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能夠收存多個扁平形狀的記錄媒體、可以對任意選擇的記錄媒體所記錄的信息進行再生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
在以往,車載用的音頻裝置、定向裝置等具有收存多個小型激光唱盤(CD)和CD-ROM等記錄媒體、選擇任意一枚記錄媒體對所記錄的信息進行再生的自動換片功能。例如,在日本特開平3-235250(1991)、特開平6-231559(1994)或特開平7-169168(1995)的關于再生裝置的現(xiàn)有技術中,再生裝置內具有收存多個CD的收存盒,可以選擇任意一枚CD進行再生。在這些現(xiàn)有技術中,在收存有需要再生的CD的收存盒的收存位置附近,將收存盒在CD的厚度方向分割,使再生用拾音器進入形成的空間,即使在狹窄的空間也能再生。另外,在日本特開平5-151763(1993)的現(xiàn)有技術中,公開了車載用的唱盤機,其是關于載置轉盤和拾音器的傳動底盤(drivechassis),再生中被彈性支撐,在盤的插入和排出時予以固定。
本發(fā)明的申請人在日本特開平10-3733(1988)等中公開了一種與收存盒方式不同的收存器方式的收存裝置。如圖61所示,作為收存裝置的收存器1,可以收存例如6枚CD。收存器1由可以分別收存1枚CD的收存部2a、2b、2c、2d、2e、2f從下向上疊層而形成。除了最上面收存部2f外,在其它的收存部2a、2b、2c、2d、2e上,在橫向的兩側分別形成分割用凸起3a、3b、3c、3d、3e。分割用凸起3a、3b、3c、3d、3e在分割前以共同的高度排列,分割用滑動部件4移動,選擇作為爪5的選擇對象的具有分割用凸起的收存器部件。進給螺桿6旋轉使分割用滑動部件4上升時,與爪5選擇的分割用凸起連接的滑動部件、和在其上方的收存器部件上升,與在其下方的收存器部件之間產(chǎn)生空間。這樣在由分割形成的空間內可以使再生用的拾音器等進入。將進入的再生用拾音器的轉盤插入被分割的空間的上部的收存器部件中收存的CD的中心孔,當將轉盤從與進入方向相反的逆方向取出時,可以進行拾音器對CD的再生。在各收存器部件2a、2b、2c、2d、2e、2f上設置溝槽7,可以裝上CD,使轉盤從被分割的空間退出,從而進行再生。在各收存器部件2a、2b、2c、2d、2e、2f上設有與用于支撐收存的CD的彈簧8。
具有自動換片功能的再生裝置例如為車載用的音頻裝置和定位裝置時,最好安裝于駕駛座附近的儀表面板。安裝于儀表面板的設備,按照DIN的標準尺寸,需要例如寬約18cm、寬約5cm、寬約17cm。在收存盒(magazine)方式的收存裝置中,以將CD等圓盤狀記錄媒體裝在托盤上的狀態(tài),將托盤收存在收存盒內。因此在再生裝置的殼體殼體內進行再生時,需要取得使收存盒、托盤與再生部不接觸的充分間隔。從而使裝置的小型化變得困難。
在日本特開平3-235250〔1991〕、特開平6-231559(1994)或特開平7-169168(1995)等的現(xiàn)有技術中,將持有每一枚CD的托盤疊層形成收存盒。在選擇特定位置的CD進行再生時,對載置所選擇的CD的托盤進行上下分割產(chǎn)生間隔。為了選擇一枚的托盤進行分割,在至少鄰接的托盤間在不同位置形成凸起,選擇凸起進行分割。在圖61所示日本特開平10-3733〔1998〕中公開的收存器1中,分割用凸起3a~3e對于各個收存器部件2a~2e也在不同位置上形成。
如圖61所示,構成收存器1的收存器部件2a~2f,當分割用凸起3a~3e的位置分別不同時,對于分割用凸起3a~3e的位置不同的收存器部件,需要準備其它部分的結構基本相同的收存器部件2a~2f。即,在可以收存6枚的CD的收存器1中,包括在最上層未形成分割用凸起的收存器部件2f在內,必須使用作為收存器部件2a~2f的6個種類。在用合成樹脂制造收存器部件2a~2f時,必須分別準備每個分割用凸起3a~3e的位置略有不同的6個種類的收存器部件2a~2f,從而增大成型用的模具的費用,并增加產(chǎn)品管理的復雜性。
在圖61所示的現(xiàn)有技術中,為使收存的CD不脫落,收存器部件2a、2b、2c、2d、2e、2f分別使用彈簧8以確保CD不脫落。另一方面,從收存器231排出CD時,需要克服彈簧8的推壓力,以取出CD。因此在需要一種在收存時將CD推入收存器1,在排出時從收存器部1取出CD的裝置,由于增加了結構單元,使小型化變的困難。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使結構簡單化的小型化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具有多個沿記錄媒體的厚度方向配置的、收存各個大致為板狀的記錄媒體的收存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殼體,內裝收存裝置,具有使記錄媒體單個插入或排出的插排口;多個托架,配置在各收存位置,可以分別托持記錄媒體,可在任意的收存位置間沿該厚度方向進行分割;再生裝置,進行記錄在記錄媒體上的信息的再生,該再生裝置可進入由分割托架形成的空間,可以與托架間交換記錄媒體,并移動到插排口附近,與插排口間交換記錄媒體。
所述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割部件,進入托架間,其進入方向與上述再生裝置進入上述托架的收存位置間的移動方向相同,由此將托架間的間隔分開形成空間;
選擇裝置,使上述多個托架整體沿上述厚度方向移動,選擇分割部件進入托架間的位置;分割裝置,使該分割部件進入托架間,由此分割該托架。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部件在托架的兩側成對設置。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記錄媒體為盤狀,上述托架大致為半圓弧狀,其以大致水平的姿勢收存記錄媒體,在上述再生裝置的進入方向開口,并形成與上述分割部件接合而分割收存裝置的分割導引部。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裝置具有驅動源,驅動上述成對設置的分割部件同時進入上述托架間。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裝置具有有相同結構的傳遞裝置,該傳遞裝置從上述驅動源將驅動力傳遞到上述成對設置的分割部件。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使上述多個托架靠近上述疊層方向的一側的彈簧。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部件具有推壓部,所述推壓部彈性推壓,在上述分割部件進入上述托架間而擴展間隔時和托架的接觸部分中的、與其中一個被分割的托架相接觸的部分。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裝置使上述分割部件移動,使得位于上述被分割空間上述一方的托架,當上述再生裝置進入該空間后,在疊層方向產(chǎn)生位移。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部件具有凸輪面,通過上述分割部件在進入方向的移動,使上述空間的一方和另一方的托架在上述疊層方向產(chǎn)生位移。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部件具有使上述再生裝置在上述疊層方向產(chǎn)生位移的樣板。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裝置具有與上述分割部件對上述托架間的分割動作聯(lián)動、使上述再生裝置在上述疊層方向產(chǎn)生位移的樣板部件。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頂板,該頂板被配置成覆蓋上述厚度方向的一端側的托架,具有在排出記錄媒體的方向開口的缺口。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托架在托持記錄媒體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防止脫落的爪,只有當記錄媒體的側面被推向托架時,上述爪覆蓋記錄媒體的一部分表面。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將上述頂板和上述多個托架向疊層方向的另一側靠近的彈簧。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彈簧是細長形狀的螺旋彈簧,該彈簧的兩端裝在上述頂板上,上述彈簧的中間部被卷繞成包含上述疊層的托架的外側和上述殼體的底板。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推壓部件,在分割上述托架的層間時,至少在分割空間將上述疊層方向的另一側的記錄媒體向托架推壓。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分割裝置,與上述推壓部件的推壓聯(lián)動,進行上述托架的層間的分割。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裝置包括進出該托架間而擴展間隔的分割部件。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推壓部件被設置成推壓上述殼體內預定位置的記錄媒體;上述疊層的托架和頂板在疊層方向位移,使得作為推壓對象的記錄媒體的收存位置可以被選擇。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推壓部件具有可以推壓記錄媒體的側面、在推壓時至少覆蓋記錄媒體的上面的一部分的形狀。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托架具有在一個方向開口、將被收存的記錄媒體在超過半周的范圍收存的壁面。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托架沿著用于托持所載置的記錄媒體的外周部設有凸起。
