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海事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自適應的雷達目標和ais目標融合方法。
背景技術:
1、現(xiàn)有的目標融合技術主要是根據(jù)兩個目標的速度差、距離差、航向差、時間差、長度差(部分場景下)進行判斷是否可以融合,這些閾值都是固定不變的?,F(xiàn)有的融合技術存在以下問題:
2、1、理想狀態(tài)下不同雷達發(fā)現(xiàn)的目標的經緯度坐標,和船舶ais上報的經緯度坐標完全相同,這樣融合的精確度會比較高。實際情況是船舶被不同雷達定位的坐標之間,船舶被雷達定位的坐標與船舶ais上報的坐標之間可能存在幾百米的偏差。當幾百米范圍存在多艘船舶時,很難對目標進行精確融合。
3、2、雷達跟蹤目標可能會丟失,十多秒鐘后會以新目標的形式發(fā)現(xiàn)此前丟失的目標。由于設備原因將同一目標誤判為2個目標會對實際應用,輔助決策產生很大的風險。
4、3、融合效率低下,數(shù)據(jù)延遲高。由于融合目標眾多,目標更新頻率高,融合流程復雜,計算量巨大。當融合速度趕不上數(shù)據(jù)產生速度,會造成數(shù)據(jù)延遲,而且延遲時長會越來越大。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自適應的雷達目標和ais目標融合方法,通過引入自適應距離閾值、雷達接續(xù)算法以及網格剖分并行計算及空間索引的方法,可以解決現(xiàn)有方案融合準確性和融合效率低下的問題。
2、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自適應的雷達目標和ais目標融合方法,包括:
3、步驟1、讀取不同雷達設備發(fā)現(xiàn)的雷達目標數(shù)據(jù),合并雷達目標數(shù)據(jù)中重復的雷達目標和接續(xù)的雷達目標,獲取待融合雷達目標;
4、步驟2、讀取ais消息數(shù)據(jù),獲取待融合ais目標;
5、步驟3、依次判斷待融合雷達目標與待融合ais目標是否滿足融合條件,滿足則進行融合得到雷達ais融合目標,否則不進行融合;
6、步驟4、得到最終的雷達目標、ais目標與雷達ais融合目標。
7、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步驟1的子步驟包括:
8、步驟1.1、讀取一條雷達目標數(shù)據(jù),判斷航跡是否消失,若否則進入步驟1.2,否則,將其添加到延遲刪除列表中,進入步驟1.7;
9、步驟1.2、判斷該雷達目標是否為待融合雷達目標,若否,進入步驟1.3,若是,更新緩存中的待融合雷達目標,進入步驟1.7;
10、步驟1.3、判斷該雷達目標是否綁定有待融合雷達目標,若否,進入步驟1.4,若是,進入步驟1.5;
11、步驟1.4、判斷是否找到被接續(xù)的雷達目標,若否,遍歷緩存中與該雷達目標的來源不同的待融合雷達目標,并判斷是否滿足融合條件,進入步驟1.6;若是,將該雷達目標與被接續(xù)目標綁定,并進行緩存,進入步驟1.7;
12、步驟1.5、判斷是否滿足解除綁定條件,若是,解除綁定關系后進行緩存,進入步驟1.8,若否,刷新綁定關系后進行緩存,進入步驟1.7;
13、步驟1.6、若滿足融合條件,將該雷達目標作為待融合雷達目標進行緩存,否則將該雷達目標與緩存中的待融合雷達目標進行綁定;
14、步驟1.7、對所有雷達目標數(shù)據(jù)重復執(zhí)行步驟1.1~步驟1.6的過程,輸出緩存中的待融合雷達目標。
15、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步驟2的子步驟包括:
16、步驟2.1、讀取一條ais消息數(shù)據(jù),并進行解析;
17、步驟2.2、根據(jù)mmsi查詢ais目標是否有緩存,若是,根據(jù)解析的ais消息,更新緩存中的待融合ais目標;若否,根據(jù)解析的ais消息,創(chuàng)建新的待融合ais目標緩存;
18、步驟2.3、從所有ais消息數(shù)據(jù)重復執(zhí)行步驟2.1~步驟2.2的過程,輸出緩存中的待融合ais目標。
19、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步驟3的具體過程包括:
20、步驟3.1、對于待融合雷達目標,依次與滿足融合條件的待融合目標建立綁定關系,生成雷達ais融合目標,未與ais目標建立綁定關系的待融合雷達目標直接輸出;
