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觸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觸控面板,特別有關于一種觸控面板的信號讀出線的設置。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觸控面板可分為電容式感應或電阻式感應,電容式觸控面板是利用 檢測手指觸碰面板與感應電極之間產生的電容來判定手指觸碰的位置,而電阻 式觸控面板則是利用手指按壓面板,使得觸控面板中按壓感測結構的電極互相 接觸而短路,利用感測薄膜晶體管與按壓感測結構電性連接,并通過信號讀出 線與感測薄膜晶體管連接,以讀取按壓感測信號,進而判定手指按壓的位置。
請參閱圖l,其顯示傳統(tǒng)的電阻式觸控面板的平面示意圖,其具有多個次
像素區(qū)18,次像素區(qū)18由兩條相鄰的筆直數(shù)據(jù)線10與兩條相鄰的筆直掃描 線11所定義,每個次像素區(qū)18中具有一個顯示薄膜晶體管12,顯示薄膜晶 體管12與筆直數(shù)據(jù)線10電性連接。另外,在傳統(tǒng)的電阻式觸控面板中還具有 按壓感測結構15,其電性連接至感測薄膜晶體管16,而觸控面板中同一行的 感測薄膜晶體管16由信號讀出線14連接,以傳遞感測信號至集成電路。
在傳統(tǒng)的電阻式觸控面板中,信號讀出線14為直線型(筆直)的導電線(或 稱沒有彎曲的導電線),因此顯示薄膜晶體管12受到信號讀出線14的阻擋, 只能設置在數(shù)據(jù)線10的同一側,無法設置成左右交錯(zigzag)的配置,使得傳 統(tǒng)的電阻式觸控面板無法采用點反轉(dot inversion)的驅動方式,無法達到省電 的功效。
因此,業(yè)界亟需一種觸控面板,其可以克服上述問題,達到省電的功效。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具有多個像素區(qū),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導電 層設置于第一基板上,第一導電層作為柵極及掃描線;第二導電層設置于第一導電層之上,第二導電層作為源極和漏極以及數(shù)據(jù)線,其中數(shù)據(jù)線與掃描線交
錯形成所述像素區(qū);第三導電層設置于第二導電層之上,第三導電層作為共用 電極;像素電極設置于第三導電層上,其中像素電極具有一主要區(qū)塊及至少一 與該主要區(qū)塊電性絕緣的次要區(qū)塊,主要區(qū)塊位于各像素區(qū)中,次要區(qū)塊覆蓋 第二導電層的一部分與第三導電層的一部分;以及彎曲的信號讀出線,其在同 一行且相鄰的二個像素區(qū)中具有不同的彎曲方向,其中由俯視方向觀之,彎曲 的信號讀出線由第一、第二及第三導電層與像素電極的次要區(qū)塊互相連接形 成,且其中第一導電層經(jīng)一第一導通孔與第二導電層電性連接,像素電極的次 要區(qū)塊經(jīng)第二導通孔分別與第二導電層及第三導電層電性連接。
此外,本發(fā)明又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圖案化導電層 設置于第一基板上,其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包含多條掃描線沿著第一方向排 列,多個串聯(lián)的第一導電電極,以及多個各自獨立的第二導電電極。
第二圖案化導電層設置于第一基板上且位于第一圖案化導電層上方,其中 第二圖案化導電層包含多條數(shù)據(jù)線沿著第二方向排列,與所述掃描線交錯而
構成多個像素區(qū)群組,其中每個像素區(qū)群組至少包含第一像素區(qū)、第二像素區(qū)、
第三像素區(qū)及第四像素區(qū);至少一第一源/漏極對設置于每個像素區(qū)中,且每 個源極電性連接于每條數(shù)據(jù)線;至少一第三導電電極設置于各第一導電電極之 上、各第二導電電極之上及第一像素區(qū)中,其中位于各第一導電電極之上的第 三導電電極電性連接于各第一導電電極.,至少一第一導電線設置于第一像素區(qū) 及第三像素區(qū)中,且分別電性連接位于第一像素區(qū)中的第三導電電極及位于各 第一導電電極之上的第三導電電極;以及至少一第二源/漏極對設置于第一像 素區(qū),第二源極電性連接于另一像素區(qū)群組中的第一導電線。
第三圖案化導電層設置于第一基板上且位于第二圖案化導電層上方,其中 第三圖案化導電層包含至少一第二導電線平行于所述掃描線其中一條排列, 至少一第三導電線覆蓋各數(shù)據(jù)線的一部分,以及至少一第四導電線設置于第一 像素區(qū)中,且覆蓋第二源極的一部分及位于第一像素區(qū)中的第三導電電極的一 部分。
