圖形相連接使1+和2-、2+和3-、3+和4-導通,電連接的四片太陽能電池單元在電力變換器內部四個串聯(lián),這些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電力經正極801及負極802輸入到電力變換電路。
此處,如圖25所示,設置輸入端子的基板2501和夾持該基板與太陽能電池單元對向的電力變換電路基板2502,在電力變換器內部是預先進行電連接的。
此處,圖7為從電力變換電路基板側觀察的太陽能電池側的層的輸入端子間的圖形透視示意圖,圖8為示出電力變換電路基板側的輸入端子間圖形的示意圖。
此處,設置輸入端子的基板和電力變換電路基板不是由同一基板構成的,但也可以將輸入端子和電力變換電路設置于同一基板上。
另外,此處,在電力變換器內部是將全部太陽能電池單元串聯(lián),但根據(jù)需要也可以利用電力變換器內部的構成改變串聯(lián)和/或并聯(lián)構成。
另外,在電力變換器內部也可根據(jù)需要與太陽能電池單元并聯(lián)設置旁路二極管。
下面對本發(fā)明的電力變換單元予以說明。
作為本發(fā)明的電力變換單元,示出的是由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一個電力變換器構成的基本塊單元,由其一個或一個以上集合形成太陽能電池組件。另外,電力變換器設置于構成電力變換單元的全部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包圍的區(qū)域。更為優(yōu)選的方式是在跨越電力變換單元內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全部的至少一部分上設置電力變換器。
在本發(fā)明中,因為通過將這樣構成的電力變換單元做成為太陽能電池組件,可縮短從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端子到電力變換器的輸入端子的布線距離,可降低低電壓大電流流過布線時的損失,可提供使從太陽能電池單元到電力變換器的集電損失減少的便宜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就是說,構成電力變換單元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輸入到包含在該電力變換單元中的電力變換器。
此外,如本實施方式所示,通過將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在電力變換單元內串聯(lián),可以在使各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在通常最優(yōu)的工作電壓0.7~1.4V下工作的同時,可以得到用來使電力變換器的控制電路中的器件工作的通常使用的3.3V及5V的電壓,并且,除了上述效果之外,還可以得到減少電力變換器的控制電源生成損失的效果。
[電力變換單元的制作]下面利用圖11、圖12和圖13對電力變換單元106的制作方法的一種實施方式予以說明。
首先,太陽能電池單元102,如從圖12的端子部的非受光面一側觀察的擴大圖所示,為使受光面端子構件1201和導電性基板1202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受光面端子構件1201夾著絕緣雙面膠帶1203伸出。
同樣,制作導出受光面端子構件1201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共計兩片,并且制作將受光面端子構件導出到與上述兩片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反對側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共計兩片,如圖13所示,將四片太陽能電池單元以規(guī)定的位置間隔排列,以使各受光面端子構件位于離全部太陽能電池單元包圍的區(qū)域距離最短的位置上。
于是,通過使電力變換器103的輸入端子與各個太陽能電池單元電連接而制作電力變換單元106(圖11)。
此處,電力變換器103的輸出導線107,從電力變換器側面向著兩個方向導出正負各兩根。
另外,作為輸出導線107,也可使用正負導線在一根中的二芯纜線。
下面利用圖4對太陽能電池組件主體401的制作方法予以說明。
首先,將以上述方式制作的各電力變換單元106的五根輸出導線順序進行電連接。
這樣,通過將輸出導線順序進行電連接,使電力變換單元并聯(lián)。
于是,如圖4所示,通過首先設置里面補強材料406,在其上疊置充填材料405,再在其上疊置剛才進行電連接的多個電力變換單元106,再疊置充填材料403,在其上疊置耐氣候性薄膜402而得到疊層體。
將此積層體,利用真空層壓裝置,在150℃下使充填材料403及405熔融,可以制作出將多個電力變換單元106在里面補強材料406及耐氣候性薄膜402上進行樹脂封接的太陽能電池組件主體401。
此處,在里面補強材料406上預先開出用來引出輸出導線的引出孔,將這一部分充填材料切下,通過將電力變換器105正下方的電力變換單元的輸出導線連接到電力變換器105就可完成圖1所示的太陽能電池組件101。
下面基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予以詳細說明。
(實施例1)本實施例,如圖1所示,是將由四片太陽能電池單元和一個電力變換器構成的電力變換單元五個連接而成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圖1為示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一例的示意圖,如上所述,101是太陽能電池組件,102是太陽能電池單元,103是電力變換器,105是逆變器,而106是電力變換單元。
此處,是由四片太陽能電池單元和一個直流-直流變換裝置構成電力變換單元106。
首先利用圖5對在本實施例中使用的太陽能電池單元予以詳細說明。
此太陽能電池單元102采用不銹鋼基板作為導電性基板501。在不銹鋼基板上疊置光電層502。光電層502中,作為下部電極層,將含有1%的Si的Al利用濺射法形成膜厚為500nm;之后作為n型半導體使用PH3、SiH4、H2的氣體,作為i型半導體使用SiH4、H2的氣體,作為p型半導體使用B2H6、SiH4、H2的氣體,用等離子CVD法順序形成n型半導體層30nm,i型半導體層400nm和p型半導體層10nm而形成p/i/n型非晶硅半導體層;作為上部電極層是利用濺射法形成的膜厚為80nm的ITO。
之后,在這樣制成的上部電極上通過絲網(wǎng)印刷法涂敷包含F(xiàn)eCl3、AlCl3等的腐蝕漿料,通過加熱后清洗將上部電極層的一部分線狀地除去。
然后,在這樣從上部電極電分離的導電性基板的受光面一側的一邊上粘貼寬度為7.5mm的聚酰亞胺基材雙面膠帶503作為絕緣雙面膠帶(厚度200μm(基材100μm))。
