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該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包括沿著細長柔性載體分布的多個離散電流感測元件。用于電流傳感器裝置的細長柔性構件包括多個承載部,多個承載部通過鉸接部連接至彼此,每個承載部均構造成用于接收離散電流感測元件。一種制造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的方法包括提供細長柔性載體以及沿著該細長柔性載體分布多個離散感測元件。
【專利說明】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柔性羅氏線圈(Rogowski)(例如,如US3,434,052中描述的)提供了一種在難以 接近或者暫時性電流監(jiān)測的情況下實現(xiàn)交流(AC)電流測量的方便的方法。在準確度方面, 這些線圈經(jīng)受使均勻且柔性的螺線管獲得高精度的能力,從而限制了測量回路內(nèi)的校準因 數(shù)的均勻性,并且限制了回路外的附近電流(nearby currents)實現(xiàn)的抑制水平(level of rejection)。這在柔性線圈的兩個端部連接的點周圍尤其是這樣,這是因為必需為絕緣和 機械夾持裝置分配空間。另一個不期望的特征在于,考慮限定線圈的截面的材料的柔性以 及回路的長度(這二者都直接影響電流測量的靈敏度)而獲得良好的熱穩(wěn)定性的難度。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 在第一方面中,本說明書描述了一種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該柔性電流傳感器裝 置包括沿著細長柔性載體分布的多個離散電流感測元件。離散感測元件可包括存放在平面 電路板上的導電材料的線圈。離散感測元件可包括圍繞細長柔性載體纏繞的導電材料的多 個線匝。離散感測元件可包括繞線軸纏繞的導線匝,該線軸沿著載體分布。離散電流感測 元件可通過連接元件串聯(lián)地電連接至彼此。連接元件布置成使得這些連接元件不會顯著地 (或者根本不會)增加傳感器裝置的靈敏度。換句話說,在每個電流感測元件均包括導電材 料的線圈的實施方式中,連接元件不會為線圈增加額外的"回路面積"。
[0004] 每個感測元件的剖面均可具有不均勻的長寬比。每個感測元件均構造成使得該感 測元件對平行于傳感器的一平面的均勻磁場表現(xiàn)出零靈敏度。這個平面被稱為對均勻磁場 來說零靈敏度的平面。具有不均勻的長寬比的感測元件的剖面平行于感測元件的零靈敏度 的平面。具有不均勻的長寬比的剖面可為穿過有細長柔性載體的剖面。
[0005] 細長柔性載體可構造成使得該細長柔性載體具有優(yōu)選的彎曲軸線。細長柔性載體 可構造成使得該細長柔性載體具有單一彎曲軸線。細長柔性載體在優(yōu)選的彎曲軸線上的柔 度可不對稱。
[0006] 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能構造成能打開的回路。當裝置構造成回路時,柔性載體的 相對端部可位于與載體的剩余部分相同的平面中。
[0007] 離散感測元件可沿著細長柔性載體基本等距地間隔開。
[0008] 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可包括:第一連接器元件,該第一連接器元件位于細長柔性 載體的第一端部處;以及第二連接器元件,該第二連接器元件位于細長柔性載體的第二端 部處,第一連接器元件和第二連接器元件構造成與彼此能釋放地接合,以使傳感器裝置形 成閉合回路,其中,離散感測元件繞該閉合回路等距地間隔開。換句話說,第一連接器元件 和第二連接器元件可構造成使得,當彼此接合時,載體的任一端部處的感測元件間隔一距 離,該距離與其他等距間隔的感測元件的距離相同。
[0009] 細長柔性載體可穿過每個電流感測元件的中央?yún)^(qū)域。
[0010] 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可構造成使得每個感測元件的零靈敏度的平面基本局部地 垂直于載體的承載有感測元件的一部分的縱向軸線。
[0011]細長柔性載體可包括多個連接的載體部,載體部中的每個均構造成接收至少一個 電流感測元件。
[0012] 載體部中的每個均可包括線軸部件,該線軸部件用于接收離散感測元件中的一 個。離散感測元件可包括繞線軸部件纏繞的多個銅導線匝。多個連接的載體部可通過鉸接 部連接至彼此。多個連接的載體部可通過鉸接部能拆卸地連接至彼此。鉸接部可構造成使 得在元件繞鉸接部旋轉時鄰近傳感器元件的中心的間距上的變化最小。鉸接部可朝向細長 柔性載體的優(yōu)選的彎曲方向偏移。
[0013] 離散電流感測元件可包括居中地安裝在細長柔性載體上的電路板線圈。
[0014] 在第二方面中,本說明書描述了一種用于電流傳感器裝置的細長柔性構件,該細 長柔性構件包括多個承載部,該多個承載部通過鉸接部連接至彼此,每個承載部均構造用 于接收離散電流感測元件。
[0015] 在第三方面中,本說明書描述了一種制造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的方法,該方法包 括:提供細長柔性載體;以及沿著該細長柔性載體分布多個離散感測元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 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現(xiàn)將結合附圖來參考以下描述,在附圖 中:
[0017] 圖1A至圖1E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的各個方面的示意圖;
[0018] 圖2A至圖2D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可替換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的各個方面的示意 圖;
[0019] 圖3是圖2A至圖2D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的變型的示意圖;
