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記錄帶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帶盤可旋轉地容納在殼體的內部的記錄帶盒,諸如磁帶等記錄帶卷繞在所述帶盤上。
背景技術:
迄今為止,已經公知這種一種記錄帶盒即,諸如磁帶等記錄帶卷繞在由合成樹脂制成的帶盤上,并且?guī)ПP單獨容納在殼體中,其中所述記錄帶主要用作用于計算機等的數(shù)據(jù)記錄再現(xiàn)介質(數(shù)據(jù)備份)。該帶盤包括大致呈圓筒形的盤芯,記錄帶卷繞在所述盤芯上;以及上凸緣和下凸緣,其設置在所述盤芯的兩個軸向端部處。當不使用記錄帶盒時,制動部分使帶盤處于旋轉鎖定狀態(tài),并且所述帶盤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容納在所述殼體中即,諸如螺旋彈簧等推壓部分向殼體的底板側擠壓帶盤。因此,如果例如使用者意外地掉落記錄帶盒,則由于作用于殼體上的碰撞力而使帶盤克服上述推壓力而朝向殼體的頂板側移動。如果帶盤相對于殼體傾斜,則上凸緣的外周邊緣部分可能會與殼體的頂板的內表面接觸并且向其記錄帶側變形,并且在記錄帶的寬度方向端部處可能發(fā)生諸如“邊緣折疊”等損壞。因此,迄今已經提出了這樣一種帶盤(例如,參見美國專利No. 5,734,540的說明書)即,在殼體的頂板的內表面上設置有突出部,并且如果帶盤由于掉落等引起的碰撞而相對于殼體傾斜時,則盤芯的上端部與該突出部接觸。因此,上凸緣的外周邊緣部分不大可能與殼體的頂板的內表面接觸。然而,在美國專利No. 5,734,540的說明書中引述的帶盤中,未設有用于對帶盤沿其徑向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的位置調節(jié)部分。因此,如果帶盤受到由于掉落等引起的碰撞,則盤芯的上端部可能沒有按照期望的那樣與突出部接觸。也就是說,在美國專利No. 5,734,540 的說明書中引述的帶盤中,不可能完全排除頂部的上凸緣的外周邊緣部分與殼體的頂板的內表面接觸的可能性。而且,在美國專利No. 5,734,540的說明書中引述的帶盤中,由于未設有對帶盤沿徑向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的位置調節(jié)部分,如果帶盤受到由于掉落等引起的碰撞,則上凸緣和下凸緣的外周邊緣部分可能與限定帶盤的容納區(qū)域的內壁接觸。也就是說,在美國專利 No. 5,734,540的說明書中引述的帶盤中,上凸緣和下凸緣的外周邊緣部分由于與內壁接觸而朝向其記錄帶側變形,并且可能會對記錄帶的寬度方向端部造成損壞。
發(fā)明內容
因此,考慮到上述情況,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這樣一種記錄帶盒即使殼體受到碰撞,所述記錄帶盒也能夠防止帶盤的凸緣與殼體的內表面接觸。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的記錄帶盒包括帶盤,其包括在外周表面上卷繞有記錄帶的大致圓筒狀的盤芯以及設置在所述盤芯的兩個端部處的凸緣;殼體,其容納所述帶盤;推壓部分,其朝向所述殼體的底板側推壓所述帶盤;位置調節(jié)部分, 其形成在所述殼體的頂板的內表面上并且插入到所述盤芯中并調節(jié)所述帶盤的徑向位置; 以及防護突出部分,其形成在所述殼體的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上,其中,當所述帶盤相對于所述殼體傾斜時,在所述凸緣抵接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之前,所述盤芯的一端部抵接所述防護突出部分,從而防止所述凸緣抵接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并且所述防護突出部分形成為這樣所述防護突出部分的徑向外側端表面處于沿所述徑向與所述盤芯的所述外周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如果由于掉落等導致碰撞力施加到所述殼體上,則由所述位置調節(jié)部分來調節(jié)所述帶盤的徑向位置。因此,所述凸緣的外周邊緣部分不與限定帶盤容納區(qū)域的內壁接觸。此外,即使帶盤由于碰撞力而相對于所述殼體傾斜,所述盤芯的所述一端部與所述防護突出部分可靠地接觸。因此,所述凸緣的外周邊緣部分不與殼體的頂板內表面接觸。因此,不會出現(xiàn)如下問題凸緣的外周邊緣部分朝向記錄帶側變形并且損壞記錄帶的寬度方向端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一種記錄帶盒包括帶盤,其包括在外周表面上卷繞有記錄帶的大致圓筒狀的盤芯以及設置在所述盤芯的兩個端部處的凸緣;殼體,其容納所述帶盤;推壓部分,其朝向所述殼體的底板側推壓所述帶盤;位置調節(jié)部分,其形成在所述殼體的頂板的內表面上并且插入到所述盤芯中并調節(jié)所述帶盤的徑向位置;以及防護突出部分,其形成在所述殼體的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上,其中,當所述帶盤相對于所述殼體傾斜時,在所述凸緣抵接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之前,所述盤芯的一端部抵接所述防護突出部分,從而防止所述凸緣抵接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并且所述防護突出部分形成為這樣所述防護突出部分的徑向外側端表面處于相對于所述盤芯的所述外周表面更靠近所述徑向內側的位置。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如果由于掉落等導致碰撞力施加到所述殼體上,則由所述位置調節(jié)部分來調節(jié)所述帶盤的徑向位置。因此,所述凸緣的外周邊緣部分不與限定帶盤容納區(qū)域的內壁接觸。此外,即使帶盤由于碰撞力而相對于所述殼體傾斜,所述盤芯的所述一端部與所述防護突出部分可靠地接觸。因此,所述凸緣的外周邊緣部分不與殼體的頂板內面接觸。