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機械手表的擒縱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機械手表的擒縱機構,特別是涉及一種機械手表擒 縱機構中的擒縱叉。
背景技術:
在機械手表中擒縱機構是將原動系統(tǒng)提供的能量定期地傳遞給擺
輪游絲系統(tǒng)來維持該系統(tǒng)不衰減地振動;其次是把擺輪游絲系統(tǒng)的振動 次數(shù)傳遞給指示裝置來達到計量時間的目的。因此,擒縱機構直接影響 機械手表的走時精度。
圖1為現(xiàn)有擒縱機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xiàn)有擒縱機構的軸向 結構示意圖。
如圖1和圖2所示,擒縱機構中包括有雙圓盤l、圓盤釘2、擒縱叉 3、叉頭釘4、進瓦5、出瓦6、擒縱輪7、限位釘8a和8b、擒縱叉叉軸11、 擺軸12和擒縱齒軸13。所述圓盤釘2被固定在雙圓盤1上后再將它們與擺 軸12及擺輪與游絲(未示出)壓合為一體組成擺輪游絲系統(tǒng);所述叉頭 釘4被固定在擒縱叉3的叉頭上,所述進瓦5與出瓦6 —左一右被固定在擒 縱叉3的叉身上;所述擒縱輪7與擒縱齒軸13鉚合為一體;所述限位釘8a 與限位釘8b—左一右被固定在夾板上(未示出)。所述雙圓盤l、擒縱叉3 與擒縱輪7在夾板上(未示出)的旋轉中心被設置在一條直線上。
圖la 圖lh是現(xiàn)有擒縱機構半個周期的工作過程示意圖如圖la 所示,此時擒縱輪7的一個齒的齒尖壓在進瓦5的鎖面上,并通過牽引的作 用使擒縱叉3靠在限位釘8a上。由擺輪(未示出)在游絲(未示出)力矩的 作用下,由左振幅位置以逆時針方向向平衡位置運動,由于雙圓盤l及圓盤 釘2與擺輪(未示出)是一體的因此也會隨擺輪一起逆時針方向運動。如圖lb所示,此時圓盤釘2與擒縱叉3的叉槽右壁發(fā)生碰撞,而擒縱叉3在此 之前是靜止不動的,由于圓盤釘2與擒縱叉3發(fā)生了碰撞使得擒縱叉3獲得 了一定的動能。另外,由于擒縱輪7的一個齒的齒尖壓在進瓦5的鎖面上, 當圓盤釘2與擒縱叉3的叉槽右壁發(fā)生碰撞的同時擒縱輪7的這個齒與進瓦 5也會發(fā)生碰撞。碰撞結束后,圓盤釘2沿擒縱叉3的叉槽右壁相對滑動而 擒縱輪7的齒尖與進瓦5的鎖面相對滑動,并把進瓦5逐漸提起。這時進瓦 5將逐漸升起直到它的前棱與擒縱輪7齒尖接觸為止,這就是擺輪(未示出) 釋放擒縱輪7的階段即釋放階段。圖lc為釋放結束后擒縱輪7與擒縱叉3 的位置。釋放結束后擒縱輪7通過擒縱叉3的進瓦5給擺輪游絲系統(tǒng)補充 能量,這個階段叫做擺輪傳遞沖量階段即傳沖階段。首先是擒縱輪7的齒 尖沿進瓦5的沖面滑動(見圖ld),這個過程是從擒縱輪7的齒尖與進瓦 5的前棱接觸開始到擒縱輪7的齒尖與進瓦5的后棱接觸為止,通常叫做瓦 傳沖階段。然后是進瓦5的后棱沿擒縱輪7的齒沖面相對滑動(見圖le), 通常叫做齒傳沖階段。最后是擒縱輪7齒尾與進瓦5的后棱接觸時傳沖階段 結束(見圖lf)。整個傳沖階段是通過擒縱叉3的叉槽左壁推動圓盤釘2 來完成的。傳沖階段結束后,擺輪(未示出)獲得了一定能量并逆時針向右 振幅位置自由運動,此時擒縱輪7與擒縱叉3脫離然后繼續(xù)轉動直到它的另 一個齒的齒尖碰到出瓦6的鎖面上(見圖lg)。由于擒縱輪7的牽引力矩 的作用迫使擒縱叉3轉動直到擒縱叉3碰到限位釘8b為止(見圖lh)。以 上是現(xiàn)有擒縱機構半個周期的工作過程,另半個周期的方向相反但工作 原理相同,不再贅述。這種機械手表的擒縱機構存在以下缺點,由于雙 圓盤l、擒縱叉3與擒縱輪7在夾板上(未示出)的旋轉中心被設置在一條 直線上,所以這種設置占用較大的平面空間。