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振裝置及具有該裝置的光盤驅動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防振裝置。尤其是,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諸如致密盤(CD)或數(shù)字多用途盤(DVD)的設備的防振裝置以及具有該裝置的光盤驅動器。
背景技術:
通常的光盤驅動器利用非接觸型拾取單元相對于光記錄介質,如致密盤(CD)和數(shù)字多用途盤(DVD)記錄和再現(xiàn)信息。因此,光盤驅動器在數(shù)據(jù)反復再現(xiàn)方面非常優(yōu)越,但是它們的性能受到振動的影響。
另外,隨著光盤驅動器的速度越來越快,振動的防止和限制變成一項越來越重要的事項。
圖1示出采用普通防振裝置的光盤驅動器。
如圖1所示,普通的光盤驅動器包括主機殼10和安裝到主機殼10上的拾取機芯20,該拾取機芯20適于垂直移動。拾取機芯20還具有接納盤片的轉臺21和以徑向運動移動到轉臺20內接納的盤片附近以及遠離該盤片移動來記錄和再現(xiàn)信息的拾取器22。安裝到主機殼10上的盤片托架30相對于主機殼10移入、移出。防振裝置40設置在拾取機芯20和主機殼10之間,來防止來自外部擾動的振動以及偏心盤片被驅動時來自內部振動的噪聲。
防振裝置40包括三個防振元件41、42、和43,它們分別設置在拾取機芯20的前部的相對兩側以及后部上。通常,防振元件41、42和43由橡膠制成。
防振元件41、42和43吸收拾取機芯20和主機殼10之間的振動。例如,雖然用戶碰撞該設備或將遙控器放置在該設備上,但是由這種外部擾動或沖擊產生的振動不會傳遞到拾取機芯20上。而且,在偏心盤片被驅動時所產生的內部振動不會傳遞到周圍,于是,在光盤驅動器記錄或再現(xiàn)信息時,可以防止產生錯誤。
然而,三個防振元件41、42和43增大了制造成本。此外,在元件41、42和43中產生諸如硫的這些雜質。這些雜質會污染鄰近部件,如用于驅動拾取器22的直流(DC)電機,由此導致零件損壞。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是至少解決上述問題和/或缺點,并至少提供如下的優(yōu)點。于是,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是提供一種防振裝置,該裝置可以通過減少零部件數(shù)量來降低成本,并可以通過限制吸收振動的橡膠的使用來防止鄰近零件被諸如硫的雜質所污染。
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種具有上述防振裝置的光盤驅動器。
為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上述各方面,防振裝置設置在具有相對側壁的第一元件和安裝到第一元件上以垂直移動的第二元件之間,以便吸收由外界沖擊造成的振動。一對模制張力零件(mold tension part)與第一元件的側壁一體形成。一對模制張力導引零件(mold tension guide part)從第二元件前部的相對側壁突出,這對模制張力導引零件由模制張力零件支撐并處于模制張力零件之下。
防振裝置還包括單獨一個防振元件,該防振元件處于第二元件的后部中心處。
第一元件的模制張力零件在第二元件的上位彈性抵壓第二元件的模制張力導引零件。這就緩沖了外界沖擊并吸收內部振動,因此,沖擊和振動不會傳遞到第二元件。
為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一種光盤驅動器具有改進的防振裝置。主機殼具有相對的側壁以及分別與側壁一體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拾取機芯具有用于接納盤片的轉臺和在盤片徑向上移動并安裝到主機殼上以上、下移動的拾取器。具有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導引零件的副機殼安裝到拾取機芯之前并由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支撐,并處于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之下。盤片托盤相對于主機殼移入和移出。副機殼的模制張力導引零件在拾取機芯的上位由主機殼的模制張力零件彈性支撐,由此吸收外部沖擊和內部振動。
光盤驅動器還包括單獨一個防振元件,該防振元件處于拾取機芯的后部中心處。
為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再一目的,光盤驅動器具有主機殼,該主機殼具有相對的側壁。拾取機芯具有用于接納盤片的轉臺和在盤片徑向上移動并安裝到主機殼上以上下移動的拾取器。副機殼安裝到拾取機芯之前。防振裝置設置在拾取機芯和主機殼之間,以防止來自外部擾動的振動以及來自偏心盤片被驅動時的內部振動的噪聲。防振裝置具有與主機殼的側壁一體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導引零件形成在副機殼上,以便由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支撐并處于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之下。副機殼的模制張力導引零件由主機殼的模制張力零件在拾取機芯的上位彈性支撐,由此吸收外界沖擊和內部振動。
本發(fā)明的其他目的、優(yōu)點和顯著特征將從下面接合附圖公開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中變得清楚。
