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測量設備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凍土管拉伸結構及設備。
背景技術:
凍土是指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溫度下降到0℃或以下而呈凍結的狀態(tài)。承擔凍土觀測的氣象站,主要根據(jù)埋入土中的凍土器內水結冰的部位和長度,來測定凍結層次及其上限和下限深度。凍土器由外管和內管組成。
發(fā)明人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目前外管的橡皮管部分長度約為2米,內管里面的水柱被凍結。在人工觀測的時候,由于內管不容易拉伸,往往使得內管里面的冰柱被折斷,而且隨著觀測次數(shù)的增多,容易損壞外管。另外,也容易損壞內管里面的鏈子,以至于不能進行后續(xù)觀測,給科研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凍土管拉伸結構及設備,旨在對凍土管進行有效保護,從而延長其使用時間。
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凍土管拉伸結構,包括位于地表下面的凍土管,設置于所述凍土管附近且固定于地表中的凍土管拉伸支架以及連接所述凍土管拉伸支架和凍土管的繩索,其中,所述繩索能夠沿著重力方向進行上下移動,以對所述凍土管的內管進行升降。
優(yōu)選地,所述凍土管拉伸支架包括沿重力方向安裝的第一支架和沿水平方向設置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固定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別包括至少兩段活動支架,相鄰兩段活動支架之間為活動連接,以調節(jié)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總長度。
優(yōu)選地,所述相鄰兩段活動支架之間的連接方式為螺紋或者卡扣連接方式。
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支架的自由端固定安裝有滑輪,所述繩索位于該滑輪上,其中,所述繩索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一支架延伸至所述第二支架處、另一端與所述凍土管相連。
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支架上安裝有手柄,所述繩索的一端與所述手柄相纏繞,其中,所述手柄能夠相對于所述第二支架進行旋轉或靜止。
優(yōu)選地,所述凍土管的表面外套有用于隔熱和保護的復合管。
優(yōu)選地,所述凍土管拉伸支架上設置有刻度線。
第二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凍土管拉伸設備,包括凍土管拉伸結構以及設置于所述凍土管附近的用于測定土壤溫度的溫度測定計。
優(yōu)選地,所述凍土管拉伸設備還包括與所述溫度測定計連接的數(shù)據(jù)處理裝置,該數(shù)據(jù)處理裝置用于獲取所述溫度測定計的測試結果,并將該測試結果實時發(fā)送給遠端服務器。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凍土管拉伸結構,通過將凍土管安裝于地表下面,可對凍土進行測量,在凍土管附近設置凍土管拉伸支架,并通過連接在凍土管拉伸支架和凍土管之間的繩索對凍土管的內管沿重力方向進行升降,可以避免位于內管內的冰柱被折斷,有效保護內管以及該內管內的鏈子等,增加其使用時間。
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凍土管拉伸設備,在凍土管附近還設置有用于測定土壤溫度的溫度測定計,并通過數(shù)據(jù)處理裝置將該溫度測定計的測試結果發(fā)送給遠端服務器,從而提高對測試結果進行傳輸?shù)目煽啃?,以得到準確的數(shù)據(jù)。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凍土管拉伸設備的組成框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凍土管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所示的凍土管的內管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凍土管拉伸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凍土管拉伸結構在第一視角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分別為:
圖標匯總:100-凍土管拉伸設備;200-凍土管拉伸結構;300-溫度測定計;400-數(shù)據(jù)處理裝置;500-遠端服務器;201-凍土管;202-凍土管拉伸支架;203-繩索;204-拉環(huán);205-滑輪;206-手柄;2011-外管;2012-內管;2013-放水螺絲;2014-掛鉤;2015-鏈子。
具體實施方式