像素電極設置于第一基板上,且位于第三圖案化導電層上方,其中像素電 極包含像素電極區(qū)塊設置于各像素區(qū)中,且與各像素區(qū)中的各第一漏極電性 連接;第四導電電極覆蓋且電性連接于第一像素區(qū)中的第三導電電極上及第二源極上;以及第五導電線設置于第二像素區(qū)中的第二導電電極之上,其中所述 第一導電電極、第一導電線、第三導電電極、第四導電線與第四導電電極構成 一彎曲(ZigZag)的信號讀出線。
為了讓本發(fā)明上述目的、特征,及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以下配合所附圖式, 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顯示傳統(tǒng)的電阻式觸控面板的平面示意圖2顯示為顯示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平面示意圖3A至圖3G顯示依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形成觸控面板的像素區(qū)群組 的各制造過程平面示意圖4A至圖4E分別顯示沿著圖3G中剖面線A-A, 、B-B, 、C-C, 、D-D' 及E-E'的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目-體管;
11、 40 掃描線; 14 信號讀出線; 16、 26 感測薄fe日日 24 彎曲的信號讀出線;
31 第一像素區(qū); 33 第三像素區(qū); 310 第一圖案化導電層;
其中,附圖標記
10、 20 數(shù)據(jù)線;
12、 22 顯示薄膜晶體管; 15、 25 按壓感測結構; 18、 28 次像素區(qū);
30 像素區(qū)群組; 32 第二像素區(qū); 34 第四像素區(qū); 241 第一導電電極(第一圖案化導電層); 46 第二導電電極(第一圖案化導電層); 421 顯示薄膜晶體管的柵極(第一圖案化導電層);
422 感測薄膜晶體管的柵極(第一圖案化導電層); 48 半導體層;z 49 第一導通孔;
320 第二圖案化導電層;
242 第一導電線(第二圖案化導電層);
50 第三導電電極(第二圖案化導電層);52^ 54 330 60 61 243 62 70 72 74 100 482' 45 200 203' 300 X
-第一源/漏極對(第二圖案化導電層);
'第二源/漏極對(第二圖案化導電層);
第三圖案化導電層;
-第二導電線(第三圖案化導電層);
-第三導電線(第三圖案化導電層);
第四導電線(第三圖案化導電層);
-第二導通孔; 340 像素電極;
'像素電極的主要區(qū)塊;
-像素電極的第四導電電極;
-像素電極的第五導電線(第二透明電極層);
第一基板;
摻雜的半導體層;
第二介電層;
-第二基板;
第一透明導電層;
顯示介直層;
第一方向;
481 未摻雜的半導體層;
43 第一介電層;
47 第三介電層;
201 感測間隔物;
101 感測平臺;
P 間距;
Y 第二方向。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其具有彎曲的信號讀出線,因此同一條數(shù)據(jù)線 所連接的顯示薄膜晶體管可以利用左右交錯的方式配置,使得觸控面板可采用 點反轉(dot inversion)的方式驅動,進而達到省電的目的。
請參閱圖2,其顯示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平面示意圖。觸控 面板具有多個次像素區(qū)28,其由兩條相鄰的數(shù)據(jù)線20與兩條相鄰的掃描線40 所定義,每一個次像素區(qū)中具有至少一個顯示薄膜晶體管22。圖2中虛線框 住的范圍為一個像素區(qū)群組30,其包含第一像素區(qū)31、第二像素區(qū)32、第三 像素區(qū)33及第四像素區(qū)34,觸控面板內具有多個像素區(qū)群組30。在第一像素 區(qū)31中具有至少一感測薄膜晶體管26,在同一行的像素區(qū)群組30中的多個 感測薄膜晶體管26利用彎曲(zigzag)的信號讀出線24連接,此彎曲的信號讀 出線24在同一行且相鄰的兩個像素區(qū)31及33中具有不同的彎曲方向,因此可以避開左右交錯配置的顯示薄膜晶體管22,進而可實現(xiàn)點反轉驅動的觸控 面板。其中,各個顯示薄膜晶體管22是用以控制各次像素區(qū)28的像素電極(未 標示)的電壓開與關。
另外,在第二像素區(qū)32中具有至少一按壓感測結構25,其與右方的另一 像素區(qū)群組中的感測薄膜晶體管26連接,尤其是,另一像素區(qū)群組的第一像 素區(qū)31中的感測薄膜晶體管26,感測薄膜晶體管26接收來自按壓感測結構 25的信號,并與另一信號讀出線24電性連接。