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托架在上述記錄媒體的載置范圍外在疊層方向的一個面上形成有凸起,在另一面上形成有當托架疊層時與在另一側疊層的托架的凸起配合的凹部,上述頂板具有疊層時與最上層的托架的該凸起或該凹部配合的凹部或凸起。
本發(fā)明具有優(yōu)良的效果本發(fā)明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在記錄媒體的厚度方向,具有多個分別收存大致為盤狀的記錄媒體的收存位置,包括殼體,內裝收存裝置,具有分別插入或排出記錄媒體的插排口;多個托架,可以分別持有記錄媒體,配置在各收存位置,在任意的收存位置間可以在該厚度方向進行分割;再生裝置,進行在記錄媒體記錄的信息的再生,進入由分割托架形成的空間,可以與托架間交換記錄媒體,并移動到插排口附近,與插排口間交換記錄媒體。
根據(jù)本發(fā)明,收存收存裝置可以分別持有記錄媒體,被配置在各收存收存位置,含有在任意的收存收存位置間沿厚度方向可以分割的托架。當分割托架時形成空間,允許再生裝置進入該空間,進行記錄在記錄媒體的信息的再生。再生裝置可以與托架間進行記錄媒體的交換,且能移動到插排口附近,與插排口間進行記錄媒體的交換,因此可以有效地使用殼體內的空間,進行記錄媒體的再生和移動,可以使收存收存裝置的結構簡單化和小型化。
根據(jù)本發(fā)明,如果從殼體的插排口分別插入記錄媒體,交換給再生裝置,可以由再生裝置進行記錄的信息的再生、在任一托架的收存收存位置的收存收存、或從插排口的排出等動作。
本發(fā)明包括分割部件,其進入托架間,其進入方向與上述再生裝置進入上述托架的收存位置間的移動方向相同,將托架間的間隔分開形成空間;選擇裝置,使上述多個托架整體向上述厚度方向移動,選擇分割部件進入托架間的位置;分割裝置,使該分割部件進入托架間,分割托架間。
根據(jù)本發(fā)明,當選擇裝置使對分割部件的收存位置在疊層方向移動調整時,分割部件打開托架間的間隔,形成空間。因為托架是在移動的位置作為分割部件的分割對象而選擇裝置被選擇,即使托架為同一形狀也可以進行分割。
根據(jù)上述的本發(fā)明,由選擇裝置選擇分割收存裝置的收存位置,使分割部件進入被選擇的收存位置,分開托架間的間隔,可以使再生裝置進入形成的空間內。因為分割位置由收存裝置在疊層方向的位移決定,構成收存裝置的多個托架可以為相同的形狀,可以實現(xiàn)結構的簡單化和小型化。
在本發(fā)明中,上述分割部件在托架的兩側成對設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分割部件在托架的兩側成對設置,可以在托架的兩側穩(wěn)定地進行收存器的分割。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在托架的兩側進行收存裝置的分割,可以進行穩(wěn)定的分割。
在本發(fā)明中,記錄媒體為盤狀,上述托架大致為半圓弧狀,其構成為以大致水平的姿勢收存記錄媒體,在上述再生裝置的進入方向開口,形成與上述分割部件接合分割收存裝置的分割導引部。
根據(jù)本發(fā)明,用大致為半圓弧形狀的收存器部件載置盤狀的記錄媒體例如CD等的周邊部,將在收存器部件的橫向兩端形成的分割導引部與分割部件接合,分割部件進入使收存器部件間的間隔分開,進行收存器的分割。
根據(jù)本發(fā)明,作為大致以水平姿勢收容盤狀記錄媒體的托架,使用的是半圓弧狀的托架,因此占有的空間比例小,可以有效利用空間。由于在托架的橫向的兩端形成與成對設置的分割部件分別接合的分割導引部,可以穩(wěn)定地進行收存裝置的分割。
在本發(fā)明中,上述分割裝置具有驅動源,驅動上述成對設置的分割部件同時進入上述托架間。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同一驅動源同時驅動在幅寬方向成對設置的分割部件進入托架間,所以可以穩(wěn)定地進行收存裝置的分割。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由同一驅動源同時驅動在幅寬方向成對設置的分割部件,可以用一個驅動源的控制進行幅寬方向兩側的收存裝置的分割。
在本發(fā)明中,上述分割裝置具有有相同結構的傳遞裝置,將驅動力從上述驅動源傳遞到上述成對設置的分割部件。
根據(jù)本發(fā)明,用于驅動在幅寬方向兩側成對設置的分割部件的驅動力,是從共同的驅動源通過相同結構的傳遞裝置而傳遞,因此對在幅寬方向兩側的托架間擴展間隔產(chǎn)生的收存裝置的分割,可以沒有偏離地均勻地進行。這樣,例如使再生裝置為浮游狀態(tài),進行記錄媒體的再生時,可以在再生中的記錄媒體的周圍形成均勻的間隙。
根據(jù)本發(fā)明,從同一驅動源向兩側的分割部件傳遞驅動力的傳遞裝置,具有相同的結構,因此在幅寬方向的兩側分割部件對收存裝置的分割可以同等地進行,不會產(chǎn)生再生的記錄媒體間的間隔的偏差,可以確實地分開托架間的間隔。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使上述多個托架靠近上述疊層方向的一側的彈簧。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彈簧將托架推向疊層方向的一側,對于進入托架間擴展間隔的的分割部件,也被彈簧推壓,可以使托架的間隔保持為由分割部件設定的間隔。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多個托架被推向疊層方向的一側,當使分割部件進入托架間時,可以使托架間的間隔確實地隨著分割部件而變化。
在本發(fā)明中,上述分割部件具有推壓部,該推壓部彈性推壓當上述分割部件進入上述托架間擴展間隔時與托架的接觸部分中,與被分割一方的托架的接觸部分。
根據(jù)本發(fā)明,分割部件具有推壓部,當進入托架間擴展間隔時彈性推壓與被分割一方的托架的接觸部分,可以確實地推壓不是再生裝置的再生對象的收存裝置部分。
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用分割部件的推壓部推壓被分割一方的托架,因此該推壓不會對再生裝置對記錄媒體的處理產(chǎn)生障礙。
在本發(fā)明中,上述分割裝置使上述分割部件移動,使得在上述被分割空間位于上述一方的托架,當上述再生裝置進入該空間后,在疊層方向產(chǎn)生位移。
根據(jù)本發(fā)明,當再生裝置進入分割收存裝置而形成的空間后,可以使分割部件進一步移動,使收存作為再生裝置的再生對象的記錄媒體的托架在疊層方向位移,所以可以容易且確實地進行收存在托架的記錄媒體向再生裝置的移動,以及在再生裝置中再生的記錄媒體向托架的移動。
根據(jù)本發(fā)明,當再生裝置進入由分割部件對收存裝置分割所形成的空間后,使托架在疊層方向移動,可以在再生裝置和托架間進行記錄媒體的交換。
在本發(fā)明中,上述分割部件具有凸輪面,通過沿上述進入方向的移動,使上述空間的一方和另一方的托架在上述疊層方向產(chǎn)生位移。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分割部件具有的凸輪面〔cam face〕,可以在記錄媒體進入被分割空間后使托架在疊層方向位移,因此可以使機械的結構簡單化。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分割部件具有使托架在疊層方向位移的凸輪面,可以通過只使分割部件沿進入方向移動,來進行托架沿疊層方向的位移。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分割部件具有使上述再生裝置在上述疊層方向產(chǎn)生位移的樣板(cam)。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使分割部件移動,可以使再生裝置通過樣板沿疊層方向位移。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分割部件具有的樣板,可以使再生裝置沿托架的疊層方向位移??梢詢H通過使分割部件移動,使再生裝置和托架沿疊層方向分別位移,所以可以在進行沿疊層方向的位移后,進行再生裝置和托架間的記錄媒體的交換、和再生裝置對記錄媒體的再生。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分割裝置具有與上述分割部件對上述托架間的分割聯(lián)動、使上述再生裝置在上述疊層方向產(chǎn)生位移的樣板部件。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與分割部件聯(lián)動的樣板部件,可以進行再生裝置沿上述疊層方向的位移,所以將伴隨著收存裝置的分割的托架沿疊層方向位移,與再生裝置在疊層方向的位移進行組合,可以順利地進行再生裝置和托架間的記錄媒體的交換。
