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稱,其具有負載板、設置在負載板下方的底板、稱重單元,此稱重單元由彎曲元件構成,此彎曲元件具有第一、負載側的固定區(qū)段和第二、底板側的固定區(qū)段,它們通過至少一個變形區(qū)段彼此相連,由于放置在負載板上的、待稱重的負載,還具有用來測量變形區(qū)段彎曲的器件,其中此用來測量彎曲的器件可把測量值傳遞到評估電子設備上,此評估電子設備從稱重單元的變形區(qū)段的彎曲中計算出待測量的重量,并可通過顯示裝置發(fā)出,并設置在負載板和底板之間。
背景技術:
從現(xiàn)有技術中早就已知具有稱重單元的稱,例如體重磅秤和廚房用磅稱。這種稱中,稱重單元設置在負載板和底板之間,待稱重的物體或待稱重的人放在此負載板上,此底板在測量過程中放置在地面上。在已知的稱中,使用雙彎曲梁稱重單元
(DoppelbiegebalkenwSgezelle)作為稱重單元,它設置在稱的中間。使用雙彎曲梁稱重單元的優(yōu)點是,它們可平衡由轉矩引起的測量結果的扭曲,為獲得精確的測量結果,只需使用唯一一個雙彎曲梁稱重單元。如果待稱重的物體例如不是放置在稱的中央,則總是存在使測量結果扭曲的轉矩。此扭矩越大,則待稱重物體放置的位置離稱的中央越遠,雙彎曲梁稱重單元放置在稱的中央。例如在DE 103 08 803中公開了一種使用了雙彎曲梁稱重單元的稱。確切地說, 在此稱中只使用了唯一一個雙彎曲梁稱重單元,它設置在稱的中央。使用雙彎曲梁稱重單元的缺點是,由于雙彎曲梁稱重單元的結構,負載板和底板之間的間隔相對較大,因此稱具有很大的構造高度。當支撐腳設置在底板上,則這種稱的構造高度會進一步提高。由于稱的構造高度很高,所以這種稱很難收藏,并會使絆倒危險增大。從EP 0 505 493 Bl中已知前述類型的稱重單元,其由一個負載側的固定區(qū)段和第二底板側的固定區(qū)段構成,它們通過至少一個變形區(qū)段彼此相連。它們通常由平整的金屬塊成型而來,其中在保留中間間隙的情況下,負載側的固定區(qū)段和底側的固定區(qū)段例如圍繞著變形區(qū)段呈U形地緊貼在一起,其中其它的形狀也是可行的并可采用。此外,EP 0 505 493 Bl還示出了一種配備了這種稱重單元(隨后被稱為雙彎曲梁稱重單元)的稱。從WO 95/31700 Al中已知另一種具有平面稱重單元的稱。這種稱具有前述稱的特征,其中稱重單元與負載板、底板中的腳固定相連。底板側的固定區(qū)段在此設置有固定孔, 有彈性的腳制動地插入此固定孔中,此彈性腳插過底板?,F(xiàn)有技術的缺點是,需要一定的構造高度,和/或與底板存在著力鎖合的危險,因此不能避免測量的不精確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稱,它具有較小的構造高度,并且前述的轉矩不會使測量結果扭曲。此目的通過權利要求1得以實現(xiàn)。在從屬權利要求中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有利的構造方案。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在稱中在負載板和底板之間設置至少三個平面稱重單元。此平面稱重單元具有較小的構造高度,因此負載板和底板之間的間隔比較小。結果是,與使用雙彎曲梁稱重單元的稱相比,降低了稱的構造高度。由于稱的構造高度比較小,所以稱具有新的收納可能性。因此,稱例如可集成在地毯或類似物體中。此外,按本發(fā)明的稱的優(yōu)點是,設置至少三個平面稱重單元。因為設置了至少三個平面稱重單元,所以自然明白,與設置在中央的雙彎曲梁稱重單元相比,它們分別設置得朝各自的端側或朝稱的邊緣更近?;诖嗽?,跟已知的稱相比,轉矩也更小,當把負載放置在稱端側上時對此轉矩進行調整。確切地說,轉矩已經(jīng)如此之小,以致足以獲得精確的測量結果。此外,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底板構造得平坦并且是有彈性的,所以不會例如由于設置了支撐腳而產(chǎn)生不平整性。構造平坦的底板的優(yōu)點是,在測量過程中通過整體上指向地面的底板平面,使力在稱中傳導。因此,不可能存在使測量結果扭曲的力分路,因為與已知的、 使用了支撐腳的稱相比,在按本發(fā)明的稱中所有傳導到底板上的力都會繼續(xù)傳導到稱重單元中。本發(fā)明的另一有利的構造方案是,每個平面稱重單元都分別設置在稱的彼此不同的端側上。平面稱重單元的這種結構改進了測量結果的精確度,因為減少了轉矩對測量精度的影響,因為通過待稱重的物體或待稱重的人進行的力傳導,與朝物體或人離得最近的平面稱重單元的位置之間的間隔比較小。