此外,將預先在φ100μm的銅線上包覆碳漿的碳線,以5.6mm間距在上述光電層的發(fā)電區(qū)域及聚酰亞胺基材雙面膠帶503上形成,作為集電電極504。
此外,在聚酰亞胺基材雙面膠帶503的上部利用寬5mm、長245mm、厚100μm的鍍銀銅箔將受光面端子構件505載置于聚酰亞胺基材雙面膠帶503上之后,在200℃、3kg/cm、180秒的條件下與集電電極504同時加熱壓接。
于是,再通過在受光面上以濺射法包覆厚度100μm的氟樹脂涂料就完成了太陽能電池單元102的制作。
還有,此處完成的太陽能電池單元顯示的輸出特性為最大工作電壓0.85V,最大工作電流5A。
下面對本實施例的構成要素之一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予以詳細說明。
下面,為了有助于理解而使用太陽能電池連接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的概略電路圖即圖9。
在本實施例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901中,首先太陽能電池單元902的輸出電力,通過直流-直流變換裝置901的輸入端子903,蓄積于電容器904,通過MOSFET 905及906交互ON/OFF可以變換為交流電力。
于是,輸入到開關變壓器907的交流電力就變換為與規(guī)定的變壓比(在本實施例中為1∶72)相應的電壓的交流電力,再由二極管電橋908整流,通過濾波電容器909后,直流電力從直流-直流變換裝置901通過輸出導線而輸出到相鄰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或逆變器。
另外,雖然在本實施例中未使用,但在二極管電橋908和濾波電容器909之間也可以設置濾波用線圈,并且根據(jù)系統(tǒng)的構成,也可以將濾波電容器和濾波用線圈兩者都省略。
下面對直流-直流變換裝置901的控制電路910予以說明。本實施例的控制電路910,在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電壓達到控制電源生成IC的啟動電壓時,可藉助控制電路內部的控制電源生成IC將太陽能電池單元電壓升壓到所需要的控制電壓。
于是,利用上述控制電壓,首先基準波形生成電路動作,將預先設定的頻率的基準矩形波輸入到MOSFET驅動器的波形輸入單元,柵驅動信號S1及S2從MOSFET驅動器輸入到MODFET的柵部,使MOSFET交互地ON/OFF。
通過以上的動作,此處使用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在最佳工作條件(25℃)下的輸出電壓為大約200V、輸出電流為大約80mA,電流非常小,集電損失非常小。
在將以上述方式制作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02與上述方式一樣將四片以規(guī)定的間隔排列后,通過將直流-直流變換裝置103的全部輸入端子與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端子構件相連接,制作電力變換單元106。
下面,利用圖4對采用上述電力變換單元的太陽能電池組的制作方法的一例予以說明。
作為使用的材料,對耐氣候性薄膜402采用ETFE(乙烯-四氟乙烯),對里面補強材料406采用包覆聚酯樹脂的0.4mm厚的鋼板,對充填材料403、405采用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體,耐氣候性級)。
首先,設置里面補強材料406,在其上疊置充填材料405,再在其上疊置五組電連接的電力變換單元106,再疊置充填材料403,在其上疊置耐氣候性薄膜402而得到疊層體。
在此處五個電力變換單元106的輸出導線預先與相鄰的各個電力變換單元的輸出導線電連接。
于是,將上述積層體,利用真空層壓裝置,在150℃下使充填材料403及405熔融,可以制作出將電力變換單元106在里面補強材料406及耐氣候性薄膜402上進行樹脂封接的太陽能電池組件主體401。
此處,在安裝里面補強材料406的逆變器105的部分上,預先開出φ15mm的引出孔,在制作太陽能電池組件主體401之后將充填材料除去,將位于最前端的電力變換單元106的輸出導線連接到逆變器105的輸入端子。
通過以上工序就制作出太陽能電池組件101。
以上,按照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由于是將各電力變換單元內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與全部太陽能電池單元包圍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電連接,可以使各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電力以盡可能短的距離集中于該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可減小布線電阻,可以以更少的集電損失進行集電。
另外,由于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利用直流-直流變換裝置變換為高電壓微小電流的輸出電力,可以降低與逆變器相連接的布線的電阻值的影響,可以以更小的集電損失集電于逆變器。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通過將太陽能電池單元在電力變換器中做成四個串聯(lián),可以使控制電源IC的輸入電壓以比較高的電壓大約3.4V輸入,也可以削減伴隨控制電源生成的損失。
(實施例2)
本實施例,如圖14所示,是將由兩片太陽能電池單元和一個電力變換器構成的電力變換單元十個連接而成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圖14為示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構成例的示意圖,1401是太陽能電池組件,1402是太陽能電池單元,1403是用作電力變換器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1404是逆變器,而1405是電力變換單元。
由于本實施例中使用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402,與實施例1相比較,層構成材料等完全相同,所以只對不同點進行說明。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402,如圖16所示,是在導電性基板的受光面一側的一邊上粘貼寬度為10mm的聚酰亞胺基材雙面膠帶1602作為絕緣構件,將寬15mm、長220mm銅箔作為受光面端子構件1603,銅箔與單元的延伸方向不同。