根據(jù)本發(fā)明,與分割部件在進入方向的移動聯(lián)動,使再生裝置在分割部件形成的空間沿疊層方向位移,可以位移至適合記錄媒體的交換和記錄媒體的再生的位置。
本發(fā)明包括頂板,配置成覆蓋上述厚度方向的一端側的托架,具有在排出記錄媒體的方向開口的缺口。
根據(jù)本發(fā)明,多個托架被疊層,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設有覆蓋厚度方向的一端側的托架的頂板。各托架可以分別收存記錄媒體。被疊層的托架在任意的層間可以在厚度方向覆蓋。當進行記錄媒體的再生的再生裝置的拾音器,進出由分割托架的層間形成的空間,并使轉盤上升,則可以將被收存的記錄媒體裝在轉盤上。在配置成覆蓋最上層的托架的頂板上,具有向著排出記錄媒體的方向開口的缺口。將收存在厚度方向的一端的記錄媒體裝在轉盤上,進行記錄內容的再生時,由于頂板上設有缺口,即使頂板和托架的間隔小,也不會對轉盤的動作產(chǎn)生障礙。因此,可以使收存裝置的整體的厚度很小。而且,在一定的厚度范圍內,可以收存多個記錄媒體。
根據(jù)以上所述的本發(fā)明,以多個托架被疊層,用頂板覆蓋厚度方向的一端側的托架的方式形成記錄媒體的收存收存裝置。各托架可以分別插入記錄媒體,而在其逆方向排出。因為托架可以在任意的層間的位置分割,所以可以使再生裝置進入分割所形成的空間,將記錄媒體裝在轉盤上進行再生。因為在頂板上形成了向著記錄媒體的排出方向開口的缺口,即使將在厚度方向的一端的托架收存收存的記錄媒體裝在轉盤上,可以使轉盤不會接觸頂板。因此可以使托架和頂板的厚度變小,使被疊層狀態(tài)下的厚度變小,實現(xiàn)小型化??梢栽谝欢ê穸鹊臍んw內,收存收存多個記錄媒體。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托架在托持記錄媒體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只有當將記錄媒體的側面向托架推壓時,覆蓋記錄媒體的表面的一部分、并防止脫落的爪。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托架在支持記錄媒體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只當推壓記錄媒體的側面時覆蓋記錄媒體的表面、防止脫落的爪,推壓收存收存在托架內的、非再生對象的、有可能脫落的記錄媒體,可以容易地支持。記錄媒體如果不在插入方向推壓,爪不會覆蓋表面、進行脫落的防止,因此可以容易地將作為再生對象的記錄媒體從托架中取出。
根據(jù)本發(fā)明,記錄媒體只有當側面被推向托架時,被爪覆蓋其表面,因此可以容易地支持作為再生對象的有可能脫落的記錄媒體。當將記錄媒體從托架排出時,若不推壓記錄媒體,與爪為非接觸狀態(tài),因此可以容易地排出。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將上述頂板和上述多個托架推向疊層方向的另一側的彈簧。
根據(jù)本發(fā)明,多個托架和頂板被彈簧推向疊層方向的另一方。這樣收存收存裝置、多個托架、和頂板通過彈簧相互密接,只要不進行分割,疊層的厚度保持最小值的狀態(tài),可以有效地利用殼體內的空間。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彈簧將頂板和多個托架推向疊層方向的另一側,可以將收存收存裝置的厚度壓到最小限度。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彈簧是細長形狀的螺旋彈簧,該彈簧的兩端裝在上述頂板上,上述彈簧的中間部被卷繞成包含上述疊層的托架的外側和上述殼體的底板。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將細長螺旋彈簧卷繞成包含上述疊層的托架的外側和上述殼體的底板,即使在托架間分割,螺旋彈簧的伸長與相比所占的比例很小,即使在分割托架間的層間時,彈簧常數(shù)的變化很小,可以發(fā)揮彈簧整體的作用。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細長螺旋彈簧的兩端裝在上述頂板上,上述彈簧的中間部被纏繞成包含上述疊層的托架的外側和上述殼體的底板,可以使彈簧的全長伸長,即使在托架間進行分割,可以充分確保彈簧的伸長間距,繼續(xù)發(fā)揮彈簧的作用。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具有推壓部件,在分割上述托架的層間時至少在分割空間將上述疊層方向的另一方的記錄媒體向托架推壓。
根據(jù)本發(fā)明,推壓部件在分割形成的空間將疊層方向的另一方的記錄媒體向托架推壓,因此可以防止從托架的脫落。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分割托架形成空間時,在空間疊層方向的另一方的托架上載置的記錄媒體,通過推壓部件向托架推壓,可以確實地防止脫落。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分割裝置,與上述推壓部件的推壓聯(lián)動、進行上述托架的層間的分割。
根據(jù)本發(fā)明,當分割裝置分割托架的層間,在托架的層間形成空間時,推壓部件同時對在空間內疊層方向的另一方的托架上收存收存的記錄媒體進行推壓。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推壓部件與分割托架間的分割裝置聯(lián)動進行推壓,在需要推壓時可以在適當?shù)臅r間防止記錄媒體的脫落。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分割裝置包括進出該托架間,擴展間隔的分割部件。
根據(jù)本發(fā)明,對托架的層間的分割,通過進出托架間擴展間隔的分割部件進行,因為推壓部件與分割部件一體形成,可以確實地與分割和分割后的推壓聯(lián)動進行。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推壓部件與進出托架間擴展間隔的分割部件一體形成,可以簡化聯(lián)動分割和推壓的裝置。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推壓部件被設置成推壓上述殼體內預定位置的記錄媒體;上述疊層的托架和頂板在疊層方向位移,可以選擇作為推壓對象的記錄媒體的收存位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推壓部件被設置成推壓上述殼體內預定位置的記錄媒體,疊層的托架和頂板在疊層方向位移,可以選擇作為推壓對象的記錄媒體的收存位置,因此可以將選擇作為分割和推壓的對象的托架的功能和進行分割的功能分開,可以實現(xiàn)裝置的單純化和小型化。
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使收存收存裝置升降位移,選擇分割裝置的分割對象的位置,在被選擇的托架間分割收存收存裝置,因此,可以分離選擇和分割裝置,使結構變得簡單。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推壓部件可以推壓記錄媒體的側面,具有在推壓時覆蓋記錄媒體的上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狀。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可以推壓記錄媒體的側面,具有推壓時覆蓋至少記錄媒體的上面的一部分的形狀,可以用推壓部件確實地推壓被分割空間的下方的記錄媒體,防止脫落。
根據(jù)本發(fā)明,當用推壓裝置推壓記錄媒體防止脫落時,可以推壓記錄媒體的側面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即使從外部施加振動,也能確實地持有記錄媒體,防止脫落。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托架具有在一個方向開口、將被收存的記錄媒體在超過半周的范圍收存的壁面。
根據(jù)本發(fā)明,托架具有在一個方向開口、將被插入的記錄媒體在超過半周的范圍收存的壁面,在直徑方向的內側形成廣闊的空間,使整體的重量減輕。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托架沿著用于托持所載置的記錄媒體的外周部設有凸起。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沿著載置記錄媒體的托架的外周部設置凸起,可以防止被載置的記錄媒體向外周方向的偏離,可以防止在收存收存位置的位置偏離。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托架上載置的記錄媒體可以防止向外周方向的偏離。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托架在上述記錄媒體的載置范圍外在疊層方向的一方的面上有凸起,在另一面上有當托架疊層時與在另一側疊層的托架的凸起配合的凹部,上述頂板具有疊層時與最上層的托架的該凸起或該凹部配合的凹部或凸起。