目前外管的橡皮管部分長度約為2米,內管里面的水柱被凍結。在人工觀測的時候,由于內管不容易拉伸,往往使得內管里面的冰柱被折斷,而且隨著觀測次數(shù)的增多,容易損壞外管。另外,也容易損壞內管里面的鏈子,以至于不能進行后續(xù)觀測,給科研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設計者通過長期的探索和嘗試,以及多次的實驗和努力,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設計出了一種凍土管拉伸結構及設備,可以較好地改善上述問題。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方式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绞?,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方式。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長度”、“寬度”、“上”、“下”、“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設備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如圖1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凍土管拉伸設備100的組成框圖。該凍土管拉伸設備100可以包括凍土管拉伸結構200和溫度測定計300。其中,所述溫度測定計300安裝于所述凍土管拉伸結構200的附近區(qū)域的地表下面,以測定土壤溫度。本實施例中,將所述凍土管拉伸結構200安裝在觀測區(qū)域內有自然覆蓋物的地段。另外,所述溫度測定計300與所述凍土管拉伸結構200的距離約為50厘米。
為了對所述溫度測定計300的測試結果進行傳輸和分析,在所述地表上面還設置有數(shù)據(jù)處理裝置400,所述數(shù)據(jù)處理裝置400與所述溫度測定計300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進行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數(shù)據(jù)處理裝置400可獲取所述溫度測定計300的測試結果,并將該測試結果通過網(wǎng)絡實時發(fā)送給一遠端服務器500,以對所述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等。
如圖2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凍土管201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其中,所述凍土管201包括外管2011、內管2012以及設置于該內管2012頂部的拉環(huán)204。所述外管2011可以為一硬橡膠管,在該外管2011的側面標有刻度線。所述內管2012可以為一軟橡膠管,在該內管2012的側面也標有刻度線。所述外管2011和內管2012的零刻度線保持平齊,并與地表在同一水平面上。另外,所述拉環(huán)204可以為一圓環(huán)形,該拉環(huán)204與所述內管2012固定連接。例如,在內管2012的頂部設置一具有通孔的突起結構,該突起結構與所述內管2012一體成型。所述拉環(huán)204通過所述通孔穿入所述突起結構中,從而實現(xiàn)與所述內管2012的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拉環(huán)204與地表之間的距離約為50厘米。
如圖3所示,是所述凍土管201的內管2012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其中,所述內管2012的底端封閉、頂端安裝有放水螺絲2013。實施時,通過所述放水螺絲2013可向所述內管2012中灌注干凈的水(例如:河水、井水和自來水等),直到所述內管2012的零刻度線處。另外,在所述內管2012的里面還固定安裝有掛鉤2014,所述掛鉤2014連接有用于固定凍結冰的鏈子2015,以便于觀察該凍結冰的部位和長度。
請一并參閱圖4和圖5,分別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凍土管拉伸結構200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和平面結構示意圖。所述凍土管拉伸結構200可以包括凍土管201、凍土管拉伸支架202以及繩索203。其中,所述凍土管201安裝于地表下面來測定凍結層次及其上限和下限深度等。根據(jù)當?shù)乜赡艹霈F(xiàn)的最大凍土深度,確定所述凍土器的長度和規(guī)格等。所述凍土管拉伸支架202設置于所述凍土管201附近(例如80厘米、100厘米等),并將所述凍土管拉伸支架202固定于地表中。另外,所述繩索203連接在所述凍土管拉伸支架202和凍土管201之間,即所述繩索203的一端與所述凍土管201相連、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凍土管拉伸支架202。本實施例中,所述繩索203中在連接所述凍土管拉伸支架202和凍土管201之間的部分沿著重力方向設置,使得所述繩索203能夠沿著重力方向進行上下移動,從而對所述凍土管201的內管2012進行升降等。