[0020] 圖4A至圖4F示出了可用于形成柔性傳感器裝置的細長柔性載體的各個方面,該 柔性傳感器裝置與參考圖1A至圖1E描述的柔性傳感器裝置類似;
[0021] 圖5是示出了圖4A至圖4F的細長柔性載體的一個方面的圖表;
[0022] 圖6A至圖6E示出了與參考圖1A至圖1E描述的連接機構結合使用的圖4A至圖 4F的細長柔性載體;
[0023] 圖7A至圖7D示出了參考圖4A至圖4F描述的細長柔性載體的變型的多個方面;
[0024] 圖8A至圖8H示出了可用于形成柔性傳感器裝置的可替換的細長柔性載體的各個 方面,該柔性傳感器裝置與參考圖1A至圖1E描述的柔性傳感器裝置類似;
[0025] 圖9A至圖9E示出了與參考圖1A至圖1E描述的連接機構結合使用的圖8A至圖 8H的細長柔性載體;
[0026] 圖10和圖10B示出了圖8A至圖8H的細長柔性載體的變型的多個方面;
[0027] 圖11A至圖111示出了圖8A至圖8H的細長柔性載體的可替換的變型的多個方 面;
[0028] 圖12A和圖12B示出了參考圖4A至圖4F描述的細長柔性載體的變型的多個方 面;
[0029] 圖13A和圖13B示出了參考圖8A至圖8H描述的細長柔性載體的變型的多個方 面;
[0030] 圖14A至圖14D示出了圖1A至圖1E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的變型的多個方面;
[0031] 圖15A至圖15D示出了可替換的細長柔性載體的多個方面;以及
[0032] 圖16A至圖16G示出了另一可替換的細長柔性載體的多個方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33] 在說明書和附圖中,貫穿全文相同的參考標號表示相同的元件。
[0034] 圖1A至圖1E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1的各個方面的示意圖。柔性 電流傳感器裝置1可構造成閉合回路。當在使用中時,柔性電流傳感器形成為圍繞導體(諸 如在變電站中)的閉合回路,該導體中的電流需要被感測。
[0035] 圖1A和圖1B分別是當裝置1處于打開形式時該裝置的側視圖和平面圖,并且圖 1C是當裝置1構造成閉合回路形式時該裝置的平面圖。圖1D是當裝置1處于閉合形式時 穿過該裝置的連接機構10A、10B的示意性剖面圖。圖1E是穿過裝置1的離散感測元件12 的剖面圖。
[0036]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1包括沿著細長柔性載體14分布或者間隔開 的多個離散電流感測元件12。離散電流感測元件12沿著柔性載體14的長度均勻地間隔 開。該多個離散電流感測元件12可以被稱為串(string)。
[0037] 每個離散電流感測元件12均包括多線匝導電材料。在圖1的實例中,離散電流感 測元件12包括銅線線圈。但是,如將從其他的實施方式中認識到的,離散電流感測元件12 可替代地包括例如被印刷進印刷電路板(PCB)中的多匝導電材料。在其他實例中,感測元 件12可以包括設置在繞線管或者自支撐芯上的預纏繞線圈。每個離散感測元件12與每個 其他的感測元件12基本相同。此外,每個感測元件12的纏繞方向是相同的。這樣,通過改 變圓形磁場(諸如將由在導線中行進的交流電流引起)而在每個感測元件12中感應出的 電流彼此相加。
[0038] 離散電流感測元件12構造成使得這些離散電流感測元件對平行于一特定平面的 均勻磁場不敏感。這個平面在下文中將被稱為對均勻磁場來說零靈敏度的平面。在圖1A 和圖1B中通過由參考標號A表示的虛線示出了用于一個離散感測元件12的對均勻磁場來 說零靈敏度的平面。通過在同一平面中或者在基本相互平行的平面中設置感測元件的導電 材料的所有線匝而實現(xiàn)這種構造。在里面設置有線匝(或者與線匝平行)的平面也是對感 測元件12的均勻磁場來說零靈敏度的平面。
[0039] 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1構造成使得每個感測元件1的零靈敏度的平面基本垂直于 載體的一部分的縱向軸線,該感測元件承載在載體的該部分上。
[0040] 在這個實例中,離散感測元件12構造成使得穿過零靈敏度的平面的剖面的長寬 比(aspect ratio,縱橫比)是不均勻(uneven)的。這可在圖1E中看出,在該圖中,離散感 測元件12的高度(表示為"y")比感測元件12的寬度(表示為"X")長。在一些實例中, 諸如在圖中描述的那些,離散感測元件12的剖面形狀是基本矩形的。在不影響離散感測元 件12的線圈區(qū)域的前提下,這允許柔性傳感器裝置1的厚度是相對小的(這樣使得裝置可 通過小的間隙穿至固定導體上)。在其他實例中,離散感測元件12可具有相等(equal)的 剖面長寬比。
[0041] 離散感測元件12分布在柔性細長載體14上,這樣使得離散感測元件的零靈敏度 的平面基本垂直于載體的設置有該感測元件的部分的縱向軸線。在圖1A至圖1D的實例中 并且在圖2至圖11的實例中,細長柔性載體14穿過離散感測元件12的中央?yún)^(qū)域。在離散 感測元件12包括導線線圈的實例中,導線可被說成是繞著細長柔性載體14纏繞。這可通 過預形成導線的線圈并且然后隨后將細長柔性載體穿過線圈的中央?yún)^(qū)域12A而實現(xiàn),或者 可替換地,通過將線圈直接纏繞到細長柔性載體14上而實現(xiàn)。
[0042] 離散感測元件12彼此串聯(lián)地電連接。離散感測元件12通過電連接元件18電連 接至彼此。在細長載體14穿過離散感測元件12的實例中或者在離散感測元件12單獨地 纏繞到載體14上的實例中,離散感測元件12可在被穿過或者纏繞到載體14上之后電連接 至彼此。在其他實例中,諸如當多個離散感測元件12從單個長度的導電材料纏繞到載體上 時,離散感測元件12不需要隨后電連接至彼此。
[0043] 電連接元件18布置成使得這些電連接元件不會顯著地影響傳感器裝置1的靈敏 度。換句話說,在每個電流感測元件12包括導電材料的多個線匝的實施方式中,連接元件 18不對感應元件12增加額外的"回路面積"。這可通過將電連接元件18設置成使得這些 電連接元件基本平行于細長載體12的縱向軸線而實現(xiàn)。這樣,雖然多個離散感測元件12 可由單個長度的導線形成,但感測元件12可以被說成是離散的,這是因為僅感測元件12對 裝置的靈敏度有影響,而非連接元件18對裝置的靈敏度有影響。相反,在諸如US3, 434, 052 的傳感器裝置中,螺線管的整個長度促進裝置的靈敏度。