根據(jù)本發(fā)明,托架在上述記錄媒體的載置范圍外在疊層方向的一方的面上有凸起,在另一面上有與凸起配合的凹部。而因為頂板具有疊層時與最上層的托架的該凸起或該凹部配合的凹部或凸起,可以在將頂板和托架疊層的狀態(tài)下使凸起和凹部配合,防止頂板和托架間的偏離。
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在將頂板和托架疊層時防止位置的偏離。
通過以下的詳細說明和附圖可以使本發(fā)明的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變得更加明了。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形態(tài)的CD再生裝置21的概略結構的側面剖面圖。
圖2是表示圖1的CD再生裝置21中CD24的狀態(tài)的概略的斜視圖。
圖3是表示在圖1的CD再生裝置21內,對CD24再生的狀態(tài)的簡化了的斜視圖。
圖4是表示在圖1的CD再生裝置21內,收存多個CD24的狀態(tài)的簡化了的斜視圖。
圖5A~5H是表示在圖1的實施形態(tài)的CD再生裝置21中,將CD24插入動作的簡化了的側面剖面圖。
圖6A~6F是表示在圖1的CD再生裝置21內,排出收存的CD24的順序的狀態(tài)的簡化了的側面圖。
圖7A~7F是表示在圖1的CD再生裝置21內,將再生了的CD24搬送到收存位置的動作的簡化了的側面圖。
圖8A~8I是表示在圖1的CD再生裝置21內,再生CD24的順序的簡化了的側面圖。
圖9A~9L是表示在圖1的CD再生裝置21內,交換收存在收存器23CD24進行再生動作的簡化了的側面圖。
圖10是表示在圖1的CD再生裝置21的殼體22的斜視圖。
圖11是表示除去圖10所示殼體的狀態(tài)的裝置部分的斜視圖。
圖12是圖11的裝置部分的正面圖。
圖13是圖11的裝置部分的平面圖。
圖14是圖11的裝置部分的右側面圖。
圖15是圖11的裝置部分的左側面圖。
圖16是圖11的裝置部分的背面圖。
圖17是圖17的滑動單元60的斜視圖。
圖18是圖17的滑動單元60的平面圖。
圖19是圖1的搬送裝置34的斜視圖。
圖20是表示齒輪裝置83、86、87的概要的簡化了的斜視圖。
圖21是構成圖1的收存器23的托架39的斜視圖。
圖22是圖21的托架39的平面圖。
圖23是圖21的托架39的仰視圖。
圖24A是圖21的托架39的正面圖,圖24B是圖22的托架39的右側面圖。
圖25A和圖25B是圖21的托架39的剖面圖,圖25C是圖21的托架39的部分端面圖。
圖26是將圖22的托架39疊層形成的收存器23的斜視圖。
圖27是圖26的收存器23的平面圖。
圖28是圖26的收存器23的正面圖。
圖29是圖26的收存器23的右側面圖。
圖30A是圖13的分割用滑動板56的斜視圖,圖30B是圖13的分割用滑動板56的斜視31是圖30A的分割用滑動板56a的側面圖。
圖32是用圖30A、圖30B的分割用滑動板56分割托架39間的狀態(tài)的簡化的斜視圖。
圖33是表示與圖1的浮動裝置27關聯(lián)的結構的分解斜視圖。
圖34是表示與圖1的分割裝置關聯(lián)的結構的斜視圖。
圖35A和圖35B是表示與圖34的推壓柄140關聯(lián)的結構的簡化了的平面圖。
圖35C是表示與圖34的推壓柄140關聯(lián)的結構的部分的剖面圖。
圖36A是使圖1的拾音器單元25升降位移的拾音器升降用滑動板150的結構的左側面圖,圖36B是圖11的底盤50的側板160的結構的左側面圖。
圖37是與圖11所示的底盤50關聯(lián)的基本的裝置部分的斜視圖。
圖38是圖36B所示的升降用滑動板54的結構的左側面圖。
圖39A和圖39B是傳遞來自圖11的升降電機52的驅動力的齒輪裝置180的左側面圖和正面圖。
圖40是圖1的CD再生裝置21的整體控制的電結構的殼體。
圖41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42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43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44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45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46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47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48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49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50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51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52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53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54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55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56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57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58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59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60是表示圖40的控制電路29的動作的時間圖。
圖61是現(xiàn)有技術的收存器23的結構的斜視圖。
以下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
圖1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形態(tài)的的車載用的CD再生裝置21的簡要的整體結構。殼體22作為車載用的設備,形成標準的被稱為1DIN的尺寸,即,寬約18cm、厚約5cm、縱向17cm。殼體22內設置作為收存裝置的收存器23,可以收存6枚盤狀的記錄媒體CD24。CD24的直徑約12cm,厚度約1.2mm,可以再生(playback)拾音器單元25所記錄的信息。收存器23通過作為選擇裝置的移動裝置26,可以進行整體的升降位移。浮動裝置27只使拾音器單元25相對于其它的部分呈機械浮動的狀態(tài),當CD24被裝在拾音器單元25上進行再生時,可以不受來自外部的振動的影響。當移動裝置26選擇一個收存位置時,收存器23被分割裝置28上下分割,可以在被分割的收存位置擴展間隔。在殼體22的側方,配置有構成控制電路29的電子電路基板,進行各部分的移動的控制。
拾音器單元(PU)25可以在由殼體22的底部支撐的滑動底板30上位移?;瑒拥装?0通過浮動裝置27,相對于殼體22的底部保持機械地浮起的狀態(tài)。控制電路29在進行CD24的再生時間以外,通過固定裝置31限制浮動裝置27的漂浮狀態(tài),使拾音器單元25不會獨立于殼體22內的其它部分浮動。
在殼體22的作為操作面的前板32上,形成用于進行插入或排出CD24的插排口33,在殼體22內與插排口33鄰接設置有搬送裝置34。搬送裝置34包括搬送滾筒35和支撐板36。從插排口33插入或排出的CD24被放置在支撐板36上,通過搬送滾筒35的旋轉被搬送。當在殼體22內進行CD24的搬送和再生時,用擋板裝置37封閉插排口33,可以防止另一CD24被誤插入。拾音器單元25具有保持CD24以使其轉動的轉盤38。
收存器23將后述的具有相同結構的、作為收存器23部件的托架39疊加,形成層疊的形狀。分割裝置28進入任意的收存器23部件間,擴展間隔,形成拾音器單元25能夠進入的空間。分割裝置28不但進行收存器23的分割,還將被分割的收存器23的收存器23部件的托架39沿疊層方向位移,并可以使拾音器單元25沿疊層方向產(chǎn)生位移。在轉盤38上設有用于保持CD24的卡緊裝置40。
圖2、圖3和圖4分別概要表示圖1所示CD再生裝置21的CD24的插入、再生或收存器23的收存的各動作的狀態(tài)。在圖2中,從殼體22的插排口33插入CD24,在搬送裝置34的搬送滾筒35和支撐板36之間夾持下,將CD24取入殼體22內。當CD24被取入殼體22內時,圖1的擋板裝置37封閉插排口33,變成使新的CD24不能插入的狀態(tài)。當CD24一旦被取入殼體22內后,搬送滾筒35向逆方向旋轉,將CD24推回,直到擋板裝置使其停止為止。從而使CD24可以在一定的位置確定位置。
