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方向輸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多方向輸入裝置,特別涉及對移動電話裝置及游戲機用操縱器等中的 方位輸入操作適合的多方向輸入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有如下多方向輸入裝置具備能夠進行向周圍的任意方向的操作的操 作軸,根據(jù)對該操作軸的操作方向及操作量進行信號輸出。作為這種多方向輸入裝置,例如 提出了如下裝置,該裝置具備根據(jù)操作軸的傾倒動作而轉(zhuǎn)動的、互相正交配置的兩個轉(zhuǎn)動 部件;以及螺旋彈簧,用于通過向上方彈性地按壓配置于下側(cè)的轉(zhuǎn)動部件,來將這些轉(zhuǎn)動部 件保持在中立位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現(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4399號公報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多方向輸入裝置中,由于將螺旋彈簧配置于兩個轉(zhuǎn)動部件的 下方,因此高度方向的尺寸變大,存在難以應對多方向輸入裝置整體的薄型化這一問題。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夠?qū)崿F(xiàn)裝置整體的薄型化 的多方向輸入裝置。
本發(fā)明的多方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殼體,具有開口 ;操作部件,一部分從 所述開口突出,能夠進行傾倒操作;第I連動部件及第2連動部件,以根據(jù)所述操作部件的 傾倒操作而轉(zhuǎn)動并且轉(zhuǎn)動軸線互相正交的方式延伸,保持于所述殼體內(nèi);第I檢測單元及 第2檢測單元,分別檢測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的轉(zhuǎn)動動作;以及彈性部 件,使所述操作部件恢復到傾倒操作前的初始狀態(tài),所述操作部件以向與所述第I連動部 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的各自的轉(zhuǎn)動軸線交叉的方向突出的方式配置,所述彈性部件由分 別在位于俯視時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之間的四處設置的螺旋彈簧構成, 并且沿著所述操作部件的突出方向,所述螺旋彈簧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 述第2連動部件部分重合。
根據(jù)該多方向輸入裝置,由于在多方向輸入裝置的上下方向(操作部件的突出方 向)上,使作為彈性部件的螺旋彈簧的至少一部分與第I連動部件及第2連動部件部分重 合,因此能夠減小高度方向的尺寸,能夠使收納螺旋彈簧的殼體薄型化,進而能夠?qū)崿F(xiàn)多方 向輸入裝置整體的薄型化。另外,通過利用螺旋彈簧作為彈性部件,能夠長期確保良好的恢 復性能。
較為理想的是,在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所述殼體具有上殼,形成有所述開口 ; 裝配部件,與所述上殼相對配置,并且承受所述螺旋彈簧的下端部;以及中間殼,配置于所 述上殼及所述裝配部件之間,在所述中間殼,設置使所述螺旋彈簧能夠插通的貫通部,在所 述殼體內(nèi),設置有承受所述螺旋彈簧的上端部的彈簧承受部件,所述螺旋彈簧在能夠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下插通于位于所述彈簧承受部件及所述裝配部件之間的所述貫通部。在此情況下,螺旋彈簧在能夠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下插通于位于彈簧承受部件及裝配部件之間的貫通部,因此能夠使伴隨螺旋彈簧的彈性變形的運動變得順暢,能夠防止損害操作性的情況。另外,將構成殼體的上殼和中間殼在重疊的狀態(tài)下顛倒,能夠在貫通部插入螺旋彈簧,所以能夠提高組裝時的作業(yè)性。
另外,較為理想的是,在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所述中間殼的貫通部具有 第I 收納部,收納述螺旋彈簧的下端部的端部磨平圈部分;以及第2收納部,形成為直徑比所述第I收納部大,配設于該第I收納部的上方側(cè)。在此情況下,即使在螺旋彈簧彈性變形時, 也能夠防止螺旋彈簧的側(cè)面與第2收納部的內(nèi)側(cè)壁面接觸,所以能夠確保螺旋彈簧的順暢的彈性變形,能夠防止損害操作性的情況。
并且,可以是,在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所述彈簧承受部件具有基部,配置于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的下側(cè);延出部,位于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之間,從所述基部向上方側(cè)延伸;以及承受部,從所述延出部向外側(cè)延伸,以所述承受部承受所述螺旋彈簧的上端部,并且經(jīng)由所述基部使所述螺旋彈簧的壓靠力作用于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在此情況下,承受螺旋彈簧的承受部配置于兩個連動部件間,因此能夠有效地利用易成為無效空間的殼體內(nèi)的四角部附近的空間,能夠?qū)崿F(xiàn)殼體的小型化。
并且,可以是以下結(jié)構,在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所述彈簧承受部件由金屬板構成,在所述承受部設置筒狀部,并且在所述筒狀部插入設置于所述上殼的突起,并將所述螺旋彈簧配置在所述筒狀部的外周側(cè),在此狀態(tài)下,所述彈簧承受部件能夠上下移動地被所述突起引導。在此情況下,因為以金屬板形成彈簧承受部件,所以能夠使彈簧承受部件薄型化,能夠?qū)崿F(xiàn)殼體的薄型化。另外,因為在彈簧承受部件的筒狀部插通突起,所以能夠通過突起引導彈簧承受部件從而使之順暢地上下移動,能夠使螺旋彈簧良好地彈性變形。
并且,可以是,在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所述裝配部件由金屬板構成,所述彈簧承受部件和所述裝 配部件通過由金屬線材構成的所述螺旋彈簧導通。在此情況下,能夠通過由金屬部件構成的彈簧承受部件、螺旋彈簧及裝配部件釋放落在操作部件上的操作者的靜電,因此能夠防止由靜電引起的裝置內(nèi)部的電氣零件等的破壞。
并且,可以是,在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在所述裝配部件,設置向下方側(cè)突出的彈性片。在此情況下,能夠?qū)⒙湓诓僮鞑考系牟僮髡叩撵o電釋放到安裝多方向輸入裝置的印刷線路板等的地線圖案,因此能夠以簡單的結(jié)構防止由靜電引起的裝置內(nèi)部的電氣零件等的破壞。
并且,可以是,在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在所述操作部件,經(jīng)由所述彈簧承受部件承受所述螺旋彈簧的壓靠力的凸緣部設置于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的上方側(cè)。在此情況下,能夠使設置于操作部件的凸緣部和彈簧承受部件直接接觸,因此能夠給操作者帶來沒有不適感的操作感觸。另外,能夠?qū)崿F(xiàn)在對操作部件的傾倒操作被解除時,使操作部件高精度地恢復到直立狀態(tài)。
并且,可以是如下結(jié)構在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所述彈簧承受部件具有基部,配置于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與所述凸緣部之間;延出部,位于所述第 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之間,從所述基部向下方側(cè)延伸;以及承受部,從所述延出部向外側(cè)延伸,以所述承受部承受所述螺旋彈簧的上端部,并且經(jīng)由所述基部使所述螺旋 彈簧的壓靠力作用于所述凸緣部。在此情況下,由于承受螺旋彈簧的承受部配置于兩個連 動部件間,因此能夠有效地利用易成為無效空間的殼體內(nèi)的四角部附近的空間,能夠?qū)崿F(xiàn) 殼體的小型化。
并且,可以是如下結(jié)構在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在所述上殼,設置有引導部,所 述引導部對所述彈簧承受部件進行能夠上下移動地引導。在此情況下,能夠通過設置于上 殼的引導部對彈簧承受部件進行能夠上下移動地引導,所以即使在螺旋彈簧的各自的壓靠 力產(chǎn)生差異時,也能夠使彈簧承受部件順暢地上下移動,能夠進行良好的操作。
并且,可以是如下結(jié)構在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在所述第I連動部件,設置限 制承受了所述螺旋彈簧的壓靠力的所述操作部件向上方側(cè)的移動的限制部。在此情況下, 能夠限制操作部件的向上方側(cè)的移動,所以能夠防止操作部件的凸緣部與殼體(上殼)的滑 動連接,能夠抑制操作部件及殼體的磨損的發(fā)生。
并且,可以是如下結(jié)構在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在所述上殼及所述彈簧承受部 件的承受部的至少一方,設置插入于所述螺旋彈簧的內(nèi)周側(cè)的突起。在此情況下,能夠良好 地保持螺旋彈簧,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使操作部件恢復到初始位置。