因此,不會出現(xiàn)如下問題凸緣的外周邊緣部分朝向記錄帶側變形并且損壞記錄帶的寬度方向端部。根據(jù)第三方面的記錄帶盒為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所述記錄帶盒,其中,所述防護突出部分由以放射狀延伸的多個肋構成。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無論所述帶盤相對于所述殼體沿哪個徑向傾斜,所述盤芯的所述一端部與所述防護突出部分可靠地接觸。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所述凸緣的外周邊緣部分與殼體的頂板的內表面接觸。根據(jù)第四方面的記錄帶盒為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記錄帶盒, 其中,所述殼體由樹脂材料形成,并且在所述殼體的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上位于所述位置調節(jié)部分的所述徑向內側處形成有抑制部分,所述抑制部分抑制由于在成型時樹脂收縮而導致所述位置調節(jié)部分的傾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可以精確地形成位置調節(jié)部分。因此,所述盤芯的所述一端部可以與所述防護突出部分更可靠地接觸,并且可以更加可靠地防止所述凸緣的外周邊緣部分與殼體的頂板的內表面和限定帶盤容納區(qū)域的內壁接觸。根據(jù)第五方面的記錄帶盒為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記錄帶盒, 其中,在相對于所述防護突出部分的所述徑向外側處,所述殼體的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形成為剖面呈大致錐形的形狀,以使所述殼體內部的空間朝向所述徑向外側擴寬。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可以可靠地防止所述凸緣的外周邊緣部分與殼體的頂板的內表面接觸。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提供這樣一種記錄帶盒即使受到碰撞,所述記錄帶盒也可以防止帶盤的凸緣與殼體的內表面接觸。
基于下列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其中圖1為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的示意性透視圖;圖2為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的示意性分解透視圖;圖3為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的上殼體的示意性仰視圖;圖4為示出設置在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的上殼體處的位置調節(jié)部分和防護突出部分的示意性側面剖視圖;圖5為示出在不使用時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側面剖視圖;圖6為示出當受到碰撞時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側面剖視圖;圖7為示出在不使用時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側面剖視圖;圖8為示出當受到碰撞時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側面剖視圖;以及圖9為示出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的上殼體的內表面的示意性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圖中所圖示的實例來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為了便于描述起見,在圖1中將記錄帶盒10裝載到驅動裝置(未示出)中的方向由箭頭A表示,并且該方向用作記錄帶盒10的向前方向(前側)。與箭頭A的方向正交的箭頭B的方向為向右方向(右側),并且與箭頭A和箭頭B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由箭頭C表示并且用作記錄帶盒 10的向上方向(上側)。首先,說明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10。如圖1和圖2中所示,該記錄帶盒10被構造為具有可旋轉地容納在殼體12中的單個帶盤20。作為信息記錄再現(xiàn)介質的諸如磁帶等記錄帶T卷繞在帶盤20上。殼體12形成為在俯視圖中大致呈矩形形狀。下面詳細地說明帶盤20。殼體12由裝配并接合到一起的上殼體14的周壁14B和下殼體16的周壁16B構成。在俯視圖中看,上殼體14和下殼體16在右前角部分處被斜向地切除,所述右前角部分為在將殼體裝載到驅動裝置中的方向上的前端側上的角部中的一個。因此,容納帶盤20的容納空間形成在殼體12的內部。上殼體14的周壁14B和下殼體16的周壁16B的切除角部分用作用于抽出記錄帶 T的孔18。導銷22聯(lián)接至通過孔18而抽出的記錄帶T的自由端。導銷22由驅動裝置(未示出)的抽出部分錨固(卡合)并被操作以被拉出。在導銷22的兩個端部處形成環(huán)狀凹槽22A,導銷22的兩個端部從記錄帶T的寬度方向端部伸出。環(huán)狀凹槽22A形成為使得抽出部分的鉤形件等可以與環(huán)狀凹槽22A卡合。 因此,當抽出記錄帶T時,鉤形件等不碰觸到記錄帶T并且不損壞記錄帶T。在殼體12的孔18的內側上,一對上下銷保持部分M設置在殼體12的內部。銷保持部分M定位并保持導銷22。銷保持部分M形成為大致半圓形形狀并且將導銷22的兩個端部以豎立狀態(tài)保持在凹部24A中。銷保持部分M的供記錄帶T抽出的一側是敞開的并且用作供導銷22進入和離開的入口 /出口孔。