圖3表示對于確定了位置的CD24,在其下方待機的拾音器單元25上升,將CD24卡緊裝在轉盤38上,在被分割的收存器23內移動的狀態(tài)。被插入的CD24在這種狀態(tài)下可以用拾音器單元25進行再生。
圖4表示在收存器23內的空間移動的拾音器單元25將裝在轉盤38上的CD24移動到構成收存器23的托架39的狀態(tài)。作為收存器23部件的托架39在放置在轉盤38上的CD24的下方待機,上升并托住CD24的周邊部,從轉盤38取下CD24。當將收存在收存器23內的CD24,移動至拾音器單元25的轉盤38并排出時,托架39下降,將收存的CD24移至轉盤38上。當收存進收存器23時,將CD24移至托架39上的拾音器單元25被從收存器23間的空間取出。在排出CD24時,將裝有在收存器23間從托架39取來CD24的拾音器單元25取出,移動到搬送裝置34側。
圖5A~圖5H、圖6A~圖6F、圖7A~圖7F、圖8A~圖8I、圖9A~圖9L分別表示本實施形態(tài)的CD再生裝置21進行CD24的插入、排出、收存、再生和轉換時的動作的概要。圖5A表示插入準備狀態(tài)。在搬送裝置24中,搬送裝置35下降,使將插入的CD24取入成為可能。在收存器23中,對于對應于被選擇的收存位置的托架39,其下側的托架39全部下降,擴展間隔,而被選擇的托架39的上側的托架39全部上升。在被選擇的托架39和其上方的托架39之間的空間收存CD24。拾音器單元25在搬送裝置34的出側的待機位置待機。
圖5B表示CD再生裝置21的用戶從圖1的插排口33插入一枚CD24的狀態(tài)。搬送裝置34的搬送滾筒35如圖5B所示,一旦將插入的CD24取入殼體22內,則如圖5D所示,沿逆方向搬送,進行位置的確定。如圖5C所示,將CD24取入后,圖1的擋板裝置37封閉。如圖5D所示,當將CD24沿逆方向搬送時,CD24的后端在圖1的擋板裝置37處停止,可以進行位置的確定。
對于在圖5D中被確定了位置的CD24,在圖5E中,拾音器單元25上升,將CD24裝在轉盤38上,獲取CD24。在轉盤38上設有卡緊裝置40,如圖5F所示,使卡緊裝置40動作,將CD24卡緊在轉盤38上。接著使拾音器單元25向插入方向移動,從搬送裝置34將CD24抽出,如圖5G所示,使CD24在收存器23內移動,在圖5H所示的再生(PLAY)狀態(tài)下,解除圖1的固定裝置31,拾音器單元25通過圖1的浮動裝置27成為機械浮游狀態(tài),進行CD24的信息的再生。
圖6A~圖6F表示從圖5H所示的再生狀態(tài)到排出CD24動作的過程。在圖6A的再生狀態(tài)下,雖然圖1的固定裝置31解除了固定狀態(tài),在圖6B中,使圖1的固定裝置31動作,停止圖1的浮動裝置27產(chǎn)生的浮游狀態(tài)。在圖6C中,將拾音器單元25從收存器23移動到搬送裝置34的出側的待機位置。在圖D中,使卡緊裝置40動作,解除轉盤38對CD24的卡緊狀態(tài)。在圖6F中,拾音器單元25在待機位置下降,搬送裝置34的搬送滾筒35也下降,將CD24保持在搬送滾筒35和支撐板36之間。從而將CD24從拾音器單元25送到搬送裝置34側。在圖6F中,搬送滾筒35旋轉,排出CD24。該排出動作在CD24從圖1的插排口33突出的狀態(tài)時停止,使CD再生裝置21的用戶可以取出CD24。
圖7A~圖7F表示將CD24收存進收存器23內的收存位置的收存動作。但是,將圖5H所示的再生狀態(tài)作為圖7A的再生狀態(tài)進行說明。當將從插排口33插入的CD24在收存器23內收存時,在從圖5A到圖5H的動作后,不進行再生,直接進行CD24的收存。在圖7B中,圖1的固定裝置31動作解除浮游狀態(tài)后,拾音器單元25和收存CD24的托架39上升。在圖7C中,由拾音器單元25d的卡緊裝置40產(chǎn)生的轉盤38對CD24的卡緊狀態(tài)被解除。在圖7D中,拾音器單元25向下方移動,CD24被從轉盤38上取下。在圖7E中,拾音器單元25移動至搬送裝置34的下方的位置,在圖7F中,被分割的收存器23全部下降,使得收存器23聚集成一個單元。
圖8A~圖8I表示排出收存在收存器23內的任意的CD24的動作順序。如圖8A所示,拾音器單元25位于搬送裝置34的下方,當從收存器23整體下降的狀態(tài),到收存需要排出的CD24的托架39被選擇時,如圖8B所示,包括被選擇的托架39,收存器23被分割為其上方的部分、和在被選擇的托架39的下方的部分。在圖8C中,拾音器單元25在被分割形成的收存器23的空間內移動。在圖8D中,拾音器單元25上升,將排出的CD24裝在轉盤38上。在圖8E中,使卡緊裝置40動作,將CD24卡緊在轉盤38上。在圖8F中,收存CD24的托架39下降,使CD24向轉盤38側移動。在圖8G中,包括裝有CD24的轉盤38的拾音器單元25從在收存器23間形成的空間移動至搬送裝置34的出側的待機位置。CD24被插入將搬送滾筒35托起的支撐板36。在圖8H中,解除卡緊裝置40導致的CD24在轉盤38上的卡緊狀態(tài),在圖8I中,使拾音器單元25下降,并使搬送滾筒35下降,將CD24保持在搬送滾筒35和支撐板36之間,從轉盤38除去CD24,使搬送滾筒35旋轉,排出CD24。在圖8I中,如果用戶從插排口除去CD24,則成為新的CD24可以插入的插入準備狀態(tài)。
圖9A~圖9L表示從對一個CD24再生的再生狀態(tài),到與收存器23內收存的其它的CD24進行交換的轉換動作。從圖9A到圖9F的動作,與從圖7A到圖7F的動作相同。從圖9G到圖9K的動作與從圖8A到圖8E的動作相同,在圖9L中,解除圖1的固定裝置31,拾音器單元25通過浮動裝置27機械浮游后,使收存被選擇的CD24的托架39下降,進行CD24的再生。因為解除了固定裝置31的固定,來自外部的振動通過浮動裝置27向拾音器單元25的傳遞很困難,可以在這種狀態(tài)下進行CD24的再生。但是,由于為了吸收振動,拾音器單元25和其它部分之間可能產(chǎn)生相對的位移,裝有CD24的拾音器單元25最好移動到使CD24不與周圍相碰的位置。
圖10表示圖1的CD再生裝置21的外觀。在前板32的插排口33的周圍,設置選擇按鈕41~46,可以指定在收存器23內收存的CD24的收存位置。對收存位置從下向上賦予號碼1~6,用選擇按鈕41~46指定對應的號碼。
圖11表示圖1的CD的再生裝置21中除去了殼體的裝置部分的結構。圖12、圖13、圖14、圖15及圖16表示從正面、上面、右側面、左側面和背面看去圖11的裝置部分的狀態(tài)。除去了殼體22的前板32側作為前方側,與前板32相對的側作為后方側,裝置的整體由底盤50支撐。在底盤50上配置前方側擋板裝置和搬送裝置,后方側配置收存器23。拾音器單元25在如圖13所示待機位置和進入收存器23內的位置之間前后移動,使轉盤38的中心位置位于底盤50的中心線51上。并從如圖13所示的待機位置使轉盤38側作為前端搖動位移,可以使轉盤38向搬送裝置34的下方移動。
在底盤50的橫向的兩側,作為沿前后往復移動的各種滑動板61而配置有進行收存器23的升降移動的移動裝置26、進行收存器23的分割的分割裝置28、及用于使拾音器單元25和固定裝置31動作的裝置。為了驅動滑動板61,在底盤50的后方的角部分別配置升降電機52和分割電機53。升降電機52使升降用滑動板54沿底盤50的前后方向移動,根據(jù)計數(shù)傳感器55計數(shù)的級數(shù)進行在收存器23的收存位置的選擇。對于升降電機52選擇的收存位置,由分割電機53驅動的分割用滑動板56產(chǎn)生作用,進行收存器23的分割。在底盤50的前方和后方分別設置表示分割用滑動板56和升降用滑動板54的原點位置的分割原點開關57和升降原點開關58。分割用滑動板56的位置由分割位置傳感器59檢測出。分割位置傳感器59是直線狀動作的可變電阻器,用模擬電壓表示位置而被使用。檢測輸出經(jīng)A/D變換,作為數(shù)字值進行處理。
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也用升降電機52驅動搬送滾筒35。搬送滾筒35在只進行CD24的插入或排出時下降并發(fā)生作用,而在其它的狀態(tài)下上升,因此為了使裝置簡化,搬送滾筒35一般由升降電機52驅動。當需要收存器23的升降位移時,使離合裝置動作,將其連接成將驅動力傳遞到升降用滑動板54。當分割用滑動板56位于原點位置時,本實施形態(tài)的離合裝置被連接成可以將來自升降電機52的驅動力傳遞到升降用滑動板54的狀態(tài)。當分割用滑動板56離開原點位置時,后述的離合裝置52切斷,以使來自升降電機52的驅動力不會傳遞到升降用滑動板54。
圖17表示為使拾音器單元25移動,在滑動底板30上形成滑動單元60的結構。圖18表示將滑動單元60相對于滑動底板30向后方移動狀態(tài)的俯視圖?;瑒訂卧?0主要有滑動板61和回旋板62。滑動板61相對于滑動底板30可以沿前方方向移動。回旋板62以設在基端側的回旋軸63為中心,前端的拾音器單元25相對于滑動板61畫弧一般回旋位移。在滑動板61上形成當回旋板62回旋位移時進行引導的圓弧狀導引槽64。在滑動底板30上形成L字形導引槽65,包括縱槽66和橫槽67。在回旋軸63上,形成與滑動底板30的L字形導引槽65接合的凸起68,在凸起68與L字形導引槽65的橫槽67接合時,設在回旋板62的凸起69與滑動板61的圓弧狀導引槽64接合,回旋板62進行回旋位移。當回旋板62的凸起68與L字形導引槽65的縱槽66側接合時,回旋板62不能進行超過此狀態(tài)的回旋位移,只能在縱槽66和凸起68接合的狀態(tài)下進行前后的移動。