[0044] 電連接元件18基本不影響裝置1對外部磁場的靈敏度,這是因為每個連接元件18 對這種場的靈敏度被位于閉合回路的相對側上的連接元件的靈敏度抵消。
[0045] 細長柔性載體14是穩(wěn)定的,并且優(yōu)選地沿著細長柔性載體的長度具有高模量。這 避免了傳感器在安裝或者操作期間被拉伸,或者隨著時間改變該傳感器的長度。此外,細長 柔性載體14沿著細長柔性載體的長度具有低的熱系數(shù)。理想地,細長柔性載體14的熱系 數(shù)是線性溫度系數(shù)離散感測元件12的熱系數(shù)的兩倍。
[0046] 細長柔性載體14構造成使得該細長柔性載體具有優(yōu)選的彎曲軸線。換句話說,與 在非優(yōu)選的軸線中彎曲該細長載體14相比,在該優(yōu)選的軸線中彎曲該細長載體14需要的 力可更小。在一些實施例中,細長柔性構件能夠在僅僅一個軸線上彎曲。在圖1A的實例中, 優(yōu)選的彎曲軸線平行于頁面。在圖1B中,優(yōu)選的彎曲軸線垂直于頁面。優(yōu)選地,細長載體 14能夠扭轉僅有限的量。
[0047] 在圖1A至圖1E的實例中,細長柔性載體14包括柔性材料的基本扁平的帶 (strip,條)。這樣,載體14的長度和寬度顯著地大于載體的厚度。用于扁平柔性載體18 (諸 如圖1A至圖1E的載體)的適合的材料包括薄PCB材料(例如,薄FR4或者聚酰胺)、非磁 性金屬彈簧帶(例如,全硬鈹銅帶)。在一些實例中,載體14可以由多個材料層構成。例 如,載體14可以包括兩個橡膠層,在該兩個橡膠層之間具有纖維增強材料。纖維增強材料 可包括例如玻璃、聚酰胺、碳或者HDPE(高密度聚乙烯)。理想地,雖然纖維可置于兩個方向 上,但纖維最佳地沿著載體的長度對準。在其他實例中,載體14可以包括兩個橡膠層,其中 在橡膠層之間設置有一層薄的非磁性金屬帶(或者網(wǎng))。
[0048] 如上文提及的,柔性傳感器裝置1可構造成閉合回路。這可在圖1C中看出。該回 路可隨著需要而打開和閉合,以允許柔性傳感器裝置1繞著固定導體安裝以及從固定導體 移除。這通過在細長柔性載體14的各自的端部處設置連接機構的第一回路連接器元件10A 和第二回路連接器元件10B而實現(xiàn)。該第一回路連接器元件10A和第二回路連接器元件10B 構造成可拆地彼此連接或者接合。第一回路連接器元件10A和第二回路連接器元件10B具 有對應的形狀,這樣使得它們彼此配合到一起。更具體地,第一個回路連接器元件10B包括 至少一個突起部10B-1,并且第二個回路連接器元件10A包括對應數(shù)量的孔10A-1,該至少 一個突起部10B-1被接收在對應數(shù)量的孔中。優(yōu)選地,連接機構包括至少兩個突起部10B-1 和至少兩個對應的孔10A-1。這限制了第一回路連接器元件10A和第二回路連接器元件10B 能夠相對于彼此旋轉的量。在圖1A至圖1E的實例中,回路連接機構10A、10B包括兩個突 起部10B-1和兩個對應的孔10A-1。突起部10B-1以及對應的孔10A-1的尺寸使得回路連 接器元件10A與10B之間的摩擦將這些元件保持在它們的連接狀態(tài)中直到這些元件被強制 分離。在一些實例中,回路連接器元件10A、10B可包括額外的鎖定機構(未示出),以保證 回路連接器元件10A、10B不會彼此脫離,直到需要彼此脫離。
[0049] 圖1D是當回路連接元件10A、10B彼此連接時穿過連接機構10A、10B的示意性剖 面圖。第一回路連接器元件10A和第二回路連接器元件10B構造成使得,當它們連接時,位 于載體14的每個端部處的感測元件12B、12C之間的距離基本(并且優(yōu)選地精確地)與載 體14上的每個感測元件12與該感測元件直接相鄰的感測元件之間的距離相同。此外,回 路連接機構10A、10B構造成使得,當連接以形成回路時回路中的所有離散感測元件12被設 置在單個平面中。在圖1C中示出的實例中,這些特征通過將載體14的端部以及設置在載 體上的感測元件12B、12C接收在形成在回路連接器元件10A、10B中的孔10A-2U0B-2內(nèi)而 實現(xiàn)。接收在孔10A-2、10B-2中的感測元件12B、12C鄰接感測元件各自的孔10A-2、10B-2 的端壁。端壁的厚度是鄰近的感測元件12B與12C之間的間距的一半?;芈愤B接器元件 10AU0B構造成使得,當它們連接時孔10A-2U0B-2的端壁彼此鄰接。
[0050] 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1包括輸出線纜16,該輸出線纜包括第一信號承載導線16Α 和第二信號承載導線16Β。在圖1Α至圖1Ε的實例中,輸出線纜從一個回路連接器元件10Α 伸出。第一信號承載導線16Α直接地電連接至第一個離散感測元件12Β。第二信號承載導 線16Β直接地電連接至最后一個離散感測元件12Β。這里,"第一個"和"最后一個"指的是 電位置而不是在串聯(lián)連接的感測元件18的串中的物理位置。換句話說,在該串中的第一個 和最后一個感測元件12B、12C是直接與僅一個其他的感測元件12電連接的感測元件。在圖 1Α至圖1D的實例中,第一個和最后一個感測元件12B、12C是被接收在回路連接元件10Α、 10Β中的感測元件。如在圖1D中示意性示出的,回程(return,返回)電連接元件18Α直接 地將感測元件12的串中的最后一個感測元件12C與輸出線纜16電連接。
[0051] 雖然,在圖1A至圖1E的實例中,細長柔性載體14包括柔性材料的扁平帶,但是將 認識到的是,該材料的扁平帶可被在下文中參考圖4至圖11描述的細長柔性載體中的任一 個所替代。
[0052] 圖2A至圖2D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例的可替換的電流傳感器裝置2的各個方面的示 意圖。圖2A至圖2D的傳感器裝置2的許多性質與參考圖1A至圖1E描述的傳感器裝置2 的性質基本相同。這樣,將不再參考圖2A至圖2D描述所有這些性質。相反,下文中的說明 將主要集中在兩個傳感器裝置之間的區(qū)別上。圖2A和圖2B示出了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2 的側視圖和平面圖。圖2C和圖2D是裝置2的離散傳感器元件22的相對面的平面圖。