此外,本發(fā)明的有利的構造方案在于,設置有多個節(jié)段,它們分別具有至少三個平面稱重單元。設置多個節(jié)段并因此設置多個平面稱重單元,其優(yōu)點是,在測量過程中負載分布在多個節(jié)段或平面稱重單元上。因此,與只具有三個平面稱重單元的稱相比,也減少了施加到平面稱重單元上的力。結果是,可使用構造高度較低的平面稱重單元,這縮小了整個稱的構造高度。使用多個區(qū)段的另一優(yōu)點是,進一步減少轉矩對測量精度的影響,因為進一步縮小了物體或人與朝它們設置得最近的平面稱重單元之間的間隔。本發(fā)明的重要特征是,稱現(xiàn)在構成為超平的稱。這意味著,此稱的高度尤其是 6-16mm。此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柔性的底板,它尤其可構成為盆狀,以便包圍和封閉稱的內部物體(即稱重單元和評估電子設備),因此可避免污物的滲入。負載板設置在此底板的上方,待稱重的負載置放在此負載板上。負載板現(xiàn)在設置有稱重單元,它為此優(yōu)選具有接收器件,因此在負載板的下側上稱重單元可與依賴于負載的固定區(qū)段固定在一起。用來固定稱重單元的接收器件要么可指螺紋連接,要么可指插入器件,稱重單元可推入此接收器件中,因此指向下方的側凹可把稱重單元朝下固定。彈簧夾持和其它的夾持把手也可當作接收器件來用。以這種方式,稱重單元借助承載側的固定區(qū)段牢固地與負載板相連。變形區(qū)段設置在稱重單元的承載側的固定區(qū)段上,此變形區(qū)段又在底板側的固定區(qū)段上延伸。此變形區(qū)段設置有一個或多個應變儀,其膨脹可通過電阻測量儀來探測,因此評估電子設備可探測稱重單元(其通常也稱為平面稱重單元)的變形,并由于此變形可把負載板上的負載換算成重量。在此,注意所用稱重單元(通常是4塊)的所有信號,并結算成一個總的結果。在底板側上,固定區(qū)段不是與底板固定相連,而是優(yōu)選置放在突起或朝上隆起的支座上。通過其它朝上隆起的突起或邊緣限定物,可避免固定區(qū)段的側面打滑,因此固定區(qū)段位于一個框架內,此框架一方面可實現(xiàn)松散的支撐,另一方面可壓制側面打滑。此框架優(yōu)選這樣構成,即在底板側的固定區(qū)段和框架元件之間產(chǎn)生一定的間隔,因此橫向力不會導致測量錯誤。底板優(yōu)選通過卡鎖連接與負載板相連。為了能更換電池,或為了能保養(yǎng)評估電子設備,這些連接可構造得可松開。如果這一點不是所期望的,則此連接也可以只在單個連接元件被損壞的情況下才能松開。也可通過額外的電池槽蓋板來接觸電池槽,評估電子設備也同樣適用。此評估電子設備與電池槽支撐部一樣優(yōu)選設置在負載板上。此底板是如此柔性,以致它可整面地放置在地面上,并還通過稱重單元只需測量負載傳遞的各個信號。以這種方式不會產(chǎn)生使測量結果扭曲的力并聯(lián),因為稱重單元的彎曲路徑如此之大,以致地面的一般起伏不會產(chǎn)生力并聯(lián)。
在附圖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并借助附圖在下面進行描述,其中相同作用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其中圖1在從下方看的視圖中示出了第一實施例的稱的底板,此稱具有平面稱重單元,但沒有底板;圖2A在俯視圖中示出了第二實施例的示意示出的稱,它具有多個節(jié)段,但沒有負載板和底板;圖2B示出了沿著圖2A所示的剖面線A-A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例的圖1所示的稱1具有長方形的負載板10。如同未示出的底板30 — 樣,此負載板10也構成為盆狀并且具有隆起11,此隆起11沿著負載板10的整個端側延伸。 此隆起11在朝向圖2所示的底板30的方向上突出來,此隆起放置在盆狀的底板30上,因此可構成一個封閉的盆狀體。在此實施例中,四個構成為平面稱重單元的稱重單元2設置在負載板10的下側上。但還可設想這樣的實施例,即只設置三個平面稱重單元或多于四個的平面稱重單元。此平面稱重單元由第一底板側的固定區(qū)段22和第二承載側的固定區(qū)段21構成。底板側的固定區(qū)段22置放在從底板朝上延伸的隆起上。承載側的固定區(qū)段21在至少一個位置上借助固定器件3 (例如螺釘或插入器件)在側凹后面與負載板10相連。單個的平面稱重單元2在此分別設置在負載板10的彼此不同的端側上。確切地說,兩個平面稱重單元2設置在兩個相對而置的角落上。