在回旋板62上的拾音器單元25的移動,通過進給電機70驅動進給螺桿軸71進行。拾音器原點開關72檢測出拾音器單元25位于轉盤38側的原點位置。對于一般的拾音器單元,當拾音器單元到達原點位置時,進給電機70不再進行驅動。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在原點位置不使拾音器單元25進行機械的停止,而是繼續(xù)驅動進給電機70,可以解除卡緊裝置40的卡緊狀態(tài)。卡緊解除開關73檢測出卡緊狀態(tài)被解除。轉盤38被主軸電機74直接驅動旋轉。
滑動單元60通過滑動電機75的驅動,相對于滑動底板30移動?;瑒与姍C75設在滑動底板30上,滑動板61的移動位置分別通過滑動原點開關76、滑動完了開關77、和插排待機開關78檢測出。在滑動單元60,將來自滑動電機75的驅動力傳遞到滑動板61的齒輪裝置上,設有滑動裝置79,阻止傳遞過大的驅動力。滑動板61向前方的移動通過銷釘61a與插排裝置34的預定位置相接而停止。
圖19表示包括插排裝置34和擋板裝置37的開關裝置的結構。來自配置在后方的升降電機52和分割電機53的驅動力分別被傳遞到平齒輪80、81。由于插排裝置34的插排滾筒35通過上述的配置在后部側的升降電機52來驅動,在基端安裝有平齒輪80的驅動用的傳動桿82延長設置,其前端與齒輪裝置83連接。來自后方側的分割電機53的驅動力也通過在基端安裝有平齒輪81的傳動桿84而傳遞,使連接兩側的連接軸85旋轉驅動后,通過設在連接軸85兩側的齒輪裝置86、87,將分割用滑動板56在前后方向同等驅動。
開關裝置的擋板裝置37包括開關用滑動板88a、擋板用滑動部件88b、擋板部件88c。作為開關裝置,還包括開關銷釘89a,開關銷釘89a上關聯(lián)設置開關制動89b、和銷釘用滑動板89c。開關銷釘89在幅寬方向的兩側成對配置,其間隔比CD24的直徑小,可以防止另一CD24被插入。在最初插入和排出CD24時,為了不妨礙CD24的移動,開關銷釘89a通過與CD24相接的壓力離開CD24的移動范圍。在防止雙重插入時,開關銷釘89a通過開關制動89b阻止位移,即使與CD24相接也不離開,阻止CD24的移動。擋板部件88c如上所述,當對于插入的CD24,使插排滾筒35逆旋轉而確定位置時被利用。
與CD24的插入和排出相關聯(lián),還設有插入檢測開關90a、插入有無開關90b、插入完了開關90c、及排出完了開關90d。
滑動單元60的直線狀的移動,是通過滑動裝置79由聯(lián)動軸85將驅動力傳遞到滑動底板30的兩側方,通過具有相同的結構的齒輪裝置86、87進行。因為兩側被同時且均等地驅動,可以平滑地移動。
圖20表示圖19所示齒輪裝置83、86、87的概要。在傳動桿82的前端,設有構成用于驅動搬送滾筒35的齒輪裝置83的傘齒輪83a,將來自升降電機52的驅動力傳遞到傘齒輪83a和平齒輪83c。在傳動桿84的前端設有傘齒輪84a,將來自分割電機53的驅動力傳遞到傘齒輪84b和平齒輪84c。在連接軸85的右端側設有平齒輪85a、85b,在左端側設有平齒輪85c。來自分割電機54的驅動力從平齒輪84c通過插入了齒輪裝置86的軸86a的平齒輪86b傳遞到平齒輪85a。
平齒輪86b不固定在軸86a,可以以軸86a為中心自由旋轉。在齒輪裝置86的軸86a的兩端設有平齒輪86c和人字齒輪86d。左端側的齒輪裝置87包括以軸87a為中心自由旋轉的平齒輪87b、和在軸86a的兩端設置的平齒輪76c和人字齒輪87d,與右端側的齒輪裝置86有相同的結構。
當驅動力被傳遞到平齒輪85a時,連接軸85旋轉,通過平齒輪85b、85c,將驅動力分別傳遞到平齒輪86c、87c。該驅動力使人字齒輪86d、87d旋轉,沿前后方向驅動分割用滑動板56b、56a的齒條。在左端側的齒輪裝置87,通過傳動桿82傳遞的來自升降電機52的驅動力,通過平齒輪87b傳遞到搬送滾筒35的驅動裝置。
圖21、圖22、圖23、和圖24A、圖24B表示托架39的形狀。圖21是斜視圖,圖22是俯視圖,圖23是仰視圖,圖24A是正面圖,圖24B是右視圖。托架39大致為半圓弧狀。在托架39的內周側形成載置CD24的CD載置部91。為了保持使CD24只在水平姿勢時可以被載置在CD載置部91上,托架39可以在比半圓大的范圍載置CD24的周圍。在托架39的后方端側形成上浮防止凸起92,防止載置在CD載置部91上的CD24的上浮。在托架39的兩側,如后述那樣,形成用分割用滑動板56進行分割的分割用凸起93、94、95、96。在托架39的幅寬方向的兩側形成一對插通孔97、98。在托架39的表面的前方形成位置偏離防止用凸起99、100。
圖25A表示包括位置偏離防止用凸起99、100的剖面結構,圖25B表示包括上浮防止爪92的剖面結構,圖25C表示分割用凸起93、94、95、96的端面形狀。如圖25A所示,位置偏離防止用凸起99從托架39的表面凸起。在CD載置部91載置CD24的狀態(tài)下,從CD載置部91的托架39的表面開始的深度,比CD24的厚度大,以使CD24的表面不露出CD載置部91。在位置偏離防止用凸起99、100的里面?zhèn)?,形成凹?9a、100a,在將托架39疊層的狀態(tài)下,上側的托架39的凹部99a、100a,分別配合下側的托架39的位置偏離防止用凸起99、100,可以防止位置的偏離,且重疊時沒有間隙。
如圖25B所示,上浮防止爪92設置在與載置在CD載置部91的CD24有微小偏離的位置。當CD24從插入方向被推入時,CD24的表面與上浮防止爪92接觸,阻止不從CD24載置部91脫落。即,上浮防止爪92只有當CD24的側面被推壓在托架39的壁面上時,才具有覆蓋一部分表面的形狀。在上浮防止爪92的里面?zhèn)纫残纬砂疾?2a,可以防止將托架39層疊時產(chǎn)生的間隙。
如圖25C所示,分割用凸起93、94、95、96的端面形狀是底邊在上的三角形。這樣,在層疊的托架39的分割用凸起93、94、95、96間,分割用滑動板61的前端可以進入并擴大間隔。
圖26、圖27、圖28和圖29表示將托架39疊層形成收存器23的狀態(tài)。圖26為斜視圖,圖27為俯視圖,圖28為正面圖,圖29為右視圖。
收存器23包括通過升降用滑動板54升降位移的底板101、在底板101上豎直設置的一對升降導引102、103、在插通孔97、98分別插通升降導引102、103的6個托架39、和頂板104。頂板104除了具有中心部的缺口105,大體形成矩形形狀,可以壓緊載置在最上層的托架39上的CD24上。在矩形形狀的四個角上,分別形成與托架39的分割用凸起93~96對應的分割用凸起106~109。
頂板104上設有升降導引102、103插通的插通孔110、111、和與最上層的托架39的位置偏離防止用凸起99配合的位置偏離防止孔112、113。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為了收存多層的CD24,可以使用相同的托架39。在底板101的兩側方,設有與在升降用滑動板54形成的階梯狀的槽接合、進行升降位移的銷釘114、115、116、117。
在頂板104的兩側,設有彈簧支架118、兩側的彈簧支架118分別與細長螺旋彈簧119連接,在底板101的中央,掛住螺旋彈簧119的前端。因為螺旋彈簧119全長很長,即使收存器23被分割,全長為伸長狀態(tài),或收存器23封閉伸長變小,使收存器23封閉的力的差很小。在螺旋彈簧119的彎曲部設有滑輪,可以使方向變化平滑。
圖30A、圖30B、圖31表示可以在任意的位置分割收存器23的分割用滑動板56的形狀。圖30A表示右側的分割用滑動板56a,圖30B表示左側的分割用滑動板56b。在分割用滑動板56上,前后方向分開,分別形成2組的上側凸輪部(cams)120和下側凸輪部121。分割收存位置的托架39的分割用凸起93~96沿上側凸輪部120的斜面上升。在分割托架39的下側的托架通過下側凸輪部121抑制上升。沿上側凸輪部120的斜面上升的分割用凸起93~96,通過分離部122分離為收存位置的托架39和其上方的托架39。當選擇最上層的托架39時,頂板104的分割用凸起106~109被分離部122分離。下側的托架39通過阻止部123的彈簧的效果進一步被壓緊。分割用滑動板56在前后方向的移動,是通過圖20所示齒輪裝置86、87內的人字齒輪86d、87d,驅動在分割用滑動板56的前方的上部設置的齒條124來進行的。
在分割用滑動板56的上方形成彈簧支架125,在側方豎直設置銷釘126,該彈簧支架125用于和使如圖17所示滑動單元60升降位移的裝置聯(lián)動。與圖35A和圖35B相關聯(lián),如后述所示,與壓緊CD24防止脫落的裝置相關聯(lián),在分割用滑動板56a的前端設有壓緊解除樣板127,其中,CD24在被分割的收存器23的下方。
在圖31中,用參照符號93a1、93a2、…94c4等表示分割用凸起93、94和分割用滑動板96a的移動位置的關系。表示分割用凸起的93和94后的″a″、″b″、″c″分別與被選擇的托架39上的托架39對應。當被選擇的托架39是最上層的托架39時,其上為頂板104。當被選擇的托架39是最下層的托架39時,其下為底板101。最后的數(shù)字″1″、″2″、″3″、″4″與收存器23的分割狀態(tài)對應。
參照圖5~圖9,″1″是收存器23分別的狀態(tài),與圖7F、圖8A、圖9F、圖9G對應?!?″是與圖7B~圖7E、圖8B~圖8E,圖9B~圖9E、和圖9H~圖9K對應的分割狀態(tài)?!?″與是圖5H、圖6A、圖7A、圖9A、和圖9L對應的狀態(tài)?!?″是與圖5A~圖5G、圖6B~圖6F、和圖8F~圖8I對應的狀態(tài)。
