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基于數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嶺線設計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基于數字高程模型(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的計算機自動 選線方法。本方法主要用于公路、鐵路在主要考慮地貌(地形)和坡度時的區(qū)段替代人工 選線作業(yè)。
背景技術:
數字高程模型(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是反映地貌的地面高程點位數據與 高程和內插軟件的集合,主要用于繪制地形圖和求取地面任意點高程。其出現后應用范圍 不斷擴大,目前主要用于土建工程勘查設計中的交互式應用,包括地貌分析、景觀分析和 仿真、場地設計、平基和造價分析等?,F有的應用技術存在的主要不足是計算機只是作 為電子地形圖的可視化界面,設計方案的擬定必需借助于人工干預作業(yè)才能完成,而且交 互式應用設計人員工作量較大,沒有充分發(fā)揮DEM的作用。而目前的越嶺線的定線方法主要是在紙質地形圖上進行,由有經驗的操作人員,在確 定的控制點間進行試坡定線,根據人工放坡定出導向線,在此基礎上確定交點并配適當的 曲線要素,形成完整的越嶺線。因此該方法不僅還沒有利用DEM技術,更沒有EDM的自動 選線技術,效率很低,優(yōu)化幾乎不可能且質量難以控制。綜上所述,現有方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 方案數量有限,人工紙面選線方法一般只作2個方案比選,難以找到最佳方案。2、 人工紙面選線和計算機交互選線,工作業(yè)效率都比較低,沒有充分發(fā)揮計算機的 功能和作用。3、 現有方法具有較大的經驗性和主觀性,缺乏一致的標準,顧及的因素有限,也造 成方案評價困難。發(fā)明內容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充分應用EDM數據的、 定線質量更高的、速度更快的計算機自動定線的方法與系統。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基于數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嶺線設計方法,包括如下步驟(l)基于數字高程模型,建立選線區(qū)數字地面模型;(2)指定越嶺線起點和終點;(3) 對定線區(qū)域內的地貌進行分析;(4)確定埡口控制點并分段設計上行和下行線路;(5)按 平均縱坡初步拉坡;(6)平均縱坡判別;(7)緩和坡段布置;(8)交點合并調整;(9)變 坡點合并調整;(10)方案評價。相比現有技術,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 更加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計算機的功能,將目前的人工紙上定線根本無法完成的 計算工作由計算機自動完成。2、 在兩點之間設計越嶺線時能夠快速找到最優(yōu)的方案, 一般不會超過數分鐘,較人工選線提高工效數十倍。3、 選線的質量能夠保證。對給定的選線區(qū)和地形,以及給定的技術要求,能夠尋找 到既滿足線形技術要求和平縱組合最優(yōu)的條件。4、 在給定條件下能夠求得土石方量最小、造價最低的越嶺路線方案。多個項目與現 有方法對照平均較人工比選定線要節(jié)造價10 20%左右。5、 擴大了數字高程模型(DEM)的工程應用范圍,使其能夠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
圖1是本發(fā)明方法設計流程圖。圖2是按照本發(fā)明方法設計的越嶺線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為基于數字高程模型(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的計算機自動選線方 法。主要用于公路、鐵路在主要考慮地貌(地形)和坡度時的區(qū)段替代人工選線作業(yè),具 有實用、快捷之優(yōu)點。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基于數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嶺線設計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 基于數字高程模型DEM,建立選線區(qū)數字地面模型;(2) 指定越嶺線起點和終點;(3) 對定線區(qū)域內的地貌進行分析,主要是根據地面標高進行坡度分區(qū),劃分出平緩 區(qū)、中等坡度區(qū)、陡坡區(qū)和懸崖峭壁區(qū);(4) 確定埡口控制點,主要是自動提取埡口點,并找出最低埡口點將路線分為兩段或多段。從埡口處分別設計上山和下山路線;(5) 按平均縱坡初步拉坡。拉坡(即放坡)是從坡段起點按照設計的坡度沿地面求交 線,從而找出一段路線的平面位置。在控制點間根據水平距離和高差計算平均縱坡坡度, 以低于該坡度的而且地面允許對大縱坡(坡面法向坡度)若干坡度進行試放,然后從中選 出最好的一條。將端點作為控制點繼續(xù)向前放坡。(6) 最佳線路(平均縱坡)的判別主要根據某路線的平面線形條件、地貌降坡比 例滿足情況以及挖填方量來判別。(7) 緩和坡段布置在路線放坡試坡時根據地貌自動形成。(8) 平面交點合并和調整根據地貌的放坡線是不規(guī)則的。主要將其用不同的平曲線 組合進行擬合,得到最佳擬合線形方案。對此方案進行平縱線形指標的自動分析,決定對 某些交點進行刪除和移動,以是平面線形滿足要求。(9) 縱面變坡點合并調整根據地貌生成的初步變坡點一般是地貌分區(qū)點,其位置與 平面線形不相適應,需要作調整。以消除或移動過密、坡差過小或過大、與平面配合不良 的點。參見圖2,為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某越嶺線的設計起點為西南角,設計路線將翻越某 山嶺到達終點。路線總高差約100米,長度約3公里。首先建立包括起點和終點的數字地 面模型(DEM)。在模型上指定路線起點和終點坐標。輸入平縱面頂線的技術指標和規(guī)范數 據。根據本發(fā)明的方法,由計算機自動尋找出滿足給定技術要求的路線方案(粗實線)。本發(fā)明方法由于采用自動選線設計,可完成多個越嶺線方案,并快速完成方案技術經 濟指標的分析評價,以及多個方案的對比。