板簧25固定地布置在銷保持部分M的附近,并且板簧25的基部裝配到設置在前壁12A(該前壁為周壁14B和16B的外表面朝向箭頭A的方向的部分)的內表面上的彈簧保持部分27和凹槽部分23中。板簧25的分叉遠端部與導銷22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中的每一個卡合,以便將導銷22保持在銷保持部分M中。當導銷22進入或離開銷保持部分M 時,板簧25的遠端部適當?shù)貜椥宰冃尾⑶以试S導銷22移動。齒輪孔沈大致形成在下殼體16的中部,用于將帶盤20的帶盤齒輪77暴露到外部(參見圖4)。帶盤齒輪77與驅動裝置(未示出)的驅動齒輪嚙合,并且?guī)ПP20被驅動而在殼體12的內部旋轉。環(huán)狀肋26A設置為在齒輪孔沈的周緣部分處向殼體12中(向上)突出。環(huán)狀肋26A用于在不使用記錄帶盒10時定位帶盤20。容納帶盤20的區(qū)域由游動限制壁28限定,游動限制壁28設置為從上殼體14的頂板14A的內表面和下殼體16的底板16A的內表面部分地突出,并且游動限制壁28用作沿著與齒輪孔26同心的圓形路徑(圓周)的內壁。帶盤20容納在游動限制壁觀的內側處并且被保持以防止松動。袋狀部分28A設置在下殼體16上,與游動限制壁觀的在孔18附近的端部連接。 在袋狀部分28A中形成有位置調節(jié)孔。在下殼體16的左前角部分的內部,在距游動限制壁觀一定距離處設置有袋狀部分四。在袋狀部分四中形成呈長孔的位置調節(jié)孔。袋狀部分 28A和四布置在沿箭頭B的方向的一條直線上。在殼體12的下表面?zhèn)忍幍奈恢谜{節(jié)孔的周圍(其為與袋狀部分28A和四具有相同板厚度或者略厚的區(qū)域)用作相對于驅動裝置在高度(上下)方向上實現(xiàn)定位的基準面。除了與袋狀部分28A連接的端部之外,下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觀與周壁16B連接。因此,游動限制壁觀將帶盤20的容納區(qū)域(容納空間)與帶盤20的外部分隔開。上殼體14的游動限制壁觀類似地(上下對稱地)與周壁14B連接,并且將帶盤20的容納區(qū)域(容納空間)與帶盤20的外部分隔開。通過這種結構,可以提高殼體12的強度,并且可以提高帶盤20的容納區(qū)域的防塵性能。下殼體16的游動限制壁觀的位于殼體12的后側處的外周表面通過連接肋66和 68與后部內表面16C —體連接。連接肋66和68形成為以殼體12的前后方向為縱向的平板形狀。連接肋66和連接肋68形成為在左右方向(左右對稱地)以預定間隔而隔開。連接肋66和68以相同的方式形成在上殼體14上(上下對稱)。下螺絲凸起部60在設置有袋狀部分四的一側設置在前壁12A和游動限制壁28 之間的預定位置處,并且下螺絲凸起部60在上殼體14側形成一對上下螺絲凸起部。上螺絲凸起部62和下螺絲凸起部64設置在下殼體16的后部內表面16C的兩個左右端部與左壁12C和右壁12B之間的角部分處的預定位置處,并且在上殼體14側形成幾對下螺絲凸起部和上螺絲凸起部。這幾對上下螺絲凸起部60、62和64穿透下殼體16,但是不穿透上殼體 14。一對上下短的傾斜壁部30設置在殼體12的前壁12A的右端部處。傾斜壁部30限定孔18的前邊緣部分。傾斜壁部30形成為沿著孔18的開口表面彎曲。當孔18閉合時,后面要說明的在俯視圖中呈大致圓弧形狀的門50的遠端插入到傾斜壁部30的內側。因此, 傾斜壁部30形成防塵壁,從而不形成灰塵等可通過其侵入的間隙。一對上下螺絲凸起部32 在傾斜壁部30的左方附近設置在前壁12A的內部。在殼體12的右壁12B (其為周壁14B和16B的外表面朝向箭頭B的方向的部分) 的前端部的內側上,在俯視圖中,一對上下傾斜壁部34大致沿著下面說明的門50的外周表面設置。傾斜壁部34的前端表面限定了孔18的后邊緣部分,并且一對上下螺絲凸起部36 設置在傾斜壁部34的前端部處。用作使殼體12的內部和外部之間連通的窗口部分的狹縫40具有預定長度,并且設置在殼體12的右壁12B中。狹縫40用于暴露下面說明的門50的操作突起部52。狹縫 40是通過切除上殼體14的周壁14B的構成右壁12B的前側下部而形成的并且也朝向孔18 側敞開。因此,當以周壁14B的一部分殘留在上側的方式來形成狹縫40時,可以優(yōu)選地保持殼體12的剛度。在下殼體16的后側處形成有凹部48,在各個凹部48處,除去周壁16B的上端之外的部分以大致為Π形狀的剖面朝向殼體12的內部凹進,并且從殼體12的下表面向上凹進(底板16Α被切除)。這些凹部48用作與驅動裝置的拉入部分(未示出)卡合的卡合部分。凹部48的底面(面朝下方的表面)用作在驅動裝置中沿高度(上下)方向定位的基準面。在凹部48的后側還形成有凹部46,在各個凹部46處,除去周壁16Β的上端之外的部分以大致為Π形狀的剖面朝向殼體12的內部凹進并且從殼體12的下表面向上凹進(底板16Α被切除)。凹部46用作與儲存裝置(未示出)的夾持部分(未示出)卡合的卡合部分。通過設置這些凹部46和48來提高殼體12 (下殼體16)的抗扭強度。在俯視圖中具有梯形形狀的凹部44形成在上殼體14的左壁12C的上表面部分中。凹部44用作與設置在驅動裝置中的保持部分(未示出)卡合的卡合部分,以便抵消當孔18打開時與門50沿打開方向移動相關的轉矩。導壁部分42被設置為在上殼體14和下殼體16中從孔18的附近到游動限制壁28 最靠近右壁12Β的區(qū)域的附近(下文中稱作前半部)以及從狹縫40的后端的附近到后壁的附近(下文中稱作后半部)直立。導壁部分42直立至預定高度(例如,約1. Omm至1. 5mm 的高度),以便從內表面?zhèn)群屯獗砻鎮(zhèn)葕A持并支撐門50的突出部分51。在上殼體14和下殼體16處的導壁部分42具有不同的長度,并且在上殼體14上的導壁部分42形成為在后半部側比下殼體16的導壁部分42長。這是由于下述緣故下面要說明的存儲器板M布置在下殼體16的后部內表面16C的右壁12B側。在俯視圖中,各個導壁部分42的后半部的后端部以大致圓弧形狀閉合,并且對布置在最后側的上下突出部分51的移動進行限制,以使門50不可移動越過上下突出部分51。前端部敞開的導壁部分42的前半部延伸到下述位置當導銷22被取出或放入時, 導銷22的進入或退出不受阻礙(即,如圖3所示,相對于銷保持部分M在殼體12的后側沿著孔18的開口寬度的大致中間)。后端部敞開的導壁部分41設置為直立在傾斜壁部30 的附近以布置在導壁部分42的延長線上。