另外,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內的電路構成與實施例1大致相同,只是為得到相同的輸出電壓,開關變壓器的變壓比為1∶144,大致等于兩倍這一點不同。
于是,此處使用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在最佳工作條件(25℃)下的輸出電壓為大約200V、輸出電流為大約35mA,集電電流引起的損失非常小。
下面,對使用以上述方法制作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402的電力變換器1405的制作方法予以說明。
首先,在將上述太陽能電池單元1402以圖19所示方式將兩片(太陽能電池單元)以規(guī)定的位置間隔排列。此處,圖19為從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非受光面一側觀察的示圖。
此處,直流-直流變換裝置1403內的輸入端子,如圖20所示那樣導出,通過將各個對應的端子釬焊到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受光面構件及導電性基板,可制作出如圖21所示的電力變換單元1405。就是說,構成電力變換單元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1402的輸出是輸入到包含于該電力變換單元中的電力變換器1403。
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制作方法與實施例1大致相同,通過將輸出導線連接的10個電力變換單元同樣以樹脂封接構成太陽能電池組件主體,并且,通過安裝逆變器,與一端的電力變換單元電連接而制作出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以上,按照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由于是將各電力變換單元內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與全部太陽能電池單元包圍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以短布線構件電連接,使各個電力變換單元的輸出電力集電于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可以以更少的集電損失進行集電。
另外,由于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利用直流-直流變換裝置變換為高電壓微小電流的輸出電力,可以降低從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到逆變器的布線1406上的電阻損失,可以以更小的集電損失集電于逆變器。
(實施例3)本實施例,如圖15所示,是將由三片太陽能電池單元和一個電力變換器構成的電力變換單元十個連接而成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圖15示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構成例的示意圖。1501是太陽能電池組件,1502是太陽能電池單元,1503是用作電力變換器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1504是逆變器,而1505是電力變換單元。
由于本實施例中使用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502,是將作為實施方式的一例舉出的多晶硅用作光電元件,其形狀大略為圓形。作為集電電極使用焊錫鍍,作為受光面端子構件使用焊錫鍍的寬5mm、厚100μm的銅箔。另外,在非受光面也與受光面同樣設置端子構件。
另外,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內的電路構成與實施例1大致相同,只是為得到對逆變器最佳的相同的輸出電壓,開關變壓器的變壓比為1∶100這一點不同。
于是,利用此處使用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在三片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最佳工作條件(25℃)下的輸出電壓為大約200V、輸出電流為大約40mA,集電電流引起的損失非常小。
下面,對使用以上述方法制作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502的電力變換器1505的制作方法予以說明。
首先,在將上述太陽能電池單元1502以圖22所示方式將三片太陽能電池單元以規(guī)定的位置間隔排列。此處,圖22為從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非受光面一側觀察的示圖。
此處,直流-直流變換裝置1503內的輸入端子,如圖20所示那樣導出,通過將各個對應的端子釬焊到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受光面構件及導電性基板,可制作出如圖24所示的電力變換單元1505。就是說,構成電力變換單元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1502的輸出是輸入到包含于該電力變換單元中的電力變換器1503。
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制作方法與實施例1大致相同,通過將輸出導線連接的10個電力變換單元同樣以樹脂封接構成太陽能電池組件主體,并且,通過安裝逆變器,與一端的電力變換單元電連接而制作出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以上,按照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由于是將各電力變換單元內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與全部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包圍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以短布線構件電連接,使各個電力變換單元的輸出電力集電于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可以以更少的集電損失進行集電。
