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圖像識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K-近鄰分類的圖像識別方法。
背景技術:
基于內容的圖像檢索技術是上世紀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圖像檢索技術,取代了傳統(tǒng)的基于文本的圖像檢索技術?;趦热莸膱D像檢索技術通過計算機自動提取圖像的底層視覺特征,進而完成特征的匹配以及圖像的檢索,較于文本檢索,因為不需要人工處理,所以大大提高了檢索效率。但是面對大數(shù)據(jù)的今天,海量圖像數(shù)據(jù)的存在造成了圖像檢索技術效率不高的問題。
鑒于上述缺陷,本發(fā)明創(chuàng)作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終于獲得了本發(fā)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缺陷,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在于,提供一種基于K-近鄰分類的圖像識別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建立圖像數(shù)據(jù)庫;
步驟S2:選擇一副圖像作為待檢測圖像,在所述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利用K-近鄰分類算法對圖像進行分類,形成K個類別的圖像集合;
步驟S3:對所述K個類別圖像集合分別賦予相應的權值;
步驟S4:獲取待檢測圖像和K個類別圖像集合的紋理特征向量,以及光譜特征向量;
步驟S5:基于特征向量,計算待檢測圖像與K個類別圖像集合中每一幅圖像的距離,并按照距離大小對圖像進行排序;
步驟S6:根據(jù)圖像的最終的相似性大小,輸出固定數(shù)目的識別圖像。
較佳的,所述步驟S1具體包括:
步驟S11:獲取圖像;
步驟S12:對獲取的圖像進行尺寸大小歸一化;
步驟S13:選擇圖像質量較高的圖像作為圖像數(shù)據(jù)庫。
較佳的,所述步驟S2具體包括:
步驟S21:選擇一副圖像作為待檢測圖像;
步驟S22:提取待檢測圖像的顏色直方圖信息,得到顏色特征向量;
步驟S23:分別計算待檢測圖像與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每一幅圖像的相似性;相似性公式為:
其中X=(x1,x2,…xn)表示待檢測圖像的顏色特征向量,Yi=(yi1,yi2,…yin)表示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第i幅圖像的顏色特征向量,i表示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圖像的數(shù)量。
步驟S24:將相似性按數(shù)值按大小進行排序;
步驟S25:將圖像按照相似性大小分為K個類別,如果有重復的類別則依次往后進行下去,最后得到K個類別圖像集合。
較佳的,所述步驟S3具體包括:
步驟S31:計算每一類別圖像集合中圖像的相似性大小的均值;
步驟S32:將此均值作為每一類別圖像集合的權值。
較佳的,所述步驟S4具體包括:
步驟S41:分別計算待檢測圖像和K個類別圖像集合在圖像坐標多個方向上、多個空間頻率的Gabor濾波能量值的均值和方差,構成Gabor紋理特征向量;
步驟S42:對待檢測圖像和K個類別圖像集合進行多級小波分解,舍棄低頻信息的子圖像,對剩余的子圖像計算其熵值和能量值,構成小波紋理特征向量;
步驟S43:分別計算所有圖像的光譜指數(shù),構成圖像的光譜特征向量。
較佳的,所述步驟S5具體包括:
步驟S51:分別計算待檢測圖像和K個類別圖像集合中每一幅圖像的相似性,相似性公式為:
Dk=(Σ|X-Y|2)1/2
其中X,Y分別表示待檢測圖像和K個類別圖像集合中的圖像,Dk(k=1,2,3)分別表示Gabor紋理距離,小波紋理距離和光譜紋理距離;
步驟S52:計算最終的相似性:S=sim·D,并按照此相似性對得出的結果對圖像進行從大到小排序。
較佳的,所述步驟S6之后還包括:
步驟S7:如果對輸出結果不滿意則返回步驟S2,調節(jié)參數(shù),直到輸出滿意的結果為止。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基于K-近鄰分類的圖像識別方法有如下好處:
(1)本發(fā)明將K-近鄰分類算法應用到圖像檢索中,提高了圖像檢索技術的效率,解決了圖像檢索技術計算量大的問題。