觀測時,通過將所述繩索203沿著重力方向進行向上移動,通過所述內管2012上的拉環(huán)204將所述內管2012從所述外管2011中垂直拉起。再觀測所述內管2012中冰柱所在的位置,從管壁刻度線上讀出凍結冰上下兩端的相應刻度數(shù),即分別為此一凍結層的上、下限深度值。當觀測完畢之后,緩慢放開所述繩索203,則該繩索203沿著重力方向進行向下移動,最終重新插入到所述外管2011中。由于所述內管2012始終相對于所述外管2011在重力方向上進行移動,使得所述內管2012里面的冰柱不容易被折斷,提高了測試的準確性。另外,在所述外管2011和內管2012之間也沒有意外的摩擦,有效保護了所述內管2012以及該內管2012內的鏈子2015等,從而增加其使用時間。
為了進一步增加對所述凍土管201的保護能力,在該凍土管201的表面外套有一層復合管,該復合管具有隔熱或保護功能,有效延長了所述凍土管201的使用時間。
本實施例中,在所述凍土管拉伸支架202上還設置有刻度線,可用于精確調節(jié)所述凍土管拉伸支架202的寬度和高度等。其中,所述刻度線包括多個沿所述凍土管拉伸支架202的高度或長度方向而交替間隔設置的長線和短線,以便于用戶進行觀察和讀取等。相鄰的長線和短線之間的距離為1mm。
具體地,所述凍土管拉伸支架202可以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實施時,所述第一支架沿著重力方向安裝到地表中,所述第二支架沿著水平方向懸在地表上方,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互垂直。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可以通過繩子捆綁在一起,從而實現(xiàn)固定連接。其它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以一體成型或者通過鉚釘固定在一起。
為了對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長度進行靈活調節(jié),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別包括至少兩段活動支架。其中,相鄰兩段活動支架之間為活動連接。如此,通過調節(jié)各相鄰兩段活動支架之間的相對位置,能夠實現(xiàn)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總長度的變化,以適應測量需要。
本實施例中,所述相鄰兩段活動支架之間的連接方式為螺紋或者卡扣連接方式。其中,當所述相鄰兩段活動支架之間采用螺紋連接方式時,在其中一段活動支架的連接端設置外螺紋,在另外一段活動支架的連接端設置與該外螺紋相對應的內螺紋,通過調節(jié)所述外螺紋和內螺紋的連接長度,實現(xiàn)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總長度的變化。當所述相鄰兩段活動支架之間采用卡扣連接方式時,在所述相鄰兩段活動支架上的連接端分別間隔設置多對通孔,可將一銷軸插入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相應位置處,實現(xiàn)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總長度的變化。
請進一步參閱圖4和圖5,在所述第二支架的自由端固定安裝有滑輪205,所述繩索203位于該滑輪205上。本實施例中,所述滑輪205可以是定滑輪205,利用該定滑輪205的力不變的特性,可以改變所述繩索203拉力的方向,但不會改變所述繩索203拉力的大小。其中,所述繩索203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一支架延伸至所述第二支架處、另一端與所述凍土管201相連。如此,可將所述繩索203的拉力作用于所述凍土管201的內管2012上,實現(xiàn)所述內管2012的垂直升降等。
另外,所述第二支架上還安裝有手柄206,所述繩索203的一端與所述手柄206相纏繞。其中,所述手柄206能夠相對于所述第二支架進行旋轉或靜止。當需要對所述內管2012進行升降操作時,旋轉所述手柄206,使得所述繩索203的另一端沿垂直方向進行移動,進而帶動所述內管2012的升降。當所述內管2012到達合適的位置后,固定所述手柄206,從而保持所述內管2012的位置。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凍土管拉伸結構200,通過將凍土管201安裝于地表下面,可對凍土進行測量,在凍土管201附近設置凍土管拉伸支架202,并通過連接在凍土管拉伸支架202和凍土管201之間的繩索203對凍土管201的內管2012沿重力方向進行升降,可以避免位于內管2012內的冰柱被折斷,有效保護內管2012以及該內管2012內的鏈子2015等,增加其使用時間。
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凍土管拉伸設備100,在凍土管201附近還設置有用于測定土壤溫度的溫度測定計300,并通過數(shù)據(jù)處理裝置400將該溫度測定計300的測試結果發(fā)送給遠端服務器500,從而提高對測試結果進行傳輸?shù)目煽啃?,以得到準確、有效的分析數(shù)據(jù)。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