其余的兩個平面稱重單元2分別位于置于各自角落中的平面稱重單元2和負載板10的另一個未設置平面稱重單元2的角落之間。如果待稱重的物體放置在稱的附近或邊緣上,或待稱重的人位于稱的邊緣附近和稱的邊緣上,則平面稱重單元2的這種結構應該可以避免測量結果的扭曲。明顯的是,在只有具有三個平面稱重單元的實施例中,這些平面稱重單元2可設置在負載板10的端側上, 和/或可設置在負載板10的角落上,或以其它的布局形式來設置。圖2A在俯視圖中示出了第二實施例的示意示出的稱1,它具有多個節(jié)段4。下面, 把稱1內部的不同區(qū)段看作是節(jié)段,在節(jié)段中設置至少三個平面稱重單元2。這些節(jié)段的大小可以相同亦或不同。在此實施例中,稱1具有四個節(jié)段4。平面稱重單元2在單個的節(jié)段4中分別設置在相同的位置上。確切地說,單個的平面稱重單元2這樣設置在單個的節(jié)段4中,即平面稱重單元2設置在節(jié)段4的彼此不同的端部區(qū)域內。還可設想這樣的實施例,即平面稱重單元在單個的節(jié)段中不總是設置在相同的位置上。此外還可設想這樣的實施例,即平面稱重單元不是設置在節(jié)段4的端部區(qū)域內,而是在另一實施例中設置在節(jié)段內部。所述節(jié)段還可實現(xiàn)尤其薄和不顯眼的稱。因此,這樣的節(jié)段例如可設置在地毯下方,其中多個節(jié)段組接地產(chǎn)生一個稱。在此,單個的節(jié)段不必彼此相連,只需將節(jié)段的測量結果通過評估電子設備彼此組合在一起,并換算成一個總重量,就足夠了。圖2B示出了沿著圖2A所示的剖面線A-A的剖視圖。節(jié)段4以及平面稱重單元設置在底板30和負載板10之間。單個的節(jié)段4通過外罩5彼此相連,此外罩5由彈性材料構成。此外罩5在此既與負載板10接觸,也與底板30接觸。下面闡述測量過程。如果物體放置在負載板10的邊緣上,或人站在負載板10的邊緣上,則負載傳遞到與負載板10相接觸的平面稱重單元2上。結果是,力傳遞到平面稱重單元2的第二固定區(qū)段22上,此固定區(qū)段22因此彎曲。借助此由現(xiàn)有技術已知的測量技術,此測量技術包含設置在平面稱重單元2上的應變儀,可查出并得出待測量人體或待測量物體的彎曲及重量。因為應用了至少三個平面稱重單元2,它們在不同的位置與負載板 10相接觸,所以出現(xiàn)的轉矩對測量精度的影響是可忽略的。本發(fā)明的另一優(yōu)選實施例具有負載板,它由微電腦構成,它們現(xiàn)今通常以觸摸屏或普通監(jiān)視器的形式進行銷售。此負載板已經(jīng)具有顯示功能,因此例如評估單元可通過無線數(shù)據(jù)連接(例如藍牙連接)與微電腦相通,因此測量結果可在微電腦的屏幕上顯示出來。 備選地,稱重單元自身也可具有發(fā)送功能,因此稱重單元的信號可通過這種無線連接傳遞到微電腦上,因此評估電子設備也可集成在微電腦中。在所有情況下,微電腦在其下側必須具有這樣的功能,即一方面固定底板,另一方面容納稱重單元。這兩者例如可通過一個袋狀物實現(xiàn),微電腦可插入此袋狀物中,并且在微電腦的下側還要固定稱重單元和底板。備選地,在構成負載板的微電腦上還可設置一個框架,此框架在其下側具有用于稱重單元的固定器件。上述的實施例只是一些實施例,如何實現(xiàn)測量精度高的平面稱。本發(fā)明的基本構思當然不會局限在這些實施例中。附圖標記列表1 稱10負載板11 隆起2稱重單元21第一區(qū)段
22第二區(qū)段
3固定器件
30底板
4節(jié)段
5外罩
權利要求
1.一種稱(1),具有負載板(10)、設置在該負載板(10)下方的底板(30)、稱重單元 O),該稱重單元O)由彎曲元件構成,該彎曲元件具有負載側的第一固定區(qū)段和底側的第二固定區(qū)段(22),它們通過至少一個變形區(qū)段彼此連接,該變形區(qū)段具有用來測量該變形區(qū)段的由放置在該負載板(10)上的、待稱重的負載引起的彎曲度的器件,其中,該用來測量彎曲度的器件能把測量值傳遞到評估電子設備上,該評估電子設備能從該稱重單元 (2)的變形區(qū)段的彎曲度計算出待測量的重量,并通過顯示裝置給出,并這樣設置在該負載板(10)和該底板(30)之間,其特征在于,該稱重單元( 借助該負載側的固定區(qū)段固定在該負載板(10)上,并借助該底側的固定區(qū)段0 置放在支撐部上,該支撐部從該底板(30)朝上指向并可支撐該底側的固定區(qū)段02)。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0)構成為柔性的板,其中,其彈性這樣選擇,使得所述底板(30)借助設置于所述稱重單元( 下方的支撐區(qū)域置放在地面上。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區(qū)域與所述底板(30)的余下區(qū)域構成平坦的底側。