[0053] 在圖2A至圖2D的實例中,離散感測元件22包括導電軌道22A,該導電軌道由存放 在平面PCB22B上的導電材料的多個線匝形成。與參考圖1A至圖1E描述的裝置1 一樣,圖 2的感測元件22沿著載體14等距地間隔開。載體1基本如參考圖1A至圖1D所描述的一 樣。
[0054] 在圖2A至圖2D的實例中,導電軌道22A設置在PCB22B的兩側上。在PCB22B的 任一側上的導電軌道22A通過過孔22C連接。在PCB22B的任一側上的導電軌道22A的線 匝相反地纏繞。這樣,通過改變垂直于軌道22A的平面的磁場而在PCB22B的任一側上的軌 道22A中產(chǎn)生的信號正(positively)相加。
[0055] 如在圖1A至圖1E的實例中,細長柔性載體14穿過離散感測元件22的中央?yún)^(qū)域 22D。在這個實例中,中央?yún)^(qū)域22D是以槽的形式。而且,導電材料的線匝的長寬比是不均 勻的。PCB22B在載體的優(yōu)選彎曲或者折曲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在垂直方向上的尺寸。這允 許傳感器通過更小的間隙插入。此外,這使得對回路形狀變化的回路內(nèi)部以及外部的靈敏 度的影響最小。
[0056] PCB包括兩個突出部22B-U22B-2,用于串聯(lián)地電連接離散感測元件22的電連接 元件28可附接至該兩個突出部。在這個實例中,突出部22B-U22B-2從PCB22B的一個端 部邊緣向外突出。感測元件22的導電材料的相對端部與不同的突出部直接電連接。在這 個實例中,突出部22B-U22B-2形成凹口,從而允許電連接元件28更容易地物理地連接至 該突出部22B-U22B-2。
[0057] 如在圖2C和圖2D中可見,突出部22B-U22B-2被間隔開。這允許回程連接元件 28A穿過突出部22B-1與22B-2之間的區(qū)域,該回程連接元件將串中的最后一個感測元件 22 (在這個實例中,在圖2A的右手側端部處)直接電連接至輸出線纜16。這樣,回程連接 元件導線28A不會與串聯(lián)地連接離散感測元件22的電連接元件28形成干涉。
[0058] 雖然在圖2A至圖2D中未示出,但這個實例的裝置2還包括連接機構,該連接機構 與圖1至圖1D的連接機構類似地構造,以通過串中的其他感測元件22的間隔距離而使裝 置中的第一個感測元件和最后一個感測元件隔開。
[0059] 在一個具體的實例中,柔性傳感器裝置2的各個部分的性質可為如下:
[0060] -導電軌道22A的外部尺寸=9. 5mm X 24mm ;
[0061] -導電軌道22A的寬度=0· 15mm ;
[0062] -PCB22B的每側上具有10匝導電軌道;
[0063] -中央?yún)^(qū)域/內(nèi)槽尺寸=1. 6謹X 14mm ;
[0064] -沿著細長柔性載體間隔開的53個離散感測元件22具有4. 4mm的間距;
[0065]-細長柔性載體材料=纖維增強的橡膠層壓件;
[0066] -細長柔性載體的尺寸=1. 6mmX 14mmX 233mm ;
[0067] 以這個方式構造的柔性傳感器裝置1實現(xiàn)了在50hz下0. 25mV/Amp的靈敏度。
[0068] 圖3示出了與圖2A至圖2D的傳感器裝置類似的傳感器裝置3。主要區(qū)別是離散 傳感器元件不同地連接。更具體地,每個感測元件均未直接地電連接至鄰近的元件,而是連 接到隔一個的感測元件32A、32B。圖3的離散感測元件32A、3B仍然可認為是單個串聯(lián)連接 的串。但是,在這個實例中,該串被有效地折疊成兩半。這種裝置3的一個優(yōu)點在于不需要 從細長載體14的一個端部至另一端部的回程導線。另一優(yōu)點在于來自線纜的電容性耦合 大致相等地耦合至靠近正和負輸出的感測元件,從而減小了對于傳感器周圍的靜電屏蔽的 需要。
[0069] 圖4A至圖4F示出了可形成傳感器裝置的部分的細長柔性載體4的各個方面,該 傳感器裝置與參考圖1A至圖1E描述的傳感器裝置類似。圖4A、圖4B以及圖4C分別是細 長柔性載體4的平面圖、側視圖以及立體圖。圖4D和圖4E是穿過載體4的剖面圖。圖4F 是載體4的鉸接部的放大的平面圖。在圖4A至圖4F上未示出離散傳感器元件和電連接元 件。但是,這些離散傳感器元件和電連接元件可基本如參考圖1A至圖1E所描述的。
[0070] 細長柔性載體4包括多個離散感測元件承載部42。在這個實例中,多個離散感測 元件承載部42的每個均包括線軸42,導線(圖4中未示出)可繞著該線軸纏繞以形成離散 感測元件。用于形成感測元件的導線是絕緣的。承載部42包括位于承載部任一端處的凸 緣46。這些凸緣保證導線被保持在承載部42上。承載部42沿著載體4的長度均勻地間隔 開。每個離散感測元件承載部42均具有不均勻的長寬比(如在圖4D中可見,該圖是穿過 圖4A和圖4B上標記為A'的虛線的剖面)。因此,當導線纏繞到承載部42上時,形成的離 散感測元件也具有不均勻的長寬比。
[0071] 在一個具體的實例中,承載部42構造成使得離散感測元件為2mm寬并且具有兩個 繞組層。當使用〇. 1_的漆包銅線時,這使得每個離散感測元件為40匝。
[0072] 多個離散感測元件承載部42中的每個均通過鉸接部44耦接至至少一個其他承載 部42。鉸接部永久地耦接至承載部。這樣,在這個實例中,鄰近的承載部42在不斷開載體 4的情況下不能彼此分離。鉸接部彼此對準。鉸接部42構造成使得允許承載部相對于彼此 旋轉,從而允許細長柔性載體彎曲。鉸接部44包括第一鉸接件44A和第二鉸接件44B。第 一鉸接部44A和第二鉸接部44B在細長載體4的縱向軸線是相對地設置。這使得細長柔性 載體4在僅一個軸線上是柔性的。承載部42與鉸接部44相比是剛性的。這樣,細長柔性 載體4在鉸接部44處彎曲并且在承載部42處不彎曲。雖然圖4A至圖4F的實例包括兩個 鉸接部44A和44B,但在一些實例中,承載部可以通過單個鉸接部連接。
[0073] 每個承載部42均包括位于承載部的每側上的兩對突出部48A、48B。在承載部的每 側上的突出部朝向鄰近的承載部42延伸。這些對突出部48A、48B彼此設置在載體4的縱 向軸線的相對側上。這些對突出部48A、48B彼此設置在鉸接部44A、44B的相對側上。突出 部44A、44B構造成限制鄰近的載體4能夠繞鉸接部44旋轉的量。這是因為,一旦旋轉角度 達到特定的角度,位于鄰近的承載部42上的特定的一對突出部48A、48B進入物理接觸,從 而限制進一步的旋轉。