各個導壁部分41不延伸到相對于銷保持部分M 的前端而言的后側,以使各個導壁部分41的后端部不阻礙導銷22的進入和退出。在門50 的遠端插入到導壁部分41中的狀態(tài)下,門50將孔18閉合。導壁部分41和導壁部分42的前半部形成為稍低于導壁部分42的后半部。例如, 導壁部分41和導壁部分42的前半部的高度形成為約1mm,并且導壁部分42的后半部的高度形成為約1. 5mm。這是為了確??臻g以使設置在驅動裝置中的抽出部分進入孔18。因此, 如下面要說明的,門50在其前半部分(至少閉合孔18的部分)處的板寬度(高度)形成為較大(較高)的量與導壁部分41和導壁部分42的前半部降低的量對應。與導壁部分42 —體的且形成俯視圖中的大致梯形形狀的加強肋38設置為從上殼體14的頂板14A的內表面和下殼體16的底板16A的內表面直立到與導壁部分42相等的高度,其中導壁部分42的外側通過孔18暴露。由加強肋38來確保上殼體14和下殼體16 在孔18的區(qū)域中的強度。導壁部分42的內側與銷保持部分M—體地連接。銷保持部分 24的高度大致等于與其一體連接的導壁部分42的高度,但是優(yōu)選地形成為稍高。在這種構造中,未圖示的螺絲從下側螺紋接合到上述上殼體14和下殼體16中,進入布置在孔18的邊緣部分附近的螺絲凸起部32和36中以及上文提到的螺絲凸起部60、 62和64中,并且將所述部件固定(接合到一起)。因此,特別地,在孔18的兩端處的角部分牢固地接合到一起,所述角部分由傾斜壁部30(前壁12A)和傾斜壁部34(右壁12B)的各自由端所限定,并且易于由于強度方面的缺點意外掉落而碰撞到地板等。因此,即使殼體 12掉落,這種結構也不會由于記錄帶盒10的整體重量而變形并且不會彎曲和移位???8由用作遮蔽部件的門50打開和閉合。門50形成為至少閉合孔18的部分的板寬度(高度)與孔18的開口高度基本相同,后側稍小(較低),并且板長度遠大于孔 18的開口寬度。門50形成為沿板厚度方向彎曲的在俯視圖中的大致圓弧形狀,以便沿著預定的圓周移動。當門50的遠端部插入到導壁部分41中時,門50將孔18閉合,并且通過沿著上面所提到的預定圓周大致向后滑動(轉動)而打開孔18。當門50的遠端附近的外周表面到達螺絲凸起部36的附近時,孔18完全打開。門50通過沿著與當打開孔18時相反的方向滑動(轉動)來將孔18閉合。因此,門50彎曲地形成為與作為門50的移動軌跡的預定圓周對應的圓弧形狀。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門50轉動的中心被設定為具有沿左右方向在殼體12的左端附近的位置和沿前后方向在狹縫40的后端附近的位置。因此,門50的移動軌跡在狹縫40的后端附近最靠近殼體12的右壁12B。門50的轉動中心和半徑可以根據(jù)孔18的前后邊緣部分(傾斜壁部30和螺絲凸起部36)的位置和孔18的開口表面的角度等來適當?shù)卮_定,所述位置由驅動裝置的要求來確定,所述開口表面的角度由儲存裝置的要求等來確定。
門50的彎曲縱向尺寸確定為當孔18閉合時,門50的后端部相對于殼體12的凹部48向后(在凹部46的附近)布置在右后角部分的內部。門50的下后部以一定角度切除以避開存儲器板M,下面要說明的位置調節(jié)肋17以預定角度θ來布置存儲器板Μ。門 50的前端部的內表面和外表面中的至少一個優(yōu)選地形成為錐形表面以平滑地進入導壁部分41之間。突出部分51設置為從門5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突出。突出部分51分別抵靠導壁部分42的引導表面(導壁部分42的彼此相對的內表面)、上殼體14的頂板14Α和下殼體 16的底板16Α各自位于導壁部分42之間的內表面而滑動。突出部分51沿著打開和閉合孔 18的方向引導門50。突出部分51形成為俯視圖中的大致橢圓形狀,突出部分51的長度沿著門50的縱向。四個突出部分51中的每個從上表面和下表面突出,并且四個突出部分51中除最靠后的突出部分51之外的突出部分在上下之間對稱,并且突出部分51具有與導壁部分42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例如,在相對于門50的板寬度變化的邊界區(qū)域的前側約為0. 5mm并且在相對于門50的板寬度變化的邊界區(qū)域的后側約為1. 5mm)。由于門50的下后部被以一定角度切除,因此最靠后的突出部分51在上下之間不對稱。因為突出部分51這樣設置,可減少抵靠上殼體14的頂板14A和下殼體16的底板 16A各自位于導壁部分41和導壁部分42之間的內表面以及導壁部分41和導壁部分42的引導表面的滑動阻力(摩擦力),并且門50可以幾乎不受阻力而平滑地滑動。而且,由于突出部分51形成為俯視圖中的大致橢圓形狀,因此,與突出部分51形成為例如俯視圖中的大致圓形形狀相比,對碰撞的抵抗力更加優(yōu)良。因此,即使由于掉落等引起的碰撞力而從與打開和閉合方向不同的方向向門50施力,也不存在突出部分51斷裂的危險。用作操作部分的操作突起52在相對于門50的縱向中部稍微位于前方的位置沿著門50的徑向(在門50的板寬度變化的邊界區(qū)域的附近)從門50的外周表面突出。操作突起52通過狹縫40暴露到殼體12的外部,布置為在孔18閉合的狀態(tài)下稍微遠離螺絲凸起部36的后端,并且可通過狹縫40的朝前方敞開的部分而進行操作。在孔18打開的狀態(tài)下,操作突起52布置為稍微遠離狹縫40的后端部。此時,最靠后的突出部分51抵接導壁部分42的閉合的后端部。暴露操作突起52的狹縫40在殼體 12的內部和外部之間連通。然而,由于狹縫40總是由螺絲凸起部36和大致橫跨殼體12的內部的整個高度的門50基本閉合,并且由于用作內壁的游動限制壁觀設置在殼體12的內部,因此防止灰塵等粘附到卷繞到帶盤20上的記錄帶T上。止擋件58設置為從門50的前端部的內表面突出。當孔18閉合時,止擋件58抵接導銷22的上端部側表面和下端部側表面。因此,止擋件58可以進一步防止導銷22由于掉落等引起的碰撞而與銷保持部分M脫開。用作沿著將孔18閉合的方向推壓門50的推壓部件的螺旋彈簧56具有這樣的長度在門50將孔18閉合的狀態(tài)下到達殼體12的右后角部分。因此,螺旋彈簧56被布置為有效地利用右后角部分中位于游動限制壁28和右壁12B(周壁14B和16B)之間的空間。