由俯視方向觀之,此彎曲的信號讀出線24由第一導電層(或稱第一圖案化 導電層)241、第二導電層(或稱第二圖案化導電層)242、第三導電層(或稱第三 圖案化導電層)243及像素電極(未標示)的次要區(qū)塊72互相連接而成。第一導 電層241作為顯示薄膜晶體管22的柵極和感測薄膜晶體管26的柵極以及掃描 線40,且顯示薄膜晶體管22的柵極連接至所對應的掃描線40,而感測薄膜晶 體管26的柵極連接至所對應的掃描線40。第二導電層242設置于第一導電層 241之上,其作為顯示薄膜晶體管22的源/漏極和感測薄膜晶體管26的源/漏 極以及數(shù)據(jù)線20,且顯示薄膜晶體管22的源/漏極連接至所對應的數(shù)據(jù)線20, 而感測薄膜晶體管26的源/漏極連接至所對應的數(shù)據(jù)線20。第三導電層243 設置于第二導電層242之上,其作為共用電極(commonelectrode),而像素電極 則設置于第三導電層243之上,其具有一主要區(qū)塊(未顯示)設置于各次像素區(qū) 中,以及一次要區(qū)塊72與主要區(qū)塊電性絕緣,次要區(qū)塊72覆蓋第二導電層 242的一部分與第三導電層243的一部分。上述第一導電層241經(jīng)第一導通孔 49與第二導電層242電性連接,而像素電極的次要區(qū)塊72則經(jīng)第二導通孔62 分別與第二導電層242及第三導電層243電性連接。
接著,請參閱圖3A至圖3G,其顯示依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形成觸控 面板的像素區(qū)群組30的各制作過程平面示意圖,其中像素區(qū)群組30包含第一 像素區(qū)31、第二像素區(qū)32、第三像素區(qū)33及第四像素區(qū)34。請參閱圖3A, 首先提供第一基板(未顯示),其例如為透明基板(例如玻璃、石英、其它的材 料、或上述的組合。)、非透明基板(例如晶圓、陶瓷、金屬板、不透光的玻 璃、不透光的石英、不透光的聚合物板、其它的材料、或上述的組合。)或軟
性基板(例如聚丙酰酸酯類、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酰類、聚酯類、其它
的材料、或上述的組合。),在第一基板上形成第一圖案化導電層310。第一圖案化導電層310包含多條掃描線40沿著第一方向X排列,多個串聯(lián)的第一導 電電極241,以及多個各自獨立的第二導電電極46。另外,第一圖案化導電層 310還作為顯示薄膜晶體管22的柵極421 ,以及感測薄膜晶體管26的柵極422。 由圖3A可知,第一圖案化導電層310的所包含的元件,是很明白的顯示于圖 中的各像素區(qū)位置,而不會有任何的疑問或不能理解的。
請參閱圖3B,形成半導體層48在顯示薄膜晶體管22的柵極421上,以 及在感測薄膜晶體管26的柵極422上。接著,請參閱圖3C,在串聯(lián)的第一導 電電極241上形成第一導通孔49。請注意第一導通孔49并非形成于第一導電 電極的材質中,請査看后續(xù)的圖4C,即可明白。
請參閱圖3D,形成第二圖案化導電層320在第一基板上,且位于第一圖 案化導電層310上方,第二圖案化導電層320包含多條數(shù)據(jù)線20沿著第二方 向Y排列,與掃描線40交錯,以形成各像素區(qū)31、 32、 33及34。第二圖案 化導電層320還包含第一源/漏極對52設置于每個次像素區(qū)中,且每個第一源 /漏極對52電性連接于每條數(shù)據(jù)線20。此外,第二圖案化導電層320還包含第 三導電電極50,設置于各第一導電電極241之上、各第二導電電極46之上, 以及第一像素區(qū)31中,其中位于各第一導電電極241之上的第三導電電極50 經(jīng)第一導通孔49與各第一導電電極241電性連接。另外,第二圖案化導電層 320還包含第一導電線242,設置于第一像素區(qū)31及第三像素區(qū)33中,作為 彎曲的信號連接線24的一部分,其中位于第一像素區(qū)31中的第一導電線242 電性連接于第三導電電極50,位于第三像素區(qū)33中的第一導電線242電性連 接于位于第一導電電極241之上的第三導電電極50。而且第一導電線242會 與某些條掃描線40交錯。第二圖案化導電層320還包含第二源/漏極對54,設 置于第一像素區(qū)31中,第二源極電性連接于另一像素區(qū)群組中的第一導電線 242。
請參閱圖3E,形成第三圖案化導電層330于第一基板之上,且位于第二 圖案化導電層320上方,第三圖案化導電層330包含至少一第二導電線60, 平行于掃描線40的其中一條排列;至少一第三導電線61,覆蓋各數(shù)據(jù)線20 的一部分;至少一第四導電線243,設置于第一像素區(qū)31中,且覆蓋于第二 源極54的一部分,以及覆蓋于位于第一像素區(qū)31中的第三導電電極50的一 部分,其作為彎曲的信號連接線24的一部分。請參閱圖3F,形成第二導通孔62于各第一漏極52上、第二源/漏極54 上、位于第二源極54之上的第四導電線243上、位于第三導電電極50的一部 分之上的第四導電線243上,以及位于第一像素區(qū)31中的第三導電電極50 上。請注意第二導通孔62并非形成于第一漏極52的材質中、第二源/漏極54 的材質中、第四導電線243的材質中及第三導電電極50的材質中,請査看后 續(xù)的圖4A與圖4D,就可明白。