[0074] 在圖4A至圖4C的實例中,與第二對突出部44A相比,第一對突出部44B從承載部 42的側面朝向鄰近的承載部42延伸得更遠。這樣,鄰近承載部42上的第一對突出部44B 之間的間距小于第二對突出部44A之間的間距。這可在圖4F中清楚地看到。因此,載體4 能夠在彎曲軸線的一個方向上彎曲得比在另一個方向上更遠。這減小了傳感器裝置被不恰 當?shù)匕惭b的可能性。在優(yōu)選的彎曲方向上限制可能的旋轉角度意味著可使在離散感測元件 的中心到中心的間距上的變化最小。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優(yōu)選的彎曲方向上的彎曲 角度可以被限制到20°并且在相反的方向上可以被限制到5°。
[0075] 如在圖4F中可見,每個鉸接件44A、44B均包括通過較薄部分44A-2附接在任一端 部處的較厚部分44A-1。鉸接件44A、44B通過鉸接件的較薄部分44A-2在任一端部處連接 至承載部42。這意味著鉸接件在位于鉸接件的中間的與承載部的連接處更具柔性。因此, 每個鉸接件的有效樞轉點朝向承載部42移動,并且因此還朝向設置在承載部上的離散感 測元件的中央移動。這減小了隨著承載部42繞承載部的鉸接件旋轉,在感測元件的中央之 間的距離上的變化。這改善了傳感器裝置的性能。
[0076] 而且,如在圖4F中可見,每個鉸接件44A、44B均從承載部的中央在細長柔性載體 的優(yōu)選彎曲方向上移動。換句話說,鉸接件44A、44B從縱向軸線朝向第二對突出部44A (與 第一對突出部44B相比,第二對突出部從承載部延伸得更少)移動。這用來將每個離散感 測元件的中心到中心的間距保持接近平均的恒定值。這從圖5中可見。
[0077] 圖5是鄰近的承載部42的旋轉角度(在X軸上)相對于(versus)承載部的中心 到中心的間距的圖表,并且因此也是相對于承載在承載部上的離散感測元件的中心到中心 的間距的圖表。平直的曲線(具有菱形的點)示出了理想情況,在該理想情況中,中心到中 心的間距不隨著旋轉角度而變化。陡峭的曲線(具有方形的點)示出了當鉸接件與載體的 縱向軸線對準時中心到中心的間距的變化。最后的曲線(具有三角形的點)示出了如圖4F 中所示的具有偏移的鉸接件的中心到中心的間距的變化。因此可見的是,與中央(或者中 性(neutral))鉸接件相比,偏移的鉸接件使得中心到中心的間距在更寬的角度范圍上更 接近理想值。
[0078] 現(xiàn)在回到圖4A至圖4F,每個承載部42均包括從承載部伸出的樁(peg,釘)或者 引導部49。在這個具體實例中,引導部49從每個凸緣46伸出。這樣,每個承載部42均包 括一對引導部49。因為這些引導部從一個離散感測元件穿至其他離散感測元件,所以這些 引導部用作用于電連接元件(未示出)的引導部。每個凸緣上的引導部49在基本平行于 載體4的縱向軸線的方向上彼此相對地設置。這樣,電連接元件基本平行于載體4的縱向 軸線,并且因此還垂直于每個離散傳感器元件的零靈敏度的平面。
[0079] 每個承載部42均包括形成于承載部中的孔43。孔43組合以形成延伸載體4的長 度的連續(xù)縱向開孔。這樣,細長柔性載體4可穿過心軸以便在導線纏繞到承載部上以形成 離散感測元件之前使該載體挺直。
[0080] 圖4的細長載體可由可模制的塑料材料構成,諸如但不限于聚酰胺和聚縮醛。。
[0081] 圖6A至圖6E示出了與如參考圖1描述的連接機構10A、10B結合使用的圖4A至 圖4F的細長柔性載體4的各個視圖。更具體地,圖6A至圖6C分別是連接機構10的立體 圖、平面圖以及側視圖。圖6D和圖6E分別是沿著表示為A''和B''的線的剖面圖。
[0082] 從圖6D和圖6E中可見的是,連接機構10A、10B構造成使得將在細長柔性載體4 的任一端部處的承載部42A、42B保持在一間距處,該間距與該細長柔性載體4的鄰近承載 部之間的間距大體上相同。
[0083] 圖7A至圖7D示出了參考圖4A至圖4F討論的細長柔性載體4的變型。更具體地, 圖7A至圖7C分別顯示了細長柔性載體7的立體圖、平面圖以及側視圖。圖7D是穿過一個 承載部72(例如,沿著標記為A'''的虛線)的剖面圖。
[0084] 與圖4的載體4一樣,細長柔性載體包括多個離散傳感器元件承載部72,該多個離 散傳感器元件承載部的每個均通過鉸接部74連接至至少一個鄰近的承載部72。還與圖4 的載體一樣,每個鉸接部74均包括第一鉸接件74A和第二鉸接件74B。第一鉸接件74A和 第二鉸接件78B在細長載體7的縱向軸線上相對地設置。鉸接件74A、74B包括通過較薄部 分74A-2附接在每個端部處的較厚部分74A-1。鉸接件74A、7B通過較薄鉸接部74A-2連接 到承載部72。這樣,鉸接件的樞轉點在鉸接件74A、74B的任一端部處。
[0085] 在這個實例中,鉸接部74的樞轉點位于承載部72的厚度內(nèi)。優(yōu)選地,樞轉點是盡 可能接近承載部72的厚度的中心的位置。這使鄰近承載部的中心到中心的間距隨著鄰近 承載部72的相對旋轉的改變而產(chǎn)生的變化最?。ú⑶乙虼艘彩钩休d在鄰近承載部上的離 散感測元件的中心到中心的間距隨著鄰近承載部的相對旋轉的改變而產(chǎn)生的變化最?。?在圖7A至圖7D的實例中,鉸接部74可與細長載體7的縱向軸線對準(即,可不偏移)。
[0086] 與圖4A至圖4F的載體4 一樣,圖7A至圖7D的載體7的承載部72包括線軸,導 線可纏繞到該線軸上以形成離散感測元件。承載部72還包括用于限制承載部72上的導線 匝的凸緣73。此外,每個承載部72均包括位于承載部的中間區(qū)域中的孔75。這允許細長 構件穿到心軸上。這有利于導線纏繞到承載部72上以形成離散傳感器元件。
[0087] 雖然在圖7A至圖7D中未示出,但將認識到的是,圖7的變型可構造成包括參考圖 4A至圖4F的載體4描述的許多其他的特征。例如,載體可以包括用于使載體具有優(yōu)選彎曲 方向的突出部48A、48B。此外或者可替換地,細長柔性載體7可包括從柔性載體延伸的引導 部,該引導部用于將連接元件從一個離散感測元件引導至下一個離散感測元件。