并且,可以是,在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所述第I檢測單元具有伴隨所述第I連 動部件的轉(zhuǎn)動而旋轉(zhuǎn)的磁鐵和與該磁鐵相對配置的磁檢測元件,所述第2檢測單元具有伴 隨所述第2連動部件的轉(zhuǎn)動而旋轉(zhuǎn)的磁鐵和與該磁鐵相對配置的磁檢測元件。在此情況 下,能夠通過非接觸式的檢測單元檢測第I連動部件及第2連動部件的轉(zhuǎn)動動作,所以與接 觸式的檢測單元相比,能夠防止磨損等不良狀況,能夠長期間確保檢測精度。
并且,較為理想的是,在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在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 連動部件,分別在兩端部設置有軸部,所述軸部能夠在所述上殼與所述中間殼之間轉(zhuǎn)動地 被保持,并且在所述上殼及所述中間殼的至少一方設置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第I 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的沿各自的轉(zhuǎn)動軸線方向的運動。在此情況下,由于設置有 限制第I連動部件及第2連動部件沿著各自的轉(zhuǎn)動軸線方向的運動的限制部,因此能夠?qū)?連動部件進行能夠高精度地執(zhí)行轉(zhuǎn)動動作地保持,即使在利用非接觸式的磁鐵和磁檢測元 件作為檢測單元時,也能夠高精度地檢測旋轉(zhuǎn)角度。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以作為彈性部件的螺旋彈簧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與第I 連動部件及第2連動部件部分重合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夠減小高度方向的尺寸,所以能夠 實現(xiàn)裝置整體的薄型化。
圖1是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2是從后部斜下方觀看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的第I連動部件的俯視圖。
圖4是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的第2連動部件的俯視圖。
圖5A是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的操作部件的側(cè)視圖,圖5B是上述多方向輸入裝 置中的操作部件的仰視圖。
圖6是組裝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7是從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拆下上殼時的立體圖。
圖8是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的剖視圖,是圖7的A-A線向視剖視圖。
圖9是從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拆下上殼時的剖視圖,是圖7的B-B線向視剖視圖。
圖10是從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拆下上殼時的剖視圖,是圖7的C-C線向視剖視 圖。
圖1lA是表示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的第I檢測單元(第2檢測單元)的構成的正 視模式圖,圖1lB是表示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的第I檢測單元(第2檢測單元)的構成的 側(cè)視模式圖。
圖12是從后部斜下方觀看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的操作部件、第I連動部件及第 2連動部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13是表示將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的操作部件的軸部插通到第2連動部件的 狹縫孔的狀態(tài)的仰視圖。
圖14是表示連結(jié)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的操作部件、第2連動部件和第I連動部 件的狀態(tài)的仰視圖。
圖15是用于說明通過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受理到傾倒操作時的操作狀態(tài)的剖視 圖。
圖16是用于說明通過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受理到傾倒操作時的操作狀態(tài)的剖視 圖。
圖17是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18是從后部斜下方觀看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19A是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中的操作部件的側(cè)視圖,圖19B是上述多方向輸入 裝置中的操作部件的仰視圖。
圖20是從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拆下上殼時的立體圖。
圖21是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的剖視圖,是圖20的D-D線向視剖視圖。
圖22是從上述多方向輸入裝置拆下上殼時的剖視圖,是圖20的E-E線向視剖視 圖。
符號說明
1:多方向輸入裝置
2 :殼體
21 :上殼
211:開口部
212 :壁部
213a :卡合槽
213b :爪部
213c:缺口部
213d :轂
214a 214d:壁部
215 :軸承部
216a、216b :容納部
217 :突起
218 :孔部
22 :蓋部件
221 :底面部
221a :彈性片
222 :保持腳片
222a :撳鈕孔
223 :遮蔽片
23 :中間殼
231 :開口部
232 :貫通孔
233 :突部
234a、234b :貫通部
235 :限制部
236 :開口部
237 :轂
3 (3a 3d):螺旋
4 :彈簧承受部件
41 :基部
41a :開口部
42 :延出部
43 :承受部
43a :筒狀部
44 :側(cè)壁部
5 :第I連動部件
51 :側(cè)壁部
52 :連結(jié)部
53 :開口部
54 :軸部
55a、55b :軸部
56 :磁鐵托
57 :突出片
58 :限制部
6 :第2連動部件
61 :長孔
61a :凹部
62 :側(cè)壁部
63a,63b :軸部
64 :磁鐵托
7 :操作部件
71 :頭部
72 :軸部
72a:凹槽部
73 :肩部
74 :缺口部
8 :第I檢測單元
8a :磁鐵
8b GMR元件
9 :第2檢測單元
9a :磁鐵
9b GMR元件
10 :軸承部件
IOa :壁部
IOb :凹部
11 :柔性基板
IlaUlbUlc :加強板
111 :貫通孔
12 IC
13 :連接器
30 :多方向輸入裝置
31 :操作部件
311 :凸緣部
311a :平面部
32 :上殼
321 :槽部
322 :凹部
33 :彈簧承受部件
331 :基部
331a :開口部
332 :延出部
333 :承受部
333a :貫通孔
333b :凹部具體實施方式
(第I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從后部斜下方觀看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分解立體圖。此外,以下,為了便于說明,將圖1及圖 2所示的上下方向稱為“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上下方向”。
如圖1及圖2所示,該多方向輸入裝置I在大致箱狀的殼體2內(nèi)包括螺旋彈簧3, 構成彈性部件;彈簧承受部件4,承受螺旋彈簧3的上端部;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在互相正交的狀態(tài)下能夠轉(zhuǎn)動地保持于殼體2 ;操作部件7,在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根據(jù)其傾倒動作使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轉(zhuǎn)動;以及第I檢測單元8及第2檢測單元9,分別檢測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的轉(zhuǎn)動動作。
殼體2包括形成有開口部211的上殼21、與上殼21相對配置的蓋部件22以及配置于上殼21及蓋部件22之間的中間殼23。這種殼體2的內(nèi)部(上殼21與中間殼23之間) 形成一定的空間,在該空間內(nèi)收納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各種構成部件。
上殼21例如對絕緣性的樹脂材料成型而構成,大致形成為向下方側(cè)開口的矩形狀的箱狀。在上殼21的中央部,設置有圓形狀的開口部211。在開口部211的周圍,設置有向上方側(cè)錐狀地突出的作為上壁部的壁部212。在上殼21的外周壁部,設置有與后述的蓋部件22的保持腳片222卡合的多條(在本實施方式中為8條)卡合槽213a。在卡合槽213a 的大致中央部,設置有向外側(cè)突出的爪部213b。爪部213b與后述的保持腳片222的撳鈕 (^1- ^ 7°)孔222a撳鈕卡合。在上殼21的外周壁部的、特定的鄰接的兩邊,設置有用于配置后述的第I檢測單元8及第2檢測單元9的、向下方側(cè)開口的剖面U字狀(圓弧狀)的缺口部213c (參照圖2)。在缺口部213c的周圍,設置有向外側(cè)突出的多個轂(*' ^) 213d。 這些轂213d是為了將柔性基板11及加強板IlaUlb裝配在上殼21上而利用的,插通后述的柔性基板11及加強板IlaUlb的貫通孔111,并且從該貫通孔111突出的前端部被堵死并鉚接(I $ $b札3),其中,柔性基板11及加強板I la、I Ib位于裝配有構成第I檢測單元8的GMR元件8b或構成第2檢測單元9的GMR元件9b的部分。此外,在圖 2中,轂2 13d以鉚接后的形狀示出。