也就是說,板形支撐部分53沿著徑向與門50的后端附近的內周表面一體地連接, 并且彈簧支撐部分M—體地設置為從支撐部分53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圓形桿狀彈簧錨固部分55設置為在凹部48的附近從下殼體16的內表面向上突出。環(huán)形聯(lián)接部分56A和56B形成在螺旋彈簧56的兩端處。因此,通過從彈簧錨固部分55的上方繞彈簧錨固部分55裝配一個聯(lián)接部分56B和從彈簧支撐部分M的上方繞彈簧支撐部分M裝配另一聯(lián)接部分 56A,螺旋彈簧56可簡單地安裝在上述空間中。引導肋57設置為以俯視圖中的大致圓弧形狀從上殼體14的頂板14A的內表面上直立。當門50打開和閉合時,彈簧支撐部分M的上端抵靠引導肋57而滑動。該引導肋57 的位置和長度設置為這樣至少當門50開始移動(打開)時,彈簧支撐部分M的上端可抵靠引導肋57而滑動,并且該引導肋57引導克服螺旋彈簧56的推壓力而移動的彈簧支撐部分W。因此,更加穩(wěn)定地打開門50 (門50不會由于螺旋彈簧56的推壓力而搖晃)。因為設置了引導肋57,所以即使由于掉落等引起的碰撞力施加到殼體12上并且如上所述安裝的螺旋彈簧56的聯(lián)接部分56A沿著彈簧支撐部分M升起,也可以防止聯(lián)接部分56A與彈簧支撐部分M脫開。而且,在彈簧錨固部分55處,由于彈簧錨固部分55的上端插入到上殼體14的游動限制壁觀和導壁部分42之間,可類似地防止聯(lián)接部分56B與彈簧錨固部分55脫開。存儲器板M布置在下殼體16的右后部分處。存儲器板M存儲諸如記錄容量、記錄格式等各種信息,存儲器板M可以通過未示出的讀寫裝置而無接觸地存取,并且傾斜成預定角度θ(例如,θ =45° )。具體地,下殼體16的后部內表面16C以預定角度傾斜,并且在殼體12中相對于后部內表面16C的前側處、而在殼體12中相對于游動限制壁觀的后側處設置有從下殼體16的底板16Α的內表面突出的多個(例如,兩個)位置調節(jié)肋17。位置調節(jié)肋17沿左右方向隔開預定間隔。因此,存儲器板M布置在后部內表面16C中,并且存儲器板M的由位置調節(jié)肋17 支撐(以便不向下滑動)的下端部保持為以預定角度θ傾斜的姿勢。后部內表面16C的傾斜角度θ優(yōu)選地設定為45°,從而使得從殼體12的下表面?zhèn)群秃蟊砻鎮(zhèn)染芙咏鎯ζ靼濡?。接下來,說明帶盤20和制動部分。如圖2和圖4所示,帶盤20包括大致圓筒狀的盤芯70、上凸緣72和下凸緣74。上凸緣72—體地設置為從盤芯70的上端部(沿軸向的一端部)沿徑向向外延伸。下凸緣74設有底壁76,所述底壁76閉合盤芯70的下端部(沿軸向的另一端部)。帶盤20由下凸緣74的被焊接至盤芯70的下端部的底壁76組裝而成。如圖4所示,用作制動部分的制動部件80設置在帶盤20的盤芯70的內部。該制動部件80形成為大致圓形板的形狀。制動壁部分82包括在俯視圖中具有十字形的凹槽部分82Α,并且設置為從制動部件80的上表面突出。制動齒輪84在制動部件80的下表面處形成為環(huán)形,并且能與在帶盤20的底壁76的上表面處形成為環(huán)形的卡合齒輪78嚙合。如圖2至圖4所示,環(huán)狀肋92設置為在與齒輪孔沈(環(huán)狀肋^A)相對的位置處從上殼體14的頂板14Α的內表面在殼體12中向內(向下)突出。在仰視圖中具有十字形形狀的制動肋88設置為在環(huán)狀肋92的徑向內側處在殼體12中向內(向下)突出。制動肋88裝配到制動壁部分82的凹槽部分82Α中。因此,該結構禁止制動部件80旋轉。而且,如圖4所示,螺旋彈簧90設置在殼體12的內部。螺旋彈簧90用作經由制動部件80向下(朝向下殼體16的底板16Α)推壓帶盤20的推壓部分。螺旋彈簧90的一端部(上端部)在環(huán)狀肋92的徑向內側處布置在制動肋88的徑向外側處,并且該螺旋彈簧90的另一端部(下端部)布置在制動部件80的制動壁部分82的徑向外側處。
制動部件80的使得不能旋轉的制動齒輪84由于螺旋彈簧90的推壓力而與卡合齒輪78嚙合,防止當不使用記錄帶盒10時(當不裝載到驅動裝置中時)帶盤20不必要地旋轉.當使用記錄帶盒10時,在形成于底壁76的中部的穿透孔中設置成用于掉落防護的釋放部件86被驅動裝置的釋放突起(未示出)向上提升。因此,制動部件80經由釋放部件86克服螺旋彈簧90的推壓力而被提升起,并且制動齒輪84和卡合齒輪78之間的嚙合脫開。因此,該結構使得帶盤20能在殼體12中旋轉。同樣,如圖2至圖4中所示,在環(huán)狀肋92的徑向外側上,在上殼體14的頂板14A 的內表面處形成多個支撐肋94。支撐肋94為遠離帶盤20的中部延伸到徑向外側的細長板狀的抑制部分。也就是說,支撐肋94以與環(huán)狀肋92 (帶盤20)同心的放射狀按均勻的間隔布置。在圖示的情況下,十八個環(huán)狀肋92以20°的中心角間隔開。更具體地,支撐肋94的基端(徑向內側端表面)與環(huán)狀肋92的外周表面一體地形成,并且支撐肋94的末端(徑向外側端表面)與下面要說明的位置調節(jié)肋96的內周表面一體地形成。支撐肋94的高度傾斜為從徑向內側到外側逐漸地變高。因此,當形成為環(huán)狀的位置調節(jié)肋96被成型時,由于支撐肋94的抑制而不會發(fā)生因樹脂收縮(由板厚度差引起)而引起的位置調節(jié)肋96向徑向內側的傾斜。如圖4所示,用作位置調節(jié)部分的位置調節(jié)肋96突出到這樣的高度S卩,當不使用記錄帶盒10時,可以保持位置調節(jié)肋96插入到盤芯70中,以便對容納在殼體12中的帶盤 20的徑向位置進行調節(jié)(以使帶盤20居中)。也就是說,使得位置調節(jié)肋96的外徑稍小于盤芯70的內徑,以使位置調節(jié)肋96在接近于盤芯70的內周表面的狀態(tài)下插入到帶盤20 中。在位置調節(jié)肋96的徑向外側處形成多個用作防護突出部分的防護肋98。防護肋 98為遠離帶盤20的中部向徑向外側延伸的細長平板形狀。也就是說,防護肋98以與位置調節(jié)肋96(帶盤20)同心的放射狀按均勻的間隔布置。防護肋98的空間和數(shù)量確定為這樣無論帶盤20沿哪個徑向相對于殼體12傾斜,作為盤芯70的一端部的上端部70B都抵接防護肋98。在圖示的情況下,防護肋98形成在支撐肋94的延長線上。也就是說,防護肋 98形成為與支撐肋94具有相同的間隔和相同的數(shù)量。