另外,由于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利用直流-直流變換裝置變換為高電壓微小電流的輸出電力,可以降低從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到逆變器的布線1506上的電阻損失,可以以更小的集電損失集電于逆變器。
(實施例4)
本實施例,如圖17及圖18所示,是將由四片太陽能電池單元和一個電力變換器構成的電力變換單元五個連接而成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在實施例1中是預先將四片太陽能電池單元和一個電力變換器電連接而形成電力變換單元,本實施例特征在于將電力變換器附加在太陽能電池組件的里面補強材料上的構成。
圖17、圖18為示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構成例的示意圖,1701是太陽能電池組件,102是太陽能電池單元,1702是電力變換單元的輸入端子基板,1703是電力變換單元,1704是電力變換器,而105是逆變器,406是里面補強材料。
本實施例中使用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02,與實施例1的完全相同,其說明省略。
下面,由于在本實施例中使用的輸入端子基板1702與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內部的輸入端子印刷基板大致相同,其詳細說明省略。
另外,作為電力變換器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1704也與實施例1大致相同,只對其不同點予以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1704的輸入端子只有一對與輸入端子基板1702電連接的輸入端子,只有這一點與實施例1不同,電路構成等其他條件則相同。
首先,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主體1801的制作方法基本上與實施例1大致相同。
不過,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內部不封接,通過將利用上述輸入端子基板1702連接的四片太陽能電池單元以規(guī)定的間隔封接而制作出太陽能電池組件主體1801。
此處,在位于上述串聯(lián)構件1702的輸出端子部上的部分預先在里面補強材料上設置引出孔,在制作太陽能電池組件之后將充填材料除去,在將直流-直流變換裝置的輸入端子電連接到各個輸入端子基板的同時,通過將直流-直流變換裝置接合到里面補強材料上而形成多個電力變換單元1703。就是說,構成電力變換單元1703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102的輸出是輸入到包含于該電力變換單元中的電力變換器1704。
于是,通過在將各個電力變換單元相鄰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的輸出導線連接而形成并聯(lián)的同時將一端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的輸出端子與逆變器105電連接,就制作出太陽能電池組件1701。
以上,按照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由于是將各電力變換單元內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與全部太陽能電池單元包圍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以短布線構件電連接,使各個電力變換單元的輸出電力集電于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可以以更少的集電損失進行集電。
另外,由于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利用直流-直流變換裝置變換為高電壓微小電流的輸出電力,可以降低從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到逆變器的布線(未圖示)上的電阻損失,可以使集電損失更小。
在本實施例中,是將四片太陽能電池單元利用輸入端子基板進行串聯(lián),但根據(jù)基板圖形的構成,也可以是四個并聯(lián)或兩個串聯(lián)兩個并聯(lián)。
(實施例5)本實施例,如圖26所示,是將由兩片太陽能電池單元和一個電力變換器構成的電力變換單元五個連接而成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圖26為示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構成例的示意圖,2601是太陽能電池組件,2602是太陽能電池單元,2603是用作電力變換器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2604是逆變器,而2605是電力變換單元。
本實施例中使用的太陽能電池單元2602,與實施例1相比較,層構成材料等完全相同,所以只對端子構件等不同點進行說明。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2602,是將如圖27所示的寬度為10mm、長度為245mm的銅箔的受光面端子構件2703,通過軟釬焊將寬度為5mm、長度為20mm的延伸端子構件2704連接到該處。
另外,在非受光面上預先利用激光焊接將非受光面端子構件(未圖示)連接到不銹鋼基板上,并且還利用軟釬焊將上述寬度為5mm、長度為20mm的延伸端子構件2705連接到與上述延伸端子構件2704不重合的位置。
另外,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內的電路構成與實施例1大致相同,只是為得到相同的輸出電壓,開關變壓器的變壓比為1∶288,大致等于四倍這一點上不同。
此外,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具有與電連接的兩片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正負極的各個延伸端子構件相對應的四個輸入端子,根據(jù)內部基板圖形,兩片太陽能電池單元在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內兩個并聯(lián)。
于是,此處使用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在最佳工作條件(25℃)下的輸出電壓為大約200V、輸出電流為大約70mA,集電電流引起的損失非常小。
圖29為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概略剖面圖。