在上殼21的下表面,以包圍開口部211的方式,向下方側(cè)突出地設置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個)壁部214a 214d。在壁部214a 214d,分別設置有向下方側(cè)開口的剖面U字狀(圓弧狀)的軸承部215。在壁部214a與上殼21的外周壁部之間,設置有用于容納后述的磁鐵9a的容納部216a。在壁部214b與上殼21的外周壁部之間,設置有用于容納后述的磁鐵8a的容納部216b。另外,在上殼21的下表面(頂面),向下方側(cè)突出地設置有多條(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條)突起217。在上殼21的下表面,設置有壓入后述的中間殼23 的具有碰撞筋(7')的突部233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個)孔部218。
蓋部件22是構成裝配部件的部件,作為護罩('>一> F )發(fā)揮功能的磁性體,例如由不銹鋼等金屬板構成。蓋部件22具有承受螺旋彈簧3的下端部的、設置成矩形狀的底面部221、從該底面部221的外周邊部向上方側(cè)直角延出的多條(在本實施方式中為8條) 保持腳片222以及從同一底面部221的外周邊部的、特定的鄰接的兩邊向上方側(cè)直角延出的遮蔽片223。底面部221具有使其一部分向下方側(cè)突出的彈性片221a。保持腳片222分別具有鉆開形成(< >9抜々札 形成 札&)為大致矩形狀的撳鈕孔222a。這些保持腳片 222與上殼21的卡合槽213a卡合,撳鈕孔222a與爪部213b撳鈕結(jié)合,由此蓋部件22與上殼21結(jié)合。遮蔽片223分別設置于與上殼21的缺口部213c對應的位置。另外,在蓋部件22的上表面中央,鉚接裝配有由絕緣性的樹脂材料構成的軸承部件10。在軸承部件10上, 相對置地設置有向上方側(cè)突出的一對壁部10a。一對壁部IOa的上表面?zhèn)刃纬蔀榍蛎鏍畹陌疾啃螤?。另外,在軸承部件10上,以與一對壁部IOa正交的方式,設置有大致長方形狀的凹部10b。
中間殼23例如對絕緣性的樹脂材料成型而構成,設置成大致矩形狀。在中間殼23 的中央部,設置有矩形狀的開口部231。在開口部231的周圍,設置有能夠插通螺旋彈簧3 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個)貫通孔232。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貫通部的貫通孔232 與矩形狀的開口部231的四角相對應而設置,與開口部231連通。在中間殼23的上表面, 設置有向上方側(cè)突出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個)具有碰撞筋的突部233。在突部233 的外周設置的碰撞筋在使中間殼23與上殼21結(jié)合時,壓入并堵死上殼21的孔部218,中間殼23壓入固定于上殼21。在中間殼23上,在與上殼21的容納部216a、216b相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貫通部234a、234b。另外,在夾著開口部231與貫通部234b相對的位置,設置有狹縫狀的限制部235,該狹縫狀的限制部235插入在后述的第I連動部件5的軸部55b設置的突出片57。限制部235起到限制第I連動部件5在轉(zhuǎn)動軸線方向上移動的作用。在中間殼23上,在與后述的IC12對應的位置,設置有開口部236。在中間殼23的下表面,與開口部236鄰接地,設置有向下方側(cè)突出的多個轂237 (參照圖2)。這些轂237是為了將位于裝配有IC12的部分的柔性基板11及加強板Ilc裝配于中間殼23而利用的,插通后述的柔性基板11及加強板Ilc的貫通孔111,并且從該貫通孔111突出的前端部被堵死鉚接。
螺旋彈簧3例如由鐵(鋼琴線)等具有導電性的金屬線材構成,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個)大致相同構造的螺旋彈簧3a 3d配置于中間殼23的貫通孔232內(nèi)。通過利用螺旋彈簧3作為多方向輸入裝置I中的彈性部件,能夠長期確保良好的恢復性能。
彈簧承受部件4例如由磷青銅等非磁性體的金屬板構成,具有設置成大致矩形狀的基部41、從基部41向上方側(cè)大致直角地延出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個)延出部42、 從延出部42的上端部向外方側(cè)大致直角地延出的承受部43以及從承受部43的外端部向下方側(cè)大致 直角地延出的側(cè)壁部44。基部41設置成平板狀,在其中央部設置有大致圓形狀的開口部41a。延出部42分別從大致矩形狀的基部41的四角向上方側(cè)延出。承受部43 設置成平板狀,分別設置有在其中央部具有俯視大致圓形狀并且向下方側(cè)突出成圓筒狀的筒狀部43a。各筒狀部43a被上殼21的突起217插通。通過該突起217,彈簧承受部件4 (承受部43)被能夠上下移動地引導。另外,在各筒狀部43a的外周側(cè),分別配置有螺旋彈簧 3a 3d。此時,成為通過延出部42和側(cè)壁部44夾著螺旋彈簧3a 3d的狀態(tài),螺旋彈簧 3a 3d的上端部與承受部43的下表面抵接。即,成為通過彈簧承受部件4的承受部43承受螺旋彈簧3a 3d的上端部的狀態(tài)。另外,通過設置將承受部43彎曲成L字狀的側(cè)壁部 44,能夠提高彈簧承受部件4的強度。另外,基部41使由承受部43承受的螺旋彈簧3的壓靠力作用于后述的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S卩,基部41與第I連動部件5和第 2連動部件6的下表面彈性連接。此外,彈簧承受部件4配設于上殼21與中間殼23之間。
第I連動部件5例如對絕緣性的樹脂材料成型而構成。圖3是第I連動部件5的俯視圖。第I連動部件5具有相對配置的長的一對側(cè)壁部51以及將這些側(cè)壁部51的兩端部彼此連結(jié)的連結(jié)部52。側(cè)壁部51以成為從其兩端部向長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向上方側(cè)的平緩的凸形狀的方式形成。在側(cè)壁部51及連結(jié)部52的內(nèi)側(cè),設置有由俯視大致長方形狀的長孔構成的開口部53。在側(cè)壁部51的長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設置有大致圓柱狀的軸部 54,以便連結(jié)一對側(cè)壁部51。軸部54形成為其中央部的直徑比兩端部的直徑小。軸部54 與后述的操作部件7卡合,起到限制該操作部件7的向上方側(cè)及下方側(cè)的移動的作用。通 過該軸部54能夠限制操作部件7的向上方側(cè)及下方側(cè)的移動,所以能夠防止操作部件7和 殼體2的直接的接觸,能夠防止操作部件7及殼體2的破損。另外,在連結(jié)部52,設置有分 別向裝置主體的側(cè)方側(cè)突出設置的大致圓柱狀的軸部55a、55b。軸部55a、55b分別插通設 置于上殼21的壁部214b、214d的軸承部215,由此在上殼21 (壁部214b、214d)與中間殼 23的上表面之間被支承為能夠轉(zhuǎn)動。在一方的軸部55a的前端部,設置有磁鐵托56。在該 磁鐵托56上,通過鉚接固定有構成檢測第I連動部件5的轉(zhuǎn)動動作的第I檢測單元8的磁 鐵8a。磁鐵8a具有大致圓筒形狀,設置為能夠容納于上殼21的容納部216b內(nèi)的尺寸。在 另一方的軸部55b的前端部,設置有向下方側(cè)突出的突出片57。并且,在連結(jié)部52,分別設 置有向開口部53側(cè)突出而設置的限制部58。限制部58使圓柱狀的軸部55a、55b向開口 部53側(cè)突出,被設計成傾斜地切掉其上半部分后的形狀。該限制部58起到限制操作部件 7轉(zhuǎn)動到一定位置以上的作用。此外,與彈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抵接的第I連動部件5 的下表面、本實施方式中的側(cè)壁部51的兩端部和連結(jié)部52的下表面成為平坦面。在操作 部件7的非操作時,第I連動部件5的下表面(平坦面)與承受螺旋彈簧3的壓靠力的彈簧 承受部件4的基部41面接觸(參照圖9)。
第2連動部件6在第I連動部件5的上方側(cè)以延伸方向(轉(zhuǎn)動軸線方向)相對于第 I連動部件5正交的方式配設。第2連動部件6例如對絕緣性的樹脂材料成型而構成。圖 4是第2連動部件6的俯視圖。第2連動部件6向上方側(cè)彎曲形成為拱狀,沿該拱狀部分的 長度方向形成有長孔61。拱狀部分設定為收納于上殼21的錐狀突出的壁部212內(nèi)部的尺 寸(參照圖8)。這樣,能夠?qū)⒌?連動部件6的拱狀部分收納于在上殼21的開口部211周 圍形成的壁部212的內(nèi)部,所以能夠使上殼21的壁部212以外的部分薄型化,能夠確保搭 載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設備的設計的自由度。另外,長孔61被設定為與后述的操作部件7 的肩部73的尺寸大致相同。沿著長孔61的下表面的長邊部分、即在寬度方向端部的內(nèi)面 側(cè),設置有大致圓弧狀的凹部61a。另外,在第2連動部件6的長度方向的兩端,設置有側(cè) 壁部62。在這些側(cè)壁部62,設置有分別向裝置主體的側(cè)方側(cè)突出設置的大致圓柱狀的軸部 63a、63b。軸部63a、63b分別插通于在上殼21的壁部214a、214b設置的軸承部215,由此 在上殼21 (壁部214a、214b)與中間殼23的上表面之間被支承為能夠轉(zhuǎn)動。在一方的軸部 63a的前端部,設置有磁鐵托64。在該磁鐵托64上,通過鉚接固定有構成檢測第2連動部 件6的轉(zhuǎn)動動作的第2檢測單元9的磁鐵9a。磁鐵9a被設置成能夠容納于上殼21的容納 部216a內(nèi)的尺寸。此外,與彈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抵接的第2連動部件6的下表面即 側(cè)壁部62的下表面為平坦面。在操作部件7的非操作時,第2連動部件6的下表面由于螺 旋彈簧3的壓靠力,與彈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面接觸(參照圖10)。