如圖4所示,防護肋98的徑向內側端表面與位置調節(jié)肋96的外周表面一體地形成,并且防護肋98的徑向外側端表面98A的位置布置在沿徑向與盤芯70的外周表面70A 大致相同的位置處,或者比盤芯70的外周表面70A更靠近徑向內側的位置處(例如,在盤芯70的厚度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由于位置調節(jié)肋96布置為靠近盤芯70的內周表面, 因此防護肋98沿徑向的長度L與盤芯70的板厚度D基本相同(L D)或者不大于板厚度 D (L < D)。防護肋98的高度H在徑向上恒定,并形成為低于位置調節(jié)肋96的高度的預定高度以使得當正在使用記錄帶盒10時(當帶盤20克服螺旋彈簧90的推壓力而被支撐到提升位置上時),盤芯70的上端部70B不與防護肋98接觸,而如果帶盤20相對于殼體12傾斜,則在上凸緣72的外周邊緣部分72A與上殼體14的頂板14A的內表面接觸之前,盤芯70 的上端部70B與防護肋98接觸(抵接)。具有上述構造的記錄帶盒10如下所述工作。當不使用具有上述構造的記錄帶盒10時(當記錄帶盒10沒有裝載到驅動裝置中而是儲存、搬運等時),由門50將孔18閉合。 具體地,門50由于螺旋彈簧56的推壓力而沿使孔18閉合的方向被推壓并且在門50的遠端部(前端部)在傾斜壁部30的附近插入到導壁部分41中的狀態(tài)下閉合孔18。通過螺旋彈簧90的推壓力經由制動部件80朝向下殼體16的底板16A推壓帶盤 20。也就是說,形成在制動部件80的下表面處的制動齒輪84由于螺旋彈簧90的推壓力而與形成在帶盤20的底壁76的上表面處的卡合齒輪78嚙合,并且通過將設置成從上殼體14 的頂板14A的內表面突出的制動肋88插入到形成在制動部件80的上表面處的制動壁部分 82的凹槽部分82A中來禁止制動部件80的旋轉。因此,防止帶盤20的不必要旋轉。在這種狀態(tài)下,多個記錄帶盒10儲存在儲存裝置中。設置在未示出的機械手處的讀寫裝置從各個記錄帶盒10的后表面(后壁)側對存儲器板M進行存取,讀取存儲在存儲器板M中的諸如記錄容量等各種信息,并且將該信息發(fā)送到控制裝置(未示出)。因此,通過控制裝置來預先識別用于各個記錄帶盒10的最佳驅動裝置(能夠對記錄帶盒10進行讀寫)。當要使用記錄帶T時,通過機械手從儲存裝置中取出記錄帶盒10中的一個,并且將該記錄帶盒10沿箭頭A的方向裝載到驅動裝置中?;谧x取存儲在存儲器板M中的信息的結果來選擇該驅動裝置,并且通過機械手將記錄帶盒10平滑且高效地裝載到該驅動裝置中。與這種裝載相關聯(lián),驅動裝置(未示出)的開閉部件前進到朝前方敞開的狹縫40 中并且與門50的操作突起52卡合。在這種狀態(tài)下,當進一步沿著箭頭A的方向推進記錄帶盒10(殼體1 時,由于該推動力,開閉部件克服螺旋彈簧56的推壓力而使操作突起52向后移動(即,相對于沿箭頭 A的方向正在被裝載的殼體12向后而相對地移動操作突起5 。因此,操作突起52從其突出的門50沿著門50彎曲的方向在俯視圖中的順時針方向上轉動,并且門50的突出部分51 由導壁部分42來引導。也就是說,門50大致向后移動以便沿著門50的彎曲形狀繞著銷保持部分M和帶盤20的外側轉動而不脫離移動路徑,并且打開孔18。然后,當殼體12 (記錄帶盒10)已經被裝載到驅動裝置中的預定深度時,孔18完全打開并且定位。設置在驅動裝置中的讀寫裝置從記錄帶盒10的下表面?zhèn)葘Υ鎯ζ靼錗進行存取,以讀取存儲在存儲器板M中的各種信息,并且根據(jù)需要寫入特定的信息。在孔18這樣打開的狀態(tài)下,當記錄帶盒10定位在驅動裝置中時,門50的進一步旋轉(大致向后移動)受到限制。驅動裝置的抽出部分通過孔18前進到殼體12中,將定位且保持在銷保持部分M處的導銷22取出,并且將導銷22容納到未示出的卷繞盤中。同時,驅動裝置的旋轉軸(未示出)通過齒輪孔沈進入,并且設置在該旋轉軸處的釋放突起向上相對地推動釋放部件86。也就是說,經由釋放部件86克服螺旋彈簧90的推壓力而向上推動制動部件80,并且釋放了制動齒輪84與卡合齒輪78的嚙合。然后,設置在旋轉軸處的驅動齒輪與帶盤20的帶盤齒輪77嚙合。因此,使得帶盤20能夠與取出導銷 22的操作相關聯(lián)地旋轉。當導銷22容納在卷繞盤中時,卷繞盤和帶盤20被驅動而同步地旋轉。因此,記錄帶T卷繞到卷繞盤上并且從殼體12中連續(xù)地抽出。通過布置在預定帶路徑上的記錄再現(xiàn)頭(未示出)來讀寫信息。當完成信息的記錄和再現(xiàn)時,通過沿相反方向旋轉卷繞盤和帶盤20而將記錄帶T卷繞回帶盤20上,并且導銷22定位且保持在銷保持部分M處。然后,當記錄帶盒10從驅動裝置中排出時,旋轉軸通過齒輪孔沈相對地移出。因此,制動部件80由于螺旋彈簧90的推壓力而向下(朝向下殼體16的底板16A)移動,并且制動齒輪84與卡合齒輪78嚙合。然后,釋放部件86通過穿透孔76A向下突出,并且記錄帶盒10相對于驅動裝置定位的狀態(tài)被釋放。之后,記錄帶盒10由于螺旋彈簧56的推壓力和/或未示出的排出機構而沿著與箭頭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因此,在門50的突出部分51由導壁部分42引導的情況下, 門50由于螺旋彈簧56的推壓力而沿著使孔18閉合的方向往回轉動。門50的遠端部進入導壁部分41中,并且因此孔18完全閉合,返回到初始狀態(tài)。這里,即使記錄帶盒10掉落等并且有碰撞力施加到殼體12上,由于位置調節(jié)肋96 在靠近帶盤20的盤芯70的內周表面的狀態(tài)下插入到盤芯70中,如圖5所示,因此帶盤20 的徑向位置被調節(jié)到預定位置(帶盤20居中),并且不存在上凸緣72的外周邊緣部分72A 和下凸緣74的外周邊緣部分74A與游動限制壁28接觸的危險。因此,不存在如下缺陷即,由于遠離盤芯70的外周表面70A而易于變形的上凸緣 72的外周邊緣部分72A和下凸緣74的外周邊緣部分74A與游動限制壁28接觸并且朝向記錄帶T彎曲,并且導致記錄帶T的寬度方向端部(邊緣)損壞。即使碰撞力施加到殼體12上并且?guī)ПP20如圖6所示相對于殼體12沿上下方向傾斜,在上凸緣72的易于變形的外周邊緣部分72A與上殼體14的頂板14A的內表面接觸之前,盤芯70的具有高剛度且不具有變形危險的上端部70B與防護肋98接觸。因此,上凸緣72的外周邊緣部分72A不與上殼體14的頂板14A的內表面接觸。