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主體2901的制作方法,除了太陽能電池單元的使用片數(shù)和配置之外,與實施例1大致相同。
首先,通過將上述太陽能電池單元2602,如圖28所示,兩片組成一組,以規(guī)定的位置間隔將5組合計10片排列并以樹脂封接而構成太陽能電池組件主體2601。
此處,為了使上述延伸端子構件2704、2705不被樹脂封接,從預先在耐氣候性薄膜上設置的切口部向受光面一側引出,將直流-直流變換裝置2603配置成為覆蓋此延伸端子構件,在將直流-直流變換裝置的輸入端子與各延伸端子構件在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內部連接的同時,通過使直流-直流變換裝置接合于耐氣候性薄膜之上而形成多個電力變換單元2605。就是說,構成電力變換單元2605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2602的輸出是輸入到包含在該電力變換單元中的電力變換器2603。
于是,通過在將各個電力變換單元相鄰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的輸出導線2606連接而形成并聯(lián)的同時將一端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的輸出端子與逆變器2604電連接,就制作出太陽能電池組件2601。
此處,如圖26、29所示,輸出導線在太陽能電池組件的表面露出,但也可以是預先將太陽能電池組件主體內部填充封接、在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內部連接的結構。
在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中,是在與構成電力變換單元2605的相鄰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2602的間隙處相對應的位置設置電力變換器2603。也可以說設置電力變換器2603的位置是在相鄰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2602的間隙的延長線上。
以上,按照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為了使從兩片太陽能電池單元到直流-直流變換裝置的總集電損失最小,各電力變換單元內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是將太陽能電池單元各個受光面端子構件或非受光面端子構件以最接近的位置配置,由于從太陽能電池單元到直流-直流變換裝置以短布線構件電連接,使各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電力集電于各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可以以更少的集電損失進行集電。
另外,由于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利用直流-直流變換裝置變換為高電壓微小電流的輸出電力,可以降低從直流-直流變換裝置到逆變器的布線2606上的電阻損失,可以使集電損失更小。
另外,在以上的實施例中,作為電力變換單元的電力變換器使用的是直流-直流變換裝置,當然也可以使用逆變器。在此場合就不需要在實施例1~5中另外設置逆變器。
另外,上面的描述是針對使用多個電力變換單元的太陽能電池組件,但是也可以只使用一個構成太陽能電池組件,可以構筑將該太陽能電池組件多片連接的太陽能發(fā)電系統(tǒng)。
另外,在多個電力變換單元的電力變換器是直流-直流變換裝置時,沒必要對每個太陽能電池組件設置逆變器的逆變器也可以位于離開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位置,并且也可以將上述太陽能電池組件多個串聯(lián)和/或并聯(lián)與逆變器相連接。
由于在此場合太陽能電池組件的輸出電流與現(xiàn)有的系統(tǒng)相比較也很小,送電損失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可以降低。
另外,在實施例中描述的是具有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電力變換器的電力變換單元和具有這種單元的太陽能電池組件,但也可以不用電力變換器,通過使用用來將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集電的端子箱做成同樣的結構而期待降低集電損失。就是說,即使是利用包含至少一個由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將這些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集電的一個端子箱構成的發(fā)電單元(基本塊單位)的太陽能電池組件,也可以期待降低集電損失。
權利要求
1.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電力變換單元,該電力變換單元具有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在與由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全部所包圍的區(qū)域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電力變換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兩個上述電力變換單元,各電力變換器與相鄰的電力變換單元的電力變換器電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被輸入到與其相對應的上述電力變換器,上述電力變換器把輸入的上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進行變換而輸出。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全部輸出端子和與其相對應的上述電力變換器的全部輸入端子分別電連接。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電力變換器的多個輸入端子設置于同一平面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光電層至少具有兩層以上的pnp結或pin結。