請參閱圖3G,形成像素電極340于第一基板上,并位于第三圖案化導電 層330上方,像素電極340包含一像素電極主要區(qū)塊(或稱為像素電極區(qū)塊)70, 設置于各次像素區(qū)中,且經(jīng)第二導通孔62與各次像素區(qū)中的各第一漏極52 電性連接。像素電極340還包含第四導電電極72,其為像素電極340的次要 區(qū)塊,與像素電極的主要區(qū)塊70電性絕緣。像素電極340的第四導電電極72 覆蓋部分第二源極54上,且經(jīng)第二導通孔62與第二源極54電性連接;再者, 第四導電電極72覆蓋另一部分該第二源極上方的該第四導電線上。此外,第 四導電電極72還覆蓋于第一像素區(qū)31中的部分第三導電電極50上,且經(jīng)第 二導通孔62與第三導電電極50電性連接。另夕卜,像素電極340還包括第五導 電線74,設置于第二像素區(qū)32中的第二導電電極46之上。必需要說明的是, 第五導電線74電性連接于另一像素區(qū)群組的第一像素區(qū)31中的第二漏極,而 于同一像素群組時,第五導電線74并不會電性連接至第一像素區(qū)31中第二源 極/漏極。此時,第五導電線74就會與某些數(shù)據(jù)線20交錯。
上述的第一導電電極241、第一導電線242、第三導電電極50、第四導電 線243以及第四導電電極72構成彎曲的信號讀出線24。
雖然圖3A至圖3G中未繪出各導電層之間的介電層,然而在第一導電層 310與第二導電層之間具有第一介電層43,在第二導電層320與第三導電層 330之間具有第二介電層45,且在第三導電層330與像素電極340之間具有第 三介電層47。因此,上述實施例所述的導通孔就是形成或突穿于上述介電層 的材質中。
請參閱圖4A,其顯示沿著圖3G中剖面線A-A,的觸控面板的局部剖面 示意圖,在此僅繪出第一基板上的結構。首先,在第一基板100上具有第一圖 案化導電層421作為顯示薄膜晶體管22的柵極,接著在第一圖案化導電層421 上覆蓋第一介電層(或稱為柵極絕緣層)43,然后在第一介電層43上形成半導體層48,半導體層48可包含未摻雜的半導體層481及摻雜的半導體層482。 接著,形成第二圖案化導電層52于半導體層48上,作為顯示薄膜晶體管22 的第一源/漏極對。接著,在第一源/漏極對52上覆蓋第二介電層45(或稱為保 護層),并形成第三介電層47于第二介電層45上,在第二介電層45及第三介 電層47中形成第二導通孔62,并形成像素電極70覆蓋于第三介電層47上及 第二導通孔62內,使得第一漏極52與像素電極70的主要區(qū)塊電性連接。再 者,本發(fā)明以底柵型晶體管為實施方式,但不限于此。于其它實施例中,頂柵 型晶體管亦可使用,二者差別于半導體層48形成于第一基板100的順序、柵 極形成的順序及介電層的數(shù)目。舉例而言,底柵型晶體管先形成第一圖案化導 電層421的柵極后,再覆蓋介電層43于第一圖案化導電層421及第一基板100 上。然后,再形成半導體層48于柵極上方的介電層43上。頂柵型晶體管先形 成半導體層48于第一基板100上,再覆蓋介電層43于半導體層48及第一基 板100上。然后,再形成第一圖案化導電層421的柵極于半導體層48上方的 介電層43上。于頂柵型晶體管時,為了能夠讓第一圖案化導電層421與第一 圖案化導電層421上的第二圖案化導電層不會發(fā)生短路,除了第二介電層45 與第三介電層47之外,會再覆蓋一額外介電層(或稱為內層介電層,未繪示) 于第一圖案化導電層421及基板100上,此時,第一圖案化導電層421上的第 二圖案化導電層位于不同水平平面上;或者是,不覆蓋額外介電層,則第一圖 案化導電層421的柵極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位于同一水平平面上,但二者相互 隔開且絕緣。再依續(xù)堆疊所需要的膜層,如第二圖案化導電層52、第二介 電層45、第三圖案化導電層沐繪示于此A, -A剖面圖)、第三介電層47以及 像素電極70。
請參閱圖4B,其顯示沿著圖3G中剖面線B-B'的觸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 意圖。在第一基板100上具有第一介電層(或稱為柵極絕緣層)43,在第一介電 層43上具有第二圖案化導電層20作為數(shù)據(jù)線,并且在第二圖案化導電層20 上覆蓋第二介電層(或稱為保護層)45。在第二介電層45上形成第三圖案化導 電層的第三導電線61,然后在第三導電線61上覆蓋第三介電層47,并形成像 素電極70的主要區(qū)塊于第三介電層47上。