21、步驟3.2、對于待融合ais目標,依次與滿足融合條件的待融合目標建立綁定關系,生成雷達ais融合目標,未與雷達目標建立綁定關系的待融合ais目標直接輸出。
22、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步驟3.1的子步驟包括:
23、步驟3.1.1、獲取任一待融合雷達目標,判斷航跡是否消失,若是,進入步驟3.1.6;若否,進入步驟3.1.2;
24、步驟3.1.2、更新緩存中的待融合雷達目標的位置和狀態(tài);
25、步驟3.1.3、判斷該待融合雷達目標是否綁定有ais目標,若是,進入步驟3.1.4;若否,進入步驟3.1.5;
26、步驟3.1.4、判斷是否滿足解綁條件,若是,解除綁定關系并輸出該雷達目標,進入步驟3.1.7;若否,刷新綁定關系并輸出雷達ais融合目標,進入步驟3.1.7;
27、步驟3.1.5、判斷緩存中是否存在滿足融合條件的待融合ais目標,若是,將該雷達目標與滿足融合條件的待融合ais目標建立綁定關系,生成雷達ais融合目標,進入步驟3.1.7;若否,輸出該雷達目標,進入步驟3.1.7;
28、步驟3.1.6、刪除緩存中的該待融合雷達目標,并解除其與ais目標的綁定關系,選擇緩存中下一待融合雷達目標,進入步驟3.1.1;
29、步驟3.1.7、重復步驟3.1.1~步驟3.1.6,完成所有待融合雷達目標的融合,得到輸出的雷達目標與雷達ais融合目標。
30、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步驟3.2的子步驟包括:
31、步驟3.2.1、獲取任一待融合ais目標,更新緩存中的ais目標的位置和狀態(tài);
32、步驟3.2.2、判斷該待融合ais目標是否綁定有雷達目標,若是,進入步驟3.2.3;若否,進入步驟3.2.4;
33、步驟3.2.3、判斷是否滿足解綁條件,若是,解除綁定關系并輸出該ais目標,進入步驟3.2.5;若否,刷新綁定關系并輸出雷達ais融合目標,進入步驟3.2.5;
34、步驟3.2.4、判斷緩存中是否存在滿足融合條件的待融合雷達目標,若是,將該ais目標與滿足融合條件的待融合雷達目標建立綁定關系,生成雷達ais融合目標,進入步驟3.2.5;若否,輸出該ais目標,進入步驟3.2.5;
35、步驟3.2.5、重復步驟3.2.1~步驟3.2.4,完成所有待融合ais目標的融合,得到輸出的ais目標與雷達ais融合目標。
36、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融合條件具體包括:
37、判斷兩個目標之間的速度、航向、更新時間、長度是否均小于對應的預設融合閾值,以及判斷兩個目標的距離是否小于自適應距離閾值,若同時小于,則表示滿足融合條件,否則表示不滿足融合條件;
38、其中,自適應距離閾值生成方法為:
39、
40、其中,dmax為距離閾值的上限,count(i,j)為目標j是目標i的最近目標的次數(shù),α和β為根據(jù)經驗設置的固定常數(shù),用于控制d(i,j)增長的速率。
41、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步驟1.4中,接續(xù)的雷達目標的判斷方法為:
42、通過雷達目標丟失信號前的速度、航向和信號消失時長,預估丟失信號的雷達目標可能出現(xiàn)的位置,當新發(fā)現(xiàn)的目標剛好出現(xiàn)在相同的位置時,則認定新發(fā)現(xiàn)的目標為之前丟失雷達信號的雷達目標。
43、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在步驟3的融合過程中,將目標的經緯度坐標保留一位小數(shù),并去除小數(shù)點進行拼接,從而轉換成一個數(shù)字網格id,具有相同數(shù)字網格id的經緯度坐標被剖分到一個網格中,采用多線程技術,并行對多個網格內的目標進行融合。
44、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在將目標存入網格時,采用r樹存儲同一網格內的目標,為同一個網格內的目標建立空間索引。
45、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本發(fā)明提出的自適應的雷達目標和ais目標融合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目標融合準確性和融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