操作部件7例如對絕緣性的樹脂材料成型而構成,具有在上端部設置的俯視大致 圓形狀的頭部71、構成基部的圓柱狀的軸部72以及在軸部72的上下方向的中間位置設置 的肩部73。圖5A是操作部件7的側(cè)視圖,圖5B是操作部件7的仰視圖。構成操作部的頭 部71的直徑設定為比上殼21的開口部211的直徑大。另外,軸部72的直徑設定為比上殼 21的開口部211的直徑小。在組裝有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狀態(tài)下,上殼21的開口部211中插通有比開口部211的直徑小的軸部72。因此,異物可能從在開口部211與軸部72之間產(chǎn)生的間隙進入殼體2內(nèi)。與之相對,也可以在操作部件7設置至少在非操作狀態(tài)覆蓋開口部 211的罩部(目隠部)。罩部的形狀例如能夠設為凸緣狀、沿著上殼21的突出成錐狀的壁部212的形狀。該罩部可以在操作部件7上一體成型而設置,也可以將彈性體(二 5 ^卜 一)等雙重成型(2色成形)在操作部件7上而設置。另外,也可以通過將與操作部件7不同的部件即彈性體或由橡膠等構成的環(huán)狀的彈性部件裝配在操作部件7上,來設置罩部。軸部72的下端部與裝配于蓋部件22的軸承部件10中的壁部IOa的球面狀的凹部形狀相對應地形成為球面狀的凸部形狀。另外,在軸部72的下端部,設置有向下方側(cè)開口的剖面U 字狀(圓弧狀)的凹槽部72a。凹槽部72a與第I連動部件5的軸部54撳鈕卡合。肩部73 構成長形狀部,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長邊部分從軸部72向裝置整體的兩側(cè)方側(cè)(圖5A的左右方向)突出而設置(參照圖5B)。肩部73的上表面形成為沿短邊部分向上凸的大致圓弧狀。肩部73的短邊的尺寸與軸部72的直徑大致相同。在肩部73的長邊方向的兩端部中的下部側(cè)中央,設置有切為大致長方體形狀的缺口部74。
作為構成第I檢測單元8的磁檢測元件的GMR元件(巨磁電阻效應元件)8b及作為構成第2檢測單元9的磁檢測元件的GMR元件9b設置于柔性基板11上。在柔性基板11, 除了 GMR元件8b、9b以外,還設置有作為放大器發(fā)揮功能的IC12以及連接器13。GMR元件 8b、9b檢測磁鐵8a、9a的旋轉(zhuǎn)角度,通過IC12將檢測結(jié)果放大,經(jīng)由連接器13將檢測結(jié)果輸出至外部。在設置有GMR元件Sb、9b的部分的柔性基板11的背面,通過兩面膠帶等裝配有加強板I lb、I la。在柔性基板11及加強板I la、I Ib上,設置有用于插通上殼21的轂213d 的貫通孔111。在設置有IC12的部分的柔性基板11的背面,裝配有加強板11c。在柔性基板11及加強板Ilc上,設置有用于插通中間殼23的轂237的貫通孔111。此外,通過樹脂封固GMR元件8b,9b及IC12。
接下來,對組裝了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狀態(tài)進行說明。圖6 是組裝了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7是從圖6所示的多方向輸入裝置I拆下上殼21時的立體圖。圖8是在多方向輸入裝置I上裝配了上殼21時的、圖7的A-A線向視剖視圖。圖9是從圖6所示的多方向輸入裝置I拆下上殼21時的剖視圖,是圖7的B-B 線向視剖視圖。圖10是從圖6所示的多方向輸入裝置I拆下上殼21時的剖視圖,是圖7 的C-C線向視剖視圖。
如圖6所示,若組裝具有這種構成的多方向輸入裝置1,則在上殼21的卡合槽 213a上卡合蓋部件22的保持腳片222并且爪部213b和撳鈕孔222a撳鈕結(jié)合的狀態(tài)下, 上殼21和蓋部件22隔著中間殼23而一體化,而構成殼體2。與GMR元件8b (在圖6中未圖示)對應設置的加強板Ilb在貫通孔111插通轂213d,通過鉚接而裝配。對蓋部件22的遮蔽片223進行定位,以便為了覆蓋與GMR元件Sb相對的部分的加強板lib。操作部件7 (軸部72)向上方向突出,在作為操作部件7的操作部的頭部71從上殼21的開口部211露出的狀態(tài)下,各構成零件收納于殼體2內(nèi)的空間。連接器13露出到殼體2的外部
如圖7所示,在上殼21的內(nèi)部,在第2連動部件6的下方側(cè)正交地配置有第I連動部件5。彈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抵接于第2連動部件6及第I連動部件5的下表面的平坦面而配置。螺旋彈簧3 (3a 3d)的一部分即下側(cè)部分分別收納于中間殼23的貫通孔232。螺旋彈簧3的下端部抵接于蓋部件22的底面部221,螺旋彈簧3的上端部分別抵接于彈簧承受部件4的承受部43。這樣,通過使螺旋彈簧3以能夠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插通于位于蓋部件22及彈簧承受部件4之間的貫通孔232內(nèi)(參照圖8),在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上下方向(操作部件7的突出方向)上,使螺旋彈簧3的至少一部分與第I連動部件5及第 2連動部件6部分重合。通過該結(jié)構,能夠減小高度方向的尺寸,所以能夠使收納螺旋彈簧 3的殼體2薄型化,進而能夠?qū)崿F(xiàn)多方向輸入裝置I整體的薄型化。
另外,螺旋彈簧3a 3d在殼體2內(nèi),沿俯視時正交配置的第I連動部件5及第2 連動部件6的延設方向之間的方向而配置。S卩,在圖7中,在從操作部件7的突出方向側(cè)(上方側(cè))觀看時,若將磁鐵8a的位置表不為0° ,將磁鐵9a的位置表不為90° ,將第I連動部件5的軸部55b的位置表示為180°,將第2連動部件6的軸部63b的位置表示為270°, 則螺旋彈簧3a 3d的位置分別能夠表示為45°、135°、225°、315° (只是,在圖7中螺旋彈簧3b (135° )未圖示)。通過采用這種結(jié)構,能夠有效地利用易成為無效空間的殼體 2內(nèi)的四角部附近的空間,因此能夠?qū)崿F(xiàn)殼體2的小型化。
此外,如圖8所示,收納螺旋彈簧3的中間殼23的貫通孔232為兩段構造,構成第 I收納部的其下側(cè)(蓋部件22側(cè))的直徑比構成第2收納部的上側(cè)(彈簧承受部件4側(cè))的直徑小。通過該結(jié)構,螺旋彈簧3的下端部即端部磨平圈部分相對于貫通孔232幾乎無間隙地被收納。另一方面,螺旋彈簧3的靠近下端部的中間部分(端部磨平圈以外的部分)相對于貫通孔232有間隙地收納。由此,防止在螺旋彈簧3彈性變形了時的、螺旋彈簧3的下端部的橫向偏移,另外,能夠防止螺旋彈簧3的中間部分的側(cè)面碰到貫通孔232的內(nèi)側(cè)壁面。因此,能夠使伴隨螺旋彈簧3的彈性變形的運動變得順暢,因此能夠防止損害操作性的情況。
另外,如圖8所示,由金屬材料構成的彈簧承受部件4和蓋部件22,經(jīng)由由金屬線材構成的螺旋彈簧3而導通。在蓋部件22上,設置有向下方側(cè)突出的彈性片221a(參照圖 2)。由此,能夠?qū)⒙溆诓僮鞑考?的操作者的靜電,經(jīng)由彈簧承受部件4、螺旋彈簧3及蓋部件22釋放到安裝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印刷線路板等的地線圖案,因此能夠防止由靜電引起的裝置內(nèi)部的IC等電氣零件的破壞。
如圖7所示,第I連動部件5的磁鐵托5的一部分6及磁鐵8a的一部分收納于中間殼23的貫通部234b。在該狀態(tài)下,磁鐵8a如圖9所示,與支承于加強板Ilb的柔性基板 11上的GMR元件8b相對。第I連動部件5的轉(zhuǎn)動動作經(jīng)由磁鐵托56,向磁鐵8a傳遞。
同樣地,第2連動部件6的磁鐵托64的一部分及磁鐵9a的一部分收納于中間殼 23的貫通部234a。在該狀態(tài)下,磁鐵9a如圖10所示,與支承于加強板Ila的柔性基板11 上的GMR元件9b相對。第2連動部件6的轉(zhuǎn)動動作經(jīng)由磁鐵托64,向磁鐵9a傳遞。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I中,通過連結(jié)于第I連動部件5的磁鐵8a和與該磁鐵8a相對配置的GMR元件8b,構成檢測第I連動部件5的轉(zhuǎn)動動作的第I 檢測單元8,通過連結(jié)于第2連動部件6的磁鐵9a和與該磁鐵9a相對配置的GMR元件%, 構成檢測第2連動部件6的旋轉(zhuǎn)動作的第2檢測單元9。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I中,能夠通過非接觸式的檢測單元檢測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的轉(zhuǎn)動動作,所以與接觸式的檢測單元相比,能夠防止磨損等不良狀況,能夠長期間確保檢測精度。
圖1lA是表示第I檢測單元8 (第2檢測單元9)的構成的正視模式圖,圖1lB是表示第I檢測單元8 (第2檢測單元9)的構成的側(cè)視模式圖。如圖1lA所示,磁鐵8a (9a)以如下方式構成通過穿過中心的長度方向的軸將磁鐵8a (9a)二分割時,在其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磁極不同。通過采用這種磁鐵8a (9a)結(jié)構,能夠變?yōu)殡y以受到多方向輸入裝置 I的周圍(例如,下方側(cè))的磁鐵的影響。此外,GMR元件8b (9b)與磁鐵8a (9a)的中心位置相對配置。
在第I檢測單元8 (第2檢測單元9),使磁鐵8a (9a)的外部磁場(圖1lB所示的箭頭B)作用于GMR元件8b (9b)。GMR元件8b (9b)的電阻值根據(jù)磁鐵8a (9a)的外部磁場的方向而變化,因此能夠根據(jù)GMR元件8b (9b)的輸出信號檢測GMR元件8b (9b)與磁鐵8a (9a)的相對旋轉(zhuǎn)量(旋轉(zhuǎn)角度)。在多方向輸入裝置I中,基于由第I檢測單元8 (第 2檢測單元9)檢測的該相對旋轉(zhuǎn)量(旋轉(zhuǎn)角度),能夠檢測第I連動部件5 (第2連動部件 6)的旋轉(zhuǎn)角度。