請參閱圖4C,其顯示沿著圖3G中剖面線C-C'的觸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 意圖。在第一基板100上具有第一圖案化導電層的第一導電電極241,在第一導電電極241上覆蓋第一介電層(或稱為柵極絕緣層)43,并在第一介電層43 中形成第一導通孔49,然后形成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第三導電電極50覆蓋于 第一介電層43上及第一導通孔49內,并形成第二介電層(或稱為保護層)45覆 蓋第三導電電極50,其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的第L導電電極241經(jīng)第一導通 孔49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第三導電電極50電性連接。
請參閱圖4D,其顯示沿著圖3G中剖面線D-D,的觸控面板的局部剖面 示意圖。在第一基板100上具有第一圖案化導電層422,作為感測薄膜晶體管 26的柵極,在第一圖案化導電層422上覆蓋第一介電層(或稱為柵極絕緣層)43, 然后形成第二圖案化導電層54于第一介電層43上,作為感測薄膜晶體管26 的第二源/漏極對,并形成第二介電層(或稱為保護層)45覆蓋第二源/漏極對54。 接著,形成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第四導電線243于部分的第二介電層45上, 并分別于第二介電層45及第四導電線243中形成第二導通孔62,然后形成像 素電極的第五導電線74覆蓋于第二介電層45和第四導電線243上,以及第二 導通孔62內,其中像素電極的第五導電線74經(jīng)第二導通孔62分別與第二圖 案化導電層的第二源/漏極對54及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第四導電線243電性連 接。
請參閱圖4E,其顯示沿著圖3G中剖面線E-E'的觸控面板的按壓感測結 構25剖面示意圖。在第一基板100上具有第一圖案化導電層的第二導電電極 46,在第二導電電極46上覆蓋第一介電層(或稱為柵極絕緣層)43,然后形成 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第三導電電極50于第一介電層43上,并在第三導電電極 50上覆蓋第二介電層(或稱為保護層)45。上述第一、第二圖案化導電層46和 50以及第一、第二介電層43和45構成按壓感測結構25的感測平臺101。
此外,觸控面板還包括第二基板200與第一基板100對向設置,第二基板 200例如為玻璃基板,感測間隔物201設置于第二基板200上,其例如為感光 性間隔物(photo spacer)。在感測間隔物201上覆蓋有第一透明導電層203,并 且在感測平臺101上覆蓋有第二透明導電層74,其為像素電極的第五導電線, 第一及第二透明導電層可為單層或多層結構,其材質包含銦錫氧化物(ITO)、 銦鋅氧化物(IZO)、鋁鋅氧化物(AZO)、鋁錫氧化物(ATO)、銦鍺鋅氧化物 (IGZO)、其它合適的材質、或上述的組合,兩者于觸控面板未受到按壓時具有 一間距P,并且于觸控面板受到按壓時互相接觸而形成電通路(或稱短路)。此時,觸控面板就己完成,其中,二基板內沒有其它物質。再者,若要形成觸控 顯示面板,可將上述的觸控面板外貼于顯示面板之外,其中,顯示面板結構為 第一基板具有主動元件矩陣層,包含多個晶體管,第二基板相對應于第一基板, 且上述二基板間具有一間隔以及顯示介質層設置該l詢隔中。若,將觸控面板搭
配顯示面板的制造過程,而形成內整合式觸控顯示面板,則在第一基板100 與第二基板200之間還包含一顯示介質層300,可使觸控面板顯示影像。其中, 上述顯示介質層的材料,包含非自發(fā)光材料(例如液晶材料、電泳材料、其
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的組合)、自發(fā)光材料(例如有機發(fā)光材料、無機發(fā)光材
料、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的組合)、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的組合。顯示面
板可依顯示介質層的材料包含非自發(fā)光面板(例如液晶顯示面板、三維顯示 面板、電泳顯示面板、藍相顯示面板、水平切換顯示面板、垂直配向顯示面板、 雙面顯示面板、其它合適的面板或上述的組合)、自發(fā)光面板、其它合適的面 板或上述之組合。