(2)采用了多種特征來實現(xiàn)圖像識別,將多種不同的特征進行融合,提高了圖像識別的精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基于K-近鄰分類的圖像識別方法的流程圖;
圖2為步驟S1的流程圖;
圖3為步驟S2的流程圖;
圖4為步驟S3的流程圖;
圖5為步驟S4的流程圖;
圖6為步驟S5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術特征和優(yōu)點作更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基于K-近鄰分類的圖像識別方法的流程圖,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建立圖像數(shù)據(jù)庫。
如圖2所示,為步驟S1的流程圖,該步驟S1具體包括:
步驟S11:獲取圖像。
步驟S12:對獲取的圖像進行尺寸大小歸一化。
步驟S13:選擇圖像質量較高的圖像作為圖像數(shù)據(jù)庫。
步驟S2:選擇一副圖像作為待檢測圖像,在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利用K-近鄰分類算法對圖像進行分類,形成K個類別的圖像集合。
如圖3所示,為步驟S2的流程圖,該步驟S2具體包括:
步驟S21:選擇一副圖像作為待檢測圖像。
步驟S22:提取待檢測圖像的顏色直方圖信息,得到顏色特征向量。
步驟S23:分別計算待檢測圖像與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每一幅圖像的相似性。相似性公式為:
其中X=(x1,x2,…xn)表示待檢測圖像的顏色特征向量,Yi=(yi1,yi2,…yin)表示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第i幅圖像的顏色特征向量,i表示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圖像的數(shù)量。
步驟S24:將相似性按數(shù)值按大小進行排序。
步驟S25:將圖像按照相似性大小分為K個類別,如果有重復的類別則依次往后進行下去,最后得到K個類別圖像集合。
步驟S3:對這K個類別圖像集合分別賦予相應的權值。
如圖4所示,為步驟S3的流程圖,該步驟S3具體包括:
步驟S31:計算每一類別圖像集合中圖像的相似性大小的均值。
步驟S32:將此均值作為每一類別圖像集合的權值。
步驟S4:獲取待檢測圖像和K個類別圖像集合的紋理特征向量,以及光譜特征向量。
如圖5所示,為步驟S4的流程圖,該步驟S4具體包括:
步驟S41:分別計算待檢測圖像和K個類別圖像集合在圖像坐標多個方向上、多個空間頻率的Gabor濾波能量值的均值和方差,構成Gabor紋理特征向量。
步驟S42:對待檢測圖像和K個類別圖像集合進行多級小波分解,舍棄低頻信息的子圖像,對剩余的子圖像計算其熵值和能量值,構成小波紋理特征向量。
步驟S43:分別計算所有圖像的光譜指數(shù),構成圖像的光譜特征向量。
步驟S5:基于特征向量,計算待檢測圖像與K個類別圖像集合中每一幅圖像的距離,并按照距離大小對圖像進行排序。
如圖6所示,為步驟S5的流程圖,該步驟S5具體包括:
步驟S51:分別計算待檢測圖像和K個類別圖像集合中每一幅圖像的相似性,相似性公式為:
Dk=(Σ|X-Y|2)1/2
其中X,Y分別表示待檢測圖像和K個類別圖像集合中的圖像,Dk(k=1,2,3)分別表示Gabor紋理距離,小波紋理距離和光譜紋理距離。
步驟S52:計算最終的相似性:S=sim·D,并按照此相似性對得出的結果對圖像進行從大到小排序。
步驟S6:根據(jù)圖像的最終的相似性大小,輸出固定數(shù)目的識別圖像。
該方法還包括步驟S7:如果對輸出結果不滿意則返回步驟S2,調節(jié)參數(shù),直到輸出滿意的結果為止。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基于K-近鄰分類的圖像識別方法有如下好處:
(1)本發(fā)明將K-近鄰分類算法應用到圖像檢索中,提高了圖像檢索技術的效率,解決了圖像檢索技術計算量大的問題。
(2)采用了多種特征來實現(xiàn)圖像識別,將多種不同的特征進行融合,提高了圖像識別的精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而言僅僅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專業(yè)技術人員理解,在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內可對其進行許多改變,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