圖32表示將用上側凸輪部120和下側凸輪部121分割托架39的凸起93~96的狀態(tài)。通過使用這樣的分割用滑動板56,如圖5~圖9所示的收存器23可以進行升降位移。
圖33表示滑動底板30的滑動裝置的概要。浮動裝置27包括設在底盤50的減振器130、從滑動底板30側插入減振器130的銷釘131、配置在減振器130和銷釘131的外側的彈簧132。固定軸133和固定片134從滑動底板30向底盤50側突出。在固定片134上,形成固定用缺口135。設在底盤50的固定裝置31限制固定軸133,使與厚度垂直的面、即水平面內的相對位移停止,利用固定片134的固定用缺口135限制拾音器單元25的升降位移。
與固定裝置31靠近而設置的推壓柄140,用于將被分割的收存器23的下方部分的CD24向插入方向推壓。推壓柄140通過彈簧141推壓CD24的上面和側面。當收存器23未被分割時,推壓被解除。將收存器23分割的高度為一定,由收存器23整體的升降位移決定分割的托架39的位置。因此,推壓柄140可以相對于被分割的收存器23的下方側的最上層的CD24進行推壓。
圖34表示構成圖1的分割裝置28的主要部分的配置。在底盤50的兩側,配置向前后方向聯(lián)動移動的分割用滑動板56。分割用滑動板56的右側用56a,左側用56b表示,總稱時單用符號56表示。與分割用滑動板56關聯(lián),在底盤50的靠近前部處配置推壓柄140。推壓柄140通過彈簧141從前方阻止收存在托架39內的CD24,使CD24不脫落,其中,該托架39構成位于下側的被分割的收存器23。當分割用滑動板56移動到最前方的位置,收存器23的分割被解除時,推壓柄140對收存器23的推壓也被解除。
圖35A、圖35B、圖35C表示與推壓柄140的動作相關的結構。如圖35A所示,分割用滑動板56a向后方移動,推壓解除樣板(cam)127離開時,推壓柄140為推壓狀態(tài)。如圖35B所示,當分割用滑動板56a回到原點位置時,推壓解除樣板127作用,推壓柄140的推壓狀態(tài)被解除。對推壓柄140的解除動作,通過解除柄142進行。當解除柄142的一端側的銷釘143被推壓解除樣板127引導,驅動解除柄142向左側移動時,另一端側的銷釘144使推壓柄140產(chǎn)生解除推壓力的角位移。
圖35C表示從圖35A的切斷面線C-C看去推壓柄140的剖面形狀。在推壓柄140與CD24的周邊部接觸的部分分別形成上面推壓柄145和側面推壓柄146。
圖36A、圖36B表示與分割用滑動板56聯(lián)動,使拾音器單元25的滑動底板30升降位移的拾音器升降用滑動板150關聯(lián)的結構。圖36A表示拾音器升降用滑動板150自身,圖36B表示從安裝有升降用滑動板150的底盤50的左側方看去的狀態(tài)。
如圖36A所示,在拾音器升降用滑動板150上,形成用于使滑動底板30升降位移的拾音器升降用槽151。拾音器升降用滑動板150由銷釘152引導沿前后方向移動。聯(lián)動槽153與分割用滑動板56的銷釘126接合,當分割用滑動板56后退一定程度時聯(lián)動后退,在上方形成的齒條154與人字齒輪86d、87d咬合,可以繼續(xù)向后方移動。在拾音器升降用滑動板150上,設有用于在分割用滑動板56的彈簧支架125間掛住螺旋彈簧的彈簧支架155。
如圖36B所示,拾音器升降用滑動板150被裝在底盤50的側板160上。在側板160上形成作為樣板的滑動槽161,與拾音器升降用滑動板150的銷釘152接合,引導拾音器升降用滑動板150的前后方向的移動。在拾音器升降用滑動板150的下方裝有升降用滑動板54。
拾音器升降用滑動板150也可以和分割用滑動板56一體化。此時,將拾音器升降用槽151在分割用滑動板56上形成。如像本實施形態(tài)那樣成不同體的,可以使在前后方向必要的長度變短。
圖37表示裝在底盤50上的基本的升降用滑動板54的驅動機構,圖38表示升降用滑動板54自身的結構。升降用滑動板54的兩側在底盤50的前方通過聯(lián)動柄170機械連接。如果一方前進則另一方逆方向移動,即向后退。聯(lián)動柄170可以在中央的支軸171的周圍搖動位移。左側的升降用滑動板54,經(jīng)過傘齒輪172通過從升降電機52向人字齒輪173傳遞的驅動力進行前后方向的移動。
如圖38所示,在升降用滑動板54形成階梯槽174,并與收存器23的底板101的銷釘114、115、116、117卡合。階梯槽174作為樣板,使收存器23整體升降位移。將由升降位移分割的托架39間調整為分割用滑動板56的前端的高度,而進行選擇。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選擇的是分割的位置的上方的托架39,但也可以選擇下方的托架39。
圖39A、圖39B表示位于升降電機52和圖37所示傘齒輪172間的齒輪裝置180。圖39A是從左側看去的狀態(tài),圖39B表示從正面看去的狀態(tài)。裝在升降電機52的輸出軸的蝸輪181向傘齒輪183傳遞驅動力。齒輪裝置180中設有行星齒輪182,可以斷開向傘齒輪183的驅動力的傳遞。當離合桿184的前端的銷釘185被分割用滑動板56b的前端壓緊時,傘齒輪183的咬合狀態(tài)被解除,行星齒輪182產(chǎn)生位移。只要銷釘185不被分割用滑動板56b的前端壓緊,彈簧186將來自行星齒輪182的驅動力傳遞到傘齒輪183,保持傘齒輪172通過傘齒輪172驅動升降用滑動板54的狀態(tài)。
升降用滑動板54的驅動被停止的分割用滑動板56b的移動狀態(tài),與圖31的參照符號93a3、93b4、93c4、94a4、94b4、94c4相當,收存器23被分割,且被選擇的的托架39從轉盤38的位置向下降。只有拾音器升降用滑動板150在分割電機54的驅動力下從該位置開始移動,使拾音器單元25升降位移。
圖40表示由圖1的控制電路29控制CD再生裝置21的各個部分的電結構。控制電路30包括微型計算機,根據(jù)預先設定的程序進行各種動作。根據(jù)包含設在前板32的選擇按鈕41~46等的輸入開關190的指示,決定進行哪種動作。
圖41~圖60表示圖30的控制電路29的控制動作。電機可以在順時針(CW)和反時針(CCW)方向進行方向切換。分割位置傳感器59的輸出值,用數(shù)據(jù)變換后的16進制數(shù)表示,并附加″h″。另外,″const.″、″inc.″和″dec.″分別表示值為一定、增加或減少。
圖41表示從浮動裝置27使包括拾音器單元25的滑動底板30在底盤50上浮動的狀態(tài)開始,到CD24回到收存器23的托架39為止的動作的控制表。在動作開始時刻S,如圖9A所示,用分割電機53以反時針(CCW)驅動分割用滑動板56,使向下方移動的托架39上升,使被分離部122推向下方的托架39上升,并解除固定裝置31的固定,重回浮動狀態(tài)。圖42表示解除CD24的卡緊裝置40的卡緊狀態(tài),使滑動單元60下降,從轉盤38取下CD24的動作的順序。圖43表示將滑動單元60從收存器23內取出到待機位置,使其退出動作的控制順序。圖44表示拾音器單元25退出收存器23外部,被分割而形成的收存器23的空間由于分割用滑動板56的移動而封閉,收存器23全部密封,分割結束狀態(tài)的動作順序。圖45表示通過升降用滑動板54,收存器23整體升降位移的動作順序。使升降用滑動板54移動,選擇收存器23內的一個收存位置。如果根據(jù)計數(shù)傳感器55的輸出確定了選擇的收存位置,則停止升降電機52。根據(jù)圖41至圖45的控制,可以進行圖7A至圖7F,或圖9A至圖9F的動作。
圖46表示分割用滑動板56進行收存器23的分割時的控制動作。圖47表示將拾音器單元25插入被分割的收存器23的空間的動作。圖48表示使插入收存器23內的拾音器單元25的轉盤38上升,將CD24裝在轉盤38上的動作。圖49表示使卡緊裝置40動作,將CD24卡緊在轉盤38上,解除固定裝置31的固定,通過浮動裝置27使滑動底板30上的拾音器單元25等為浮游狀態(tài)的動作的控制。通過圖46至圖49的控制進行圖9G至圖9L的動作。
圖50表示從CD24在收存器23內在轉盤38上卡緊的狀態(tài),到使收存CD24的托架39下降的動作的控制。圖51表示在轉盤38上卡緊的CD24,使用拾音器單元25移動到待機位置的搬送的動作。圖52表示在拾音器單元25的位置被確定為待機位置的狀態(tài)下,解除卡緊裝置40產(chǎn)生的CD24在轉盤38上的卡緊狀態(tài),使滑動單元60下降,并使搬送滾筒35下降,在搬送裝置34內保持CD24,將轉盤38從CD24的搬送路徑向下退開動作的控制。圖53表示驅動搬送滾筒35,將CD24外部向排出動作的控制。在以上說明的圖40至圖43的控制對應于圖6A至圖6F的順序。
圖54表示將從插排口33插入的CD24通過搬送滾筒35取入內部的動作控制。圖55表示向逆方向驅動插排滾筒35,進行CD24的待機位置的位置確定的動作。圖56表示對于確定了位置的CD24,使拾音器單元25上升,將CD24裝在轉盤38的動作控制。圖57表示通過移動拾音器單元25,將由卡緊裝置40卡緊在轉盤38上的CD24搬送到收存器23內的空間的動作控制。在以上說明的圖44至圖57的控制下,進行圖5A至圖5G的動作。