[0088] 圖8A至圖8H示出了用于諸如參考圖1描述的電流傳感器裝置的可替換的細長柔 性載體8的各個方面。圖8A是細長柔性載體8的立體圖。圖8B示出了細長柔性載體8的 平面圖和側視圖。該細長柔性載體8包括多個可拆的(或者可分離的)離散感測元件承載 部82。圖8C至圖8H示出了單獨一個可拆的離散感測元件承載部82的各個視圖。
[0089] 每個可拆的承載部82均包括線軸部件83。線軸部件83構造成接收多匝導電材 料(諸如銅導線),從而形成離散感測元件(在圖7A至圖7G中未示出)。線軸部件83包 括在任一端部處的凸緣83-1。凸緣83-1有利于離散感測元件在線軸部件83上的保持。每 個凸緣83-1均包括至少一個凹口 87,該至少一個凹口用于將電連接元件(未示出)從一個 離散感測元件(未示出)引導至另一個離散感測元件。
[0090] 線軸部件83的剖面具有不均勻的長寬比(如在圖8H中可見)。線軸部件83包括 孔86。這樣,當多個承載部82彼此耦接以形成細長柔性構件8時,而形成了連續(xù)的縱向開 孔。細長載體8因此可穿到心軸上以有利于線圈纏繞到線軸部件83上。如在圖8A和圖8B 中可見,當多個承載元件82以對準形式耦接在一起時,線軸部件83被均勻地間隔開(并因 此承載于線軸部件上的感測元件也被均勻地間隔開)。
[0091] 可拆的承載部82包括從線軸部件83的第一端延伸的一對凸出式(male)鉸接部 件84。可拆的承載部82還包括從線軸部件83的第二端延伸的一對凹入式(female)鉸接 部件85。每個凸出式鉸接部件84均包括鉸接銷,并且每個凹入式鉸接部件85均包括用于 接收鄰近的可拆承載部的鉸接銷的對應的孔。一對中的兩個凸出式鉸接部件84在孔86的 長度上相對地設置。類似地,兩個凹入式鉸接部件85在孔86的長度上相對地設置。一對 凸出式鉸接部件84中的每個均相對地設置至在線軸部件83的厚度(或者深度)上的一對 凹入式鉸接部件85中的不同的一個。
[0092] 一對凸出式鉸接部件84中的每個均構造成與鄰近的承載部82的一對凹入式鉸接 部件85中的一個可拆地耦接,從而形成承載部82的鏈。鄰近的承載部82可以通過促使 (urge) -對凸出式鉸接部件84中的每個遠離與其耦接的相應的凹入式鉸接部件85而分 離。在圖8A至圖8H中示出的具體實例中,承載部82構造成使得鄰近的承載部82可通過促 使一對凸出式鉸接部件84朝向彼此而分離。凸出式鉸接部件84和凹入式鉸接部件85構 造成使得,當耦接在一起時,僅在一個軸線上允許一個承載部82相對于另一承載部旋轉。
[0093] 凸緣83-1中的至少一個凹口 87與凸出式鉸接部件84和凹入式鉸接部件85的延 伸的方向對準。在圖7A至圖7G的實例中,凸緣包括兩個相對布置的凹口 87。這使每個離 散承載部能夠用在兩個定向中的任一個上。這有利于通過多個分離的承載元件82形成細 長柔性載體8。
[0094] 圖9A至圖9E示出了與參考圖1描述的連接機構10A、10B結合使用的圖8A至圖 8H的細長柔性載體8的各個視圖。更具體地,圖9A至圖9C分別是連接機構10A、10B的立 體圖、平面圖以及側視圖。圖9D和圖9E分別是沿著表示為D和E的線的剖面圖。
[0095] 從圖9D和圖9E中可見的是,連接機構10A、10B構造成使得將在細長柔性載體8 的任一端部處的線軸部件83A、83B保持在一間隔處,該間隔與細長柔性載體8的鄰近線軸 部件83之間的間隔基本相同。
[0096] 圖9A至圖9E還示出了在承載元件上就位的離散感測元件12。未示出離散感測元 件12之間的電連接元件。
[0097] 在圖8A至圖8H的細長載體中,離散感測元件的中心到中心的間距以與圖6的最 陡的曲線類似的方式隨著彎曲角度而變化。圖10A和圖10B示出了參考圖8描述的可拆的 感測元件承載部82的變型體。變型承載部102與參考圖8描述的承載部基本相同,但卻構 造成保持感測元件的恒定的中心到中心的間距。在圖10A和圖10B的實例中,這通過以下 方式而實現(xiàn),即,設置具有細長孔105-1而非圓形孔的一對凹入式鉸接部件105以及設置具 有凸輪面104-1的凸出式鉸接部件104。這樣,當一個承載部102的凸出式鉸接部件104相 對于鄰近的承載部102的凹入式鉸接部件105旋轉時,凸輪面104-1使得凸出式鉸接部件 104在凹入式鉸接部件105的細長孔105-1中滑動,從而保持離散感測元件的中心到中心 的間距。這可以從圖10A和圖10B的比較中看出。在圖10A和圖10B的實例中,凹入式鉸 接部件105也包括凸輪面105-2。但是,在可替換的實例中,單個凸輪面可設置在凸出式鉸 接部件104和凹入式鉸接部件105中的僅一個上。雖然僅標記了凸出式凸輪,但圖像示出 了在凸出式半部和凹入式半部兩者上凸輪特征。(MP)。雖然在圖中未示出,但將認識到的 是,這個實例可包括拉伸構件(或者偏壓裝置),以用于促使鄰近的承載部朝向彼此。在一 些實例中,拉伸構件可設置在孔內(nèi)部。在其他實例中,可通過設置在裝置的外部上的絕緣護 套(sheath)來提供拉伸。
[0098] 圖11A至圖111示出了參考圖8A至圖8H描述的細長柔性構件8的另一個變型。 圖11A是細長柔性載體11的立體圖。圖11B是細長柔性載體8處于筆直構造時的視圖。圖 11C是細長柔性載體處于筆直構造時的側視圖。圖11D是細長柔性載體11處于彎曲構造時 的平面圖。細長柔性載體11包括多個可拆的(或者可分離的)離散感測元件承載部112。 圖11E至圖111示出了單獨一個可拆的離散感測元件承載部112的各種視圖。
[0099] 圖11A至圖111的離散感測元件承載部112與圖8A至圖8H的離散感測元件承載 部基本相同。兩種類型的承載部之間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在圖11A至圖111的承載部112中, 凹入式鉸接部件115未從線軸部分113延伸。相反,凹入式鉸接部件115包括在線軸部分 113中形成的孔115。鄰近承載部的凸出式鉸接部件114延伸進線軸部分的內(nèi)部區(qū)域113-1 中,并且形成在凸出式鉸接部件114上的突出部114-1與凹入式鉸接部件115的孔115耦 接。這樣,兩個鄰近承載部112的旋轉軸線近似位于離散感測元件的中央處。這使得隨著 承載部相對于彼此旋轉而保持離散感測元件的中心到中心的間距均勻。
[0100] 如從圖11H和圖111中可見的,線軸部件113的內(nèi)部區(qū)域113-1包括成形的凹部, 該凹部構造成允許鄰近承載部112的凸出式鉸接部件114在該凹部中旋轉。