在此情況下,第I連動部件5的突出片57如圖7所示,插入到形成于中間殼23的限制部235。通過這樣將突出片57插入到限制部235,能夠限制第I連動部件5的向轉(zhuǎn)動軸線方向的移動。因此,能夠高精度并且能夠轉(zhuǎn)動地保持第I連動部件5,即使在利用磁鐵 8a及GMR元件8b作為第I檢測單元8時,也能夠高精度地檢測旋轉(zhuǎn)角度。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I連動部件5的向轉(zhuǎn)動軸線方向的移動也受上殼21的壁部214b限制。S卩,在設置于壁部214b的軸承部215上插通第I連動部件5的軸部55a, 從而壁部214b配置于連結(jié)部52與磁鐵托56之間,由此第I連動部件5的向轉(zhuǎn)動軸線方向的移動受限制。同樣地,第2連動部件6的向轉(zhuǎn)動軸線方向的移動受上殼21的壁部214a 限制。在此情況下,在設置于壁部214a的軸承部215插通第2連動部件6的軸部63a,從而壁部214a配置于側(cè)壁部62與磁鐵托64之間,由此限制第2連動部件6的向轉(zhuǎn)動軸線方向的移動。這樣,壁部214b、214a作為限制對應的連動部件(第I連動部件5、第2連動部件6)的沿轉(zhuǎn)動軸線方向的運動的限制部發(fā)揮功能。這里,對將限制連動部件(第I連動部件5、第2連動部件6)向的轉(zhuǎn)動軸線方向的移動的限制部設置在上殼21的情況進行說明, 但限制部也可以形成在中間殼23。另外,也能夠在上殼21及中間殼23雙方設置。通過設置限制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的沿各自的轉(zhuǎn)動軸線方向的運動的限制部,能夠高精度并且能夠轉(zhuǎn)動動作地保持連動部件(第I連動部件5、第2連動部件6),即使在利用非接觸式的磁鐵8a、9a和GMR元件8b、9b作為檢測單元(第I檢測單元8、第2檢測單元9) 時,也能夠高精度地檢測旋轉(zhuǎn)角度。
操作部件7的軸部72插通在殼體2內(nèi)正交配置的第2連動部件6的長孔61及第 I連動部件5的開口部53。并且,操作部件7通過設置于軸部72的凹槽部72a與第I連動部件5的軸部54的撳鈕卡合,而連結(jié)于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并且能夠旋轉(zhuǎn)地支承于第I連動部件5。在多方向輸入裝置I中,通過這樣連結(jié)的操作部件7,能夠受理來自操作者的傾倒操作。
操作部件7如圖7所示,在未被傾倒操作的初始狀態(tài),向與以互相正交的方式配置的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的各自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更詳細而言,操作部件7的軸部72以軸部7 2的軸線方向(延伸方向)與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的各自的轉(zhuǎn)動軸線正交的方式,向上方向突出而配置。并且,軸部72從上殼21的開口部211 向外部突出。這樣,操作部件7保持在直立狀態(tài)是通過與承受螺旋彈簧3的壓靠力的彈簧承受部件4面接觸的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與操作部件7卡合而實現(xiàn)的。即,在本實施方式中,經(jīng)由螺旋彈簧3的壓靠力所作用的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操 作部件7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
另外,在組裝了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狀態(tài)下,如圖9所示,操作部件7的肩部73的 上表面與第2連動部件6的凹部61a的下表面具有余隙(夕')r 7 而相對配置。因 此,若操作部件7非期望地被向上方側(cè)牽拉,則操作部件7在向上方移動該余隙量后,與第 2連動部件6的下表面抵接。這里,操作部件7的肩部73的上表面與第2連動部件6的下 表面之間的余隙設定得比第I連動部件5的軸部54的半徑小。因此,即使肩部73向上方 移動直到與凹部61a的下表面抵接,軸部54與操作部件7的凹槽部72a的撳鈕卡合也不會 脫落。
另外,在組裝了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狀態(tài)下,操作部件7的軸部72的下端部(凸部 形狀的部分)于在軸承部件10的壁部IOa的上表面形成的凹部形狀的內(nèi)部,與壁部IOa的 上表面(凹部形狀的部分)具有余隙而相對配置(參照圖9)。因此,若操作部件7非期望地 被強力按入,則軸部72的下端部抵接于壁部IOa的上表面。通過該抵接,能夠抑制由操作 部件7對第I連動部件5的軸部54施加的按壓的負載(負荷),能夠防止包含軸部54的第I 連動部件5的破損及變形。這里,軸部72的下端部形成為球面狀的凸部形狀,壁部IOa的 上表面為與軸部72的下端部的凸部形狀相對應的球面狀的凹部形狀,所以能夠由裝配于 蓋部件22的軸承部件10有效地承受施加于操作部件7的按壓的負載。
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此外,以 下所示的組裝順序只不過是一例,其順序能夠適當變更。
首先,將柔性基板11裝配于中間殼23。具體而言,在裝配有IC12的部分的、加強 板Ilc的貫通孔111,插通在中間殼23的下表面設置的轂237,并鉚接裝配。接下來,在中 間殼23的貫通孔232分別收納螺旋彈簧3a 3d。之后,以螺旋彈簧3a 3d的上端部抵 接于承受部43的下表面的方式,在螺旋彈簧3a 3d上設置彈簧承受部件4。
此時,成為如下狀態(tài)在螺旋彈簧3a 3d的上端部內(nèi)周側(cè)插通筒狀部43a,并且, 在彈簧承受部件4的延出部42與側(cè)壁部44之間裝入了螺旋彈簧3a 3d。
操作部件7通過如下步驟來裝配將軸部72插通到上殼21的開口部211后,插通 到第2連動部件6的長孔61,之后,將設置于軸部72的凹槽部72a與設置于第I連動部件 5的軸部54撳鈕卡合。由此,上殼21、操作部件7、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連結(jié)。 基于附圖對該操作部件7的裝配方法、即在操作部件7、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 的連結(jié)方法進行詳細地說明。圖12是從后部斜下方觀看操作部件7、第I連動部件5及第 2連動部件6的分解立體圖。圖13是表示將操作部件7的軸部72插通到第2連動部件6 的長孔61后的狀態(tài)的仰視圖。圖14是表示將操作部件7、第2連動部件6及第I連動部 件5連結(jié)后的狀態(tài)的仰視圖。此外,為了易于理解,在圖12至圖14中,在操作部件7的頭 部71與第2連動部件6之間配設的上殼21省略圖示。
如圖12所示,在操作部件7上,設置有大致長方體形狀的肩部73。在第2連動部 件6上,設置有大致長方形狀的長孔61。在第I連動部件5上,設置有在長度方向中央部具 有軸部54的大致長方形狀的開口部53。在圖12所示的狀態(tài)下,操作部件7的肩部73的 長度方向和第I連動部件5的開口部53的長度方向一致。第2連動部件6的長孔61的長 度方向與肩部73及開口部53的長度方向正交。另外,操作部件7的肩部73的長度方向的長度、第2連動部件6的長孔61的長度方向的長度及第I連動部件5的開口部53的長度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各個寬度方向的長度也大致相同。另外,設置于操作部件7的凹槽部72a和設置于第I連動部件5的軸部54在圖12所示的狀態(tài)下,它們的長度方向(延伸方向)一致。
首先,將插通到上殼21的開口部211的狀態(tài)中的操作部件7的軸部72插通到第2 連動部件6的長孔61。若從圖12所示的狀態(tài)起,向下方移動操作部件7,從而使該軸部72 插通到第2連動部件6的長孔61,則肩部73的長度方向的長度比長孔61的寬度方向的長度長,因此肩部73無法通過長孔61,無法使軸部72插通長孔61。因此,為了使軸部72插通長孔61,首先,需要使操作部件7從圖12所示的狀態(tài)起旋轉(zhuǎn)90°,來使肩部73的長度方向與長孔61的長度方向一致。若在使肩部73的長度方向與長孔61的長度方向一致的狀態(tài)下,使操作部件7向下方移動,則肩部73通過長孔61,能夠?qū)⑤S部72插通到長孔61 (參照圖13)。如圖13所示,肩部73的剖面大致長方形狀和長孔61的大致長方形狀構成為大致相同形狀。
接下來,將設置于軸部72的凹槽部72a和設置于第I連動部件5的軸部54撳鈕卡合。在該撳鈕卡合之前,使凹槽部72a的長度方向與軸部54的長度方向一致,因此再次使操作部件7旋轉(zhuǎn)90°。若從圖13所示的狀態(tài)起,使操作部件7旋轉(zhuǎn)90°,則成為肩部73 的長度方向與長孔61的長度方向正交的狀態(tài),因此肩部73無法通過長孔61,操作部件7向上方側(cè)的移動受第2連動部件6的一部分的限制。并且,若在使凹槽部72a的長度方向與軸部54的長度方向一致的狀態(tài)下使操作部件7向下方移動,則凹槽部72a與軸部54抵接, 并且,通過使操作部件7向下方移動來向凹槽部72a內(nèi)按入軸部54,從而能夠?qū)烧邠邂o卡合(參照圖14)。此外,從圖14可知,軸部54與凹槽部72a撳鈕卡合的部分不是軸部54的中央部,是其兩端部(粗徑部分)。即,夾著凹槽部72a互相略微突出的突出部分設置于操作部件7的軸部72的下端部,該突出部分越過(乗>9越λ )軸部54的兩端部,從而兩者撳鈕卡合。由此,操作部件7相對于第I連動部件5能夠旋轉(zhuǎn)地被支承。這樣,第I連動部件5能夠旋轉(zhuǎn)地被支承,另一方面,向上方側(cè)的移動受第2連動部件6限制,所以在組裝的多方向輸入裝置I中,能夠防止操作部件7相對于第I連動部件5的卡合脫落,能夠提高裝置的可靠性。尤其是,通過旋轉(zhuǎn)規(guī)定角度后的狀態(tài)的操作部件7的肩部73與第2連動部件6的抵 接,來限制操作部件7的向上方側(cè)的移動,所以能夠以簡單的結(jié)構可靠地防止操作部件7相對于第I連動部件5的卡合脫落。