它在機械手表尺寸較大或 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比較適用,而在手表尺寸較小或在有限的空間現(xiàn) 有的擒縱機構就難以滿足設計要求。在中國專利200520119832.1中公開了一種適用于陀飛輪使用的擒縱機構中的擒縱叉,該擒縱叉根據陀飛輪 結構的不同而以相應角度分上、下兩層與叉軸緊配合連接,但此疊層設 計存在以下缺點疊層時只通過中心定位連接而疊層后擒縱叉叉頭釘與 叉瓦之間的相對位置會受到影響不能達到設計要求;為防止叉身與叉體 的干涉,叉身要長于叉軸至叉體的邊緣以致于占用的平面空間相對較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可適用 普通擒縱機構和陀飛輪擒縱機構的擒縱叉,采用雙重定位即定心與定向,體 積小巧,減小占用平面空間的擒縱機構。
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機械手表的擒縱機構,包括雙圓 盤、圓盤釘、擒縱叉和擒縱輪;所述圓盤釘被固定在雙圓盤上后與擺軸及擺 輪游絲壓合為一體,所述擒縱叉包括擒縱叉體、叉瓦體,在所述擒縱叉體 的叉頭上固定有叉頭釘,在所述叉瓦體左右的叉身上固定有進瓦和出瓦,所 述擒縱輪與擒縱齒軸鉚合為一體;所述擒縱叉還包括叉墊片和叉位釘,所 述叉位釘被固定在叉瓦體的叉頭上,所述擒縱叉體的兩臂為"L"型,所述 擒縱叉體、叉瓦體、叉墊片和疊層擒縱叉叉軸通過叉位釘定向壓合為一 體且同軸旋轉。
所述雙圓盤、所述擒縱叉和擒縱輪旋轉軸心的連線形成的夾角為80-100度。
所述擒縱叉體的兩臂夾角為80-100度。 所述叉墊片的厚度為0. 2-0. 5mm。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采用雙重定位即定心與定向使得擒縱叉體與 叉瓦體可準確定位,叉墊片可有效防止叉瓦體和叉體的相互干涉,疊加設置 的擒縱叉減小了擒縱機構占用的平面空間,更宜于平面布置,可滿足多種規(guī) 格的設計要求。
圖1是現(xiàn)有擒縱機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la 圖lh是現(xiàn)有擒縱機構半個周期的工作過程示意圖2為現(xiàn)有擒縱機構的軸向結構示意圖3是本發(fā)明擒縱機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3a 圖3h是本發(fā)明擒縱機構半個周期的工作過程示意圖4是本發(fā)明擒縱機構的軸向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擒縱叉的立體示意圖6是本發(fā)明擒縱叉的立體分解示意圖7是本發(fā)明擒縱機構設置在手表中的示意圖。
圖中
1:雙圓盤 2:圓盤釘 3:擒縱叉3a:擒縱叉體
3b:叉瓦體 4:叉頭釘 5:進瓦 6:出瓦
7:擒縱輪8a:限位釘 8b:限位釘 9:叉墊片
10:叉位釘 11、 11':擒縱叉叉軸 12:擺軸
13:擒縱齒軸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歩詳細說明 如圖3和圖4所示,本發(fā)明擒縱機構包括雙圓盤l、圓盤釘2、擒縱 叉體3a、叉瓦體3b、叉頭釘4、進瓦5、出瓦6、擒縱輪7、限位釘8、叉墊 片9、叉位釘10、疊層擒縱叉叉軸11,、擺軸12、擒縱齒軸13。所述圓 盤釘2被固定在雙圓盤1上,然后再將它們與擺軸12及擺輪與游絲(未示 出)壓合為一體組成擺輪游絲系統(tǒng);如圖5和圖6所示,所述叉頭釘4被 固定在擒縱叉體3a的叉頭上,所述擒縱叉體3a的兩臂為"L"型,兩臂夾 角可在80-100度之間,最好是接近90度,此角度可根據雙圓盤l、擒縱叉3