也就是說,螺旋彈簧90向下(朝向下殼體16的底板16A)推壓帶盤20,并且在上凸緣72的上表面和上殼體14的頂板14A的內表面之間形成間隙(縫隙)。因此,當由于掉落等碰撞力施加殼體12上時,帶盤20易于相對于殼體12沿上下方向傾斜。然而,由于具有如上所述的形狀和長度L的防護肋98設置在上殼體14的頂板14A 的內表面的預定位置處,因此當帶盤20沿上下方向傾斜時,盤芯70的上端部70B與防護肋 98可靠地接觸。因此,上凸緣72的外周邊緣部分72A不與上殼體14的頂板14A的內表面接觸并且不朝向記錄帶T彎曲(縮窄上凸緣72和下凸緣74之間的間隙),并且記錄帶T的寬度方向端部(邊緣)不受到破壞。如上所述限定防護肋98的長度L。這是由于下述緣故如果防護肋98的徑向長度L大于盤芯70的板厚度D (L > D),則上凸緣72的上表面可能在相對于盤芯70的外周表面70A的徑向外側與防護肋98接觸,并且上凸緣72可能由于防護肋98而朝向記錄帶T變形。因此,通過如上所述限定防護肋98的長度,可以可靠地防止對記錄帶T的寬度方向端部(邊緣)的破壞。另外,由于防護肋98以放射狀各自延伸遠離帶盤20的中部并且形成在相鄰防護肋98之間的角度相等,因此無論帶盤20沿哪個徑向(遍及上凸緣72的整個圓周)在上下方向上傾斜,都能可靠地防止對記錄帶T的寬度方向端部(邊緣)的破壞。此外,由于防護肋98形成為放射狀,因此與像位置調節(jié)肋96那樣形成為環(huán)狀相比,可以減小板厚度差。因此,有利之處在于,使得不大可能發(fā)生由于在成型過程中樹脂收縮導致的傾斜。因此,可以更加精確地形成防護肋98。
接下來,說明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11。與關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記錄帶盒10相同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并且不對這些部分進行詳細說明。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11的操作與關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記錄帶盒10的操作相同,因此不進行說明。如圖7和圖8所示,容納在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11中的帶盤21 具有這樣的構造即,下凸緣75和盤芯71 —體地形成,并且上凸緣73的內周邊緣部分7 的下表面通過焊接組裝到盤芯71的上端部71B上。如圖9中詳細所示,在記錄帶盒11的上殼體15的頂板15A的內表面處從徑向內側依次形成用作與位置調節(jié)肋96類似的位置調節(jié)部分的位置調節(jié)肋97和用作與防護肋98 類似的防護突出部分的環(huán)狀防護突出部分99。圖9中所示的位置調節(jié)肋97具有這樣的構造即,在仰視圖中具有大致圓弧形狀的多個(例如,六個)小肋97A設置為非連續(xù)地(以相等的間隔)突出。然而,與位置調節(jié)肋96類似,位置調節(jié)肋97可以形成為連續(xù)環(huán)狀形狀。相反地,位置調節(jié)肋96可以具有與位置調節(jié)肋97類似的下述結構即,在仰視圖中具有大致圓弧形狀的多個小肋(未示出) 設置為非連續(xù)地(以相等的間隔)突出。而且,圖9中所示的防護突出部分99形成為環(huán)狀形狀,但是與防護肋98類似,可以由放射狀的肋構成。相反地,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10可具有這樣的構造即,替代防護肋98,與防護突出部分99類似的環(huán)狀形狀的防護突出部分(未示出)形成為與防護肋98具有相同的高度。如圖7所示,類似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防護突出部分99的徑向外側端表面99A 的位置被設定為沿徑向與盤芯71的外周表面71A處于相同的位置處的位置、或者比外周表面71A更靠近徑向內側的位置。防護突出部分99的高度J沿徑向恒定。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11具有這樣的構造即,當不使用記錄帶盒 11時,帶盤21的上凸緣73與上殼體15的頂板15A的內表面之間的間隙(即沿上下方向的縫隙S)比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10中的間隙小。因此,當記錄帶盒11裝載到驅動裝置中并且被使用時,在殼體12的內部,上凸緣 73布置為靠近上殼體15的頂板15A的內表面。因此,防護突出部分99的高度J設定為小于防護肋98的高度H(J < H),使得在使用時上凸緣73的內周邊緣部分7 不與防護突出部分99接觸。在該記錄帶盒11中,如圖7所示,在相對于防護突出部分99的徑向外側處上殼體 15的頂板15A的內表面形成為剖面圖中的大致錐形形狀,使得殼體12內部的空間朝向徑向外側逐步地擴寬。因此,如圖8所示,如果帶盤21由于掉落等產生的碰撞力而沿上下方向傾斜,則在上凸緣73的外周邊緣部分73A與上殼體15的頂板15A的內表面接觸之前,上凸緣73的布置在盤芯71的上端部71B的正上方的內周邊緣部分7 可與防護突出部分99接觸。也就是說,因此,即使帶盤21由于掉落等產生的碰撞力而沿上下方向傾斜,也可防止帶盤21的上凸緣73的外周邊緣部分73A與上殼體15的頂板15A的內表面接觸。因此,通過被構造為具有比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10中小的上述縫隙S的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11,通過以上述方式形成上殼體15的頂板15A的內表面,也可以獲得與關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記錄帶盒10相同的操作效果。在上文中,基于圖中所示的實例來說明與本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10,但是與本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記錄帶盒10不限于示例的實例,并且在不偏離本發(fā)明的構思的技術范圍之內可適當?shù)匦薷挠涗泿Ш?0的設計。