本發(fā)明的上述方面和其他特征將通過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變得更清楚,圖中圖1是采用傳統(tǒng)防振裝置的現(xiàn)有技術光盤驅動器的分解透視圖;圖2是采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防振裝置的光盤驅動器的分解透視圖;圖3是圖2的主要部分的詳細視圖;以及圖4是示出圖2的組裝狀態(tài)的透視圖。
通篇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將被理解為指代相同的元件、特征和結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這部分描述中限定的事項,如詳細的結構和元件,是提供來幫助對本發(fā)明全面理解的。因此,顯然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精髓和范圍前提下可以對在此描述的實施例作出各種變化和改進。而且,為了清楚的緣故,省略了對公知功能或構造的描述。
參照圖2到4,具有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防振裝置的光盤驅動器包括主機殼110、拾取機芯120、副機殼130、盤片托盤140以及防振裝置150,該防振裝置設置在拾取機芯120和主機殼110之間,以防止來自外部擾動的振動和來自偏心盤片被驅動時的內部振動的噪聲。
主機殼110具有側壁111和112,并容納和支撐拾取機芯120和盤片托盤140,這將在下面描述。
拾取機芯120包括適于接納盤片的轉臺121、在轉臺121轉動的同時沿盤片徑向移動以記錄和再現(xiàn)信息的拾取器122。直流(DC)電機123驅動拾取器122。拾取機芯120安裝到主機殼110上并適于上、下移動。拾取機芯120的上位是指盤片夾緊位置。
副機殼130安裝到拾取機芯120之前,以垂直移動拾取機芯120。副機殼130和主機殼110的裝載機構(未示出)允許盤片裝載到盤片托盤140中,并然后提升主機殼120。于是,盤片被容納到轉臺121中。
盤片托盤140安裝到主機殼110上,并適于相對于主機殼向內和向外移動。盤片由盤片托盤140裝載到主機殼110和從主機殼110卸載。
防振裝置150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151和152,它們與主機殼110的側壁111和112一體形成。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導引零件153和154由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151和152支撐并處于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151和152之下,并與副機殼130一體形成。單獨一個防振元件155大致設置在拾取機芯120后側上表面上的中心處,該拾取機芯120與傳統(tǒng)拾取機芯相同的方式構成。優(yōu)選的是,防振元件由橡膠制成。
傳統(tǒng)防振裝置具有三個防振元件,而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防振裝置包括一個防振元件155、與主機殼110一體形成的模制張力零件151和152、以及與副機殼130一體形成的模制張力導引零件153和154。結果,可以減少零件數(shù)量,并由此降低材料成本。此外,通過減少現(xiàn)有技術中使用的防振元件的數(shù)量,由于硫造成的鄰近零件的污染可得以防止。
副機殼130的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導引零件153和154由主機殼110的模制張力零件151和152在拾取機芯120的上位、即在盤片夾緊位置彈性支撐。外部沖擊或內部振動在到達拾取機芯120之前被模制張力零件151和152吸收。而且偏心盤片被驅動時產生的內部振動或噪聲可以被模制張力零件151和152基本上消除,并防止擴散到拾取機芯。
同時,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上述結構的防振裝置中,單獨一個防振元件155補充了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151和152以及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導引元件153和154的作用,并且減小了與減少防振元件的數(shù)量相關的副作用。
另外,防振元件155可以用作拾取機芯120垂直運動的鉸接點,并減小了在振動/掉落試驗中對機芯的沖擊。
如從上面的描述理解到的,通過用分別與主機殼110和副機殼130一體形成的模制張力零件151和152以及模制張力導引零件153和154取代傳統(tǒng)防振裝置的三個防振元件,材料成本得以節(jié)省,并且由該元件產生的雜質,如硫,帶來的污染得以防止。