[0101] 圖12A和圖12B示出了參考圖4A至圖4F描述的細長柔性載體的變型的各個方面。 圖4A至圖4F的載體4與圖12A和圖12B的載體13之間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承載部件132的 剖面具有均勻的長寬比。在這個具體實例中,剖面是圓形的。圖4A至圖4F的載體4的許 多其他特征也可存在于圖12和圖12B的載體13中。這些特征包括:鉸接部134(該鉸接部 可偏移或者可不偏移);凸緣136,該凸緣設置在承載部件132 (承載部件可以被稱為線軸部 件)的相對端部處;引導部(或者樁)138,該引導部用于將連接元件從一個離散感測元件 引導至下一個離散感測元件;以及孔139,該孔穿過承載部件的厚度形成。雖然在圖12A和 圖12B中未示出,但將認識到的是,細長載體13還可設置有突出部,該突出部用于提供載體 13的不對稱柔度。
[0102] 圖13A和圖13B示出了參考圖8A至圖8H描述的細長柔性載體的變型的各個方面。 圖8A至圖8H的載體8與圖13A和圖13B的載體15之間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每個可拆的(或 者可分離的)離散感測元件承載部的線軸部件均具有均勻長寬比的剖面。在這個實例中, 剖面是圓形的。載體15的其他的特征可與參考圖8A至圖8H描述的相同。
[0103] 雖然在圖中未示出,但將被認識到的是,圖7、圖10以及圖11的任一載體的線軸部 件均可具有均勻長寬比的剖面。類似地,本文描述的任一其他附圖的感測元件均可構造有 具有均勻長寬比的剖面。
[0104] 圖14A至圖14D示出了圖1A至圖1E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的變型的各個方面。 圖14A至圖14D的傳感器裝置基本如參考圖1所描述的傳感器裝置。但是,在圖14A至圖 14D的裝置中,細長柔性載體包括細長柔性PCB。離散感測元件機械地電連接至柔性PCB14。 該PCB14用于串聯(lián)地電連接離散感測元件。這可以避免對單獨的載體14以及連接元件的 需要。在圖14A至圖14D中,離散感測元件12是纏繞的導線線圈。但是,它們可替代為例 如印刷到平面電路板上的導電軌道(諸如在圖2A至圖2D的實例中)。
[0105] 圖15A至圖1?示出了用于承載離散感測元件的可替換的細長柔性載體19的各 個方面。細長柔性載體19包括用于承載感測元件(在圖15A至圖1?中未示出)的多個離 散載體192。每個離散載體192均包括線軸部件,離散感測元件可繞該線軸部件纏繞。在這 個實例中,載體192包括設置在載體的任一端部處的用于將感測元件保持在離散載體192 上的凸緣。離散載體192沿著細長柔性載體14分布。在這個實例中,細長柔性載體14包 括柔性PCB。每個離散載體均包括從離散載體192延伸的多個(在這個實例中為兩個)導 電突出部196。突出部196機械地電連接至細長柔性PCB14。形成每個離散感測元件的線 圈的端部繞導電突出部中的不同的導電突出部纏繞,從而使離散感測元件與柔性PCB電連 接并且還彼此串聯(lián)地連接。每個離散載體均具有穿過離散載體形成的孔198。這允許離散 載體192穿到心軸上,從而有利于離散感測元件纏繞到離散載體192上。
[0106] 在圖15A至圖1?的實例中,離散載體的線軸部件具有均勻長寬比的剖面(特別 地為圓形的)。但是,這些線軸部件可替代地構造有不均勻的長寬比。
[0107] 圖16A至圖16G示出了用于承載離散感測元件的另一個細長柔性載體19的各個 方面。如16和圖16B分別示出了處于彎曲構造和筆直構造的載體的立體圖。圖16C和圖 16D分別示出了處于彎曲構造和筆直構造的載體20的平面圖。圖16E和圖16F分別示出 了穿過處于彎曲構造和筆直構造的載體20的剖面圖。圖16G示出了沿著例如圖16D中由 G表示的虛線穿過載體20的剖面。
[0108] 載體20包括多個承載部202。在這個具體實例中,承載部是用于承載導線線圈的 線軸的形式,該導線線圈形成離散感測元件。承載部202具有均勻長寬比的剖面。但是,將 認識到的是,承載部202可替代地具有不均勻的剖面長寬比。
[0109] 載體20還包括多個連接部204,該多個連接部將承載部204連接至彼此。連接部 204接收在承載部202中形成的孔中。連接部204在承載部204中形成的孔內(nèi)與鄰近的連 接部耦接。連接部204具有齒輪端面。齒輪端面是彎曲的。連接部204的齒輪端面與鄰近 連接部204的齒輪端面嚙合到一起,從而允許連接部204相對于彼此旋轉。
[0110] 連接部通過從連接部204的端部的相對側延伸的鉸接部件206耦接至承載部202。 鉸接部件206可旋轉地接收在形成在承載部202內(nèi)部的孔中。齒輪端面的細長齒在與鉸接 部件206相同的方向上延伸。
[0111] 以這種方式構造的載體20控制設置在承載部202上的離散感測元件的角度,這樣 使得對傳感器元件的均勻場來說零靈敏度的平面通常朝向由載體20形成的回路的中央定 向。這提供了高準確度的傳感器裝置。
[0112] 雖然沒有在任一圖中示出,但柔性傳感器裝置可設置于絕緣護套內(nèi)。絕緣護套可 為塑料或者橡膠材料。絕緣護套可包括靜電屏蔽層。靜電屏蔽層可以包括,例如,半導體層 或者金屬層,諸如銅編織層??商鎿Q地或者此外,輸出線纜16可為同軸的,這樣使得輸出線 纜包括金屬屏蔽層。輸出線纜的屏蔽層可電連接至離散感測元件12,該離散感測元件位于 感測元件12的串的電中間部。
[0113] 在上文的實例中,連接機構10A、10B構造成使得繞回路的所有離散感測元件12的 間距是均勻的。但是,在一些實例中,可能不是這樣的情況,并且串中的最后的感測元件之 間的間距可能大于其他感測元件12之間的間距。在這種實例中,可增加位于串的任一端處 的感測元件的匝數(shù)或者面積以補償增加的間距。在這種實例中,每個最后的感測元件與相 鄰的元件之間的間距可增加最后的感測元件的間距與串中的其他元件的間距之間的差的 一半。可替換地,在串的每端處的最后兩個感測元件可朝向彼此運動,而保持感測元件之間 的中間(halfway)點。
[0114] 應該認識到的是,前述的實施例不應該被解釋為限制性的?;陂喿x本申請,其他 的變化和修改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將是顯而易見的。此外,本申請的公開應該被理解為 包括本文明確地或者隱含地公開的任何新穎特征或者任何新穎特征的組合,并且在本申請 或者從其衍生的任何申請的審查的期間,新的權利要求可明確地表達為覆蓋任何這種特征 和/或這種特征的組合。作為這種組合的一個實例,在一些實施例中,圖2和圖3的PCB感 測元件可用于參考圖4至圖11描述的細長柔性載體類型。