4.按上述權利要求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30)的下方,尤其在所述支撐區(qū)域的下方,設置有薄的、妨礙磨擦的涂層作為放置面,用來置放在地面上。
5.按上述權利要求之任一項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所述稱由至少兩個節(jié)段(4) 構成,它們中每個都設置有部分負載板和部分底板,所述部分負載板和部分底板分別具有至少三個稱重單元0),所述稱重單元借助負載側的固定區(qū)段分別固定在所述部分負載板上,并借助底側的固定區(qū)段0 分別置放在支撐部上,所述支撐部從所述局部底板指向上方并分別能支撐所述底側的固定區(qū)段(22),其中,所述部分負載板構成所述負載板 (10),所述局部底板構成所述底板(30),所述評估電子設備能從置放在所述部分負載板上的負載求得的負載求得置放在由各個部分負載板構成的負載板(10)上的負載的總重量。
6.按權利要求5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所述稱重單元( 設置在所述節(jié)段(4)的各個彼此不同的端部區(qū)域上。
7.按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一外罩(5)包圍所述節(jié)段。
8.按權利要求7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5)由柔性材料構成。
9.按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所述節(jié)段被一個構成所述底板(30) 的下外罩以及一個第二、構成所述負載板(10)的上外罩包圍。
10.按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5)與所述底板(30)和所述負載板(10)相接觸,尤其包圍所述底板(30)和所述負載板(10)。
11.按上述權利要求之任一項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所述稱重單元O)的負載側的固定元件與所述負載板螺紋連接。
12.按上述權利要求之任一項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所述稱重單元( 借助所述負載側的固定元件被移動到設置在所述負載板上的側凹下面。
13.按上述權利要求之任一項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所述負載板(10)通過保持弓或其它的卡鎖連接裝置直接或通過所述稱重單元( 與所述底板(30)相連接,其中該連接保留了對于所述稱重單元O)的偏轉所必需的活動間隙。
14.按上述權利要求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所述負載板(10)這樣與所述底板(30)相連接,使得該連接只有在損壞所述保持弓或所述其它的卡鎖連接裝置的情況下才能松開,其中,所述稱具有至少一個太陽能電池,用于提供能量。
15.按上述權利要求之任一項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所述稱構成為體重稱、信秤或廚房稱。
16.按上述權利要求之任一項所述的稱(1),其特征在于,所述負載板(10)具有用于小型計算機尤其是平板PC、智能手機或其它平板微型計算機的插入可能性,或所述負載板由小型計算機構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稱(1),其具有底板(30)和負載板(10),待稱重的物體放置在此負載板上,或待稱重的人站在此負載板上。在負載板(10)和底板(30)之間設置有至少三個平面稱重單元(2),它們固定在負載板(10)上,并松散地支撐在底板(30)的突起上。
文檔編號G01G3/14GK102252737SQ20111009928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3月11日
發(fā)明者A·埃姆特, A·登克, C·莫迪克, K·席博爾, P·施坦格 申請人:利快股份公司