此外,此時,形成為大致圓弧狀的肩部73的上表面在沿著大致圓弧狀的凹部61a 的狀態(tài)下相對配置,其中大致圓弧狀的凹部61a沿長孔61的長邊在下表面形成。由此,能夠使肩部73的上表面與第2連動部件6的下表面以面來接觸,所以能夠使向上方向牽拉操作部件7時的應力分散,能夠抑制各部件(操作部件、第2連動部件及殼體)的破損或變形。 尤其是,使設置于第I連動部件5的軸部54與設置于操作部件7的凹槽部72a卡合,通過第I連動部件5能夠旋轉(zhuǎn)地支承操作部件7,所以例如與通過一對突起和一對凹部來能夠旋轉(zhuǎn)地支撐操作部件7時相比,能夠降低部件的磨損,能夠長期間地維持高精度的操作部件7 的旋轉(zhuǎn)動作。另外,凹槽部72a在下方側(cè)開口,所以撳鈕卡合于第I連動部件5的軸部54 時的定位變得容易,能夠成為組裝性良好器件。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操作部件7的凹槽部72a沿著軸部72的軸線方向(延伸方向)在下方側(cè)開口,但凹槽部72a不限于此,也可以相對于軸線方向具有角度地在下方側(cè)開口。
這樣,操作部件7在軸部72插通于上殼21的開口部211后,與第2連動部件6及 第I連動部件5連結(jié)。在此情況下,操作部件7的頭部71比上殼21的開口部211大。因 此,通過第2連動部件6限制操作部件7的向上方側(cè)的移動,另一方面,通過頭部71限制操 作部件7的向殼體2內(nèi)的移動,所以能夠不考慮操作部件7的脫落地組裝多方向輸入裝置 1,所以能夠提高組裝時的作業(yè)性。
接下來,為了組裝多方向輸入裝置1,將與操作部件7、第2連動部件6連結(jié)的第I 連動部件5設置在彈簧承受部件4的基部41上。此時,調(diào)整位置,以使連結(jié)于第I連動部 件5的磁鐵8a的一部分收納于中間殼23的貫通部234b,并且突出片57插入到中間殼23 的限制部235。另外,調(diào)整位置,以使連結(jié)于第2連動部件6的磁鐵9a的一部分收納于中間 殼23的貫通部234a。這樣,調(diào)整位置后,在上殼21的孔部218,壓入中間殼23的具備碰撞 筋的突部233,并將上殼21和中間殼23固定。
之后,在裝配有GMR元件8b的部分的柔性基板11及加強板Ilb的貫通孔111,插 通在上殼21的外側(cè)面設置的轂213d,并鉚接裝配。同樣地,在裝配有GMR元件9b的部分 的柔性基板11及加強板Ila的貫通孔111,插通轂213d,并鉚接裝配。然后,組裝一體化的 中間殼23及上殼21與蓋部件22。具體而言,將上殼21的卡合槽213a與蓋部件22的保 持腳片222卡合,并且,將爪部213b和撳鈕孔222a撳鈕卡合,在一體化的中間殼23及上殼 21上,裝配蓋部件22。由此,殼體2完成,并組裝如圖6所示的多方向輸入裝置I。
另外,作為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組裝方法,也能夠在將構成殼體2的中間殼23及 上殼21 —體化后使殼體顛倒的狀態(tài)下,分別在中間殼23的貫通孔232中收納螺旋彈簧 3a 3d。由此,能夠提高組裝時的作業(yè)性。
接著,對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中,受理了對操作部件7的傾倒 操作時的動作的一例進行說明。圖15、16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 I受理了傾倒操作時的操作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15表示受理了對操作部件7的、在第2連動 部件6的長度方向(設為X方向)上的傾倒操作時的剖視圖。這里,圖15是為了能看到中間 殼23的上表面而從略微斜上方側(cè)觀看的剖視圖。圖16表示受理了對操作部件7的、在第 2連動部件6的寬度方向(設為Y方向)上的傾倒操作時的剖視圖。此外,在圖15、16中,為 了便于說明,示出了拆下上殼21后的狀態(tài)。
如圖15所示,在受理了對操作部件7的向X方向的傾倒操作時,操作部件7以在 第I連動部件5的兩端部設置的軸部55a、55b為轉(zhuǎn)動支點,向圖15所示的P方向轉(zhuǎn)動。在 此情況下,對操作部件7的傾倒操作被轉(zhuǎn)換為第I連動部件5的X方向的轉(zhuǎn)動動作。伴隨 第I連動部件5的X方向的轉(zhuǎn)動動作,連結(jié)于第I連動部件5的磁鐵8a(在圖15中未圖示) 也向同一方向旋轉(zhuǎn)。并且,通過第I檢測單元8檢測與該磁鐵8a的旋轉(zhuǎn)相對應的信號。具 體而言,由于磁鐵8a的旋轉(zhuǎn),磁鐵8a產(chǎn)生的外部磁場的方向變化,GMR元件8b的電阻值變 化?;诟鶕?jù)該GMR元件8b的輸出信號檢測的、GMR元件8b與磁鐵8a的相對旋轉(zhuǎn)量(旋 轉(zhuǎn)角度),檢測磁鐵8a的旋轉(zhuǎn)角度。
另外,若進行對操作部件7的傾倒操作,則伴隨第I連動部件5的轉(zhuǎn)動,與彈簧承 受部件4的基部41面接觸的連結(jié)部5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角部)按壓彈簧承受部件4的基 部41,將彈簧承受部件4向下方側(cè)按下的力起作用。通過該力,螺旋彈簧3被彈性壓縮,彈簧承受部件4被向下方側(cè)按下。此時,彈簧承受部件4整體不是均勻地向下方側(cè)移動,而是 位于通過第I連動部件5的連結(jié)部52收到按壓力的一方側(cè)(圖15的左側(cè))的彈簧承受部件 4,比位于另一方側(cè)(圖15的右側(cè))的彈簧承受部件4更大幅地被向下方側(cè)按下。此外,在圖 15中,為了方便,以彈簧承受部件4被均勻地按下的狀態(tài)描繪。另外,在按下了彈簧承受部 件4時,第2連動部件6的軸部63a、63b由中間殼23的上表面支承,因此第2連動部件6 不會與彈簧承受部件4 一起向下方側(cè)移動。此外,第I連動部件5的軸部55a、55b也由中 間殼23的上表面支承。
另一方面,在對操作部件7的傾倒操作被解除時,彈簧承受部件4被螺旋彈簧3的 壓靠力頂起(押上if ),第I連動部件5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通過該第I連動部件5,操作部件 7被恢復到初始位置。伴隨與此,連結(jié)于第I連動部件5的磁鐵8a恢復到操作前的初始位 置,由此與初始位置相對應的信號通過連接器13被輸出到外部。
另外,如圖16所示,在受理了對操作部件7的向Y方向的傾倒操作時,操作部件7 以在第2連動部件6的兩端部設置的軸部63a、63b為轉(zhuǎn)動支點,向圖16所示的Q方向轉(zhuǎn) 動。在此情況下,對操作部件7的傾倒操作被轉(zhuǎn)換為第2連動部件6的Y方向的轉(zhuǎn)動動作。 伴隨第2連動部件6的Y方向的轉(zhuǎn)動動作,連結(jié)于第2連動部件6的磁鐵9a (在圖16中 未圖示)向同一方向旋轉(zhuǎn)。并且,通過第2檢測單元9檢測與該磁鐵9a的旋轉(zhuǎn)相對應的信 號。具體而言,由于磁鐵9a的旋轉(zhuǎn),磁鐵9a產(chǎn)生的外部磁場的方向變化,GMR元件9b的電 阻值變化?;诟鶕?jù)該GMR元件9b的輸出信號檢測的、GMR元件9b與磁鐵9a的相對旋轉(zhuǎn) 量(旋轉(zhuǎn)角度),檢測磁鐵9a的旋轉(zhuǎn)角度。
另外,若進行對操作部件7的傾倒操作,則伴隨第2連動部件6的旋轉(zhuǎn),與彈簧承 受部件4的基部41面接觸的側(cè)壁部6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角部)按壓彈簧承受部件4的基 部41,將彈簧承受部件4向下方側(cè)按下的力起作用。通過該力,螺旋彈簧3被彈性壓縮,彈 簧承受部件4被向下方側(cè)按下。此時,彈簧承受部件4整體不是均勻地向下方側(cè)移動,而是 位于通過第2連動部件6的側(cè)壁部62受到按壓力的一方側(cè)(圖16的右側(cè))的彈簧承受部件 4,比另一方側(cè)(圖16的左側(cè))更大幅地被下方側(cè)按下。此外,在圖16中,為了方便,在彈簧 承受部件4被均勻地按下的狀態(tài)描繪。另外,由于軸部55a、55b、63a、63b分別由中間殼23 的上表面支承,因此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不會與彈簧承受部件4 一起向下方 側(cè)移動。
另一方面,在對操作部件7的傾倒操作被解除時,彈簧承受部件4由于螺旋彈簧3 的壓靠力頂起,第2連動部件6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通過該第2連動部件6,操作部件7恢復到 初始位置。伴隨與此,連結(jié)于第2連動部件6的磁鐵9a恢復到操作前的初始位置,由此與 初始位置相對應的信號通過連接器13被輸出到外部。
另外,在操作部件7被向X方向與Y方向的中間方向進行傾倒操作時,成為圖15 和圖16的組合的動作,第I連動部件5和第2連動部件6的兩者轉(zhuǎn)動。并且,若對操作部 件7的傾倒操作被解除,則通過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操作部件7恢復到初始 狀態(tài)。
如以上說明,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I中,沿著多方向輸入裝置I 的上下方向(操作部件7的突出方向),使彈性部件即螺旋彈簧3的至少一部分與第I連動 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部分重合,因此能夠減小高度方向的尺寸,能夠使收納螺旋彈簧3的殼體2薄型化,進而能夠?qū)崿F(xiàn)多方向輸入裝置整體I的薄型化。另外,通過利用螺旋彈簧 3作為用于使操作部件7恢復的彈性部件,能夠長期確保良好的恢復性能。
另外,由于將螺旋彈簧3配置于兩個連動部件間,因此能夠有效地利用易成為無 效空間的殼體2內(nèi)的四角部附近的空間,能夠?qū)崿F(xiàn)殼體2的小型化。
(第2實施方式)