與擒縱輪7在夾板上(未示出)設置的旋轉中心的連線形成的角度而定,所
述進瓦5與出瓦6—左一右地被固定在叉瓦體3b的叉身上,所述叉位釘10 被固定在叉瓦體3b的叉頭上,對擒縱叉體3a和叉瓦體3b定向,所述擒縱 叉體3a、叉瓦體3b、叉墊片9和疊層擒縱叉叉軸11,通過叉位釘10定 向壓合為一體且同軸旋轉,叉墊片9的厚度可在0.2-0.5mm范圍內進行 合理選擇,主要是通過采用不同厚度的叉墊片9調節(jié)擒縱叉體3a與叉瓦 體3b的軸向關系,避免由于縮短固定叉頭釘4所在擒縱叉體3a叉臂的長度 導致固定在擒縱叉體3a叉頭上的叉頭釘4和叉瓦體3b的干涉,從而縮小擒 縱叉整體的體積實現(xiàn)減小擒縱機構占用平面空間的目的;所述擒縱輪7與 擒縱齒軸13鉚合為一體;所述限位釘8a與限位釘8b —左一右被固定在夾 板上(未示出)。
本發(fā)明擒縱機構的雙圓盤l、擒縱叉3與擒縱輪7在夾板上(未示出) 設置的旋轉中心的連線不在一條直線上而形成一個80-100度的角,此角度可 以根據結構的需要作相應地調整,通常角度接近于90度直角時最好。 圖3a 圖3h是本發(fā)明擒縱機構半個周期的工作過程示意圖 如圖3a所示,擒縱輪7的一個齒的齒尖壓在進瓦5的鎖面上,并通過 牽引的作用,使叉瓦體3b靠在限位釘8a上。由擺輪(未示出)在游絲(未 示出)力矩的作用下,由左振幅位置以逆時針方向向平衡位置運動,由于雙 圓盤1及圓盤釘2與擺輪(未示出)是一體的,因此也會隨擺輪一起逆時針 方向運動。如圖3b所示,圓盤釘2與擒縱叉體3a的叉槽右壁發(fā)生碰撞,而 擒縱叉體3a在此之前是靜止不動的,由于圓盤釘2與擒縱叉體3a發(fā)生了碰 撞使得擒縱叉體3a獲得了一定的動能。另外,由于擒縱輪7的一個齒的齒尖 壓在進瓦5的鎖面上,當圓盤釘2與擒縱叉體3a的叉槽右壁發(fā)生碰撞的同時, 擒縱輪7的這個齒與進瓦5也會發(fā)生碰撞。碰撞結束后,圓盤釘2沿擒縱叉 體3a的叉槽右壁相對滑動而擒縱輪7的齒尖與進瓦5的鎖面相對滑動,并把進瓦5逐漸提起。此時進瓦5將逐漸升起,直到它的前棱與擒縱輪7齒尖接 觸為止,這就是擺輪(未示出)釋放擒縱輪7的階段即釋放階段。圖3c為 釋放結束后擒縱輪7與叉瓦體3b的位置。釋放結束后,擒縱輪7通過叉瓦 體3b上的進瓦5給擺輪游絲系統(tǒng)補充能量,這個階段叫做擺輪傳遞沖量 階段即傳沖階段。如圖3d所示,首先是擒縱輪7的齒尖沿進瓦5的沖面滑 動;這個過程是從擒縱輪7的齒尖與進瓦5的前棱接觸開始到擒縱輪7的齒 尖與進瓦5的后棱接觸為止,此階段通常叫做瓦傳沖階段。如圖3e所示, 進瓦5的后棱沿擒縱輪7的齒沖面相對滑動,通常叫做齒傳沖階段。如圖3f 所示,最后是擒縱輪7齒尾與進瓦5的后棱接觸時傳沖階段結束。整個傳沖 階段是通過擒縱叉體3a的叉槽左壁推動圓盤釘2來完成的。傳沖階段結束后, 擺輪(未示出)獲得了一定能量并逆時針向右振幅位置自由運動,如圖lg 所示,此時擒縱輪7的齒與叉瓦體3b的進瓦5脫離然后繼續(xù)轉動直到它的 另一個齒的齒尖碰到出瓦6的鎖面上。如圖lh所示,由于擒縱輪7的牽引 力矩的作用迫使叉瓦體3b轉動直到叉瓦體3b碰到限位釘8b為止。