尤其是在數字高程模型(DEM)下,可自動生 成滿足一定定線條件的越嶺線方案(1) 自動完成坡面組成分析,進行坡面特征分區(qū),找出一定高度以上的陡坎和懸崖。(2) 自動進行坡面特征線、特征點分析。(3) 按照坡面分區(qū)進行緩和坡段的自動布置。在各緩坡區(qū)進行緩和放坡形成新的控 制點。禁止通過區(qū)避繞,主要指特別陡峭及懸崖絕壁區(qū)、特殊用地區(qū)和其他禁行區(qū)需避繞。 自動判斷并選擇多個回頭點進行比選確定最佳點。(4) 根據地貌特征自動產生備選交點,控制點間的初始導向線自動生成。(5) 自動進行坡長檢查并調整變坡點的位置,使陡坡和緩坡的分布滿足規(guī)范要求。 進行全線土石方優(yōu)化,并使挖填方量最小。本發(fā)明在DEM上對確定的越嶺線方案的技術經濟指標自動分析方法是:根據DEM數據,采用內插與擬合方法自動采集方案沿線縱橫斷面數據,并計算挖填方量;自動獲取路線設 計技術參數值,根據規(guī)范要求和一定理論要求,判別方案的線形設計質量。坡面特征的分析方法是基于坡度分析的原理,對兩控制點間的坡面按照設定間隔進行坡向和坡度分區(qū),并由計算機自動找出一定高度以上的陡坎和懸崖。分區(qū)的方法是,在DEM上進行局部坡度和坡向分析,在一定范圍以內計算平均變化率判別,以此進行坡面按 坡度和坡向分區(qū),并產生分區(qū)的界線。坡面特征點線分析方法是根據上步產生的坡面分區(qū)邊界線,從中自動提取山谷線、 山脊線、分水線(反坡線);根據山頂脊線提取各可能鞍部點,從中提出最低埡口和次低 埡口點。兩控制點間初始導向線生成的方法是兩個相鄰控制點間,從兩端按照平均坡度進行自動放坡,并將與地形特征線產生的交點作為可能交點。按照坡面分區(qū)進行緩和坡段的布置沿平均坡度線,在各緩坡區(qū)進行緩和坡段的放坡, 并形成新的控制點。交點的合并和調整在自動進行交點間長度檢查以及坡長檢査后,根據平面交點間的 間距和偏角,按照一定的準則取消、合并部分交點,并配合一定的曲線要素;根據各個自 然坡段的長度判別,按照一定的準則,合并、刪除或移動部分邊坡點,以滿足縱面線形尋 優(yōu)的要求,即使使挖填方量最小,平縱線形組合最優(yōu)。禁止通過區(qū)避繞主要指特別陡峭及懸崖絕壁區(qū)、特殊用地區(qū)和其他禁行區(qū)需避繞時, 自動在禁行區(qū)上或下邊緣產生控制點,使用1 4步程序分段進行自動尋線?;仡^曲線選址方法是當兩控制點高差很大平均坡度超過最大縱坡時,需要設回頭曲 線進行展線?;仡^點在緩坡開闊區(qū)成對布置,自動選擇多個回頭點進行比選確定最佳點算 法。以此作為新增控制點,分段進行自動尋線。
權利要求
1、一種基于數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嶺線設計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基于數字高程模型,建立選線區(qū)數字地面模型(2)指定越嶺線起點和終點;(3)對定線區(qū)域內的地貌進行分析;(4)確定埡口控制點并分段設計上行和下行線路;(5)按平均縱坡初步拉坡;(6)平均縱坡判別;(7)緩和坡段布置;(8)交點合并調整;(9)變坡點合并調整;(10)方案評價。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數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嶺線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驟(3)包括建立選線區(qū)數字地面模型,主要是進行坡面特征線、特征點分析,包 括自動提取山谷線、山脊線、分水線(反坡線)、最低埡口和次低埡口點;找出一定高度 以上的陡坎和懸崖。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數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嶺線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驟(7)緩和坡段布置,是在識別出各地表緩坡區(qū)內,進行緩和放坡形成新的控制 點。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數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嶺線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驟(9)變坡點合并調整,包括禁止通過區(qū)避繞,主要指特別陡峭及懸崖絕壁區(qū)、 特殊用地區(qū)和其他禁行區(qū)需避繞;判斷并選擇多個回頭點進行比選確定最佳點。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數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嶺線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驟(10)根據地貌特征產生備選交點,生成控制點間的初始導向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基于數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嶺線設計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基于數字高程模型,建立選線區(qū)數字地面模型;指定越嶺線起點和終點;對定線區(qū)域內的地貌進行分析;確定埡口控制點并分段設計上行和下行線路;按平均縱坡初步拉坡;平均縱坡判別;緩和坡段布置;交點合并調整;變坡點合并調整;方案評價。本發(fā)明方法可有效、充分地利用計算機的功能,將目前的人工紙上定線根本無法完成的計算工作由計算機自動完成;較人工選線提高工效數十倍;而且,選線的質量能夠得到保證。在給定條件下能夠求得土石方量最小、造價最低的越嶺路線方案。
文檔編號G06T17/05GK101236665SQ20081006941
公開日2008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08年2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2月29日
發(fā)明者曉 馮, 唐伯民 申請人:重慶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