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30與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 裝置I的不同點在于,操作部件的結(jié)構、上殼的結(jié)構、以及彈簧承受部件的結(jié)構。以下,以與 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不同點為中心對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 輸入裝置30的結(jié)構進行說明。此外,在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30,對于與 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I相同的結(jié)構,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
圖17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30的分解立體圖。圖18 是從后部斜下方觀看多方向輸入裝置30的分解立體圖。如圖17及圖18所示,該多方向輸 入裝置30在由上殼32、中間殼23及蓋部件22構成的大致箱狀的殼體2內(nèi)包括螺旋彈簧 3,構成彈性部件;彈簧承受部件33,承受螺旋彈簧3的上端部;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 部件6,在互相正交的狀態(tài)下能夠轉(zhuǎn)動地保持于殼體2 ;操作部件31,在多方向輸入裝置30 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根據(jù)其傾倒動作使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轉(zhuǎn)動;以及第I檢 測單元8及第2檢測單元9,分別檢測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的轉(zhuǎn)動動作。
操作部件31是在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I的操作部件7上還設 置有凸緣部311的結(jié)構。圖19A是操作部件31的側(cè)視圖,圖19B是操作部件31的仰視圖。 如圖19A所示,操作部件31在頭部71與肩部73之間設置有凸緣部311。凸緣部311配設 于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的上方側(cè)。凸緣部311仰視時具有大致圓形狀(參照 圖19B),凸緣部311的直徑設定為比頭部71的直徑小。在凸緣部311的下表面部,設置有 平面狀的平面部311a。
上殼32例如對絕緣性的樹脂材料成型而構成,設置成向大致下方側(cè)開口的箱狀。 在上殼32的中央部,設置有圓形狀的開口部211。在開口部211的周圍,設置有向上方側(cè)錐 狀地突出的壁部212。在上殼32的外周壁部,設置有與蓋部件22的保持腳片222卡合的多 條(在本實施方式中為8條)卡合槽213a。在卡合槽213a的大致中央部,設置有與在保持 腳片222設置的撳鈕孔222a撳鈕卡合、向外側(cè)突出的爪部213b。在上殼32的外周壁部中 的、特定的鄰接的兩邊,設置有用于配置第I檢測單元8及第2檢測單元9的向下方側(cè)開口 的剖面U字狀(圓弧狀)的缺口部213c (參照圖18)。在缺口部213c的周圍,設置有向外側(cè) 突出的多個轂213d。這些轂213d為了將柔性基板11及加強板IlaUlb裝配在上殼32而 利用,插通到柔性基板11及加強板IlaUlb的貫通孔111,并且從該貫通孔111突出的前 端部被堵死并鉚接,其中,所述柔性基板11及加強板IlaUlb位于裝配構成第I檢測單元 8的GMR元件8b或構成第2檢測單元9的GMR元件9b的部分。此外,在圖18中,轂213d 以鉚接后的形狀示出。
在上殼32的下表面,以包圍開口部211的方式,設置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 個)壁部214a 214d。在壁部214a 214d,分別設置有向下方側(cè)開口的剖面U字狀(圓 弧狀)的軸承部215。在壁部214a與上殼32的外周壁部之間,設置有用于容納磁鐵9a的 容納部216a。在壁部214b與上殼32的外周壁部之間,設置有用于容納磁鐵8a的容納部216b。另外,在上殼32的下表面,以包圍開口部211并且其間分別夾著壁部214a 214d 的方式,設置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個)槽部321。在槽部321,容納后述的彈簧承受部件33的延出部332及承受部333。在槽部321,分別設置有向下方側(cè)突出的突起217。在上殼32的下表面,設置有壓入中間殼23的具備碰撞筋的突部233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個)孔部218。另外,在上殼32的下表面,在組裝多方向輸入裝置30時與IC12相對的位置,設置有凹部322。
彈簧承受部件33例如對絕緣性的樹脂材料成型而構成,具有設置成大致圓筒狀的基部331、從基部331向下方側(cè)傾斜著向外側(cè)延出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個)延出部332以及從延出部332的下端部向基部331的徑向外側(cè)延出的承受部333?;?11配設于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的上方側(cè)并且在操作部件31的凸緣部311的下表面?zhèn)?。在基?31的中央部,設置有圓形狀的開口部331a。開口部331a的直徑被設定為與上殼32的開口部211的直徑大致相同或稍小。承受部333設置成平板狀,在其中央部分別設置有貫通孔333a。另外,在承受部333的下表面,分別以貫通孔333a為中心,設置有直徑比貫通孔333a的直徑大的凹部333b。在凹部333b,分別收納螺旋彈簧3的上端部。S卩,成為以彈簧承受部件33的承受部333承受螺旋彈簧3的上端部的狀態(tài)。另外,在貫通孔333a 中,分別插通上殼32的突起217。這樣,插通于貫通孔333a的突起217作為對彈簧承受部件33進行能夠上下動地引導的引導部發(fā)揮功能。由此,即使螺旋彈簧3各自的壓靠力不同, 也能夠使彈簧承受部件33順暢地上下移動,能夠進行良好的操作。
接下來,對組裝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30的狀態(tài)進行說明。圖20 是從組裝了多方向輸入裝置30的狀態(tài)拆下上殼32時的立體圖。圖21是在多方向輸入裝置30裝配了上殼32的狀態(tài)的、圖20的D-D線向視剖視圖。圖22是從組裝了多方向輸入裝置30的狀態(tài)拆下上殼32時的剖視圖,是圖20的E-E線向視剖視圖。
如圖20所示,在上殼32的內(nèi)部,在第2連動部件6的下方正交地配置有第I連動部件5。在第2連動 部件6及第I連動部件5的上方,配置有彈簧承受部件33的基部331。 螺旋彈簧3 (3a 3d)分別收納于中間殼23的貫通孔232。螺旋彈簧3的下端部由蓋部件 22的底面部221接住(受K止A螺旋彈簧3的上端部分別收納于在彈簧承受部件33的承受部333的下表面設置的凹部333b (在圖20中未圖示)。這樣,通過將螺旋彈簧3的一部分能夠彈性變形地設置在位于蓋部件22及彈簧承受部件33之間的貫通孔232 內(nèi),能夠在多方向輸入裝置30的上下方向(操作部件31的突出方向)上,使螺旋彈簧3的至少一部分與第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部分重合。通過該結(jié)構,能夠減小高度方向的尺寸,所以能夠使收納螺旋彈簧3的殼體2薄型化,進而能夠?qū)崿F(xiàn)多方向輸入裝置30整體的薄型化。
另外,螺旋彈簧3a 3d在殼體2內(nèi)沿俯視時正交配置的第I連動部件5及第2 連動部件6的延設方向之間的方向而配置。S卩,在圖20中,在從操作部件31的突出方向側(cè)(上方側(cè))觀看時,若將磁鐵8a的位置表不為0° ,將磁鐵9a的位置表不為90° ,將第I 連動部件5的軸部55b的位置表示為180°,將第2連動部件6的軸部63b的位置表示為 270。,則螺旋彈簧3a 3d的位置分別能夠表示為45°、135。、225。、315。(只是,在圖 20中螺旋彈簧3b (135° )未圖示)。通過采用這種結(jié)構,能夠有效地利用易成為無效空間的殼體2內(nèi)的四角部附近的空間,因此能夠?qū)崿F(xiàn)殼體2的小型化。
另外,承受了螺旋彈簧3的壓靠力的彈簧承受部件33的基部331上表面與操作部 件31的凸緣部311下表面的平面部311a彈性連接(參照圖21、22)。通過該結(jié)構,能夠使凸 緣部311與彈簧承受部件33的基部331直接接觸,因此能夠給操作者帶來沒有不適感的操 作感觸。另外,在對操作部件31的傾倒操作被解除時,承受了螺旋彈簧3的壓靠力的彈簧 承受部件33的基部331上表面與操作部件31的凸緣部311下表面面接觸,從而能夠使操 作部件31高精度地恢復到直立狀態(tài)。
此外,凸緣部311通過彈簧承受部件33承受螺旋彈簧3的壓靠力,因此在凸緣部 311作用向上方側(cè)(上殼32側(cè))的力。這里,設置有凸緣部311的操作部件31與第I連動 部件5的軸部54撳鈕卡合。因此,軸部54成為限制部,限制操作部件31的向上方側(cè)的移 動,能夠避免凸緣部311與上殼32的頂面(壁部212的下表面)抵接。因此,即使操作部件 31被傾倒操作,也能夠防止凸緣部311與上殼32的滑動連接,能夠抑制操作部件31及上殼 32的磨損的發(fā)生。
如以上說明,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輸入裝置30中,沿著多方向輸入裝置 30的上下方向(操作部件31的突出方向),使作為彈性部件的螺旋彈簧3的至少一部分與第 I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部分重合,因此能夠減小高度方向的尺寸,能夠使收納螺旋 彈簧3的殼體2薄型化,進而能夠?qū)崿F(xiàn)多方向輸入裝置整體30的薄型化。另外,通過利用 螺旋彈簧3作為彈性部件,能夠長期確保良好的恢復性能。