例如,與本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防護突出部分不限于像圖3中所示的防護肋98那樣從位置調節(jié)肋96以放射狀延伸的肋的形狀。例如,可以具有如下構造從位置調節(jié)肋96 以螺旋模式延伸的肋的形狀,在位置調節(jié)肋96的徑向外側以環(huán)狀按相等的間隔排列的多個半球形突起等。然而,如果防護突出部分形成為大于或等于特定高度的高度的環(huán)狀形狀,則存在可能發(fā)生如上所述由于樹脂收縮引起傾斜的危險。因此,如果防護突出部分形成為比防護突出部分99高,則優(yōu)選的是防護突出部分不形成環(huán)狀形狀。位置調節(jié)肋96和97具有能夠使帶盤20居中的形狀就足夠,而不限于所示的肋。 然而,期望的是,只要可以抑制如上所述因樹脂收縮導致發(fā)生的傾斜,位置調節(jié)部分可以不像位置調節(jié)肋97那樣形成環(huán)狀形狀。門50形成為俯視圖中的大致圓弧形狀并且沿著預定的圓周滑動,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使用沿著預定直線滑動的平板形狀的門。本發(fā)明可以類似地應用于將兩個帶盤可旋轉地容納在殼體中的所謂的雙帶盤記錄帶盒。足夠的是,記錄帶T被理解為能夠記錄信息和再現(xiàn)記錄的信息的呈細長帶形式的信息記錄再現(xiàn)介質。顯然,記錄帶盒10可應用于任何記錄/再現(xiàn)類型的記錄帶T。
權利要求
1.一種記錄帶盒,包括帶盤,其包括在外周表面上卷繞有記錄帶的大致圓筒狀的盤芯以及設置在所述盤芯的兩個端部處的凸緣;殼體,其容納所述帶盤;推壓部分,其朝向所述殼體的底板側推壓所述帶盤;位置調節(jié)部分,其形成在所述殼體的頂板的內表面上并且插入到所述盤芯中并調節(jié)所述帶盤的徑向位置;以及防護突出部分,其形成在所述殼體的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上, 其中,當所述帶盤相對于所述殼體傾斜時,在所述凸緣抵接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之前,所述盤芯的一端部抵接所述防護突出部分,從而防止所述凸緣抵接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并且所述防護突出部分形成為這樣所述防護突出部分的徑向外側端表面處于沿所述徑向與所述盤芯的所述外周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
2.一種記錄帶盒,包括帶盤,其包括在外周表面上卷繞有記錄帶的大致圓筒狀的盤芯以及設置在所述盤芯的兩個端部處的凸緣;殼體,其容納所述帶盤;推壓部分,其朝向所述殼體的底板側推壓所述帶盤;位置調節(jié)部分,其形成在所述殼體的頂板的內表面上并且插入到所述盤芯中并調節(jié)所述帶盤的徑向位置;以及防護突出部分,其形成在所述殼體的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上, 其中,當所述帶盤相對于所述殼體傾斜時,在所述凸緣抵接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之前,所述盤芯的一端部抵接所述防護突出部分,從而防止所述凸緣抵接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并且所述防護突出部分形成為這樣所述防護突出部分的徑向外側端表面處于相對于所述盤芯的所述外周表面更靠近所述徑向內側的位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記錄帶盒,其中,所述防護突出部分由以放射狀延伸的多個肋構成。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記錄帶盒,其中,所述殼體由樹脂材料形成,并且在所述殼體的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上位于所述位置調節(jié)部分的所述徑向內側處形成有抑制部分,所述抑制部分抑制由于在成型時樹脂收縮而導致所述位置調節(jié)部分的傾斜。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記錄帶盒,其中,在相對于所述防護突出部分的所述徑向外側處,所述殼體的所述頂板的所述內表面形成為剖面呈大致錐形的形狀,以使所述殼體內部的空間朝向所述徑向外側擴寬。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記錄帶盒,其中,所述位置調節(jié)部分具有這樣的結構 即,在仰視圖中具有大致圓弧形狀的多個小肋被設置為非連續(xù)地突出。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記錄帶盒,其中,所述防護突出部分被構造為環(huán)狀形狀, 并且所述防護突出部分的高度沿所述徑向恒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記錄帶盒,其包括帶盤,其包括在外周表面上卷繞有記錄帶的大致圓筒狀的盤芯以及設置在所述盤芯的兩個端部處的凸緣;殼體,其容納所述帶盤;推壓部分,其朝向殼體的底板側推壓所述帶盤;位置調節(jié)部分,其形成在殼體的頂板的內表面上并且插入到所述盤芯中;以及防護突出部分,其形成在殼體的頂板的內表面上,其中,所述防護突出部分形成為這樣所述防護突出部分的徑向外側端表面處于沿徑向與所述盤芯的外周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
文檔編號G11B23/037GK102237116SQ20111010406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4月23日
發(fā)明者森康裕, 竹之下賢二 申請人:富士膠片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