圖58表示由固定裝置31固定滑動底板30,使拾音器單元25的轉盤38上升的動作控制。圖59和圖60分別表示對轉盤38進行CD24的卡緊動作、和解除卡緊的動作。如上所述,卡緊裝置40對CD24的卡緊動作,通過使拾音器單元25卡緊移動的進給電機70來進行。因此,在卡緊裝置40的控制中,拾音器原點開關72、卡緊解除開關73作為輸入使用。在以上說明的實施形態(tài)中,對圓盤狀的記錄媒體的CD24進行了說明,但DVD等其它的圓盤狀記錄媒體也同樣適用于本發(fā)明。而且,對于MD等的記錄媒體再生收存在盒或卡內的記錄媒體,也同樣適用于本發(fā)明。另外,因為CD24幾乎以水平姿勢處理,所以使收存和搬送變得簡單,但也可以用其它的姿勢進行處理。
作為記錄媒體,不但可以使用再生專用的CD24,也可以使用能記錄信息的CD-R和CD-RW。這種可以寫入的記錄媒體,可以作為個人計算機的信息記錄媒體使用。如果使用本發(fā)明,在內裝于個人計算機等的殼體內,或在外部連接的情況下,可以使收存多個記錄媒體的再生或再生記錄裝置小型化,且能將記錄媒體一枚一枚地插入和排出。
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主要特征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其它的各種形式的實施。因此上述實施例僅為舉例說明,本發(fā)明的范圍為權利要求的范圍,不限定于說明書的內容。
對屬于權利要求的范圍的變形和變更,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具有多個沿記錄媒體的厚度方向配置的、收存各個大致為板狀的記錄媒體的收存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內裝收存裝置,具有使記錄媒體單個插入或排出的插排口;多個托架,配置在各收存位置,可以分別托持記錄媒體,可在任意的收存位置間沿該厚度方向進行分割;再生裝置,進行記錄在記錄媒體上的信息的再生,該再生裝置可進入由分割托架形成的空間,可以與托架間交換記錄媒體,并移動到插排口附近,與插排口間交換記錄媒體。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割部件,進入托架間,其進入方向與上述再生裝置進入上述托架的收存位置間的移動方向相同,由此將托架間的間隔分開形成空間;選擇裝置,使上述多個托架整體沿上述厚度方向移動,選擇分割部件進入托架間的位置;分割裝置,使該分割部件進入托架間,由此分割該托架。
3.根據(jù)權利要求2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部件在托架的兩側成對設置。
4.根據(jù)權利要求2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記錄媒體為盤狀,上述托架大致為半圓弧狀,其以大致水平的姿勢收存記錄媒體,在上述再生裝置的進入方向開口,并形成與上述分割部件接合而分割收存裝置的分割導引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3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裝置具有驅動源,驅動上述成對設置的分割部件同時進入上述托架間。
6.根據(jù)權利要求5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裝置具有有相同結構的傳遞裝置,該傳遞裝置從上述驅動源將驅動力傳遞到上述成對設置的分割部件。
7.根據(jù)權利要求2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使上述多個托架靠近上述疊層方向的一側的彈簧。
8.根據(jù)權利要求2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部件具有推壓部,所述推壓部彈性推壓,在上述分割部件進入上述托架間而擴展間隔時和托架的接觸部分中的、與其中一個被分割的托架相接觸的部分。
9.根據(jù)權利要求2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裝置使上述分割部件移動,使得位于上述被分割空間上述一方的托架,當上述再生裝置進入該空間后,在疊層方向產(chǎn)生位移。
10.根據(jù)權利要求2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部件具有凸輪面,通過上述分割部件在進入方向的移動,使上述空間的一方和另一方的托架在上述疊層方向產(chǎn)生位移。
11.根據(jù)權利要求2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部件具有使上述再生裝置在上述疊層方向產(chǎn)生位移的樣板。
12.根據(jù)權利要求2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裝置具有與上述分割部件對上述托架間的分割動作聯(lián)動、使上述再生裝置在上述疊層方向產(chǎn)生位移的樣板部件。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頂板,該頂板被配置成覆蓋上述厚度方向的一端側的托架,具有在排出記錄媒體的方向開口的缺口。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3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托架在托持記錄媒體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防止脫落的爪,只有當記錄媒體的側面被推向托架時,上述爪覆蓋記錄媒體的一部分表面。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3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將上述頂板和上述多個托架向疊層方向的另一側靠近的彈簧。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彈簧是細長形狀的螺旋彈簧,該彈簧的兩端裝在上述頂板上,上述彈簧的中間部被卷繞成包含上述疊層的托架的外側和上述殼體的底板。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3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推壓部件,在分割上述托架的層間時,至少在分割空間將上述疊層方向的另一側的記錄媒體向托架推壓。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分割裝置,與上述推壓部件的推壓聯(lián)動,進行上述托架的層間的分割。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8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裝置包括進出該托架間而擴展間隔的分割部件。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7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推壓部件被設置成推壓上述殼體內預定位置的記錄媒體;上述疊層的托架和頂板在疊層方向位移,使得作為推壓對象的記錄媒體的收存位置可以被選擇。
21.根據(jù)權利要求17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推壓部件具有可以推壓記錄媒體的側面、在推壓時至少覆蓋記錄媒體的上面的一部分的形狀。
22.根據(jù)權利要求19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托架具有在一個方向開口、將被收存的記錄媒體在超過半周的范圍收存的壁面。
23.根據(jù)權利要求22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托架沿著用于托持所載置的記錄媒體的外周部設有凸起。
24.根據(jù)權利要求13記載的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托架在上述記錄媒體的載置范圍外在疊層方向的一個面上形成有凸起,在另一面上形成有當托架疊層時與在另一側疊層的托架的凸起配合的凹部,上述頂板具有疊層時與最上層的托架的該凸起或該凹部配合的凹部或凸起。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記錄媒體的收存裝置,設在CD再生裝置的殼體內的收存器,是將同一結構部件的托架疊層而形成,各托架上可收存CD,CD可從插排口分別插入和排出,移動裝置使收存器整體升降位移,分割裝置將由升降位移選擇的收存器的托架間的間隔分開,形成拾音器單元和轉盤可以進入的空間,用相同結構的部件形成可收存多個記錄媒體的收存器,在任意的收存位置進行分割。
文檔編號G11B17/22GK1244014SQ99111068
公開日2000年2月9日 申請日期1999年7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7月30日
發(fā)明者藤本文彥 申請人:富士通坦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