【權利要求】
1. 一種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所述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包括多個離散電流感測元件, 所述多個離散電流感測元件沿著細長柔性載體分布。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其中,每個感測元件的剖面具有不均 勻的長寬比。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者權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其中,所述細長柔性載 體構造成使得所述細長柔性載體具有優(yōu)選的彎曲軸線。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其中,所述細長柔性載體構造成使得 所述細長柔性載體具有單一彎曲軸線。
5.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其中,所述細長柔性載體在所述優(yōu)選 的彎曲軸線中的柔度是不對稱的。
6. 根據(jù)任一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所述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能構 造成能打開的回路。
7.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其中,當所述裝置構造成回路時,所述 柔性載體的相對端部位于與所述載體的剩余部分相同的平面中。
8. 根據(jù)任一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其中,所述離散感測元件沿著 所述細長柔性載體基本等距地間隔開
9. 根據(jù)任一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包括: 第一連接器元件,所述第一連接器元件位于所述細長柔性載體的第一端部處; 第二連接器元件,所述第二連接器元件位于所述細長柔性載體的第二端部處,所述第 一連接器元件和所述第二連接器元件構造成彼此能釋放地接合,以使所述傳感器裝置形成 閉合回路,其中,所述離散感測元件繞所述閉合回路等距地間隔開。
10. 根據(jù)任一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所述細長柔性載體穿過每個 所述電流感測元件的中央?yún)^(qū)域。
11. 根據(jù)任一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每個電流感測元件均具有對 于均勻磁場來說零靈敏度的平面,所述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構造成使得每個感測元件的所 述零靈敏度的平面基本局部地垂直于所述載體的承載有所述感測元件的一部分的縱向軸 線。
12. 根據(jù)任一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其中,所述細長柔性載體包括 多個連接的載體部,所述載體部中的每個均構造成接收至少一個電流感測元件。
13. 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其中,所述載體部中的每個均包括 線軸部件,所述線軸部件用于接收所述離散感測元件中的一個。
14.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其中,所述離散感測元件包括繞所 述線軸部件纏繞的多個銅導線匝。
15. 根據(jù)權利要求12或者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其中,所 述多個連接的載體部通過鉸接部連接至彼此。
16. 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其中,所述多個連接的載體部通過 所述鉸接部能拆卸地連接至彼此。
17. 根據(jù)權利要求15或者權利要求16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其中,所述鉸接部 構造成使得在所述傳感器元件繞所述鉸接部旋轉時鄰近的傳感器元件的中心的間距上的 變化最小。
18. 根據(jù)權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項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其中,所述鉸接部朝 向所述細長柔性載體的優(yōu)選的彎曲方向偏移。
19.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其中,所述離散電流感 測元件包括居中地安裝在所述細長柔性載體上的電路板線圈。
20. -種用于電流傳感器裝置的細長柔性構件,所述細長柔性構件包括多個承載部,所 述多個承載部通過鉸接部連接至彼此,每個承載部均構造成用于接收離散電流感測元件。
21. -種制造柔性電流傳感器裝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細長柔性載體;以及 沿著所述細長柔性載體分布多個離散感測元件。
【文檔編號】G01R15/18GK104145186SQ201280064157
【公開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23日
【發(fā)明者】安德魯·尼古拉斯·達姆, 馬修·普里塞, 羅伯特·戴維森 申請人:森泰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