另外,通過彈簧承受部件33的基部331上表面與操作部件31的凸緣部311下表 面的平面部311a抵接的結(jié)構,能夠使凸緣部311與彈簧承受部件33的基部331直接接觸, 因此能夠給操作者帶來沒有不適感的操作感觸。另外,在對操作部件31的傾倒操作被解除 時,能夠使操作部件31高精度地恢復到直立狀態(tài)。
此外,本發(fā)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進行各種變更而實施。在上述實施方式 中,關于附圖所示的大小及形狀等,不限定于此,能夠在發(fā)揮本發(fā)明的效果的范圍內(nèi)適當變 更。除此之外,只要未脫離本發(fā)明的目的的范圍能夠適當變更而實施。
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在位于俯視時正交配置的第I連動部件5與第2連動 部件6之間的四處分別設置各一個螺旋彈簧3的結(jié)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該 結(jié)構。在想要使操作部件7 (31)恢復的力變強時,還可以在四處各設置多個螺旋彈簧3。 另外,也可以使在位于第I連動部件5與第2連動部件6之間的四處配設的螺旋彈簧3的 數(shù)目以例如I個、2個、I個、2個的方式在各處不同。該結(jié)構在想要使操作部件7 (31)的恢 復特性具有方向性時是有效的。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利用磁鐵8a、9a和GMR元件8b、9b作為檢測連動部件 (第I連動部件5、第2連動部件6)的轉(zhuǎn)動動作的檢測單元(第I檢測單元8、第2檢測單元 9)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檢測單元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使用旋轉(zhuǎn)型的可變電阻器。
權利要求
1.一種多方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殼體,具有開口 ;操作部件,一部分從所述開口突出,能夠進行傾倒操作;第I連動部件及第2連動部件,以根據(jù)所述操作部件的傾倒操作而轉(zhuǎn)動并且轉(zhuǎn)動軸線互相正交的方式延伸,保持于所述殼體內(nèi);第I檢測單元及第2檢測單元,分別檢測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的轉(zhuǎn)動動作;以及彈性部件,使所述操作部件恢復到傾倒操作前的初始狀態(tài),所述操作部件以向與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的各自的轉(zhuǎn)動軸線交叉的方向突出的方式配置,所述彈性部件由分別在位于俯視時所述第I連動部件和所述第2連動部件之間的四處設置的螺旋彈簧構成,并且沿著所述操作部件的突出方向,所述螺旋彈簧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部分重合。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具有上殼,形成有所述開口 ;裝配部件,與所述上殼相對配置,并且承受所述螺旋彈簧的下端部;以及中間殼,配置于所述上殼及所述裝配部件之間,在所述中間殼,設置使所述螺旋彈簧能夠插通的貫通部,在所述殼體內(nèi),設置有承受所述螺旋彈簧的上端部的彈簧承受部件,所述螺旋彈簧在能夠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下插通于位于所述彈簧承受部件及所述裝配部件之間的所述貫通部。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方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殼的貫通部具有第I收納部,收納所述螺旋彈簧的下端部的端部磨平圈部分;以及第2收納部,形成為直徑比所述第I收納部的直徑大,配設于該第I收納部的上方側(cè)。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方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承受部件具有基部,配置于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的下側(cè); 延出部,位于所述第I連動部件和所述第2連動部件之間,從所述基部向上方側(cè)延伸;以及承受部,從所述延出部向外側(cè)延伸,以所述承受部承受所述螺旋彈簧的上端部,并且經(jīng)由所述基部使所述螺旋彈簧的壓靠力作用于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方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承受部件由金屬板構成,在所述承受部設置筒狀部,并且在所述筒狀部插入設置于所述上殼的突起,并將所述螺旋彈簧配置在所述筒狀部的外周側(cè),在此狀態(tài)下,通過所述突起能夠上下移動地引導所述彈簧承受部件。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方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配部件由金屬板構成,所述彈簧承受部件和所述裝配部件通過由金屬線材構成的所述螺旋彈簧而導通。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方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裝配部件,設置有向下方側(cè)突出的彈性片。
8.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方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部件,經(jīng)由所述彈簧承受部件承受所述螺旋彈簧的壓靠力的凸緣部設置于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的上方側(cè)。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方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承受部件具有基部,配置于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與所述凸緣部之間;延出部,位于所述第I連動部件和所述第2連動部件之間,從所述基部向下方側(cè)延伸;以及承受部,從所述延出部向外側(cè)延伸,以所述承受部承受所述螺旋彈簧的上端部,并且經(jīng)由所述基部使所述螺旋彈簧的壓靠力作用于所述凸緣部。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多方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殼,設置有對所述彈簧承受部件進行能夠上下移動地弓I導的引導部。
11.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多方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I連動部件,設置限制承受了所述螺旋彈簧的壓靠力的所述操作部件向上方側(cè)的移動的限制部。
12.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多方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殼及所述彈簧承受部件的承受部的至少一方,設置有插入到所述螺旋彈簧的內(nèi)周側(cè)的突起。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多方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檢測單元具有伴隨所述第I連動部件的轉(zhuǎn)動而旋轉(zhuǎn)的磁鐵和與該磁鐵相對配置的磁檢測元件,所述第2檢測單元具有伴隨所述第2連動部件的轉(zhuǎn)動而旋轉(zhuǎn)的磁鐵和與該磁鐵相對配置的磁檢測元件。
1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方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上,分別在兩端部設置有軸部,所述軸部在所述上殼與所述中間殼之間被保持為能夠轉(zhuǎn)動,并且在所述上殼及所述中間殼的至少一方設置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第I連動部件及所述第2連動部件的沿著各自的轉(zhuǎn)動軸線方向的運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能夠?qū)崿F(xiàn)裝置整體的薄型化的多方向輸入裝置。多方向輸入裝置(1)的特征在于,具備使操作部件(7)恢復到傾倒操作前的初始狀態(tài)的彈性部件,彈性部件由分別設置于在俯視時位于第1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之間的四處的螺旋彈簧(3)構成,并且沿著操作部件(7)的突出方向,螺旋彈簧(3)的至少一部分與第1連動部件(5)及第2連動部件(6)部分重合。
文檔編號G05G9/047GK102999083SQ201210288970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15日
發(fā)明者內(nèi)田亮介 申請人: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