當然,本發(fā)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 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jù)本發(fā)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 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觸控面板,具有多個像素區(qū),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一導電層,設置于該第一基板上,該第一導電層作為至一柵極及一掃描線;一第二導電層,設置于該第一導電層之上,該第二導電層作為一源極及一漏極,以及一數(shù)據(jù)線,其中該數(shù)據(jù)線與該掃描線交錯形成該像素區(qū);一第三導電層,設置于該第二導電層之上,該第三導電層作為一共用電極;一像素電極,設置于該第三導電層上,其中該像素電極具有一主要區(qū)塊及至少一與該主要區(qū)塊電性絕緣的次要區(qū)塊,該主要區(qū)塊位于各該像素區(qū)中,該次要區(qū)塊覆蓋該第二導電層的一部分與該第三導電層的一部分;以及一彎曲的信號讀出線,該彎曲的信號讀出線在同一行且相鄰的二個該像素區(qū)中具有不同的一彎曲方向,其中由一俯視方向觀之,該彎曲的信號讀出線由該第一、該第二及該第三導電層與該像素電極的該次要區(qū)塊互相連接形成,且其中該第一導電層經(jīng)一第一導通孔與該第二導電層電性連接,該像素電極的該次要區(qū)塊經(jīng)一第二導通孔分別與該第二導電層及該第三導電層電性連接。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該觸控面板更包括多個 顯示薄膜晶體管,其中位于同一行且相鄰的二個該像素區(qū)中的所述顯示薄膜晶 體管以一左右交錯的形式排列。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該信號讀出線的該彎曲 方向是避開所述顯示薄膜晶體管的位置。
4.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該觸控面板更包括 一第一介電層,設置于該第一導電層與該第二導電層之間; 一第二介電層,設置于該第二導電層與該第三導電層之間;以及 一第三介電層,設置于該第三導電層與該像素電極之間。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該觸控面板更包括一半 導體層,設置于該第一介電層與該源極和該漏極之間,以形成該顯示薄膜晶體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該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基板,與該第一基板對向設置;以及一按壓感測結構,設置于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其中該按壓感測 結構與該信號讀出線電性連接,且該按壓感測結構包括 一感測間隔物,設置于該第一基板之上; 一感測平臺,設置于該感測間隔物之下;一第一透明導電層,覆蓋于該感測間隔物上,且面對該感測平臺;以及一第二透明導電層,設置于該感測平臺上,其中該第一透明導電層與 該第二透明導電層于未按壓時具有一間距,且該第二透明導電層為該像素電極 的該次要區(qū)塊。
7.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該感測平臺包括該第一 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
8.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該感測平臺更包括該第 一介電層設置于該第一導電層上,以及該第二介電層設置于該第二導電層上。
9.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該觸控面板更包括一感 測薄膜晶體管,接收來自該按壓感測結構的一信號,并與該信號讀出線電性連 接。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該觸控面板更包括一 顯示介質層設置于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