7.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電力變換單元,該電力變換單元具有配置于平面上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電力變換器,且在將來自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發(fā)電電力集中到該電力變換器時的全部電力損失之和最小的位置上配置該電力變換器。
8.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電力變換單元,該電力變換單元具有配置于平面上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電力變換器,且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具有端子構件,在配置了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狀態(tài)下,在各個端子構件之間最接近的位置上配置該電力變換器。
9.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電力變換單元,該電力變換單元具有配置于平面上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電力變換器,且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具有端子構件,在配置了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狀態(tài)下,在各個端子構件之間最接近的位置且在將來自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發(fā)電電力集中到該電力變換器時的全部電力損失之和最小的位置上配置該電力變換器。
10.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電力變換單元,該電力變換單元具有相鄰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在與相鄰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間隙的延長線上的區(qū)域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電力變換器。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兩個上述電力變換單元,各電力變換器與相鄰的電力變換單元的電力變換器電連接。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相鄰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被輸入到與其相對應的上述電力變換器,上述電力變換器把輸入的上述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進行變換而輸出。
13.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發(fā)電單元,該發(fā)電單元具有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在與由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全部所包圍的區(qū)域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將上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進行集中的端子箱。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兩個上述發(fā)電單元,各發(fā)電單元與相鄰的發(fā)電單元的端子箱電連接。
15.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發(fā)電單元,該發(fā)電單元具有相鄰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和在與相鄰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間隙的延長線上的區(qū)域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將上述相鄰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進行集中的端子箱。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兩個上述發(fā)電單元,各發(fā)電單元與相鄰的發(fā)電單元的端子箱電連接。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該太陽能電池組件(101)包括至少一個電力變換單元(106),該電力變換單元具有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102)、和在與由該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全部所包圍的區(qū)域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電力變換器(103)。因為從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輸出端子到電力變換器的輸入端子的布線距離可以縮短,所以可以降低低電壓大電流流過的布線的損失,可以提供一種從太陽能電池單元到電力變換器的集電損失小的便宜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文檔編號H01L25/00GK1507076SQ200310120518
公開日2004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12月13日
發(fā)明者豐村文隆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韶山市| 溧阳市| 色达县| 昌黎县| 沙雅县| 保山市| 揭阳市| 宁夏| 务川| 罗田县| 江孜县| 枞阳县| 长岭县| 栾川县| 兖州市| 兴国县| 固阳县| 阜平县| 盐源县| 湖口县| 通河县| 隆德县| 清水河县| 门头沟区| 刚察县| 武穴市| 辰溪县| 炉霍县| 新安县| 徐闻县| 雅安市| 林口县| 藁城市| 南涧| 盐源县| 安顺市| 逊克县| 福州市| 石屏县| 涿州市| 宝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