以上是本發(fā)明擒縱機構半個周期的工作過程。本發(fā)明擒縱機構與現(xiàn) 有擒縱機構在擒縱叉與平面設置方面不同,但是它們在工作時的每個位置 的關系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本發(fā)明擒縱機構不但能夠與現(xiàn)有擒縱機構一 樣實現(xiàn)在機械手表中的作用,而且還減小了占用的平面空間來滿足不同規(guī) 格手表的設計要求,它可以應用在尺寸較小或需要被設置在有限的空間里 的手表里。
圖7為本發(fā)明擒縱機構設置在手表中的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擒 縱機構只占用有限的空間。既適用于定軸的普通手表,也適用于帶有旋 轉擒縱機構即陀飛輪的手表。
權利要求
1.一種機械手表的擒縱機構,包括雙圓盤(1)、圓盤釘(2)、擒縱叉(3)和擒縱輪(7);所述圓盤釘(2)被固定在雙圓盤(1)上后與擺軸(12)及擺輪游絲壓合為一體,所述擒縱叉(3)包括擒縱叉體(3a)、叉瓦體(3b),在所述擒縱叉體(3a)的叉頭上固定有叉頭釘(4),在所述叉瓦體(3b)左右的叉身上固定有進瓦(5)和出瓦(6),所述擒縱輪(7)與擒縱齒軸(13)鉚合為一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擒縱叉還包括叉墊片(9)和叉位釘(10),所述叉位釘(10)被固定在叉瓦體(3b)的叉頭上,所述擒縱叉體(3a)的兩臂為“L”型,所述擒縱叉體(3a)、叉瓦體(3b)、叉墊片(9)和疊層擒縱叉叉軸(11’)通過叉位釘(10)定向壓合為一體且同軸旋轉。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機械手表的擒縱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雙圓盤(1)、所述擒縱叉(3)和擒縱輪(7)旋轉軸心的連線形成的 夾角為80-100度。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機械手表的擒縱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擒縱叉體(3a)的兩臂夾角為80-100度。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機械手表的擒縱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叉墊片(9)的厚度為0. 2-0.5mm。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機械手表的擒縱機構,包括雙圓盤、圓盤釘、擒縱叉和擒縱輪;圓盤釘被固定在雙圓盤上后與擺軸及擺輪游絲壓合為一體,擒縱叉包括擒縱叉體、叉瓦體,叉墊片和叉位釘,擒縱叉體的兩臂為“L”型,在其叉頭上固定有叉頭釘,叉位釘被固定在叉瓦體的叉頭上,叉瓦體左右叉身上固定有進瓦和出瓦,擒縱輪與擒縱齒軸鉚合為一體;擒縱叉體、叉瓦體、叉墊片和疊層擒縱叉叉軸通過叉位釘定向壓合為一體且同軸旋轉。有益效果是通過采用雙重定位即定心與定向使得擒縱叉體與叉瓦體可準確定位,叉墊片可有效防止叉瓦體和叉體的相互干涉,疊加設置的擒縱叉減小了擒縱機構占用的平面空間,更宜于平面布置,可滿足多種規(guī)格的設計要求。
文檔編號G04B15/14GK101339402SQ20071005779
公開日2009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7月2日
發(fā)明者劉連仲, 周文霞, 曹維峰 申請人:天津海鷗表業(yè)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