11. 一種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基板;一第一圖案化導電層,設置于該第一基板上,其中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包含多條掃描線延著一第一方向排列; 多個串聯(lián)的一第一導電電極;以及 多個各自獨立的一第二導電電極; 7第二圖案化導電層,設置于該第一基板上且位于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上方,其中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包含-多條數(shù)據(jù)線沿著一第二方向排列,與所述掃描線交錯而構成多個像素區(qū)群 組,其中每個該像素區(qū)群組至少包含第一像素區(qū)、第二像素區(qū)、第三像素區(qū)及第四像素區(qū);至少一第一源/漏極對,設置于每個像素區(qū)中,且每個第一源極電性連接 于每條數(shù)據(jù)線;至少一第三導電電t,,設置于各該第一導電電極之上、各該第二導電電極 之上及該第一像素區(qū)中,其中位于各該第一導電電極之上的該第三導電電極電 性連接于各該第一導電電極;至少一第一導電線,設置于該第一像素區(qū)及該第三像素區(qū)中,且分別電性 連接位于該第一像素區(qū)中的該第三導電電極及位于各該第一導電電極之上的 該第三導電電極;以及至少一第二源/漏極對,設置于該第一像素區(qū),該第二源極電性連接于另 一像素區(qū)群組中的該第一導電線;一第三圖案化導電層,設置于該第一基板上且位于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上 方,其中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包含至少一第二導電線,.平行于所述掃描線其中一條排列; 至少一第三導電線,覆蓋各該數(shù)據(jù)線的一部分;以及 至少一第四導電線,設置于該第一像素區(qū)中,且覆蓋該第二源極的一 部分及位于該第一像素區(qū)中的該第三導電電極的一部分;以及一像素電極,設置于該第一基板上,且位于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上方,其 中該像素電極包含一像素電極區(qū)塊,設置于各該像素區(qū)中,且與各該像素區(qū)中的各該第 一漏極電性連接;一第四導電電極,覆蓋且電性連接于該第一像素區(qū)中的該第三導電電極 上、部分該第二源極上及另一部分該第二源極上方的該第四導電線上;以及一第五導電線,設置于該第二像素區(qū)中的該第二導電電極之上,其中所述第一導電電極、該第一導電線、該第三導電電極、該第四導電線 與該第四導電電極構成一彎曲的信號讀出線。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蝕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該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基板,與該第一基板對向設置;以及一按壓感測結構,設置于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其中該按壓感測 結構與該信號讀出線電性連接,且該按壓感測結構包括一感測間隔物,設置于該第一基板之上; 一感測平臺,設置于該感測間隔物之下;一第一透明導電層,覆蓋于該感測間隔物上,且面對該感測平臺;以及一第二透明導電層,設置于該感測平臺上,其中該第一透明導電層與 該第二透明導電層于未按壓時具有一間距,且該第二透明導電層為該第五導電 線。
13. 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該第五導電線電性連 接于另一像素區(qū)群組的該第二漏極。
14. 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該觸控面板更包括一 顯示介質層設置于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觸控面板,包括第一導電層設置于第一基板上,其作為柵極及掃描線;第二導電層設置于第一導電層之上,其作為源/漏極及數(shù)據(jù)線;第三導電層設置于第二導電層之上,其作為共用電極;像素電極設置于第三導電層之上,其具有一次要區(qū)塊覆蓋第二與第三導電層的一部分,以及彎曲的信號讀出線,由俯視方向觀之,其由第一、第二、第三導電層及像素電極的次要區(qū)塊互相連接而成,信號讀出線在同一行且相鄰的兩個像素區(qū)中具有不同的彎曲方向。
文檔編號G06F1/32GK101576785SQ200910149138
公開日2009年1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6月17日
發(fā)明者王朝珍, 許哲嘉, 鄭國興, 馬玫生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