雖然已經(jīng)參照本發(fā)明特定實施例圖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到在不背離如所附權利要求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髓和范圍前提下,可以對本發(fā)明在形式和細節(jié)上作出各種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振裝置,其設置在具有相對側壁的第一元件和安裝到第一元件上并適于垂直移動的第二元件之間,以吸收外部沖擊造成的振動,包括一對模制張力零件,該對模制張力零件與第一元件的側壁一體形成;以及一對模制張力導引零件,該對模制張力導引零件在第二元件的前部的相對側上突出,并由該對模制張力元件支撐,且在模制張力元件之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裝置,其中單獨一個防振元件設置在大致第二元件的后部中心處。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裝置,其中第一元件的該對模制張力零件在第二元件的上位彈性抵壓第二元件的該對模制張力導引零件。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裝置,其中第一元件包括光盤驅動器的主機殼,而第二元件包括具有轉臺和拾取器的拾取機芯。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裝置,其中單獨一個防振元件設置在拾取機芯的上表面上。
6.一種光盤驅動器,包括主機殼,該主機殼具有相對的側壁以及分別與側壁一體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拾取機芯,該拾取機芯具有適于接納盤片的轉臺以及沿盤片的徑向移動并安裝到主機殼上且適于上下移動的拾取器;副機殼,該副機殼具有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導引零件,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導引零件安裝到拾取機殼之前,并由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支撐,且在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之下;盤片托盤,該盤片托盤相對于主機殼移入和移出;以及其中,副機殼的模制張力導引零件由主機殼的模制張力零件在拾取機芯的上位彈性支撐,以吸收外部沖擊和內部振動。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光盤驅動器,其中單獨一個防振元件設置在大致拾取機芯的后部中心。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光盤驅動器,其中單獨一個防振元件設置在拾取機芯的上表面上。
9.一種光盤驅動器,包括主機殼,該主機殼具有相對側壁;拾取機芯,該拾取機芯具有適于接納盤片的轉臺以及沿盤片的徑向移動并安裝到主機殼上且適于上下移動的拾取器;副機殼,該副機殼安裝到拾取機芯之前;防振裝置,該防振裝置設置在拾取機芯和主機殼之間,以防止來自外部擾動的振動和來自偏心盤片被驅動時的內部振動的噪聲,該防振裝置包括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該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與主機殼的側壁一體形成;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導引零件,該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導引零件形成在副機殼處,以被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支撐,并在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之下;并且其中,副機殼的模制張力導引零件被主機殼的模制張力零件在拾取機芯的上位彈性支撐,以吸收外部沖擊和內部振動。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盤驅動器,其中單獨一個防振元件設置在大致拾取機芯的后部中心。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盤驅動器,其中盤片托盤適于相對于主機殼向內和向外移動。
12.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盤驅動器,其中單獨一個防振元件設置在拾取機芯的上表面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光盤驅動器具有改進的防振裝置。主機殼具有相對的側壁和分別與側壁一體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拾取機芯具有適于接納盤片的轉臺和沿盤片徑向移動并安裝到主機殼上以上下移動的拾取器。副機殼具有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導引零件,它們安裝到拾取機芯之前并由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支撐,且處于第一和第二模制張力零件之下。盤片托盤相對于主機殼向內和向外移動。副機殼的模制張力導引零件由主機殼的模制張力零件在拾取機芯的上位彈性支撐,由此吸收外部沖擊和內部振動。
文檔編號G11B33/00GK1725363SQ20051007892
公開日2006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7月23日
發(fā)明者金太勉, 樸贊范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